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劳保部门银政携手促就业汇报材料(精选)
长期以来,由于建县晚、基础差、底子薄,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就业渠道比较狭窄,特别是去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外出务工返乡民工骤增,待业高校毕业生增加,全县就业压力猛增。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忠实履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创业带动就业摆在全县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
性业务工作大胆试行市场化运作,同时把信用担保和贴息贷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银企合作、担保灵活、范围放宽、成就创业”的运作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发放小额贴息贷款5181万元,扶持创业项目763个,带动7500多人实现就业再就业,走出了一条银政携手促就业的新路子,有力地激活了全县就业一盘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着眼民生之本,深化政银合作前几年,我县的小额贷款也面临着担保基金少、银行积极性不高、贷款手续繁锁、贷款额度少、收贷难度大等诸多困难,至,全县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9笔538万元,每年只有100多万元,这对于全县的就业大局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去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县在外务工的7万多民工,年前返乡5万多,年后滞留在家的近3万人。他们当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有创业需求,但大都苦于缺乏启动资金,而我县作为一个省级贫困县,根本无力拿出这样一笔资金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借助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才是破解这个难题的最有效办法。县委、县政府根据省里的文件要求,选择了贷款机制政策更为灵活、农村网点布局更为健全、调查审核功能更为成熟的农村信用联社作为合作伙伴,并组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与金融机构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加强深层次合作,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扶持政策、财政部门的贴息资金和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出了紧密结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全新的小额贴息贷款政策措施,专门出台了《县创业贷款管理办法》,明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贷款申请人进行条件认定、资格审核和项目预审认可,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好每个项目的贴息资金,金融机构则发挥自身的专业审核职能,侧重对借款人贷款偿还能力的审查,贷款的发放和追偿,同时《办法》还完善了小额贴息贷款的风险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三方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降低了贷款风险,确保了国家贴息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达到了“三赢”效果:一方面,给那些有项目、有技术、有想法但又苦于没有太多资金的创业人士雪中送炭;另一方面,使银信部门的贷款利息有了可靠保证,从而免去了贷款发放的后顾之忧,扩大了放贷规模,提高了放贷效益;再一方面,使财政、劳动就业部门的小额贷款真正产生放大效应,促进了创业带动就业的稳步推进。
二、创新贷款模式,激活创业梦想我县实施的小额贷款运作模式,最大特点是充分兼顾了创业者的普遍愿望和承受能力,既敢于担当,又规避风险,做到了“三个放宽”。一是放宽贷款额度。打破担保基金1:5的贷款总额度限制,只要群众有所求,我们就尽可能有所帮,把贷款额度由原来的2万元以内最高放宽到50万元,足足扩大了25倍;为确保小额贷款的利息得到保证,我县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贴息资金370万元,占到全市总额的近一半,按去年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计算,我县经办金融机构一年可以贷出6000万元的小额贷款。二是放宽贷款担保。打破了以往担保瓶颈,实行更为贴近群众、贴近实情的灵活担保方式,个人贷款3万元不需要任何抵押物或质押物,仅凭个人的信用度作担保;3-5万元的可以由一个公职人员的工资或资产提供担保;5-10万元的可以两个公职人员的工资或资产提供担保;10万元以上的用不动产抵押担保。由于我县小额贷款发放数额大,回收率高,今年省信用社将我县信用贷款限额由3万提高到5万,为我县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三是放宽贷款对象。贷款扶持对象以城镇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复退军人、失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四类创业对象为主,对部分对象适度放宽,比如:从必须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放宽到只要能证明目前无工作、正在待业的失业群众;从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放宽到城市和农村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以09届高校毕业生为主放宽到前几届没有找到工作的大中专和高职毕业生。四是放宽贷款条件。从必须要有工商登记注册放宽到从事种植、养殖业但没有到工商登记注册的;从创业前期自有资金必须超过40%的放宽到虽然没有40%但能安排较多人就业的;从必须要参加创业培训和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的放宽到虽然没有接受培训但只要有项目、具备其他的条件等等。总之,只要是有愿望、有收入、有场地、有人员,项目可行,并实实在在地在创业发展,不存在骗取贴息贷款现象的,都予以审批同意。这些特殊扶持措施出台后,极大地激发了我县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失业人员的创业热情,小额贷款由过去的“门可落雀”变成现在的“门庭若市”。去年全县共收到小额贴息贷款申请986份,申请贷款金额9658万
元,实际发放小额贴息贷款5181万元,先后扶持下岗职工298人,返乡农民工395人,复退伍军人23名,待业大学生29名,扶持开办大型超市3个,各类店铺214家,企业31家,种养基地473个,并涌现出了一批崭露头角的创业明星,返乡民工张常春开办的毅恒电子厂吸纳员工200多人,年产值达到了1000多万元。退伍军人周孝雨的兔养殖基地规模
由原来年出栏不到五千只扩大到年出栏三万只,创年度效益达150万元,并带动了该镇80多户农民进行养兔发展。06届商学院本科毕业生王洛如,他依靠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自主创办永州市光明神防腐设备有限公司,是县第一家民用制造公司,填补了永州市防腐设备制造的空白,被评选为“永州市大学生创业之星”。下岗职工卿小峦利用贷款开办了步步升超市,年销售量近1000万元,安排就业90多人。小额贷款也由原来的“就业扶贫”转变为现在的“创业扶贫”,惠及到更多有志创业的人们,产生了一带十、十带百的连锁就业效应。
三、开展优质服务,提升投资质量向创业者提供优质的技术和管理服务是确保创业者融入市场、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小额贴息贷款走近大众、成功运作的重要环节。为帮助创业者减少创业风险,我们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按照新出台的政策先后在全县举办养殖、种植等技能培训班和创业培训班近50期,培训学员3000多人次,对创业工作实行全程指导服务,并优先提供小额贷款贴息服务。创业前,举办各类培训班,聘请专家、教授向有志于创业的群众,传授一些创业的理论知识,教会操作技能,同时选派或聘请相关技术人员帮助创业人员筛选项目、制定规划。为确保创业者成功创业,我们坚持对创业者进行跟踪服务,需要技术的提供技术服务,需要管理的提供管理服务,需要人才的提供人才服务,需要资金的提供资金扶持,并向社会承诺:创业者在创业中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联系劳动保障部门现场提供服务,解决难题。创业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如果创业者愿意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相关职能部门仍可以为其提供资金、管理、信息等更高层次的服务,并帮助组织周围群众一起加入创业带动就业的各项事业。,全县范围内申请小额贴息贷款的对象有60%接受了劳动部门的就业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催生了步步升超市、泷泊驾校、生态养鸡场、奥翔电脑等一大批效益良好、还款有保证、发展前景趋好的创业典型。全县创业人员政府全方位的跟踪服务等多方面的扶持帮助下,他们的投资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发展势头都非常看好,助推了我县特色养殖、林业生产、社会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打造特色县域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篇:政银携手打破涉农信贷瓶颈
政银携手打破涉农信贷瓶颈
“三农”作为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得到金融活水灌溉。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创新涉农贷款担保或抵押方式的创新,引导更多资金扶持“三农”做大做强,具有现实意义。
精准之外广修渠
今年以来,国家继续对金融支持“三农”实施定向调控措施。2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4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并下调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农信社水平;对农发行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6月,在前期降准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将大型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也纳入到定向降准的范围,对“三农”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商行、非县域农商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些精准政策的实施,为上半年涉农信贷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业内人士称,展望下半年,新业态、新改革和新转变将为“三农”和县域经济金融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农村金融面临的结构性风险和整体经营压力也将凸显。
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要跳出现有的信贷结构,拓展思路,尽可能多地提供可以减少“三农”支付本金和利息的融资方式,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建设。
用好政府这只“手”
“在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加强政府和财政的支持力度非常必要,这也是联合增信、共保基金等模式在信贷支农领域里普遍运用的一个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这触及了“三农”融资难、融资贵这一“痛点”,真正帮助了“三农”发展。杜晓山认为,对于农业中的小微企业和中等以下的贫困农户,资金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大难题,这就要求“三农”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持有保本微利的观念。而只有加大政府在中间的扶持力度,这种观念才可持续下去。
其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增信系统的建立。不久前,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三部门出台了《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由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只有政府和市场各自发挥作用并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解决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融资难题”,业内人士表示,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各级政府的沟通和合作,推动地方政府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风险补偿基金等,进一步加强政府增信模式的应用,建立风险缓释机制,有效分散业务风险。
增信环节下功夫
山东省财政厅与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融资增信”贷款模式以来,截至2015年6月底,山东省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2.84亿元,其中省财政2.14亿元,市县财政配套投入7000万元。目前,36个融资增信业务试点县已有33个县启动放贷,合作银行也从最初的两家扩大至所有银行,累计向375户农业经营主体发放优惠贷款2.9亿元。
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行长益虎认为,融资增信解决了农民贷款缺失实物抵押的难题,是创新支农投入机制的尝试。“在增信对象选择上,突出了对中小型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的支持倾斜,实现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财政与银行三方共赢。以农行山东分行融资增信业务为例,目前已在25个县域支行推开,发放贷款1.4亿元。”
事实上,类似的模式也出现在其他地区的信贷支农领域里。比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北省承德市分行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加强与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合作,积极探索实施了农业小企业贷款“联合增信”的模式,即由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推荐项目、农业政策性金融担保中心担保、农发行独立审贷,从而搭建融资担保与联合增信的平台,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引导支持作用。
第三篇:2009年劳保部门就业再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指导帮助下,**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完成了市、县下达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针对就业再就业目前所面临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我局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深入
到企业调查走访,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稳定生产,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对就业再就业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3月份,全县提供就业岗位495个,其中:开发公益性岗位44个;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81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90人。城镇失业人员755人,城镇新增长劳动力 41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劳务转移输出1432人(有序转移输出265人),培训失业人员200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635人。
二、经验和做法
促进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抓好促进就业工作,实现劳动保障工作更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采取以下四方面的工作措施:
——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就业稳定。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积极效应,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点建设项目时,把增加就业岗位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作为一项基本要求统筹兼顾。采取多种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稳定就业形势,保持社会稳定,目前我县已在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规模性失业,采取了预防、调节和控制的措施。
——支持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保企业就是保就业,通过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帮助企业的各项行政、金融、经济的政策和法规,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生产。积极采取各种优惠和扶助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主动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根据实际采取在岗培训、轮岗轮休、协商薪酬等措施,尽最大努力不裁员或少裁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努力。
——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发展。最近一段时间,国家、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重大政策措施,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市政府研究出台《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根据这一文件,我们正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共同推进、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创业服务,用好创业资金,大力扶持和鼓励有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复转军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援助。当前,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面临的就业压力最大,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对象。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多渠道实现就业;通过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帮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通过落实企业减负稳岗、扩大内需、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一对一”帮扶、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
三、存在问题
一是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是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增多。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新成长劳动力、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另一方面是就业困难群体增多。由于就业空间的挤压,就业供求趋紧,导致“4050”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有的企业开工不足、增速下滑,特别是部分资源型企业已经达到半停产状态,企业发展的潜在风险都可能造成就业能力回落、缴纳社会保险费能力弱化等新问题。
三是由于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企业用工需求的减少,职工待岗歇业现象的逐步增多,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加,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上升,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四、下步打算
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局势稳定。把就业工作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依靠县委、政府,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培训提升就业、服务方便就业五个方面,加大就业工作力度。到年末,努力实现全县开发就业岗位2000个
(城镇新增就业1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50人、特殊困难群体就业200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5000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
——发展促进就业。结合县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发挥重大项目的就业拉动作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通过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拉动就业。
——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各类创业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为创业人员解决启动资金、降低创业成本,实现成功创业创造良好条件。重点扶持250名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复转军人和其他有创业能力的个人自主创业,带动600人就业。
——政策稳定就业。强化“零就业”家庭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4050人员、连续失业1年以上人员、完全失去土地未就业的生活困难人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他们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做好农民工的就业工作,通过落实企业减负稳岗措施,稳定一批农民工就业;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支持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人员,通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提供服务、援助,多渠道多形式实现就业再就业。
——培训提升就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运用培训补贴政策,扩大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时间,提高培训效率,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农民工和退役士兵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为新增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促进其就业。
——服务方便就业。组织开展“春暖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等系列活动。规范劳动力市场,把就业服务延伸到乡镇。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保障求职者合法权益。强化服务功能,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失业登记和预警预报工作。
第四篇:打造政银携手典范 奏响统筹发展乐章
打造政银携手典范
奏响统筹发展乐章
人民政府
金融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农业产业持续向好、工业经济节节攀升的优势,不断深化与邮储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接合作,构筑起了政银之间相互支持、共荣共生、互惠共赢的良性关系,有效的推动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特色水产养殖的升级、自身造血功能的强化,有力的支持了XX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一、加强政银合作,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地方政府和金融行业是互惠互利的鱼水关系。加强政银合作不仅是银行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XX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银企对接,加强与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行业的沟通合作,不断加大对其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存款吸收,惠农政策宣传,信贷供需对接,贷款的发放、合理利用、回收等多方面积极予以支持配合。邮储行XX支行XX信贷咨询点成立的五年来,XX经济由 发展到 元,人均纯收入由,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同时,邮储行XX网点存款余额已由08年底5982万元迅速增长到目前的1.58亿元,保持高位增长;信贷咨询点累计受理贷款业务2720人次,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达1.36亿元。邮储行在完善自身服务体系、拓展涉农金融业务的同时,也为XX群众提供了更优质的基础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了金融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实现了双方的互惠共赢。
二、强化信贷支持,助推养鳝产业良性发展
网箱养鳝是XX农业的主导产业。2012年,全镇84.5%以上的农户从事网箱养鳝,黄鳝总产值已达18亿元,黄鳝产业助农民人均增收65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1%。网箱养鳝虽然投资周期短、利润回报大,但前期投入巨大,对于广大鳝农来说,资金支持尤为重要。多年来,我们以养鳝合作社为载体,积极扭转信贷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主动对接金融机构,化解资金瓶颈难题。特别是邮储行对助推养鳝产业发展的起到了突出作用,2008年邮储行为鳝农贷款总额为600万元,2009年为鳝农贷款总额为1000万元,2010年为鳝农贷款总额为1000多万元,2012年为鳝农贷款总额为3000万元,今年截止目前已经为鳝农贷款5000万元。在贷款总额持续增长的同时,不良贷款比例一直低于平均水平。目前,随着黄鳝产业的壮大,养鳝模式的成熟,养殖风险的降低,鳝农与金融机构的良好信贷关系将会进一步延续和深化,这种良性合作关系将为做大做强网箱养鳝产业,擦亮“全国网箱养鳝第一镇”名片,提供强有力的信心支撑和金融保障。
三、增强造血功能,助力个人创业梦想
金融服务“三农”,增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尤为重要。因此,我们与邮储行开展合作,利用各类专项贷款政策,深度挖掘广大农村中受限于资金“瓶颈”的群众,协助解决“想发展又没钱发展”的难题,实现创业致富梦想。一是以“妇女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为依托,以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保障,缓解农村妇女创业中的资金难题。在市妇联和邮储行的全力支持下,2012年联潭村73名创业妇女获得邮储行共计370万元的无息贷款。今年将有10个村共计25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的农村妇女手中,有效缓解了农村妇女创业中的资金匮乏难题。联潭村三组村民许春桂,今年50多岁,儿子97年死于车祸后,与老伴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去年通过“妇女小额担保贷款”项目,获得小额担保贷款,通过将5万元贷款投入水产养殖,较大的改变了老无所养的生活状况。二是全力支持配合,推动邮储行“青春邮贷”项目的实施。通过广泛宣传该项目,使镇内广大青年熟悉项目优惠信贷政策,能放下资金筹措难的忧虑,专心致力于创业项目的远景规划与推进。
第五篇:政银联动 携手共建助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起航腾飞
政银联动 携手共建助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起航腾飞
2014-10-21 07:07:55 来源: 广西日报(南宁)有0人参与
分享到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位于广西梧州市和广东省肇庆市两省交界,规划建设面积140平方公里,粤桂双方各70平方公 里,是广东、广西两省(区)“十二五”战略合作的重点。试验区建设是对东西部合作、流域经济、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新途径的积极探索,是推进两广经济一体 化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合作新突破、打造流域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平台。为加快推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金融服务创新发展,2013年8月27日,广西银监局 和梧州市政府联合举办了广西银行业支持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现场会,并签订了《广西银行业支持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战略合作 协议》,将梧州定为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战略的首个综合试点城市,从此拉开了银行业支持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序幕。2014年4月17日,广 东、广西两省(区)政府批复同意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7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10月14日,广东、广西两省(区)联合启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随着粤桂合作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进入务实合作的实质性阶段,金融服务创新发展将力促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进入一 个起航腾飞的新阶段。
强化联动助共赢
一年来,广西银监局和梧州市各司其职、加强联动,积极按照《广西银行业支持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规定,努力打造名副其实的跨省(区)合作示范区、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和改革创新先行区。
经过共同努力,试验区各项工作持续推进,成效明显。一是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9月,试验区入区企业有6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3.6亿元,占年计划122亿元的93.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1.45亿元,工业增加值38.64亿元,占年计 划39亿元的99.08%;完成投资31.13亿元,占年计划32亿元的97.28%。其中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5.04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09 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8亿元,占全年任务20亿元的129%。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试验区连续两年被列为自治区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获广 西安排2亿元支持试验区重点项目建设。三是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积极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知名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一批电子信息、节能 环保产业重大项目和国际知名企业落户试验区。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五是投资融资不断探索创新,其中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和君集团、北京环境 交易所、深圳鼎成大道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国海证券、中山证券等金融机构分别与试验区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广西银监局持续致力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的内核精神,加强联动,努力将实现“政策扶持、结构调整、融资总量、服务体 系、产品创新、风险防控”六大突破的试验区金融服务创新模式打造成为区域金融合作敢为人先的范本,以履行战略合作协议精神为工作要旨,深化粤桂金融交流,引领广西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梧州市深化合作,为试验区提供更丰富、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加大对梧州市和试验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 业及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去年召开支持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现场会以来,广西辖区银行业累计对梧州地区的融资投入412.77亿 元,其中表内融资322.41亿元,新增就业人员12.95万人,扶持下岗再就业6000多人,2013年梧州市财政收入118.2亿元,同比增长 17%;2014年1-9月财政收入91.55亿元,同比增长2.9%。2013年现场会以来,已有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农发行广西区分行、建设银行广 西区分行、广西北部湾银行等多家机构与梧州市政府签订255亿元的合作意向。至今年9月末,已落地发放贷款99.46亿元,其中向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累计 发放贷款62亿元。同时,广西银监局通过市场准入开辟绿色通道,大力推动“引银入梧”,发挥“鲶鱼效应”,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入梧州。一年来,苍梧深通 村镇银行、柳州银行梧州分行、岑溪农村商业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梧州分行相继挂牌开业,桂林银行3家社区支行已获批复开业,其中新增32个网点机构,新设 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小微企业特色支行和小微企业服务专营机构29个。一年内梧州辖区新开业机构等于2004至2013年10年新成立机构总和,极大地增加 了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可选择面。梧州银行业架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丰富了试验区金融服务层次。在银行监管部门的引领督导下,各银行依托自身特色和定位优势,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金融创新发展中“各显神通”。政策性银行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大 力支持试验区先行区和起步区的基础建设。如国开行、农发行支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试验区内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融资计划达37亿元。大型银行以支持城镇化 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大力支持与城镇化建设配套的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建设项目产业集群建设达24亿元,支持龙头企业近9亿元。城商行为商贸物流园 建设提供融资达5亿元。未在梧州设立分支机构的股份制银行也向梧州辖区企业发放贷款余额超过5亿元。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各银行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 服务方式,力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小微企业服务“六项机制”和“四单管理”,如中行梧州分行将“黑茶通”产品向上游延伸,推出了创新产品“商票通”、“中 银林权通宝”;交行梧州分行在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方面强化推广;梧州市区农信联社为小微企业开办农副产品押(质)押、应收账款、收费权质押、存 货质押的最高限额循环流动资金贷款;建行梧州分行大力运用贸易融资产品、保证金理财业务、汇率掉期等新型组合产品,加快企业资金结算速度;建行梧州分行、工行梧州分行、中行梧州分行、邮储银行梧州市分行先后与梧州市工信委、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共同推出助保金贷款,按照1:10撬动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截至9 月末,申请“助保贷”的企业已有15家,发放贷款7000万元,有效推动实现“银企对接、产能融合”。与此同时,两省(区)银行业交流也在不断深化。2013年8月,由深圳农商行为主发起人的苍梧深通村镇银行在梧州挂牌成立;2014年,建行梧州分 行拜访建行广东省分行及肇庆、佛山等相关分行;中行梧州分行拜访中行肇庆分行,通过交流探讨粤桂项目对接问题,加强与同行的联动与合作。在梧州承接东部产 业转移、打造西江黄金水道龙头城市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本地银行业机构积极地“走出去”,到珠三角沿海发达城市银行业取经求教,以更好地支持试验区建设和 发展。加强引领促展望
试验区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规模、十年大发展”的目标,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合理确定开发内容和时序,用18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试验区建设。预计到2030年,试验区建成后工业生产总值达3000亿元,GDP达1000亿元,将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产业与城镇协同发展的现代 化新区。经过近3年发展,力争跨省(区)基础设施对接初步形成,产业对接合作成效明显,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跨省(区)合作模式初步建立,体制机 制创新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初具规模,整个起步区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开发建设面积达到15平方公 里。
运用叠加政策优势,推动广西银行业整体创新水平实现“接轨”
一是深化粤桂金融合作,打造区域金融合作标杆。广西银监局将协同广东银监局给予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入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多正向激励措施,鼓励粤桂两 省(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增进交流、互通有无,抓住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利用试验区两省(区)政策叠加的优势政策,同享 政策利好,深挖市场潜力,进一步加快金融资源、技术、人才、产品、服务流动,推动梧州市乃至广西银行业整体服务创新水平“接轨”。通过东西部金融合作试验 区平台,鼓励和支持粤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设立金融服务机构,对其用地指标、土地价格和税费等给予优惠政策,建立跨区域新型金融组织体 系、金融服务平台、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信贷支持体系。二是加快推动引银入梧步伐,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鼓励和引进更多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粤桂两省(区)城市商业银 行以及证券、保险等机构到试验区设立法人机构、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并鼓励符合条件的粤桂两省(区)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在试验区发起设立或者参与设立村镇 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专业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持续丰富梧州市及试验区金融机构类型,强力提升试验区金融服务质效。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规 范有序进入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金融服务,鼓励两地城商行、农信社等机构通过增资扩股适当引入民营资本,积极创新和规范民间借贷阳光化运作。
三是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强化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继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积极发展区域票据交换系统,开发扩建本地银行 卡网络,为区域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发展提供支付平台。立足试验区主导产业和入园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利用试验区优惠政策和平台载体优势,开发具有试验区特色的 融资工具和银行产品,鼓励广西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试验区企业和项目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手段和方式,引进活用信托、债券、票据、理财等金融创新方式,为试验区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区内企业发展提供个性化融资服务,持续扩大试验区内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拓宽试验区企业和项目融 资服务渠道,提升金融便利性和可获得性。着力“上层设计”制度,科学指导试验区金融服务创新发展
一是打破“行政分割”壁垒,建立跨区金融合作机制。粤桂两省(区)银行监管部门将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建立区域内地方政府、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 管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经济金融信息、地方政府政策信息的交流、共享,研究相关金融配套政策的出台。探索建立区域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如建立区域 金融风险的监测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区域金融业应急预案;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定期发布区域金融稳定评估结论,加强协调配合试验区内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提请政府部门建立产业合作发展基金,争取建立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合作发展基金,包括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保证金、中小企业续贷基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 金等方面的设置管理,强化对试验区内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指导和风险保障。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以省(区)级融资担保机构为龙头,在银行、珠江-西江经济带 上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之间构建新型风险共担机制,强化再担保服务体系作用。
二是巩固金融基础设施,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打造信用梧州,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金融信贷环境监测与分析,立足于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及推广、个 人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试验区金融资本流动风险的防范等目标,加大对金融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指导推动有关部门搭建试验区中小微企业信息平台,整合包括 缴税、水电、房租、声誉在内的各类相关信息,提高小微企业信用水平,加大小微企业信用征集力度,完善信用档案,为小微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和信贷申请获批创造 良好条件,解决银行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难题。强化金融辐射效应,提速试验区和梧州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一是疏通信贷资金源头,优化金融资源跨区配置。引领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试验区建设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利润低、需求弹性小等特点,利用开发性金融将银行的融资优势与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结合,加大对试验区对外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服务。推进 商业化资金支持服务产业布局。通过信贷项目交流、银团贷款等促进跨地区融资活动,强化信贷投向协调引导,促进资金合理流向特别试验区规划所确定的先进制造 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农业、先进服务业等领域。
二是以点带面扩大融资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引导各机构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有进有退,促进辖 区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向上争取信贷政策,加大对梧州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重点企业以及符合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升级的行业、项目的信贷 支持力度。加强工作协调与信息沟通,积极搭建银政企信息平台。切实落实小微企业续贷政策,根据银监会所确定的5项条件,鼓励各机构科学运用循环贷款、年审 制贷款等业务品种,创新续贷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督促各机构深化支农服务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围绕农村“三权”改革试点 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建立抵质押贷款配套管理办法,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年,政、银、企各方将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认真总结研究推广经验,全力助推试验区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构筑区域金融合作“高地”,力促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起航腾飞!(本版图片由梧州市粤桂办提供)本文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