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工业开发新区五年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5 16:1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攀枝花市工业开发新区五年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攀枝花市工业开发新区五年发展规划》。

第一篇:攀枝花市工业开发新区五年发展规划

五年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电力资源整合为核心,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高耗能产品为龙头,以非高耗能产品为主导,苦干三五年,创造条件,超越障碍,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建成电冶化工基地。

工业规划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到2008年,当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形成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工业生产能力。

五年规划产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培育钛、磷、硅、铝、盐、钢6大支柱产业,形成以高耗能初级产品为龙头,以非高耗能产品为主导,产业链延伸,建成国内钛白粉工业不可替代的基础原料基地,建成国内最大的黄磷生产基地。

五年规划完成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扩建日供水10万吨设施;新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及配套线路、110千伏变电站3座及配套线路、500千伏输电线路1条;新建3号主干道、1号次干道、4号次干道、2号次干道延长线,新建各干道支线;新建300万吨铁路货场1座及专用线;新建移动通讯基站3座;配套建设服务中心、消防特勤站、警务站、医疗站、加油站、综合服务设施等。预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3.8亿元。

五年规划建成的重要工业项目:兴中钛业公司2.4万吨钛白粉,攀钢集团公司18万吨高钛渣,登锦泰公司3万吨金红石钛白粉,恒泰公司3万吨金红石钛白粉,川投化工公司6万吨黄磷,川投化工公司8万吨聚氯乙烯、8万吨烧碱、12万吨电石,玉典公司3.3万吨多元铁合金,长矶公司2万吨金属硅,攀煤集团公司1.7万吨化学硅,明珠公司10万吨电解铝,园区60万千瓦机组发电厂。预计以上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78.5亿元。

三、实现五年规划的主要措施

㈠满足大发展所需的能源供应。整合攀枝花电力资源,建设装机60万千瓦的园区自备电厂,搞好园区供电设施建设。㈡)引进大发展所需的重要项目。抓住高耗能龙头产品延伸产业链;抓住大企业,抓好大项目;注意引进季节性生产项目;高度重视环保问题。㈢保证大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在已完成园区25平方公里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争取园区用地的合法性。加快移民搬迁安置步伐,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

理。㈣筹集大发展所需的建设资金。通过面向业主“分一块”,面向银行“贷一块”,面向股东“投一块”,体制创新“捡一块”,财政支持“补一块”等办法,筹集到工业新区大发展必需的资金。㈤配套大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成配套完善的水、电、路、通信系统,保证企业建设、生产经营需要。搞好园区分区规划。坚持基本建设规范,将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结合起来。㈥聚集大发展所需的人才。通过市场配备急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专家的作用,及时指导工业新区的发展。㈦依法办事,加强管理。以人为本、以制度创新为纲,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确保园区政令畅通,管理到位,办事高效。

工业新区是攀枝花拓展工业发展地域空间、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更是攀枝花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金江以南地区建起一座新的工业城是攀枝花几代开发者的向往。我们一定牢记使命,开拓创新,自加压力,攻坚破难,为全面完成工业新区五年规划而奋斗,为攀枝花开创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五年翻番、富民升位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第二篇:攀枝花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攀枝花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攀枝花实现“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机遇期。为指导我市科学技术发展,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建设创新型攀枝花,根据《四川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四川省知识产权(专利)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科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科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共有351项科技成果获得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97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51项,杰出贡献奖2人;29个项目荣获攀枝花市钒钛资源开发技术创新项目奖,19个单位获攀枝花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奖。全市申请专利2058件,占全市历年专利申请总量的69.48%,专利成果转化累计新增产值达76亿元。攀枝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钒产品基地、中国最大的钛原料基地和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钒钛产业集群跻身中国产业集群50强,攀枝花市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钒钛之都”。

——重大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以微细粒级选矿、低品位选矿、直接还原新流程、大型钛渣冶炼、人造金红石、清洁钒生产、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等技术为代表,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瓶颈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度增加;以百米高速铁路钢轨、家电用深冲系列钢板等系列新产品为代表,钢铁产业向精特纵深发展;以精钒、高钒铁、含钒三级钢筋、钒基储氢合金、钒电池等为代表,钒产业运用领域不断拓展,实力不断增强,国际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以高钛渣、四氯化钛、海绵钛、钛锭、钛卷板、纳米钛白、脱硝基载体二氧化钛等为代表,钛产业初具规模,全流程钛工业基地基本建成;以微细铁粉、铁系颜料、氯化钴、碳酸镍、阴极铜、氯化钾等为代表,二次资源利用取得突出成绩;以含钒钛汽车刹车制动鼓、齿轮、曲轴、后桥壳、破碎机锤头、挖掘机铲齿、球磨机衬板等为代表,机械制造业异军突起;以“枇杷控时成熟技术”、“晚熟芒果集成配套生产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攀枝花烤烟生产关键技术”等为代表,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以特色中药材种植、何首乌系列产品、麻疯树品种选育及相关种植、块菌人工种植、国胜有机茶、小粒咖啡、野生铁核桃油、东方鸿森块菌酒、无患子洗涤剂等为代表,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以干热河谷生态建设、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垃圾处理、污染防控、灾害预测预报等为代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持续推进。

——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依托攀研院组建了攀枝花市钒钛研究院,整合组建了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管理中心。“攀钢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攀枝花市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准并正式建设。新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各3个,组建了4家省级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了1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家、省级建设创新型企业。农业创新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成立了4个省级农业科技试点园区,组建了新农学校、农业专家大院、农业科技110等信息服务平台。

——科技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

启动了攀枝花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孙朝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多人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支持。4位专家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攀西特色水果产业创新团队。培养了铸造锰钒钛耐磨合金材料、化工技术创新、南亚热带水果等8个创新人才团队,多人获得市级创新人才计划支持。到“十一五”末,全市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14210人,较“十五”末增长47.5%。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

市、县(区)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目标责任制进一步落实,科技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科技研发投入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累计达7005万元,较“十五”增长了65.6%;全社会科技投入38.4亿元,较“十五”增长了260.5%。全市共获国家级项目支持83项,经费13724.5万元;省级科技立项270项,经费6936万元。科技交流与合作更为广泛,举办了“2006中国?攀枝花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等多个大型学术技术研讨会和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签订了院地、校市合作协议,与50余所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科技金融工作初见成效,一批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机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补助资金和农业科技项目贷款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制定了知识产权奖励政策,开展了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和专利试点示范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市县知识产权工作机构,专利、商标、版权、品牌等工作取得新成效;科普事业全面推进,建设了一批科普示范基地,组织开展一系列科普示范活动,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金融危机后,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结构,催生新一轮发展的强劲动力。我国提出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路。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中央对西部区域经济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更为重视,加大了资源开发力度,在企业税收、资源税改、土地政策、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上给予倾斜,西部将建成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将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编制《“十二五”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规划》。

四川省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提出通过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将钒钛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列入部省会商的重要内容,制定了《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规划纲要》,将攀西钒钛磁铁矿作为关系国防、经济安全的战略性资源予以创新开发,将“攀西钒钛钢铁产业”列入四川省“7+3”重点产业之一。新的发展战略为攀枝花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和“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强化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战略措施,形成了独具攀枝花特色的钢铁、钒钛、能源、化工、机械加工、矿业等优势支柱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产业集聚能力增强,综合能源体系加速形成,观音岩、桐子林水电项目和“缅气入攀”、成品油管道入攀项目正加紧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等一大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城市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2010年攀枝花被国家工信部命名为“钢铁(钒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四川省将攀枝花定位为西部钢铁工业基地,世界钒钛工业中心,全省次级交通枢纽、二级物流节点城市、攀西钒钛产业经济核心区、攀西和川滇结合部工业及商贸中心、进出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攀枝花在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显。

——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存在的问题: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建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不完善;二是部分关键瓶颈技术迟迟不能有效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三是产业链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内部耦合度不高;四是低碳经济意识不足,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长期存在,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环境安全问题突出;五是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程度低。

面临的挑战:一是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攀枝花周边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其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在资源禀赋上的相似性,使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竞争日趋激烈;二是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政策和对钢铁产能的严格限制,制约了我市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的产能规模。

因此,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多元素高效综合利用、环保清洁生产,以科技支撑产业和社会发展,是解决攀枝花经济结构战略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攀枝花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必由之路。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以建设创新型攀枝花为目标,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载体,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城市科技综合实力,使攀枝花科技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省前三位,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既要以优势产业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重点,又要统筹兼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提供科技支撑。

2.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作用,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健康发展。

3.成果转化与研究开发相结合。既要重视技术研发,又要注重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做到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并重,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4.以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联动相结合。既要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又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全社会创新力量的作用,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有机结合。

5.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既要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大力加强与国内外的开放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等途径攻克重大关键瓶颈技术。

6.应用开发和基础研究相结合。既要坚持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开展科技创新,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又要立足长远,重视基础科研条件建设,选择对我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领域加强基础研究。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大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能力,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宏观管理协调一致,机制运作灵活的区域创新体系。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备,人才机制运作灵活,科技环境不断优化。到2015年,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指标快速增长,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

——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GDP比重达到2%。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性预算支出的比重不低于1.1%,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性预算支出的比重不低于1.5%。

——创新产出效益显著。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专利实施年新增产值增幅不低于当年全市GDP增幅,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销售收入上20亿元的创新型企业8家,大幅度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科技竞争力进入全省前三位。——科技人才队伍实力不断增强。制定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培养优势重点产业领域科技领军人才20人、杰出青年科技人才60人、优秀创新团队30个。争取院士培养计划取得突破,院士后备人才达10人以上。到2015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2万人以上,努力构建“川西南、滇西北科技人才高地”。

——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及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产品20项,新材料产值年均增幅达20%以上,产值规模达到500亿元,迅速壮大以新材料及钒钛延伸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2%。

——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10个;培育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省级3—5个;成果转化、科技孵化、基础条件等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5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50家;建设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使其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制定和实施攀枝花市知识产权战略,完成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任务目标。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发明专利占总申请量的比例居全省前列,申请专利、商标、版权、品牌、地理标志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力争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三、重点领域

(一)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

按照做强钒钛,做精钢铁,综合回收钴、镍、铬等稀有元素的思路,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向五大方向发展:一是推动钒钛磁铁矿非高炉冶炼产业化示范,实现铁、钒、钛、铬的综合回收,大幅度提高金属回收率;二是突破技术瓶颈,推动钛产业链壮大、延伸,结合钢铁产业发展钛材加工,打造全流程钛工业基地;三是促进钒产业链延伸,拓宽钒的应用领域,巩固钒产业在国际的领先地位;四是实现钴、镍等有价元素的回收;五是遵循循环经济模式,形成生态型产业链,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主体产业,培育基于工业废弃物利用的新兴产业。

——矿业。围绕做大采矿规模,降低入选品位,提高金属回收率的目标,优先发展高效安全采选技术和装备、微细粒级选矿技术和红格高铬型钒钛磁铁矿采选技术,加大对边坡、尾矿的生态恢复技术研究,有效解决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重金属污染问题。

——钢铁产业。围绕做精钢铁、拓展特色钢铁产业的目标,优先发展高炉节能、高炉煤气利用、清洁环保生产、高炉流程优化、控量增值等新技术。重点突破钒钛磁铁矿非高炉冶炼技术,尽快实现产业规模化。强化特色钢铁产品及其应用技术研发,支持钒钛低微合金等特殊钢种的开发。

——钒产业。围绕巩固钒产业国际领先的目标,优先发展钒清洁生产技术,拓展钒原料来源,支持钒中间合金、钒能源材料、钒功能材料、钒催化剂等新产品开发及应用研究,拓展钒在钢铁及其它领域的应用范围。

——钛产业。围绕打造全流程钛工业基地的目标,大力发展清洁硫酸法钛白生产技术,突破全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制备富钛料、高炉渣提钛技术,实现氯化法钛白的产业化生产,深度开发各类高档专用钛白产品,优先发展海绵钛、金属钛及钛材、钛合金材生产加工技术。

——稀散金属产业。围绕提高钒钛磁铁矿中稀有元素回收利用率的目标,优先发展钴、镍、铬的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和红格高铬型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实现铬的规模化利用和镍、钴、镓、钪、锗、铟的产业化回收。

——伴随及配套产业。围绕提高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率的目标,优先支持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钒钛化工产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废酸浓缩及循环复用技术,开展氯碱生产技术优化和高附加值利用研究。

——其它矿产资源产业。大力推动石墨高效清洁短流程采选及高档专用石墨的开发。做好白云岩、硅藻土、石英沙、苴却石等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二)机械加工及制造

以钢铁钒钛材料产业为基础,围绕钢铁、钒钛、稀有金属发展下游机械加工及装备制造业,不断拓展机械加工新产品,扩大应用领域,逐渐向大型装备制造业延伸。优先支持汽车零配件及总成、特种工程机械、冶化环保设备等技术研发。开发钒钛低微合金铸锻件、钢铸件,钒钛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支持钒钛特种合金制备及其机械制品加工技术研究,努力形成一定规模的机械加工制造产业集群。

(三)新能源

结合我市光热资源优势和钒钛新材料产业基础,大力开展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示范,依托提钒尾渣优势发展钒钛黑瓷等系列产品,优先支持太阳能吸热材料、集热器的引进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太阳能光电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展太阳能光电器件生产及应用示范,培育太阳能光电应用生产企业。支持“缅气入攀”后,天然气应用相关技术研发和示范,以及相关环保效应研究。支持钒电池、磷酸钛锂电池、钒钛基储氢合金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支持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配套。有效提高我市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公共照明等领域的新能源利用效率。

(四)特色农业及生物资源利用

支持特色水果、早春蔬菜、优质烤烟、草食牲畜、特色水产等优势领域农业新品种引育和改良;支持特色干果、经济林木、能源植物、特色花卉、观赏植物等新品种引育、改良和产品开发。支持道地中药材、特色菌类等特色生物资源的品种保护及开发利用。加强农业区域适应性关键生产技术攻关,开展农业安全、高效、集成配套种养技术的研究示范,促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设施栽培、节水灌溉、精准农业、循环农业试点示范。支持动植物疫病的检测与防控,提高作物、畜禽的综合生产能力。开展土壤地力、农业生境技术研究,提升农产品绿色水平。支持农产品储运、保鲜、精深加工以及乡村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促进精品特色农业发展。

(五)环境与生态

加强水环境保护,积极开展金沙江、雅砻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注重饮用水源安全。开展固体废弃物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实施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少排放。做好大气污染防控,积极推广应用烟气脱硫、脱磷、脱硝技术,开展烟气粉尘收集利用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大气污染监测监控技术。持续开展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及生态重建相关技术研发应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六)民生科技

――强化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支撑。支持服务业技术升级改造,促进物联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应用。开展智慧城镇、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服务物联等应用示范。支持金融、旅游、餐饮、中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

――加强公共安全科技支撑。重点围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开展防控技术的引进应用,对食品安全预警防范、环境生态监测预警、地质构造活动、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开展研究,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预测、监控、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能力。

――重视人口健康科技支撑。加强对重大疾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提高对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的诊断和防治水平,开展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的应用推广。

――加强社会及软科学研究。做好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开展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模式和提高市民收入、幸福指数等相关研究。

四、重大专项

(一)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非高炉冶炼专项

围绕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重点解决非高炉冶炼装备大型化、自动化、节能环保以及还原产品综合利用问题。支持转底炉煤基直接还原电炉熔分工艺的大型化和系统经济运行技术研究;开展转底炉、竖炉、隧道窑、车底炉等煤基直接还原工艺优化及节能减排技术研究;支持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天然气或煤制气气基直接还原工业化试验研究;探索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熔融还原相关工艺及装备技术;开展直接还原铁、熔分渣等非高炉还原产品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到2015年,力争非高炉冶炼技术取得重大工业化突破,实现铁、钒、钛、铬等多金属高效回收,直接还原新流程装置规模达300万吨以上。

(二)高钛型高炉渣资源综合利用专项

围绕高钛型高炉渣的综合利用,开展高钛型高炉渣应用机理基础研究,重点解决高钛型高炉渣的高值、规模化利用及产业化技术问题。支持高温碳化—低温氯化制四氯化钛产业化应用;开展高钛型高炉渣改性选矿工业化试验;支持高钛型高炉渣制硅钛高档合金及产业化示范;支持高钛型高炉渣非提钛利用研究及产业化试验。

到2015年,打通部分关键技术及工艺,初步实现高钛型高炉渣高值规模化利用。

(三)钛白专项

围绕做大做精钛白产业的目标,重点解决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硫酸法钛白工艺优化及氯化法钛白产业化技术。支持全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制高钛渣、人造金红石、UGS渣等高品质富钛料生产技术研究;开展硫酸法钛白生产工艺优化研究;支持全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氯化法钛白生产技术示范;探索盐酸及亚融盐法钛白生产技术;支持高档专用钛白及钛白延伸产品开发;支持钛白清洁生产工艺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

力争到2015年,攀枝花钛白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有大幅提高,氯化法钛白和新型钛白工艺有重大突破,实现清洁环保生产。

(四)钛材及钛制品专项

围绕钛及钛材深加工产业发展,重点解决全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制备钛金属原料、钛材加工、钛制品开发问题。支持全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制备海绵钛大型生产技术研究;引进并开展钛及钛合金、钛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支持钛材加工技术及设备引进和应用性研究;开展钛粉末冶金工艺及制品研究;支持钛及钛合金特色工业、民用制品研发;探索钛金属新型制取技术。到2015年,在高品质海绵钛制备、钛材加工和钛制品生产上取得突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钛材及钛深加工制品产业体系。

(五)汽车零部件及工程机械专项

围绕汽车及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支持汽车、工程及矿山机械用含钒钛低(微)合金、其它特种合金开发及生产工艺研究,开发各类含钒钛铸锻件、钢铸件、钛铸件,冶金耐磨耐蚀件;支持汽车用钒钛特色零部件产业化开发;支持含钒钛高强、耐磨、耐蚀特种工程机械结构件、零部件及设备的技术研发;支持汽车及工程机械各类总成系列配套产品开发。

到2015年,形成汽车和特种工程机械用含钒钛系列零配件生产能力,为汽车整车制造和特种工程设备制造奠定技术基础。

(六)太阳能及钒电池专项

围绕新能源发展目标,重点支持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热能利用和太阳能供水、干燥、空调、集热系统应用示范;支持农村太阳能集热烘烤等光热利用技术研发;支持钒钛黑瓷在太阳能光热转换组件中的产业化应用;引进太阳能硅晶、太阳能薄膜电池及其配套器件生产技术,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照明应用示范;支持钒电池电解液、电极隔膜材料、电池用钒原料制备等产业化技术研发;开展钒钛基储氢合金材料及相关技术研发。

到2015年,引进开发光热利用技术10项,建设光伏发电技术示范项目5个,钒电池部分组件实现产业化。(七)动植物新品种及特色生物资源专项

围绕特色农业发展,运用杂交、辐射、组培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开展动植物新品种引选育研究。重点支持水果、蔬菜、烤烟、蚕桑、茶叶、咖啡、干果、花卉、林木等区域特色农业新品种的引育及标准配套种植技术的研究示范;支持草食牲畜、生猪、家禽、水产、特种畜禽新品种引育及本地品种的保护改良和人工驯化,开展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示范;支持辣木、薯蓣、无患子、麻疯树等特色生物资源的品种引进、保护改良和产品开发;支持柴胡、当归、何首乌等道地中药材的GAP人工种植及标准加工研发;开展野菜、菌类、油料资源的种源保护、人工驯化及加工技术研究。支持色彩观赏植物、园林绿化植物的驯化繁殖及利用技术研究。支持特色野生动物的人工驯化及林下特种养殖技术推广。

到2015年,引育并推广特色农业新品种30个,形成独具优势特色的生物产业集群。

(八)节能减排与污染防控专项

围绕生态城市建设及节能减排目标,重点支持钢铁高炉流程余热利用及节能技术研发;支持非高炉流程余热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及能耗工艺改进;支持钛渣冶炼、钛白生产、海绵钛制备、钛锭熔炼、机械锻铸件加工余热利用及减排技术应用;开展火电、石灰水泥、黄磷化工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应用;支持农业精量灌溉、测土配方施肥、节能烤烟、秸杆气化等节水、节肥、节能技术推广应用;支持选钛尾矿、煤矸石、高炉渣、瓦斯灰、钢渣、绿矾等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开展工业废气、粉尘减排和工业废酸、废水无害化处理技术研发;支持城乡垃圾、城市污水、农村养殖面源污染处理技术应用推广;开展城乡大气、水源、土壤污染和工业气、固、液、噪声、粉尘污染的监控检测技术应用研发。

到2015年,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省下达指标,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五、科技工程

积极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示范市工作,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任务目标,推进创新型攀枝花建设。

(一)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

积极整合科技资源,采用技术路线图、TRIZ理论等新方法、新思路、新措施,搞好顶层设计,制定发展战略,推进系统创新。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集群,确立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重点产业和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和发展。以试点示范的形式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大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20%的工业重点领域企业中开展创新方法试点,80%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建立创新制度和机制。(二)产业集群科技引导工程

以园区和基地建设为依托,聚集科技型创新企业,使更多的科技创新项目落户园区并最终实现产业化。运用科技引导和支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推进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形成高效的产业创新空间。到2015年,80%的园区将建立较为完善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园区创新服务平台初具规模。

(三)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理念和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循环产业示范工程,采取示范推广的形式逐渐形成循环产业链、循环经济行业乃至循环经济城市。开展循环经济企业试点30户、循环产业链示范1—2个,循环经济行业试点1个。

(四)科技金融支撑工程

积极开展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投资对接活动,促成各类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具有攀枝花特色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运用科技贷款、结构融资、风险投资、科技股权投资、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担保等多种金融工具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撑。鼓励以技术转移为目的的企业并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争取建立攀西资源开发产业投资基金,力争设立科技银行或科技信贷机构1家,科技担保机构1家,科技风险投资基金1个。

(五)统筹城乡发展科技示范工程

围绕早春蔬菜、特色水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为载体,实施“八大农业科技工程”①,推进“五化”②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步伐,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建设特色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城乡统筹科技示范村10个。

(六)知识产权城市试点工程

围绕国家知识产权城市试点,制定和实施攀枝花市知识产权战略和钒钛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完善专利资助政策,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熟练运用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大对企业申请国外发明专利和产业化实施的支持力度。实施标准战略,建立科研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的机制,力争在钢铁、钒钛、化工等优势产业重要标准研制上实现新突破。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力争建成国家级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分会或工作组。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培养一批知识产权管理和经营人才,促进专利、商标、版权、品牌、标准、地理标志等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试点15家,园区知识产权试点1—2个。到2015年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600件,发明专利占总申请量的比重继续保持在40%以上,国外专利申请数达50件,在顺利完成试点工作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七)科普示范工程

坚持开展“冬季送科技下乡”、“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等专项科普活动,组织开展低碳环保、防震减灾、卫生防疫、农业种植养殖等专题科普,推动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建设一批科普示范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场馆,培育一批科普人才。丰富科普活动内容,拓展科普活动形式,巩固科普活动阵地,健全科普网络,形成科普信息的高效传播机制。开展科普示范社区试点10家,建立科普示范基地2—3个,科普示范学校4—5个。

六、保障措施

(一)制定和落实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及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制度,落实好企业技术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技术市场营业税减免等政策。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奖励、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激励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我市承担的国家、省市重大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信贷优惠。支持社会资金创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健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用担保制度。探索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鼓励和保护自主创新。政府机构、公用事业、政府重大建设项目、政府重大装备和产品采购,应优先采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和产品。运用政府采购手段,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

(二)完善促进创新的运行机制

——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二次创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持有条件的大型骨干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参与行业和国家标准制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积极组建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内在机制,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作用,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本地知名品牌;建立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科技人员企业行”活动,推广技术路线图、TRIZ理论,鼓励科研人员学习和掌握创新方法;鼓励企业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

——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机制。采用技术路线图等方法,以顶层设计思路创新科技立项机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征集渠道,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统筹配置全市科技资源;改进科技项目评审和评估制度,完善经费预算、专家评审、专家信用、过程监督、项目特派员、监督员制度,充分运用项目网上申报评审系统,促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健全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公正性,逐步建立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追踪问效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各种所有制单位以及科技人员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探索高校、园区联合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器。鼓励技术产权交易、咨询评估、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大力扶持科技风险投资事业,发展技术市场。提高高校、科研院所、各类社团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鼓励企业建立与技术创新绩效挂钩的分配薪酬制度。扶持农业科技人员、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推广和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服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规范科技服务市场秩序,引导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健康发展。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集成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资源,建立有偿使用机制,建立健全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研究实验基地共享平台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科技文献、基础数据和专利情报信息共享平台,打破条块分割,会聚行业力量建立共享服务机制和体系。充分发挥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巩固和完善技术市场和网上交易机制。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建立和完善种质资源、标准物质、实验材料等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应用水平。

——强化组织领导。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示范市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一抓一”目标责任,将试点及规划实施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制定绩效评估、监督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市级相关部门会商、协调、合作机制,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上下联动,共同研究科技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加强科技计划与相关行业计划的衔接,合力构筑大科技工作格局。

(三)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确保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设立攀枝花技术创新工程专项资金,鼓励金融资金、民间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逐步提高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合理安排科技经费的比例,集中优势科技资源,重点支持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逐步增加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对符合条件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人才团队等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逐步加强对共性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软科学研究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

(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完善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主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战略,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作好规划部署。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应急预警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推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全面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立足我市重大科技需求,积极推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举办国际大型学术研讨会和产学研对接活动,建立国内外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打造相关产业领域的国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逐步形成全国乃至全球科技资源参与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和生物资源开发的格局。加强与周边地区、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支持我市企业“走出去”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牵头做好川滇黔毗邻地区的区域科技协作,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的交流,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对接和互动。

——弘扬创新文化,提高全民科技意识。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发扬光大,宣传重大科技成果和杰出科技人才,培育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创新文化。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普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科普文化产业格局。充分利用《攀枝花科技在线》和《技术创新工程》专栏,加大技术创新宣传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市民科学素质。

(五)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依托各类科技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团队培养计划以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培养一批高层次研发团队、学科带头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力争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培养出本土院士。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批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整合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积极探索和创新我市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提高我市人才核心竞争力。

——引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针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重大科技专项,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人才来攀创业。重点引进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在事业平台、条件保障、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增设科技人才奖励种类,加大奖励力度,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的作用,集聚所需人才。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人才按技术、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体制,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和制度体系,努力构建“川西南、滇西北科技人才高地”。

注释:

①“八大农业科技工程”——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工程、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程、农业重大科技专项示范工程、农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特色产业品种选育攻关工程、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示范工程。

②“五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技能化、城乡信息化

第三篇:五年发展规划

白杨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2008.4~2013.4)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指针,以“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创建和谐”为办学理念,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以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为策略,以积极参与,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精神和作风,力争为白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新的局面。

康县白杨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 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康南燕子河畔距县城 40 公里处 , 创建于 1955 年,是康南历史比较悠久、富有良好教风和学风的一所学校。它的前身是康县白杨小学 , 1969 年附设初中 , 2004 年更名为康县白杨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 3917平方米 , 建筑面积 2400平方米 , 拥有设备基本齐全、功能较为先进的现代化微机室、多媒体教窒及其他电化教学设施 , 并于 2007 年建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 2008年接入陇南教育网和宽带网,图书室藏书 5830 余册。学校现有教学班 13个 , 学生 619人。全校 28名专任教师中 , 小学高级教师 6 人, 中学二级教师 3 人 , 小学一级教师 13 人。有 3 人获“优秀教师”等县级荣誉, 3 人被确认为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 获县级“教学质量奖”20人次 , 有 10 名教师的 “优化教案设计”、“优盾课堂教学” 及教育教学论文获得省、市、县级奖励。2006 年 , 校长李满正获县级“十佳校长”称号。

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 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 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有 20余名学生获县级“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荣誉 ,30余名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奖。特别是近年来 , 学校以优异的成绩赢得盛誉 , 小学五年级毕业成绩自 2004 年起进入全县前三名, 2006 年进入第二名。自 2003--2007年 , 初中毕业会考成绩连续 5年居全县第二。2007年创历史新高 , 五个单科居全县第一, 高中上线率达 89.3%, 1 名学生以 648分的成绩进入全县前三名 , 7 名学生进入前 100 名。

近年来 , 学校先后获得县委、政府、教育局授予的“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教学质量先进学区”、“两基先进学校”等荣誉6项次。校风正、学风浓、质量高的优良传统 , 激励着师生辛勤耕耘 ,刻苦学习。

1、校园环境

A、学校社会环境:因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提高,因而学校享有较好的社会声誉,所以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B、学校地理环境:地理条件受限,没有拓展空间,教学及生活用房紧张,学生不能住校。

C、学校绿化环境:校园绿化面积仅占10%,种有雪松、香樟、广玉兰、棕榈、草坪等,因学校面积有限,不具备大面积绿化条件。

D、校园文化环境:遍布校园的各条温馨提示和警示语及文化墙给全体师生以人生的启迪。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启迪。

2、始终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始终以师德教育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把德育放在工作的首位,始终强调教师的以身作则、立身先力行,鼓励教师用良好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不断深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努力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不懈。

一、指导思想

二、学校概况

三、现状分析:

(一)办学条件:

3、师资队伍建设

整支教师队伍结构参差不齐,老、中、青三代比例失调,虽教师群体踏实肯干、乐于奉献,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但部分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部分老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有待加强。

4、学校管理规范化

学校重视教研组的建设,不断提高教研组活动实效。在教学管理上抓实“教学五认真”,推行巩固普及,确保合格率,提高优秀率。制度化建设较为健全,依法办学、民主管理是我校管理特色。在管理上除了强调制度化外,也突出人性化。

5、素质教育成果显著

坚持素质教育办学方向,学校不仅重视语、数学科的教育教学,也不放松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如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从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质量开始,重视平时的训练和实践,正在探讨这些学科质量检测的新路子新方法。

1、教师专业发展不平衡,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知识层次差异较大,致使中青年教师工作量大,工作负担重。同时,尽管学校始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但由于一些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职责认识还比较粗浅,少数教师存在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思想,工作不求效率,自我发展的意识还不强,因此造成了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发展的不均衡,特别是极少数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亟待加强。又由于管理与督促力度不够,名师、骨干教师的成长比较缓慢。

2、办学压力增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较高。也由于学生智力、兴趣、基础家庭环境的不同,因此择校成为普遍现象。良好的生源保障是学校存在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办好学校才能够吸引更多生源,才能使学校兴旺繁荣,因而,不断提高我校办学水平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压力巨大。

3、精细化管理较为落后。

学校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较为落后,虽然学校刚性制度较为健全,但在落实制度上不够精细,新制度正在实行阶段,存在问题与分歧还较多。

4、教学质量取得突破性提高有一定难度。

我校地处落后的山区,因实现“两基”的需要,全面推行“义务教育”,确保了适龄儿童入学率的达标,但同时也使学困生比例不断提高,加上村学教学质量低下,家长的素质差,缺乏比较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能保证家教时间,很难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因此,要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我校来说还有一定困难。

5、教科研工作还需落到实处。

虽然学校在教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究其实质,还没有能够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很多时候,教科研只是管理者的事情,教师抓教学质量的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自身缺乏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等原因,教科研的参与度与参与热情都不高。

在新时期,如何实现学校的文化传统与新时代精神、创新理念的结合?如何继续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我们经过商议,特制订近五年学校发展性规划。

1、学校发展的理性思考:

如何在今后五年或稍长的一个时期内依托自身努力和政府相关政策,使学校与时俱进,适应超前,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考虑新一轮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点和出发点。随着新一轮课改的进行,今后几年,学校要以新的理念控制办学规模,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以特色的理念办学;创建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以研究先进的教育规律,创建本地区一流的教师队伍;依托校园文化精神,育新世纪一代新人。

2、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

(二)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 以大幅度的改革思想为指导,不断进行实践与研究,坚持以学校发展为本,从学校实际出发,营造学校文化优势,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不断优化师资和办学条件,薪火传承,打造品牌,追求卓越,再谱新篇,努力把我校创办成一所省级特色示范学校。

3、学校发展的主攻方向

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突出强项优势,大力推进学校整体改革和整体办学水平,办出学校个性,形成鲜明特色。近五年学校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营造适应学生潜能发展需要的书香校园、艺术校园,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一项兴趣特长。

4、办学思路: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内部改革,面向全体学生,走特色创新之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5、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创建和谐。

6、办学宗旨:

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7、办学目标:

走特色之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建省级示范学校。

8、管理目标:

推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逐步实现民主化、精细化管理。

9、育人目标: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显现特长。

10、育人模式:

以人为本、主动参与、展示个性、和谐发展

11、办学模式

实施“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整体发展”的办学模式。

12、学校校训:

求真务实、文明进取。

13、学风、教风、学风

校风:严禁刻苦、文明守纪

教风: 刻苦钻研、从严执教、团结协作、教书育人。学风: 勤奋学习、多思善问、全面发展、立志成才。

12、办学特色:

创建具有康南地域特色的学校

13、发展策略: 依法治校、科研兴校

1、五年内争创建成一所市级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设备、一流的教育质量,有地域特色的省级示范学校。

2、优化育人环境,提高育人效益,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学校管理科学化,学校发展规律化,校园环境艺术化。

3、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化(诠释:综合化是当代教学方法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教学方法的综合化是指 ,在理论的阐述和实际的运用中将彼此各自孤立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构成要素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 ,或相互渗透 ,或借鉴其它教学方法的要求和具体做法 ,以构成可取得更佳教学效果的整体教学方法)、思想观念现代化、教育能力复合化。争做一流的教师,争创一流的质量。

五、学校发展目标、任务、举措及落实时间

(一)五年总目标:

(二)学校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举措以及落实时间与监控、落实规则

标目

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推行“四制”管理方针,即教师聘用制、岗位责任制、目标明确制、量化考核制。向科学的管理、精细化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特色,要品牌。探索和建立适合本校特点的学校管理条例,明确三级管理网络职责。规范聘用合同制工作,做到评聘分离、竞争上岗,形成人才的合理流动,完善教师考核机制。任务:

依据现代化学校管理思想和技术,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建立了较为科学规范的管理框架,理顺管理流程,形成学校管理的有效层次与结构,建立完善的决策指挥系统,执行运转系统,参谋咨询系统,监督反馈系统,充分发挥党支部、教育行政、工会等管理因素的作用,实行民主管理,不断探索能为教育改革开拓、保驾的管理新路子。使学校组织优化为一个结构合理,组织有效,信息畅通、协调、高效,动作有序,反应灵敏的整体。(由党支部、校长室、工会监控落实)举措:

(1)珍视每一位教职工的个人价值。

学校重视民主管理、尊重、信任教职员工,引导教师树立主人翁精神,参与学校的决策、管理,重视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力求达到集思广益,优化学校管理工作。创造条件满足骨干教师的成功需要和青年老师的成长需要,让大家在不断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感到自己是学校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通过与教师沟通、谈心,帮助他们解决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大家以良好的心境面对工作。(2)建设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勤勉、高效,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行政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不仅分管工作计划性强,措施得力,完成出色。而且人员之间能互相协调,互相支持。建立行政人员评价机制和述职考核制度。

(3)加强管理上的民主建设,坚持政务、校务公开,并认真抓以下环节:管理权限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法规政策公开,办事标准公开,办事纪律公开,办事结果公开。大家的事大家提,实行民主议事,大家的事,大家管,实行民主监督。(4)构建决策、执行、参谋咨询,监督反馈四大系统以及相关协调方式和有关规定。特别要逐渐完善教学质量三级监控的机制(“自我监控”、“教研组监控”、“学校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5)明确和制订干部岗位职责。全体干部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既要分工、协调、合作,更应避免那种荒了自己的自留地,种了他人责任田的现象。为了提高办事效益,运作有序,要推行分层责任管理,一层管一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6)调整重建各种奖惩机制,要归类、系统、明确、操作简便。通过如开教代会补充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教师岗位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及教师奖惩条例等并付诸实施。

(7)党政主要领导要在管理与改革中应多角度、多思维地倡导新的荣辱观、价值观和新的办学理念。努力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宽松和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民主自由;既有严格要求,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逐步形成优质、高效、刚柔相济,具有凝聚力的管理模式,从而使管理具有民主、科学规范、人本化、弹性化、精细化的特点。落实时间 第一年

(1)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考核的规章制度。(2)建立并落实奖惩制度,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

(3)完成条块与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相符的五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4)改选教代会、工会,建立教代会监督学校管理机制。(5)建立学校管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制度。(6)贯彻校长负责制精神,实施民主管理。

1、学校管理(7)加强学校各部门的中层管理,健全学校管理机制。制定中层干部评价考核方案。(8)加大民主监管力度,增加管理工作的透明度。第二年

(1)建立和逐步完善学校的质量监控机制(2)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奖惩力度。

(3)对学校管理的各类计划根据学校的阶段性任务定期进行适当调整。第三年

(1)进一步深化评聘分离的用人制度,促使教师良性流动。

(2)学校各部门办公系统逐步运用现代化技术管理手段。如财务、学籍、图书、档案管理等。

(3)完成新一轮教师聘任制工作。第四年(1)、强化幼儿园、小学、初中办学特色。(2)、落实“五育”并举,使学生全面发展。(3)、“软硬兼施”—硬件“软”化,对学校的一草一木赋予教育意义,构建浓厚的校园氛围;软件“硬”化,坚持有章可循,依法治校、以德立校。

第五年

(1)稳步提升办学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学校发展的重新定位和制度重构,全面审视,构建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持续发展机制。

(2)全面提高学校的核心竞真力、大幅度提高学校总体办学水平,使学生的学业成绩继续提高,同时做好省级示范学校的申报工作。

(3)艺术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分类指导,构建高质量的艺术精品,力争在县、市各类艺术节比赛屡获佳绩。申报省级艺术特色示范学校,力争通过评估验收,争取获得省特色示范学校称号。

目标

建立一支学历达标、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平等宽容、一专多能素质良好的教师梯队。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师德工程”和文化建设、岗位练兵、教学观摩、理论研讨、典型示范等系列活动,造就一支“厚德博学,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县学科教学大赛,力争有赛必参,有奖必夺,建设一支由市、县、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梯队骨干教师队伍,使他们在教育科研中充分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任务:

五年内,逐步使我校教师队伍具有高尚师德和良好心理素质,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有较强的教学技艺,能掌握运用教科研前沿成果和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不断完善发展自我。五年内培养6名县级名教师,10名校级骨干、学科带头人,3名市级以上教坛新秀(含以前获得者),6名县校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创建拥有名师,名学科的品牌学校。(由教务处、教研组监控落实)举措:

(1)要建设现代化教师队伍,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学校将通过在职培训(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知识性培训、校本培训),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学生观、现代质量观、人才观和教学观,为创办现代学校与教育打好思想基础。(2)迅速摸清“家底”,要通过备、教、改、导、考等教学环节与途径,迅速摸清教师队伍的现实状况,干部教师双方要做到心中有数。而后分层制订目标予以培训提高。考察时要善于发现教师潜能,发展性地评价引导教师。

(3)实施参与式教研,要求我校教师人人参与教研活动。依托教研组,由教研组长负责开展“个人构思—集中备课—听课评课—反思调整—展示汇报”的开放式教学系列研讨活动。研讨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有任务,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隔岸观火”与“寂寞个人

2、队伍建设 秀”现象。

(4)搭建交流研讨平台,鼓励教师冒尖。

从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搭建一个供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经验、讨论案例、研究问题,交流教学反思为主的合作学习的平台。对新教师要提出“一年象样”、“两年出样”、“三年是榜样”的工作要求。学校要给他们“压担子”、“壮胆子”、“指路子”、“做样子”,发展性地评价引导他们。

(5)强化业务知识培训

为了加快教师素质的提高,采取因人制宜,分类培训、分层训练的校本培训方法。通过适应性训练、提高性训练、拔尖性训练,以实际需要为切入点,通过讲座、上课、反思等形式,开展新课程理论、教育科研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等专题校本培训,让教师们接受最新的课改理念和信息,为推动课改进程服务。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加强教学基本能力的培训。学校青年教师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90%,(2011年完成),本科学历达20%以上(2012年前完成)。鼓励教师多写论文上报。

(6)加强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充分利用学校电脑设备,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与学习。40岁以下的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能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35岁以下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技术操作,能制作简单课件,能自创设计课件样本。落实时间

第一阶段(2008~2010年)

1、每位教师根据自我发展方向,完成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

2、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3、发挥名教师的带教作用,形成校级骨干教师群体。

4、鼓励教师向高层次学历发展,争取大专达标90%,本科在读30%,上岗位证书达标=100%。5、70%的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1)、走出去,请进来,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2)、加强校际联手,形成优质资源共享。

(3)、建立学科带头人、县级、校级骨干教师纳入定期自评和学校阶段性考核制度,并与奖励制度挂钩。(4)、鼓励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6、学校加强对全体教职工的师德师风教育 第二阶段(2010~2012学年)

1、完成教师职务培训的课程。

2、加强对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3、形成校本培训课程,并对教师进行培训。多渠道引进人才,形成竞争机制,优化教师队伍。4、85%的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5、师德师风考核。

第三阶段(2012~2013学年)

(1)新培养1-2名县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形成名师群。以点带面,发挥辐射作用,并在教学上出新成绩。

(2)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一专多能的教师群体。(3)100%的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4)评选师德师风模范。目标

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具有德育特色的素质教育实验校。形成学校德育网络,将《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学校“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氛围。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初步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

3、德育工作 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的现代人。

创建一流的教育教学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继续坚持德育教育为首的原则,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德育网络,研究新形势下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德育评价合格率达100%,学生违法犯罪率为0。任务:

培养两种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自主、合作精神;形成三种意识:创新意识、抗挫意识、合作意识;训练四种能力:认知能力、自主、自治、自强能力;从而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满生命的意义。(由校长室、团队部、教导处监控与落实)举措:

1、从组织上构建德育框架与网络,加强以校长为首的中心指导体系,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体系,如班级管理委员会,团队组织等,加强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网络体系。确立养成教育为德育校本课程。

2、开展“五美四会”活动:即作业书写美、语言表达美、行为举止美、仪表大方美、思想境界美;会认知、会做事、会合作、会创造。

3、寓德育于学科、寓德育于课堂、寓德育于集体活动中。编写校本课程教材。

4、进一步细化校园“静洁齐美”活动。落实时间

第一阶段(2008.4—2010.4)

1、在经费、时间、人员上加以落实。

2、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行为规范评比等有关的制度。

3、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诚信品质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较好的学生示范群体。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德育评价机制,使行为规范教育制度化。

5、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团队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调动相关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全员德育的新观念。

6、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选修课,加强班主任心理培训,发挥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载体的作用。

7、以团带队,以社促队,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8、各学科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有机渗透品德教育,并建立德育渗透课堂教学评价细则。

第二阶段(2010.4~2012.4年)

1、关心弱势家庭、弱势群体,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2、编写德育校本教材,每年评选2个行为规范示范班级,2-3名在班级管理上有特色的班主任,起到示范作用。

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咨询室,发挥其作用,对心理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

4、联合家庭的力量促进学校教育。组建一支热心参与家庭教育的家长志愿者队伍。

5、建立校“家庭教育”专栏。

6、“中小学生养成教育”校本课程教材修改完善。第三阶段(2012.4~2013.4年)

(1)学生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等多种教育途径,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思想道德教育。

(2)修订、完善“中小学生养成教育”校本教材。形成“中小学生养成教育”校本教材。

(3)有一支较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1-2名班主任在县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争取培养一位市、县级优秀班主任。(4)完成德育论文和班主任个案的撰写收集整理汇编工作。

(5)德育形成特色。成为争创省或市级德育先进单位,争取成为市德育特色校。保持市“德育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6)总结家庭教育经验,形成书面材料。目标

学习践行课改理念,抓好教学常规管理,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培养若干名学科带头人,各类学科抽查成绩保持高于全县的平均成绩。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4至8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达到先进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任务

就备、教、改、辅、考各教学环节,抓紧落实常规教学管理,制订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由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负责监控、落实)举措

1、加强学习现代教学理念,学习新课程知识及新课标,掌握各学科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2、建立各学科质量检测方案,实行质量自我监控、小组监控、学校监控的三级监控系统。

3、建立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体系和教学流程管理方案及教学质量奖惩制度。落实时间

第一阶段(2008.4—2010.4)

(1)建立教学流程管理和质量三级监控体系。

(2)建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质量分析、业务进修等规范要求。(3)组织教师学习课改的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4)完善流程管理,进行质量监控。加强随堂听课和检查备课、批改力度。

(5)为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举行教学基本功竞赛,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使教师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二阶段(2010.4—2012.4)

(1)进一步深化课改,探索教学方法综合化,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2)骨干教师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3)发挥骨干教师引领和辐射的作用。第三阶段(2012.4-2013.4)

(1)6名教师在县内一定知名度,各学科都有学科带头人。

(2)课堂教学方法综合化全面展开,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提高。(3)校本课程在全校全面实施。

(4)语文、数学、英语教学质量达到全县优秀等级。目标

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科研意识,大力提倡研究之风,要求教师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形成课题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立项申报课题,研究符合学生持续发展的学科教育模式。任务:

教科研工作是创名牌学校的“催化剂”,加速教科研步伐,使教学质量与效益五年内有新的飞跃与突破。坚持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带动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创全县一流的教育质量。在语文、数学学科上要继续推广与运用课题实验成果。五年内各学科结合教学的发展申报省或市级课题一个,认真努力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实验研究。(由校长室、教研组、教导处监控与落实)

4、教学工作

5、教育科研 举措:

1、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特别要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的学习,学好用好新课标。多途径地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树立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的观念,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转化,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化,实行教与学方式的全面变革。

2、利用宽带网络,加强对教改信息的收集,整理,为教改实验提供论证材料。探索网络集体备课新路子新方法。落实时间

第一阶段(2008.4—2010.4)

1、加强教育研究,增强科研意识。

2、名教师至少每人有一个研究课题,鼓励教师人人参与教育课题研究。

3、语、数学科做好课题申报和开题研究工作。⑴、成立校教研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教研工作。

⑵、定期召开教研工作会议,并督促、布置阶段性教研工作。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第二阶段(2010.4—2012.4)

1、综合学科申报课题:市级、县级或校级课题。

2、制定大课题分阶段实施方案。

3、对教研工作有成绩的教师进行适当奖励。第三阶段(2012.4—2013.4)

(1)增强教师科研意识,进行校论文评奖活动。

(2)建立科研评价体系,对市级、县级、校级重要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和论证,为下一年申报课题评奖作好准备。

(3)语、数学科课题做好结题准备工作。目标

深化体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普及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技术手段,使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达到省级示范学校的要求。

形成艺术教育特色,美术学科以版画教学为校本课程开发并为核心内容形成特色、音乐学科力争在全校成立兴趣小组。任务:

学校体、艺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体、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身体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坚持以普及促进提高,以提高带普及的方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由校长室、团队部、教务处、总务处、艺术组监控与落实)举措:

1、开展艺术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2、发挥学校艺术特长教师的作用。

3、保证艺术经费的到位。

4、学校安排专人分管艺术工作。

5、学生在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落实时间

6、艺术工作 第一阶段(2008.4—2010.4)(1)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

(2)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处理好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关系,让孩子们生动、活泼和谐和富有个性地发展。

(3)定期组织全校性艺术成果展示会 , 成立兴趣小组。第二阶段(2010.4—2012.4)

(1)全校普及简单乐器笛子、口琴的演奏,全校普及儿童版画。(2)艺术教育特色初见成效。第三阶段(2012.4—2013.4)

(1)对艺术五年发展规划考核验收,落实奖惩制度。

(2)师生具备参加各项大赛的经验和能力,在全县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目标

全面推进我校体育课程改革,基本形成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学校体育管理、评价体系;创新机制,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整合体育教育资源,提高学校体育设施配置标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爱好和习惯,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任务

1、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宣传、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各项政策法规,大力宣传、确保每一位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2、全面加强体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和多层面培训,全面提高体育教师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3、深化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体育课程方案,制订我校体育新课程计划,构建符合我校特点、与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积极加强地方体育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

4、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5.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兴趣小组,丰富学生课外文体生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进一步改革学校运动会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内容,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全体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身体健康水平。

6、积极训练,提高我校体育活动水平和竞技运动成绩。认真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把全民健身运动和各项竞技运动有机结合,广泛开展校内校外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竞赛活动。

7、提高我校体育教育装备、设施配置水平。逐年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加大学校体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五年内,力争体育装备、设施基本满足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

8.加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更新观念,科学制订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标准,丰富体育特色学校内涵,充分发挥体育特色学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由校长室、教务处、总务处、艺术组监控落实)举措

(1)引导体育教师忠诚于国家的教育、体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为人师表,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文化学习、体育训练各方面工作。

(2)引导体育教师努力钻研专业体育理论知识,熟悉专项技术,用科学的方法随时掌握和了解国内外专项的发展趋势,不断吸收新的训练方法和经验指导训练。

(3)对于辅导学生参加由体育、教育部门组织的体育竞赛、输送人才做出显著成绩的教练员,给予表彰奖励。

(4)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由体育、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竞赛,取得名次,给予表彰奖

7、体育工作 励。

时落实间

第一阶段(2008.4—2010.4)

1、制定体育成绩检测方法和检测目标。

2、每年开展一次运动会。第二阶段(2010.4—2012.4)

1、更新体育运动器材。

2、建立乒乓球队、篮球队。

3、举行两操比赛。

第三阶段(2012.4—2013.4)(1)定期开展校队比赛。

(2)对五年体育发展情况考核,实行奖惩制度。(3)增强学生的体质,完成达标项目。

目标

规范学校的总务管理制度,做好当家理财工作。树立主动积极为一线服务的思想。做好学校规划建设。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能力,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继续美化校园环境,维护好使用好现有的硬件设施。校园建设实现静化、洁化、齐化、美化。任务:

将校园环境卫生、班级卫生和学生的个人卫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降低和控制发病率。精心设计,把校园建设成环境美,硬件设施及功能齐全,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乐园、花园。通过五年努力,为争创省级示范学校奠定基础。(由校长室、总务处监控落实)举措:

1、建设两个电脑室,更换部分的电脑设备。

2、建好一个阅览室、一个合唱室、美术绘画室。

3、按照省示范学校标准生均20册,需要图书近2万册,配足图书。按省示范性标准,学校建设校园网络和单位网页。

4、努力把我校创建成省级范学校。分阶段实施规划:

第一阶段(2008.4~2010.4年)

1、抢抓机遇,搞好学校规划建设。

2、建立总务、财务和财产管理制度。

3、强化服务意识,管理到位,责任到人。

4、加强日常防范意识,确保一方平安。

5、主动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第二阶段(2010.4~2012.4年)

1、学校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

2、进一步完善总务、财务、财产管理等制度。

3、合理布局学校绿化,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

4、建立网上办公。

5、建好寄宿制学校。

第三阶段(2012.4—2013.4年)

1、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规范化。

2、遵守财务制度,合理使用学校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3、及时整修和维护好学校硬件设施。

“发展是硬道理”。在未来的五年中,学校必须抢抓机遇,紧紧抓住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特色的发展目标,坚持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办学特色是学校灵魂,发展是学校

8、总务工作 的方向。经过五年的努力,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围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目标,在校园里都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成为高质量、有特长、和谐发展和会审美、会创造美;讲文明、讲诚信、讲奋发、讲人格、讲品位、讲奉献的一代新人。努力使学校在学生思想素质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发展、艺术特长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学校教育科研的持续推进、质量的稳中见长方面高于全县上等水平;使学校成为学生高兴、家长称心、社会放心的社会声誉较高的省级特色示范学校。

第四篇:五年发展规划

营口市房地产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五年发展规划

2012年初,为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多方讨论,我公司制定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五年(2012-2017年)发展规划,首次明确了公司中短期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尝试用科学和系统的方法思考和定位企业的未来。

一、今后五年总的发展目标是:按照科学发观的要求,奋力实现“保持一增长、实现三提高”的总体目标。“保持一增长”即,保持公司产值规模稳步增长,力争到2017年产值规模达到4亿元。“实现三提高”即,一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持续提高。要继续加大贯彻和执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文件及公司《项目管理办法》的力度,要进一步推行科学化管理进程,提高项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切实增强公司的综合实力。二是企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因此,要通过强化基础管理,增强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职工收入达到营口市中上水平。

二、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的统一。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总结过去几年,公司的产值规模持续增长,但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因此,今后要坚持规模与效益并重,采取保持适当规模与提高发展质量并举的措施。

三、积极探索总承包模式,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科学发展既

1要符合当前企业的实际,又要着眼于长远。因此,要树立起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努力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总承包模式,充分利用公司的技术和管理实力,在推行总承包模式管理中,主动挑选企业信誉好、施工能力强、财务状况良的合作伙伴,注重建立相互依存、稳定发展的总分包关系。

四、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切实增强公司的综合实力。在又好又快发展土建施工主业的同时,要加快钢结构、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土建施工为主,多条专业化经营为支撑的多元化经营格局。要以较好地发展施工主业,带动辅业协调发展,要逐步降低施工主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力争用5年时间使辅业产值提高到总产值的30%。

五、以制度创新推动企业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五大机制”,推动公司科学发展上水平。

一是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一要严格执行公司招标管理制度。加强对劳务、分包工程、物资和设备采购、周转材料和设备租赁的招标管理,严格招标程序,规范运作,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二要完善员工绩效考核管理。按照科学设置考核目标、采取多种考核手段、公开透明实施员工绩效考核,坚持科学、合理运用考核结果。三要建立公司内部结算制度。要从有利于公司主、辅业协调发展的角度,严格内部资金结算纪律,保证资金在内部单位之间的顺畅流动。四要全面推行“三项预算”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预算的控制与管理作用,增强成本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五要完善

以现金流为核心的资金管理制度,进一步发挥资金的整体优势,提高公司资金的营运效率,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六要完善债权管理制度。近年来,公司的应收账款比例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高额的应收账款比例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债权的回收,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坚持效益优先原则,继续下大力气抓好各单位和项目的责任目标考核工作,坚持对全面完成考核指标的单位和项目的奖励兑现,努力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分配机制。要坚持以业绩论贡献,根据贡献和责任大小,实施业绩与效益挂钩。建立和完善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短期薪酬与中长期薪酬有机结合的分配机制,逐步形成由资本、技术、技能、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新型薪酬机制。

四是建立和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要确保各级组织正确行使权力,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并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今后,凡是各单位在管理和决策中出现严重失误,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的,主要领导就地免职。五是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要抓好合同评审管理,从源头上控制企业风险。重点加强对合同条款中资金支付条件的评审,对低于成本价格和高风险的项目坚决放弃。要加强法律事务管理,从过程管理中有效控制企业管理风险。

六、以强化基础管理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切实转变粗放的管理方

式。

七、建立人才选拔和培养新机制,推进人才强企工程。

一是要全面引入各类人才的竞争机制。加强员工招聘管理,对企业需要的各类初级人才,要逐步做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各类中高级人才,可采取内部竞争上岗、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选聘,做到职位公开、条件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把优秀人才选用到最合适的岗位上来,在建立灵活用人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二是要努力形成绩效优先的人才评价机制。要科学设置各类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和手段,在全面评价人才的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人才的业绩和贡献,切实改变过去重学历、重职称、轻能力、轻业绩的倾向,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人才评价的客观和公正,使一切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才都能得到有效的激励和保障。

三是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人才培育环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开展建设“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队”和“学习型员工”的活动,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素质和履职能力。通过挖掘人才潜力、培育创新能力、完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施青年职工素质培养等方式,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形成适应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层级结构分明、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配套的人才队伍,并使这些人才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职业素养、精神风貌得到不断提升,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八、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通过

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团队精神、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用体现特色的企业凝聚力激发创造力。要用先进文化塑造企业形象,用企业精神鼓舞员工士气,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以项目为窗口,搞好形象工程建设,丰富企业文化内涵。要加强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努力使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要弘扬企业精神、培育核心理念、加强团队建设。要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公开透明、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

2012年3月1日

第五篇:五年发展规划

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村张中学

五年发展规划(2009—2014)

长村张中学创建于1970年。校园占地面积42688㎡,建筑面积近40000 ㎡,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0余人,教职工87人。四十多年来,学校秉承“志远、品正、学深、体健”之校训,弘扬“志在争先,勇当大任”的长村张精神,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精心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他们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尽展风采,服务国家社会,誉满神州大地,为家乡为母校增光添彩。历经几十年的积淀和发展,学校已成为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传统优良、教学设施齐全、办学成就卓著、品牌优势明显、社会信誉较高的市级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

上一个五年,在区乡两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全校师生奋力拼搏,紧紧抓住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教育等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大了硬件软件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学校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争创许昌市名校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使我校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全面分析校情、科学预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特制定2009~2014年五年发展规划。

一、2009—2014年总体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办学水平;着力培养,潜心打造,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全面开展德育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树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注重教育科研,创造优异的教育业绩;扩大办学规模,拓宽交流渠道,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合理规划校园,提升服务质量,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全校师生员工和谐协作,努力拼搏,把我校打造成区内一流、市内知名、市外有影响的优质初中。

二、2009—2014年主要发展措施

(一)完善规章制度,创新管理机制

1、完善管理人员述职、测评制度。坚持民主评议校级领导制度。建立中层管理人员目标考核评价方案和民主测评制度。逐步实施中层管理队伍的补员竞争上岗制度。继续实施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人员评价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的评议机制。

2、强化民主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和教代会的民主管理作用。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

3、完善以责定岗、以岗定酬、多劳多得、优劳多酬的分配机制。

4、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学校预算制度、大型支出集体审批制度、经常性开支申报制度和决算报告制度,管好用好各项资金。

5、重视对外宣传。成立宣传队伍,做好招生、教育成果等宣传工作。力争每年有多篇报道见诸县、市级主流媒体,5年内有2篇以上报道见诸省级以上主流媒体。

6、完善建立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切实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在参与监督学校管理、教育学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能力

7、加强党政管理队伍建设。领导班子要自我加压,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服务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选拔具有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群众口碑好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管理人员,充实各级管理队伍。

8、优化教师结构。建立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任课教师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达100%,力争培养或选聘10名以上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中级以上职称者占80%以上。教师队伍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

9、加强名优教师队伍建设。搞好名师的申报评审工作。推出3—5名省市级骨干教师,10多名市级以上教坛新星和学科带头人。

10、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完善“青蓝工程”和“3510工程”(3年成长,5年成才,10年成名)。实行以老带新制和培养目标责任制。采取有力措施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条件。

11、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继续实行教师试教竞聘录用制度。制定并实施职称聘任、评先评优等量化细则。

(三)坚持育人为本,培养高尚人格

1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13、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水平。党组织、工会、政教处、共青团、学生会等部门,根据师生各自的特点和任务,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定期召开班主任培训工作会议。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各处室、年级、班级,渗透到日常管理工作和课堂教学之中。

14、坚持“抓常规、重养成、讲实效”的原则。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活动,确保学校不发生重大违法乱纪事件,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15、优化德育评价机制。制定并实施《班主任德育工作评比细则》和《班级德育工作评比细则》。完善《长村张中学学生手册》、《长村张中学学生一日常规》。不断拓宽德育途径,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文明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深化课程改革,坚持质量强校

16、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认真组织实施《长村张中学课程改革方案》。努力培养和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估模式,实行学生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7、建立和完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必修课、选修课学生管理制度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

18、加强教研组和学科建设。继续保持强势学科在同级学校的领先地位,扶持薄弱学科建设,力争各学科均衡发展,全面进步。制定并实施《长村张中学优秀教研组考核量化细则》。

19、创造一流教育业绩。继承发扬“备课要深、讲课要清、作业要精、辅导要勤”的教学传统,不断创新,确保“三高”(重点高中录取率高、中招考试优秀率高、学科竞赛获奖层次高)质量目标的实现。

(五)加强教育科研,提升教育品位

20、坚持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长村张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方案》。以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和推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为主题,带动校本教研广泛开展。

21、实施课题研究带动策略。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申报3—5项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市级课题。力争每位教师都能进行课题研究,都有成功的研究案例。

22、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紧扣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落实教学常规,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运用现代教育装备认真组织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等,促进广大教师教学方法的全面出新。把每学年的“三课活动”打造成教师展示教研成果的平台。

23、扩大合作交流。探索与市内外优质学校合作办学和教育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与市内外1—2所初中名校建立友好合作学校。发挥我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帮扶和带动周边的薄弱学校。积极引进优秀教师来校讲课,积极选派教师参加进修培训。

(六)科学规划校园,加快硬件建设

24、调整校园布局。扩大校园面积,按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 “三区”格局规划和建设校园。

25、改建三项工程。对办公楼和前教学楼进行维修和改造。将女寝楼前空地改建为

车辆停放场。改造操场,力争实现塑胶跑道。

26、加强信息工程建设。丰富网上资源,实现“家校通”。建立教师电子备课室和学生电子阅览室。安装校园监控系统。更新校园广播系统。

27、规范图书管理。搞好图书的利用和回收工作。五年内藏书量达到10万册。

28、创建市级标准档案管理室。不断丰富档案资料,规范档案管理。

(七)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29、美化校园环境。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硬化、绿化、美化建设,加强对校园、教室、寝室的文化建设,突出环境育人,争创市级绿色学校、文明学校。

30、创建节约型学校。加强师生节约意识的培养。开源节流,不断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稳步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31、提高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推进学生住宿及就餐的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模式。

32、关心师生健康。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与监督的力度。定期对师生进行体检。

(八)丰富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33、争创市级文明单位。构建和谐校园,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激情和创新活力,使学校成为每位师生的精神家园。

34、丰富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学生田径运动会、教师趣味活动、元旦文艺汇演等活动。并成立教师、学生文体活动队伍,经常开展文体比赛。利用节日开展专项文化活动。

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村张中学

2009年9月

下载攀枝花市工业开发新区五年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攀枝花市工业开发新区五年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发展规划

    数学教师个人五年发展规划 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

    五年发展规划

    卫生院五年发展规划一、规划总则 以“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医德医风,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医疗质量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技术,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开发培养,加强我......

    五年发展规划

    教师个人成长五年发展规划 (2015.8—2020.8) 卢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毕业至今,我工作已将近两年了。从出入教师队伍的迷茫到今天的渐渐成熟,学校给了我很多......

    北戴河新区发展规划

    北戴河新区发展规划一、新区简介 北戴河新区地处河北省东北部,隶属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北依碣石,南临渤海,东隔北戴河,西至滦河,总面积425.8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2公里。于2......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Goujian huanlehexie jiaoyu wei xuesheng zhongshenfazhan fuze 灵班构 建 欢 乐 和 谐 教 育为 学 生 终 身 发 展 负 责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中共......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永远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团结乡永远小学 2012年8月29日 永远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一、规划期:2012年8月至2017年7月。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

    家长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家长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而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办好家长学,提高家庭教育水品,寸金家小......

    初级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初级中学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为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升学校办学内涵,本着“做好规划,立足特色,争创品牌,实现跨越”的原则。现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