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三下乡感悟
关于农村合作社的一点感悟
工作仍在继续,苦难接踵而来。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在农业方面网站的设立和系统的规划方面比较欠缺,至今没有发现任何一个网站将关于农的各方面知识系统化。因此,我觉得我国应该重视网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我们要将网络的便利发展到最底层。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总网站,在这个网站上我们可以将国家关于三农的政策,三农的发展,农业的生产,农业的研究,农机的介绍,农机的市场,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文化,农村的建设……一系列关于农的问题综合起来,建立一个渠道,一个方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农的平台,了解三农的政策。这样通过不断的了解,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增加阅历。各个省市再建立一个此网站的分连接系统,在此系统中将各个地区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展现。这样不仅能带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学习,还能为各个地区最底层经济的发展创造更明确的指导。通过专业人士的咨询与研究,为各地区出现的问题提出最科学的解决办法,减少农民走弯路。走向一条真正科技致富、科学生产的道路.21世纪,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的资源,充分的创造我们的财富,创造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各相关部门也应在这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关注。
通讯员:董校鹏
作者:王娜 董校鹏
第二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感悟
律动在七月的青春—重庆邮电大学“微尘联盟”小分队 龚爽
骄阳似火的七月,承载着青春的躁动,我们带着一份执着,携着一份牵挂,守着一份信念,启程这个不一样的夏天!
天空依旧干净地容不得一点斑痕,三下乡的记忆犹如烈日一般骚动着我的思绪。六天的行程,好像还在继续,每一个细节都被雕琢地那么清晰,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六天,很短很短,短到大家不忍离去、不愿说再见,因为在这段难得的经历里,我们收获了感动,体验了成长,感受了责任,升华了灵魂。这么说,不免有些夸张,可从中得到的却真的让我们无法释怀。
六月,正当蝉鸣鸟叫之际,我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组成了我们“微尘联盟”小分队。所谓微尘,即青岛的一群青年志愿者,而我们悄悄与他们有着同样的使命和意愿;“微”又正好取我们微电子专业的第一个字,“微尘联盟”由此而生,小队的七个人也愿意通过此行挥洒自己的青春。激情,由此起航!
身为队长,承受的压力不免让我有些上火。从组队到确定主题、地点,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此时又恰逢期末复习,焦虑烦躁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可毕竟自己是群龙之首,如自己垂头丧气怎能服众,又如何提起大家的精气神。好在老爸老妈也打着长途给我出谋划策,让我感受到丝丝温暖,也渐渐平复下自己的情绪,理清思路,一边复习,一边筹划着三下乡的点点滴滴。这段时间真的让我成长不少,学会了如何在混乱中理清自己的思路而顾全大局,把握好一个团队的整体脉络。
青春就是一个敢想敢做的时代,身为学生党员和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有职责有义务去感受祖国的变化,关心新农村的发展。这次下乡活动我们安排了个五主要活动: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爱心义赠衣物、关爱留守儿童、新农村建设的问卷调查和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了这六项活动,一方面是想实实在在做点事情,丰富我们的阅历,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这几个实践活动从不同方面了解不同的新农村建设。
七月的三泉镇,骄阳似火,一条小河蜿蜒穿镇而过,这个夏天,注定不平凡,这个季节,三泉镇注定会在一群小红帽志愿者的欢声笑语下打破往日的沉寂。三泉是个比较落后的镇子,街上除了几家小卖铺,甚至没有个像样的超市和菜市场,最让我们头疼的是没有网吧,这让我们在回传资料的过程遇到很大困难,没办法,大家只有贡献出手机流量,给学校汇报我们每天的成果。
去敬老院的一天是我们最难忘的一天,这是所有队员第一次真正走进敬老院。老人永远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无论他们现在身体如何羸弱,无法脱离别人的照顾,毕竟他们为自己的儿女、为这个社会或多或少地奉献过,付出过。我们所有的队员也都心怀善心,我们发自内心地希望我们的所作所为能给那群老爷爷老奶奶带来哪怕很微小的改变,能给他们的生活带去一点欢乐。前一天,我们从生活费中支出一部分买了水果和糕点,整理出一些过冬的衣服,也精心地为第二天的节目点灯夜战地一遍遍排练。和老人在一起聊天,即便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我也点头应和,他们可能很久没见过外来的孩子们了,我们的到来也许真的对他们来说很稀罕,很兴奋。也许是看到我们,想到自己的过去,拉着我们的手,不停地给我们讲他们曾经的故事。拿着我们的送的衣服和点心,有位老奶奶不停地说他们是自己人,是家人...听到这,所有队员心里都有种说不出的酸酸的感觉。这些老人很多都无儿无女,此时此刻,他们可能真的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家人了。我们的节目并不是很丰富,手语操,独唱,合唱,简短的节目,是我们的心意,只想给爷爷奶奶们带来点年轻人能给予他们的快乐。
为了看望留守儿童,给他们留点有意义的纪念,我提议让他加在我们买好的文具上写一些激励他们的话,毕竟很少会有人走进这个大山,能带一些外来气息进去。那天晚上,大家熬到很晚,只为把那几百个本子全都写好,让“微尘”无处不在。一天的农活,大家都被轻微晒伤,可似乎这其中的快乐早已压制了疲惫身躯的躁动,难得的体验正式我们成长的足迹。
几天的繁忙下来,貌似名没有倦意,更多的是对这美丽的小镇和淳朴的乡亲们的不舍。在这个乡野小镇,我们“微尘联盟”播撒了爱心,收获了感动,老人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村民们质朴的问候,都是我们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在这样一段短暂的时光里,我得到的历练是前所未有的,身为队长的压力和责任,顾全大局的义务,这都是在书本里学不到的,从写策划到每天的日程安排,点点滴滴,都是对我人生阅历的积累,也是对我整体素质的提升。
在三泉镇短暂的六天,汗水和疲惫不足以让我们退却,感动和责任是我们最大的荣耀。六天时间,我们用我们的青春诠释着内心的使命感,用我们的绵薄之力去进我们所能改变着小山村里的人们,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感受这小镇的发展。我们的行动就像我们的队名一样,如空中的尘土,卑微却又足以弥漫整个天际,微不足道的行动,却能让我们的内心承载巨大的责任感。
我们的付出,无怨无悔,我们的友谊,历久弥坚,这应该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吧。在实践中历练自己,给自己一种义务,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心去做好每一件小事,我想着是我这一个星期最大的感悟了。
青春,仍在继续,七月的回忆承载着我们的希冀,三泉的余晖萦绕着我们的思绪,微尘,永远的记忆。
第三篇:三下乡感悟
三下乡感悟
感谢自然赋予我们生命,感谢父母养育了我们,感谢老师的辛苦栽培,感谢祖国,感谢集体,感谢队友„„ 我们要感谢的太多,在将来的生活中,我们要抱着感恩的心,用行动回报社会。
在三下乡的这些天里,我去了和我们出生一样偏僻贫穷的山区,接触了和我的父老乡亲一样质朴、善良、勤劳的百姓,见到了和我们小时候一样懵懂的孩子。农村和城市差距很大,科技、文化、卫生等普及不是很到位,百姓经济收入低、生活艰苦,孩子读书也不容易。看到这些,我们感觉咱青年一代责任重大,要做的事太多;看到这些,我们又感觉自己能力有限,更应该努力学习知识能力来帮助他们;看到这些,我们觉得以后应该回到他们身边,一起发展前进。我们是人民的孩子,应该服务人民,贡献力量。
我们之所以能在这么稳定、美好的环境下工作学习和生活,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烈用勤劳的双手和壮昂的血肉换来的;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在艰难的历程中创造的;是人类的智、人类的开拓凝精神结的。我们要为祖辈和先烈致敬,为国家和党而自豪,用智慧去开拓前进。我们要永怀先辈的精神,珍惜生命,抓住机遇,努力学习进步,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回报社会。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共筑中华美好家园。
我们的祖辈之所以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创造,是因为他们有开拓进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依着“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适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思想精神,村民们脚踏实地,坚强地生活在这片土地。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地理条件,百姓选择的不是离开,而是因地制宜互相帮助实现共同富裕。感谢西畴精神,感谢这里的风土人情,它们感动了我、鼓舞了我,让我更有勇气和激情去拼搏、去创造。
人与人要团结合作才能发挥更强有力的效果,很高兴我们能顺利完成三下乡的各项工作,这是我们各个队员团结和配合的成果。我很荣幸能和众队友同道开展工作,这是我们的起点,以后我们更要多地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感谢我们这次经历,感谢各位可爱的伙伴,感谢每个过程中的细节。我记着,记着每一个感动,每一张笑脸,每一幅画面„„
冶专建工学院造价1121班李锦勇
第四篇:三下乡感悟
三下乡感悟
08生本一
李灿
2008574141
(一)我看农村教育
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周家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地给老少边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些歧视成份呢?
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只有正视教育,而非遮盖问题,才能抓住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经济发展阻
碍了教育发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但最终还得抓住“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二)我为乡亲献计策
从准备下乡到下乡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了农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深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周家村的父老乡亲们做出贡献。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周家村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
在村庄规划上,做到了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种柿子树,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为村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这可能是我国农村规划之创举,大有为之大力宣传的必要。
经济发展方面,农业往立体结构方向发展。注意了抓好经济作物和加大力度发展高效田的同时保持粮食产量。此举既保证了村民粮食自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村民朴素民风,村里还制定了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证了 村里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然而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却没有止步不前,而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为此,我们同父老乡亲们一同探索前进的路。
乡亲们都想到建立自己村的工厂,把自己生产的苹果加工成成品再销售出去,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然而另一方面领导们却考虑着要承当巨大投资风险,基于此,他们的梦想迟迟没有实现。现今,农村收入不高,集体基金有限,承当风险能力极小,在如此现状下,村领导们当然是不敢贸然行事的----成功了是英雄,失败了却无颜面对乡亲父老。的确,暂不说基地太小而带来的原材料供应不足和技术问题,就连产品销售渠道也够戗。不过,在现有条件下,建立低投入,高回收,运转周期短的小型企业(如生产洗涤用品的企业)倒是比较可行的。
现在,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经济作物和种高效田。高效田是给外国公司制种,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并负责回收种子,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劳力。通过这条路致富,村民是辛苦些,但比较之下,这是迄今为止最有保障的致富之道。为此,加大宣传,极大限度地吸引外商投资,发展高效田,是周家村近几年致富的首选之路。
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发现该地农民的经商意识非常薄弱,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其时,逐步使他们转变观念对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就那短短的五天,我和周家村结下了不解的情节,或许就像大家所说的,她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会永远让我牵挂。有时候我想,一个人也许就为某种情感而活,为某些人而活。生我者、我生者;养我者、我养者;爱我者、我爱者,这也许就是一个人活着的理由。周家村的乡亲啊!我将在城市的一角永远地为你们而活、而努力。
(三)三下乡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的具体行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按照江泽民同志得出的“四个统一”的要求,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在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深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
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五篇: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感悟专题
服务“三下乡”,感悟真实践!
----记计算机组的美好瞬间
第一次参加真正的社会实践,第一次参加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第一次满怀热情与志愿情怀,期待努力能给予自己更高的认可!就这样,我凭着激情加入到看似“神秘”的三下乡队伍中,企盼传说中精彩的锻炼!
“三下乡”悄然走过,无数难忘的瞬间构成我们对真知的实践!在我的第一次“一对一”计算机授课中,学员都是市委的老干部,大叔大妈们还都是很健谈的,愉快的开始让我们整个的计算机授课都充满轻松愉悦!从那天开始,我就整个的模仿起老师的角色,在时间中讲授己之所长,在实践中求索真知„„
虽然每天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授课时间,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员求知好问,老师乐善答疑,“三下乡”计算机组的每位成员,都在尽心做好他们认为在这个暑假最有意义的事情!
回眸这个暑假,我们确实没做到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有一点却很肯定,计算机组给了我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
感悟
(一)生动形象的计算机
在讲课过程中,多数学员为老干部们,他们学习富有激情,动力十足,当然也有一定计算机使用理解上的难度。所以为了能更加生动的讲解计算机的使用,我们就摆脱大学老师授课的方法,开始尝试采用类比比喻的方法,将计算机中许多虚拟的东西类比比喻为日常的生活操作,如把“桌面”“我的文档”等比喻为各自分存文件的书柜,这样一来,渐渐地,他们也更容易理解我们的教学内容,而我们也在不断的耐心讲解中,不断分享着大家学有所获,人人助人为乐的喜悦!
感悟
(二)团结协作与沟通的艺术
毋庸置疑,在此次“三下乡”中,我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应当还是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彼此通过沟通才使得整项工作顺利完成,在计算机组里,我们需要互相的帮助和理解。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只有在不断地沟通与了解熟悉中,才能让我们的计算机授课更加从实际出发,为民服务,大家听来也更富有激情!当然,我认为对我一个外地学子而言,加深对重庆的了解与认识着实让我更加喜爱这座城市!
感悟(三)“活到老,学到老”的真实再现
其中,在此次“三下乡”实践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们中虽多已年过半百,而其追求知识的心境却是那么激扬勃发,依旧保持青春的活力,不懈追求知识的力量!许多人还拿笔记下那似乎求之不易的点滴知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们面对知识这位挚友总有说不出的感激和欣喜!不断追求,“活到老,学到老”,是他们真实的诠释!
感悟
(四)学无止境
学无止境,这是我在此次授课中所最震惊的。在课上,一方面,我们积极努力回答各位学员对于关于计算机方面知识与技巧的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另一方面,有时学员提出的问题,连我自己也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但我知道,这不是丢脸,而是提醒,是警告!
学无止境,不禁让我想到毛主席的一句话:“要想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人人都在学习,你我更加不能落后!我想,对于每一个认真参与到“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来的同学,都会认识到自己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吧!自知己短,学无止境--“三下乡“给每位同学的警示!
感悟
(五)真实践
毋庸置疑,经历“三下乡”每一个人都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所获所失。当然,不少人也有这样的埋怨,认为自己没有多少什么事可做,对于收获什么更是没有什么感觉,对于“三下乡”也就多少有所抱怨。
其实,在我看来,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工作安排上的考虑不周,导致部分人员没有做到什么实质性的工作,而觉得没什么收获;而另一方面,我却发现,一开始,确实有很多人满怀激情与热情的努力去做,可是到了后面,因为熟悉,反而逐渐丧失实践的恒心与激情,没有在像之前一样认真的完成各项工作。“只有认真去思考并积极实践,你才会有真正的收获!”这是我所一直信奉的。没有真正的刻苦实践,就想有所收获,犹如不愿自己去尝试吃苦,而就想知道完成这件事到底有多苦一样那么令人可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若没有认真的去参与实践,又何谈真理的真伪呢?
计算机与普通话组:徐鸿仑
201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