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调研汇报材料
一、西山村基本概况
西山村位于南澳岛西北部,依山傍海,辖区由三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2.98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1440人,共368户,村两委成员5人,支部党员38人,村民代表25人,分为10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450亩,林地面积2600亩,海域养殖区3000亩,全村果林场面积300亩,淡水养殖场面积50亩,虾池养殖场面积80亩,蔬菜面积种殖100亩。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00万元,年劳平1万元,年人平3633元,集体收入10万多元。集体资产总额达到730万元。
二、近几年的主要工作
近几年来,西山村两委班子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围绕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兴办好事实事,密切干群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抓好两委班子建设
村两委十分重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充分利用党员活动日和两委干部会,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制订了党员发展计划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措施,不断扩大组织队伍。重视制度建设和民主决策,先后建立健全了党员学习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规民约、计划生育村规民约、自治章程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村两委之间互相谈心,互相信任,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信任。
(二)做好乡村规划建设
加强乡村规划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村民群众改善居住环境、崇尚现代文明的迫切愿望,也是保护和节约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近几年来,我村规划建设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我们充分以现代乡村的理念超前规划,做到既有新房,更有新村、新貌。我村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村里现在还不富裕,各项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建设。村两委班子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多方筹集资金,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我村工作的重点来抓。近几年来我村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有:
1、投入180多万元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建设农田机耕路3200米,1800多米为打筑水泥路面,建设农田排洪大沟1800多米,农田引水沟2600多米,全面实施沟底水泥硬底化。新建了一个XX平方的农用水池,浚深排洪大沟1000米,土方1100立方,整治西畔大坑2500米,浚深土立方300立方,确保了农业生产旱涝保收。
2、投入资金68万元,完成村内7条水泥路面(970米)打筑和450平方米公共活动广场进行打筑。
3、解决了下辽小村村道土路长400多米路面打筑,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
4、投入资金8万多元,配套全村23盏照明路灯。
5、投入40多万元,新装三个自然村的自来水主管,解决了村民日常生活饮用水难的问题。
6、投入14万元建设学校篮球场、学校周边绿化、修葺了排水沟和村内文明古迹修缮。
7、投入6万多元整修浚深村内排水沟600米和卫生死角,每年增补4000多元,实现全村袋装垃圾专业化。
8、投入1万多元整治村内5口饮用水井。
9、投入18万元为16户困难户进行危房改造,解决了部分困难户住房难问题。10、2010年投入资金125万元对村内300多个乱厕群进行规划整治,建成了南澳县第一个村级奕阁公园。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依山朝南建设一幢三层综合楼,建筑面积350平方米。综合楼第一层为村老人协会活动中心;第二层为党员、群众科普教育活动室;第三层为村民议事中心、农家书层,综合楼前面以公园布局建设。奕阁公园的落成,将为西山村群众提供一个学习,娱乐休闲的优质活动新平台,成为了西山村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性建筑物,有力推动了全镇及全县的新农村建设。
由此,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没有强大的党组织作后盾,建设就只是一句空话;没有科学的规划,村庄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只有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大意义。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近年来,上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今后工作中,围绕新农村建设和乡村规划,我村将以壮大集体经济、美化人居环境、构建和谐农村为重点,给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今年我村有两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顺利推进:
1、我村有一条露天排污大沟,排污大沟长度为800米,宽为2米,长期以来未得到整治。一到夏天,受炎热天气影响,排污大沟藏污纳垢,蚊鼠害成灾,臭不可闻;雨季一到,污积严重,排水困难,严重危害村民身体健康。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我村将对排污大沟进行整治及封面打筑,同时拓宽村道,将建设成为村内一条主村道。该项目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2、对村内大大小小横直小村道全面进行路面打筑,该项目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汇报
城关镇2009新农村建设
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城关镇新农村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立足于区位与资源优势,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根据全镇20个村和5个社区的基础现状,突出重点、抓好试点、推出亮点的工作思路,把明目标、强措施,抓进度、促成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我镇的2009年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我镇于6月中旬召开了全镇新农村建设动员会,并将《城关镇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工作方案》下发到各村,同时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长刘四朝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汪兴菊,党委委员、副镇长陈刚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督导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镇党委、政府为了把握工作重心,把旅游线、产业带所属的黄土岭、螺丝沟、金盘洞、土门、朱家场、陈家河、百果园7个行政村定为首批试点村,对7个试点村分别派驻了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工作指导组,对试点村的新村建设工作进行协调、指导,根据实际还印发了1000余份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资料分发到各村,为全镇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推进全镇新
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农村建设实施中,镇党委、政府严格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务求实效”的原则,总揽工作全局,在建设规划上对试点村的规划实行重点规划。镇党委、政府于7月份聘请了襄樊市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对试点村的村民居住、企业占地及其土地分布现状进行全面绘测,历时一个月多月,全镇7个重点村的现状图绘测、基本情况普查、新居民点初步规划选址等工作已全部完成,目前这7个村的规划正在县建设局评审中。
二、围绕试点,突出重点,加大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问题,并从省道、县道及旅游沿线村入手,按照建设卫生、生态、文明村的要求,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镇财政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村民筹一点的办法,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开展了以“绿化、亮化、美化”村庄的“农村家园清洁”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镇、村两级先后投入几十万元,完成了陈家河、朱家厂、螺丝沟、土门村环境整治示范点建设,其余各村工作进展顺利,共清理整治污水沟3000多米,完成各新村点宅间主道和进户路面硬化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完成了陈家河、土门、螺丝沟等重点村的人饮工程建设,共投资170余万元建设水塔30个,铺设饮水管道1.5万米;结合沼气池建设,完成“一建三改”600余户;2009年完成道路硬化22.2公里;新修小组公路6公里;养护、维护公路200余公里;完成了全镇20个行政村的村委会的新建、改(扩)建等工程。同时对全镇村级卫生室进行了改(扩)建,使全镇卫生室建设达标率达100%。
在抓试点建设工作中,镇党委、政府倾力于陈家河村,2009年该村由卫生局和市财政监督局挂点,我镇紧紧把握这一新村建设挂点扶持机遇,加大帮助和指导力度,侧重于政策帮扶、技术指导,并配合陈家河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环境整治规划、设施建设规划等前提工作。截止目前,该村已经完成了6米的门庭式花坛11个,铺设步道板470平方米,粉刷墙壁600余平方米,还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资金帮扶农户完成了“一建三改”,使这个居民点达到了房前屋后彻底“三化”,全面解决了“三乱现象”。
三、培植支柱,培育后劲,加快新村建设步伐 按照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我镇把“巩固发展蔬菜,提升发展养殖,突破性发展核桃”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路线。一是变换发展经营模式。根据各村实际分别组成了蔬菜发展协会、干鲜果种植协会、养殖业发展协会,并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形式的产加销联合体,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企业、农户互利共赢。二是加大招商服务力度。在招商服务中严格实行领导
干部挂包项目责任制,根据不同项目类别,实施不同的跟踪服务措施,在全镇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利商、富商、敬商”的良好氛围,为客商提供一个安逸的发展环境。三是加大人才培训。在发展产业上我们首先是从提高了旅游沿线的服务质量着手,把人才培训、环境美化作为重点,沿途村先后投入近十万元对沿线的环境进行了美化,并加大农民技术培训,截止目前共培训烹调、石雕、根雕、花卉种植技术性人才200余人,为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积极招商,因地发展,全镇已发展15000亩核桃,50亩玫瑰李和大粒枣,4000亩商品蔬菜,9809亩无公害绿茶;建有150模式养猪场30个,年出笼万只肉兔场1个,并成立了相应的专业合作社,为农户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服务,为全镇新村发展培育了强有力的后劲。
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在2009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略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资金困难,我镇的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发展均处于前期发展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因而导致新村建设后劲不足。加之部分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思想相对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差甚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全镇科技、文化、教育和群众生产、生活设施比较落后。
下一阶段我们将正视自身的困难和问题,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度,加大规划落实力度,促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城关镇人民政府
二0一0年一月七日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汇报
倾情而作尽力而为
市侨联驻谷城熊家岗村工作队
根据襄办发[2009]8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09年市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组派工作的通知》精神,襄樊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派出驻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工作队以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重点,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度重视帮助制订熊家岗村三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
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位于谷城县五山镇东南部,东与石花原罗井村,西与何湾村,北与谢湾村社区居委会,南与四棵树接界,全村版图面积528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875亩,山场面积2950亩。全村5个村民小组,在册本村村民520余户2347人,居住在熊岗各企业非农人口约1000余人221户,村干部四人,共有党员39人。2008年全村社会生产总值4210万元,粮食产量158万公斤,茶叶产量83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
如何在这样一个条件下开展工作,市侨联党组对驻队工作高
度重视,将驻队工作队工作纳入侨联机关的总体部署,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侨联主席廖小玲听取工作队的专题汇报,并带领工作队到该村进行调研,全面了解情况,提出指导意见,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市侨联纪检组长担任该村驻村工作队长,为了使驻队工作取得实效,带队领导和工作队员深入山地、林地,田间地头,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摸清该村组织建设、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明确提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培植农户企业,发展民营经济,服务建设经济园区,美化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环境意识,加大公益事业投入,争取惠农资金,完善路网建设,兴修水利,保障农业生产等基本目标的制定,并协助该村制订出熊家岗村三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深入调研真心实意办好事做事实。
根据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为落实好这次市委、市政府对工作队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队员更好地开展工作,市侨联拟定了《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公共建设调研报告》,《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生活环境建设调研报告》,《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经济园区建设可行性调研报告》等三篇可实质性操作的调研课题。
通过对调研课题的准备、实施,本打算做好一件实事,促成两个项目。
1是结合环境整治,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各
组居民集中点建垃圾池,100口沼气池。做到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室内卫生、厕所干净,柴草归院,禽兽归圈;
2是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整村推进”要求,积极努力为该村争取1000亩土地划入谷城县土地平整项目内,力争7月份1300万元国家配套资金的启动;
3是与当地及市民政部门联系,争取接受100人的南水北调丹江口移民搬迁项目。
三、研究问题有的放矢。襄樊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驻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工作队通过与该村干部群众的多次接触与调研,深刻感受到该村目前存在以下不足:1是公益性建设缺乏维护。谢湾河、杨叉河两条近4500米河流护堤,几条小河灌溉拦堰自完工投入使用再无专人维护,导致恢复使用期又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形成浪费。2是闲置资产急待合理运用。由于历史原因,该村拥有原军工企业搬迁后遗留大量固定资产;镇村合并后,遗留下的闲置校址一处。如何合理运用好这些资产,将通过我们驻村工作队的《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经济园区建设可行性调研报告》进一步完成。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目标的实现,将作为市侨联驻村工作队今后工作努力方向。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汇报
北 港 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汇报
一、着眼全局,谋划思路促发展
北港镇现有36个行政村,其中26个村没有集体收入,与我区其他镇相比,我镇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差、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按照“稳定、发展、提高”的六字方针,制定“生态立镇、特色富镇、科教兴镇、工业强镇、依法治镇”的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完善“两区”、“两山”、“两万亩”和“五个基地”,即进一步完善姚周寨工业小区和河东工业小区 “两区”,开发包装寺尔山、六罗山“两山”旅游资源,实现万亩花生种植带和万亩核桃种植带“两个万亩”,壮大河东奶牛基地、南王庄核桃基地、大旺庄蔬菜基地、西连峪爱宕梨基地和刘峪酒葡萄基地等五个种、养殖基地,使园区工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支撑,近郊生态旅游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增长点,集约化、规模化的高科技新型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继续完善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营造稳定、和谐、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环境,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
二、精心部署,细化措施快发展
(一)观念为先,培育开拓创新、思想超前的农村建设新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超前的思想是基础。虽然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和困难,但我们也有很多潜在优势。我镇紧邻城市中心区,并有着近60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发展城郊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城市扩张,我镇基础设施条件在不远的将来会彻底改变,这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大笔可用资金,而且会进一步提升我镇的招商水平。今年初,我镇根据“十五”期间的发展成果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结合区委提出的打造“北方滨海名区”的宏伟蓝图,高标准、高起点地制订《北港镇“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要及实施方案》,同时,组织村干部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班和外出参观考察,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内涵。农村群众的保守、畏难的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转变,也使干部群众的思想、热情凝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上,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
(二)发展为要,构筑特色鲜明、三个产业均衡发展的镇域经济新格局
夯实第一产业,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使集约化、规模化的高科技新型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扎实基础。一是以高效农业规模化为重点,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五个种、养殖基地为龙头,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先进的科技改造农业,用新型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发挥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二是继续发展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种植。发挥万亩花生种植带和万亩核桃种植带的辐射效应,使经济作物和林木的种植规 模化再上新台阶,提高农民收入。三是以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为途径,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以扩大农民的非农收入为富民重点,着力实施“三大致富工程”,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较往年有大幅提高。实施“创业”致富工程,鼓励支持农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民的资产性和经营性收入,在全镇培育、发展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具有雄厚资本实力、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农民企业家;实施“转业”致富工程,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通过组织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培育具有现代知识、现代本领、现代风貌的新型农民,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得出、安得住、能致富,今年上半年,已举办培训班14期,累计培训农民超过1000人次;实施“产业”致富工程,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的格局,打造一大批绿色农产品品牌,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农民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提高收入,目前,姚周寨村的“老油翁”牌食用油已通过国家质量认证,木砟峪村的绒山羊产业、东西连峪村的爱宕梨种植业都在我市以至华北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
大力推进第二产业,继续坚持走工业化之路,把工业兴镇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方略和调整结构的第一突破口。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要素,降低投资成本,促进工业企业集中布局,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努力把我镇建成全区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重点抓好三个支撑:一是项目支撑。抢抓东北亚资本向 环渤海经济圈转移的机遇,加大对韩国、日本、俄罗斯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专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企业招商、推介招商。加快引进开发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牵动力强、回报率高的大项目,拉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在建项目4 个,总投资53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500万元;储备项目2个,预计投资3.5亿元。二是园区支撑。按照提升规划水平、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提升综合功能、提升整体竞争力的要求,加速完善“两区”的硬件、软件水平。以“两区”为依托,全力做大做优以机械、玻璃加工、建筑材料等骨干项目,至7月份,姚周寨工业小区已落户工业项目52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8个,外资项目3个。三是骨干企业支撑。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加强生产要素协调,加大政策扶持,促进其做大做强,力争5年内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超过20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0家。
培育第三产业,发展城郊旅游,提高第三产业在镇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按照海港区旅游开发“北部向山上发展、南部向海上延伸”的战略方向,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开发寺尔山、六罗山旅游风景区,谋划发展面向京津沈等大城市中高端消费者并服务本地城市居民的度假旅游项目,带动农业、林业、服务业等各个方面产业的进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与社会基础。去年冬季建成的紫云山滑雪场已经成为全市人民冬季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其带动效应已然显现,陈庄村围绕滑雪场开发的“农家饭”、“乡间游”等附带项目已经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和谐为基,打造村容整洁、稳定祥和、文明向上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始终坚持“稳定、发展、提高”三不误,一方面,确保一方平安稳定。不断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镇级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三级稳定工作保障体系,专门成立稳定工作办公室,建立健全三级排调网络,做好矛盾纠纷排查,保障“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同时,注重重大节日、暑期和两会期间的安全稳定,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上半年我镇无一例到市以上机关上访的现象。另一方面,以创建文明生态村和“基层基础工作年”活动年为契机,在区领导和区直各局的关心支持下,包括镇村在内共累计投资500余万元用于党的阵地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其中投资113万元,新建两室4个;投资65.4万元新建10个村的文化广场;投资332.8万元修路18300延长米,修桥10座。目前,有6个村达到市级示范村标准,14个村达到市级普及村标准。目前,还有5个村没有两室,15个生态文明村没达标,计划用两年时间,使其达到市级文明生态村普及标准。
(四)以人为本,完善高效运作、民主公开的农村组织建设新机制
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及时组织新当选两委干部培训,帮助做好新老班子交替工作,理顺各方面关系。针对换届后有2/3以上的村干部是新当选,大部分文化素质低、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等情况,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北港镇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办法》,明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强化三项措施推进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一是规范 农村干部档案。把村书记、村主任作为一级干部,纳入镇干部管理序列,由镇党委为其建立一套组织人事、工资、考核档案,作为其任免、使用依据。二是严格考核奖惩。年初,由镇党委统一制订、下达农村班子的考核目标和记分标准,年终进行考核。对当年完成任务考核为优秀的村干部,兑现奖励工资,对完不成任务考核为不合格的村干部,除不享受奖励工资外,对其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对问题严重的,给予免职。三是加强任期督导。对现任干部实行定期培训,定期考察、定期考核制度,及时掌握农村干部的思想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农村干部健康成长。对离任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凡发现问题经查实的,一律按章处理。
三、狠抓落实,四项措施保发展
(一)解放思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一是在党员干部中解放思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认清当前宏观形势给我们发展提供的难得历史机遇,认清经过多年的积累,我镇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由量变而质变的关键时期,错失了这个机遇,不仅是对工作的失职,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漠视,更是对党的事业的不负责任。二是加强在农民群众中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使农民群众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为他们致富、小康提供了机遇,引导农民群众敢于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保守思想、既得利益。通过坚持不断地宣传教育,目前,我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谋发展、快发展、突破发展的要求十分迫切,这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形成了一呼百应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狠抓《北港镇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办法》的落实,切实理顺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维护村两委班子的团结,统一工作思路,促进农村基层党建规范化、制度化。二是继续实施“素质工程”,加强两委班子培训,行学历教育,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村干部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三是实施“高职低挂”工程,让年轻有为的副科级干部到村任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班子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激发了村级班子的内在动力。四是以“基层基础工作年”活动和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为平台,推动“两室”建设,继续狠抓党员队伍建设,按照“三培养一提高”的原则,严把党员入口,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为新农村建设事业提供组织保障。
(三)提升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镇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关键,发挥优势,以三个产业的均衡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镇把今年定为新农村建设开局年,年初镇党委政府就确定了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好事、实事。半年来,镇、村两级财政累计筹集、投入近百万元,解决了农民群众关心关注、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问题,不但使我镇整体面貌有了明显改观,而且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开局年中看到希望,得到了实惠,从而更加坚定了农民群众建设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四)优化发展软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一是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打造“团结、务实、高效、廉洁”机关。我镇以区优化办明察暗访全区各单位机关效能为 契机,对机关环境、工作人员作风、考勤制度、工作规程等等提出严格细致的要求,并结合乡镇工作实际,提出机关工作人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在中午休息时间饮酒,不得在村内用餐,不能以任何理由向村干部提出工作之外的要求,切实做到“帮忙不添乱”。这些做法,得到了来镇办事人员、村干部和农村群众的广泛赞誉。二是大力弘扬“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树立诚信、务实、服务、廉洁的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在农村群众中倡导“工作能力为先、人品道德为重”的理念,引导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三是加大驻村企业和村两委的互动,一方面发挥驻村企业人才、资金、信息优势,为所在村提供发展经济的空间,吸收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村两委在谋划全村工作时,时刻考虑驻村企业的利益,为驻村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从而形成双方的优势互补,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全省新农村建设联合调研汇报材料
全省新农村建设联合调研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金集镇益民村位于天长市金集镇东面,与本市秦栏镇接壤,距天长市区仅24公里,距江苏省扬州市4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现有耕地5430亩,人口4237人,辖31个村民组。
科学规划、正确引导:作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益民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生产发展为重点,以富裕农民为目标,强化宣传和引导,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一是抓好新村规划。聘请南京大学规划、设计了中心村庄台,中心村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用地347亩,可安置农民居民建房420户,目前进入中心村建房的农户已达208户。二是科学引导。在做好规划的同时,“村两委”积极争取上级土地整治、土地置换,帮助有改善需求的农户92户入住到新农村建设集中区居住。
新村建设、多方支持:在新农村建设初期,益民强化基础设施投入。先后投资500余万元,铺设了水泥路4000余米,下水道4500余米,架设了电线2000米,安装了68盏路灯、宽带网和自来水,实现了通水泥路、自来水、下水道、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的“五通”目标。同时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相继建成了农民体育场,农民信息中心,农村卫生室,农村警务室等设施。目前中心村建设已初具雏形,农民新居宽敞明亮,整齐划一,农村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自2000年来,益民村坚持以工带农富全村,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来益民入户。益民通过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多种招商手段,几年来,天长市友康锡业有限公司、天长市海之润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天长市白塔湖食品有限公司、天长市鸿达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来益民安家落户。截至2011年底,村里已有年产值百万元以上企业19家,其中年产值千万元企业8家,各类企业年缴纳税金700余万元,不仅为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还解决了2000多名村民就业,农民人
均入由2000年的2045元,到2011年底达到1.2万元。农村群众由三间瓦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汽车对于益民村民已不在是奢望。
乡村整洁、管理民主:一是每年通过开展评星活动,评比“清洁卫生户”、“十佳孝心户”,带动民风转变。二是通过乡村清洁工程,改善居住环境。投资7万多元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内道路两旁进行绿化改造和路灯建设,绿化、亮化居住环境。修建垃圾池16个,内置垃圾箱98只,配备垃圾车一辆,成立专业垃圾清运队,招聘专业环卫人员、落实定点垃圾填埋场,对全村范围内的生产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杂草等进行按时清运,给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是在日常村务管理上坚持“四议二公开”原则,定期向村民进行村务、党务公开,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村级事物的管理上。率先在全市推行“便民联系卡”,只需一个电话,村干部就会第一时间帮助村民朋友们解决问题。“便民联系卡”拉近了干群间的距离,真正做到干部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益民村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其中省级示范社2家,流转土地41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6%,08年村两委发起成立益民村新型农业合作社,成员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付给成员每年每亩450斤稻谷,别外每亩折价0.08股(每股为现金5000元)参加二次分红,其他各种惠农补贴仍归原承包户所有。合作社先后累计投入255万元开展基础建设,现拥有大型收割机4台、大型拖拉机4台、插秧机60台、高端插秧机2台、小型拖拉机6台、农药机动喷雾器100台,小型泵站8座、农机仓库1座、办公室4间、烘干设备4组、储存仓库1座。
随着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社的基础薄弱的短板日渐显露,在市农委、新农办领导的建议下,理事会研究决定,与省示范农机合作社-老港机插秧合作社对接再合作。老港机插秧合作社有成员34人,拥有各类大中型机械116台(套),专业农机手34人,在育秧、插秧、收割方面具有多年的经验,通过整合两社农机资源,由老港机插秧合作社提供服务,益民村新型农业合作社按面积付给低于市场价的服务费。目前,合作社农业
生产机械化率100%。
04年由村党总支书记徐弘带头成立的天长市鹅业合作社,07年又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天长市白塔湖食品有限公司,以“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使鹅在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逐步走向一体化,解决周边100多名妇女就近就业。2011年养殖鹅20万只,完成销售额1200万元,带动周边500多名妇女从事草鹅养殖,年增加收入3000余元。
下一步我们将在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基础上筹建一个将集果品、蔬菜、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
1、建设优质水稻、小麦科技示范园2000亩;
2、建设优质果、蔬科技示范园500亩;
3、建设生态农庄一座,提供农产品展示、推介活动;
4、建设长2200米,宽4.5米沿示范区绿色大道一条,有防浪、防风和观光功能。本项目实施后,示范粮食区生产产量可提高15%左右,品质提升效益亩均可达195元,合计亩均增收260元,2000亩粮食示范园可增收52万元;示范果蔬生产产量可提高20%左右,亩均增收400元,500亩果蔬生产示范园可增收20万元,引进和繁育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农庄经营收入8万元左右,合计年增收90万元。可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空间,提高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效益,加快优质农产品的推广进度,对稳定粮食安全、稳定蔬菜价格稳定和“三农”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
1、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和项目的投入。
2、要配合新农村建,继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现在流转了全村3/4耕地,争取到2013年全村全部流转,配合土地置换和土地整治,拆迁10个零散居民点,涉及拆迁户96户。
3、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的乡村规划审批
办法,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总体规划,要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法律文本形式确定下来。村庄规划一旦经过批准,就要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要引导干部群众围绕规划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用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4、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加强文化建设。要在调动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同时,安排专项资金,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