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党支部书记先进实际
黑红的脸膛,粗糙的大手,汗渍的衣衫,朴实的语言。这就是张季明,通州市四安镇一个普通却又极不普通的村支书。近40年的基层工作打造了他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的豁达与干练。张季明同志原是四安镇老沿防村村支书,镇村区域调整时,沿防村和镇街道合并为四安镇社区居委会,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继续担任居委会的党支部书记。现在居委会总人口4200人,其中农业人口1200人,2003年人均纯收入达5300元,全居民营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其中两家企业产值超千万元。居里的这些点滴变化和发展,都凝结了张支书的智慧和心血。
兴办事业,我在前
多年来,村干部的旧观念是“税费收好了,矛盾不上交,工作就做到家了”。但张支书的思维并不局限于此,早在1986年,他就想到,这样的工作是被动的,他认为应该把心思放在如何帮助和带领全体居民致富上,而这单凭开开广播会、做做他人的思想工作是没有说服力的,他觉得自己应该做创业的带头人。由于资金不足,他就和村民陈均合作,从创办预制场入手,以作坊起家,当时租地2.95亩,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场地,年产值达到50万元,当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原始资金。1999年初,四安镇规划了民营经济园区,张支书瞄准这个机会,又与村民王建中合伙承包了镇纺织厂下设的一个车间,由于他经营有方,车间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更增添了他兴办民营企业的信心以及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2000年2月,张支书将自家所有的积蓄拿出来,并以房产抵押借资,与王建中共合资50万元兴办了久安棉绒有限公司;2002年又动员村民吴浒潭参股,新办了久酒纺织有限公司,投资总额达250万元;2003年下半年,张支书借着四安镇着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契机,又联系了本村两位在外老板吴雪峰、方杰军回乡投资,公司规模得到不断壮大,投资总额达到450万元,共拥有汽流纺两台,环绽纺8台,职工110多人,产值1200万元,销售收入1000万元,利税100万元。企业可谓是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要想说了算,得先干起来看”,作为支部书记,张季明大胆办厂的创业举动给居民们起到了示范作用,给先富起来的老百姓集股办厂吃了一颗定心丸。
带民致富,我来干
张季明同志先富了起来,同时他也不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清楚知道群众的具体困难和疾苦,用自己的真心、爱心去对待每一位群众,去温暖居里的每一户家庭,通过点滴小事,把党对农民的关怀渗透到群众的心里。他常这样讲,作为一名村支书,每一个村民都应该是自己的亲人一样,尤其是贫困户,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原因致贫的,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去拉他们一把,不让任何一个掉队。凭借自己办企业走南闯北的胆气和见识,他想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一方面利用镇区在居委会的优势,千方百计引进工业项目,鼓励有资金、有能力的居民大胆办企业,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创业创造条件;一方面去南通、走上海、奔京广,根据本居现有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现在,80%的村(居)劳动力都走上了经商务工的道路,其中有近100名成了大小不等的老板,全居老百姓已经彻底摆脱了贫困。
在四安街道,提起张支书的好,每个人都能说出一段故事来。不把路修好,干啥都不行。他在老沿防村任村支书的时候就寻思着要修路,测量了一年又一年,就是没钱。2001年道路建设一炮打响,这回,修路所需的资金,张季明全掏了;出工出力,乡亲们全包了。环村4公里的黑色路、至户5公里的砂石路,把家家户户与外部世界紧密相连,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在镇成立工业园区之初,他积极响应,与村民一起动手备土打坝,为园区的开辟打了前哨。现如今,全居已实现道路通达化、灌溉防渗化、住居楼房化、厂企园林化、主要干道路灯化,为富民强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时候,我来上
俗话说,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张支书也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为了招商引资,他想尽了办法,为投资者铺平道路。办企业,需要厂区,而千百年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从农民手上征用土地,难度可想而知,工业园区里的十几位企业家对此都深有感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支书挨家挨户帮他们上门做工作,将一分分土地征集起来变成了厂区,白天农户没人在家,张支书就晚上过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和农户签好字、订好合同就不回去睡觉,就凭着这股“犟”劲,不少农户就这样被他打动了,同意出让承包的土地。在张支书的带动和努力下,全居近40家民营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其中有达1000万元的定报企业,也有几个人的家庭作坊,同时也为全居提供了1000多人的就业机会,老百姓有了稳定工作,纯收入逐年提高,居经济也逐步好转,成了零债务村,且有盈余。
开展活动,我领先
平日的工作他总能处理得游刃有余,将老百姓的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税费征收期间,他是全村起得最早、睡得最迟的人,广播会开到喉咙沙哑……为了努力改变居委会的面貌,也为了创设招商引资和扩大商贸成果,张支书带领着居委会在各项工作上都争先创优。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统一农民群众思想,树立共同理想的必要载体,是农民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办法,也是引导村民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张季明与两委班子成员围绕居委会创建文明街道,广泛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在农民素质教育中,他组织居民开展“双思”教育,采取算账对比的方法,引导居民从农村改革20年来的变化中深刻领悟致富思源“源”在党的富民政策。与此同时,他把居党支部、居委会下一步工作计划交由居民代表讨论,使居民看到了富而思进的前进方向。平时居里的工作,无论是农业税费征收、民事纠纷调解还是道路桥梁建设都走在全镇前列,居党支部连续多年获先进党支部称号,全居七星级以上的文明户占总户数的90%以上,劳动力转移达85%以上,科普示范户达12%。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去年,社区居委会一举夺得江苏省唯一的科普文明街道荣誉称号。
多年来,他一直都是早上5点钟起床、晚上12点以后才休息,从来不知道啥叫累。白天,张支书尽可能地在村里工作,夜里,他开始在厂里办公,既管生产业务,又抓企业财务,通宵达旦是常事。如有需要,他还亲自走南闯北,进原料、销产品。日子虽然苦,但苦中有甜。正是由于张季明的吃苦精神,他实现了人生的“双赢”。面对飞跃发展的形势,一向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张支书又有什么新的打算呢?且看他的行动和计划:年底前全居再新办3家民营企业,产值1.5个亿,居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个人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再投入150万元,新建厂房1400平方米,力争实现产值、利税翻番。
每每谈及这些,淳朴的张季明总是淡然一笑。用他的话讲,“如果这也能算得上成功的话,那么这成功的诀窍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想’。凡事只要认真地去想,反来复去、设身处地地去想,疏漏就会少了,办法就会多了,成功的把握就大了”。看似很普通的一席话,而其中所蕴含的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却是每一个村干部都应该思考和借鉴的经验之谈。
第二篇:村党支部书记先进材料
鹦鹉溪镇“最美铜仁人”典型材料
———翟家坝村党支部书记
李奎
李奎,男,1967年9月出生,199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文化,现任翟家坝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被中共鹦鹉溪镇委员会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7月,翟家坝村党支部被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他从参加村级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学习不断线,争做学习型干部;坚持创新不减劲,争做创新型干部;坚持工作不放松,争做勤政型干部;坚持自律不动摇,争做廉政型干部。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他勤于思考、善于研究、勇于创新、尽职尽责,舍小家为大家,为翟家坝村摘掉深度贫困帽子,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了具大贡献。
一、思想上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
他政治立场坚定,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他勤学善思,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他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铜仁智慧党建云平台”等载体抓好自身学习,由时带头和引导全体党员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做到了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他始终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向群众问需求、问意见,广泛收集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反思在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存在的主观问题,通过整改实实在在的问题,进一步修正主观问题。
二、加强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
自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深感责任重大,肩负着全村人民的厚望和重托,如何做好工作,如何带领全村人民早日走向富裕,他常常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终他选择了抓班子建设,他严格根据有关政策制度,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村实际的方案制度,使村支两委班子更加团结、民主、和谐。同时他加大了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发展力度,经他介绍入党的后备干部有5人,每年支部新发展党员都在2名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村党支部兴旺向上,党支部充分得到了群众的信任。
三、工作中始终发挥党员先进性
他始终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凡事想在前、干在前,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他的带领下,采取合作社+基地+公司+贫困户模式,把分散地块整合成片,发展安吉白茶903亩,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就产生效益20余万元,新华社、省、市和县多家媒体实地进行了采访。目前,正在启动实施茶叶加工厂建设项目;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指标要求,争取实施1000余万元,大力发展产业项目,为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争取实施“两改一化一道”全覆盖,实施住房保障项目130余户,实施安全饮水项目全覆盖。同时,把全体村民当家人,把群众事当家事。通过常态化走访,召开群众会、家庭会等,把医疗、住房、教育、产业发展等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全村村民明白了脱贫攻坚干什么,怎么干?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升,四、抓核心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农村基层党组织上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村级党组织是村级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他知道只有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才能有保障,才能有目标和方向,而加强党组织建设,是基层组织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开展好其他工作的关键。因此,他积极组织全体党员参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党员开展帮扶,深入农户广泛征求意见,落实问题整改等方式,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得到了有效解决,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进一步规范党内生活制度和党务公开制度,主动接受党内、党外群众监督,做好群众满意度测评,确保取得实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提高。
现在,全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类基本设施建设都有新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群众“我要脱贫”、“我要发展”良好氛围越来越浓。
第三篇:村党支部书记先进材料
村党支部书记材料
XX,男,出生于XXXX年X月,中共党员,XXX。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1993年在党支部书记XXX的介绍下入党。1995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推荐下,经过全体村民投票选举选为村委会委员,任期6年;2001年被全体村民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任期2年;2003年被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XX处处以身作则,服务村民,配合乡党委政府为本村开展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特别是担任拉孜乡XX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努力学习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在发展本村农牧业,巩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素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上级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XX村党支部在XX同志的带领下,多次被乡党委评选为“优秀党支部”,这些荣誉凝结着一名党的带头人一点一滴的心血、汗水。
一、严格要求自己,一切从自身做起
要想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必须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率先垂范,努力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此,XX同志,严格以“三个代表”的要求规范自己,以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认真领会并坚决执行党在农牧区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他对工作安排十分严谨,每干一件事都要深入到群众
中,调查研究,吃透实情,依靠群众的智慧,力求实事求是,针对群众的思想问题,通过说服务教育,利益驱动等方面着手,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抓班子、强队伍
抓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支部成员凝聚力。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支部团结,XX同志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尤其是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后,他更是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他的倡导下,村里提前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其次,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要严格遵守《党章》规定的以及党内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党内生活,落实党员各项目标责任制,认真履行职责,正确行使权力,协助村里做好各项工作。坚持三课一会制度,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使党员真正在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遵纪守法,科技致富,遵循社会公德等方面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
三、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时刻关注关心并经常深入本村五保、低保户、贫困户家
中,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在各种自然灾害来临时,亲临现场,带领党员干部抢险救灾。春节期间,代表组织关心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和困难家庭。对本村矛盾纠纷及时排查、调解,多年来无一人上访,任何矛盾上报不上交;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社会治安稳定,多年来无一刑事犯罪。
四、抓民心树新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XX同志工作严格自律,以身作则,多年来,在他的眼里,钱可以花,但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只有为全村百姓办事花钱值。在上级部门的协助下,XX村修建了农牧民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活动,使全体村民的精神文明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在村里社会治安安定,邻里和睦,村里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XX同志长期以来牢记党的宗旨,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如今,他正以百倍的努力,为把XX村打造成一个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文明村,而忘我的工作着,一步一个脚印地书写着一位共产党员的美好人生。
XXXXXXXXXXXXX
2012年6月16日
第四篇:村党支部书记先进材料
提起我县**镇紫**村的**,在县、市,乃至全省都很有名气,每一个熟悉她的人无不为她艰苦创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不熟悉的人听到她的事迹,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都为她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的不凡业绩而发出由衷地赞叹,紫**村的群众更是因为有**这样一位一心为民的好支书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原籍四川绵竹,1982年
远嫁到我县紫**村。从1988年起,她就从事村上的卫生防疫工作,并以她泼辣、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不久就被推选为村妇代会主任,1990年9月又被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1996年12月担任紫**村党支部书记至今。
紫**村地处我县东南角,先后隶属庙湾乡和常丰乡管理,2002年10月划归**镇管理,全村5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152户554人。“宁肯上街要饭,也不往紫**村里乱钻”,这句当时流传很广的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紫**村的印象。点灯靠油、吃饭靠天、收种靠担,这是昔日紫**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紫**村一度成为全县最穷的村子之一。
**担任村干部后,面对全村贫困落后的现状,她吃苦在先,埋头苦干,带领全体村民执着而坚定地走上了一条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创业之路。
艰苦创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变样
古老的漆水河从紫**村穿村而过,有史以来村里的人一直吃的是这河水,这水喝到嘴里,一嘴的泥腥味,令人难以下咽。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河水上游污染严重,严重困扰着群众生命健康。特别是遇到阴雨天,河水混浊不堪,几天吃不上水是常有的事,群众用水真是难上加难,改水成了群众的心头之急。
1990年**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后,想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改水。然而当她提出改水的想法时,竟遭到了不少人的冷嘲热讽。有人说“人老几辈都没办法的事,你一个女人能把这事办成?”还有人说,“你能把水改成,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
面对世俗的目光和工作中的阻力,**毫不退缩,她铁定了心,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乡亲们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村前村后、沟里岔里处处留下了**奔忙的身影。人们总能看见她手里拿着一瓶瓶取回来的水样,一趟趟往县城跑。终于有一天,**手舞足蹈地站在村头呐喊:“好水,我找到好水了”!
水源找到了,她又开始为工程立项和争取资金奔忙了。为了不给村上增加维修负担,她多次自费到县水利部门争取资金跑项目,经过艰辛的努力,村上的引水工程终于被列入县以工代赈工程项目,还争取了国家投资3万多元。
工程动工时,正值春耕大忙季节,材料只能运到距村上13里外的安舒庄,村里的男人们又都在忙地里的农活。这可怎么办?**便一家一户动员全村的年轻妇女组成一支30多人的“娘子军”,硬是领着姐妹们肩扛人抬,翻山越岭,将工程材料一件一件运回工地,保证了工程进度。
通水管道要经过六、七米宽的漆水河道,必须在河床下面挖出一条1米深,6米多长的管槽。山里的三月,春寒尚未褪去,当时的河水冰冷刺骨,没一个人敢下到河里去堵水施工。**便第一个跳进河里干了起来,村里的姐妹们都知道此时的**刚刚做完结扎手术还不满三个月,但为了大家的事她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跳进水里跟她干了起来。由于河水过大,管槽挖一点,就会被水冲来的沙石填满,为了及时将管槽挖好并顺利铺设管道,她把自己家里积攒了好几年的小麦桔杆无偿拉到了河里堵水。管道架设成功了,可她家价值几百元的麦草垛就这样被水冲走了。
看到姐妹们在工地上干重活,经常为施工顾不上回家做饭,饥一顿饱一顿,细心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不耽误工期,她将自家600多斤小麦磨成面粉,为施工姐妹做好午饭挑到工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全村人终于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望着自家门前哗哗流出的自来水,村里的一位老人动情地说:“改水改掉了我们的病根啊!秀英一个女人家这么能干,我们真是托了秀英的福了”。
负责引水工程的县水利局的同志也说:“要不是**,紫**的引水工程难啊!”
到了2003年,使用了13年的水管多处损坏漏水,村里人吃水再次发生困难,她又组织群众进行维修,在分配挖管道任务时,群众坚决不给她家分,她就是不答应,坚持把自家分在了石头最多、最难挖的地段。她白天巡回在工地上组织劳动,晚上才挤时间完成自家挖管道任务,并比分配的任务多挖了10多米。为了节约工程开支,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安装上水龙头,唯有她执意没有给自家装,家里用水依旧到屋前的一个公用龙头上去挑。
吃水的问题解决了,可每当望着昏暗的煤油灯,笨重费力的石磨子,看到其它村一个个先后都通上了电,她不由暗自伤心,“都啥年代了,没有电怎么能行呢?”拉电又成了她的挂心事。说起拉电,谈何容易。紫**村要拉电按直线距离算,所
需的资金就达2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500多口人的小山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争取项目和资金,她先后10多次下县城,闯省城,有好几次为了找办事的人,竟然在楼道里一等就是五、六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8月,拉电工程终于动工了。两个多月的施工中,**和男劳力一样抬杆、挖坑,每天总是要忙到深夜一两点,第二天还得照
常翻山越岭赶到工地。长时间的劳累和重体力劳动,使她病倒了。但她依然没有停歇,拖着病体继续为拉电的事奔忙着。
当电线架到蒋家山38号杆前时,因为1500元钱的材料款没有付清,工程被迫停了下来,施工队准备撤走。听到这个消息,**不顾病体疼痛,挣扎着赶往蒋家山工地,含泪恳求工程队的领导说:“钱,我一定想办法凑齐,但工程无论如何也不能停”。工程负责同志被她忘我工作、一心为民的精神所感动,答应宽限到第二天早上10点钟以前把钱交来,否则,工程队就撤。
为了不让工程停下来,她连夜召开村民大会筹集资金1500元,第二天一大早赶了十多里山路,亲自将钱交到了工程队,工程才得以继续进行。
线路架通了,但由于还差1.5万元的工程款,村上迟迟通不了电。长期缺乏营养、劳累过度的**一急就晕了过去。醒来后,她求人用自行车把她带往庙湾乡信用社,以个人名义贷了5000元,回家后东凑西借筹够了1.5万元交给工程队,终于使这个祖祖辈辈点灯熬油的山村有了光明。通电那天,小山村沸腾了,全村群众奔走欢呼,而**却累倒了,体重从施工前98斤减到了74斤。
事后群众问她:你这么做图个啥?**却淡淡地说,只要把大伙儿的事办好,就是搭上我这条命也值。村里的小学只有几间土木结构的旧房,一到阴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刚当了支部书记的**懂得这个理。她再也不忍心让孩子们在这破房里提心吊胆地去念书,于是建校又摆上了**的议事日程。1999年的“普九”终于为建校带来了一丝希望。在她奔走争取下,县文教局为村上拨下了建校款2万元,但这远远不够。群众穷啊,集资太难了,但为了这建校的钱,为了尽快改善孩子们的上学条件,她出东家进西家动员群众集资,受了多少骂,她也记不清了,最终还是集了3万多元。这在一个穷山村可真是破了天荒!
盖学校的那段日子里,她带病坚持在工地上工作,而且一干就是45天。为了方便组织施工,她将治病的药带到校建工地上去煎,有好几次只顾工作,竟然把药熬干了。学校里的一名教师实在看不下去了,主动帮她煎起了药。在她艰辛努力下,两排12间砖木结构的教室建成了,村里的孩子终于有了读书的地方。2003年,她又争取资金4.6万元,新建校舍5间。经过两次建校,村上的小学已是校舍全新,窗明几净,教学条件更好了。
紫**村沟套沟,峁连峁,拉送东西全靠肩扛背驮,出门不上就下,隔沟能望见,绕山走半天,关键是没有一条像样的出山路。路,制约了紫**村群众几千年,也浸透着祖辈人太多的苦涩和心酸。吃尽苦头的紫**人盼路、想路,对路积聚了太多太久的渴求。要想挖掉穷根,就必须修路。**憋足了劲,发誓要让乡亲们有一条通往山外世界的大道,让更多的乡亲们能走出深山,与外面进行沟通联系。在与村组一班人达成共识后,她便马不停蹄地组织群众开始了她的修路工程。在修筑通往县城的道路过程中,她把自己吊在**上打眼、放炮,苦活累活她总是抢着干。一时间,受尽苦楚的全村男女老少全都涌上了修路的工地,自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多年没见过的大会战场面又重新出现了。在**带领下,从1998年开始到2003年,紫**村先后五次拓宽路面,一次比一次强度大,一次比一次档次高。原来连架子车都难以通过的山路,如今拓成7米宽的砂石大道,架起了5座水泥桥,全长20.5公里,连通了附近两个村及县城的道路,全村农用车辆畅通无阻,群众再也不为行路难而发愁了。
锲而不舍,带领群众迈上致富路
崖村土壤瘠薄,日照度差,气温低,小麦生长成熟度不够,亩均地产不到100斤,有时连种子、化肥的投资款都难以收回,群众耕种积极性不高,人均收入低。群众吃尽了贫穷的苦头,为了寻求致富门路,**先后8次自费外出考察学习,并3次组织村组干部、党员及群众代表去邻县及本县经济发展较快的村组学习“取经”,从县里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对地质进行会诊。经过分析论证认为,紫**村虽山大沟深,人口稀少,但有草坡面积大的资源优势,于是“牧果药粮一起上,以多经为主,以粮食为副”这样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全村干部群众中形成了。
确定后,为了解决群众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把筹集资金的目光投向全村唯一的信贷员张文英身上,向张文英提出了为全村群众每户解决贷款600元的问题。张文英这个土生土长的紫**人非常了解村上群众的经济状况,但从信贷员的职责考虑,他最担心乡亲们无力还贷,因此犹豫不决,一直不肯答应。**便三番五次地去他家做工作,到后来张文英干脆躲了起来。但**没有气馁,还是一次又一次上门当说客,张文英被**那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答应协助给群众贷款,解决群众买化肥难等生产问题。这一年,全村种植高粱人均3亩,秋季人均收入500多元。经过几年,20多户群众靠种植高粱建起了新房。
99年,县上提出“发展布尔肉羊,建设畜牧大县”的目标后,**便想,紫**有山有水,草坡丰富,不正是养羊的好地方吗,可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于是,她及时召集村组干部开会,专题研究发展畜牧业,制定了紫**村畜牧业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包抓责任人。为了能让零星养羊户成为养羊的典型示范户,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她走村串户,耐心地做起了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为了示范引导更多的群众发展养羊,她先行一步,拿出自己仅有的3000元钱,一次买羊50只,率先发展养羊业。同时,她又苦口婆心地劝说自己帮扶的贫困户王丰林购买了140只羊,一年下来,王丰林净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一跃变成了全村有名的富裕户,王丰林家由此而盖起了新房,添置了新家具。在**的带动下,全村羊只存栏由1996年的370只增加到2003年的2420只,人均养羊4只,养羊已成为紫**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1999年,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遍三秦大地,退耕还林成为农村热议的话题。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又一次向当时的庙湾乡党委立下军令状:3年保证建设3000亩生态林和干杂果园,10年后使全村“山上绿树缠腰,山底良田丰茂”。万事开头难。**走村串户,苦口婆心地动员群众退耕还林,但多数群众对优惠政策还是不大相信,等待观望的多,付诸行动的少。当年全村仅有6户群众栽植了52亩刺槐。2001年,退耕还林政策得到了兑现,穷怕了的乡亲们看到了希望。群众退耕还林的热情空前高涨,面积由2000年的52亩一下子上升到2003年的3400亩,治理荒山4100亩,建成了**镇第一个千亩干杂果示范基地,经国家林业总局组织有关人员验收全部达标。仅此一项,全村去年就享受国家补助60多万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480元增加到2003年的945元。
兑现额达3000元的村民刘军福给**送来一条烟,感激地说:“多亏你李书记,不然我的穷日子还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这不是我的功劳,要感谢就感谢党的好政策吧”,**婉言谢绝了李军福送来的烟。
一心为民,群众冷暖时刻挂心头
**村,大凡红白喜事如果没有**的张罗,主人就会感到脸上不光彩,就没了头绪。只要她一到场,事事便井然有序。群众的事儿离不开**,**更是牵挂着群众的恼心事。
作为妻子,谁都想有一个可信赖的臂膀作为依靠;作为母亲,谁都想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但对于**来说,这些都成了她不敢奢求的期望,因为她肩上挑着的是全村群众交给她的神圣而沉甸甸的担子,心中装着是一心为民的执着追求,这让她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儿女私情。“已经套到了辕上,我就只能使劲地往前拉。”**如此说。这句朴素的话语里透着的却是她对紫**村500多人口深厚的感情和神圣的责任。原支书张炳耀在任期间因工作上的事与**一直有隔阂,离任后身体一直不好,儿子也与他分家另过,家庭特别困难。2000年,他又患了前列腺肥大症,无钱医治,病情十分严重。正当他绝望之时,**不计前嫌,拿出家里仅有的200元钱让他先治病,随后又争取县乡民政救济款1000多元,亲自送张炳尧去县医院看病。此后每逢过年过节她都要带上村组干部去看望老支书。老支书打心眼里感激他以前的“死对头”,逢人就讲:“秀英她肚量大,是个能办大事的女强人,我这条老命就是秀英给捡回来的。”
“没有李支书的帮助,我现在还是个贫困户。现在日子好了,怎么也不能忘了李支书,不能忘了乡亲们。”这是村民江会举发自肺腑的一句感激话。江会举家贫底簿,早已被生活煎熬得失去了信心,日子过得苦巴巴的。**不忍心他再过这样的煎熬日子,私底下联系好车辆,到木龙盘砖厂以自己的名义欠了几万砖拉到江家,动员村上群众为江会举家盖起了新房。如今的江会举,不但住上了宽敞的大瓦房,脱了贫,还常常帮助别人。2003年腊月,**的丈夫上山放羊,路陡雪滑,一不小心,摔到沟底,不幸骨折。就在丈夫住院治疗期间,一位村民告诉她,村里一名80多岁的孤寡老人过年缺粮吃。“咱的伤要治,老人的年也要过!”她安顿好丈夫后,就急急忙忙赶回村里,把自家一袋小麦分三次背到磨房,磨好面粉送到了老人家里,这位八旬老人愉快地度过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春节。而丈夫不愿看到她来回奔波,不等伤好就办了出院手续独自回家了,因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落下终身“打拐”的遗憾。
2001年冬季的一天,一伙群众围在村口七嘴八舌的乱嚷嚷。“董金侠家出事了,男人开车翻了,人也摔死了,这一家今后可怎么过呀?”“赶快找李支书,让她拿个主意”。**听到消息后,拔腿就往董金侠家跑。**一连5天一边帮金侠料理她丈夫的后事,一边做董金侠的思想工作。董金侠伤心过度一病不起,**亲自到县城请来医生为她看病,送水送饭,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了彻底解决董金侠家庭困难,随后又一手为她牵线组成了新的家庭,董金侠现在仍念念不忘**的恩情。
甘于清贫,无怨无悔当村官
**的家好找,只要照着全村最简陋的三间厦房去便是。就是这几间厦房,还是赊欠盖的。那是1996年,她为村上的计划生育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家里的照明线路严重老化,一场无情的大火,把她家那简陋的瓦房烧了个精光。一家五口人只得挤在一孔破窑洞艰难度日。山间洪水无常,窑洞随时可能坍塌,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始终没把自己家的事当回事。盖房的事,她一拖再拖,直到1999年7月村民们自发来给她家盖房了,她才东挪西借1.1万元盖起了今天的三间厦房。**家里唯一的一件奢侈品,就是一台电视机。放电视机的一张桌子还是1996年火灾后,村上一帮人从村委会给借来的,一只老式平柜也是二嫂添置新家具后送给她的。
2002年10月,大儿子在县职业中学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想去西安上技校学技术。回家拿钱时,家里实在没有一分钱,**又外出不在。儿子一气之下,外出打工。2004年5月,在宝鸡振华学院即将毕业的二儿子急需1600多元钱,面对急需钱用的儿子,**两口急得团团转,在自家的事上束手无策。其实,**当村委会副主任以前,家里还是村上比较富裕的户,有一技之长,在紫**这个偏僻的小村,要致富是没有困难的,更何况是**这么能干的人呢!但任村党支部书记八年来,她为村上的事长年奔波,家中里里外外的活儿全推给了丈夫一人料理,家庭唯一的收入就是地里的那点庄稼,全年收入不足3000元。这几年**家更穷了,除4.1万元贷款外,还欠私人外债4100元。村民们都说:“李书记把村上的事办好了,群众致富了,却把自家给耽搁了。”
2003年冬天,省电视台播出电视连续剧《郭秀明》,**特地抽出时间,一集不落地看完每一集电视剧,每次都看得泪眼婆娑,她能真切地体会到老郭太多的痛苦和太多无奈,因为她与郭秀明有太多的相似点。在一次支部会上,她说:“人家郭秀明,那才叫共产党员。比人家,照自己,我们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呢!”就这样,她不断激励同志们,也在激励自己不断奋斗,在小家与“大家”之间,她总是把集体的事放在首位,把群众的事放在首位。
**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她把来自于家庭方面的所有困难和苦衷,都深深地埋压在心底,从不向任何人倾诉,家庭的寒酸与窘迫丝毫没有动摇**对集体事业的执着和追求。家里的经济再紧张、再急迫,她从没有依赖过村上,反而经常为了集体的事业,省吃俭用,舍不得多花一分钱。每次上县城办事,她从不住旅社,借宿在亲戚家,吃饭有上顿没下顿。**为了集体的事业,零零碎碎不知搭进了自己多少钱。多年来,她不论外出还是在家,总是自己买烟招待,县、乡下村来的所有干部都一直吃住在她家。**当村干部的报酬不多,但始终没有领过补助费、招待费。
艰辛的付出必有丰厚的回报。**同志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她的事迹先后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她本人多次受到上级组织的表彰奖励。1997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1998年被评为市级“三八”红旗手标兵,并当选为市党代表,1999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务工作者,2000年荣获市级“巾帼十杰”提名奖,2001年被评为陕西省“三八”红旗手、宝鸡市“十佳政协委员”,2002年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全省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并当选为县党代会、人代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十届人代会代表。
面对一个个金灿灿的奖牌和各种荣誉,**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而是又在筹划和带领紫**人迈向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在紫**人心目中,又黑又瘦又矮的**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是全村群众治穷致富的主心骨。有了她,这个大山深处祖祖辈辈受苦受累的山民们心中就有了永远的光明和希望。
第五篇:xx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甘洒热血培沃土 践行誓言谱新篇
----记xx乡xx村党支部书记xx 四年时间不长,但他却用无怨无悔一心为民的执着,迎难而上不惧困难的勇气把一个“政府头疼、群众怨声不断的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和谐村、幸福村”,这就是xx村党支部书记xx,他用真情和忠诚践行着党旗下的誓言。
受命于危难 稳民心 转村风
xx原先是xx市磷肥厂的工人,由于厂子不景气下岗后,思路灵活、做事果断的他买来了汽车跑运输,挣钱后又买了铲车做工程,在xx市里有自己的房子,事业干得红红火火、生活过得宽裕舒适。但2008年夏天村里的一件事打破了他的这种生活。xx村两委班子出现了混乱,村民人心惶惶怨声不断,没有精力搞生产,村上没人愿意管,乡里没人愿意包。看到村上这种情况,xx再也坐不住了,自己这几年富裕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他不能眼看着村里出事任其发展,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接手了村上这个烂摊子,挑起了支部书记这副重担,对于家人的反对他耐心做工作默默承受。就这样放弃了在城里的舒适生活,把几十万买来的铲车闲置在家里,回到村里开始了他的支部书记生涯。当时村里的百姓说什么话的都有,有的说:“不要看你外面干得红红火火,到了xx你什么都干不成。”也有的说:“我就是看你们这些人不顺眼,就是要跟你们闹。”更有甚者见了面还动手打人、在开会时扔砖头砸会场。起初的热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用他的话说精神上就要崩溃了。但xx是一个认定了就不回头的人,他没有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后悔,他与班子成员多次开诚布公的进行了思想沟通,针对村上的情况制定了整改方案,建立了工作制度,在班子内部统一了思想,认为村上要稳定就必须从思想教育工作抓起。就这样开始了他长达半年的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之路。白天不在家的,晚上再去;不让进门的一次不行,两次三次,凭着真诚和执着带领两委干部访遍了全村621户。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渐渐地支部召开党员会议时到会的人数增加了,支村两委班子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增强了,从开始的村民一听说开会就趴在窗台上起哄甚至扔砖头,到起哄的村民逐渐减少,直到没有。村里风气逐步向好。趁此良机xx还专门请乡里的领导、市里的专家为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讲授思想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进一步提升了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的素质,促进了村风民风的转变。2008年的支部换届中xx高票当选xx村党支部书记。2009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在xx村掀起了政治理论学习的新高潮。xx带领支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培树出许多带领群众学习的先进典型,并且鼓励村民一同参与,引导村民积极为xx村的发展建言献策。经过近一年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村上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村民更了解了这个当家人,村风民风得到很大的改善。
促经济发展 调结构 富百姓
村上稳定的难题刚解,发展的难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很多村民失业在家,不得不到外地打工,村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xx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深知如果不能给村民找到致富的门路,来之不易的稳定成果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前面所做的一切努力就会变为泡影。xx村要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xx市委市政府“资源转资本、地下转地上”两转战略的提出让他眼前一亮,有了主意。他召集支村两委干部、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学习xx市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把村上的发展定位在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上。他带领支村两委干部到村民当中宣传这些好的政策,鼓励村民参与创业,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在听取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后村里也制定了相应的补助标准并张贴宣传。谁有创业意向,他就帮助联系市、乡两级的相关部门,方便办理手续,亲自帮忙协调水、电、土地等事项。经过不懈的努力,村上创业的人越来越多,项目越来越丰富。目前,特色种植方面一是由青年xxx牵头组建起了xx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150万建成了占地65亩,日光温室大棚40栋,春秋蔬菜大棚10栋的蔬菜种植园区,解决劳动力工人数80余人;二是青年xxx牵头投资80万建成了40栋温室蘑菇大棚,xxx成立的蔬菜种植合作社,以及xxx开展的种桑养蚕。规模养殖方面,现有规模养猪户五家,蛋鸡两户,肉鸡一户,养羊两户。
发展是大事、项目是关键,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村上的种植和养殖已经初具规模,但是,xx并没有就此放松。他认为一个村的发展要有特色,要有别的村没有的。2010年在一次远程教育收看时,河北省一个村灯笼制造的故事让他有了新的灵感——“这么好、这么容易在农村上手的项目,我们为什么不拿来用”。接下来,他和村委主任便开始了灯笼市场的调查,认为项目可行后,又给村上一些有资金的能人做思想工作,带着他们到河北、河南、浙江等地参观学习,希望他们投资建厂。2010年年底,六七个能人在xx村租用旧粮站投资近500万元建起了“xx市千家灯笼制造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公司统一进料做技术指导,农户在家中生产,做好后公司按价回收。这一项目目前带动了100余户农民参与其中,极大地增加了村民收入。灯笼厂的建成不仅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打麻将、传闲话、说闲话的人明显减少了。2012年xx村西的山上又种植了近100亩的干果经济作物。种植养殖、灯笼厂项目的实施使村民对煤矿整合后的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同时也为xx村的和谐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抓村庄建设 绘蓝图 谱新篇
xx村的工作在稳步推进,村民增收致富有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样没有放松。xx常说:“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当干部的大事,村上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做实做细叫响叫亮。回避问题,问题就是包袱;解决问题,问题就是财富。”xx在担任支部书记以来xx村先后开展了通气、通路、通水三项户通工程。2008年,xx村实施了秸秆气建设工程,在村北边建成了秸秆气化站,家家户户安装了用气管道、炉灶。2009年春天秸秆气正式运行,村里对农户用气进行补助,村民每方气只需出一毛钱就可以使用到清洁能源。2009年,xx村开始了户通水泥路工程,在户通工程规划时,多次出现地权争吵问题,支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xx和村委主任要求任何一个干部都不能和群众吵架,都必须竭力为群众解决问题。经过前期耐心细致的做工作,2009年村上顺利完成户通面积14848.22平方米,2010年完成面积8300多平方米,彻底改变了村上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情况。或许是上天对他的考验,2010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机井突然断水,村民吃不到水,这可把干部们急坏了。没有水可是大事,如果不能给村里找到水源,就会影响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和村里的安全稳定。xx连夜组织支村两委干部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村民吃水问题。第二天一大早,他确定村主任已联系好拉水的车辆后就立即动身到市里请专家来查看原因,经鉴定村里机井由于年限长已经没有水了。他请专家驻村测量水源,自己跑乡里、市里办理打井手续,村委主任和其他的干部筹划打井的资金和设备。面对手续、资金和其他一系列困难,他没有退缩,两委干部在他的带领下拧成一股绳,从筹资、装变压器、建蓄水池到抽水打井,仅用了40多天。新打成的600米的深井,出水量达每小时32立方米,不仅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还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户户通使得村上的脉络更加通畅、接下来xx要做的是健全村主要“器官”。2010年投资近100万元建成了集文化广场、幼儿园、卫生所、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支村委办公室于一体功能齐全的村集体办公场所。为了解决村民反映的住房问题,在充分调研摸底后他提出了“建一幢大楼、稳一方人心、兴一片土地”的工作思路,通过“四议两公开”的实施决定了在村东入口处修建居民住宅单元楼,解决百姓住房问题。xx负责各种手续的办理,村长搞协调,其他两委干部也是忙得不亦乐乎。8个多月的时间他开车跑xx、下晋城办理建房土地手续,车子不知坏过多少次,路也不知跑了多远,但他从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3月建房手续得到批复。紧接着严格按照程序开始的招投标工作于6月完成同月住宅楼开工建设。在工程建设期间,他每天必到,和村干部一起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并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2012年5月底三幢住宅楼封顶,配套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中。单元楼的建设不仅能解决96户居民住房问题,还丰富了新农村建设框架。xx说:“xx村的建设力度还要加大,在村西将建一个小游园,目前已完成了选址规划,开工在即。村里村外的绿化美化要上档次。要让村里的老百姓过上比城市更好的生活。”
xx村的发展xx归因于 “勤政、为民、务实、创新”,并把这八个字作为村训写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院子里以此鞭策自己、激励干部。古语言: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xx正是凭着一颗公心去做人做事的,在xx发展的道路上洒下的是心血和汗水,收获的是群众的信赖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