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委经济建设成就汇报
近年来,无棣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认真分析市场走向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了调整枣产业结构,确立了“枣业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按照现代林业发展要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突出特色,突出标准化生产,突出产业化经营,突出品牌、名牌,做大做强经济林产业,不断丰富示范内容,努力提高竞争力和综合效益。通过全县人民的不懈
努力,全县枣业生产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1年,无棣县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中国枣乡”。2003年以来,无棣县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全国出口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示范区”。2005年无棣金丝小枣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为了实现无棣枣业标准化管理,再造生态枣业发展优势,无棣县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市场走向和县农业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枣业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大枣业”发展战略。引导枣农在原有金丝小枣基础上,大力发展冬枣产业,通过高接换头等方式,推广冬枣密植园化种植,冬枣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无棣县枣业生产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面对枣业生产技术老化、管理落后的问题日益突出,枣农为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过量使用化肥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冬枣和金丝小枣品质下降,大量的枣产品没有了市场。在此背景下,县委、县政府把打造中国生态枣业生产加工基地提上了日程,引导枣农在生产安全、健康、绿色的优质产品上下功夫。
县林业局大力开展了枣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推进标准化生产进程。无棣连续组织实施了“十万人枣业科技培训工程”,通过采取县培训技术骨干,乡镇培训到户的形式,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了枣标准化技术培训工程,基本实现了每村有一名技术骨干。
实施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工程。无棣本着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严格按照《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规程》要求组织实施生产环节的全过程,真正生产出高质量、无公害产品,达到市场准入要求。各乡镇分别建有4处标准化示范园,每处面积不低于500亩,目前全县已建成枣标准示范园32200亩。通过示范带动,全县枣园全部实现了无公害生产,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枣业生产基地”,枣果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为使全县枣树品种结构日趋合理,还开展了金丝小枣、冬枣嫁接改良工作。县委、县政府将金丝小枣品种改良作为春季林业生产的重点工作之一,共改接劣质枣园9800余亩。
无棣建立了鲁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枣业龙头企业——舜园(山东)枣业有限公司,冬枣、金丝小枣年销量在3000吨以上。舜园牌冬枣、金丝小枣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冬枣、小枣原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金丝小枣汁、冬枣汁、枣醋饮等系列枣产品已打入市场。同时万德、浩立等传统枣制品加工企业有了较快发展,万德公司的“枣木杠”品牌被评为“山东省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壮大,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枣产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县枣产品加工规模由原来的不足1%增加到10%,年加工能力达到7000吨以上。
第二篇:关于宝坻区经济建设成就的调查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关于宝坻区经济建设成就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白旭晨
人文学院法学102班
指导教师:张坤
关于宝坻区经济建设成就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白旭晨指导教师:张坤
时间:2011年7月26日——2011年8月1日 地点:天津市宝坻区宝平街道
正文:
一、调查情况介绍
“宝地”宝坻,历史悠久、物阜民丰,素有“冀东大邑”和“京东第一集”的美称,全区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人口65万。面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京津都市联合扩张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提速,宝坻正释放着巨大的潜能,自2004年以来连续获得天津市内联引资金、银奖表彰,已成为京津都市圈内不可多得的投资首选地区之一。
宝坻土地资源极为丰富,境内地势平坦,现有土地面积8.6万公顷,并存有大量的可开垦利用的低荒地。在华北,宝坻以水资源充沛而著称。地上有潮白河、青龙湾、蓟运河、引泃入潮等五大水系和窝头河、箭杆河、鲍丘河、袖珍河等八条河流经此汇集入海。同时还拥有人工开凿的引滦河、尔王庄水库、潮白河水库、牛家牌水库等,年蓄水量在2.1亿立方米以上。宝坻历史上曾被称为九河下梢,如今仍然是水网如织、稻香鱼肥,堪称北国江南。地下有丰富的地热温泉和奥陶系矿泉水资源,是中国三北地区优质水资源储量最多的地区,年可利用量达2.3亿立方米,地热温泉面积200平方公里,储量11亿立方米,出口温度高达96℃,极具开采价值。宝坻有储量丰富,尚未开采的煤和石油等矿产资源,原煤储量约为3亿吨以上。
宝坻是全国绿化和村镇建设先进区、卫生先进城、环保模范城区和先进区,现城区绿化覆盖率38.5%,空气质量和饮用水源、水质均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目前宝坻区正向着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迈进。
并且宝坻有良好的投资载体,建成了日臻完善的服务机制,具有颇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以上一切使宝坻区经济发展有了有利的资源、区位、服务等优势,使宝坻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这更离不开宝坻人的辛勤劳动和万众一心谋发展。
在经济建设成就方面,我对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进行了具体调查和研究,并进行分析总结形成了此份报告。
二、调查内容
1、招商引资
宝坻区在招商引资方面下了大力度,工作情况如下:瞄准全年工作目标,保质保量地完成全年利用外资的任务;全区上下齐动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充足外资项目储备;加大项目跟踪力度,促使项目落实到位;在着力抓大项目同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有所突破;吸引外资项目的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向全区产业结构的整体布局方向发展;加大亲商、安商、富商力度,促进外资企业继续增资和以商招商;充分利用市有关部门开展的各种招商引资促进活动,促进新的项目签约、在谈项目的落实和外资的到位;挖掘投资承载体的潜力,促进园区和乡镇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和产业专业化形成。
正因为宝坻上下一致努力,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93亿元,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制品等新兴行业快速成长,服装、文体、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快速起步,以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会议会展、文化教育、生态居住等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发展设施种植业6.5万亩、林下经济1万亩,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率达到70%,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5%,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
到26家,带动农户7.3万户。五年累计利用外资4.1亿美元,到位内资额42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9.6%和38.2%;自营进出口企业由120家增加到521家,累计外贸出口额17.7亿美元,年均增长15.7%。服务型总部型经济快速崛起,累计发展服务型总部型企业2150家,注册资本108.7亿元,2010年实现税收13.2亿元。先后推出六批72个区级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505亿元,累计完成185亿元,对扩大全区经济总量、推动产业升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创新招商模式。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跨国公司发展动态的研究。突出规划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专业园区招商,集中主要招商力量,主攻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龙头项目,主攻出口带动力强的加工装配项目,主攻研发和生产一体化的综合开发项目,吸引国内外大公司来宝坻设立区域性总部,引导外商投资方向,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示范工业园区和特色园区为依托,构建产业链招商平台,吸引下游企业围绕龙头项目投资办厂,增强工业有效投入,改善工业投资结构。不断完善投资奖励政策和对招商引资中介人的奖励政策,深入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力求实现更大突破。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2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超过2200亿元。
2、旅游开发
宝坻区近些年大力开发旅游业,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优质环境,着力形成“双核”、“双带”、“四区”、“多点”的产业格局。
双核——京津新城休闲度假核心区和宝坻新城历史文化核心区。双带——潮白新河水上休闲旅游带和青龙湾河生态观光带。四区——黄庄洼湿地生态观光体验区、青南万亩生态林休闲体验区、青北森林公园休闲观光区和大新农业示范旅游区。
多点——依据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工业、农业、商业景区(点),着力发展工业旅游和乡村特色游。
加快推进老城区特色文化街、潮白新河风景区、大觉禅寺、区文化中心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整合玉佛宫、广济寺和大觉禅寺以及高校、研究院等资源,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打响“文化宝地”的品牌。围绕评剧、京东大鼓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好各种文化活动,把宝坻打造成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国北方戏剧曲艺之乡”。
三、分析总结
宝坻区的发展定位是:努力把宝坻打造成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金融服务、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会议会展、文化教育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服务京津的绿色、生态、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
要使宝坻区更好更快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谋划。我们始终以宽阔的视野面向未来,用前瞻的思维谋划全局。由于超前谋划,我们拥有了两个新城、四个市级示范工业园区及一批试点小城镇,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谋划、超前谋划,坚持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持之以恒,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必须坚持开拓创新。我们始终坚持以观念创新带动工作创新,不断冲破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和各种障碍,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用创新的方法破解前进中的问题。惟其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各项事业始终充满生机,获得持久动力。必须坚持走开放经济之路。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把扩大开放摆在突出位置。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开放经济之路、谋跨越发展之举,坚持让世界人建设宝坻,不断提高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才能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与人才,助推宝坻现代化建设进程。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们始终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稳定这项硬任务,在发展中深化改革,在稳定中加快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我们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协调共进,本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繁荣教育、卫生、文化、科技、民政、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从而形成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开放经济、城乡一体和共建共享之路,深入实施环境立区、产业强区、文化兴区三大发展战略,筑牢新城、园区、乡镇街三大发展平台,围绕建设实力强区、活力新区、魅力名区的奋斗目标,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速,推进全区实现超常规、高水平、可持续的科学跨越发展。
一要更加突出结构转型。立足宝坻产业基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增强综合实力。二要更加突出统筹兼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推进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统筹联动发展,做到“三区”同步规划、同步打造、共同发展。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全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三要更加突出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四要更加突出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群众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幸福感受,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于民。
参考文献:
宝坻县志
宝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宝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7年宝坻区招商引资工作情况
天津宝坻区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推进设施农业 招商引资和开发区建设
附:
表一:实践日志
第三篇:中小学生关于宝坻区经济建设成就的调查报告
关于宝坻区经济建设成就的调查报告
时间: 2012年8月日
地点:天津市宝坻区宝平街道
正文:
一、调查情况介绍
“宝地”宝坻,历史悠久、物阜民丰,素有“冀东大邑”和“京东第一集”的美称,全区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人口65万。面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京津都市联合扩张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提速,宝坻正释放着巨大的潜能,自2004年以来连续获得天津市内联引资金、银奖表彰,已成为京津都市圈内不可多得的投资首选地区之一。
宝坻土地资源极为丰富,境内地势平坦,现有土地面积8.6万公顷,并存有大量的可开垦利用的低荒地。在华北,宝坻以水资源充沛而著称。地上有潮白河、青龙湾、蓟运河、引泃入潮等五大水系和窝头河、箭杆河、鲍丘河、袖珍河等八条河流经此汇集入海。同时还拥有人工开凿的引滦河、尔王庄水库、潮白河水库、牛家牌水库等,年蓄水量在2.1亿立方米以上。宝坻历史上曾被称为九河下梢,如今仍然是水网如织、稻香鱼肥,堪称北国江南。地下有丰富的地热温泉和奥陶系矿泉水资源,是中国三北地区优质水资源储量最多的地区,年可利用量达2.3亿立方米,地热温泉面积200平方公里,储量11亿立方米,出口温度高达96℃,极具开采价值。宝坻有储量丰富,尚未开采的煤和石油等矿产资源,原煤储量约为3亿吨以上。宝坻是全国绿化和村镇建设先进区、卫生先进城、环保模范城区和先进区,现城区绿化覆盖率38.5%,空气质量和饮用水源、水质均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目前宝坻区正向着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迈进。并且宝坻有良好的投资载体,建成了日臻完善的服务机制,具有颇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以上一切使宝坻区经济发展有了有利的资源、区位、服务等优势,使宝坻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这更离不开宝坻人的辛勤劳动和万众一心谋发展。
在经济建设成就方面,我对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进行了具体调查和研究,并进行分析总结形成了此份报告。
二、调查内容
1、招商引资
宝坻区在招商引资方面下了大力度,工作情况如下:瞄准全年工作目标,保质保量地完成全年利用外资的任务;全区上下齐动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充足外资项目储备;加大项目跟踪力度,促使项目落实到位;在着力抓大项目同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有所突破;吸引外资项目的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向全区产业结构的整体布局方向发展;加大亲商、安商、富商力度,促进外资企业继续增资和以商招商;充分利用市有关部门开展的各种招商引资促进活动,促进新的项目签约、在谈项目的落实和外资的到位;挖掘投资承载体的潜力,促进园区和乡镇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和产业专业化形成。
正因为宝坻上下一致努力,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93亿元,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制品等新兴行业快速成长,服装、文体、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快速起步,以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会议会展、文化教育、生态居住等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发展设施种植业6.5万亩、林下经济1万亩,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率达到70%,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5%,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6家,带动农户7.3万户。五年累计利用外资4.1亿美元,到位内资额42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9.6%和38.2%;自营进出口企业由120家增加到521家,累计外贸出口额17.7亿美元,年均增长15.7%。服务型总部型经济快速崛起,累计发展服务型总部型企业2150家,注册资本108.7亿元,2010年实现税收13.2亿元。先后推出六批72个区级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505亿元,累计完成185亿元,对扩大全区经济总量、推动产业升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创新招商模式。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跨国公司发展动态的研究。突出规划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专业园区招商,集中主要招商力量,主攻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龙头项目,主攻出口带动力强的加工装配项目,主攻研发和生产一
体化的综合开发项目,吸引国内外大公司来宝坻设立区域性总部,引导外商投资方向,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示范工业园区和特色园区为依托,构建产业链招商平台,吸引下游企业围绕龙头项目投资办厂,增强工业有效投入,改善工业投资结构。不断完善投资奖励政策和对招商引资中介人的奖励政策,深入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力求实现更大突破。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2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超过2200亿元。
2、旅游开发
宝坻区近些年大力开发旅游业,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优质环境,着力形成“双核”、“双带”、“四区”、“多点”的产业格局。
双核——京津新城休闲度假核心区和宝坻新城历史文化核心区。
双带——潮白新河水上休闲旅游带和青龙湾河生态观光带。
四区——黄庄洼湿地生态观光体验区、青南万亩生态林休闲体验区、青北森林公园休闲观光区和大新农业示范旅游区。
多点——依据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工业、农业、商业景区(点),着力发展工业旅游和乡村特色游。
加快推进老城区特色文化街、潮白新河风景区、大觉禅寺、区文化中心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整合玉佛宫、广济寺和大觉禅寺以及高校、研究院等资源,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打响“文化宝地”的品牌。围绕评剧、京东大鼓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好各种文化活动,把宝坻打造成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国北方戏剧曲艺之乡”。
三、分析总结
宝坻区的发展定位是:努力把宝坻打造成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金融服务、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会议会展、文化教育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服务京津的绿色、生态、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
要使宝坻区更好更快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谋划。我们始终以宽阔的视野面向未来,用前瞻的思维谋划全局。由于超前谋划,我们拥有了两个新城、四个市级示范工业园区及一批试点小城镇,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谋划、超前谋划,坚持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持之以恒,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必须坚持开拓创新。我们始终坚持以观念创新带动工作创新,不断冲破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和各种障碍,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用创新的方法破解前进中的问题。惟其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各项事业始终充满生机,获得持久动力。必须坚持走开放经济之路。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把扩大开放摆在突出位置。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开放经济之路、谋跨越发展之举,坚持让世界人建设宝坻,不断提高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才能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与人才,助推宝坻现代化建设进程。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们始终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稳定这项硬任务,在发展中深化改革,在稳定中加快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我们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协调共进,本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繁荣教育、卫生、文化、科技、民政、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从而形成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开放经济、城乡一体和共建共享之路,深入实施环境立区、产业强区、文化兴区三大发展战略,筑牢新城、园区、乡镇街三大发展平台,围绕建设实力强区、活力新区、魅力名区的奋斗目标,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速,推进全区实现超常规、高水平、可持续的科学跨越发展。
一要更加突出结构转型。立足宝坻产业基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增强综合实力。二要更加突出统筹兼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推进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统筹联动发展,做到“三区”同步规划、同步打造、共同发展。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全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三要更加突出改革创
新。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四要更加突出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群众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幸福感受,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于民。
附:
表一:实践日志
第四篇:城市化建设成就
浓墨重彩绘新城
——永丰县城市化建设成就纪略
一条条通衢大道纵横交错,一座座标准化厂房高大宽敞,一幢幢高端住宅区拔地而起,一个个休闲广场热闹非凡……这是近年来永丰城市化建设给居民带来的最大感受。
“回家的路越来越宽了,休闲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了,居住的小区卫生也越来越好了,这几年我们的城市发展变化实在会是太快了”,家住芙蓉苑的王女士感慨到。
其实,王女士的感慨反映出许多居民的心声。近五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构建和谐永丰的现代化城市奋斗目标,城市化建设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五年来,我县累计完成建设总投资近29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8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近8.6亿元,小城镇建设投入11.8亿元。现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34.6%,一个和谐文明、山水相拥的生态宜居城市正向我们大步走来。
道路网络不断延伸,拉开城市框架
路网是一个城市的大动脉,是一个城市腾飞的助推器。五年来,我县建成了迎宾大道、工业大道,发展大道,以及永丰大道、恩江大道、佐龙大道、跃进西路的“白改黑”等一批城市主干道,拉开了城市西延北接和南扩东进的新框架。
五年来,随着新老城区路网的不断完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由2007年的671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701平方米,五年新增道路总里程20.13公里。随着抚吉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我县将彻底结束无高速县的历史。同时加大县区二级干道新建、改建和扩建,投资6.3亿元共修建农村公路2300余公里,新修(改建)桥梁500多座。实现乡(镇)、村100%通水泥路,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出行条件。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善住房条件
“楼下有菜市场,上班就在旁边的工业园区制衣厂,儿子就在桥南小学读书,比起以前一家人挤在租房里简直是天囊之别”,刚搬进桥南廉租房的李女士兴奋地告诉笔者。
让人民群众有房住,住好房,这是历届县领导班子的一贯举措。根据县住房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县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2.35平方米,比2007年末增加了3.48平方米,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居全市前列。五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房地产开发投入,五年累计房
地产开发竣工面积达82.28万平方米,一批高水平设计、规模化投入的成片住宅小区相继落成。
与此同时,我县每年投入大量财力实施“安居工程”,全力构建城镇居民“无缝”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居有定所。五年来累计建设廉租房、经适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9.46万平方米,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50.74万元,先后解决10965户中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另计划在2013-2015年建设1200套6万平方米的廉租住房。
公用事业建设加速,增强承载力度
小区建在花园中,花草围着小区长。走进绿海星城住宅区,干净整洁,绿意盎然,“公园多了,出门就能见到绿色,到了晚上,往左走上几步就是贸易广场,往右就是欧阳修广场,都是休闲的好去处,住在这里,每天都神清气爽”,张先生满脸笑容的向我们讲到。
近年来,我县以引资促改制、以改制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实现了城市公用事业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先后建成了欧阳修广场、市民广场、北晖园和葛溪河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工程,使全县城区建成各类绿地面积达6834亩,绿化覆盖率达4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65平方米,一个“爱绿、建绿、护绿”的良好氛围已逐渐形成。
随着县城市生活污水一期及垃圾处理填埋提升工程的完成,污水处理率达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近期与华润达成总投资8000万元的一期城区管道天然气项目,铺设中压管道3.5万米,铺盖1万户居民,二期工程铺设中压管道2万米,将覆盖整个城区管网,项目建成后居民家用燃气费用降低一半左右,届时将大大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
五年来,我县着力营造“城在园中、园在林中、山水环绕、碧水蓝天”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年初,我县投资1000多万元,浓墨重彩绘就新城,编制完成了《永丰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定位为全国碳酸钙生产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山水相拥生态宜居和“西扩南延、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县城规划控制区面积由25平方公里扩大到75平方公里,县城规划建成区面积由15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
第五篇:林业主要建设成就
主要建设成就
1.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二月五”期间,全区域共完成人工造林9.5万亩,义务植树15万株。通过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工程和植被恢复费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湘江河综合治理、中心城区园林绿化景观提升、兰海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建设,使全区有林地面积达到26061.08公顷,森林覆盖率从37.08%增加到41.52%。林木绿化率为47.8%。全区森林蓄积从98.4万立方米增加212.15万立方米。森林植被迅速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林业逐步走上了森林面积与蓄积“双增长”的轨道。
2.森林资源保护全面加强。”十二月五”期间,我区森林资源管理坚持以林权管理为核心,以加强森林限额采伐和林地保护管理为重点,初步建立了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一是森林资源管理逐步规范。开展了《森林法》执法检查;全面完成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七次复查工作;组织进行了生态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和调整,逐步完善了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和管护措施;加强森林限额采伐管理,严格控制生态公益林采伐,严禁采伐湘江河两岸、海龙水库、红岩水库、南郊水库周围及天然阔叶林;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制,建立古树名木生长信息电子档案,对全区域800多株古树名木实行挂牌管理;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重点做好重点项目建设征占用林地审批工作,全区征占用林地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二是森林资源保 护力度加大。组织开展了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专项行动,加强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防火措施扎实有效;制订了《红花岗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水平和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无公害防治率达70%以上。
3.林业产业逐步壮大。”十二月五”期间,我区林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建设等重点工程,以大工程来龙带动大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等基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海龙镇、金鼎山镇和深溪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主的生态旅游休闲产业。2010年林业产业总产值不到十个亿,到2014年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21.4亿元。林业产业不断壮大,林业经济蓬勃发展,林业经济社会功能日益增强。4.林业投入实现新突破。”十二月五”期间,我区把增加林业投入作为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来抓,坚持抓项目就是抓投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从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建设和植被恢复费项目等方面入手,共争取国家及省级财政投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3335万元。项目资金的投入,成为我区林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极大地促进了我区林业的发展。
5.林业改革稳步推进。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主体的全区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十二月五”期间,全区域集体林地明晰产权现场核实率达到98%以上,林权发证率达到100%,山林纠纷调处率达到85%以上。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稳步推进,初步解决了一批困扰林业发展的难题,特别是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实施了“林木采伐指标入 村到户工程”,对采伐指标实行“阳光分配”,让林农对采伐有了稳定的预期,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更加科学合理。降低了税费,减轻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林分质量不高。我区森林面积虽然不断增加,但低产林、稀疏残次林比重较大。树种、树龄结构不合理,林木种苗、森林经营科技含量不高,极大地影响着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林分透风系数大,难以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森林巨大的综合效益还没有被人们所开发和利用,如何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任务繁重。
2.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欠完善。森林生态比较脆弱,林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影响森林生态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3.产业发展速度不快。目前,虽然木竹经营加工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产业集聚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不强,林业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林产品单一,极具发展潜力的森林旅游、森林食品等生态产业还未发展成熟,林木药材、花卉苗木等立体生态产业还没有形成较强的产业规模,林区群众的收入增长缓慢。
4.林业投入严重不足。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目前,民间资本和各级财政投入林业建设的资金很少,同中央赋予林业的地位相比,林业所要承担的任务同投入比例差距很大。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安 全体系所需资金都存在很大缺口,严重制约了我区林业事业的发展。
(三)当前林业面临的形势 1.有利因素分析
--中央对林业的定位更加明确。中央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09年党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会议对今后一段时期林业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中央赋予林业的地位,为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林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这是林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发展林业的基础条件良好。我区是全省重点林区县之一,现有的森林资源基础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素有“油茶之乡”的美誉。2009年被定为国家级油茶产业建设示范县。这些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发展现代林业,发展优质林产品提供了可靠保证。
--社会经济发展为林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林业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会减少,这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休养生息,有利于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并已取得重大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效十分显著,发展潜力开始显现,强林惠林政策体系初步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合力逐步形成。2.不利因素分析--林业基础设施薄弱。多年来,基层“两站”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基础条件差,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科技、信息服务手段仍处在较低水平;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标准不高;森林资源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手段不完备,对全区域林业“三大”体系建设难已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体制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林业正处于整体转型期,林业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依然是制约林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林业宏观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尚未完全确立,林业改革任务繁重;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虽已提高,但与林农的直接经济损失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影响了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资源增量、生态提质、产业发展”为目标,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生态、产业、文化体系协调发展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全民动手,大力植树造林,发展现代林业,全面建设生态文明,致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推动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促进我区林业科学发展,为国家气候和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为构建“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全面提升红花岗区生态环境。在保障生态全面提质的基础上,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突出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并重的原则,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原则:“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区林业由资源增量向生态提质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处理好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和合理利用,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3.兴林富民原则: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以利用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林业产业,实现兴林富民。
4.创新机制原则: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发展机制,激励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构建林业要素市场,建立林权交易平台,开展林业金融服务业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林业,构建起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生态建设氛围。
5.依法治林原则:加快林业科技投入,提高林业建设能力水平和质量效益,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完善林业执法体系,规范林业执法行为,开展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切实保护生态建设成果。
四、“十三五”林业发展目标定位
“十三五”期间,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快速发展阶段,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全会精神以及国发2号文件精神,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和“两个率先”目标,扎实开展“三大会战”的整体要求,以提升城市园林景观、高速公路通道绿化、乡村造林绿化为重要抓手,牢牢把握当前发展机遇,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推进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林业,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以集体林权及配套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实现我区林业“生态优质、产业高效、生态文明、富有活力”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主要目标是:
(一)初步建成结构稳定、功能齐全的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全区有林地面积47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0%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20万立方米以上,城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以上,建设生态公益林面积达27万亩,商品林达到20万亩。
(二)初步建成规模可观、品种丰富、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经济年增长率稳定在10%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2.1亿元,新增市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2家,林业专业合作组织8个。
(三)初步建立机构健全、科学合理的比较完善的林业安全体系。全区森林采伐限额控制在11.5万立方米以内,林业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林业政策、法律、法规公众知晓率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0‰以下。
七、保障措施
(一)坚持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改革是解决我区林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方法,是挖掘我区林业自身潜力的有效方式。只有 通过改革,才能消除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在“十二五”期间,一要重点突破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这个难关。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建立起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要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流转制度,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使林地、林权可以依法有序进入市场。二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资金,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二)强化组织领导,推进目标管理责任制。一是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到林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两加一推”战略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林业的改革和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各级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支持林业发展。二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林业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林业主要建设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区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要把林业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三要继续搞好各级领导办示范点建设,真正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四要建立重点大毁林案件、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切实加强各级各部门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三)做好项目对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林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做保障,只有走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路子,才是兴林富民的唯一出路。一是项目带动。以项目为载体,做好重点工程项目的包装及申报工作。要抓好项目库建设,按照“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抓紧项目规划,争取多上项目、早上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县财政的投入。二是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入林业。充分发挥林改后的政策优势,建立林地流转机制,引导林地向大户、能人流转,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办基地”、“基地引企业”的经营方式,不断壮大林业产业,充分带动全社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
(四)坚持依法治林,提高林政资源管理水平。一是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林业“两法一条例”普法,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规范林业行政执法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批滥占林地、乱采滥挖古树名木等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创新林业执法体制。以整合队伍和理顺职能为核心,以完善制度为保障,以执法由多头分散向集中综合拓展为目标,逐步建立起权威、高效、规范、廉洁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严格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公示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舆论对林业执法工作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