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

时间:2019-05-12 00:4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

第一篇:浅谈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

浅谈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经中国共产党人的持续努力,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就已经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并将继续指导新的伟大实践。

(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

这条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中国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经验,指明了方向。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整体进入“小康社会”

1、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各方面的体制。

2、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4、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6、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7、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

8、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9、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

(四)形成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

(五)党的建设取得成效,执政能力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来,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

第二篇: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基本模式探析

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基本模式探析

曹阳

在当代中国,伴随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行与普及,农户无疑已成为最基本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由于劳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就土地经营规模而言,中国的农户普遍是“小农”。这种“小农”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能否成为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与此同时,伴随农村市场化的改革与发展进程,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股份公司),也“百花齐放”,呈现出与农户经济交织在一起的多元化组织发展势态。这种多元化的组织形态并非“井水不犯河水”的各行其道,而是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组织在市场化、社会化网络联结下相互依存的组织共生格局。这种市场化、社会化网络联结下的多元化组织共生,在笔者看来,也就是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小生产的农户经济注定要消亡?

从世界历史看,早期的农业现代化在制度层面与组织层面被看作是资本主义市场化大农业取代封建主义自然经济小农业的必然进程。资本主义的大农场被视为现代化农业唯一的生产组织形式,而“小生产”的农户经济则是注定要消亡的经济组织。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单线条进化。在资本主义大农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以家庭农业、家庭农场为主导的“小农业”也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被改造成现代小农业,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农业部门究竟是“大生产”更有效率,还是“小生产”更有效率;小农经济的历史命运是消亡,还是在新形势下仍富有生命力,近两个多世纪一直存在着异常激烈的争论。

斯密与马克思预言将被资本主义大农业所消灭的“小农”,是传统的自给性小农。应该承认,这种类型的“小农”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确实已经被消灭。但是,家庭经营农业的这种基本经济组织形式(农户经济)并没有被消灭。“小农”被改造成了市场化的现代小农,依然是当今世界农业经营的主体组织形式。因此,严格说来,不是资本主义大农业消灭了“小农经济”,而是现代市场经济改造了“小农经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所谓“现代小农制”,也就是以现代化(市场化)方式经营农业的家庭农场。

一些推崇现代小农制的学者往往过分强调其家庭产权明晰、利益直接、节省监督成本,克服“搭便车”行为的私有化效率功能;而忽略了其之所以有效率的更重要源泉是其背后的市场化与社会化网络所联结的共生组织群。荷兰是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现代小农制高效率典范的国家,其土地生产率为世界第一。荷兰没有自给型的家庭农场,高效的市场化家庭农场是建立在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达的农民合作体系、完善的农业教育科研体系之上的。荷兰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并不单纯是家庭农场,而是家庭农场、农业加工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拍卖行与批发商、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银行、农业协会、农业教育科研机构共生共荣的组织群。

我国农村推行家庭承包制,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农户经济(“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农村微观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改革早期,高层决策者与主流舆论普遍把

它看作是适应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落后生产力的权宜之计,很少有人把它与农业现代化联系在一起。迄今为止,许多人对于农户能否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经济组织形式仍心存疑虑。然而,农户经济超强的适应力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农户经济并没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即使是在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的地方,农户家庭经营依然是农业资源最佳配置的一种选择。不过,能成为农业现代化基本组织形式的农户决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农村“马铃薯经济”中的农户,而是市场化网络经济中的农户。从现象形态看,市场化网络中的“农户经济”依然是分散经营,但这里的分散经营是一种“网状型”的分散。分散的各点(单个农户)通过各种各样的经济渠道、经济纽带、经济组织紧密地联结在一个大的市场化、社会化网络体系之中。任何一点既相对独立,又不能完全独立。

农业现代化的组织载体是一个多样化的共生组织群

更进一步观察,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组织载体并不仅仅是农户这一种组织形式,而是一个多样化组织形式共生的组织群,或者说组织网络。组织群中的各类组织相互依存,互惠合作,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生体。

首先,组织群的各个组织是独立的经济主体,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无论是农户,还是合作社、企业、公司,都有独立的资产、独立的财务,并自负盈亏。

其次,组织共生的前提是多元化与互补性,“共生组织群”的本质是利益共生体。在共生组织群中,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功能,也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例如,农户+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是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共生组织群。在这种利益共生体中,一方的可持续性的长期发展要依赖共生体各方可持续性的长期发展,形成“一荣俱荣、一损共损”的休戚与共状态。

第三,共生界面是形成共生组织群的关键性因素。所谓共生界面,就是共生单元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它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共生能量的形成和提升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共生组织群而言,共生界面就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市场化、社会化网络。

共生界面既包括市场化、社会化的硬件基础设施,例如交通网、信息网、物流网等等;也包括适应市场化、社会化的制度、规章、习俗等软件基础设施。硬件共生界面的关键是要形成共生各单元之间物质、资金、信息交流的通畅机制;而软件共生界面的核心则是要建立共生单元之间的信任机制,以规避机会主义行为。组织共生进化无疑是一种特强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各共生单元之间会形成相互之间的高度依赖与高度投入,并具有高度重复性的互动,由此而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锁定效应”。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各组织之间的高度信任基础之上。信任,不仅需要契约、规则的约束,更深层次还需要文化、道德的约束。

目前我国农村各类生产组织之间、各个经济单元之间之所以还没有形成高度相互依赖、利益共存共荣的共生组织群,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任机制还处于初步发育之中。

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的现代化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我国未来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组织模式不是单一的组织形态,而是一个多元化组织相互依赖的共生组织群。这需要从“谁战胜谁”、“谁消灭谁”的单一进化理念转向“共生进化”的新理念。

(2)我国目前的“小农经济”可以改造成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但是,这种“小农”不是传统的自然经济小农,而是现代的市场化小农。“改造小农”包括转移农民、减少农户,适度扩大小农规模,但不是彻底消灭小农。这是在我国坚持家庭承包制长久不变的逻辑前提。当然,用市场化理念“改造小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3)构建我国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模式的关键是要建设我国农村市场化、社会化网络的共生界面。这也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政府农村工作的重心所在。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第三篇:城市化建设成就

浓墨重彩绘新城

——永丰县城市化建设成就纪略

一条条通衢大道纵横交错,一座座标准化厂房高大宽敞,一幢幢高端住宅区拔地而起,一个个休闲广场热闹非凡……这是近年来永丰城市化建设给居民带来的最大感受。

“回家的路越来越宽了,休闲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了,居住的小区卫生也越来越好了,这几年我们的城市发展变化实在会是太快了”,家住芙蓉苑的王女士感慨到。

其实,王女士的感慨反映出许多居民的心声。近五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构建和谐永丰的现代化城市奋斗目标,城市化建设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五年来,我县累计完成建设总投资近29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8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近8.6亿元,小城镇建设投入11.8亿元。现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34.6%,一个和谐文明、山水相拥的生态宜居城市正向我们大步走来。

道路网络不断延伸,拉开城市框架

路网是一个城市的大动脉,是一个城市腾飞的助推器。五年来,我县建成了迎宾大道、工业大道,发展大道,以及永丰大道、恩江大道、佐龙大道、跃进西路的“白改黑”等一批城市主干道,拉开了城市西延北接和南扩东进的新框架。

五年来,随着新老城区路网的不断完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由2007年的671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701平方米,五年新增道路总里程20.13公里。随着抚吉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我县将彻底结束无高速县的历史。同时加大县区二级干道新建、改建和扩建,投资6.3亿元共修建农村公路2300余公里,新修(改建)桥梁500多座。实现乡(镇)、村100%通水泥路,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出行条件。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善住房条件

“楼下有菜市场,上班就在旁边的工业园区制衣厂,儿子就在桥南小学读书,比起以前一家人挤在租房里简直是天囊之别”,刚搬进桥南廉租房的李女士兴奋地告诉笔者。

让人民群众有房住,住好房,这是历届县领导班子的一贯举措。根据县住房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县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2.35平方米,比2007年末增加了3.48平方米,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居全市前列。五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房地产开发投入,五年累计房

地产开发竣工面积达82.28万平方米,一批高水平设计、规模化投入的成片住宅小区相继落成。

与此同时,我县每年投入大量财力实施“安居工程”,全力构建城镇居民“无缝”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居有定所。五年来累计建设廉租房、经适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9.46万平方米,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50.74万元,先后解决10965户中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另计划在2013-2015年建设1200套6万平方米的廉租住房。

公用事业建设加速,增强承载力度

小区建在花园中,花草围着小区长。走进绿海星城住宅区,干净整洁,绿意盎然,“公园多了,出门就能见到绿色,到了晚上,往左走上几步就是贸易广场,往右就是欧阳修广场,都是休闲的好去处,住在这里,每天都神清气爽”,张先生满脸笑容的向我们讲到。

近年来,我县以引资促改制、以改制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实现了城市公用事业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先后建成了欧阳修广场、市民广场、北晖园和葛溪河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工程,使全县城区建成各类绿地面积达6834亩,绿化覆盖率达4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65平方米,一个“爱绿、建绿、护绿”的良好氛围已逐渐形成。

随着县城市生活污水一期及垃圾处理填埋提升工程的完成,污水处理率达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近期与华润达成总投资8000万元的一期城区管道天然气项目,铺设中压管道3.5万米,铺盖1万户居民,二期工程铺设中压管道2万米,将覆盖整个城区管网,项目建成后居民家用燃气费用降低一半左右,届时将大大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

五年来,我县着力营造“城在园中、园在林中、山水环绕、碧水蓝天”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年初,我县投资1000多万元,浓墨重彩绘就新城,编制完成了《永丰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定位为全国碳酸钙生产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山水相拥生态宜居和“西扩南延、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县城规划控制区面积由25平方公里扩大到75平方公里,县城规划建成区面积由15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

第四篇:林业主要建设成就

主要建设成就

1.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二月五”期间,全区域共完成人工造林9.5万亩,义务植树15万株。通过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工程和植被恢复费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湘江河综合治理、中心城区园林绿化景观提升、兰海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建设,使全区有林地面积达到26061.08公顷,森林覆盖率从37.08%增加到41.52%。林木绿化率为47.8%。全区森林蓄积从98.4万立方米增加212.15万立方米。森林植被迅速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林业逐步走上了森林面积与蓄积“双增长”的轨道。

2.森林资源保护全面加强。”十二月五”期间,我区森林资源管理坚持以林权管理为核心,以加强森林限额采伐和林地保护管理为重点,初步建立了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一是森林资源管理逐步规范。开展了《森林法》执法检查;全面完成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七次复查工作;组织进行了生态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和调整,逐步完善了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和管护措施;加强森林限额采伐管理,严格控制生态公益林采伐,严禁采伐湘江河两岸、海龙水库、红岩水库、南郊水库周围及天然阔叶林;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制,建立古树名木生长信息电子档案,对全区域800多株古树名木实行挂牌管理;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重点做好重点项目建设征占用林地审批工作,全区征占用林地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二是森林资源保 护力度加大。组织开展了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专项行动,加强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防火措施扎实有效;制订了《红花岗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水平和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无公害防治率达70%以上。

3.林业产业逐步壮大。”十二月五”期间,我区林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建设等重点工程,以大工程来龙带动大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等基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海龙镇、金鼎山镇和深溪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主的生态旅游休闲产业。2010年林业产业总产值不到十个亿,到2014年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21.4亿元。林业产业不断壮大,林业经济蓬勃发展,林业经济社会功能日益增强。4.林业投入实现新突破。”十二月五”期间,我区把增加林业投入作为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来抓,坚持抓项目就是抓投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从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建设和植被恢复费项目等方面入手,共争取国家及省级财政投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3335万元。项目资金的投入,成为我区林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极大地促进了我区林业的发展。

5.林业改革稳步推进。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主体的全区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十二月五”期间,全区域集体林地明晰产权现场核实率达到98%以上,林权发证率达到100%,山林纠纷调处率达到85%以上。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稳步推进,初步解决了一批困扰林业发展的难题,特别是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实施了“林木采伐指标入 村到户工程”,对采伐指标实行“阳光分配”,让林农对采伐有了稳定的预期,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更加科学合理。降低了税费,减轻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林分质量不高。我区森林面积虽然不断增加,但低产林、稀疏残次林比重较大。树种、树龄结构不合理,林木种苗、森林经营科技含量不高,极大地影响着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林分透风系数大,难以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森林巨大的综合效益还没有被人们所开发和利用,如何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任务繁重。

2.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欠完善。森林生态比较脆弱,林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影响森林生态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3.产业发展速度不快。目前,虽然木竹经营加工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产业集聚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不强,林业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林产品单一,极具发展潜力的森林旅游、森林食品等生态产业还未发展成熟,林木药材、花卉苗木等立体生态产业还没有形成较强的产业规模,林区群众的收入增长缓慢。

4.林业投入严重不足。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目前,民间资本和各级财政投入林业建设的资金很少,同中央赋予林业的地位相比,林业所要承担的任务同投入比例差距很大。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安 全体系所需资金都存在很大缺口,严重制约了我区林业事业的发展。

(三)当前林业面临的形势 1.有利因素分析

--中央对林业的定位更加明确。中央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09年党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会议对今后一段时期林业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中央赋予林业的地位,为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林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这是林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发展林业的基础条件良好。我区是全省重点林区县之一,现有的森林资源基础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素有“油茶之乡”的美誉。2009年被定为国家级油茶产业建设示范县。这些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发展现代林业,发展优质林产品提供了可靠保证。

--社会经济发展为林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林业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会减少,这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休养生息,有利于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并已取得重大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效十分显著,发展潜力开始显现,强林惠林政策体系初步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合力逐步形成。2.不利因素分析--林业基础设施薄弱。多年来,基层“两站”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基础条件差,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科技、信息服务手段仍处在较低水平;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标准不高;森林资源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手段不完备,对全区域林业“三大”体系建设难已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体制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林业正处于整体转型期,林业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依然是制约林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林业宏观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尚未完全确立,林业改革任务繁重;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虽已提高,但与林农的直接经济损失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影响了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资源增量、生态提质、产业发展”为目标,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生态、产业、文化体系协调发展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全民动手,大力植树造林,发展现代林业,全面建设生态文明,致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推动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促进我区林业科学发展,为国家气候和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为构建“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全面提升红花岗区生态环境。在保障生态全面提质的基础上,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突出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并重的原则,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原则:“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区林业由资源增量向生态提质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处理好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和合理利用,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3.兴林富民原则: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以利用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林业产业,实现兴林富民。

4.创新机制原则: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发展机制,激励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构建林业要素市场,建立林权交易平台,开展林业金融服务业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林业,构建起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生态建设氛围。

5.依法治林原则:加快林业科技投入,提高林业建设能力水平和质量效益,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完善林业执法体系,规范林业执法行为,开展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切实保护生态建设成果。

四、“十三五”林业发展目标定位

“十三五”期间,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快速发展阶段,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全会精神以及国发2号文件精神,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和“两个率先”目标,扎实开展“三大会战”的整体要求,以提升城市园林景观、高速公路通道绿化、乡村造林绿化为重要抓手,牢牢把握当前发展机遇,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推进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林业,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以集体林权及配套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实现我区林业“生态优质、产业高效、生态文明、富有活力”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主要目标是:

(一)初步建成结构稳定、功能齐全的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全区有林地面积47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0%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20万立方米以上,城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以上,建设生态公益林面积达27万亩,商品林达到20万亩。

(二)初步建成规模可观、品种丰富、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经济年增长率稳定在10%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2.1亿元,新增市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2家,林业专业合作组织8个。

(三)初步建立机构健全、科学合理的比较完善的林业安全体系。全区森林采伐限额控制在11.5万立方米以内,林业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林业政策、法律、法规公众知晓率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0‰以下。

七、保障措施

(一)坚持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改革是解决我区林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方法,是挖掘我区林业自身潜力的有效方式。只有 通过改革,才能消除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在“十二五”期间,一要重点突破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这个难关。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建立起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要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流转制度,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使林地、林权可以依法有序进入市场。二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资金,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二)强化组织领导,推进目标管理责任制。一是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到林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两加一推”战略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林业的改革和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各级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支持林业发展。二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林业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林业主要建设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区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要把林业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三要继续搞好各级领导办示范点建设,真正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四要建立重点大毁林案件、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切实加强各级各部门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三)做好项目对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林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做保障,只有走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路子,才是兴林富民的唯一出路。一是项目带动。以项目为载体,做好重点工程项目的包装及申报工作。要抓好项目库建设,按照“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抓紧项目规划,争取多上项目、早上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县财政的投入。二是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入林业。充分发挥林改后的政策优势,建立林地流转机制,引导林地向大户、能人流转,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办基地”、“基地引企业”的经营方式,不断壮大林业产业,充分带动全社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

(四)坚持依法治林,提高林政资源管理水平。一是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林业“两法一条例”普法,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规范林业行政执法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批滥占林地、乱采滥挖古树名木等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创新林业执法体制。以整合队伍和理顺职能为核心,以完善制度为保障,以执法由多头分散向集中综合拓展为目标,逐步建立起权威、高效、规范、廉洁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严格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公示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舆论对林业执法工作的监督。

第五篇:一五建设成就演讲稿

一五建设成就演讲稿 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经过甘肃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各部门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到一九五七年,社会总产值达到29.8亿元,年均增长11.59%;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56亿元,年均增长8.9%;国民收入达15.1亿元,年均增长8.4%,比一九五二年增长51.5%;财政收入达2.04亿元,年均增长12.8%,比一九五二年增长82.8%。

五年内,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4.3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15.73亿元。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甘肃省企业的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9.4%,到一九五七年底,工业总产值达6.35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了143%。各主要生产部门都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制定的目标。这一期间,甘肃省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中央所属企业的产值在全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由26.56%提高到51.52%;地方工业也有了较快发展,产值达3亿元,比一九五二年的1.8亿元增长了60%。在所有制结构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值增长了4倍多,达4.77亿元,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增长了47倍,达1.23亿元。工业内部的结构也开始有所变化,年重工业产值达3.7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9.38%,轻工业产值达2.5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0.62%。“一五”计划期间,甘肃省的交通运输能力迅速增长,为全省的工农业建设提供了保障。继一九五二年天兰铁路通车后,从一九五二年十月起,开始修建兰新铁路,到一九五六年底,已铺设铁轨1000余公里。一九五四年开始建设包兰铁路,到一九五八年八月一日全线通车。与此同时,还兴建了一些铁路支线。五年内全省修建铁路达1300多公里,通

车里程由一九五二年的50公里发展到一九五七年的715公里。

“一五”计划期间,甘肃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到一九五七年底,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11732公里,全省的公路网络初具规模,实现了县县通汽车。公路运输实现1243万吨货运量和28241万吨公里货物周转量,分别比一九五二年的221万吨和8031万吨公里提高了462.4%和251.6%。甘肃省的民用航空通航里程已由一九五二年的2255公里发展到一九五七年的6287公里。乡村邮电所由8个发展到497个,邮路总长度由21858公里提高到55524公里,长话电路和电报电路分别由65路和85路发展到112路和169路,实现了乡乡通邮,73%的区乡通电话,甘肃交通闭塞的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一五”计划期间,甘肃省广大农民为改变甘肃省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到一九五七年,全省扩大耕地面积达394万亩,增加水地面积达156万多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达3万余平方公里,植树造林700余万亩,大大增强了抗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粮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粮食平均亩产由一九五二年的60公斤提高到67公斤,总产量由26.8亿公斤增加到31.6亿公斤,全省由缺粮省变成了自给有余省。棉花总产量由一九五二年的6.77万担增加到11.44万担;油料总产量由126.57万担增长到130.46万担。到一九五七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9.22亿元,年平均增长4.4%,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都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所规定的指标。畜牧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但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大牲畜总头数由一九五二年的296.95万头增加到365.9万头,增长了23.22%;生猪存栏数由一九五二年的106.04万头增加到178.52万头,增长了68.35%;山绵羊由一九五二年的558.43万头,增加到667.5万只,增长了19.53%。农牧业的发展为“一五”计

划重点建设项目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甘肃的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一九五七年,高等学校虽然只有5所,但经过院系调整和充实力量,教师增加了1.62倍,毕业生是一九五二年的167%。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到17所,五年增加了6所,毕业生人数比一九五二年增长4.4倍。普通中学达到145所,增加83所,毕业生人数增长3.46倍。小学达到11393所,增加3638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57.53%,比一九五二年提高了23.95%。电影放映单位由30个增加到288个,剧场由11处增加到43处,公共图书馆由1座发展到12座。医院由84个增加到111个,卫生防疫站(所)由245个发展到1080个,卫生技术人员由3353人增加到15092人,病床由1441张发展到5682张。随着大规模建设的展开,甘肃的科技工作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各类科研机构纷纷建立,一九五七年达19个,比一九五二年的5个增长近3倍,科技人员由74人增加到509人,是一九五二年的6.8倍。其中一九五四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下设近代物理、化学物理、地质、高原、大气物理、冰川冻土、沙漠等研究所,是西北地区的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科研基地。

生产力的发展,各项事业的繁荣,较快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国民收入中,消费额增加到13.5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加6.43亿元;积累额达到9.5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加7.05亿元,人均国民收入达122元,比一九五二年增加近3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9.5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长171%。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99元,比一九五二年增加33元,年均增长10.2%。

总之,“一五”计划时期甘肃省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生产迅速发展,市场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到处呈现

出奋发向上,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

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五年来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我在来的路上想,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大事办得漂亮、成功,难事办得稳妥、扎实,急事办得及时、有效。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喜事,我看喜事办得也是喜庆振奋。所以在这点上来说,我们的国家在这五年里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想简单地从五个方面讲:第一,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去年我们完成了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了11.2%,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提高了1.4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4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了8308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6倍。

第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来,总理报告里讲了,城镇累计新增就业的人员达到了5771万,转移了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大家都在研究收入分配,实际上这五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去年末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比“十五”末增长了1.8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连续七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增长了10%。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第三,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十一五”的时候,我们当时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的指标提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有先见的举措。经过大家的努力,完成了19.1%。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四,体制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就是在这五年里,我们实际上取消了农民的农业税,集体林权的改革全面在推进,资源税的改革顺利实施,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包括教育化体制改革,整体都在往前推进。第五,这条是大家都知道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现在大家都在讲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到世界第二位,我们对外贸易额去年一年是2.9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了2.8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我们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应该说这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贡献。

下载浅谈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委经济建设成就汇报

    近年来,无棣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认真分析市场走向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了调整枣产业结构,确立了“枣业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按照现代林业发展要求,不断加大......

    中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成就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主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标准化建设成就品质工程

    标准化建设成就品质工程 日期:2013/6/18 阅读次数:664次 作为甘肃市场的主建项目,甘肃十天高速自开工建设以来,大力推进项目的标准化建设,坚持管理制度标准化,日常运营精细化,并......

    “文革”十年国家建设成就

    “文革”十年国家建设成就 10年文革,已经过去30多年,有人却用抹杀记忆的残忍方式,给下一代输灌了如今的事实。如今的道德沦丧,信用崩溃,价值观念严重背离的事实,就是掩盖历史的结......

    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

    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 时间:2011年10月28日 09时32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

    村道公路建设成就[精选]

    以工代赈聚民力 致富路上显身手“要想富,先修路”。无数实践证明,农村道路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近年来,嘉陵区以工代赈办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群众的出行难、运输难问......

    十一五建设成就书面材料[大全五篇]

    十一五建设成就书面材料 民政民生工程 一、敬老院建设 十五末,万源市仅有旧院、草坝、大竹、罗文、丝罗、曾家、赵塘7所敬老院,当时的敬老院有名无实,各敬老院入住2人至20人不......

    新农村建设成就难题及解决之道

    自 2005 年底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要求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 4 年,4 年 间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斐然的成就,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2010 年是新农村建设第 5 个 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