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工作总结(写写帮推荐)
一、领导重视,资金到位,措施得力。西峡山大面积广,人口居住分散,复杂分散的自然环境成为制约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瓶颈。近几年西峡县大力发展工业、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县委政府没有忘记广播电视。县委政府把发展村村通作为广播电视为“三农”服务、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文明与稳定、全面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为使广播电视这一最为普及、最易接受、最受群众欢迎的现代传媒最大化走进千家万户,县里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县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机构,各乡镇也都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公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南阳市委常委、前任县委书记刘朝瑞两次到县局现场办公,听取村村通汇报;现任县委书记杨炳旭,县长张生起,副书记鄢国宾,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玉芬,副县长舒伟等,多次亲临县乡广电联网一线,慰问广电职工,指导工作。县财政实行政策倾斜,免除广电局财政调控基金,县局、乡镇站筹措资金1300万元,投入村村通工程,为做好村村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村村通工作列入总体目标考核,2005年更是把村村通广播电视列入全县7件大事之一,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广电局和18个乡镇拧成一股劲,形成合力,一步一个脚印,一项一项抓落实,保证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高标准规划,整体推进,实现县乡村组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发展上,我们采取先区域后连片,最终实现广播电视全县大联网的方法,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管理。
1、强力发展有线电视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高质量快速度发展,走城乡一体化路子。西峡1992年在全市率先建起有线电视台,18个乡镇除两个乡与县城并网外,其它16个乡全部建起有线电视网络,现在用户发展到5.5万户,城区1.6万户。最多的西坪镇、桑坪镇有线电视户数已分别发展到6670户和4500户,普及率分别达到92%和94%。在有线电视发展上,我们确立了“四步走”战略。第一步,先发展人口密集的县城和集镇,积累资金,滚动发展。第二步,在农村人口比较密集的村建立有线电视小前瑞,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第三步,光缆传输,实现区域联网。2003年5月以来,县局多方筹资182万元,架通了石门水库、五里桥乡等10个村、长78杆公里的光缆线路,解决了城郊五里桥乡不通有线电视的“灯下黑”问题,新发展用户4810户;深山区桑坪镇去年以来共投资48万元,新架光缆线路35杆公里,最远处延伸至离镇政府23公里的深山村----牛毛坪村;双龙镇投资32万元,新架设光缆线路29杆公里。16个乡站两年来共投资542万元,新架光缆线路178杆公里,撤销村级分站47个,新发展用户12510户。第四步,实现全县大联网。去年11月筹资220多万元,新建县乡光缆杆路112公里,实现了沿312国道9乡镇光缆联网;今年3月份又和联通公司合作,实现北部山区9乡镇站和县台联网,下传节目28套,图像伴音清晰,群众反映良好。“四步走”战略,使我们既实现了县、乡、村有线电视的大发展,普及了有线电视的入户率,又减轻了县局、乡站的债务负担,为网络多功能开发奠定了基础。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2、无线电视网络建设,坚持“小功率、多布点”的方针,积极扩大有效覆盖。县电视台实现“两完整、一混合”播出,对少数山区群众居住比较分散的地方,采取卫星地面接收站、共用开线等多种形式,解决群众收听收看难问题。目前,全县已登记发展500多套卫星地面接收设施。
3、广播网络建设,采取中波覆盖、调频补充。我们在“热电视、冷广播”的大气候下,坚持办好广播。去年,县局投资7万多元,建立数字化音频工作站,使广播节目数字化制作播出,提高了播出质量。今年春节后,为扩大发射功率,采用县中波台2台3000瓦发射机,使辐射范围由城区扩大到方圆150公里的区域,覆盖全县人口的88%。我们还在寺山电视台建起调频转播台,为全县18个乡镇提供县电台节目信号源,覆盖全县80%以上的地区和人口,为收听广播提供了方便。
第二篇:实现县乡村组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
克服山区发展瓶颈 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 实现县乡村组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 西峡县广播电视局 2005年4月西峡县地处豫西南边陲,42万人口,18个乡镇,297个行政村,面积3454平方公里,为河南省第二区域大县,实现县乡村组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境内崇山峻岭,人口居住分散,自然村落11000多个,是一个典型的边远山区县。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西峡广电局不畏艰难,坚持网络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工作思路,狠抓网络建设,扩大有线电视覆盖,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村组、自然村为辐射点,广播和电视、有线与无线交叉覆盖的广播电视系统网络。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其中有线电视用户达到7.1万户,占全县居民总户数的71%;29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行政村有线电视覆盖率90.23%,2997村民小组有线电视覆盖2318个,覆盖率达78.05%。目前,全县18个乡镇、286个行政村、2997个村民小组、7.1万有线电视用户全部实现网络一体化,图像清晰,管理规范,服务到位。2003年以来西峡县委、县政府两次嘉奖广电局267万元,今年3月在全县“万人评议行风”活动总结大会上广电局又被评为“十佳优质服务单位”。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领导重视,资金到位,措施得力。西峡山大面积广,人口居住分散,复杂分散的自然环境成为制约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瓶颈。近几年西峡县大力发展工业、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县委政府没有忘记广播电视。县委政府把发展村村通作为广播电视为“三农”服务、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文明与稳定、全面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为使广播电视这一最为普及、最易接受、最受群众欢迎的现代传媒最大化走进千家万户,县里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县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机构,各乡镇也都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公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南阳市委常委、前任县委书记刘朝瑞两次到县局现场办公,听取村村通汇报;现任县委书记杨炳旭,县长张生起,副书记鄢国宾,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玉芬,副县长舒伟等,多次亲临县乡广电联网一线,慰问广电职工,指导工作。县财政实行政策倾斜,免除广电局财政调控基金,县局、乡镇站筹措资金1300万元,投入村村通工程,为做好村村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村村通工作列入总体目标考核,2005年更是把村村通广播电视列入全县7件大事之一,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广电局和18个乡镇拧成一股劲,形成合力,一步一个脚印,一项一项抓落实,保证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高标准规划,整体推进,实现县乡村组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发展上,我们采取先区域后连片,最终实现广播电视全县大联网的方法,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管理,工作汇报《实现县乡村组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
1、强力发展有线电视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高质量快速度发展,走城乡一体化路子。西峡1992年在全市率先建起有线电视台,18个乡镇除两个乡与县城并网外,其它16个乡全部建起有线电视网络,现在用户发展到5.5万户,城区1.6万户。最多的西坪镇、桑坪镇有线电视户数已分别发展到6670户和4500户,普及率分别达到92%和94%。在有线电视发展上,我们确立了“四步走”战略。第一步,先发展人口密集的县城和集镇,积累资金,滚动发展。第二步,在农村人口比较密集的村建立有线电视小前瑞,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第三步,光缆传输,实现区域联网。2003年5月以来,县局多方筹资182万元,架通了石门水库、五里桥乡等10个村、长78杆公里的光缆线路,解决了城郊五里桥乡不通有线电视的“灯下黑”问题,新发展用户4810户;深山区桑坪镇去年以来共投资48万元,新架光缆线路35杆公里,最远处延伸至离镇政府23公里的深山村----牛毛坪村;双龙镇投资32万元,新架设光缆线路29杆公里。16个乡站两年来共投资542万元,新架光缆线路178杆公里,撤销村级分站47个,新发展用户12510户。第四步,实现全县大联网。去年11月筹资220多万元,新建县乡光缆杆路112公里,实现了沿312国道9乡镇光缆联网;今年3月份又和联通公司合作,实现北部山区9乡镇站和县台联网,下传节目28套,图像伴音清晰,群众反映良好。“四步走”战略,使我们既实现了县、乡、村有线电视的大发展,普及了有线电视的入户率,又减轻了县局、乡站的债务负担,为网络多功能开发奠定了基础。
2、无线电视网络建设,坚持“小功率、多布点”的方针,积极扩大有效覆盖。县电视台实现“两完整、一混合”播出,对少数山区群众居住比较分散的地方,采取卫星地面接收站、共用开线等多种形式,解决群众收听收看难问题。目前,全县已登记发展500多套卫星地面接收设施。
3、广播网络建设,采取中波覆盖、调频补充。我们在“热电视、冷广播”的大气候下,坚持办好广播。去年,县局投资7万多元,建立数字化音频工作站,使广播节目数字化制作播出,提高了播出质量。今年春节后,为扩大发射功率,采用县中波台2台3000瓦发射机,使辐射范围由城区扩大到方圆150公里的区域,覆盖全县人口的88%。我们还在寺山电视台建起调频转播台,为全县18个乡镇提供县电台节目信号源,覆盖全县80%以上的地区和人口,为收听广播提供了方便。
三、理顺体制,强化管理,探索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效机制。为确保广播电视有效覆盖,使村村通能够长期通、不间断,我们“建、管”并重,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保证:
1、抓体制创新,促活力增强。乡镇广播电视站人员人事、业务由县局统一管理,实行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从站长的任命到一般职工的调配、工资职称晋升统一由县局组织实施,站长实行聘任制。对专职维护队伍实行动态管理,签订用工合同,择优录用,目前全县专职村村通维护队伍已发展到217人。近两年,我们还年年召开“十佳”、“十优”线务员活动,给他们戴花、上电视,并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观光,充分调动了线务员的积极性。
2、抓优质服务,确保群众满意。县局建立安装维修服务中心,16个乡镇建立安装维修服务分中心,《服务承诺》、服务电话、举报电话张榜公布,城区两小时内服务人员到位,乡镇12小时服务到位。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2003年我们对全县有线电视统一进行认真的普查、登记造册、建档,城区有线电视实现微机管理,实现了有线电视安装、收费、维修、稽查、管理一体化。为提高服务质量,县局还从县人大政协委员、执法执纪部门、社会知名人士中聘请10位行风监督员,听取批评、意见和建议,并接受监督。2004年,在全县开展的民主评议行风和“万人评行风”活动中,广电局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名列“十佳优质服务单位”行列。
3、抓规范管理,确保建管质量。根据山区特点,每年对全县广电事业发展做出统一规划,乡镇站分期分批实施,解决了乱建网络和重复建设的弊端。在设备的购置、台站机房的设施和网络建设质量上,县局统一标准,杜绝伪劣产品进入广电网络,减少了浪费,避免了劳民伤财。
4、强化网络升级改造,提高传输质量。2003年以来,一律按标准化架设有线电视线路;对2003年以前架设的线路,全部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综合传输质量。县到乡镇的联网光缆,实行分段管理、定期检测评比,奖优罚劣,保证乡镇机房的干线光缆始终处于畅通状态。
5、抓行业管理,做到守土有责,严格执法。县局在全面宣传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广电法规的同时,结合实际,制订完善了《关于加强乡镇广播电视站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办法》、《关于整顿广播电视专用线路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成立广播电视执法稽查队,配备了专车,组成15人执法队伍,负责全县行业执法,保证村村通成效。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在全县广泛宣传广播电视政策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2003年以来,依法处理各类损毁广播电视设备和私拉乱接有线电视的案、事件200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86万元。
5、抓活动载体,提高广电员工素质。2003年以来,在系统内开展了企业化、军事化、机关化教育活动,广电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广电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活动等,全面提高广电员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村村通畅通提供人力保证。以上是我局在扩大农村广播电视有效覆盖上的一些作法,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兄弟县(市)相比,还有差距。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借这次会议的东风,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查找不足,自我加压,在已经实现全县乡村组有线电视大联网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力争逐步消灭有线电视盲点自然村,积极探索数字电视、Ip电话、互联网上网等增值业务,逐步把西峡广电事业做强做大,做精做活。
第三篇:广播电视台制播一体化网络建设报告(财政)
阿拉善右旗文化广播电视局
关于旗广播电视台制播一体化
网络建设的报告
旗人民政府:
我旗广播电台,电视台于2001年合并,组建为阿右旗
广播电视台。长期以来,我旗的广播电视工作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事业发展迅速,现已初步形成了遍布全旗的广播电视网络框架,为我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环境。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旗社会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对广播电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旗广播电视台制播一体化网络建设,是进一步加强我旗广播电视工作的需要,更是当前宣传形势的需要。现将我旗广播电视台设备运行情况以及制播一体化网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运行情况
(一)基本情况
旗广播电视台主要承担对全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宣传
报道,转播阿拉善电视台自办节目和阿拉善广播电台调频广播节目的任务。广播电视台内设汉编部、蒙编部、制作中心、技术播出部、办公室等五个机构。现有在职干部职工30人。其中:记者9人(电视记者7人、广播记者2人),播音员5人(电视播音员3人、广播播音员2人),编辑制作3人,值机员3人。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28人,中级职称10人,蒙古族8人。目前,旗广播电视台共开设自办栏目7个。其中电视类三个,即《阿拉善右旗新闻》(蒙、汉),天气预报,调频广播类四个,即《阿右旗综合新闻》(汉)、《星期百花园》(汉)、《阿右旗新闻》(蒙)、《娱乐十五》(蒙)。另外,正在筹备,今年5月再开设一档民声栏目,同时不定期地制作和播出一定数量的专题片、宣传片等。
(二)设备运行状况
调频广播发射系统。发射机等主要设备均购于1994年,现已使用14年。发射管等主要部件型号已属淘汰产品,市场上难以购买。目前,发射机等发射系统主要通过精心维护,以确保正常工作。
新闻采编系统。摄像机6台。其中,购于1998年的1
台由于使用多年,老化严重,基本不能正常使用。现在承担采访任务的摄像机主要是2003年购入的2台数字机和2005年购入的3台数字机。正常情况下能满足新闻采访需要,但如开办自办频道、增设新栏目,则不能满足采访需要;电视节目编辑机两套。一套非线性数字编辑机购于1998年初,原来配置的奔腾三主板经改造升级为奔腾四主板,但由于其功能的局限性,现主要承担原始素材的 采集工作。另一台购于2003年的非线性数字编辑机,经2005年更新软件系统后,现承担着全部新闻及专题节目的编辑制作,工作量大、运行时间长,一旦发生难以及时修复的故障,将造成停播的严重后果。
电视播出系统。主要承担自办节目的录制播放任务和向阿盟电视台传输音视频信息的任务。目前,电视播出主要依靠2005年购置的一套硬盘播出系统和1998年购置的一套字
幕插播切换系统。特别是字幕插播机由于购置使用达十年之久,市场上已不再生产和销售此类型号产品,无法对其软件系统进行升级。
二、制播一体化网络系统建成后自办节目频道的开办情况
随着我旗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开办电视自办节目频道势在必行。目前,开办我旗地方自办节目频道已经自治区广电部门批准。
(一)我旗地方电视节目频道的播出形式与内容
1、转播《内蒙古新闻》、中央台《新闻联播》、《阿拉善新闻》(蒙、汉)。
2、制作播出《阿拉善右旗新闻》(蒙、汉)、天气预报等栏目,每日一期。
3、开设记者观察类、访谈类、娱乐类栏目各一个,每周播出一至二期。
4、播出由本台制作的专题片、宣传片、风光片以及由其它电视台制作的反映我旗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风光的电视短片。
5、每周1-5播出约100分钟(2集)电视剧,周末播出电影。
6、插播广告。
(二)硬件设施配备
根据旗广播电视台现有设备情况的分析,无论是前期摄录设备、后期制作以及前端播出设备,大部分已严重老化,有一部分甚至不能使用,而从摄录到最后的播出,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播出质量,甚至出现严重的停播事故。而以单机为主的制作模式,也严重影响广播电视台的工作效率,因而提出制播一体化网络建设的新模式。为了尽快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经我们与宁夏广播电视总台联系,并几次邀请该台技术人员来我旗实地了解情况,指导、培训专业人员,我旗也积极将专业人员送出去充电提高,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广播电视事业。
附:
1、《阿右旗广播电视台制播网络系统建设方案》
阿拉善右旗文化广播电视局
二0一0年三月十八日
第四篇:实现县乡村组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
克服山区发展瓶颈 建立村村通长效机制 实现县乡村组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 西峡县广播电视局 2005年4月西峡县地处豫西南边陲,42万人口,18个乡镇,297个行政村,面积3454平方公里,为河南省第二区域大县。境内崇山峻岭,人口居住分散,自然村落11000多个,是一个典型的边远山区县。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西峡广电局不畏艰难,坚持网络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工作思路,狠抓网络建设,扩大有线电视覆盖,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村组、自然村为辐射点,广播和电视、有线与无线交叉覆盖的广播电视系统网络。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其中有线电视用户达到7.1万户,占全县居民总户数的71%;29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行政村有线电视覆盖率90.23%,2997村民小组有线电视覆盖2318个,覆盖率达78.05%。目前,全县18个乡镇、286个行政村、2997个村民小组、7.1万有线电视用户全部实现网络一体化,图像清晰,管理规范,服务到位。2003年以来西峡县委、县政府两次嘉奖广电局267万元,今年3月在全县“万人评议行风”活动总结大会上广电局又被评为“十佳优质服务单位”。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领导重视,资金到位,措施得力。西峡山大面积广,人口居住分散,复杂分散的自然环境成为制约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瓶颈。近几年西峡县大力发展工业、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县委政府没有忘记广播电视。县委政府把发展村村通作为广播电视为“三农”服务、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文明与稳定、全面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为使广播电视这一最为普及、最易接受、最受群众欢迎的现代传媒最大化走进千家万户,县里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县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的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机构,各乡镇也都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公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南阳市委常委、前任县委书记刘朝瑞两次到县局现场办公,听取村村通汇报;现任县委书记杨炳旭,县长张生起,副书记鄢国宾,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玉芬,副县长舒伟等,多次亲临县乡广电联网一线,慰问广电职工,指导工作。县财政实行政策倾斜,免除广电局财政调控基金,县局、乡镇站筹措资金1300万元,投入村村通工程,为做好村村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村村通工作列入总体目标考核,2005年更是把村村通广播电视列入全县7件大事之一,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广电局和18个乡镇拧成一股劲,形成合力,一步一个脚印,一项一项抓落实,保证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高标准规划,整体推进,实现县乡村组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发展上,我们采取先区域后连片,最终实现广播电视全县大联网的方法,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管理。
1、强力发展有线电视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高质量快速度发展,走城乡一体化路子。西峡1992年在全市率先建起有线电视台,18个乡镇除两个乡与县城并网外,其它16个乡全部建起有线电视网络,现在用户发展到5.5万户,城区1.6万户。最多的西坪镇、桑坪镇有线电视户数已分别发展到6670户和4500户,普及率分别达到92%和94%。在有线电视发展上,我们确立了“四步走”战略。第一步,先发展人口密集的县城和集镇,积累资金,滚动发展。第二步,在农村人口比较密集的村建立有线电视小前瑞,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第三步,光缆传输,实现区域联网。2003年5月以来,县局多方筹资182万元,架通了石门水库、五里桥乡等10个村、长78杆公里的光缆线路,解决了城郊五里桥乡不通有线电视的“灯下黑”问题,新发展用户4810户;深山区桑坪镇去年以来共投资48万元,新架光缆线路35杆公里,最远处延伸至离镇政府23公里的深山村----牛毛坪村;双龙镇投资32万元,新架设光缆线路29杆公里。16个乡站两年来共投资542万元,新架光缆线路178杆公里,撤销村级分站47个,新发展用户12510户。第四步,实现全县大联网。去年11月筹资220多万元,新建县乡光缆杆路112公里,实现了沿312国道9乡镇光缆联网;今年3月份又和联通公司合作,实现北部山区9乡镇站和县台联网,下传节目28套,图像伴音清晰,群众反映良好。“四步走”战略,使我们既实现了县、乡、村有线电视的大发展,普及了有线电视的入户率,又减轻了县局、乡站的债务负担,为网络多功能开发奠定了基础。
2、无线电视网络建设,坚持“小功率、多布点”的方针,积极扩大有效覆盖。县电视台实现“两完整、一混合”播出,对少数山区群众居住比较分散的地方,采取卫星地面接收站、共用开线等多种形式,解决群众收听收看难问题。目前,全县已登记发展500多套卫星地面接收设施。
3、广播网络建设,采取中波覆盖、调频补充。我们在“热电视、冷广播”的大气候下,坚持办好广播。去年,县局投资7万多元,建立数字化音频工作站,使广播节目数字化制作播出,提高了播出质量。今年春节后,为扩大发射功率,采用县中波台2台3000瓦发射机,使辐射范围由城区扩大到方圆150公里的区域,覆盖全县人口的88%。我们还在寺山电视台建起调频转播台,为全县18个乡镇提供县电台节目信号源,覆盖全县80%以上的地区和人口,为收听广播提供了方便。
三、理顺体制,强化管理,探索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效机制。为确保广播电视有效覆盖,使村村通能够长期通、不间断,我们“建、管”并重,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保证:
1、抓体制创新,促活力增强。乡镇广播电视站人员人事、业务由县局统一管理,实行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从站长的任命到一般职工的调配、工资职称晋升统一由县局组织实施,站长实行聘任制。对专职维护队伍实行动态管理,签订用工合同,择优录用,目前全县专职村村通维护队伍已发展到217人。近两年,我们还年年召开“十佳”、“十优”线务员活动,给他们戴花、上电视,并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观光,充分调动了线务员的积极性。
2、抓优质服务,确保群众满意。县局建立安装维修服务中心,16个乡镇建立安装维修服务分中心,《服务承诺》、服务电话、举报电话张榜公布,城区两小时内服务人员到位,乡镇12小时服务到位。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2003年我们对全县有线电视统一进行认真的普查、登记造册、建档,城区有线电视实现微机管理,实现了有线电视安装、收费、维修、稽查、管理一体化。为提高服务质量,县局还从县人大政协委员、执法执纪部门、社会知名人士中聘请10位行风监督员,听取批评、意见和建议,并接受监督。2004年,在全县开展的民主评议行风和“万人评行风”活动中,广电局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名列“十佳优质服务单位”行列。
3、抓规范管理,确保建管质量。根据山区特点,每年对全县广电事业发展做出统一规划,乡镇站分期分批实施,解决了乱建网络和重复建设的弊端。在设备的购置、台站机房的设施和网络建设质量上,县局统一标准,杜绝伪劣产品进入广电网络,减少了浪费,避免了劳民伤财。
4、强化网络升级改造,提高传输质量。2003年以来,一律按标准化架设有线电视线路;对2003年以前架设的线路,全部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综合传输质量。县到乡镇的联网光缆,实行分段管理、定期检测评比,奖优罚劣,保证乡镇机房的干线光缆始终处于畅通状态。
5、抓行业管理,做到守土有责,严格执法。县局在全面宣传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广电法规的同时,结合实际,制订完善了《关于加强乡镇广播电视站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办法》、《关于整顿广播电视专用线路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成立广播电视执法稽查队,配备了专车,组成15人执法队伍,负责全县行业执法,保证村村通成效。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在全县广泛宣传广播电视政策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2003年以来,依法处理各类损毁广播电视设备和私拉乱接有线电视的案、事件200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86万元。
5、抓活动载体,提高广电员工素质。2003年以来,在系统内开展了企业化、军事化、机关化教育活动,广电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广电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活动等,全面提高广电员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村村通畅通提供人力保证。以上是我局在扩大农村广播电视有效覆盖上的一些作法,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兄弟县(市)相比,还有差距。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借这次会议的东风,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查找不足,自我加压,在已经实现全县乡村组有线电视大联网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力争逐步消灭有线电视盲点自然村,积极探索数字电视、Ip电话、互联网上网等增值业务,逐步把西峡广电事业做强做大,做精做活。
第五篇:XX网络广播电视工作总结
XX网络广播电视工作总结
XX年工作简要回顾
XX年是“十二五”第二年,是网络广播电视发展之年、改革创新之年、求真务实之年。在台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东毅台长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台的重点工作”的要求,网络广播电视紧紧围绕全台工作中心,把握正确导向,提高节目质量,确保安全播出,依法强化网络管理,加快事业发展,增加经营创收,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xx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重大宣传成效显著
精心组织 “两会”、庆祝新中国63年华诞视频宣传、记者节前夕“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迎全运主题宣传等重要工作、重点活动的报道,确保了重大宣传任务圆满完成。
1.两会报道。采用我台“两会”报道的节目资源,经过精心编排,xx广播电视网推出了《XX年‘两会’特别报道》专题页,xx网络电视推出了《XX聚焦xx“两会》网络视频专题,24小时不间断的推出最新消息发布和专题图文、音频、视频报道实现了网络广播、电视新闻两会新闻的即时点播,发布视频新闻180余条,广播新闻214条,图片112幅,涵盖“两会”进程报道、记者专访、记者采访花絮、《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本台评论等,全程全景展现xx“两会”盛况。
2.抵制低俗及走基层网络专题。积极配合我台的抵制低俗之风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适时推出抵制低俗和走基层专题。在xx网络电视开设“走基层xx边界行”网络视频专题,集中发布“走基层xx边界行”新闻视频15条。网络广播电视播发相关新闻、音视频报道百余篇。
3.台网联动彰显优势。在今年的报道中,台网联动优势尽显,电台新闻中心的资源通过网络加工、整合,得到了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的音频资源来自我台广播频率、电视频道,这些音频本属于不同时段的不同节目,在广播电视媒体上线性播放,稍纵即逝。而在网络报道中,这些音频、视频能够被重新整合,根据不同主题进行新的分类重组,突破了时间与栏目的限制,令已有资源重获生机。从年初开始,我们注重以网台联动、互动为手段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的竞争力和网络影响力:XX年期间网站与新闻频率、新闻频道共同录制了很多视频节目及专题宣传,如新闻频率民生类节目《连心桥》、奥运特别节目专题《大大小小看奥运》等等,深受网友关注。我们还实行了全台栏目及主持人微博认证及本台官方微博管理,目前,经我们与新浪微博沟通,通过认证的栏目官方微博13个、主持人微博57个、幕后人员微博 26个,本台官方微博粉丝数超过16000人。
截至XX年12月5日xx广播电视台网共发布新闻14548条,其中视频新闻613条;各类文字稿件13935条。涵盖台内、本地、国内、国际、娱乐、时评等多个分类。同时,6套广播频率实现在线点播、直播,技术完善。自办频道《声动网络》《大眼睛视播秀》成为辽沈地区首个网站自办音视频频道。自办视频栏目《xx故事》、音频广播《吃在xx》影响力日益提高。全网总点击量突破994569个,日均访问量4000个。
沈视网及xx网络电视共更新上载本台自制节目4100余期,各类视频短片12500余条,总时长超过3000小时,发布转载各类图文信息34000余条。在内容建设上,努力加强新闻传播引导能力、宣传xx城市精神、传递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社会大众、促进民生和谐。实现了xx电视节目的跨区域覆盖,我台网络影响力日益提升,目前,平均日到访IP数超过5000个,日均页面点击数超过XX0。
二、迎接“十八大”,安全播出无事故
1.认真贯彻全台党的十八大宣传方案的要求,把握基调,突出重点,周密计划,精心安排;积极与新闻频率、新闻频道深度互动,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扩大新闻频率、新闻频道重
点报道在受众中的影响。
2.把握宣传口径,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提高防范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重点岗位、重点时段值班制。本着谁主
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追究制,确保安全,不出任何纰漏。
3.严格执行审稿制度,本台记者、编辑采编的稿件,需经频率、频道审阅后方可上网发布,网络转载的新闻信息必须按规定实行三级审稿制度。严格遵守宣传纪律,严肃认真地履
行的岗位职责。审定稿件的范围包括单篇稿件、整套节目。全面贯彻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提高网络宣传的质量和水平,4.提高网络广播电视台预防和控制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设立了应急工作流程,组织了网络受到攻击时的应急演练及备件准备工作。强化防火、防盗、防灾预案,进一步明确了消防责任人,绘制了消防紧急疏散通道和消防重点部位图,确保网络安全不出任何问题。
5.集中清理不良及低俗信息整治,配合市公安局网络处对网站安全等级进行测评工作。
三、自主改造网络广播直播间,初步达到声学播出标准
XX年4月,网站自主改造网络广播直播间,主要对声学、美学方面做整体调整。同志们不怕苦不怕累视台如家历时数周时间完成施工,现已改造成一个符合声学播出标准而且美观大方的多媒体网路广播演播室,彻底解决直播过程中声音有回音、混响大等声学问题。在吸音材料选择上前期经过多方面比对,最后选择物美价廉的鸡蛋棉吸音材料。这种材料不但吸音效果好而且无毒无味环保健康,同时为台里节省了一笔装修费用。现如今,网络广播直播间宽敞明亮,从原来的不具备声学条件的录播形式改变为每天不同时段的网络直播,直播形式创意无限。随着网络广播电视台自办节目越办越多,广播精品节目层出不穷,网络广播节目收听率逐年大跨步提升。
四、完成设备升级 奠定发展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沈视网设备升级今年开始正式实施。为保证项目顺利进入施工阶段,4月18日由廉杨副台长组织召开沈视网技术改造协调会,总工办、播出部、网络制作中心、行政处等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解决了机柜、网络、配电、视频信号等基础方面的问题,随后中标公司派技术人员驻场施工。经我们的工程师与设备公司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到目前,已完成视频点播、直播、收录、视频格式转换、内容更新流程等方面开发和测试。
这次技术升级改造,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建立起了一套 面向新媒体业务的全流程的内容服务与运营平台,实现内容汇聚、加工、管理、存储、编排、转码发布和广告的统一运营。解决了节目分散存储在多个PC机上、资源缺乏共享、流程混乱等问题。提供了人性化的管理和交互功能,提高了视音频点播、直播的质量, 提升了用户体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五、完善网站内容 提升网站价值
用户和市场,是网站发展的根本。4月份,我们完成了沈视网《以访客为中心的内容框架设计》,确定了此次沈视网改版的内容架构。规划了本台宣传、新闻资讯、生活服务、娱乐、商业信息服务等频道,共有首页、二级频道页和内容页等86个页面,现在已完成近30个页面设计和编码工作。预计,到XX年2月,新版沈视网可进入内部测试阶段。
为弥补我们在网站上商业开发的不足,我们与广告部联手协作,对医疗、旅游、食品等行业的合作前景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线上线下协作,大力发展产业化的路线。发挥我们的优势,提供广告、信息发布、形象展示、活动营销推广等服务产品。
六、开办《便民网》,服务百姓,拓展自主资源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家电维修通过网络平台逐渐兴起,一些维修帖子经常会出现在58同城这些网站的论坛里,维修师傅水平、报价等方面参差不齐,市场表现 也很混乱。
xx便民服务市场的无序状况,为我们搭建便民服务平台提供了契机,根据市场调研,我们开办《便民网》服务平台,聚合xx地区维修师资源,挑选技能强、素质高的维修师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并与新闻广播深度互动做强广播服务品牌,最终努力打造成辽沈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服务网。目前,《便民网》先期开办三大板块,涵盖了百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家电家装产品维修。便民网服务平台采取单独服务器、单独域名进行管理,后台数据由技术人员自主开发完成,网站于XX年11月内测上线使用。同时,便民网与我台新闻广播《非凡百事通》节目做网台互动,既可以通过热线电话报修,也可以通过网上留言方式上报维修内容。
七、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集中业务培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业务素质。一是 针对开办网络广播节目,音频节目剪辑量大,所用音频剪辑软件功能实用性差,XX年7月部门内部进行了集中业务培训,主要讲解NUENDO专业录音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技巧学习。二是XX年10月中旬刘延明等四名同志参加XX年全国网络视听节目审核员培训。通过本次学习,四名参加培训的同志对音视频节目的审核标准等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取得相关认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了支部创建活动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加强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走基层专作风 改文风”专项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做好网络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关于XX年工作
XX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宣传文化事业繁荣之年。按照东毅台长提出工作目标,网络广播电视立足挖掘潜力提升发展空间,力争在视频分享、P2P直播、节目点播、下载、聚合等方面寻求突破,成为网络广播电视发展的新亮点。
我们的目标是:站在把握未来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程。抢抓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机遇,以集合广播电视两大传统媒介的优势,用新的网络视听手段,丰富传播形态,扩展表现形式,延伸获取信息、表达情感的手段和能力。通过革新内容的存储、传递、继承、更新、生产、消费方式,适应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收听收视需求,促进网络广播电视传播结构调整,成为文化传播和舆论传播的新渠道,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丰富内容,创新服务
视听节目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的重要形式。视频分享、P2P直播、影视点播、下载、聚合、播客等新形式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形态不断出现。有关统计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XX年年收入增长率超过200%。可以肯定地说,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是下一代互联网的主要业务,其发展前景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倍受关注。今年下半年,我们将从强化广播电视的网络版入手,把我们网络广播电视节目在通过原有渠道进行直播传播的同时,提供节目的点播服务,并在后台自动实现节目数据的存储、压缩、上传和发布,实现可随意回放,集合广播电视两大传统媒介的优势,在传播内容上适应新的传播形式的要求,从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提高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服务的便捷性,努力培育并形成广播电视新媒体传播服务的品牌。
2、强化台网互动,增强节目的现场感和参与性
互动性强是网络的一大魅力。目前的情况是:广电网站在母体内,相互合作不多,资源利用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网络广播电视的发展。
明年我们将试行与新闻频率、新闻频道的深度互动,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在网络上的新包装、重发布、再落地。一方面把广播电视直播栏目引入即时的网络互动,另一方面,网络也通过互动的方式把广播电视资源的利用做到最大化,为广播电视在“虚拟世界”的宣传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拓展展示的空间。
3、凸显网络广播电视节目 在网络上的无限性、专属性
按照东毅台长指出的新闻立台的理念,立足本地,突显区域新闻特色,彰显独家新闻魅力。虽然网络广播电视因先 进技术而拥有了无限的到达可能,但抄来抄去的同质化内容仍是制约网络发展的瓶颈,明年我们力争突破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在网络传播的制作周期、播出时长、音像质量等方面的限制,使网络的广播电视节目更加快速机动、亲和多彩。除了实现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即时点播、在线直播操作以外,逐步实现不涉及版权的网络影视剧回放,成为展示我台电视剧宣传、观赏的新渠道。实现我台播出的电视剧在网络上的再落地,获得到达受众的新机会。
4.拓展广告植入的载体,促进网络营销
对地方性的网络广电媒体来说,突显区域特色,发展独特、独有的内容,是拓展营销的有力手段。从营销的角度考量,发展独特内容,实现线上与线下并举,加强互动,做好市场细分,充分利用栏目和主持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提供地方性综合服务,拓展自身的营销领域。明年我们将搭建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我们的一个发展的愿景。我们认为,不论是办好官网,还是办好网络广播,从经营的模式上说,并没有摆脱媒体二次销售的束缚。盈利的模式无非还是依靠广告,还是把自己定位在内容提供商的位置,通过自己提供的内容吸引受众,然后再将自己的受众打包卖给广告公司。我们希望能够有机会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这种机会可能就在于依托网络广播电视搭建起一个有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努力把受众变为客户,使我们在成为内容制作人 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品牌产品的供货商,进而成为一些产品的集散地和超级市场。
明年我们将与广告部门深度合作,网络广播电视全新改版:开发移动视频爆料客户端,建设内容汇聚云平台,加大网络信息来源,同时,实现网站与传统演播室之间的资源共享系统。同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扩大我台的信息发布面,并实现微博用户、微信用户在我台网站的共享身份登录。努力开发医疗、旅游、汽车、食品等行业的网上创收通路;充分开发网站上的广告位,提升xx网络广播电视的商业价值。创办网络广播电视栏目,尝试传统广播电视向新媒体广播电视进军。并有针对行拓展广告植入内容载体,在技术上搭建网站新的存储系统,解决现有音视频资料存储空间不足问题。在队伍建设上,切实加强人才培养。要从抓队伍建设入手,提高队伍素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培训、使用、激励保障机制,造好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