第一篇:帮助理性开发的是经济江南读后感 (大全)
《帮助理性开发的是经济》
江南读后感
所谓理性,与感性相对,是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仅凭感觉做事情,帮助理性开发的是经济江南读后感。
梁老先生认为种种非理性行为的发生(社会上的许多罪恶)都有其初始条件,存在就是合理的。在不同经济水平条件下,同一种制度就有不同的评价结果,一种制度能适合这个时代的经济水平就能推行开,就是合理的。就好比由顾客评价一双鞋子好坏,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于合不合自己的脚,若鞋子材质再好不合脚,我想除了非理性的爱美一族不顾脚的抗议在某些场合偶尔一穿外是不会委屈自己脚的,读后感《帮助理性开发的是经济江南读后感》。梁老先生说的“没有一种可以称为好的制度”的本意大概就在于此吧!由此我们要建立起适合你的才是好的这个观念。
一种非理性行为的客观存在必然能带来某种好处,但那必然不长久的,因为在根本上它不符合客观规律。饮鸩止渴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当一个人就要渴死的时候,他面对别人递上来的水绝对不会去想里面有毒药。简单到如此的一个道理,如今我们的许多领导却屡屡犯下此类错误。
对一双鞋子,要知道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的脚,我们简单到只需试穿一下而已。这个试穿过程其实就是对事物规律的一种掌握。我们必须承认,探究、实践客观规律是一个费力费时的过程,没有一定时间的累积,是不会看到其好处。生产力的低下、经济的落后是阻碍理性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饮鸩止渴、杀鸡取卵这种不计后果只求眼前利益的非理性行为我想随着经济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会慢慢消失的。在这期间我们又能做什么呢?——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第二篇:左边是理性,右边是感性读后感
写在前面:这本书讲的是孩子的大脑,左边是理性,右边是感性。了解了孩子的大脑才能够更好的跟孩子沟通,connect,再redirect,先连接再指引。
这本书告诉你大脑分为左右,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它帮助人们整理思想,组织语言和句子,而右脑负责情感表达,它帮助感知非语言的线索,给我们情感和空间。
左脑和右脑中有一条河,最完美的情况是左脑和右脑整合,运用的刚刚好。太偏脑子的左边,人就会过于死板和冷漠,此处可以脑补冷漠的幼年杀母的孩子。太偏于右边,人就会过于的情绪化,不能控制,此处可以脑补马景涛。以上是比较极端的情况。
大人在幼年的时候没有平衡左脑和右脑,长大了也会有情绪化或者太多冷漠的情况。那怎么去帮助孩子们发展左脑和右脑呢?书中提供了几个方法。通过各种生活中的小故事告诉你大脑的运作原理。
第一个就是讲故事
孩子小的时候,讲故事,说道理,一起回忆并解释身边发生的事情,都是很好的结合情感和理智的方法。
讲故事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帮左脑和右脑连接起来,当我们遇到一些不好的经历的时候,讲故事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左脑运作起来,去理解那些恐怖的经历。右脑提供的是一些肢体语言,一些情感,一些个人的记忆,然后左边的逻辑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可以让我们看到整个经历,做一个连接。
故事的小主人公Mia有一次冲厕所,然后厕所坏了,那个水冲出来了,之后他就非常的害怕,非常害怕上厕所,也不敢冲水,他爸爸就帮助他不停的回顾这件事情,帮他重复细节让他来理解这件事情,比如你是按了这儿吗?水是怎么流出来的?流到你脚上了啊?我知道你是害怕的,发出的声音你不舒服对嘛?对你有伤害吗?经过这样不停的回忆,告诉孩子现在已经好了,没过多久Mia就忘记了这件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以成年人的思想去想孩子,这不就是简单的冲水吗?有什么好怕的,可是在孩子的小脑袋里他们不明白,我们就需要去反复反复的帮助孩子们回忆,并让他们理解。
第二个是connectandredirect.文中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晚上,Tina的儿子在睡觉前,突然情绪大爆发,他喊到:我讨厌学校,我的生日还没到,太难过了,你也没做什么对我好的事情,你不爱我。
Tina当时也是正在很繁忙的工作时候,通常她会说:你在说什么,赶紧去睡觉。
在那个时候,Tina的儿子右脑的情绪部分在运作,这个时候可以先和右脑的情绪连接,connectandredirect,妈妈可以拉进他,抱着他说,:我知道,有的时候事情就是很难,不是吗?我知道弟弟最近得到更多的关注,而且作业确实有点多。成功连接之后,再往逻辑上引导,这个时候可以说:不如我们明天早上继续聊。下次生日可以怎么办,好吗?
Tina在说着,明显感觉儿子的身体从生气的僵硬变的柔软了。5分钟后他就去睡觉了。第一种方法,孩子不会受到安慰,反而继续闹,需要更长的时间。了解了孩子,可以更快知道他们的需要,更好的解决问题。
当一个孩子难过的时候,跟他讲逻辑是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他的右脑情感连接,女生有时候也这样,很难过的时候也是不要去讲道理,而是要跟她先有情感连接.再引导。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们还需不懈努力,帮孩子打通成千上万四通八达的脑细胞链接。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
Whenachildisupset,logicoftenwontworkuntilwehaverespondedtotherightbrainsemotionalneeds.哄女生和哄小孩一样一样的,这个技能get到了嘛哈哈哈
第三篇:《超越智商》读后感:超越智商的是理性
超越智商的是理性
——《超越智商》读后感
原创: 龚为国
人们或多或少会表现出一些理性障碍的原因是:我们因种种缘由,过于看重智力测验所测量的那些思考能力,而看轻其他至关重要的认知机能,比如理性思考的能力。理性思考,意味着树立恰当的目标,基于目标和信念采取恰当的行动,以及持有与可得证据相符合的信念。给予智力一定程度的关注是必需的,然而,忽略另一种至少同样重要的能力——维持理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是不合理的。理性障碍指的是智力水平较高,但却无法理性地思考和行动。理性使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行为、情绪以及掌控世界。它使人能够改造自我,进而从实际及象征意义上超越动物的状态。认知科学家把理性分成工具理性与知识理性两类。工具理性可被定义为以最优化的方式实现个人目标。理性的另一面被认知科学家称为知识理性。知识理性所关注的是个体信念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一致程度。知识理性与工具理性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二者之间的桥梁是对未知事件发生概率的预估。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信念不会偏离现实太远,也都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带来最优化的结果。理性与智力则完全不是同一回事。每当学者们发现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与智力水平出现分离时,就感到有强烈的使命感和义务去创造出一种新的障碍分类,对这种分离现象进行命名。作者所创造的“理性障碍”也正是基于上述逻辑。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证据都支持这样一个结论:大脑的运作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功能各不相同,各有优劣。类型一加工的本质特征是其自主性。类型一也常常称作启发式加工,意指其速度快、自动化、计算负荷低,以及无须对所有的可能性情况进行大量分析。类型二加工是基于语言和规则的,心理学家称之为控制加工。第一,具备中断类型一加工并且抑制其反应倾向的能力。第二,具备了抑制类型一加工的能力,同时自身所独有的假设性推理和认知模拟。
智力测验仅仅测量了那些能够体现个体差异的认知功能。就好像是刊登在报纸上的个人广告,关注的是个体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不是他和其他人的相似之处。智力测验测量的是本章的焦点之一——认知去耦。在心理模拟过程中,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大量的去耦操作,维持模拟的同时保持去耦表征,这些操作体现了大脑的计算能力,也是智力测验评估和测试的能力。反省心智关注于系统目标、与目标相关的信念以及基于当前系统目标和信念的最优化的行动。只有在反省心智分析层面,理性才会参与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算法心智的效率可以被量化评估,但理性的效率却无法被评估。思维倾向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对反省心智操作的测量而得出,具体包括:目标管理、认识价值观、自我管理认识论等。以上这些心理特质是支撑理性思维和行动的基石。现行的各种智力测验所评估的都只是算法层面的认知能力。当前得到广泛应用的智力测验丝毫没有涉及对理性思维和行为的评估。
理性的结构比智力的结构更具包容性。理性要求个体必须具有正确的信念,并基于信念采取合理行动以达成目标,两者都是反省心智的属性。除此之外,个体也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算法心智机能,使他能够对环境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并付诸行动,确保个体能够做到明思善行。反省心智的思维倾向构成了支撑个体理性思维的心理机制体系。而目标实现的过程有赖于明智决策和信念与证据的优化契合。反省心智的思维倾向是通往这些目的的手段方式。反省和灵活性都是“好”的认知风格(由于多数人欠缺这两者因此会形成“越多越好”的错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追求这两种思维倾向的最大化。如果想从统计学角度精确预测某个人的理性思维和行为,此时,不仅要考虑到他的智商状况,还要将反省心智情况也纳入考量。如果不明确要求被试在非正式推理情境中放下既有信念和观点,那么,智力水平与无偏见推理倾向之间几乎没有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身处没有“指导语”的世界中,没有人时刻提醒我们要进行无偏差思维。真实情境与研究情境之间的不同,意味着实验室研究也许高估了智力对理性的贡献率。我们已证实理性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心理特征。首先,需要具备算法心智层面的认知能力,以维持压制和模拟活动。其次,反省心智必须需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发起对自主心智产生的劣质反应的压制;
2、发起产生优化反应的模拟仿真。最后,在模拟活动过程中,可以获取理性反应计算所需的心智程序。
认知去耦是导致个体一般智力产生差异的关键认知操作,加之在模拟和假设性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的关键性地位。传统的智力测验以及MAMBIT汇聚于心理生活的重要方面,它们 是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的代表,在恰当、重要的节点上逐步对智力进行分解。拥有认知去耦能力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也可以产生理性的想法,做出理性的行为。智力测试评估的是认知去耦能力,不可否认这种心智技能非常重要,但是,它只不过是理性思维和行为所必需的三个要素之一。另外两个要素是心智程序和思维倾向,这两点才是滋养理性思维的温床。
大脑有两个特征致使人类不够理性。一个是处理信息方面的缺陷,另一个是内容缺陷。对于这两种认知缺陷,智力均未提供让人类能够不受影响的免疫力。人类在思考问题时,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极为吝啬,我们称为“认知吝啬鬼”。由于人类大脑默认的加工模式是低能耗的类型一加工,这种对简单认知机制(认知吝啬鬼)的默认偏好,意味着人类通常是不够理智的。类型一加工过程所能够提供的通常是与最佳反应接近的快速解决方案。但是,现代生活对于信息加工的准确性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以至于现代科技社会的危机四伏。
人类总在想尽办法减轻认知负担,试图让自己尽可能地处理更少的信息,然而,正是这种想法致使我们常常会深陷不理性的泥潭。人类为什么是认知吝啬鬼,而不是完全理性人?一言概之——进化。进化塑造了人类今日的认知机制,进化造就了人类的非理性。每个人在思维过程中都会受到认知吝啬鬼的影响,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心理特征。与之类似,心智程序故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多数人思维特征的一部分。简单来说,所有人都是认知吝啬鬼,都经历过心智程序问题所导致的认知谬误。理性障碍应该是一种不受智商高低影响的普遍现象。换句话来说,如果非理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并且与智商之间仅有微弱相关,那么高智商群体中的非理性行为绝非罕见。提高理性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避免先天的信息加工缺陷(即认知吝啬鬼),第二条途径是给自己大脑安装好的心智程序,抵制坏的心智程序。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在真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过度概括的替代属性策略常常会导致严重的误差。如果一个事件的结果集合中,包含另一个事件的所有结果,两者之间即是支配关系。当人们对较小结果集合的估值或概率估计高于较大结果集合时,就是违反了支配关系原则。资源经济学中一项公众对环境破坏评估的研究也发现,情感反应会干扰人们处理重要量化信息的能力。认知吝啬鬼对信息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异常敏感。非理性行为和信念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发生,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无法抗拒那些活灵活现却不具代表性的数据的影响。启发式加工常常被用来指代类型一加工,这种加工速度快、自动发生、计算简单并且不会充分分析所有的可能性。因此,一种用来形容认知吝啬鬼的方式是:它大量地依赖启发式加工。当一个情境需要精确反应而不仅仅是一个快速、粗略的回应时,启发式加工未免太过概括笼统。认知吝啬鬼剥夺个人自主性的另一种方式是过度使用“默认启发式”这种信息加工方式。默认启发式的操作遵循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则:如果你获得了一个默认选项,持有到底。认知吝啬鬼使用启发法加工以减轻认知负担,这种做法是否有效主要有赖于环境是否是良性环境。简而言之,极端的认知吝啬鬼全然没有“独立之思想”,决定他们的心智如何加工信息的是眼下最生动的刺激、最唾手可得的信息或是最与众不同的线索。认知吝啬鬼会被那些掌握了如何标签化、如何设定锚定值、如何控制信息生动性的人占尽便宜。
在认知科学领域,人们往往会对本质相同但表面看起来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框架效应违背理性的选择。在决策理论的技术性文献中,对这种违背的指责被称作“描述性不变原则”,即人们的选择不应该因为问题的表述方式发生变化而改变。人们的选择偏好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那些有权力塑造环境,或是决定问题措辞方式的人),而非基于个体内部的心理特征及偏好,这个一直潜藏在我们身边的问题着实让人不安。由于绝大多数情境都可以基于多个框架,这意味着与其说人们有着稳定的个体偏好,不好说是环境的引导方式不同,引导过程决定了所谓的个体偏好。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不仅会损害我们客观评价证据的能力,对我们产生证据的能力也有负面影响。从他人立场考虑问题是一件很耗费认知资源的事情,这一点我们早已熟知。因此,人们不愿意从他人立场出发去考虑问题也情有可原,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是认知吝啬鬼的基本属性。我方立场信息加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对事件控制力的不合理自信。即人们误以为自己的能力、技巧可以决定随机事件结果。那些屈从于控制错觉的人,常常会基于错误的因果关系理论而采取行动,最终导致差强人意的结果。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教育领域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都在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在关注如何避免自然我方立场偏差。
随着现代文明的日益繁荣,人类行为变得越发不理性,不合乎常理,与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非理性行为并非是无心之过,而是在人们能够意识到行为后果的情况下,依然执意而为。当无意识心智左右了被试的行为反应时,个体常常觉察不到,反之,他们还常常为此而争辩,认为他们做出的决定是经过审慎思考的、有理有据的选择。人们为无意识行为虚构解释理由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阻碍认知方式发生改变。因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大脑正在使用自动化子系统时,认知方式才有发生改变的可能。心理学家区分了有情绪负荷和相对来说无情绪负荷的想法,认为压制情绪对思维的污染效应是“暖加工”的一个例子。但是,即使在没有情绪卷入的情况下,即心理学家所谓的“冷加工”,有意识思维也常常会被无意识思维所取代。事实上,即使是在我们清晰地意识到何为最佳答案的情况下,依然有可能让无意识信息加工过程肆意控制行为。
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思考时并没有尽力而为。当人们深陷于我方立场思维时,常常并没有察觉到自己也可以基于其他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当我们使用锚定和调整策略,或是思维方式受到信息生动性的影响时,我们对其他可能的处理方式毫无觉察。为了增强长期目标的动机性力量,我们对问题进行了重述,使得它有实力与短期的本能欲望搏斗一番。我们可以用语言为工具来设定规则,以将未来可能做出的所有行为都“捆绑”在一起,进而使个体可以获得足够强大的动机性力量,以压制当前可能对长期目标产生威胁的行为。在有些情境中,个体想要压制自动化的反应,但苦于还未加载适用于当前情境的心智程序。这是导致非理性行为发生的一个心智问题,我称它为“心智程序缺陷”。
“心智程序”是指个体可以从记忆中提取出的规则、知识、程序和策略,以辅助决策判断和问题解决过程。除了认知吝啬鬼,心智程序出现问题也是导致不良决策的重要原因。有时,个人是因数没有安装足够的心智程序,即心智程序缺陷,如忽略备择假设,不擅长寻求证伪焦点假设;有时,是安装了污化的心智程序,如相信占星术和笔迹学。人们未能达成既定目标的原因在于心智程序出现了问题。人们未能采取优质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原因有二,第一,个体的心智程序还未获得足以支持理性的规则、策略和知识;第二,心智程序中的某些知识本身就是导致非理性行为和思维的罪魁祸首。人们在尝试依据备择假设评估数据时,会觉得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同样的道理,人们在寻找有可能会推翻焦点假设的证据,并检验这个证据时,也会感到非常困难。原因在于,人们天然的思维倾向是寻找证实假设的证据,而非证伪的证据。在推理过程中,寻求可证伪性是一条非常有用的原则。对于多数人来说,寻求证伪性证据的心智程序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理性思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预估未来事件时能够使用正确的基础概率值。有趣的是,研究发现人们很擅长处理“隐含的”概率信息(只需自主心智即可获取的信息),但是,当需要个体进行具体推理时,就破绽百出了。
人们之所以常常获得污化心智程序,原因在于它通常被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并且,这个故事常常很复杂。那些低智商的人对这类复杂的故事往往并不买账。然而,复杂的心智程序对中等智商或商智商的人而言,却很有诱惑力。进化只保证人类在当地环境中是基因适应最优者,而不保证他们在真理或有用性上达到最大化,而这恰恰是理性所要求的。信念无须为了增强适应性而用最精确的方式认识世界。因此,进化不保证人类拥有完美的知识理性,也不确保人类会获得最佳的工具理性。文化复制子一词指的是通过非基因手段传播的文化元素。文化复制子的替代词——模因这一概念所引发的基本观点是:能够传播的信念,未必正确,也未必有利于传播者。模因不一定是为了帮助它们所寄生的宿主而存在的。它们存在的原因在于:在模因进化过程中展现出了绝佳的多产性、长寿性和复制的忠诚性,而这些正是成功的复制子所具有的决定性特征。寄生心智程序致力于寻找增加自己生存时限的法子,而不是帮助宿主。破坏宿主的评估计划是寄生心智程序安装在我们认知结构中的一种常见方式。在科学中,一个理论在告诉我们应该发生什么事的同时,还必须提出不会发生什么事。如果理论认为不会发生的事真的发生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确地说:这个理论出错了。相反,一个不可证伪的理论没有具体说明哪些观点可以用来作反驳的依据,因此,排除了改变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说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是无法被评估的。通过拒绝评估,它们防止科学家用新的理论取代自己,但这是以科学发展的停滞为代价的。智力测验并不能评估对理性思维至关重要的心智程序,也不能评估阻碍理性思维的破坏性心智程序。智力测验对理性思维相关的思维倾向也没有加以评估。这些都与以下倾向有关:使用(或避免)类型二加工战胜类型一加工的策略。总而言之,思维可以有很多种犯错方式,而不仅仅只有智力测验评估的那几种。
被试从给定的焦点规则出发,沿着规则为真的思路展开联结思维,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就是连续性联结认知。虽然这个任务使用了类型二加工,但是却没有建立起对备择世界模型完善的认知模拟。在这种思维过程中,认知被禁锢于给定模型起始点的联结模式,着实是一种较为肤浅的思维形式。在选择任务中,被试全盘接受了给定规则,包括对给定的规则形式也没有试图进行修改,即假设它为真。然后,他们基于这个焦点模型展开推理,从这个焦点模型中系统地产生联结,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其他的情境建模方式。作者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带有焦点偏差的连续性联结认知”。
认知吝啬鬼的第三个特征是压制失败。压制失败的吝啬倾向最小,因为在此过程中有类型二认知去耦化的参与。该特征是指类型二加工试图压制并取代自主心智的类型一加工,结果却失败了。虽然压制类型一加工的尝试失败,但认知去耦化过程确有发生。心智缺陷越少,他所犯的错误归因于压制失败的可能性越大。拥有大量心智程序的人犯了错误,那么,这个错误多半要归咎于压制失败,而非心智程序缺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达到节省资源目的的主要方式就是鼓励从我方视角构建心理模型。由于我方立场偏差是在自利动机驱动下的“自我”心智程序和计算能力驱动下的焦点偏差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因此,我方立场偏差也是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思维谬误。斯波克先生问题在高智商群体和低智商群体中的发生率相仿,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该问题与智力之间的相互独立性。来自自主心智(比如情绪管理模块)的输入信息不足(或是输入不正确)是导致此类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自主心智子程序加工方面的个体差异与智力是相互独立的。框架效应是认知吝啬鬼进行焦点偏差加工的典型例证。对框架效应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后发现,这种思维偏差是独立于智商的。被试内研究发现,避免框架效应影响的倾向与智力之间关系微弱。在非理性框架效应方面,高智商群体与低智商群体表现无异。因此框架效应导致的理性障碍非常常见。理性是一个多维度概念,而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理性需要多种思维倾向共同发挥作用,以战胜认知吝啬鬼信息加工倾向。理性还依赖于与概率思维和科学思维有关的知识库。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无法使用智力测验进行评估。智力测验无法评估自主心智启动的压制反应倾向,也不能评估个体是否进行了充分的认知模拟。仅从智力测验评估的晶体能力,我们无法推测个体是否拥有理性思维所需的特定心智程序。最后,智力测验也不能探明个体是否拥有污化的心智程序。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聪明人做出愚蠢举动时,人们理应平静对待。但是,人们对这种现象表现出的惊讶,实际上恰恰说明人们高估了“智力”,把智力测验没有评估的心理品质也归于“智力”。
改善理性不但对个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还对人类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要对社会环境稍做改变,就能预防人们的理性思维出问题。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我们的环境,理应决定重建社会环境,使得环境中的人更加理性。我们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对算法心智的评估,却忽视了反省心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事件的机缘巧合造成的。我们先有了评估算法层面加工效率的衡量标准,过了很久之后,才出现了理性思维的衡量标准以及对反省心智的操作化。早期智力测验的主导性和普遍性使人们除了关注算法水平效率之外,不关注认知的其他方面。我们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致力于消除这个历史渊源造成的错误(高估了心智的算法部分)。心智程序缺陷引起的非理性是最容易被治愈的,因为造成这种心智缺陷的原因是缺少某种策略和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陈述性知识。只要对环境稍作改变就能预防理性思维出问题。需要环境帮助的一类更广泛的问题是人们的自制力问题。
第四篇:19课 江南经济的开发.教案doc[范文模版]
19课
江南经济的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大概脉络:西晋的灭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使学生学会从整个社会状况去分析局部经济发展情况的能力,从社会状况,劳动力,生产技术等方面去分析经济发展状况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基本掌握西晋的兴亡、五族内迁和淝水之战的大概内容。同时,让学生自我归纳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以及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原因。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 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敌的精神,同时也要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
2、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1,自主学习,完成预习2,合作探究
①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②西晋短暂统一,迅速灭亡的原因
③前秦战败的原因
3,检测自学效果,完成学案上的选择题 4释疑:
展示今天南方城市的美好,结合材料,让学生思考,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讨论出来,结合课本讨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探究一: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一,自然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二,人口条件:自东汉末开始,为躲避北方的战乱,特别是西晋的“八王之乱”,大量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三,社会条件:三国以来,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思考北方人为什么愿意南迁,结合三国的状况,复习三国内容,了解三国的结束和西晋的统一。
探究二: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A、西晋的统治集团自身腐朽。
B、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斗争。
C、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民族矛盾加剧,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机会乘机起兵反晋。
西晋灭亡后,统治阶级南下,在健康建立晋,史称东晋,北方陷入战乱,氐族的苻坚统一黄河流域,希望南下,统一全国。探究三: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前秦方面)
A、民族矛盾严重、前秦其他民族不满前秦氐的统治,希望前秦失败,摆脱氐贵族的统治。
B、北方汉人更希望东晋获胜,解除民族压迫,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军心离散。C、前秦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D、战线过长。
(东晋方面):
A、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
B、将领智足多谋,指挥得当。
C、东晋有一支能冲杀的精焊军队,战斗力强、士气高昂。
拓展延伸:
近期,河南关于探索中部崛起战略的动作不断。9月18号,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9月16号,2010年城市发展(郑州)论坛在郑州举办;同日,中部崛起与洛阳机遇高峰论坛在洛阳举办;而早在9月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河南省委宣传部在北京共同召开了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座谈会,并邀请了十数名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作为顾问参加的此次会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中部崛起和郑州的发展有哪些好的建议?
第五篇:《江南伊人》读后感
《江南伊人》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青春故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小说里写到的很多情节,在我们曾经的高中时代都真真切切的发生过,所以回忆会不自觉地和故事交织在一起。
主人公林朗玉骄傲自信,典型的狮子座性格,这样的男生其实不适合温润如玉的外表,我倒觉得孤标傲世更适合他一些。林朗玉在容貌和音乐上足够吸引女生,但是他骨子里的傲性是他的致命伤,跟赵云,跟大郎,跟情敌,他都硬碰硬,结果到最后受伤的怕是只有他。
我很喜欢伍娇,也喜欢云朵,她们够率真,够坦荡。还有一个女生一直喜欢林朗玉,好像叫黎淑芬,她的名字好像很难记,也许作者有点残忍,“离”、“疏”、“分”,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最悲伤的结局全在她的名字里了。不过这样也好,我倒宁愿让一个不相干的女生承受小说里的伤痛,总有人的青春要因为她在意却 不在意她的人痛一番,这样的痛很无辜却让小说里的青春有些真实。
小说源于生活,却不能平铺直叙生活情节。《江南伊人》里有些东西说的太多了,读来稍嫌冗杂。林朗玉和竹林风恋爱过程中的对话有些拖沓,反而模糊了小说的主题;我觉得有些话男女主角不必全说出来,含而不露,读者反倒可以有更多的想象。
不过,还是挺喜欢这部小说的,第一次看身边朋友写的小说,感觉挺好丹城是一个很美的小城,龙湾镇是一个很美的小镇,山好,水好,人也好,江南伊人能在美丽的水乡书写青春,这本来就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