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透视《三字经》观古代的幼儿教育
透视《三字经》观古代的幼儿教育
提纲:现代人十分重视幼儿接受教育的问题,有一些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心力交瘁,不知如何才能把孩子教育好。那么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看一下古人是如何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他们的启蒙读物又有哪些?从中从中我们又可以学习到一些有益教学的方法。关键字:幼儿教育三字经孟母
当今社会只要你打开可爱的小朋友的书包,你就会发现一个小小的书包竟然被各类图书占的一点空隙也不留,如语文、数学、外语„„。由此可见现代人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而有些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父母,甚至在孩子还未呱呱坠地之时,就开始对其进行早期教育——胎教,如听各类音乐,讲古今中外的一些童话寓言„„。唯恐他们的孩子将来不是一个全才。待到宝宝长到2—3岁左右就开始绞尽脑汁地想方法对其智力进行“开发”。有些父母不惜花费巨资把孩子送进贵族的幼儿园与重点小学就怕自己的孩子与同龄人相比输在起跑线上。那么有人会想了古人是如何看待幼儿教育的问题呢?又是如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他们又使用的是何种启蒙教材?
其实,早在秦汉之际就出现了一些幼儿启蒙教科书,如《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书籍没有能够保留下来。因此,我们也就无法了解那个时期有关幼儿教育的问题。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一下宋朝以后的幼儿教育问题,因为在宋朝随着《三字经》的出现了,儿童的启蒙教材基本定下来了,即“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因此也形成了一整套有关幼儿教育的方法。由于我曾今观看过钱文忠教授座客《百家讲坛》栏目演讲的《解读三字经》节目。因此,我就以《三字经》为例,浅谈一下古人是如何看待幼儿教育的问题?又是如何对幼儿实施教育?
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三字经》,《三字经》顾名思义是由三个字一句组成,全书共380句,1128个字。相传为南宋王应麟所编,该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容易记忆是幼儿启蒙教育的理想教科书,而且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市。“纵观整书《三字经》,全书提及的“经书”有18种,“子书”5种,“史书”22种。”①我认为现在的幼儿背一背《三字经》也带有好处。
其次,通过《三字经》来分析一下古人是是如何看待幼儿教育问题与对幼儿如何实施教育的㈠古人十分重视幼儿接受教育的问题,打开《三字经》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②这是说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如果不对他实施教育的话,那么他的性格就会变坏。举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例子——周处除三害:周处是晋朝一位出名的将军。他年幼时家境贫寒且父亲早亡没能够接受教育,慢慢的长大之后就成为与山中的猛虎、河中的蛟龙并列的“村中三害”。村中的人见到他就像是贫民遇到土匪似的,在远处看到他就绕道而行,更别说有勇气和上去和他打招呼。可见在幼儿接受教育这个问题上古人的眼光是多么的深远,而不像现代有些人的思想还是那么迂腐认为读书没有用能赚钱才是硬道理。
㈡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生活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影响。如现在家长老师经常挂在嘴上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西方人也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北欧教育家伊拉斯莫斯曾今说过:“只能让幼儿和品德优良,谦虚谨慎的孩子交朋友。应使孩子远远避开成群的顽童,死硬的酒鬼,下流猥亵的人,特别是溜须拍马的人;不要让孩子闻其声,观其影,以免受到不良影响。”③《三字经》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出名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其实这就是孟母三迁。那么孟母因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呢?(况且还是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孩子,其中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是因为孟母已经意识到她家周围环境对小孟子的学习成长十分不利,一处靠近墓地这里小孟子只会学到了各种各样的丧仪;另外一处临近商业街这里小孟子只能学会做生意,中国自古在统治者的倡导在人民的脑中就形成“士农工商”的价值观,在此影响下就商人的地位就很低一般人是看不起商人。她是为给小孟子找一个适合读书的地方,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相比之下现在一些人在这方面做得却不如孟母,如一些喜欢玩牌、打麻将、上网的父母为了自己一人的快乐,完全不管孩子的生活的环境,尽然把孩子带到游戏厅、麻将馆等场所。幼儿的模仿能力十分强,慢慢的耳濡目染也就继承了父母的这一嗜好,踏上了父母走过的老路。
㈢古人也很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母亲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更是孩子终生的导师。”④《三字经》中还是通过孟母来讲述母亲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孟母看到小孟子不好好学习,就不加思索的就把他们生活之源剪短“子不学,断机杼。”,从而让小孟子意识到继续学习的重要作用。我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在我的家乡有一位母亲是这样教育她的孩子的,一次她带着孩子从邻居家里回来,孩子把从邻居家里偷来的一根针递给了母亲。母亲不仅没有斥责孩子还高兴地夸奖他:“我儿子真有本事都知道往家里拿东西了。”在母亲的这一怂恿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大胆最终小偷变成了大偷。最后,把一颗子弹“偷”到了自己的脑袋中。她的儿子在被执行枪决的时候对母亲说:“妈我能在吃您一口奶吗?”当她把奶头放到孩子口里的时候,孩子“心狠”地把母亲的奶头咬了下来,他眼中放射出凶狠的目光流着冰冷泪水愤怒地对母亲说:“我能有今天全是拜您所赐”。讲完母亲教育的重要作用之后接下来《三字经》讲了父亲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举了一个读书人都知道的例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述了窦禹钧呕心沥血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最后他的五个孩子三个考中进士,两个中了举人的故事,这就是五子登科的典故。“父母只是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应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儿童身上”⑤儿童犹如温室中的花朵总是要接受阳光的洗礼。因此儿童最终要走出家门步入学堂接受更加系统完备的教育。进入学堂教育幼儿的接力棒就被老师接住了,因此《三字经》中指出老师一定要好好地教育学生,因为“教不严,师之惰”。这也可能是老师在古代社会中地位那么高的原因。
㈣古人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德”。捷克教育教夸美纽斯增说:“儿童应学习有关德行的初步知识,包括:节制、整洁、礼节、尊敬长辈、诚实、不损害他人、不嫉妒、落落大方和爱劳动。”⑥一个人假使他没有“德”那么他学识越渊博他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三字经》在讲到教育内容的时候首先就让学生学习“德”对兄弟之间要讲悌到、对待父母要孝顺、对待老师要尊重,其中举了几个很出名夫人例子:“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只有学习了“德”才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不过现在我国幼儿教育在这一方面做得好像还不够好,现在一些学校只重视幼儿智力的发展,对德育倒是不怎么关注。
㈤古人在教育次序上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幼儿教育首先是教他们简单的数学知识“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然后叫他们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三光者,日月星”、地理知识四个方向,之后才慢慢的教他们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幼儿在无形中就把一些基本的天文、地理、人文、音乐等知识掌握了。然后让儿童接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这些儒家经典,待到儿童把这些经书学习了之后才让他们学习深奥的“诗书易,礼春秋”。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㈥古人强调对幼儿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历史记录了一个民族走过的光辉岁月与黑暗的时期,记载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更迭,幼儿以史为鉴就不会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而且“读史书,可以让儿童掌握一套能够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⑧读书也可以让一个人对其民族产生感情与认同感。这就是为什么中华在生死存亡之际遍布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纷纷尽其所能的帮助中国的原因吧!《三字经》在接下来就开始讲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
㈦古人重视好的榜样对幼儿教育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好的榜样可以成为
一些人学习的动力。接下来《三字经》给我们讲述了一些学习的好榜样,有不耻下问的孔圣人、有刻苦学习的孙敬、苏秦、有神通刘宴等等。
最后,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古人对幼儿教育的问题,吸取一些有益的教学方法。参考文献:
1张小翠;陈世联;浅析《三字经》中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众文艺2李逸安:《三字经》,中华书局
3周采,杨汉麟 :《外国学期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60
4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P18
5周采,杨汉麟 :《外国学期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78
6周采,杨汉麟 :《外国学期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77
7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P195
8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P198
第二篇: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
李晓
近几年来, 我国许多地方幼儿教育中出现了“ 小学化” 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游戏的主导地位被学习所取代, 幼儿教育中识字、算术教学的比重过大, 课堂讲授结合作业练习的教学方式方法取代了生动活泼的游戏化教学。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本文拟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傲育“ 小学化”现象的消积影晌
1、“ 小学化, 的做法违备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幼儿生理学、心理学的大研究早以证明幼儿的身体发育水平、神经系统功能、认识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还很不成熟、很不完替,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小学化”的做法不顾幼儿的年龄特征, 在实践中很容昌导致幼儿过度疲劳, 影响蒯的身体发育很容肠导致部分幼儿过早体脸到学业成绩不佳引起的挫折感, 形响幼儿正确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形成。
2、“ 小学化”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 妨碍了幼儿的全面和诸发展。社会实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笋础这知滩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对于幼儿来说, 游戏是最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实践形式, 因为游戏的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其体性特征最适合于幼儿知识经验不足、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迅速、想象活肤的年龄特征。在游戏过程中, 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充足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 联合国制定的儿童权利公约》把游戏确定为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 我国正式颁布不久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也将游戏确定为幼儿园的基本清动形式。“ 小学化” 的做法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时间, 从而构成了对幼儿发展权益的侵害。幼儿在获得某些知识、技能的同时, 付出的却是身心片面发展的高昂代价。
3、“ 小学化” 的做法破坏了国家对幼儿教育功能、任务的定位。作为我国学制系统的开始阶段,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以后的长远发展莫定基础。在完成这一基本任务的过程中, 幼儿教育要适时地引导幼儿逐步做好进人小学的准备, 包括知识经验、,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社会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以及健康的身体等等方面。应当明确的是, 幼儿教育只有坚持全面发展的方针、原则, 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幼儿对小学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性。“ 小学化” 的做法实际上破坏了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功能定仇把幼儿教育与早期智力开发或人学准备划了等号, 忽视了幼儿教育的独立地位对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与活动不是合理安排, 而是过分盆视识字、算术教学和特殊技能的训练。这样做,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使幼儿无法做好进人小学的充分准备, 造成相当部分幼儿上小学后出现学业成绩下滑、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逃学和同伴关系障碍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总之, 幼儿教育“ 小学化” 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和有关法规制度, 不利于幼儿教育健康运行和幼儿全面协调发展的错误做法, 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
二、幼儿教育“ 小学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 小学化” 现象与多方面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其中, 对“ 小学化” 现象的产生起了较大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 幼儿教育规模不足, 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幼儿教育列人我国学制系统的时间还不长从总体上看, 其规模还是不能适应我国适龄幼儿
众多这一现实的, 在相当多的地方还存在着幼儿人托难的问题。因此, 在一定时期内, 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主要是规模的扩展, 而教育质量将不可避免地存在低标准的状况。在国家教委去年制定献全国幼儿教育事业“ 九五” 发展目标实施惫贻中着重提出了以多种形式发展幼教事业, 努力提高幼儿教育普及率的目标, 明确反映出我国幼儿教育规模与幼儿受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矛盾。同时, 我国对幼儿教育的实施过程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监督机制, 地方幼教主管部门对幼儿园班缺少有效的调控, 对幼儿园是否贯彻国家幼教方针, 是否遵循有关法规制度, 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反馈监督渠道。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幼儿园办园行为的失控, 影响幼儿教育的总体质。
其二, 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以“ 片面追求升学率” 为基本特征。近些年来, 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加剧, 我国中小学阶段的“ 片追”倾向也日益严重, 并且趋于低龄化。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 为了保证本地的升学率,违背国家幼教方针, 要求幼儿园使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教法, 将幼儿过早地拉进应试教育的考试竞争中有的地方甚至对幼儿人小学设人学考试, 迫使幼儿园开设相应的科目。由此可见, 中小学阶段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是“ 小学化”现象产生的重要背景。
其三, 相当比例的幼教管理干部和幼儿教师素质低下。
随着幼儿教育被列人到我国学制系统中来,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但由于
先前的人员素质基础薄弱, 如今幼教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已成为社会及家长议论的焦点之一。许多幼教管理干部不能正确理解国家幼教方针, 贯彻执行不到位, 在管理上主观性、随意性大许多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低下, 专业知识贫乏, 职业技能生疏, 且缺乏上进心, 为图省攀, 便以识字、算术教学取代了丰富的活动。以如此低下的人员素质,在实践中出现不规范的管理行为、教学行为是必然的。
其四, 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舆论和需求压力。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竟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社会舆论和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空前的提高。但是, 家长们对幼儿教育仍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由于各种媒体和某些“ 专家,、机构对早期教育作用的不当宜传, 使许多家长接受了“ 早期教育决定论” 的观念。他们片面地认为智力开发越早越快越好, 十分重视对幼儿施以识字、算术、特殊技能的教学和训练, 而不童视甚至不理解全面发展的重大而长远的意义。在这样的社会期望和宜传压力推动下, 部分幼儿自迎合其要求, 以各种识字教学、算术教学实验班和特长斑吸引家长送子女人园在青的地方还造成了真正坚持国家的幼教方针的幼儿园门庭冷落的馗尬局面。因此, 社会宜传和家长观念中的功利倾向是造成“ 小学化”现象的重要促动因素。除了以上因家以外, 相当比例的幼儿园硬件不完警, 以致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 也是导致“ 小学化”现象的因素。
三、消除幼儿教育“ 小学化”现象的对策
“ 小学化”现象反映了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 也反映了幼儿教育所处的大环境的不成熟性。因此, 对“ 小学化”现象的治理, 切不可简单地“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 而应当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加快幼儿教育发展, 完善幼儿教育的管理监督机制。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 贯彻国家教委的有关意见,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发
展幼教事业, 尽快提高幼儿的人园率, 缓解幼儿教育中的供带矛盾。同时, 各地要依照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规及有关政策方针、加强对幼儿园班的管理监督, 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一套幼儿园自主管理与幼教主管部门宏观指导相结合的、反馈及时、调控有力的管理监督机制。
加快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国家要加大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力度从根本上消除,’片追” 倾向, 淡化考试竞争,从而为幼儿教育减轻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压力, 为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创造条件。加强幼教管理干部和幼教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 各地幼儿师范学校班和师范大学幼教专业在为一线培养合格的幼教管理干部和幼教师资的同时, 还果尽快对现有的未经专业培训的有关人员进行在职或离职的培训。培训的重点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屏, 国家和地方要逐 步建立和完善对幼教管理干部和幼教师资的业务考核制度, 几以及竟争性的用人制度, 并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 以促使幼教管理干部和幼教师资不断学习, 提高水平,广泛佩杰地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知识。
各地要组织幼教专家,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 面向社会提供幼教咨询与指导, 引导广大家俘正确看待幼儿教育的作用, 树立科学的教育态度和长远的眼光, 从而淡化社会上对幼儿教育的功利心态。对于某些“专家”和机构对幼儿教育的片面宣传和以商业化手段推出种种幼教方案的行为, 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努力改善幼儿园的硬件条件。对于幼儿园的硬件建设, 须注意两点一是硬件标准的确定。各地要明确规定幼儿园班应达到硬件标准包括场地、房舍、设施设备、图书玩具等, 并依据标准对幼儿园进行检查验收, 对不达标者作出相应处理, 以形成一定的外部压力。二是经费的筹措和使用。在经费的筹措上, 向家长收取的费用是一项重要的经费来源。但是, 盲目的高收费是不可取的, 幼儿园应在努力提高保教质盘、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收费标准才能被家长认可在经费的使用上, 幼儿园要优先考虑改善硬件条件, 为提高保教质量创造更好的条件, 尤其是先前基础较差的幼儿园。另外, 各地还可以考虑将一些规模太小且相距较近的幼儿园班合并、集中有限财力改善条件, 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
总之, 我们必须从软件与硬件、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等各个方面完善幼儿教育, 在消除“ 小学化”现象的同时, 也防止其它不正常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保证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① 教育文摘周报》, 年第 期。
② 人大复印资料· 幼儿教育卷, 年第 期。
③高月梅、张私, 幼儿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 版社, 年月版
第三篇:幼儿教育整体观
幼儿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众多的因素,应加以有机的整合。幼儿教育的整合,应该是系统的整合,只对局部的要素进行整合,往往难于取得应有的成效,甚至整合往往会变成形式的整合,而不是实质的整合。
1、观念的整合观念的整合,就是观念的联系和渗透。幼儿教育应关注多样化的观念,并注意这些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整合的观念,才会有真正整合的教育。避免机械的、片面地理解某些教育观念。如关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应与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结合起来;应把教育形式、手段的多样化与教育手段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结合起来。
教育观念的整合,是先导性的整合,只有充分整合各种相关的观念,形成一种与教育整合有关的观念的体系,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
2、目标的整合教育目标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教育目标在表述时,可能会划分为不同的方面。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把教育目标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及艺术五个方面。除了这种划分方式外,也还有体、智、德、美或运动与技能、认知及情感等归类、划分的方式。不管那种归类、划分方式,都是对整体发展的相对的划分,这种划分只是为了使我们在考虑教育目标时,不致笼统、无序。任何一种划分都存在对整体发展分隔的问题。这种分隔对年龄较大的学习者来说是必要的,分隔能使学习内容分化、深入。但对年幼的学习者来说,分隔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应该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加以弥补的。因此,教育目标的原初形态并不是割裂的,要使教育深入和具体化,有必要对教育目标进行适当的划分,但这种划分不应只是是单一领域的目标细化和分解,而还应是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教育目标从总体的目标到现实的活动目标应该是一个整合-分解-整合的过程。目标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目标的整合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整合,进而也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整合。
3、内容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幼儿教育的整合最终总要体现在内容的整合上。课程内容的整合是以目标的整合为前提的。教育内容整合的主要表现是使同一个领域的不同方面的内容、不同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甚至可以突破领域这一内容组织形式。内容的整合最终应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内容的整合性,影响到活动的整合程度。
4、资源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与教育内容紧密相关的,教育资源中蕴含了多种教育内容,对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拓展幼儿教育的空间,丰富幼儿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幼儿园、家庭及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地加以运用,并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
5、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经验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进行,但较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整合。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需要教育实践的经验,需要对幼儿活动水平的洞察能力,需要教育活动组织的应变能力。对教育活动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是确保教育整合取得应有成效的关键。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是提高教育的成效为目的,避免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单一和刻板。
6、发展的整合幼儿发展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是其它各项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实现了发展的整合,才能促进幼儿整体的发展。幼儿教育整合中每一项整合都应关注幼儿发展的整合。发展整合的实现,是使整体性目标从可能性转化成为现实性。
三、如何整合(一)把一日生活看作是一个教育整体。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包括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大致的区分为专门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及生活活动。这些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都具有特殊的价值,起着特定的作用,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环节。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应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活动,并注意各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学习联系生活、利用生活,游戏反映生活、反映学习,使一日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整体。
专门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这些专门的学习活动,应把认知、情感、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指导与幼儿发现、探究和体验结合起来,把计划的学习情境与变化的学习情境结合起来,把室内的学习活动同室外的、园外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把先前的活动与当今的活动和将要进行的活动结合起来,使各种学习活动产生多维度的联系。应避免学习活动目标单
一、内容单
一、形式单一的现象,避免各种活动之间封闭、割裂甚至抵触的现象。
第四篇:蒙特梭利幼儿教育-感观教育
感觉训练
——读后感
通过阅读感觉训练这篇文章,了解到了教具得重要性,自主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不是依靠老师得能力,而是教具本身提供了能够吸引幼儿自发注意物质实体的刺激等级。
教具对缺陷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反映和兴趣点是不一样的。教具对于缺陷儿童来说,只能起到了训练的作用。还必须从具有鲜明对比的练习开始。进行多项预备练习之后才能进入到真正的教具练习。而正常儿童则是产生正常自动训练的效应。正常儿童可以直接使用我们提供的教具,并对教具自发的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兴趣,孩子被教具吸引之后,会全神贯注的进入到工作的状态,不希望有人来打扰和帮助,儿童自愿自己去独立的工作去解决教具带来的挑战。教师只需要在一旁细心观看。
这就是蒙特梭利教师的一个大的特点,教得少而观察得多。最主要的是指导孩子心里活动和生理的发展,观察儿童对各种教具刺激的注意力能保持多长时间。
以上是我对这篇文章最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舒景艳
关于《感觉训练》的论述
从事蒙特梭利教育的这么多年来,猛然间发现自己对于蒙特梭利教育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今天幼儿园的读书会要求我们老师都要看一篇关于论述蒙特梭利教育感觉训练方面的书籍,于是我就找了一篇开始读了起来,还真是受益匪浅,有几个方面的论述我感觉很深刻。
第一:感觉器官比高级智力活动发展得早,3~7岁的孩子正处于在形成期;
第二:感觉训练是把人培养成为一个旁观者,观察者,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现代文明时代而完成的一般的工作,而且也是直接为实际生活作准备的,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关于生命实际活动需要的完整概念,我们一直是先培养智力,然后再让孩子遵循他所学习到的原则,对于一般事情来说,我们在进行教导时,是先说我们感兴趣的对象,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后再引导他们去完成与这些对象有关的工作。但是只有懂得把握机会的学生,在完成给他们的任务时觉得很困难,因为他缺乏非常需要的一份教育,即完善他们的感觉。第二:感觉训练对于成人来说十分困难,比如,他想要成为一个钢琴家,手指 的训练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把这种训练通过某种感觉来发展,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这种感觉的形成期开始相应的训练。感觉训练从婴儿时期就应该开始进行,并在准备进入社会生活的整个时期坚持不懈。
以上几个方面阐述了感觉训练的关键形成期,尤其显现了感觉教育在幼儿阶段的重要性,作为蒙特梭利教育的感觉教育,更要深一层的去读蒙特梭利的各种书籍,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的水平。
《自由和爱》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对孙旋的观察多了一些,发现这个孩子的进步还是很大的,专注力提高了不少,尤其是艺术方面的领悟很高,也只有这个方面她会表现的特别忘我,经常过了收工作的时间,过了主题课的时间,她还在她的桌子旁聚精会神的工作。
这让我想起了孙旋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她经常无所事事,找不到事情干,就等着老师分配学习任务,如果老师不给她分配学习任务,她就干坐着不动发呆或者睡觉。于是一个早上的工作时间,她都是忙碌不停的,时间甚至不够让她学会设法自由的创造出很多事情来做。对于汉语拼音,汉字等集体课,她真的觉得很乏味的样子,她宁愿去工作也不愿意上课,但是她不会啊!蒙特梭利教育上说,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的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力,也会产生有序。这让我有点觉得自由和爱是否相互牵制并矛盾着。
在平常的观察中会发现规则,孙旋去幼儿园的这一个半学期里已经将一些感觉思维“飞跃”到概念。像平时讲故事,谈笑的时候,她就会抓住一些重点概念,像“什么是优雅;什么是生存;为什么结婚要生孩子呢?”小小的脑袋里装满了各种的问题。古人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吧,牺牲自我成就更大的远见。工作时间或下午抽空与孙旋个别的辅导和指导,孙旋总还是接受得挺好的,逐渐的孙旋去工作的时候就有了专注力,这些还是让老师觉得有很大的欣慰。
蒙特梭利教育说:所有的教育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孩子去自由和爱的环境中,会逐渐的学会放开自己,从而找到更有序的生活,建构自己,吸收并发展自己,完成自我。
——小静老师
三思而后行
作为老师,每天都需要面对喜怒哀乐的孩子,处理各种问题,执行大大小小的任务,往往很矛盾在操作起来的时候,有时候会失控,从而忘记了“爱、欢乐、尊重”是和孩子相处的最好的方式,因为这会感染孩子的心灵,语言是最明显表现说话人的情绪和期望的。
星期二,添加了新的教具——用水粉颜料去画架上工作。第一天的感觉真的很好,这个操作孩子都能顺利遵守规则。第二天,当我发现有三个女生不停地在洗手盆和画架之间来回地走动,而其中一个女生地外套非常地显眼,她们的衣服已经被水溅湿,还有颜料在上面,洗手盆里面是五颜六色的颜料。刹那间,一股火冒了出来,我开始问:“你们在做什么?怎么弄得地板都是颜料?这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吗?怎么会有三个人一起工作呢?”可以想象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孩子们会作出什么反应? 当我把话说完再看孩子们的表情,我就知道我的方式需要改变,我的态度让她们觉得很不好,我不尊重她们。其实她们已经尝试去解决问题,努力把地板上的颜料擦干净,于是我在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会有不当后当即改变了自己的方向,首先作孩子的示范,如何不会弄脏弄湿衣服,清洗脸盆……并且培养主题课程,不再责备,而是尊重孩子,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每个孩子都有价值观,都有爱,有欢乐,只是他们都不能够,发掘和自己培养,这需要我们对孩子作出行为之前要“三思而后行”。没有失败,哪里来的成功,没有错误,哪里来的正确。这是对孩子成长最有力的证明。
——小静
《感官训练》观后感
孩子的感觉发展要比智力的发展要居先,儿童在3~7岁的时候处于感觉形成的时期,在这感觉形成的时期,我们要帮助孩子天然心智方面的发展。
1.视觉训练:我们可以选出一些有多种颜色,形状不一样、面积不一样的几何形状的积木教具,其中这些是训练孩子的眼睛对物体的分辨和感知的能力
2.触觉的训练:触觉就是让孩子亲手去触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教具可以是温水、热水、冷水,分别让孩子用手或者脚去触摸和训练孩子让孩子知道热的感觉,各种不同温度的感觉,让孩子通过训练去用手触摸来感知未知的世界。
3.味觉训练:味觉训练是要孩子用舌头去接触各种各样的味道和溶液,比如:苦、辣、酸、甜……通过味觉训练让我们看到孩子们在尝试不同味道的时候的各种差异化表情。4.嗅觉训练:嗅觉训练是让孩子先去闻一些气味,我们可以选用的教具如:不同芳香的花,一些有气味的溶液等等 5.听觉训练:听觉训练是让孩子能分辨声音的大小,嘈杂,我们可以选用在意见非常安静的教室里,放一个闹钟,让孩子去听安静的滴答声,也可以去尝试收音机经过调声音的大小去辨别什么是噪音,什么是悦耳的声音。
从以上的五个方面中我们看出,无论是那一个训练对于孩子们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都要求孩子去独立自主的完成这些工作,要求去事必躬亲,努力自己去探求和收获知识。
感觉训练
感觉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反复的练习对不同的刺激有一种感知力,人类开发最好的办法是儿童时期不断进行感觉的训练和练习后的一种自我的教育,如果反复练习会让孩子的心理感觉过程更加完善。
当我第一次了解到了蒙特梭利,了解到感觉训练才觉得这并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原来小时候的感觉训练,是这么的重要,感觉训练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几个基本的方面,当孩子从咕咕落地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拥有“儿童的理性”儿童开始一无所有,并独立向前发展,儿童的整个生命的过程依据他自己的轨迹来发展,感觉是心智和理性的起源,但是感觉又是心智和理性的归宿,虽然说感觉训练是如此的重要,但是它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感觉测量的一个因素,并不能称作是完美的方法,但是对于心理研究却又是一个新的领域。
感觉训练确实是很重要,感觉训练使人成为一个优秀的观察者,教育的初端——也就是感觉训练。
——欧阳小莎
《感觉训练》读后感
记得在三年前,第一次接触了蒙特梭利教学,那个时候,一帮老师每天对着电视机,一台碟机,目不转睛的看,应接不暇,开始学习起来,盲目的抄写着屏幕上的文字,害怕流失了那些“术语”,通过画面我们看到操作者——老师的侧面姿势是如此的美丽,心里想,如果有那么一天,亲眼看到那些老师来操作那该多么幸福啊!
前段时间,我们开展了读书会,阅读《感觉练习》的相关的材料,发现感官教学可以通过这么多的方法来传达,而且可以上的这么的生动这么的特别,特别是到了最后的两篇《听觉敏感度的测试》和《有关安静的课程》最欣赏的是这两篇,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可以做得如此得安静,回头我也去练习练习。
《感觉训练》读后感
通过阅读感觉训练我觉得感觉训练无疑是最重要的,实验心理学也是通过感觉测量来获得记录的,教学法虽然也利用心里测试学,但是这不是测量感觉,而是训练感觉。感觉训练的目的在于反复练习从而改善对不同刺激得感知力量,感觉练习中包含了一种自我的教育,如果练习重复多次的话这种自我的教育就会使孩子的心里变得更加的完善和真切,在孩子的重复多次的训练中,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参与其中,我们必须将孩子的注意力限定和吸引在其中,做一个明了的目标,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引导他们往明确的目标前进。
——何丽红
读书笔记
教育有双重目的:一个是生物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生物学的目的是更要帮助个体的自然和发展,社会学的目的则是装备个体使个体更加适应于环境,事实上,感官的教育练习对于这两个方面的目的都很重要,感官的发展确实使先于更高层次的智能的发展,而其形成的过程为3~6岁之间。这段时间改变给儿童的刺激,帮助他们感官的发展,正如同我们在儿童的语言没有发展起来就给他们开始建立一样。
感觉的练习使人成为一个观察者,不仅仅发挥了使人类适应当代文明模式的功能,也使得他具备了一种应变的能力。
成人练习往往是很困难的,正同我们很难训练他们成为钢琴家一样,感觉的练习应该处于形成的时期,才可能继续透过教育使之变得更加的完善,成为一技之长。因此,感觉练习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练习和关注,并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慢慢发展。
感官是心智了解外界的器官,正如我们的手是身体的一部分一样,不过,不论是感官还是手部,我们都要经过无数练习来让它们达到更高层次的水准,成为社会的精英。
真正的心智教育应该是能够同时提升感官和手的功能,使它们更加趋于完美。
——周周
《蒙特梭利教育法》观后感
作为一名蒙特梭利的老师,对教师里的环境和教具都应该相当的熟悉,因此也知道感官教具的重要性,感觉教育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5大项目。看了蒙特梭利教育法的感觉教育后,感受最深的是“孩子自主的操作、练习,从而得到了结论,像‘带插座的圆柱体’这个教具,虽然说是属于‘视觉’训练,不是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学会触摸,视觉辨析从而感觉到的直径及高度的变化。”回想我班的一些孩子频繁的出现一些问题,我看到了答案:看黑板抄写字母的时候,容易漏文字,错行,经常将一些拼音抄反了方向,如:F写成了倒过来的F,ei写成了ie,生活中,经常会丢三落四,专注力不是很集中,很明显的是感觉训练没有得到很好的练习而导致了视觉的失调。
这让我又想起了时下最流行的一句话:感觉失调。综合观察环境,楼房越来越高,树木越来越少。孩子生活的空间是这么的狭小,往往被大人阻止去参加户外活动,即使是可以参加的户外活动也是抱在手中,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弄脏、受伤……这种过分的保护让孩子缺乏应有的感觉和对刺激的敏感度。记得我这一代的小时候,满世界的跑,玩沙子,玩泥巴,爬树,一群小伙伴觉得很开心,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感觉到了最真实的世界,留下了最美丽的味道,那真是自由自在,那时候的我们感觉的刺激都满足了,还会有感觉失调吗?
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我看到“感觉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感觉的发展要比智力活动居先,儿童在3-7岁时正处于感觉形成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发展的是他的感觉,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更加关注这个世界。所以我们的幼儿园的孩子是幸福的,不管他们的成长环境是怎么样的,最起码都还有我们的感觉教具去帮助他们,感觉课程的刺激至少可以弥补所没有的一部分东西。
——小静
观察笔记
又开始排练毕业典礼的节目了,第一个排练的是华尔兹,要排练这个节目我之前在教学上也做过了一些相应的准备,如欣赏音乐,学习音乐歌曲的节拍,分享“华尔兹”的起源和由来,分享交易舞蹈的文化……当孩子们都对这些有了了解,开始跃跃欲试的时候便进入舞蹈的排练了……
学会了基本的舞步之后就要物色舞伴了,我没有直接帮孩子们去挑选舞伴,而是给出一些建议,如男生去邀请女生,但是邀请的时候要看对方的身高,最好是相当的,不要相差太远,邀请舞伴时问题也出现了,我们班个子最小的男生很心急,因为这个年龄的男生没有女生高,瞧!武重佴还是第一时间走到了姜睿面前(因为他的心仪对象一直都是姜睿,他一直告诉妈妈姜睿很漂亮)他用手比了比自己和他的身高还是叹了口气走了回来,见到他这个样子,老师告诉他,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没有太大的关系的,这才把他们的手拉到了一起。说到欧兆熙,让我又好气又好笑,只剩下郭佩文这一个女生了,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可是他怎么也不肯跟她跳,人家都主动来找他了可是他还是一脸不情愿的样子,老师告诉他可是先练习着,到时候老师再跟他找一个差不多高的,可是他就是不愿意,很固执,谁都想配最相称的最漂亮的,后来和爱神班合在一起,他们的问题才慢慢解决。
解决了这些问题,当看到孩子们双双翩翩起舞时候总有很多莫明其妙的感动,当看到男孩子风度翩翩的去邀请女孩子的时候,我感叹平时大大咧咧的男生也能有这样的风度,当女孩子们的小手像公主一样的优雅的和男孩子跳舞时,我赞叹原来我们的孩子都是这么的美好!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跳得这么的好,但是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渴望得到长大的”他们都想做的更好,我也希望通过这种高雅的艺术来让孩子们得到亲身的体验,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正处于婚姻敏感期的孩子会有一些心灵的触动,老师希望在他们的幼儿阶段可以留下美好的回忆!
——徐少丽
第五篇:我国古代文人的进退观2
从苏东坡的诗词看其思想的转变
作者:钟建华
指导老师:肖东海
内容摘要: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味与感悟。青少年时他充满理想与抱负,经受“乌台诗案”的打击后,他重新对人生进行了深度的思考。特别是在被贬黄州后,从前建构的世界观被所经受的打击所解构,思想状态进入一种转型的时期。惠州儋州时,其思想得到了升华,人生也由此进入澄清明澈的境界。最终他智慧地从苦难中寻找到了美好。
关键词:初踏仕途乌台诗案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与名臣,他的一生融儒、释、道为一体,擅长诗、词、书、画,尤其是他的诗词开创了一种人生境界,留下了值得让人深入研究和品味的为官为人之道。他才华横溢,思维敏锐;他乐观自信,率真慷慨;他清高孤傲,谦虚谨慎;他热爱生命,关怀民众百姓。观其作品,可见其对人生的苦苦探寻,以及此后进入的澄清境界,无不与他的仕途经历息息相关。笔者以苏轼的经历为据,将苏轼的诗词分为四个时期去分析其思想的转变。
一、初踏仕途时期
苏东坡,名轼(公元1037 —1101 年),字子瞻,东坡居士为他的号。他生于山清水秀的眉州眉山之地,自小和大自然有着亲密的接触,大自然的灵秀隽永,给了东坡为文的“灵气”。他堪称为文学天才,加之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学启蒙,六岁便入私塾,母亲程氏出自名门大家,知书达理,深明大义,苏东坡八到十岁间由母亲管教,她教儿子读《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范滂为榜样,勉励儿子砥砺名节。这其中,对东坡影响最大的应是作为古文名家的父亲苏洵,他对轼及轼弟辙都予以悉心指导。这种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使东坡早慧,自小就以“文”闻名,21 岁出蜀进京,此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相当成熟。22 岁中进士,26 岁又中至科优入三等。苏轼由于要应进士科考的原因,诗词创作较晚,一直到嘉佑四年,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名动京师。在为母亲守丧之后,返回京师的水路上,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结集为《南行集》,标志了苏轼诗词创作的发轫,直至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都可划入这段时期的范畴。在这一时期,苏轼涉世未深,诗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作了大量的人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题书画等。南行的舟船在苏轼《初发嘉州》的诗中启航,苏轼的诗歌创作的航船也随之启 1
动。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初入仕途的苏轼少年得志,诗歌创作进入第一个活跃期。代表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怀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1
苏轼借此诗感慨人生如鸿飞,短暂不定,聚散无常。由此诗可见,年轻的苏轼已经思考人生,并体验到人生无常。由此可见,随缘自造可能成为其人生哲学。
如果说《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尚有可能仅是苏轼有感而发,不谋而合,并未体味到人生无常、随缘自安的人生态度,那么同期他写下《凤翔八观》之四《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则可确定苏轼确实在内心种下乐观、洒脱、自在、自为的处世原则。诗中有云:
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
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2
苏轼将维摩诘誉为“外生死”,“浮云随”的至人,可见他对这种随缘而安、自由洒脱的居士风范的向往。
二、州守时期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浪潮之中。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转任密州、徐州、湖州之后,直至乌台诗案。此十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外,也写作了大量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轫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等,已具有大家风范。
另外,苏轼有大量感叹人生虚幻、无常的诗句。如: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3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倾去来今。○4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5
虽然苏轼有上述长叹“人生如梦”的作品,但并非完全的消极,相反,苏轼在感受过去如梦如烟的同时,依然对眼前和未来充满着生的热情和欢悦。如《行香子》:
一叶舟轻,双浆鸿惊。水天清,形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6
该词作于1073年,通判杭州时。一方面,作者发出“君臣一梦,今古空名”的感叹;另一方面,此梦并不是带来灰色的颓唐。而是“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面前的景色依然是绿色的,欢欣的。粗看起来,“如梦”和欢欣是矛盾的,但正是因为苏轼能感受到“人生如梦”,才能以欢欣的态度对待沉浮人生,并体味到此中的勃然生机,这一“矛盾”是他能乐观、洒脱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行香子》中的乐观、洒脱仅是机缘巧合的话,那么可以说《书双竹湛师房二首》更显现出他的平常心,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云:
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居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一柱清香尽日留。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红。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7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将自己的仕途比作“高屋”,正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高处不胜寒”一样,是“冷飕飕”的,听着“暮鼓朝钟”和“萧萧雨打窗”,看着“白灰”、“红火”,让本欲作“江湖一钓舟”的苏轼羡慕,感慨不已。他对这种幽冷清静、简朴淡雅的生活的向往。
然而,苏轼并非脱离政治,流连于山水,流连于感慨的诗人,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样,就势必与王安石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军(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段)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这样,在他歌咏西湖风光的诗句中,就时时透露出他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辨。
三、黄州贬谪时期
“黄州”对苏东坡一生有着特殊的意义,黄州之遇和黄州之思也构成了他生命的底色。元丰三年(1079年)发生 “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是东坡精神最痛苦的时期。从前建构的世界观被所经受的打击所解构,思想状态进入一种转型的时期,这种转型时期的状态是“迷茫”的,同时掺杂着孤独与无助。先前,东坡性格开朗,广交朋友,常以文会友,但此时朋友们也纷纷离去,避而远之了。东坡在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写到:“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转引余秋雨《东坡突围》)心灵的极痛苦、极压仰使他想到用“死”去解脱。在给弟辙的一首诗中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予以事系御吏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之一)痛苦的精神挣扎之后他并没
有选择用死逃避人生所应承担的苦难,最终他选择了生,像一个勇敢的斗士一样坚持不懈地追寻着理想。他对人生、对世界重新进行了思考,这种深刻的思考使他不再虚妄不安,他愈益平和起来,心愈平静,人也愈清明。可谓“死去活来”之境,伟大的都是死去活来的,不死去若干回就没有精神生命的升华。
当世界对他不公正时,他并没有摆出“愤世嫉俗”、“常与俗人别”的姿态,他没有停滞于苦难而满心抱怨与愤怒地看待这个世界。他依然热爱生活,这不是简单地、情绪化地热爱生活,而是对生活进行了文化化、审美化后超越了苦难,依然保持“爱”这一美好的感情去面对世界。如《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之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8
正是他这种内在热情的折射,他欣喜地观察着初春到时大自然精妙的变化。在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的同时,又从苦难中修炼出一种超越、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定**》便是词人这种人生态度的投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照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来也无晴。○9
在黄州东坡安抚着破碎的身心,修复着受伤的心灵,最后达到了一种心境空明的境界。他“使心灵从冻结的现实中通透,从现实荣辱中跃现。”(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诚如诗人荷尔德林所言:“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傅道彬《文学是什么》)
黄州也是苏东坡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都是在这里完成,“按照中国的标准说,到了这一时期,他的诗才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这时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甚至他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生活的乐事的享受,也比以前更洒脱而不执着。”(林语堂《苏东坡传》)
元丰五年,东坡又到赤壁,年近半百的他伫立于矶头,面对东去的大江想到自己的功业未成,不禁仰俯古今,慨然而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 江月。○10
“在山巅水涯的贬所,他冷峻地思考着人生的意义。面对时空的无限,他不能不感到个人的渺小与无奈。于是乎,在追仰前代英雄豪杰的同时,词人深深地感悟到了人生的虚幻和某种意义上的荒诞。”(张晶《心灵的歌吟》)他以空与静来观照万物纷繁冗沓和万物之动,从而提升出会玄天成的艺术境界。那种恬静美好是世人无法企及的。
在《前赤壁赋》中他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东坡在这里仰望星空皓月,凝视天地万物之美,心物合一,超越了个体之“小我”,过滤隔障了内心的糟粕与渣滓,而体悟到了生命的真意,从悲观失望中解脱了出来。对宇宙对人生都保持了一种旷达乐观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反映在词中自然风物的高旷脱俗的境界上。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如吾两人耳。”此景虽在眼前,而非至闲至静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虽身处贬所,却消除了火焰冰结,超乎尘俗之上。
当生活境遇、人生道路遭遇坎坷时,一个文人才会真正的深刻与成熟。东坡在黄州成熟了,这是他人生最苦难的时期,同时黄州也是他全新思想孕育之地。当看清楚了人生苦乐,天地宇宙万象时,终于悟到了超然物表,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他在《超然台记》中言:“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认为“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是人生痛苦的根源,并由此看到人生的指南:“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在精神的徬徨之后他智慧地发现“此心安处是吾乡”。并形成了他安和处世、放达乐观的“坡仙性格”。
到黄州,东坡思想大的转变之一便是对思想境界的开拓,由士大夫的单极的价值观念——“仕”、“兼济天下”,转而与“自然”对话,与“天地”对话。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境界说,苏东坡在黄州从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上升到了天地境界。
四、惠州、儋州时期
在黄州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使东坡思想更加通达,胸怀更加浩然。他了解了命运,且能勇敢地承担命运。他对未来可能产生的不幸有心理准备,因此在二度被贬时,他依然坦荡从容,以随缘自适的态度对待顺逆荣枯,心灵有着深度的安足。他说:“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生。念念自成劫,尘尘名有际。下观生物息,相吹等蚊蚋。”(《迁居》)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据《纵笔》可见一斑: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1
1惠州儋州时,其思想更趋老成,那时的苏东坡与黎族人同群而居,息息相处,他把贬所看作出生的故乡或名城显邦的风景胜地。他有言:“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与程正辅提刑》)并从优美的海南大自然中体味人生妙境:“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人生也由此进入澄清朗澈的境界。
通过古代文人的作品我们可以透视到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和生活画卷,也不难感受到他们的人生多是呈悲剧色彩,如屈原、李白、杜甫等。但苏东坡的人生终归是喜剧的,尽管这其中经历了穷达多变。他没有理由认为自己是不幸的,苦难成了他人生的艺术化,他仍保持着高贵的心态去热爱生活。暮年的东坡仍然是一个快乐的老人,因为在人生的苦难之后,他看到的依然是世界美好可亲之处,仍能保持愉悦的心境,这也是东坡给后人的启示。
注释:
(1)《苏东坡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8年10月,38页。
(2)《苏东坡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10月,45页。
(3)《苏东坡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10月,78页。
(4)《苏东坡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10月,101页
(5)《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19页
(6)《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7)《苏东坡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10月,95页。
(8)《小学生必备古诗词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9)《东坡乐府》,古典文学出版社,1979年4月,32页。
(10)《东坡乐府》,古典文学出版社,1979年4月,8页。
(11)《苏轼诗集》,学海出版社,1985年9月,2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