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永济市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反季双孢菇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永济市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反季双孢菇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内容提要
1、项目名称:永济市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反季双孢菇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2、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实施地点:
实施单位:永济市润康珍菌专业合作社
实施地点:虞乡镇义合屯村。
3、项目技术支撑单位及技术咨询单位: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食用菌协会。
4、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新建双孢菇大棚20栋,1万米。建设内容主要有:建棚、制种、技术服务、购买药品及玉米秸秆、牛粪、辅助材料等。
5、项目投资概算:
总投资100万元。
6、项目资金筹措:
申请财政扶持资金40万元,自筹资金60万元。
7、项目实施时间:2014年。
二、项目基本情况
双孢菇又称白蘑菇、洋蘑菇,是世界栽培面积和食用量最大的菇类,我国已有大面积的常温栽培。(以前永济就是大面积的常温栽培,由于出菇时间短并集中只能用于加工罐头)。但反季的工厂化生产很少,反季价格一直逐年升高,市场缺口很大。我社是在永济2008年双孢菇危机后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反季节种植技术,经几年来的试种及成批量的种植已形成一套可行高产的冬季种植模式,几年来在西安、北京、广州市场的销售一直在高价位(平均每斤8-10元),由于求稳,种植面积小,基础设施投资不到位,保证不了客户的长期需求,在市场有大量订单的情况下没有很快地形成规模化生产,经多年(09-14年)的反季种植,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生产工艺及稳定的客户。所以,全年反季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平方米以上,做到最少供应一个大型市场(西安或北京)形成垄断式经营,达到价格的最高化,效益的最大化。
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自然条件优越
永济市农业生态环境优越,土地资源丰富,立地条件较好,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昼夜温差大,无环境污染,为生产有机双孢菇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
2、原辅材料充盈
双孢菇栽培的原材料主要为牛粪与玉米秸秆,永济市属农业县,奶牛养殖业具有一定规模,小麦、玉米是种植业的主导产业,可以满足双孢菇生产需求。双孢菇栽培的辅料石膏粉、过磷酸钙等当地市场均有销售,能够满足需求。
3、技术力量雄厚
我市经过近几年双孢菇生产实践,培养造就了一批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并先后聘请了山西农大教授、山西省食用菌协会会长常明昌等专家教授来我市传授双孢菇栽培和科学管理技术,采用传、帮、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为合作社培养了懂栽培、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10余人,他们已成为双孢菇生产管理的主力军,为发展永济双孢菇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为了搞好我市的反季双孢菇生产,我合作社已于去年同山西省食用菌协会签订了合作协议,由该协会为反季双孢菇生产提供技术咨询。
4、市场前景看好
双孢菇是一种可食、可补、可药的著名食用菌。,在国际上被誉为健康食品,深受消费者欢迎,我国目前双孢菇生产主要集中在南部诸省,我省仅有零星栽培,不成规模,仅我省大中城市日消费量在l万公斤以上,加之周边省份需求,年消费量在3000万公斤以上,市场供不应求。近年来,我市双孢菇生产鲜销市场逐年扩大,目前已在西安、北京、广州建立销售窗口,市场前景看好。
5、交通条件便利
我市地理位置优越,同蒲铁路、大西高铁、大运高速横穿全市,西邻连霍高速,东依运城飞机场,为双孢菇鲜销提供快捷方便途径,产品调运方便,信息灵通。
四、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目标
新建双孢菇大棚20栋,10万米。建设内容主要有:建 棚、制菌种、技术服务、购买药品及生产辅料,自筹麦秸、牛粪等。
五、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l、投资概算
经测算,项目总投资l00万元。其中:
改造出菇棚:20栋×3万元/栋=60万元
菌种:20栋×1500/栋=3万元
辅助材料费20栋×1000栋=2万元
原材料玉米秸秆、牛粪等费:20栋×10吨×1000元/吨=20万元
人工费用:20栋×2500元/栋=5万元
反季加温设施及费用:20栋×5000元/栋=10万元
2、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申请扶持资金40万元,合作社自筹60万元。
六、效益分析
l、经济效益:建设双孢菇大棚20棚,1万平方米,每平方米产鲜菇15公斤,总产达15万公斤,按普通产品每公斤10元计算,每平方米收入150元,1万平方米年收入150万元,纯收入可达100万元。
2、社会及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后,(1)可以提高高效经济作物生产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20大棚占地10亩,亩纯收益15元,是种植粮食收入的100倍以上,变废为宝,解决了焚烧秸杆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玉米秸秆、牛粪得到充分利用;20棚双孢菇残渣可增200吨有机肥,培肥200亩耕地。
(2)可为市场提供双孢菇产品,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3)可以安置50个劳动力就业。
(4)可带动运输、商业、饮食服务、购销等相关产业发展。
七、结论
本项目实施后,不仅为项目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且可以加快永济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项目切实可行。
永济市润康珍菌专业合作社
2014年7月25日
第二篇:土门乡2012年全膜玉米示范基地建设简介
土门乡2012年全膜玉米示范基地建设简介沿S305线的清水西部3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示范基地涉及土门乡小庄、仓下、丰盛、云山、土门、梁山6个行政村946户4362人,总面积13181亩,户均13.9亩,最大户面积达32亩。在该区域内,采取“梯田+果园+全膜”综合发展模式,种植全膜玉米15512亩。
在该基地建设中,我乡严格按照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4116”增粮增收富民工程部署,做到“六个到位”,即预留地块到位。从2011年秋季,共向规划区域内的6村946户农户发放了预留地通知,预留地15000多亩;组织领导到位。全县工作会议之后,于2月15日全面启动实施,实行“主要领导统抓全局、副科级领导干部包片、乡村干部包地块包农户、县乡农技干部包技术包质量”的工作机制,形成齐心协力、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技术指导到位。加强技术指导,进行标准化实施、规范化操作,保证了技术和质量;资金保障到位。为了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调进地膜48吨(自筹10吨)、磷肥319吨,为农户每亩补助地膜1.5公斤、磷肥1袋,确保工作进度和时效;宣传培训到位。充分利用高音喇叭、上门入户宣传动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加强技术培训,争取工作的主动性。检查指导到位。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主要领导和副科级领导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该基地的建成,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全县富民增粮增收工程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农业局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农业局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情
况汇报
农业局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区农业局
自1997年开始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1999年、列入省县。至目前为止,全区优质稻播种面积达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0%以上。区位于生产优势带。列入。
一、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区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自开始建设。该基地位于国道旁,距中心城区10公里。该基地交通十分便利,有国道、高等级公路道贯穿其中。基地分布在、、、、五个行政村,总面积7000亩。其中中心区域
500亩已进行了田埂硬化,排灌分家。
二、推广的农业新技术
1、推广优质稻新品种。推广的优质稻新品种主要有湘晚籼11号、12号、13号、17号、8号等高档优质稻品种,有金优207、金优601、金优284、岳优360等10个优质稻品种。
2、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按照优质稻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组织和安排水稻生产,把工业生产模式引入农业生产,用工业化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实行标准化栽培,规模化种植,科学的控地、控种、控药、控水,确保优质稻基地的稻谷达到品质优良、生态安全的目的。
3、“猪—沼—稻”生态农业技术。采用“猪—沼—稻”生态农业技术,既可保证农户浇水、煮饭、照明、沐浴和冬季取暖用气的需要,又可长期为稻田提供优质、卫生、高效的沼气有机肥,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避免化肥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危害和对稻米安全品质的损害。实现了养猪业的沼气能源、生态稻米一齐
发展。
4、物理杀虫技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特殊的波长和光强可有效诱杀害虫,减少农药用量,避免化学农药对稻米安全品质的损害和对土壤的污染。
5、有机生态液肥使用技术。用有机生态液肥直接喷洒到稻株上,与沼肥配合使用,补充沼肥的不足。
6、轻简栽培技术。一是旱育抛秧技术。早稻达到了90%以上,晚稻达到了30%以上。二是化学除草技术。早、晚稻均达到了100%。三是半免耕技术。不翻耕,直接用旋耕机旋耕,这项技术已得到了普及。四是机械收割技术。早、晚稻均达到了80%以上。
7、引进示范新品种。结合水稻新品种展示,自至,共引进示范水稻新品种300个以上。为我区选用水稻新品种提供了可靠依据和现场。
三、运行现状
基地建设是政府组织,农民为主体,未改革农民土地承包关系,主要是在政府
支持下,靠组织机制创新,以统一品种、集成技术、培训农民,提高产量为目标,进行农业生产和技术示范。
四、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取得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基地建设,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拓展了农业功能,示范带动了农民增效。据调查统计,基地平均亩产由的公斤提高到了的公斤,优质稻率由的%提高到了的%,合计农民每亩增收180元左右。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档优质稻品种抗性差。目前推广的高档优质稻品种都是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的品种,且抗寒性较普通稻品种弱。
2、收购压级压价。农民在出售优质稻谷时,部分收购企业或个体粮贩从中压级压价,导致农民有意见,从而影响优质稻产业的稳步开发。
五、主要做法
1、成立班子,加强领导。成立了区迎
风桥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领导小组,由区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任组长,农业局、农村部、财政部等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农业局,由分管生产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2、统一技术。由区粮油站统一编印迎风桥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实用技术资料发放给农户,农户按技术资料操作。同时统一供应种子、肥料等。
3、加大投入。多年来,该基地投入各类资金达800多万元,主要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农田基本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推广等。通过基地建设,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办点示范。近几年来,在基地每年都进行了办点示范,真正起到了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办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作用。
5、实行订单生产,搞好产业开发。在优质稻米产业开发中,我们紧紧依托粮食龙头企业,得到了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基地生产的优质稻都与企业签订了订单
生产,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6、检查督促。由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对基地建设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基地建设顺利进行。
六、下步思路、打算及政策建议
1、下步思路:坚持样板示范,模式带动,集中力量建设优质稻基地,辐射和带动全区优质稻生产;坚持以优质、安全、增效为主攻方向,通过高度优化、整合、组装、加速高效、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努力提高基地优质稻米的市场竞争力;坚持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速优质高产品种的引进、推广和产品的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全面提升优质稻米生产效益。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步发展。
2、打算。至,优质稻基地扩大到亩。其中计划建设1000亩有机稻示范片,全面推广无公害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打造
有机稻米品牌,进一步提升优质稻米品质,为农民增收。
3、政策建议
1、加强培育产量高、抗性强的高档优质稻品种,以满足优质稻发展的需要。
2、进一步加大对优质稻产业开发的抉择力度。以加速优质稻米产业开发,全面提升稻米品质,满足农民生活的需要。
第四篇:2006年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虎形山瑶族乡
2006年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工 作 总 结
根据隆回县2006年科技富民强县工程项目安排,给虎形山瑶族乡分配了200亩金银花示范基地任务。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本乡大托村落实实施。大托村辖6个村民小组,计217户,727人,土地面积8015亩,地广土肥,境情温适。地处花瑶旅游重点景区,提升金银花种植艺技,对开发该村旅游景观有着一举多得的效应。今年已顺利地在该村完成了216.7亩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组建了乡村联建领导班子。成立了以乡长奉锡样任组长,主管农业、财政的副乡长奉才总、曾晓波任副组长,农业站站长毛烈明、综治办主任杨方且,大托村支部书记沈德度,村委会主任伍先权为成员的金银花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具全办理基地择址、群众发动、品种改良、新品种引进、栽培技术培
产期。购栽新金银花新品种,成活率不够理想,经田间调查,成活率只有74.2%,但据其它各地反映,这几年所购的新品种嫁接苗,移栽期从公历2月份至5月份。50%的成活率都达不到,就是在外县金银花育苗基地所购苗木,即购即栽的苗子也达不到70%的成活率。据乡农业站及上级有关单位现场观察分析(仅局限于眼观手摸),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所嫁接苗移栽龄过早,一般先年春嫁接,第二年春出售,未达到定植年龄。其二,是连年栽培过金银花的土地,是否带有某些感病病菌而影响金银花连作再栽培的成活。是否还需上级科研部门予以鉴定考证。之所以领导小组在该村建了一个苗圃,用于进行观测。该苗圃采用承包到人,乡里指导的形式,出已全部划厢整地,明年可培育砧木,后年可进行嫁接。
虎形山瑶族乡人民政府
2006年10月18日
第五篇: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申报书.
广西农业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申报表 执笔:何祖猛
项目名称: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承担单位:广西南繁种业有限公司 广西钦州农业学校 法人代码:49970829-3 联 系 人:覃一静 联系电话:0777-2398336 申报部门:广西钦州农业学校 申报时间:2005年10月25日 受理时间: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 二○○五年十月项目名称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项目内容综述:(限170汉字,包括项目总体目标、技术关键、技术方法及预期
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
通过实施本项目,把广西南繁种业有限公司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环境条件好、水利设施完善、育种面积达10000万亩、可高质量单造完成150万公斤以上的种子生产任务,有比较完善的检验、加工、包装、仓储等硬件设施和各个环节都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能承担农业院校、农科院所、种子公司的水稻新品种繁育、制种、鉴定、试验和推广任务,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广西乃至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杂交水稻南繁育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