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集镇经济薄弱村级经济运行状况汇报
陈集镇经济薄弱村级经济运行状况汇报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强镇强村、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突出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镇村级经济还十分薄弱,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级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仪征市北部丘陵区,座落在江淮分水岭上,是个传统的稻麦轮植的农业乡镇,经济基础历来十分薄弱。全镇总面积81.65平方公里,总人口38728人,现有14个行政村386个村民小组,10043户农户,农业人口30994人,农村劳动力13905个,耕地面积41225亩。截止2009年底,全镇村级三业总产值 ?亿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362万元,其中最高的村42万元,最低的村19万元,村均2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理论数9580元,其中占70%以上人口的纯农户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村集体负债账面数达924万元,负债面100%,村均负债66万元以上。14个村中只有50%的村年底能保运转,另一半的村基本上靠举债运转,保运转难度日益加大,债务也逐年上升。
二、村级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债务包袱重,自我造血功能差,经济增长机制缺乏,财权事权不匹配、转移支付与实际情况不匹配,举债运转恶性循环是目前我镇村级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债务化解能力,债务包袱日益加重。
债务包袱目前已成为我镇村级经济发展和村级运转第一大难题。截止09年底全镇14个行政村总债务账面数达924万元,村均达66多万元,如果再加上未入账的一些隐性债务,村均债务达80万元以上。就账面而言,负债最高的三个村分别达211万元、182万元、156万元,负债最少的两个村也达17.2万元和32.2万元之多,这些债务中长期及短期借款(计息的)达376.52万元,占总债务的41%.据统计,14个行政村每年支付利息一项账面数达42.25 万元,占村总缺口资金和总支出数的50%和16%以上,其中年收支缺口最大的大房村,利息支出5.6万元,占村总支出费用的30%。村级债务化解,前几年
各村通过变卖集体资产和资源,使债务有短暂下降,近年来开始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达12%以上。从账面上来看,09年14个村就有8个村增加债务118.26万元,剔除“应支未支”的过渡性债务外,7个村年均净增加债务5万元,此外,每年村垫缴的资金,由于征收手段缺乏,余额只增不减。据统计全镇14个村沉陷的代垫资金达403.25万元,最高的村已达36.4万元。债务在村级经济发展中已显“老鼠背秤砣”的效应,不仅制约了村级经济发展,而且极大地挫伤了村干部工作的信心。
2、缺乏主导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后劲匮乏
全镇14个行政村中,无工业支撑的纯农业村达5个,这些村每年虽有政府强调和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但都没有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高效现代化农业只停留在汇报材料上。在有工业产业支撑的 9个村中,除友好村稍有点规模工业收入外,(工业收入10.2万元),其他都微乎其微对村贡献不大。此外,基础条件十分差,目前14个行政村中除红星村1家有座2层楼的办公用房外(总造价92.41万元,其中负债67.5万元),有10个村都是新旧不一,大小不等“人”字头民房3-7间。在集体资源方面,除了2座小型的小水库外,没有一座有规模的水库、荒山属村有资源,基础建设更是无力投入,经济发展后劲匮乏。
3、缺乏收入增长机制,财政转移支付与实际情况不匹配
截止09年底,14个村集体支配收入175.81万元,其中财政转移支付就达150万元,占66%以上,集体创收等收入59.32万元,占34%不到。集体创收收入中,经营收入5.52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23.5万元,补助性及其他收入30.3万元,正常性收入偏小,或有(不确定)收入居重,2008年能保运转平衡的7个村,基本上都靠外出争取无偿资金收入及小康村建设等包装项目所占用资金。经统计,09年14个村共争取各类无偿资金48.9万元,占村收入的27.8%,村级收入不仅没有合理结构,且没有正常的增长机制。
市级相关部门在安排村级财政转移支付时,没有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4、缺乏支出的调控能力,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支出呈刚性发展态势
村级主要大宗支出主要表现在五保户供养费用、农村公益事业投入(配套)、村干部报酬和债务利息支出,这四块支出不仅所占村级支出的比重大,而且具有村级不可调控性。第一,五保户供养支出。据统计全镇目前五保户供养人数达308人,仅供养支出费用就达
71.08万元,其中生活费由财政在转移支付中打卡到人,共56.58万元,占村财政转移支付49.2%,一方面村无调节权利,另一方面出现五保老人生病、死亡的费用又是村的“硬”支出,经测算,如果五保老人生病到死亡医药费、丧葬费平均数在人均8000到10000元之间;第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超过村实际承受能力,一是通达工程,2007年以来我镇已完成村水泥路通达工程65公里,除上级补助每公里14万元外,路基、路肩及绿化还需村配套每公里6万元,仅2008年通达工程验收等,村均投入3万元左右,经统计全镇除高集村外13个村共投入425万元,各村在一事一议资金安排75万元,在集体收入中安排 180万元,尚有170万元已作为新增债务挂账处理。二是村级河道清淤垃圾集中处理,以及各类创建等投入,据统计2008年我镇14个行政村就各类创建软件材料的打印、复印费用就达12.7万元,村均8000多元。第三村干部管理存在弊端,造成村干部人数不减渐增形成“单个报酬偏低、整体负担加重”的现象,农村税费改革明确规定减少村干部的职位,加上村组合并产生大批富余村干部,使干部产生了“在职在编”“ 在职不在编”和“ 退职退编”三种类型,报酬由村负担。08年底,我镇14个村干部人数达230人,报酬支出计97.07万元,其中在职在编的51人,支出达51.15万元,在职不在编的31人,支出23.42万元,退职退编 148人,支出22.5万元,除在职在编人员中三职工资是在转移支付安排48.28万元外,其他所有人员工资由村负责,主要原因是村干部管理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严重,直接结果是稳定了“在职在编”,人数却增加了。村干部中“ 在职不在编”和“ 退职退编”的人数,如果遇人事摆不平,再次增加退职待遇,村级支出可见一斑。
以上所列举的村三宗主要支出项目,再加上“刚”性的债务清还及利息支出,都是村级组织无法所调控的,收支不同步,减收增支,直接结果就是再加大负债,形成恶性循环,消长村级经济。
三、加快经济薄弱村转化的对策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加快经济薄弱村转化步伐,必须强化认识,立足当前,切合实际,合力推进。
1、要领导重视,摆上位置。
发展集体经济,壮大村级财力,说到底关键在于人,在于各级政府对发展村级经济的重视程度以及把工作所摆的位置。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改变“干部问干部”的调研风气,摸民情,了实情,必须面向基层,面对百姓,切实掌握实际问题;二是要正确认识扶贫攻坚的作用,要承认“富人窝里有穷人窖”的现实,不能被百强县、相关的创建活动的表相所牵制,要拿出实着,积极推动经济薄弱村扶贫攻坚工程,三是认真做好扶贫攻坚战略规划,不能把扶贫攻坚工作停留在口头上,要立足现实,从“保运转、保吃饭”扶起,不唱高调,不搭花架,在强调远期的 “造血” 功能的同时,不忽视近期的“输血”作用;四是在涉农工作上,要围绕经济薄弱村的实情定措施、配干部,打破不切实际的人事框框条条,培养优秀、拔尖的“双带”型村干部。
2、要政策倾斜,资金投入。
政策倾斜、资金投入是加快经济薄弱村尽快转化的良药,各级政府要根据村级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给予各级、各类项目帮扶的政策倾斜,使经济薄弱村参与村庄整治、土地开发利用等项目,直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对所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从而使帮扶工作逐步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倡导市、县、乡配套到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规定上要放权予村,对五保户资金,应由村级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在资金的安排上,不能搞平均摊派,要突出“既要救急,更要救穷”的理念,给予薄弱村多支付3-5万元资金;建议在转移支付资金中象规定五保户供养经费一样,拿出一块村级债务偿还资金,专款专用,村级债务化解是村级经济发展中不可绕过的“坎”,应调动各方面力量,合力化解。有权部门应制定具体政策,区分债务性质,能免的则免,能停息的则停息,能缓的则缓。市、县、乡各级政府在财政资金年度预算中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村级债务化解专项基金,要允许村在“一事一议”资金中拿出一块专用于清偿债务,要制定政策,明确上级帮扶单位对口帮助村化解债务。
3、要部门帮扶,形成合力。部门帮扶是加快经济薄弱村转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要以扬州市新一轮帮扶为契机,大力倡导“一对一”、“二对一”、“三对一”的帮扶方式,各帮扶部门要树立“先扶其走,再扶其跑”的帮扶理念,增强“扶志帮本”的责任意识,明确帮扶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例如对重点经济薄弱村实行“三对一”帮扶方式,即明确一个单位帮助其保运转,一个单位帮助其化解债务,一个单位帮助其发展经济。倡导富裕村与贫困村之间的“村村结对”帮扶,企业与村之间“村企结对”帮扶等帮扶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形成帮扶合力。
4、要因地制宜,拓宽思路。发展集体经济要立足现有基础,透析本村实情,理清发展思路,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拓展、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不拘一格求发展。一方面立足自身谋发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引导有工业基础和有闲量资源的村进行资产、资源整合,兴办一些工业项目,同时利用土地整改机遇,切实做好土地规范流转,招引一些农业项目,壮大集体经济。此外做好集体资产的管理,不断增加发包及租金收入,形成村级稳定的产业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借势外力求发展。要加大思想解放力度,促进观念转变,抓住上级扶贫攻坚的机遇,主动策应,乘势而上,做到“贫而不困”,克服“等、靠、要”的“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依赖思想,采取内外联动,村企联手,合作共建形式,借助外力,调整布局,提升产业,整合要素,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薄弱村的落后面貌。
仪征市陈集镇农村经济发展中心
2009年6月1 日
第二篇:陈集镇经济薄弱村帮扶情况调查
陈集镇经济薄弱村帮扶情况调查
我镇位于仪征市北部丘陵区,座落在江淮分水岭上,是个传统的稻麦轮植的农业乡镇,经济基础历来十分薄弱。全镇总面积81.65平方公里,总人口31297人,现有14个行政村386个村民小组,9826户农户,农业人口31297人,农村劳动力14229个,耕地面积41225亩。截止2010年底,全镇村级三业总产值32962万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362万元,其中最高的村42万元,最低的村19万元,村均2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63元。村集体负债账面数达1036万元,负债面100%,村均负债74万元以上。14个村中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有5个,5-10万元的村8个,10万元以上的村1个。
一、经济薄弱村基本情况
2010年底,我镇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分别为杨庄、立新、丁桥、刘云、大房,经营性收入分别为2.2万元、1.35万元、1.24万元、3.25万元、3.57万元,5个村总人口10407人,劳力4439个,计税面积15148亩,2010年底村级负债总额402万元,其中借款85万元,应付款项317万元。
二、村级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债务化解能力,债务包袱日益加重。
债务包袱目前已成为我镇经济薄弱村经济发展和村级运转第一大难题。截止2010年底全镇5个经济薄弱村总债务账面数达402万元,村均达80万元,如果再加上未入账的一些隐性债
务,村均债务达90万元以上。就账面而言,负债最高的村分别达152万元,负债最少的村也达40万元之多,这些债务中长期及短期借款(计息的)达250万元,占总债务的62%.据统计5个村每年支付利息一项账面数达25万元,占村总缺口资金和总支出数的50%和16%以上,其中年收支缺口最大的大房村,利息支出10万元,占村总支出费用的52 %。村级债务化解,前几年各村通过变卖集体资产和资源,使债务有短暂下降,近年来开始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达12%以上。从账面上来看,2010年5个村就增加债务50万元,剔除“应支未支”的过渡性债务外,年均净增加债务40万元,此外,每年村垫缴的资金,由于征收手段缺乏,余额只增不减。据统计全镇5个村沉陷的代垫资金达150万元,最高的村已达40万元。债务在村级经济发展中已显“老鼠背秤砣”的效应,不仅制约了村级经济发展,而且极大地挫伤了村干部工作的信心。
2、缺乏主导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后劲匮乏
经济薄弱村基本上是无工业支撑的纯农业村,这些村每年虽有政府强调和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但都没有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高效现代化农业只停留在汇报材料上。在集体资源方面,除了2座小型的小水库外,没有一座有规模的水库、荒山属村有资源,基础建设更是无力投入,经济发展后劲匮乏。
3、缺乏收入增长机制,财政转移支付与实际情况不匹配
截止2010年底5个村集体支配收入96万元,其中财政转移支付就达51万元,占53%以上,集体创收等收入11.5万元,占
12%不到。集体创收收入中,经营收入2.53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8.97万元,正常性收入偏小,或有(不确定)收入居重,基本上都靠外出争取无偿资金收入。经统计,2010年5个村共争取各类无偿资金33.5万元,占村收入的35 %,村级收入不仅没有合理结构,且没有正常的增长机制。
4、缺乏支出的调控能力,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支出呈刚性发展态势
村级主要大宗支出主要表现在五保户供养费用、农村公益事业投入(配套)、村干部报酬和债务利息支出,这四块支出不仅所占村级支出的比重大,而且具有村级不可调控性。
三、加快经济薄弱村转化的对策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加快经济薄弱村转化步伐,必须强化认识,立足当前,切合实际,合力推进。
1、要领导重视,摆上位置。
发展集体经济,壮大村级财力,说到底关键在于人,在于各级政府对发展村级经济的重视程度以及把工作所摆的位置。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改变“干部问干部”的调研风气,摸民情,了实情,必须面向基层,面对百姓,切实掌握实际问题;二是要正确认识扶贫攻坚的作用,要承认“富人窝里有穷人窖”的现实,不能被百强县、相关的创建活动的表相所牵制,要拿出实着,积极推动经济薄弱村扶贫攻坚工程,三是认真做好扶贫攻坚战略规划,不能把扶贫攻坚工作停留在口头上,要立足现实,从“保运转、保吃饭”扶起,不唱高调,不搭花架,在强调远期的 “造血” 功能的同时,不忽视近期的“输血”作用;四是在涉农工作上,要围绕经济薄弱村的实情定措施、配干部,打破不切实际的人事框框条条,培养优秀、拔尖的“双带”型村干部。
2、要政策倾斜,资金投入。
政策倾斜、资金投入是加快经济薄弱村尽快转化的良药,各级政府要根据村级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给予各级、各类项目帮扶的政策倾斜,使经济薄弱村参与村庄整治、土地开发利用等项目,直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对所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从而使帮扶工作逐步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倡导市、县、乡配套到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规定上要放权予村,对五保户资金,应由村级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在资金的安排上,不能搞平均摊派,要突出“既要救急,更要救穷”的理念,给予薄弱村多支付3-5万元资金;建议在转移支付资金中象规定五保户供养经费一样,拿出一块村级债务偿还资金,专款专用,村级债务化解是村级经济发展中不可绕过的“坎”,应调动各方面力量,合力化解。有权部门应制定具体政策,区分债务性质,能免的则免,能停息的则停息,能缓的则缓。市、县、乡各级政府在财政资金预算中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村级债务化解专项基金,要允许村在“一事一议”资金中拿出一块专用于清偿债务,要制定政策,明确上级帮扶单位对口帮助村化解债务。
3、要部门帮扶,形成合力。部门帮扶是加快经济薄弱村转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要以扬州市新一轮帮扶为契机,大力倡导“一对一”、“二对一”、“三对一”的帮扶方式,各帮扶部门要树立“先扶其走,再扶其跑”的帮扶理念,增强“扶志帮本”的责任意识,明确帮扶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例如对重点经济薄弱村实行“三对一”帮扶方式,即明确一个单位帮助其保运转,一个单位帮助其化解债务,一个单位帮助其发展经济。倡导富裕村与贫困村之间的“村村结对”帮扶,企业与村之间“村企结对”帮扶等帮扶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形成帮扶合力。
4、要因地制宜,拓宽思路。发展集体经济要立足现有基础,透析本村实情,理清发展思路,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拓展、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不拘一格求发展。一方面立足自身谋发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引导有工业基础和有闲量资源的村进行资产、资源整合,兴办一些工业项目,同时利用土地整改机遇,切实做好土地规范流转,招引一些农业项目,壮大集体经济。此外做好集体资产的管理,不断增加发包及租金收入,形成村级稳定的产业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借势外力求发展。要加大思想解放力度,促进观念转变,抓住上级扶贫攻坚的机遇,主动策应,乘势而上,做到“贫而不困”,克服“等、靠、要”的“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依赖思想,采取内外联动,村企联手,合作共建形式,借助外力,调整布局,提升产业,整合要素,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薄弱村的落后面貌。
第三篇:当前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区当前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等各类不利因素影响,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全区经济保持了总体运行平稳。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工业经济指标回落较明显,与今年一季度相比,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基本持平,经济发展稳步前行。1-5月份,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5%,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同比分别增长6.8%、-5%、0.3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3%,市民、农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8%、14.3%,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4.4%,国地税税收同比增长6.4%。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全区整体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三平稳、三提高、三下滑”。
(一)“三平稳”
1、工业生产稳定,重点企业平稳发展。自去年提出发展特色工业、生态工业以来,全区工业生产在低迷的外部经济环境下依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1-5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39亿元,同比增长9.5%。50家重点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9亿元,同比增长5.1%;10家龙头企业中华成集团和金晶集团总产值分别增长9.38%和12.36%。
2、消费品市场发展平稳,餐饮消费有所回落。1-5月,限额以上法人单位零售额同比增长16.1%。从商品分类零售情况来看,吃穿类消费稳定,同比增长13.9%;家具、珠宝首饰零售增速明显提高,增速分别为17.3%、83%;汽车类、油气类销售稳步增长,增速分别为23.3%、17.5%。受国家厉行节约一系列规定实施的影响,全区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增速明显放缓,1-5月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4.48%,比去年同期低8.4个百分点,特别是原山旅游宾馆、环球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等以公务、会议接待为主的住宿餐饮服务单位受影响较大。
3、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今年全区夏粮总产1.3万吨,同比增长1.4%,单产224.9公斤,增加10.7公斤,增长5%,农业生产形势稳定。新农村建设也扎实推进,全区农村通水、通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1-5月,全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同比增长25.4%。
(二)“三提高”
1、固定资产投资提高快。1-5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87.3亿元,同比增长19.3%,增速较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大项目对投资拉动作用明显,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85亿元,同比增长19.65%,其中:5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投资增速高达32.3%,为全区投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居民收支提高,消费价格高位徘徊。1-5月份全区市民、农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87%、14.3%,消费支出分别增长13.8%、17.4%,收支持续较高增长,跑赢了其他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今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在103%以上,主要是食品价格指数较高,在107%左右。5月份食品价格较上月下降1.8%,但1-5月份食品价格指数仍然达到了107.3%。
3、金融、财税增长势头高。5月末,全区存款余额231.35亿元,同比增长15.63%,增速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168.42亿元,同比增长15.46%。全区贷款余额128.48亿元,同比增长13.57%,增速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1-5月份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3亿元,同比增长14.4%,国地税税收8.3亿元,同比增长6.4%,税收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提高5个百分点。
(三)“三下滑”
1、工业经济效益下滑。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低迷影响下,全区工业经济效益出现了明显的萎缩和下滑。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15亿元,同比下降5%,实现利税31.94亿元,同比增长0.4%,利润、利税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了16个百分点和8.3个百分点;50家重点企业利润、利税也分别下降18.35%和7.78%。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到5.93%,同比上升了2.25个百分点,亏损额达1.17亿元。
2、三产投资下滑。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呈二产增速高,三产下降趋势。1-5月份,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3%,其中:第二产业投资56.08亿元,同比增长42.5%;第三产业投资30.2亿元,同比下降8.48%。三产投资增速比全区投资增速低27.8个百分点,比二产投资增速低51个百分点。三产投资占比34.61%,同比降低10.1个百分点。房地产受宏观打压政策影响,销售情况不好,1-5月份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6.9%。
3、外贸进出口下滑。随着国际经济发展速度
第四篇:2010年林业经济运行状况报告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林业改革发展面临良好机遇、现代林业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一年。面对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的巨大影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广大林业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林业中心工作,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狠抓各项林业政策落实,林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
生态建设保持较大规模 据统计,2010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7944万亩(530万公顷),比2009年减少15.43%。其中,人工造林5067万亩(338万公顷)、飞播造林298万亩(20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579万亩(172万公顷)。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5190万亩(346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65.33%。分省区看,内蒙古造林面积超过1000万亩,造林规模位居全国首位;云南、陕西、辽宁、四川、山西、河北6省的造林面积都在400万亩以上,以上7省区造林面积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51.45%。
2010年造林面积较2009年有所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今年我国特大干旱、严重洪涝等自然灾害对新造林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2008年四季度中央扩大内需新增3820万亩造林任务,使2009年的造林面积大幅增长,如按可比口径计算,2010年造林仍保持较大规模。
森林抚育进程加快 2010年,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由2009年的12个省区市(单位)扩大到27个省区市(单位),全国森林抚育面积持续增长,共完成中幼龄林抚育面积10422万亩,比2009年增长9.20%。另外,还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820万亩。
全民义务植树蓬勃开展 2010年全国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5亿人次,植树23.6亿株。
城市绿化覆盖面积不断提高 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已达2035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37%,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9.71平方米。
林业部门成为自然保护区的主体 2010年,全国林业系统新建自然保护区23个,新增保护区面积968万亩。截至11月底,全国林业系统已建立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等类型自然保护区2035处,面积18.53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2.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7处、面积11.55亿亩,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构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全国建立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100处、地方湿地公园12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37处,全国有2.73亿亩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50.3%。
森林火灾形势严峻 2010年,我国连续遭遇极端天气。南方部分省区春季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东北、华北林区夏季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偏高,防火形势极为严峻。截至11月底,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7299起,其中一般火灾4530起、较大火灾2743起、重大火灾22起、特大火灾4起。受害森林面积42.27万亩(28179公顷),因灾伤亡108人,其中死亡65人,受伤43人。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艰巨 自然灾害频发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影响较大,2010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危害呈现总体加重、局部地区成灾的态势。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7285万亩,相当于全年造林面积的2.18倍,同比增长0.91%,其中成灾面积131万亩,成灾率为0.76%。在总发生面积中,病害2052万亩、虫害13089万亩、鼠(兔)害2144万亩,所占比重分别为11.9%、75.7%和12.4%。2010年全国采取各种防治措施的面积预计可达1.3亿亩,防治率达到75%以上,最大程度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林业产业发展
林业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大关 2010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按现价,下同)预计达到2.09万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19.55%,保持较高增速,林业产业全面复苏,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7901亿元、11123亿元和1889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7.8:53.2:9.0,结构进一步合理。
据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快报显示,林业相关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较快,其中木材加工业增加值比2009年同期增长22.2%,家具制造业增加值比2009年同期增长19.5%,造纸及纸制品业增加值比2009年同期增长16.2%。(见表1)
木材、人造板产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010年全国木材产量预计达到7284万立方米,比2009年增长3.06%。竹材产量13.3亿根,与2009年基本持平。人造板产量13874万立方米,比2009年增长20.16%。
据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月度统计,截至2010年11月底,全国主要林产工业产品产量比2009年同期普遍大幅增长。全国累计生产木质家具23421万件,比2009年同期增长28.1%;实木地板11231万平方米,比2009年同期增长21.4%;实木复合地板31800万平方米,比2009年同期增长14.5%;人造板表面装饰板23315万平方米,比2009年同期增长22.3%。
油茶产业快速发展 2010年14个省区积极推进《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2020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油茶良种种苗供需矛盾大大缓解,油茶造林良种良法得到普遍应用,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稳步推进,由于中央财政扶持油茶产业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新造油茶林213万亩,改造低产林177万亩,油茶籽产量达到107万吨。中央投入油茶产业发展的资金6亿多元、省级财政投入2.7亿元。
三、林区民生建设
林区职工住房得到显著改善 截至10月底,中央安排扩大内需林业投资项目1459个,涉及林区民生建设投资总额达到315.0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74.66亿元,地方配套和其他投资240.35亿元。民生建设实施内容包括林业棚户区改造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截至目前,林业棚户区改造工作已完成改造面积779.5万平方米,15.59万户林业职工乔迁新居。
带动社会就业能力明显增强近3年来全国造林面积均超过或接近8000万亩,据测算,仅造林清理、整地、苗木栽植、抚育等林业措施每年就需5.23亿个工日,相当于每年为社会提供349万个季节性用工岗位,相当于增加农民收入313.6亿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四、林业投资
林业投资总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据统计,2010年全国林业投资完成额预计达到1394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3.13%。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快报显示,截至2010年11月底,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林业棚户区改造等中央扩大内需林业投资项目全面实施的影响,全国林业及相关行业完成投资比2009年同期大幅增长,其中,木材加工业完成投资1144.92亿元,同比增长28.6%。
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果明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有福建、江西、辽宁、浙江、云南、河北、安徽等18个省份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预计年底发证面积可达19亿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69.4%。林改已确权林木蓄积32.93亿立方米,已有6825万户农户拿到了林权证。2010年新确权林地4.66亿亩,新发证面积4.32亿亩,又有1000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全国累计调处林权纠纷71.4万起,调处率为83.8%。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加快,全国已有林业专业合作组织6.4万个,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1846万户,合作经营林地面积3.08亿亩。据初步测算,全国2550个林改县农民林业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比重已由2009年底的12.96%增加到20%以上。重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60%以上。
六、林业财政金融政策
扩大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范围 2010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由2009年5亿元大幅增加到20亿元,补贴标准仍为每亩100元,试点省区(单位)扩大到27个,任务由500万亩扩大到共2000万亩。目前,2009年抚育试点任务已全部完成,2010年抚育试点工作正全面开展。
新启动造林、林木良种补贴试点 2010年造林补贴资金为3.15亿元,范围包括西南、西北造林任务重,已经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且地方政府支持造林力度大的20个省区。补贴标准为:新造乔木林200元/亩、灌木林120元/亩、木本粮油经济林160元/亩、其他经济林100元/亩、竹林100元/亩,迹地人工更新100元/亩。2010年林木良种补贴试点资金共为2亿元,对全国29个省区的131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进行补贴试点,面积为34.2万亩,补贴资金1亿元。补贴标准为:种子园、种质资源库600元/亩,采穗圃300元/亩,母树林、试验林100元/亩。对22个省区国有育苗单位采用先进技术培育的5亿株良种苗木,按照每株平均补贴0.2元的标准安排补贴资金1亿元。
新启动湿地保护补助试点 根据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建立了湿地保护补助机制。按照试点先行原则,2010年启动了湿地保护补助工作,补助资金2亿元,补助对象包括20个国际重要湿地、16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7个国家湿地公园。
提高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根据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有关提高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的精神,从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提高了国家级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国有林补偿标准为每亩每年5元,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每年10元。2010年,中央财政对10.49亿亩国家级公益林(国有林5.81亿亩,集体和个人所有林4.68亿亩)共安排补偿基金75.8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加23.3亿元。
落实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 一是追加安排集体林改工作补助经费。2007年-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集体林改工作经费25.48亿元。2010年,追加安排林改工作经费9.12亿元。二是加大对林农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中的林业机械的种类 经过研究筛选,林业机械被划分成6大类20小类共128种通用林业机械设备,通过与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的协调,已将32种林业机械纳入了2010年财政补贴范围。
加大财政对油茶产业的支持力度 财政部在《关于做好2010年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工作的通知》(财办农[2010]31号)文件中明确了统筹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油茶主产省区市可统筹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油茶产业发展。
继续实施森林保险试点 2010年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了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力度,在2009年江西、湖南、福建3省试点的基础上,增加了浙江、辽宁、云南3省,并将公益林保费补贴比例由30%提高到50%。
制定林权抵押贷款政策 2010年,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贷款对象、重点支持领域、可作为贷款抵押的林权范围、贷款期限与利率、抵押评估、抵押率的确定、贷款程序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七、主要林产品进出口
根据海关统计,2010年1月-10月全国林产品进出口总值为766.9亿美元,同比增长33.99%。其中,出口389.3亿美元,同比增长29.72%;进口377.6亿美元,同比增长38.70%。总体来看,我国林产品进出口形势已基本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恢复。(见表2)
主要林产品进口情况
原木 1月-10月累计进口2852.1万立方米,累计金额49.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5%和52.2%;10月当月进口281.9万立方米,进口额4.9亿美元,分别增长29.1%和43.5%。原木进口平均单价为174.6美元。
锯材 1月-10月累计进口1175.3万立方米,累计金额30.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8.4%和68.5%;10月当月进口130.9万立方米,进口额3.3亿美元,分别增长47.3%和55.8%。锯材进口平均单价为262.9美元。
纸、纸板、纸制品 1月-10月累计进口296.56万吨,累计金额37.8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26%和21.14%;10月当月进口24.76万吨,进口额3.38亿美元,分别减少13.23%和增长2.60%。
木家具 1月-10月累计进口各类木制家具350万件,累计金额2.88亿美元,分别增长31.40%和19.83%;10月当月进口各类木制家具33万件,进口额0.27亿美元,分别增长33.01%和33.69%。
主要林产品出口情况
木家具 1月-10月累计出口2.45亿件,累计金额129.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26%和38.65%;10月当月出口2383万件,出口额1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79%和19.21%。
纸、纸板和纸制品 1月-10月累计出口546.24万吨,累计金额77.2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75%和26.08%;?10月当月出口54.52万吨,出口额8.09亿美元,分别增长4.69%和23.92%。
木制品 1月-10月累计出口额31.47亿美元,同比增长23.97%;10月当月出口额3.17亿美元,增长15.18%。
胶合板 1月-10月累计出口625.54万立方米,累计金额28.0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6.93%和37.15%;10月当月出口59.62万立方米,出口额2.65亿美元,分别增长17.30%和17.12%。
注:除特别标注外均为林业电快报数据。
(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提供)
第五篇:全县开放型经济运行状况工作总结
全县开放型经济运行状况工作总结
一、上半年开放型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外贸:1—6月份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7.16亿美元,同比增长35.8%。其中出口6.55亿美元,同比增长33.9%,进口6109万美元,同比增长60%,分别完成指标数的55.5%和61.1%。
外资:1—6月份全县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只,其中增资项目3只。投资总额1亿美元,合同外资4673万美元,同比增长80%,实际外资4976万美元,同比增长65.8%。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完成全年指标数的27.5%和71%。实际利用内资9.1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57%,完成指标数的91.4%。
外经:1—6月份实现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74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完成指标数的45.8%。其中境外工程营业额8097万美元,同比增长62%,完成指标数的73.3%。新批境外企业3家,实现境外投资1009万美元,同比增长150%。
二、上半年开放型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结构调整继续推进。
一是进出口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进出口同比增长36%,超过全市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增幅居南三县首位。其中纺织品出口同比增长35.8%,尽管平均单价下降了3%,但出口 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7%。二是机电产品出口势头较好,主要是受船舶出口的拉动,上半年船舶出口3000万美元,占机电类出口17%。1—6月份农产品出口保持了47.6%的增幅,其中飞日水产出口435万美元,南方水产出口351万美元,国龙水产出口292万美元,宇超茶叶出口310万美元。鱼糜生产原料充足,出口形势较好,预计年出口额可达3000万美元。三是进口增长快速,上半年进口额达到6109万美元,增幅达到60%,其中加工贸易进口1491万美元,占进口总额24%。九是新兴市场出口形势看好。1—6月份新兴市场出口2.23亿美元,同比增长28%,占出口总额的34%。其中,对东盟的出口额增幅较大,同比增长达到92%。上半年企业参展踊跃,113家企业169个摊位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消博会。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仍有诸多因素影响我县外贸出口:一是国内政策环境影响加深。出口退税下调直接制约了企业出口业务的开展,企业利润减少,造成部分业务流失。人民币升值让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企业遭受了“切肤之痛”。目前企业普遍反映最大的问题,是人民币升值幅度的波动对企业接单带来了难度,接单愿望明显减弱。同时,银行准备金率6月份又上调1个百分点,达到17.5%的历史高位,给企业融资带来进一步的压力。二是生产成本上涨。今年以来,原材料市场价格持续高涨,企业的 平均生产成本因此提高5%以上,大大降低了接单的成功率。三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影响力的自有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比重偏低,1—6月份高新技术出口仅占6.9%。同时,5、6两个月份加工贸易出口持续出现负增长。另外,企业之间凝聚力较弱,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在产品定价和贸易方式选择上缺乏主动权,市场开拓和产品推介渠道不多。
2、招商引资实效推进,利用外资大幅增长。
一是利用外资双双增长。上半年,我县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80%和65.8%,均高于全市50个百分点以上。二是项目增资势头强劲。澳特莱水产品加工和启新针织2个增资项目,合同外资达到3138万美元,占全县合同外资的67.2%。三是内资项目引进势头良好。上半年共引进内资项目46个,实际到位内资达9.14亿元,同比增长257%。特别是临港型内资项目进展较快,中油海洋工程基地项目、船务运输、申港造船等6个内资大项目共到位资金达6.76亿元,占总到位内资的74%。九是浙洽会消博会及国内招商活动反响较好。我县的汽车配件制造、住宅用品生产两个项目参加市里的项目签约活动。同时还在举行投资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共有35个项目实现了签约,其中外资项目16个,协议利用外资1.7亿美元;内资项目19个,协议引进内资20.7亿元人民币。
虽然上半年我县利用外资增幅较大,但是一些不利因素 依然存在。一是由于取消外商投资企业优惠政策以后,新批外资企业数下跌趋势明显,仅新批4家,去年同期为7家,同比下降43%,合同利用外资时间过半,完成任务未过半。二是研发中心、仓储物流、商务服务和批发零售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引进困难,全县目前仅有一家刚刚签约的IT服务业项目。三是已批项目进展缓慢,影响实际外资到位。从今年的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情况来看,目前共有1.5亿美元合同外资未到位,特别是XX年以来已批14个千万美元项目中目前已投产的仅2家,在建3家,待建9家,到位外资为5500万美元,尚有8500万美元要在明年内才能到位。其中万国富士汽车配件项目由于土地未落实,首期资金没有按时到位,受到了工商的行政罚款。九是全县各镇乡街道利用内外资情况极不平衡,12个镇乡街道合同外资为零,8个镇乡街道实际外资为零,3个镇乡街道实际内资
3、外经合作势头良好,境外投资步入轨道。
一是对外承包工程发展较快。目前,6家具有外经权建筑企业在泰国、马来西亚、澳门、牙买加、利比亚、安哥拉、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承接工程,在建项目达19项,完成营业额4844万美元。境外工程承包也由单一的泰国“仁爱房”工程向多国建筑市场延伸,实现了大项目、多领域的突破。集团年初与马来西亚沙巴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就共同建设和开发有关“沙巴发展走廊”项目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所 涉项目总金额折合人民币约167.6亿元,其中部分项目将签订合同并动工。集团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市开发新建1平方公里的小区建设项目。公司利比亚项目已完成工程设计,15%的预付款已全额到位,同时在年初与安哥拉政府签订了关于设计和建设1000套居民住房及附属设施的意向合同,合同金额达5200万美元。乐惠食品制造有限公司今年已承接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越南、南非等国家近XX万美元的整套啤酒生产线设备生产安装合同。二是境外投资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上半年全县报批境外企业3家,完成境外投资总额1009万美元。
三、下步工作重点
1、外资求突破,着力引进服务外包、外智、外机项目。
一是关注已批大项目。继续关注已批项目特别是XX年以来的14个已批千万美元大项目的推进。每月通报14个大项目的进展情况,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项目早建早投产。二是以浙洽会签约项目为抓手,促进合同外资持续增长。今年下半年,全县新批项目估计较少,完成市县考核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将密切跟踪浙洽会项目,积极推进12个上台签约外资大项目工商注册。三是建议成立县服务外包产业领导小组,出台《发展县服务外包行动计划及相关政策》,促进我县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加强与某、无锡等长三角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合作与交流,挖掘招商信息,组织服务 外包项目的推介活动,引导各镇乡、企业和有关单位参加服务外包展会。深化现代服务业招商知识的宣传,建立服务外包项目月报制度,跟踪落实服务外包项目开展情况,加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训、引进、交流工作。加强城市新中心区、大目湾新城、石浦科技园区、影视城等区域服务外包企业的引进,逐步形成服务外包基地。加快建立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质量保证、技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的公共平台。同时,做好外智、外机引进工作,推动我县新“三外”发展。九是着力“园区招商”,打造利用高质量外资新平台。重点推介经济开发区、产业区特别是石浦科技园区的土地优势,着力引进高新科技和跨国公司,尤其是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集群;积极参加有针对性的重点招商活动,全面推介投资环境和招商项目。重点参加如厦洽会、东盟博览会等全国性经贸大会,结合我县的临港型产业等优势产业,找准机会进行针对性的推介和宣传,吸引客商前来投资洽谈。
2、外贸扩规模,重点优化结构和加强进口。
一是加强外贸政策宣传,及时为外贸企业提供决策信息,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性。引导企业研发创新,利用政策宣传契机,鼓励企业积极利用相关政策,激励企业研发创新。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加快调整贸易方式。继续鼓励企业在国外相关市场注册自主商标,努力培植一批自主品 牌出口产品;加强行业管理,树立出口产品良好形象;加强名牌出口商品建设。加快调整贸易方式,增加加工贸易比重,注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三是做好几项重点工作。组织好XX秋季广交会、乌洽会、美国拉斯维加斯服装展等几大展会,拓展贸促业务,在做好做大原产地证及各种业务单据认证的基础上,拓展ATA证书、国内外商标申请等有关业务。九是深入外贸企业开展调研分析,针对人民币升值等各种不利因素,帮助企业做好应对协调工作。
3、外经保领先,着重推进对外投资稳步发展。
一是做好防腐工程有限公司和华锦建设等新获一级资质企业外经权申报工作,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对外工程承包。督境外投资有意向的企业进行宣传发动和政策讲解,激发工业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
4、服务抓提升,精心营造开放型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一是对照全年目标任务,对重点难点工作进行分析沟通,寻找对策,在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同时,争取市里获奖。二是加强开放型经济政策宣传,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办好《开放》栏目,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做好开放型经济宣传促进工作,开展网站信息发布工作,实现“三外”信息网上互动。三是强化投资环境建设。以县对外开放领导小组为平台,进一步完善外商服务体系,强化项目服务,深化“外商投资服务月”活动,实实在在帮助外商及企业解决实际问 题。九是积极实施“人才强外”,加强外经贸企业在职人员培训,继续办好外贸单证员、外贸财会、跟单员、报关员和应对贸易摩擦知识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