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三章复习课《天气和气候》评课稿
复习《天气与气候》评课稿
张玉娟2013、12、06 同时听了三位教师的课,就不一 一评课了,一起说一下吧:
1、导入的设计有新意,我们学习有用的地理,身边的地理,这一点优为突出,如利用今天的天气情况导入,学生口述,再找一生板演,这样即引了这节课,又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的体现较好,三位老师运用了多种形式,有的用课件投出,用红色标出,有的是在学案上印出来,有的是齐读等,并且老师再一次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3、老师的基本功好,整合能力强。课堂的撑控能力强,对于学生的表现,能够做出及时的正确的评价,并且教师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都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重难点突出,而不是面面俱到,课堂容量大,三位教师都使用了学案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课堂设计环节合理,思路清晰。
5、学生的学习状态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都有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组内竞争,组间竞争,并且师在最后正确评价小组的成绩,如获胜的评为“明星小组”。
6、体现中考,试题的设置中紧扣中考,试题的价值较高。
7、目标的设立和教学生成基本能够达到。
建议:小组间的合作有待加强
也可利用板图,体现传统教学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第二篇:天气与气候评课稿
《天气与气候》评课材料
今天有幸听了屈少标老师对人教版地理科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的执教过程,教学前郑老师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教学环节,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总的看来,本节课算是一堂较成功的公开课,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看法如下: 教学中的优点:
(1)、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多媒体课件能更好地反映教学内容。
(2)、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3)、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4)、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5)、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6)、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
(7)、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基本上学会了识别天气预报常用的符号,看懂天气预报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上课略显紧张。如对课件的操作还不是很熟练,导致上课的顺序与课件有不符的地方。
(2)、教师教态不够自然大方,语言的表达还可以更加精练准确,同时,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还不够顺畅,教师教学的激情没能充分体现出来。
(3)、课堂中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较少。以上仅为个人看法,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导子中学
肖明金 2012年12月12日
第三篇:七年级地理评课稿
《地图》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听了这节课后,地理教师们进行了课题探讨,教学者也谈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一些想法。通过听课和评课,感触颇深,提出来供同行们思考。
优点:
1、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相扣。
2、能将图、文、声、像等各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的教学任务,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4、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培养。
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情景创设,理解点拨到位,并有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提问具有思维含量和针对性,把“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
5、讲练结合,相得益彰,体现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不足:
1、本节课稍显不足的是,课堂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稍显沉闷。教师要给出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互动,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
第四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评课稿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评课稿
农业,众所周知,因为它在国计民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加上它与自然、人文地理知识联系的紧密性、广泛性,这恰好符合了高考考察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这一要求。而且从这部分考试涉及的试题本身的特点来看,无论是高考试题还是全国各大名校的模拟试题甚或我校自主开发的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原创试题,经常都是那么很不经意的、华丽的、轻轻的的一转身,就能迅速把不同类型、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层层筛选出来,区分度极高,所以备受青睐。很适合我认为的中国目前的高考现状:那就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周期性的残酷的选拔性考试。而农业在那么聊聊几笔就绘制出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在群雄逐鹿中能实现笑傲江湖,显得很是顺理成章的事。xx同志在对本部分考纲的解读和近年来高考的考察频次的统计中突出了一个“多”字,恰恰就这一个“多”字,涵盖了这类试题的许多方面,像考查的内容、理念、应用乃至技术层面的一些东西。而接下来由考纲解读到试题趋势预测到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知识的传授、知识体系的达成,学习能力的生成可以说是由浅入深、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随着最后的知识体系的展示,就是课堂内容的戛然而止的总结,才再次让我们感慨、领悟到了这次第,怎一个“多”字了得的深远境界!
纵观这节一轮复习课:余音绕梁、耐人寻味,亮点颇多,示范性强,在此,我只拣其中几点略作分析:
1、从教学目标上看,高考内容和考查形式就是我们航行的灯塔,前行的路标。这节课的复课模式和实际效果和近年高考试题考查的总体要求是趋同的、接轨的、一致的。虽然我们每个人对目前的高考制度和这一制度组织的方式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疑虑、质疑甚或反感,但那不是需要我们考虑的事,好在近几年的地理高考题的许多方面都一反常态,让我们窃喜:地理高考终于回到了它的本源性的一些地方,试题设置凸显地域性,时效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和简单化,而且我坚信这一理念会在特定的时期内具有延续性、传承性和基本稳定性。说的简单些,就是我曾经给学生说的,高考,你可以不选我,但你没有必要伤我自尊!这正是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呈现给我们的特点、亮点、优点。从这方面来说,xx同志的这节课对这点的把握很是到位,很漂亮的打造出一节成功的地理一轮复习课模式:那就是强调基础、抓住重点、轻轻松松、挥挥洒洒、不拘一格、形散神聚但顺应自然,顺应高考!
2、从设计思路上看,符合本届学生的地理基础、认知规律和基于此衍生出来的高2014届地理组一轮复课的总体要求:那就是超低空巡航、地毯式轰炸、拉网式排查,潮水般推进。xx同志的这节以近乎很完美的姿态贯穿了上述理念。复习课能降低起点,梳理基础,落实双基,兼顾全体,抓住重点,稳步推进,有效练习,强化训练,构建体系,培养思维,提升能力。尤其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更是做到了擒贼先擒王,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整个课堂的安排思路围绕高考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们都深有体会的是以上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很难!尤其对这个步入讲台不久的娃娃老师,真不容易!教学风格犹如其人,厚重、稳健、朴实无华!
3、从具体实施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能抓住人的认知规律,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爱好需求。注重体系的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地图语言这一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问题的设置到解答不是简单的罗列和给出结论,而是通过筛选海量的信息后有计划的分布设置,后让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图文互换、图图互换、以图示文、以文释图,胸有成图。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也符合地理高考无图不成题的特点。
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层层铺垫,勇于探索,乐于实践,打破了原有教材的框架体系,避免知识在低层次上的重复而产生得视觉、听觉疲劳,将相互联系的知识重新整和,建立知识的纵横联系,总结出具有共性的规律和特征,并运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
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能较为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罗列在黑板上。
第五方面、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板书设计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教态明朗,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
不过美玉总有瑕,不完美才是最真的美。仔细来看,xx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在试题的选择方面,虽然多选择了历年的一些经典高考试题,但缺乏自己的原创题,缺乏乡土地理、热点地理、时事地理。尽管我们自己出的题在能力尺度把握不是很准,但结合了基于地域特色和时事特点等的试题也许会更加符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做到学以致用。我认为毕竟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乡土是教学的切入点。
2、部分知识点未完全讲透,且多数仅仅只需要那么最后一头,丰硕的果实就完美的呈现在眼前了,如高原气候的特点等。
3、要注意合理分配时间,各知识需要的时间要提前预设,做好预算、要优化设计,要过日子。
4、要多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等。
5、一轮复习切勿贪多,要点点入地,步步为营,讲求实效,注重落实。
总之,xx老师这节课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符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总体目标要求即以考纲为指导,以教材为核心、以夯实基础为目的,以完善体系为要义,以提升能力为追求。虽然存在一些值得商讨的问题,但并不能影响到它的示范性的根基。
第五篇:世界气候类型评课稿
《 世界气候类型》评课稿
授课时间:2014年12月8日 授教班级:七年级(2)班 授课教师:白羡萍
授教课题:《世界气候类型》 评课内容:
本周有幸听了白羡萍老师对人教版地理科第四章第一节《世界气候类型》的执教过程,教学前白老师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教学环节,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总的看来,本节课算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看法如下:
教学中的优点:
(1)、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教师思路清晰,环节间过度自然。
(2)、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5)、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6)、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
(7)、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基本上学会了识别天气预报常用的符号,看懂天气预报图,能正确区分天气、气候的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课堂中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较少。作为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以上仅为个人看法,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