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十年国家建设成就

时间:2019-05-14 11:2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革”十年国家建设成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革”十年国家建设成就》。

第一篇:“文革”十年国家建设成就

“文革”十年国家建设成就 10年文革,已经过去30多年,有人却用抹杀记忆的残忍方式,给下一代输灌了如今的事实。如今的道德沦丧,信用崩溃,价值观念严重背离的事实,就是掩盖历史的结果。真实的文革被掩盖,人民创造的历史,被纂改。为了一种政治的目的,牺牲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如果谎言可以上吉尼斯记录的话,那么政治精英炮制的文革谎言,足可以在这方面获此殊荣。

之所以说是荒诞的事情,是因为在历史书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对文革的定性。首先说文革是一场**。查查“**”一词,即社会基本利益冲突或政权内部发生矛盾冲突而累及社会的产物。也就是说,**的前提是政治危机或者社会危机。那么在文革前,并不存在这种矛盾基础和社会危机:社会非常平静,经济已经完全好转,gcd的声望如日中天。可以说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是一片红火的景象。这种红火的迹象,并不是人们对现实不满,也不存在什么社会危机的隐患,更别说人民要爆发的**了?这毛也真有趣,自己是皇帝,中国历代有史以来,都是民造反,官镇压。他倒好,不但没镇压造反,反而自己主动去发动造反。好好的皇帝清福不享,在事无迹象的前提下,来这么一场史无前例的“**”,用我们常人的思维,一定哪根筋错了。再用常人的思维逻辑,这毛主席,他带领了人民打出了新中国,再发动人民毁灭新中国,好像不符合逻辑吧?你说文革是灾难,毛为什么要在全国刻意制造这么一个灾难?你会说他可能怕别人夺了他的权力,说他为了自己永远独裁的私欲。那么,熟悉历史的人都明白:在那个时代,毛在中国人的心里,早就无人可以取代。他代表的,就是真理,就是权力,就是威信。那时候谁想取代毛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是疯子。而他想搞掉谁,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了,而根本不需要在全国发动这样一场自下而上的,轰轰烈烈地“文化大革命”。如果说他想排除异己,或者针对刘或者其他人,那么我们从历史也可以知道,那时候刘少奇从1964年就开始在中央检讨了,到1966年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已经排名第八了,从文革发生前后来看,刘、邓连丝毫反抗都没有,有的只是检讨,发动文革的正式决定即“5.16通知”本身就是由刘少奇自己主持通过的,又何来权力斗争?何况在文革中,有许多干部被折磨成那样,他们也没有说过一句对毛不恭的话。即使是文革结束以后,受到冲击的老干部对毛本人并不抱怨,相反,仍然敬仰有加。真不明白那些严重内乱,那些惨绝人寰,那些受迫害致死数千万的耸人听闻的事件是怎么编造出来以及夸大的。转念想来,事实若果真如此,这还了得,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人类大屠杀吗?这样的灭绝人性的杀戮,竟然是全中国人民全身心地投入了十年!真是不可思议!所以无论从说法上还是逻辑推理上都是荒谬的。偌大一中国,几亿人口,一下子就死了几千万,几乎和二战时期全世界战争死亡人数相当了嘛。八年抗战,我们中国都没死这么多人,按这样的推理,死亡几千万,那么就是家家户户就会有因文革而死亡的人。难道当时的全中国人,是不是一边埋葬自己的家人,一边投入到文化大革命中去?如果这样,我们的“友邦”们还能袖手旁观,还能由着你“胡作非为”?先不说是谁炮制这样的谣言。更荒谬地是,这么不合常理的定性,居然成功地让人们相信了。

一、文革期间外交上是“闭关锁国”吗?

常听说毛在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一直都是闭关锁国的。而事实上早在1956年4月25曰,毛主席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就有一大“关系”,即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在此,他详细地阐明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方针,令人振聋发聩地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现在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不愿意提,甚至不敢提这个口号。这是要有一点勇气的,就是要把戏台上的那个架子放下来。”(《文集》第7卷,第41页)他强调“我们的方针是: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又说,“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行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文集》第7卷,第41、43页)这是全面对外开放的方针。也就是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在1966—1976年这一段时间,在毛的领导和在毛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就。下面是根据新华社北京1976年9月30日电,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与世界各国的建交情况列表如下:

亚洲

国名建交日期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1968.1.31

科威特国 1971.3.22 土耳其共和国 1971.8.4 黎巴嫩共和国 1971.11.9 塞浦路斯共和国 1971.12.14

日本国 1972.9.29

马尔代夫共和国 1972.10.14 马来西亚 1974.5.31 菲律宾共和国 1975.6.9 泰王国 1975.7.1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1975.10.4 非洲

赤道几内亚共和国 1970.10.15 社会主义埃塞俄比亚 1970.11.24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 1971.2.10

喀麦隆联合共和国 1971.3.26

卢旺达共和国 1971.11.12

塞内加尔共和国 1971.12.7

毛里求斯 1972.4.15

多哥共和国 1972.9.19

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 1972.11.6

乍得共和国 1972.11.28

上沃尔特共和国 1973.9.15

几内亚湾比绍共和国 1974.3.15 加蓬共和国 1974.4.20 尼日利亚共和国 1974.7.20 冈比亚共和国 1974.12.14

博茨瓦纳共和国 1975.1.6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 1975.6.25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 1975.7.12 科摩罗国 1975.11.13 佛得角共和国 1976.4.25 塞舌尔共和国 1976.6.30 欧洲

意大利共和国 1970.11.6 圣马力诺共和国(领事级正式关系)1971.5.6 奥地利共和国 1971.5.28

比利时王国 1971.10.25

冰岛共和国 1971.12.8

马耳他共和国 1972.1.31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972.3.23

荷兰王国 1972.5.18

希腊共和国 1972.6.5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72.10.11

卢森堡大公国 1972.11.16

西班牙国 1973.3.9 美洲

加拿大 1970.10.13 智利共和国 1970.12.15

秘鲁共和国 1971.11.2

墨西哥合众国 1972.2.14 阿根廷共和国 1972.2.19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1972.6.27 牙买加 1972.11.21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 1974.6.20 委内瑞拉共和国 1974.6.28 巴西联邦共和国 1974.8.15 苏里南共和国 1976.5.28 太平洋及太平洋岛屿

澳大利亚联邦 1972.12.21

新西兰 1972.12.22

斐济 1975.11.5

西萨摩亚 1975.11.6

说明:1973年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双方商定,各在对方首都设立联络处。

二、文革期间中国经济“崩溃”???

历史书上在批判四人帮的时候,说他们把中国经济搞到“崩溃”边沿。很让人困惑:四人帮当初根本就不分管经济,凭几篇文章就将中国的经济冲击到了崩溃的边缘?伊拉克被制裁了那么多年,现在也是说它的经济处于崩溃边沿,难道1976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和伊拉克一样?下面来看一下文革期间中国的经济形势:(1966-1976年)

1966年

1月28日 中共中央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

同日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2月19日 毛指出,用25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2月21日 中共中央界定增加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

3月4日 贵昆铁路比原计划提前9个月接轨。

5月3日 我国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出厂。

10月8日 我国制成第一批1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10月15日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

12月23日 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1967年

1月5日 我国石油产品品种和数量自给自足,勘、采、炼技术登上世界高峰。

1月16日 我国第一台载重150吨中型平板车造成。

4月15日 春季广交会开幕。

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7月1日 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7月7日 全国夏粮丰收,比去年增长一成。

7月26日 我国第一台100吨矿山铁路自翻车研制成功。

9月5日 中国援助赞比亚政府10一无息贷款修建坦赞铁路。

10月5日 我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0月15日 我国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11月15日 广交会开幕

11月29日 我国最大的无线电望远镜安装调试成功。

1968年

1月8日 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东风”号建成。

1月11日 《人民日报》发表《“自由市场”是杀人不见血的屠刀》

2月23日 我国特大型轴承制成。

4月15日 根治淮北平原涝灾的大型水利工程――新汴河工程开工。

6月20日 我国夏粮丰收。

8月18日 我国早稻丰收。

9月3日 我国研制成第一批液压传动内燃机车。

11月20日 万吨远洋巨轮“高阳”号下水。

12月25日 富春江大型水电站建成发电。

12月28日 我国成功进行一次新的氢弹试验。

1969年

2月21日 《人民日报》宣布,截止到1968年底,我国国内公债已全部还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级没有内债,有没有外债的强大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4月2日 第一艘万吨油轮“大庆27号”下水。

5月5日 我国研制成具有独特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

6月13日 决定在上海、天津、大连6个船厂新建8个万吨级船台。

6月30日 《人民日报》报道我国麦类作物丰收。

7月8日 十年时间建成河南红旗渠。

9月13日 丹江变电工程提前完成。

9月25日 药品大幅度降价,比年初降低37%,比1950年降低80%。

9月26日 无偿援助越南5.56亿元。

9月30日 北京燕山炼油厂全部建成投产。

9月30日 我国第一台十二万五千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建成,标志我国奠基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0月3日 我国第一台5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诞生

10月4日 我国第一座旋转氧气转炉投入生产。

10月28日 加速第二汽车厂建设。

11月14日 加速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

11月16日 我国农业丰收

1970年

4月26日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6月1日 各地新建一大批化肥厂。

7月17日 农村中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相当于过去的20年的两倍。

10月16日 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新疆哈密矿务局露天煤矿投产。

10月17日 中国全民援助朝鲜13.14亿。

12月25日 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

1971年

1月2日 我国轻工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3月3日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

5月15日 开展工业学大庆

6月27日 第一艘两万吨货轮“长风”号下水。

7月8日 转发关于做好计划生育的工作报告。

9月27日 中国无偿援助越南36.14亿元。外援金额70亿,建国来最多的一年。

10月2日 追加基本建设投资51亿。

10月25日 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11月18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建成1800多座小水泥厂。

11月18日 西部地区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

11月30日 调资28%。

12月7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年度水利建设50亿立方米,增加农田3000万亩。

1972年

1月13日 从国外引进化肥、化纤成套设备8套,以后又提出引进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即四、三方案)。

1月28日 解放军落实五七指示,发展农副业生产,许多部队做到肉菜自给。

2月21日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双方同意互相发展贸易。

5月13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电子工业进一步发展,1971年收音机产量相当于1965年的4倍。

8月21日 从联邦德国、日本进口 一米 七轧机,建在武汉钢铁公司,领有设备在北京、上海、四川、唐山。

9月10日

4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安家落户。

10月13日 连接中南和死难地区的重要干线湘黔铁路通车。

11月26日 月住越南抗美26.57亿元。

12月26日 我国第一辆载重300吨的大平板车问世。

1973年

1月1日 人民日报发表新年献词,农业夺取好收成,工业生产上升。

1月2日 国家计委提出进口43亿美元国外设备的方案。

2月13日 新华社报道,1972年是解放以来电力发电站装机最多的一年。

3月7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发展组合机床取得显著成就。

3月20日 部分企业和县社试办出口工业品专厂、专车间、出口农副土特产生产基地。

4月10日 决定建设邯邢钢铁、煤炭基地。

4月15日 春季广交会开幕,与我国发展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

5月4日 中国日本共同投资施工建设中日海底电缆。

6月18日 国际大米价格上升,中国增加出口100万吨大米换回小麦。

6月28日 我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

7月16日 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8月1日 新华社报道,夏粮丰收,这是建国以来第二个大丰收年。

8月5日 全国环保会议召开,制定《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8月16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水田农业机械化取得新进展。

8月26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电子工业迅速发展。

8月27日 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9月3日 我国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研制成功。

9月12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钻井进尺和建设投产的油井生产能力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9月26日 国务院重申对外贸易的重要原则。

9月30日 新华社消息,我国化肥产量比1965年增加一倍以上。

10月15日 秋季广交会开幕,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往来。

10月25日 西藏发现几十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11月1日 新华社报道,几十座大中型水电站建成投产,小型水电站5万多个,遍及全国。

11月8日 西藏军区在海拔 3800米 高寒地区大规模种植冬小麦丰收。这是西藏历史上农业发展的重要变革。

11月13日 国务院转批环境保护若干规定。

12月20日 新华社报道,中国航空线80多条,连接全国70多个城市,于100多个外国航空公司建立业务往来。

12月22日 新华社报道,5年来,8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2月26日 新华社报道,同我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50多个,其中50多个国家同我国签订了贸易协议。

1974年

1月12日 为在本世纪内实现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用几个五年计划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的战略思想,国家计委提出《关于拟定长远计划的报告》。

1月21日 国务院要求跟抓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严格控制粮食销量等四点要求。

1月22日 国务院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大型化学肥料、化学纤维和连续式钢板轧机等设备。

1月30日 国务院批示防止沿海水水域污染。

2月17日 新华社报道,胜利油田去年创年钻井进尺 150105米 的全国石油钻井最高纪录。

2月19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农村掀起农田基本建设新高潮。

2月24日 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建成。

3月23日 我国西南交通干线成昆铁路建成。

3月30日 地热发电站在河北怀涞建成。

4月2日 我国第一艘二万五千吨级的浮船坞“黄山号”建成。

4月15日 第三十五届广交会开幕,规模为历届之最。

4月31日我国第一台医用电子感应加速器研制成功。

5月15日 华北滨海地区又建立起一个新油田――大港油田。

7月17日 我国冬小麦产区推广优良品种,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

8月9日 伞式太阳炉研制成功。

9月12日 国家计委提出增加石油、棉花、部分钢材、化肥进口。

9月12日 我国第一个5万吨级码头建成。

9月15日 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

9月30日 新华社报道,大型油田――胜利油田建成。

10月3日 我国最大竖井钻井研制成功。

10月23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地方小煤矿去年产量比1965年增长两倍多,占全年28%。

10月26日 无偿援助越南11.17亿元物资。

12月19日 三门峡水电站建成。

12月27日 新华社报道,大庆至秦皇岛输油管道建成。

12月31日 中央要求切实着金计划生育工作。

1975年

1月13日 周恩来提出,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1月14日 新华社报道,四川省开发天然气取得新成就。

1月15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红麻、黄麻实现自给自足。

1月25日 降低半导体收音机零售价格。

2月3日 景山发电厂首次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10万千瓦燃煤气轮发电机组成功。

2月4日 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

3月29日 高能加速器研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5月30日 我国第一次发现古生界地层油田。

5月31日 国务院界定出口黄金,引进铜、铝、橡胶、涤纶等原料。

7月5日 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7月8日 秦皇岛至北京输油管道建成。

7月19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化肥产量显著提高,上半年增产的化肥可增产粮食100多亿斤或3000多万担棉花。

7月28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铁路上半年货运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8月8日 河南地区特大暴雨,国家拨7亿元救灾费。

8月19日 国务院决定2亿美元进口。

8月19日 无偿援助柬埔寨6亿元物资。

8月30日 新华社报道,最近三、四年来,每年有一大批电站建成投入生产。

9月1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今年早稻丰收,单产、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9月3日 新华社报道,截止到1974年底,我国小水电发电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

9月14日 新华社报道,一亿只广播喇叭连接千村万户。

10月7日 水稻培育出新品种,亩产达千斤左右。

10月27日 我国成功进行一次核试验。

11月17日 我国原盐丰收,创历史最好水平。

11月26日 我国成功发射回收式地球卫星。

12月24日 焦枝铁路通车。

12月39日新华社报道,我国农业连续13年全面丰收。

1976年

1月21日 又一艘万吨级浮船坞“华山号”研制成功。

3月13日 大型火力发电厂――莱芜电厂投入生产。

3月22日 邮电部门发展传真通讯技术。

4月15日 广交会开幕

4月21日 京沪杭载波电缆投产。

4月24日

6011米 超深井打成。

5月1日 从事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人数比1965年增加7.5倍,调查工作发展到黄海、东海和南海。

5月12日 有点职工建成全国微波通信干线。

6月6日 第一座现代化10万吨深水油港大连新港建成。

6月29日 上海黄浦江上第一座公路、铁路双层铁轨建成通车。

7月6日 人工培植的小黑麦在我国西南、西北、华北推广。

7月6日 滇藏公路建成通车。

7月22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夏粮总产量创历史新水平。

7月23日 沿海铁路干线津沪复线工程提前接轨。

7月28日 唐山地震。

8月7日 北京至山海关铁路修复。

8月23日 第一艘五万吨级远洋油轮“西湖号”在大连下水。

9月9日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逝世。

10月5日 现代化化纤联合企业――福建维尼纶厂建成。

11月16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80%以上的县建立水泥厂,产量比1965年增长4.1倍。

12月10日 江南9省已探明的某谈储量比文革前增长了2倍。

12月11日 高速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关于这些,经历过文革的网友,还在不断的补充:比如我国自行设计研究的乐凯彩色电影胶卷配套生产全面投入生产,结束了进口胶卷受封锁,使人们照像用玻璃代胶片的历史。与西德签订引进大型27吨到32吨的矿山用自卸车,我们叫红岩车,在修三峡大坝时,也用了这种大型自卸车,建成中国东方汽轮机、东方大型发电机、东方大型锅炉配套的从煤、油到发电整套大型企业、中国第二大型重型机械制造厂,这些厂在改开的八十年代,九十年,才是真正到了崩溃的地步。

1970年建成成都到昆明,昆明至越南的国际铁路,中国第1条北京环城地铁,采用开挖式修建,毛在50年代就要修北京地铁,有人借会破坏首都古建筑为由反对,毛就说我们绕过首都古建筑为什么不可以?因此北京地铁是环城地铁,现在才用掘进法修了过天安门的直线,当时修北京地铁抗北京城地下水技术属世界最新先进的。还有首都体育馆,采用杠杆原理,悬背樑薄壳结构,当时也为世界方形大跨度建筑首创。

当然这些,我们的媒体后来也有过一些报道,只是报道的前提是中国人民在顶着高压之下,也做出了一些经济上的贡献。事实上,文革期间工农业稳步以7%的比率增长,这可不是第三产业的GDP,比如知青支援后遍布农村的赤脚医生就没记入GDP。现在农民生病,就只能硬挺,进个医院几十里,同时贵得吓人,进不起医院了。改来改去发展了30年,技术翻天覆地,一些现实却是倒退了。

邓在1980年12月也讲:“经过三十一年的努力,我们的全部工交企业单位己经发展到近四十万个,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比解放初期增长近二十倍。培养了大批熟练工人和上千万专业人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国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好得多了。同一些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比它们大,建设的速度也比它们快。”(《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56、357页。)这说明,至少在1980年前,中国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就建立起来了。中国工业从不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如果没有当时工业发展上的巨大成就,中国靠什么战胜美、苏两个霸权主义?怎么能够打破他们的封锁、制裁、禁运以及军事侵犯?世界头号霸权主义国家的总统尼克松能前来北京与毛会见吗?

再从三个个比较权威的数据来***在文革期间经济上的“崩溃”:

1、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4)》的数据:止于197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这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了一番还多,年均递增率达6.8%。主要产品的产量更是大幅度增长,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例如:钢产量达3178万吨,原油产量达10400万吨,原煤产量达61800万吨,粮食产量达30475万吨,它们分别是1965年的2.6倍,9.2倍,3.09倍,1.6倍。

2、《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从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的时间里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达6.8%;而同期世界的增长速度是3%,美国是4.3%,日本是6.7%,英、法、意还低于美国。这就是说中国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同期的2倍多,远远高于美、英、法、意等,与处于高增长期的日本差不多。从主要产品的产量看,50年代初中国都排在世界工业国家的大后面,而到了1978年钢产量就超过了英、法、意,成为继美、苏、日之后的第四位国家;石油由过去有名的“贫油大国”而一跃成为基本上自给的世界“第八产油大国”。其他如:原煤跃居第三位;棉纱产量跃居第一位,发电量跃居第七位,粮食产量跃居第二位,棉花产量跃居第三位等。

3、据《中外对比五十年》中提供的材料:1965年至1985年西方国家GDP年均增长率是、:美国1.34%,英国1.6%,西德2.7%,日本4.7%。其他亚洲有关国家和地区是:新加坡7.6%,韩国6.6%,香港6.1%,印度1.7%。而同期中国是7.49%。可以看出其中除了新加坡、韩国、香港与中国速度接近之外,西方发达国家和印度等都远远低于中国。

以上数据看来,这样的增长速度从哪方面能说是缓慢呢?如果说“文革”时期经济发展是“停滞不前”,看了上面的数据,事实是这样么?而事实已经充分说明,从50年代以来的中国的一直是迅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而关键性的建设大都在文革期间。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差距从没有拉大,而是逐渐缩小。所谓中国“经济发展步人低谷”、“扩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等等纯系一派谎言。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以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路程,那么我实在不明白,所谓中国“耽误了二十年”一说又从何说起?

三、文学史上所没有的文革史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说,文革期间文化上就是一片荒漠。如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大大小小的版本也有一百多种,但是里面涉及的文革文学,几乎基调出奇一致,就是文革是一片荒芜,文革是扼杀文学的摇篮。即使有一两个版本说起文革,就像触动雷区那样小心谨慎。或者干脆有人说文革时期的文学艺术就“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就是写了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的浩然。如果文革十年,真的是一片荒漠的话,好像一夜春风,像雨后春笋吹醒的中国当代文学。可悲的是,我们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在对待教科书的时候,可以质问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狼牙山五壮士不适合现在的孩子阅读,那么,你就不质疑一下中国的文革期间就“八个样板戏”?就这么轻易地相信了中国的作家,只有一个浩然?我们常常被告诫要实事求是,看来提倡说真话,提倡实事求是确实是需要的。

按照官方的“十年文革”或“十年**”的说法,文革时期在文化上说是一片荒漠,说那时中国就浩然这“一个作家”,那么请问一下:写《闪闪的红星》的李心田是不是作家?写《大刀记》的郭澄清是不是作家?写《沸腾的群山》、《探宝记》的李云德是不是作家?写《红雨》的杨啸是不是作家?写《万山红遍》、《海岛女民兵》、《小号手》的黎汝清是不是作家?写《桐柏英雄》的前涉是不是作家?写《连心锁》的克扬、戈基是不是作家?写《平原枪声》、《追穷寇》的李晓明是不是作家?写《雁鸣湖畔》的张笑天是不是作家?写《彝族之鹰》的杨大群是不是作家?写《渤海渔歌》、《燕岭风云》的单学鹏是不是作家?写《征途》的郭先红是不是作家?写《分界线》的张抗抗是不是作家?写《小英雄雨来》(又名《雨来没有死》)的管桦是不是作家?写《万年青》的谌容是不是作家?写《高玉宝》的高玉宝是不是作家?写《难忘的战斗》(又名《粮食采购队》)的孙景瑞是不是作家?写《青春》、《边城雪》、《戈壁花》、《草原似锦》的张长弓,是不是作家?写《雷锋的故事》的陈广生、崔家骏,是不是作家?写《二十响的驳壳枪》(被改编为连环画《一支驳壳枪》)的苗风浦是不是作家?写《南瓜生蛋的秘密》、《带响的弓箭》的张登魁是不是作家?写《虎子敲钟》的李田夫是不是作家?写《海花》的余松岩是不是作家?写《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并由作者本人改编为电影《烽火少年》)的颜一烟是不是作家?写《红电波》的谢**是不是作家?写《东风浩荡》的刘彦林是不是作家?写《机电局长的一天》的蒋子龙,是不是作家?

上面提到的作品,还只是文革时期出版的长篇或中篇小说,当然也有少数几篇出版于文革前,但文革中或再版,或继续发行,或被改编为其它艺术形式广为发行。比如连环画,在文革时期是很繁荣的,有不少精品,例子也举不胜数。上述被改编为电影故事片的也不少,比如《大刀记》、《沸腾的群山》、《红雨》、《雁鸣湖畔》、《征途》、《难忘的战斗》等。《海岛女民兵》被改编为电影《海霞》,《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被作者本人改编为电影《烽火少年》,《闪闪的红星》被王愿坚、陆柱国改编为同名电影。《桐柏英雄》改编得稍晚一些,电影《小花》上映时,文革已经结束了,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就凭这些影片,说文革时期只有“八个样板戏”,大概也不符合实际吧?而事实上八个样板戏确实是文学艺术的经典,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这是文革初期的戏曲改革成果。后期的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红云岗》和舞剧《沂蒙颂》等,都没有包含在内。也就是说,仅就“样板戏”而言,也不只是八个,而是十几个。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剧种和地方戏曲,比如那个湖南戏《园丁之歌》,毛看过,还带头鼓了掌。直到粉碎“四人帮”后不是也备受推崇吗?

由此可见“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这句话,是经不起推敲和检验嘛。你说就浩然一个作家,本意可能是为了抨击和否定那个时代,或顺带贬损一下浩然,但客观上不是把其他许多作家的劳动成果也一起否定和抹杀了吗?

事实上除了以上提到了大约20多位作家,还可以列出20多名作家,以及他们在文革时期创作、出版的作品:比如《火网》(王世阁)、《春潮急》(克非)、《陈胜》(刘亚洲)、《农奴戟》(克扬)、《昨天的战争》(孟伟哉)、《激战无名川》(郑直)、《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擒龙图》(张骏)、《向阳院的故事》(徐瑛)、《新来的小石柱》(董边)、《响水湾》(刘万隆)、《山村枪声》(木青)、《红石口》(龚成)、《山川呼啸》(古华)、《使命》(王润滋)、《小兵闯大山》(莫应丰)、《钢铁巨人》(程树榛)、《洪雁》(王小鹰)、《渔岛怒潮》(姜树茂)、《瓜瓜看瓜》(李述宽、岳长贵)、《牛田洋》(南哨)、《千重浪》(毕方、钟涛)、《保卫马良山》(李丰祝)、《春潮》(海笑)、《丹凤朝阳》(碧野著)、《红缨歌》(红万林)、《战地春秋》(胡万春等)、《高高的苗岭》(叶辛)。还有一些作品,写于文革时期,待出版时,文革已结束了,也就成了“新时期文学”,如张孟良的《津郊武工队》(又名《血溅津门》),杨沫的《东方欲晓》,魏巍的《东方》。这些作品,有的被摄制成电影故事片,有的被改编成连环画。

除了小说之外,诗歌、散文、剧本就更多了,诗人、散文家也就不胜枚举。在文革时期影响较大的就有:《祖国呵,母亲!》、《緑色的沙漠》(又名《沙漠的春天》)的玛拉沁夫(他也是著名的小说家);《黄河少年》、《开山的人》、《十月的风云》的雁翼(他还是个著名的诗人);《特殊任务》、《南海长城》的梁信;《创业》的张天民;《山花》的孙谦、马烽(著名的“山药蛋派”作家);《长空雄鹰》的陈立德;《英雄儿女》的毛烽(小说原著巴金);《南海风云》的陆柱国(也是著名的小说家);《车轮滚滚》的薛寿先;《枫树湾》的陈健秋;《年青的一代》的陈耘、石方禹;《大刀记》的曲延坤、邱勋(小说原著郭澄清);《陈玉成》的刘征泰;《芦荡火种》(《沙家浜》)的汪曾祺(也是著名小说家);《平原作战》的张永枚(还是著名诗人);这些剧本,除《陈玉成》外,都拍成了电影在全国上映。《陈玉成》被改编为连环画。

以上提到的一些作家,有的在当时可能还不太知名,但进入新时期以后,写出了更有影响的作品,有的至今仍活跃在文坛。比如文坛上的一些声名显赫的作家,比如古华、刘心武、贾平凹、陈建功、李存葆、韩少功、陈忠实、蒋子龙、铁凝、路遥等等,包括诗人叶文福、梅绍静、雷抒雁、纪宇、顾城等,文革时期就已经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了。

那个吹响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刘心武不是在1975年也出版的中篇小说《睁大你的眼睛》、短篇小说《盖红印章的考卷》了吗?陈忠实的短篇小说《无畏》写的都是“与走资派作斗争”等文革时期时髦的题材。贾平凹的第一本小说《兵娃》就写于文革时期(1977年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是歌颂文革中的红小兵、反映农村中两条道路斗争的短篇小说集。他在《后记》中写道:“贫下中农把我推荐上了大学,我开始拿起了笔参加战斗。在三年的大学期间,我们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开门办学,到农村的几次实习中,我又回到了小伙伴中间,那些红小兵的可爱形象,时时使我感奋,使我激动。于是,我断断续续写下了这一支支对新一代的赞歌!对文化大革命的赞歌!”这些作品显然比较幼稚和粗糙,特定时代的烙印很明显。

文革时期,除了文学新人和继续坚持写作的一些文革前成名的中老年作家的新作,也陆续再版了一些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如贺敬之的诗集《放歌集》,张永枚的诗集《螺号》,石祥的诗集《兵之歌》,魏巍的通讯特写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冯志的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等等。还翻译出版了一些外国的文学名著,如前苏联高尔基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的作品。《水浒全传》等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也在文革中后期再版。所以,文革期间文化是一片荒漠的说法,纯粹属于荒谬。将文革时期文学艺术简单地说成是“文革空白论”,这样做的目的:既损害了文学史研究的严肃性,又使一些文革时期坚持创作的作家和他们的艺术创造被遮蔽,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文革期间,我国国防建设停滞不前了吗?

对外关系从来离不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如果没有我们国家的军事实力作后盾,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看得起我们。“文革”期间,有人说是我们国家的国防建设停滞不前的十年,那么我们来看看在国防科技方面,我们取得了怎样突飞猛进的发展:

1966年,1月28日,我国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10月27日,第一枚核导弹发射成功,才使我们国家真正的拥有了核威慑力;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1971年3月3日,中国成功发射一颗科学实验卫星;1971年8月22日,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首次以核动力驶向实验海区,从此中国海军作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海军跨入了世界海军的行列;1975年11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回收式地球卫星等。

在毛的领导和毛思想的指导下,国防科技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建立起了包括电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和核能等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科研实验生产体系,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为队军现代化建设和切实增强的综合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国防科技的突飞猛进,在抗击外敌入侵和支援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军事斗争方面:1969年,苏联强行占领中国的领土——珍宝岛,毛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冒着打核战争的风险领导中国人民向苏联军队发起了自为反击战,最后,经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取得了保卫珍宝岛的胜利,打击了苏联的嚣张气焰,使中国再次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1965年,美国全面介入越南战争,企图在中国的南大门打开一个口子,毛洞悉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毅然全力支持越南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向越南提供了大部分的武器弹药、粮食、药品等,并派出军事顾问团和数十万工兵支援越南,直到1975年越共统一越南,美国得到彻底的失败。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再一次领教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决心和意志,再一次不得不承认自己失道寡助,必将失败的最终结果。中国在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又取得了一次胜利.1974年,南越在美国的挑动下侵占中国的西沙群岛,爆发了中越西沙之战,中国以四艘小扫雷艇和猎潜艇反击南越的四艘美制驱逐舰,危机时刻中国海军士兵靠近越舰以冲锋枪和手榴弹进行近战,最终打得越舰狼狈逃窜,开创了世界海战史上的奇迹,一举打出了中国海军的军威,从此打消了所有想要侵占中国领土的国家的想法,使得他们不敢再侵犯我们国家。通过这几次战争的胜利,为我们国家打出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争取了一个进行外交关系的有力优势。反观现在,在某些人“韬光养晦”的政策的允许下,我们国家的领土可以被任何一个小的国家进行肆意的侵犯,而我们却不敢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回击,这是何等的差别啊!

在军队建设方面:毛十分重视军队的建设,为了消除军队里面的等级制度,中国于1965年取消了军队里面的军衔制,采取官兵平等,官兵一致的政策,赢得了广大官兵的拥护,提高了大家保卫祖国,保卫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另外,在军队中广泛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民战争的思想,以及军队自力更生的思想。在自力更生方面,1966年5月7日,毛在关于总后的一份批示中指示道:“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外,还可做各种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教社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兼起来、但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两项,不能同时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通过这些措施的影响,提高了广大官兵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和分辨能力,也提高了他们自己动手、减轻国家负担的意识。在以后“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下,军队积极响应号召,官兵一起动手,基本做到了军队粮菜的自给,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在文革期间我们划归军队建制(包括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应达千万,这是不得了的数字,但是我们国家和人民却并不感觉负担沉重的原因就在与此。另外在“军队要支持左派”的号召下,积极的投身到文化大革命中间,在军队参与地方管理的过程中,基本上做到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和指示、始终为人民服务。正是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国家的军队才在人民中间受到亲人般的待遇,军民一家亲,其乐融融。但是,再看现在,一些人一提到解放军就露出鄙视的态度,说他们是兵痞之类,军人的地位也与日剧降。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真实的结果,虽然你可能不会承认这正是在丢掉了毛思想后我们的军队的必然结果。美国人有一句话说的好,“我们不怕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因为他们永远赶不上我们,但我们最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真实的道出了毛思想在人民军队里面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读了以上的史料,我们大致知道了文革是不是真的是一场“浩劫”了。或许从政治上看,现在一切是官本位的中国高官们不能将百姓当奴隶驱使,反受百姓“四大”困扰,不能锦衣玉食,作威作福,发财致富,反而被弄到干校参加劳动,甚至被草民批斗,对他们而言,那的确是场浩劫。从经济上中国有了两弹一星等,对帝国主义及其中国的走狗而言,再也无法用武力征服中国,对他们而言,的确是场浩劫。从文化上而言,那些以精英自居、而且被要求与工农划等号,参加老百姓才有的劳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一场浩劫。还有想嫖娼者无处嫖娼;想赌博者无处赌博;想吸毒者无处吸毒;想贪污者不敢贪污等等,对这些社会恶人而言,文革十年不能如愿以偿,的确是一场浩劫。

文化大革命是干什么的,说到底文化大革命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的,从根本上说是保护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的。这种斗争对人们的灵魂触及之深刻是史无前例的;对社会上业已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一心要重新登上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地位的人的这种企图的打击力度是史无前例的;与历史上任何时代的改革相比,对后世的影响也将是史无前例的;正由于此,文革与历史上其它改革相比,遭到的恶毒攻击与诽谤的程度也必然是史无前例的;把这样一个全世界追求进步的劳动人民曾经敬仰过的、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以广大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为追求社会进步而进行伟大探索的政治运动说的一无是处,全盘否定,甚至为将其污蔑成史无前例的大灾难所使用的手段之卑劣程度,恐怕其本身就又是个史无前例。

结论:民主的中国,请从重新评价文革开始

时间承载历史并推动社会发展,而我们活在几千年历史当中,却常常无从感知历史的存在。文革的历史,就是一个特例,给文革定性与定罪,与其说是在总结历史,不如说是在清算历史。当然,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即使是为了我们后人的某种需求,为了某种利益,但是不要忘记一点,没有任何一种利益,比得上“国家”和“人民”这两个语汇更能够让人们获得那种利益分享的愉快了。不管怎样,作为历史的承续者,我们希望的历史,应当是客观的、实事求是地,这样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思索历史,并且以史为镜,并照亮未来的路。所以,文革需要实事求是地展现在历史书上,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被定性成这么笼统的一个结论。文革也应该被重新评价,这不仅仅是对文革的负责,而是对历史的负责,是对人民的负责。文革是属于历史的。给文革定性,不应如此匆忙。文革是历史,是只可以批判而不可以审判的。毕竟彻底否定文革,就会使后人无法正确理解真共产党的历史,无法理解当时党的领导人,也无法正确评价毛泽东,而只是从无限夸大的错误和全盘否定中来认识他们,而最终的中国历史,就根本无法正确地延续。我们可以回避这段历史,但是我们不能回避自己的过去,不能回避我们的良知。如今,官僚假共,以及中国人民曾经都在拥护的,参与的,被毛泽东自认为平生两件大事之一的文革理解成这个样子,这是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吗?历史不是精英论断出来的历史,而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是非对错,交给人民去判断,交给时间去结论。

第二篇:读文革书籍:一百个人的十年有感

为了忘却的纪念

——读《一百个人的十年》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野火》题辞

喜欢看书,却不常思考。有了这样一个作业,才把自己关于文革年代的借书记录调了出来。忽然发现,那其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书占我那少的可怜的历史读物中的很大一部分。仔细回忆一下,这源于那本《一百个人的十年》。在这本书中,没有理论,少有哀叹,更多的是“故事”,那些我希望是故事的事实。在将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文革逐渐受到关注,但对于我们“80后”的年轻人来说,文革的往事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课题的探讨或者茶余饭后的消遣。每一个民族在一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的脊梁,而在那个特殊的十年,我们砍断了农业的脊梁,砍断了知识的脊梁,砍断了文化的脊梁,砍断了科学的脊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任何人都是牺牲品。那时人们的不幸遭遇对于从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年轻一代来说只是一段沉重的陈旧历史,每当听长辈谈起那段历史,对我来说并没有多少的感触。毕竟,那个不幸的年代已经过去,无法也不可能引起共鸣。而在我读过冯骥才先生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内心才真正有了一次灵魂的触动。

《一百个人的十年》是作者接触的一部分经历过文革的人的回忆录,实际上此书只是数亿人中几个人的生活写照,正如冯先生在前记中写的那样,“尽管我力图以一百个人不同的经历,尽可能反映这一段历经十年社会大劫难异常复杂的全貌,实际上难以如愿,若要对这数十亿人经历的生活做出宏观的概括。任何个人能力不能及.我努力做的,只能在我所能触及到的人中间进行心灵体验上所具独特性的选择。”《一百个人的十年》虽然没有完全清晰地展现十年文革复杂的全貌,但几个受难者通俗朴实的语言也勾勒出了清晰的轮廓,昭示出文革后背后的阴影,极端主义者的野蛮和残酷足以震撼年轻人的心灵。

相信经历过文革的人一定刻骨铭心,在他们的心灵上,永远地烙下了一个难以消失的印痕,而且,应该全无例外的,都是“痛苦”二字。在我读过《一百个人的十年》时,常常感到不寒而栗,我无法想象,中国历史上还存在着那样一个年代。

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年不过是眨眼的一瞬。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来说犹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在这十年中,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古老文明戏剧般地消失,人们彼此野蛮地互相残杀,出现了“肛门吸烟”、“旱鸭凫水”、“指头钉大头针”、“敲击性器官”等严酷刑罚。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都被无情的踩在脚下。

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文革”似一个长达十年的噩梦,一些人没能来得及挣扎,没有发出一声呐喊,就在批斗中不明不白的背负着重压倒下。“四人帮”倒台之前,国人的思想被活活地“阉割”了,铲除邪恶成了遥不可及的梦谈。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本书开始整理和叙述当年的故事,为的是在寻找疯狂背后的理性,为的是寻找那邪恶中的一点点良知。

在那十年中,也有些人懂得知识又了解实际情况,但都无能为力,更没有勇气站出来公开反对。鉴于刚刚结束不久的“反右”斗争的教训,他们大都明哲保身,谨言慎行。他们小心翼翼,处处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参与,不出头,尽可能的逃避。

看到过穆青“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被批斗后写的一首打油诗:

一片丹心向延安,风尘笔戈三十年。

百年未通阶级论,方知书生是混蛋。

读完后,我为这位时任新华社副社长敢于在逆境中袒露自己的心扉,敢于真实的记录自己的困惑和不解而由衷得钦佩。

作为年轻人,我最关心的是关于“知识青年”的故事。在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全国有大约1100万的“老三届”投身其间。这些作为“革命骨干”的十几岁的中学生,怀着满腔的政治热情和那有些简单理想,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匆匆上演了一出现在看来既悲壮有有些莫名其妙的的人生悲喜剧。在1968年12月21日,随着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发表,这些在政治舞台上昙花一现的中学生,自愿或无奈的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城市,被推向了广阔的农村天地,去“大有作为”一番。他们去往偏僻的农村,去往祖国的最南边或最北边,到农垦兵团,到农村插队落户。经过现实与梦想的挣扎,经过情感与灵魂的撞击,10多年后,他们又炼狱回归尘世般,从农村返回城市。但是他们依旧彷徨,他们如邯郸学步那样忘记了自己属于哪里。于是,有人在城市里继续挣扎,有人就此在异地他乡扎下根来。

这些百余字左右的行程,是以一代人的青春为代价的。而青春的浩劫,是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的。“老三届”现在大多走进了生命的秋天。他们只是把自己的落叶和果实和盘托出,无论酸甜或苦涩,让一代一代的春天听见秋天的呼唤:不能逃避的苦难与责任。

他们有美好的理想,他们有迎难而上,无所畏惧的信心和勇气。而这种毅力和自信,与在农村艰苦生活的历练是分不开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历了特殊的知青岁月的这代人,具有比上一代以及下一代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艰苦生活的磨炼,他们有对基层社会和民众的了解,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有了这杯酒,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他们比其他代的人吃过更多的苦,比其他代人更优秀。

如今,当年的知青在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发挥着中坚作用。相比之下,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在学习上,生活上都数倍优越于那些知青们,而我们的思想和所作所为,多少有些令“秋天”们失望。

看到过一位老知青讲述。中央台的一期《对话》节目,是由中美两国的高中生参与录制的。节目中有两个环节,中美学生的表现形成强烈的对比。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支持人分别给出智慧,权利,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全部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学生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利。另一个环节是制定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中国学生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从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到茶马古道,有弹古筝,有吹箫和独唱,着实热闹。但最后对非洲的援助计划则轻描淡写,仅说组织去非洲旅游,建希望小学,华而不实。而美国高中生的方案,则是从食物,教育,饮用水,艾滋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实际问题入手,甚至连预算都说得明明白白。

那位老知青如此感慨:这两个环节使人无由地悲愤。当中国学生该展示出理想和精神的崇高的时候,他们要追逐金钱和权利;当中国学生要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吟诗作赋,在实际问题外围不着边际地轻轻漂浮。

我萌生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当年的知青上台,绝不会做出那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我们为什么总是搞两个极端呢?要么统统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要么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于是我大胆揣测,当今中国社会一切难解的症结,都与文革深刻地联系着,甚至互为因果。比如,我们容易走两个极端,从极左到极右;我们缺乏历史精神,与文革灭绝传统有关;我们看不起自己的文化,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种小国心态,正是文革践踏文化的直接结果。

从前记到后记,一篇不漏的读完<<一百个人的十年>>,说实话,我还是很难理出一条理解“文革”的清晰思路,或许“文革”这一疯狂的历程夹含着太多太杂的因素,有时觉得这一场从上而下的运动果真是席卷风云的“革命”,因为当时人们的政治热情和信仰崇拜是可以想见的,而有时又觉这只是一场折腾得过了火的闹剧,把人性的自私和残暴调动得如此激烈。或许这一切就连许多当事人都说不清,我想,许多的情节已无法套用现在的思路去认识了,因为我曾不能相信那一切真的发生过。

中国人并不是善于遗忘的民族,否则,中华文明无以延续五千年之久?但是,在某种政治环境下,中国人也还真是很会遗忘的,要不,历史怎么总是以颇为相似的面孔在重复?从根本上说历史真相是捂不住的。

这无疑是恐怖版的《皇帝的新装》,它包括了沉浸在欢乐中的“皇帝”,指鹿为马的“大臣”,唯唯诺诺的“子民”,和与童话中“孩子”命运相反的智者。

关于“文革”的苦难事例暂不想在这里罗列,我脑子跳出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我活在那个时代,我会怎么样?我想引用书中的倒数第二篇“走出疯狂”的主角的话:“我第一句话要告诉你的:我是个逍遥派!那就是什么组织也不参加,搞运动随大溜儿,批斗人时举举手儿;哼着语录歌,甩着扑克牌;没有打过人,也没挨过打,没轰轰烈烈地不可一世,也没当过‘落水狗’,一句话,身在‘文革’中,人在‘文革’外,天上活神仙,地上逍遥派!”

我想如果个个都是“逍遥派”,“文革”何至于此?但这样的想法未免太过天真,显然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你的出身和你所处的环境或许早已注定你不是打人就是得挨打。更显然的是,我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那么一切都只能是假设和想像。

虽然好些故事奇而又奇,但诉说者找冯骥才却不是为了述说他们的奇遇。——他们知道冯骥才也不是想写《聊斋志异》。使他们渴望诉说的,是深藏于心因而仍时时使他们感到不安的屈辱、义愤或悔恨等等。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世纪,文革已成为一段历史成封在人们的记忆中,对于十年**似乎渐渐被淡忘,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悲哀。看不到那穿着发白旧

军服带着红色袖标的骄傲年轻人,没有那据说铺天盖地的红宝书,也找不到那些满口阶级斗争的人们,他们都消失了,但是他们都存在过。

他们哪儿去了?是否在满面笑容得享受生活?正如作者所说:如果生活是公平的,理应补偿他们。

我暗自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

主要参考:《一百个人的十年》

其他参考:《我们的1970年代》

《树上的日子》

《老插记事》

《走过青春》

《老三届三部曲》 冯骥才著 旷晨编著 梁云平著 老剑著 黑明著 丁晓禾编著

第三篇:读《求索中国 文革前十年史》有感

人们是正在直登天堂还是直下地狱?

——读《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有感

龙师火帝

肖冬连先生在本书的前言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幻想的年代。这是一个艰苦创业、艰难探索的年代。这是一个成功与失败交织的年代。这是一个波澜跌宕、惊心动魄的年代。

这使我联想起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了这样的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文革”前十年的人们是正在直上天堂还是直下地狱呢?

是的,不管是对现在的我们还是对曾处于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当事人来说文革前十年的历史都是一段极难理解的曲折年代。《求索中国》这本书详细描绘再现了那段令人永远难以忘怀的历史,全景式的展示了曾经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通读此书,我认为这本书写得十分精彩,对于我们了解文革前十年的那段历史,认识文革发生的必然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我觉得这本书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历史线索清晰,始终围绕文革前十年这条主线,以“三大改造”为起始,串以整风运动、反右派运动、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生动再现了那段风云变幻的特殊时代。第二、史料丰富,论从史出。书中精选了许多那一时期精当新颖的史料,史料涵盖面从毛周等领导人的演讲稿到会议记录,从重要书信到下发的那些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从当事人的日记到当时一些报纸上刊载的新闻社论等,以这些史实为依据,辅之以必要的议论分析,这十分有助于扩读者的视野加深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譬如为了表明毛泽东的注意力由搞好农业转向工业建设、由关注国内转向兼顾国际,第一章第2节“毛泽东初展建设宏图大略”中引用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会上的讲话,使毛泽东的个人心迹、强国之梦自然表露,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后来毛的“反右倾保守”思想不是无端而起的,是因为中国落后的现实状况与毛泽东的强国之梦,宏图大志相矛盾,因而毛泽东迫切希望改变这中落后现状,这才有了反右倾保守,才有了“大跃进”的冲动。第三、叙述十分详实,对当时每件重要事件发生发展及对其的评价都有十分细致的描述和讲解。譬如第二章中详实叙述了各民主党派和主要人物对中共“整风运动”的反应和对此的一些言论,尤其还整理了几种“典型越轨言论”,为我们理解后续风云突变,反击右倾发生的必然性提供了支撑,当然也使我们对反右有了新的认识:即在当时形势下,民主党派中的右倾是存在的,反击右倾是必要的,而错则是错在“扩大化”。

说实话读完这本书,思绪是混乱的,所引发的感想也是十分杂乱的。印象中这是一个集体狂热的年代,绝大多数人或是受建国几年来的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激励,或是受领袖振臂一呼的鼓动,拜倒在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之下,欲以直冲云霄的气势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天堂,然而却未曾料想是走上了一条直下“地狱”的歧途。为什么革命时期那个屡屡力挽狂澜、始终牢牢掌握中国革命前行方向的伟大领袖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始终抓住阶级斗争这根弦死死不放、频频迷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我想极端的个人崇拜致使虚荣心的急速膨胀;对人的力量的过分夸大,对经济建设规律的忽视,使得领导者坚信人定胜天,人民群众无所不能;国家建设所取得些微成就使领导者逐渐变得过分自信、变得固执僵化、忘乎所以;而抱着对法治的忽视、对人治的肯定,使领导者的个人专断越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看完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关于个人崇拜的问题。书中的主角是毛泽东,这在以前和这十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或者感受到对于毛泽东“个人崇拜”这个问题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终也是导致文革时对毛泽东的个人达到崇拜登峰造极的地步的诱因。毛泽东早就宣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但是在《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他在走上“神坛”之前,对个人崇拜的态度曾经经历了一个由反对到需要乃至欣赏的过程。我想毛泽东在对待个人崇拜的问题上态度的惊天大逆转恐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功勋卓著,在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征途中虚荣心不由自主的逐渐膨胀,同时或许像古往今来很多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一样,毛泽东天生就具有英雄主义情结,这个我们可以从他那些气势磅礴的诗词名句中领略多他的万丈豪情——“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另一方面,可能是来自于外部苏联的因素。斯大林去世后,毛泽东英雄惜英雄,而赫鲁晓夫“一棍子打死斯大林”的前车之鉴,使毛泽东担心自己也成为这种悲剧的主角,担心他的后继者利用非斯大林化来削弱他的地位,担心中国的“赫鲁晓夫”上台。于是乎通过制造个人崇拜作为权力斗争的一种有效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当然极端个人崇拜不仅是毛泽东一人之过,这其中刘少奇、陶铸等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在中共“七大”刘少奇所作的修改党章报告中提到“毛泽东”或“毛泽东思想”的竟有105次之多。1959年庐山会议闭幕后的第二天,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刘少奇为了树立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形象,在会上专门发表了一段讲话,他说:在苏共二十大后,我们党内也有人要在中国也反对个人崇拜,彭德怀同志就是有这个意见的。在西楼开会的时候,他几次提议不要唱《东方红》,反对喊“毛主席万岁”„„实际上,苏共二十大后,他就一贯要在中国搞反个人崇拜的运动。我是积极地搞个人崇拜的。”刘少奇还强调,反对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我想是完全不正确的,实际上是对党、对无产阶级事业、对人民事业的一种破坏活动。还有书中提到粤省第一书记陶铸就曾说“对主席就是要迷信”,上海市党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就认为“我们相信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等等,无疑都助推了极端个人崇拜的泛滥。

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不断在想,如果周恩来、陈云、邓小平这些当时头脑相对清醒的领导者顶住压力,或者是竭尽全力将他们的党魁引向正确的道路上来,那这十年建设过程中的曲折与错误能不能避免呢?尤其是因意识形态和个人崇拜引发的悲剧。这样就不会有接下来更加严重和残酷的“文革”长达十年之久的大**,那我们的国家的发展就绝非今日这般,获取早就完成了“超英赶美”的宏伟目标了。然而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我们今天所能做的也只能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吸收这段曲折时代给给予我们的启发与智慧,使我们走向未来的步伐更加坚定!

第四篇:城市化建设成就

浓墨重彩绘新城

——永丰县城市化建设成就纪略

一条条通衢大道纵横交错,一座座标准化厂房高大宽敞,一幢幢高端住宅区拔地而起,一个个休闲广场热闹非凡……这是近年来永丰城市化建设给居民带来的最大感受。

“回家的路越来越宽了,休闲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了,居住的小区卫生也越来越好了,这几年我们的城市发展变化实在会是太快了”,家住芙蓉苑的王女士感慨到。

其实,王女士的感慨反映出许多居民的心声。近五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构建和谐永丰的现代化城市奋斗目标,城市化建设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五年来,我县累计完成建设总投资近29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8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近8.6亿元,小城镇建设投入11.8亿元。现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34.6%,一个和谐文明、山水相拥的生态宜居城市正向我们大步走来。

道路网络不断延伸,拉开城市框架

路网是一个城市的大动脉,是一个城市腾飞的助推器。五年来,我县建成了迎宾大道、工业大道,发展大道,以及永丰大道、恩江大道、佐龙大道、跃进西路的“白改黑”等一批城市主干道,拉开了城市西延北接和南扩东进的新框架。

五年来,随着新老城区路网的不断完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由2007年的671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701平方米,五年新增道路总里程20.13公里。随着抚吉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我县将彻底结束无高速县的历史。同时加大县区二级干道新建、改建和扩建,投资6.3亿元共修建农村公路2300余公里,新修(改建)桥梁500多座。实现乡(镇)、村100%通水泥路,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出行条件。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善住房条件

“楼下有菜市场,上班就在旁边的工业园区制衣厂,儿子就在桥南小学读书,比起以前一家人挤在租房里简直是天囊之别”,刚搬进桥南廉租房的李女士兴奋地告诉笔者。

让人民群众有房住,住好房,这是历届县领导班子的一贯举措。根据县住房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县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2.35平方米,比2007年末增加了3.48平方米,城市居民居住水平居全市前列。五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房地产开发投入,五年累计房

地产开发竣工面积达82.28万平方米,一批高水平设计、规模化投入的成片住宅小区相继落成。

与此同时,我县每年投入大量财力实施“安居工程”,全力构建城镇居民“无缝”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居有定所。五年来累计建设廉租房、经适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9.46万平方米,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50.74万元,先后解决10965户中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另计划在2013-2015年建设1200套6万平方米的廉租住房。

公用事业建设加速,增强承载力度

小区建在花园中,花草围着小区长。走进绿海星城住宅区,干净整洁,绿意盎然,“公园多了,出门就能见到绿色,到了晚上,往左走上几步就是贸易广场,往右就是欧阳修广场,都是休闲的好去处,住在这里,每天都神清气爽”,张先生满脸笑容的向我们讲到。

近年来,我县以引资促改制、以改制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公用事业改革,实现了城市公用事业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先后建成了欧阳修广场、市民广场、北晖园和葛溪河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工程,使全县城区建成各类绿地面积达6834亩,绿化覆盖率达4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65平方米,一个“爱绿、建绿、护绿”的良好氛围已逐渐形成。

随着县城市生活污水一期及垃圾处理填埋提升工程的完成,污水处理率达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近期与华润达成总投资8000万元的一期城区管道天然气项目,铺设中压管道3.5万米,铺盖1万户居民,二期工程铺设中压管道2万米,将覆盖整个城区管网,项目建成后居民家用燃气费用降低一半左右,届时将大大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

五年来,我县着力营造“城在园中、园在林中、山水环绕、碧水蓝天”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年初,我县投资1000多万元,浓墨重彩绘就新城,编制完成了《永丰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定位为全国碳酸钙生产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山水相拥生态宜居和“西扩南延、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县城规划控制区面积由25平方公里扩大到75平方公里,县城规划建成区面积由15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

第五篇:林业主要建设成就

主要建设成就

1.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二月五”期间,全区域共完成人工造林9.5万亩,义务植树15万株。通过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工程和植被恢复费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湘江河综合治理、中心城区园林绿化景观提升、兰海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建设,使全区有林地面积达到26061.08公顷,森林覆盖率从37.08%增加到41.52%。林木绿化率为47.8%。全区森林蓄积从98.4万立方米增加212.15万立方米。森林植被迅速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林业逐步走上了森林面积与蓄积“双增长”的轨道。

2.森林资源保护全面加强。”十二月五”期间,我区森林资源管理坚持以林权管理为核心,以加强森林限额采伐和林地保护管理为重点,初步建立了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一是森林资源管理逐步规范。开展了《森林法》执法检查;全面完成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七次复查工作;组织进行了生态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和调整,逐步完善了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和管护措施;加强森林限额采伐管理,严格控制生态公益林采伐,严禁采伐湘江河两岸、海龙水库、红岩水库、南郊水库周围及天然阔叶林;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制,建立古树名木生长信息电子档案,对全区域800多株古树名木实行挂牌管理;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重点做好重点项目建设征占用林地审批工作,全区征占用林地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二是森林资源保 护力度加大。组织开展了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专项行动,加强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防火措施扎实有效;制订了《红花岗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水平和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无公害防治率达70%以上。

3.林业产业逐步壮大。”十二月五”期间,我区林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建设等重点工程,以大工程来龙带动大发展。与此同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等基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海龙镇、金鼎山镇和深溪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主的生态旅游休闲产业。2010年林业产业总产值不到十个亿,到2014年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21.4亿元。林业产业不断壮大,林业经济蓬勃发展,林业经济社会功能日益增强。4.林业投入实现新突破。”十二月五”期间,我区把增加林业投入作为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来抓,坚持抓项目就是抓投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从天然林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建设和植被恢复费项目等方面入手,共争取国家及省级财政投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3335万元。项目资金的投入,成为我区林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极大地促进了我区林业的发展。

5.林业改革稳步推进。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主体的全区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十二月五”期间,全区域集体林地明晰产权现场核实率达到98%以上,林权发证率达到100%,山林纠纷调处率达到85%以上。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稳步推进,初步解决了一批困扰林业发展的难题,特别是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实施了“林木采伐指标入 村到户工程”,对采伐指标实行“阳光分配”,让林农对采伐有了稳定的预期,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更加科学合理。降低了税费,减轻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林农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林分质量不高。我区森林面积虽然不断增加,但低产林、稀疏残次林比重较大。树种、树龄结构不合理,林木种苗、森林经营科技含量不高,极大地影响着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林分透风系数大,难以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森林巨大的综合效益还没有被人们所开发和利用,如何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任务繁重。

2.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欠完善。森林生态比较脆弱,林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影响森林生态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3.产业发展速度不快。目前,虽然木竹经营加工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产业集聚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不强,林业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林产品单一,极具发展潜力的森林旅游、森林食品等生态产业还未发展成熟,林木药材、花卉苗木等立体生态产业还没有形成较强的产业规模,林区群众的收入增长缓慢。

4.林业投入严重不足。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目前,民间资本和各级财政投入林业建设的资金很少,同中央赋予林业的地位相比,林业所要承担的任务同投入比例差距很大。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安 全体系所需资金都存在很大缺口,严重制约了我区林业事业的发展。

(三)当前林业面临的形势 1.有利因素分析

--中央对林业的定位更加明确。中央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09年党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会议对今后一段时期林业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中央赋予林业的地位,为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林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这是林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发展林业的基础条件良好。我区是全省重点林区县之一,现有的森林资源基础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素有“油茶之乡”的美誉。2009年被定为国家级油茶产业建设示范县。这些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发展现代林业,发展优质林产品提供了可靠保证。

--社会经济发展为林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林业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会减少,这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休养生息,有利于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并已取得重大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效十分显著,发展潜力开始显现,强林惠林政策体系初步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合力逐步形成。2.不利因素分析--林业基础设施薄弱。多年来,基层“两站”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基础条件差,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科技、信息服务手段仍处在较低水平;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标准不高;森林资源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手段不完备,对全区域林业“三大”体系建设难已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体制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林业正处于整体转型期,林业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依然是制约林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林业宏观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尚未完全确立,林业改革任务繁重;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虽已提高,但与林农的直接经济损失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影响了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资源增量、生态提质、产业发展”为目标,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生态、产业、文化体系协调发展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全民动手,大力植树造林,发展现代林业,全面建设生态文明,致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推动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促进我区林业科学发展,为国家气候和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为构建“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全面提升红花岗区生态环境。在保障生态全面提质的基础上,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突出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并重的原则,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2.可持续发展原则:“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区林业由资源增量向生态提质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处理好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和合理利用,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3.兴林富民原则: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以利用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林业产业,实现兴林富民。

4.创新机制原则: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发展机制,激励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构建林业要素市场,建立林权交易平台,开展林业金融服务业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林业,构建起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生态建设氛围。

5.依法治林原则:加快林业科技投入,提高林业建设能力水平和质量效益,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完善林业执法体系,规范林业执法行为,开展林业行政综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切实保护生态建设成果。

四、“十三五”林业发展目标定位

“十三五”期间,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快速发展阶段,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全会精神以及国发2号文件精神,围绕“两加一推”主基调和“两个率先”目标,扎实开展“三大会战”的整体要求,以提升城市园林景观、高速公路通道绿化、乡村造林绿化为重要抓手,牢牢把握当前发展机遇,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推进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林业,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以集体林权及配套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实现我区林业“生态优质、产业高效、生态文明、富有活力”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主要目标是:

(一)初步建成结构稳定、功能齐全的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全区有林地面积47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0%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20万立方米以上,城市林木绿化率达到4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以上,建设生态公益林面积达27万亩,商品林达到20万亩。

(二)初步建成规模可观、品种丰富、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经济年增长率稳定在10%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2.1亿元,新增市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2家,林业专业合作组织8个。

(三)初步建立机构健全、科学合理的比较完善的林业安全体系。全区森林采伐限额控制在11.5万立方米以内,林业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林业政策、法律、法规公众知晓率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0‰以下。

七、保障措施

(一)坚持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改革是解决我区林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方法,是挖掘我区林业自身潜力的有效方式。只有 通过改革,才能消除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在“十二五”期间,一要重点突破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这个难关。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建立起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要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流转制度,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使林地、林权可以依法有序进入市场。二要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资金,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二)强化组织领导,推进目标管理责任制。一是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到林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两加一推”战略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林业的改革和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各级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支持林业发展。二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林业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林业主要建设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区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要把林业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三要继续搞好各级领导办示范点建设,真正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四要建立重点大毁林案件、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切实加强各级各部门对林业工作的领导。

(三)做好项目对接,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林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做保障,只有走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路子,才是兴林富民的唯一出路。一是项目带动。以项目为载体,做好重点工程项目的包装及申报工作。要抓好项目库建设,按照“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抓紧项目规划,争取多上项目、早上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县财政的投入。二是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入林业。充分发挥林改后的政策优势,建立林地流转机制,引导林地向大户、能人流转,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办基地”、“基地引企业”的经营方式,不断壮大林业产业,充分带动全社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

(四)坚持依法治林,提高林政资源管理水平。一是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林业“两法一条例”普法,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规范林业行政执法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批滥占林地、乱采滥挖古树名木等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创新林业执法体制。以整合队伍和理顺职能为核心,以完善制度为保障,以执法由多头分散向集中综合拓展为目标,逐步建立起权威、高效、规范、廉洁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严格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公示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舆论对林业执法工作的监督。

下载“文革”十年国家建设成就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革”十年国家建设成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革论文

    文化大革命成就了谁? 牟宗辉 历史学1321010019 摘要 本文着重剖析了文革时期各个集团的利益获得,从各个集团剖析,分析了各政治集团人员受到了文革怎样的影响,谁在文革中成长,谁在......

    反思文革

    反思文革,重新认识毛泽东! 任继愈先生说,文化大革命提高了中国人的鉴别力和抵抗力,对于没有法制的“民主”和没有纪律的“**”有了免疫力,对于各种外来思潮有了抗干扰能力。......

    文革作业

    浅看“五七道路” 一、写在前面的话 “走五七道路”、“上山下乡”、“知青”这样的名词,对于我们这些八零后的年轻人来说,应该是相当的陌生,即使略知一二,恐怕也有如听隔世之语......

    浅谈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

    浅谈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 创立了中国......

    一五建设成就演讲稿

    一五建设成就演讲稿 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经过甘肃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各部门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到一九五七年,社会总产值达到29.......

    县委经济建设成就汇报

    近年来,无棣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认真分析市场走向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了调整枣产业结构,确立了“枣业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按照现代林业发展要求,不断加大......

    中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成就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主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标准化建设成就品质工程

    标准化建设成就品质工程 日期:2013/6/18 阅读次数:664次 作为甘肃市场的主建项目,甘肃十天高速自开工建设以来,大力推进项目的标准化建设,坚持管理制度标准化,日常运营精细化,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