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点镇建设情况汇报
重点镇建设情况汇报
县溪镇是我县老县城,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区域,位于通道县北部,素有“通道北大门”之称,通道转兵会址——恭城书院所在地,枝柳铁路、209国道、县洪公路交汇于此,渠水河贯穿全境,地理和交通条件得天独厚,是我县的工业重镇,红色旅游镇,湖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1997年元月,原地阳坪乡并入县溪镇,全镇总面积166平方公里,下辖21个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2.6万人,侗民族人口占总人口68%以上。镇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1.2万人。200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第二轮重点建设镇,现将这五年来的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会经济方面
2006年至2010年5年,各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5亿元、2.87亿元、3.48亿元、4.01亿元,同比增长11.6%、14.8%、21.2%、15.2%,其中农业总产值分别完成了3512万元、4028万元、5013万元、5526万元,同比增长16.7%、14.6%、24.5%、10.2%,工业总产值分别完成2.01亿元、2.28亿元、2.75亿元、3.15亿元,同比增长9.8%、13.4%、20.6%、14.5%,第三产业总产值分别完成1501万元、1713万元、2212万元、2933万元,同比增长25.1%、14.1%、29.1%、32.6%,二、城镇规划方面
为了正确指导县溪镇的建设和发展,合理地规范县溪镇的建设行为,满足县溪镇健康持续的发展建设要求,由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总体规划》对县溪镇未来20年的建设做了详细的规划。
1、2009年1月,县溪镇政府委托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县溪镇镇进行总体规划编制。
2、2009年9月1日镇政府接到规划单位的规划蓝本;次日上午马上召开党委政府会研究规划的具体情况,提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意见、建议,下午召集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镇区相关村(居)书记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会介绍规划的具体情况以及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3、2010年3月29日,政府再次召集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镇区村书记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研究规划的问题,要求大家再多提提有用的建议,为规划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该规划的通过创造了通道县建制镇总体规划的先河,为今后乡镇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为县溪镇今后20年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法律保障。该规划把我镇定位为通道县的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红色旅游重镇,为我县做好两篇文章的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后我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4、3月29日,县溪镇人大主席团召集部分县、镇人大代表,征求对该镇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意见。县人大副主任李时学,县人大、统战指挥部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镇政府有关小城镇总体规划纲要和工业发展区、行政商住区、红色旅游景点区、铁路贮运区四大功能板块筹建情况说明,并就规划方案的科学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代表们建议小城镇要高起点规划,要考虑好与靖州、黎平的接轨,接受靖州、黎平的辐射;红色旅游景点区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恭城书院这个品牌进行整体考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小城镇建设既要重视硬件建设,也要考虑软件即群众的素质提升的问题等等。代表们还就如何
推进旧镇改造、推进商贸三产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5、在4月20日县溪镇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全票顺利通过了《县溪镇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规划》)。县人大副主任李时学参加了会议并针对规划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意见和建议。
四、城镇建设方面
1、道路建设:镇辖区路网基本建成,道路硬化率达到90%,形成了以正街、火车站路为主干道以市场路、志诚路、老街为次干道的路网体系,紧抓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县溪镇红色旅游的机遇,将对现有道路进行拓宽改造。
2、给水排水:镇区实现统一供水,供水普及率达到95%,合格的水压、水量、水质保证了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有效开展;排水系统畅通且运转正常,无大面积积水情况发生。
3、电力电信:截至2010年全镇各村均实现通电、通邮、通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95%,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0%。
4、燃气:镇辖区有标准液化气站2家,60%的居民均以燃气为主要燃料。
5、房屋建设:镇区建有影院小区和农行小区两个标准住宅小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行小区双坡披檐构造是典型的侗族建筑风格。
6、园林绿化:县溪镇做为一个山区小城镇四面环山,渠水河穿城而过,山清水秀,城区绿化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5平方米。
7、空间特色:抓亮化工程,投入10万元对损坏了的街道路灯进行更新维修,亮化了城镇环境,8、环保环卫:县溪镇垃圾处理场位于恭江村6组龙尾巴壕,面积约为10亩,垃圾采用焚烧、填埋方式进行处理,现有堆存量约为2500吨,县溪镇城区日产生垃圾近5吨,垃圾场还可以服务28年。垃圾处理场周围环境状况为:东靠山坎,南靠水田坎,西靠山坎,北靠进屯里村分道。镇区汽车站建有垃圾中转站1座,容量为10立方米;镇区设置垃圾池7个,每个垃圾池容量为5立方米;街道两旁设有果皮箱50余个,此外给每个临街店面发放了垃圾桶,为300余个;垃圾一天两运。
9、防灾减灾:,投入2.5万元更换了年久失修的消防栓,并配备了800米的消防水带,四、城镇管理
县溪镇党委政府以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做好“两篇文章”开发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强队伍建设,严格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有作为的高素质城管执法队伍,集中整治城区马路市场的“六乱”现象,规范城区主干道车辆停放秩序,彻底改变县溪城区脏乱差现象,给市民创造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干净卫生的人居环境。
(一)城管中队职责:根据建设部《城建监察》规定:
1、实施城市规划方面的监察;
2、实施城市市政工程 设施方面的监察;
3、实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监察;
4、实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监察;
5、城区交通秩序的管理;
6、城区环保、水域污染环境等方面的执法;
7、人民政府委托的其他事项。
(二)环卫工作:城区(包括河西主干道、书院路等近3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任务,彻底清除卫生死角,建立门前三包落实制度,加大防尘降尘力度,切实改变城市环境卫生。
(三)岗位设置。
1、城管中队:中队长:杨绍平;副中队长:莫进伟(抓业务)、张碧宏(抓市政设施)、龙章健(抓城区环卫工作)
2、中队上班实行两班制,城管队员和协管员组合上班,严格按规章制度管理
3、环卫分段包干清扫保洁,即河西、大桥—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城管岗亭、城管岗亭—火车站。
五、对口联系与资金配套
第二篇:重点镇社会事业建设汇报
南泥湾镇重点镇社会事业建设专项汇报
一、南泥湾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南泥湾镇位于延安市宝塔区东南45公里处,海拔1230米,总面积365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有15个驻镇单位(包括县级单位1个),共有1804户,7217人,其中农业人口4817人,全镇耕地面积26246亩,退耕还林14622亩,森林覆盖率达87%。201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03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4元,较上年增长13%。主导产业为畜牧养殖业,有酿酒、香紫苏加工等企业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基础设施完善,全镇水泥路、柏油路总里程36公里,村通柏油路率为100%,自来水进村率100%,电网改造率100%,信息网络覆盖全境。
南泥湾镇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情况:南泥湾镇现共有小学1所、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1所。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创建省级教育强区”、大力推行“科教兴镇”作为南泥湾镇教育工作的奋斗目标,不断巩固和提高“双高普九”和创建省级教育强区成果。2007通过“省级教育强镇”验收。2009年起开始实行“蛋奶工程”。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我镇将继续加强公办中心小学建设使其达到省颁以上标准,同时新建符合国家标准的乡镇中心幼儿园1所。
南泥湾镇卫生事业发展总体情况:2010年完成了全镇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进一步完善已建成的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全镇参加农
村合作医疗农民共4814人,参合率达 99.64%。截至12月份,共有合疗住院病人240人,报销金额为198345元。
加强卫生院自身建设,努力将其建成一级综合医院,完善医院业务科室设有急诊室、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预防保健的临床科室,设有药房、化验室、X光室、消毒供应等医技科室。
南泥湾镇文化事业发展总体情况:南泥湾镇文化站设站长1名由副镇长兼任,文化专干3名。有中心文化活动室1间,篮球场3个,文化活动室配备有音响设备、摄像机、照相机、投影仪等器材,宽带接入。有图书1500余册。镇上有4支秧歌队,2支唢呐队。文化站制度健全、任务明确、常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娱体育活动。
计划新建文化活动中心一处,将其建设成为具备培训、演出、比赛、娱乐、健身、科普等综合服务功能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面积800-1500㎡。
南泥湾镇广电事业总体情况:全镇共有村级广播室14个,有线电视覆盖率近年来有显著提高,现有广电网络工作人员1人。
计划建立“村村通”标准化服务站,进一步提高全镇有线电视覆盖率及数字化普及程度。
南泥湾镇计生事业发展总体情况:近年来,计生服务站以“以人为本、优质服务”为宗旨,为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优质、便捷的生殖健康服务,使我镇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8-2010年连续三年取得全区综合考核前三名的成绩。
计划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并结合市级重点镇建设改善软
硬件设施,力争达到省级中心服务站水平。
二、南泥湾镇社会事业机构人员经费情况
南泥湾中心小学,现共设一部十四室,在校学生301人,开设8个教学班,教师32人,大专以上28人,中师以上学历4人,专任教师31人,其中语文教师11人,数学教师11人,体育教师3人,音乐教师2人,英语教师4人,平均年龄35岁。人员工资、业务经费由区财政统一支配,年业务经费20万元,人员工资175万。
南泥湾卫生院,共有人员编制13人,现有人员1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人,工勤2人,临时1人。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1人,大专学历2人,中专学历12人,中专以下2人;20—30岁1人,31—40岁14人,51岁以上2人;共有职业医师2人,助理2人。年收入154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83万元,业务总收入71万元。总支出193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63万元。
南泥湾综合文化站,南泥湾镇文化站设站长1名由副镇长兼任,文化专干3名(均为政府在职干部),大专学历2人,中专学历1人,高中学历1人,业务经费由镇政府列支。
南泥湾计划生育服务站,内设人口学校、门诊室、药具室、B超室、手术室、注射室、康复室、微机室的办法科室。现有工作人员6人(大专学历4人,中专学历2人),设站长1名(兼职),专业技术人员3名,宣传员2名;20-30岁1人,31-40岁4人,40岁以上1人。人员工资与业务经费均由区财政负担,人员合计
25万,业务经费10万元。
三、南泥湾镇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现状
南泥湾中心小学:在原有基础上由中国网通投资兴建,于2003年8月5日开工建设,2004年5月15日投入使用,新建工程包括教学楼,宿舍楼等。
学校占地面积10800平方米,生均35.8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生均10.9平方米,学校有实验楼、公寓楼、教学楼各一幢。
计划在现有基础上修建三层实验楼一座,建筑面积1000㎡,扩建学生宿舍1000㎡,新建食堂200㎡,扩建锅炉房100㎡,扩建浴室100㎡,新建教职工宿舍415㎡,新建体育场2000㎡,总共造价712.2万元。计划于2012年7月开工,2013年12月份完工,以上报至区教育局。
中心小学现有设备总价值约为38万元,万元以上设备有多媒体投影仪1台。计划添置图书5000册,需资金7.5万元;单人课桌650套,需资金11.7万元;计算机48台,需资金24万元;新建计算机网络教育一套,需15万元;实验器材10万元,其他配套设施5万元。同时,需配备科学、音乐、美术专业的教师各2名。
南泥湾中心卫生院:建成于1983年,总投资110万元,现房屋建筑面积1400㎡,其中业务用房面积1140㎡,职工宿舍220㎡。
计划新建单面4层综合医技楼一座,计划投资180万元,积极争取省发改委的项目资金,目前以上报至省发改委,等待批复。
现有医疗设备总价值4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10台。计划更新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多功能牵引床、理疗仪、投影仪等设备。
南泥湾综合文化站:现有场地及设备大部分与政府共享,有中心文化活动室1间,篮球场3个,文化活动室配备有音响设备、摄像机、照相机、投影仪等器材,宽带接入。
2011年计划新建综合文化体育广场一个,附带综合文化站,初步选址在原南泥湾农场子校,建筑面积,计划投资,建成后将配备
南泥湾计生服务站:建于1998年7月,总投资60万元。计划2011年下半年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总建筑面积196㎡,并对院落进行硬化,计划投资50万元,自筹10万元,向上争取40万元。
镇计生站现占地1020平方米,建筑面积288㎡,其中:业务用房8间,生活用房4间。
现有设备总价值5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3台,B超机1台、柜式空调一台、指纹仪1台。计划更新B超设备1台,需资金约5万元。
第三篇:重点镇建设工作总结
##镇人民政府
2009年重点镇建设工作汇报
##镇2005年2月被郑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郑州市重点以来.在郑州市、新郑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在郑州市建委的关心、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紧扣郑州市政府下达的城镇建设目标任务,围绕“配套临煤经济板块,辐射新郑西部区域”的发展思路,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力打造区位优势、竞争优势和宜居优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城镇建设意识,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资金和资源的新路子,各类产业发展取得全面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城镇整体风貌得到极大改善,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对未来发展的信心。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经济,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迅猛。
2009年,我镇始终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作为根本任务来抓,牢牢把握大局,全力发展经济,经济社会呈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4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4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10.4%;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完成115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15%;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完成7.2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9%;社会国定资产投资完成27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9600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9.5%;粮食总产量达5412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9372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下降5.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6.8%。继跻 1
身河南省经济综合实力百强(乡)镇后,连续四年进入郑州市二十强乡镇,并前移5个位次,现排名第6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郑州市建委的正确领导,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镇8万人民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二、抓项目,煤炭产业快速发展。
按照“扩总量、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要求,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元至10月份新签约项目和新上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达16亿。其中,续建项目新郑煤电有限公司赵家寨煤矿完成投资22亿元,于9月27日联合试运转。新建项目,投资460万元赵家寨煤矿运煤公路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投资3亿元年产300万吨的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新郑精煤有限责任公司洗煤厂,投资1.9亿元的河南新能开发有限公司王行庄煤矿储装运系统及洗煤厂项目,投资1.5亿元安置塌陷区居民2100人的王行庄煤矿搬陷区都已开工。投资2000万元的河南天融贸易有限公司新郑分公司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投资5000万元的龙腾大酒店正在进行内外装修。投资1.2亿元的新郑市宏基墙体建材有限公司煤矸石砖厂项目、投资3.1亿元的赵家寨煤矿搬陷区、投资1.2亿元的河南鑫盛煤业有限公司洗煤厂、投资1000万元年产20万吨的新郑市双龙微粉厂等项目正在等土地指标落实后,办理有关手续。
三、抓投入,城镇建设实现新跨越
从经营城镇入手,按照“企业聚集、产业互补、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定位,投资近10万元,对##镇原有规划进行修编,进
一步科学规划区块,完善配套功能,目前规划已经完成,正在准备专家评审。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大镇区服务功能建设,投入10万元,对园区道路和S323镇区段进行了绿化,新植树木、花卉2000多株。投资335万元对少典大道进行拓宽改造,投资75万元对乐天大道人行道进行改造。积极省政府援建垃圾中转站建设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协调用地,严格按照“三通一平”条件做好基础工作,在安装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为施工队提供使得条件,为垃圾中转站顺利建设并投入使用提供了保障。目前,法庭、派出所、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垃圾中转站已基本建成,商贸城二期、寄宿制小学正在加紧建设,镇直幼儿园、镇区休闲体育广场等设施正在办理有关手续。
四、抓民生,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今年以来,我们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北靳楼、驮窑、草场沟三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并顺利通过了郑州市的验收。其中,北靳楼村已累计完成投资7000多万元,520户村民已乔迁新居。2009年4月21号,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亲临该村视察,并肯定了北靳楼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驮窑村已完成投资488万元,对村里道路、村容村貌、供电、供排水进行了整修,新建了村室和卫生室,并通过了郑州市的验收;草场沟搬安陷区安置工程已启动,居民房屋等地面附属物已清查完毕,新型社区工程已动工。二是积极开展扶贫移民搬迁。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开展史垌移民搬迁工作。上半年我们对该村群众的房屋等设
施进行了清查登记,并完成了新村规划和房屋设计,目前正在进行土地和地面附属物的清查工作。三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协调交通、水利等部门,跑资金,要项目,争取到农村道路建设指标25公里,截止目前新修乡道、村道43.56公里,整修能源大道、填补Y012公路坑槽10公里,总投资达1004万元。在年初的抗旱浇麦活动中,争取和筹积各类资金、物资达100多万元,新打机井85眼,完成农村机井综合配套工程121眼,确保了夏粮丰收。投资600万元,在油坊沟、转沟脑、柿树行等7个村开展雨水积蓄利用工程建设;投资300万元在贾咀、岳庄、王庄等12村开展整修生产道路、坡耕地改造、平整土地等工程,改造农田1335亩。四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投入近80万元,对全镇进行卫生大整治,新建垃圾收集池223个。投资200多万元在李庄、马沟、柿树行等村开展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投资93万元对史庄、山陈等6个行政村的村室进行改造。投资336万元在前小庄、许岗、欧阳寺等48个新建了村级生室,改善了农村群众就医环境。
五、抓管理,城镇形象不断提升。
一是建立机构,完善制度。在成立村镇建设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我们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镇级行政执法中队,切实加强对交通秩序、卫生状况和镇容镇貌的监察,重点整治“五乱”现象。制定了《##镇城镇管理办法》等镇规民约,用制度管人管事,较好地扼制了城镇脏、乱、差的现象。二是强化职责,落实任务。进一步明确城镇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强化相关单位的责任。由行政执
法重拳出击整治乱停乱放和影响交通秩序的行为,加强卫生监督,强化居民卫生意识;建立卫生清运网络,明确环卫工的清扫责任,形成“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工作机制,做到镇、村垃圾日立日清日运。三是形式多样,开展创建。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开设健康卫生知识讲座、张贴标语、悬挂条幅、出动宣传车、广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建文明卫生城镇的政策,加强环卫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群众的城镇意识,在群众中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加强管理和示范引导,城镇卫生状况和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四乱”现象得到有效整治,确保了重点镇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年来,在全镇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镇的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形势好但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工业用土地指标不足等问题;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市场化融资手段不足;三是城镇总体规划需要调整规模,以满足建设发展需要;四是要完成城镇建设大跨越,所需要投入资金较为庞大,近2年政府建设工程投入太多,筹集后续资金较为困难。
今后我镇要继续发挥重点镇的政策优势,立足自身实际,争取上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不断探索研究有##特色的小城镇建设新思路,进一步把##镇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
二OO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重点镇建设报告
***重点镇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镇党委 政府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以东22公里处,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共有1630户4655人(其中回族61户246人)。辖区内有机关单位13家,矿山企业16家,常住人口及企业从业人员达7000余人。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
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展镇域经济,推进县域城镇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镇于2007年初,邀请西川都市景观研究所对我镇进行了总体设计规划,2008年我镇以灾民集中安置点和回民一条街为依托组织实施了部分项目。2009年,我镇被省政府列为陕南重点镇后,邀请规划部门对重点镇规划进行了修编,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出镇域特点,充分考虑城镇发展及群众生产生活,把重点镇建设同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发挥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体现重点镇民族村的主题思想,彰显地域特色。总规划面积1.78平方公里。
二、项目组织及实施情况
1、高度重视 夯实责任
自我镇被确定为陕南重点镇以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资80万元。
(5)建景观大道硬化300米,道牙470米,人行道板安装760平方米。总投资150万元。
(6)电力改造1公里。供排水2200米。总投资55万元。(7)新建农贸市场和交易大棚800余平方米。总投资120余万元。
(8)按照县政府的统筹安排,投资230万元与接官亭镇联合建成垃圾填埋场一处。
经过三年来的努力,重点镇建设项目现已基本完成,建设区三年总投资2071万元(其中:围绕六个一建设总投资1004万元)。
三、抓管理 促发展 提升服务功能
围绕以上建设项目,我们努力争取各级投资支持的同时,将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发挥各类经济实体的能动作用,力求多途经、多方式投资建设。完善城镇建设的内涵,着力培养镇域经济实体,提升经济实力和对外影响力,推动重点镇建设上档升级。一是抓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将重点镇建设与农、林、水、扶贫、代赈等项目有机整合,实施项目带动,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二是抓产业化镇域经济结构,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在全力支持驻镇企业、事业单位和利用资源发展工业企业的基础上,努力发展三产,活跃镇域
第五篇:重点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
重点镇建设发展情况
大佘太镇位于河套平原东端,座落于旗政府所在地东北60公里处,南眺乌拉山,北靠察石泰山,西临苏独仑镇,东接明安镇。全镇辖地940平方公里,总人口3.1万人。共有10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牧业基础地位雄厚,是自治区西部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全旗后山片地区经济、文化、金融、交通、运输中心。
幅员940平方公里的大佘太镇,下辖10个村,现有人口31000人,其中城镇人口1000人,农业人口30000人,城镇化规模日益明显。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平安逐年吸纳周边乡镇及本镇农村劳动力1000人入住中心集镇。按照目前发展趋势,预计到2018年,全镇总人口将达4万人,成为整个乌拉特前旗的人口和产业大镇。
大佘太镇历来是后山地区的交通要地,区域优势十分显著。镇域内公路将各村组联为一体,联通东南沿海与西南地区的沪蓉高速穿行而过,凭借万州高铁、机场、码头,大佘太镇构建起“水陆空立体式”交通网络。距离万州、云阳、开县均不超过半小时车程,大佘太镇已成为“万开云”板块上的重要节点,将周边三城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辐射整个渝东北地区的产业经济中心。
大佘太镇现有农业用地8800公顷,占全镇总面积的77.20%,主要分布于大佘太镇中部和北部地区。为推进特色城镇建设,集聚人口,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大佘太镇提出“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旅兴镇、开放活镇、生态靓镇”五大经济发展战略,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
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成就了大佘太镇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柑橘、油桐、药材种植、流水养鱼已初具规模,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大佘太镇亮出了“万亩柑橘基地”“万亩油桐基地”“万亩药材基地”“万亩流水养鱼基地”四张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名片。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经济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大佘太镇积极兴修配套沟、渠、公路等田间基础设施,大力推广大中型现代农机具使用,发展壮大多家农机具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县有名的“农业机械化示范镇”。为促进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大佘太镇实现了双平天麻、丰源野鸡蛋、忠诚翠冠梨、平安生态鱼等特色农产品商标认证,走出了一条“品牌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随着农村人口城镇化步伐加快,大佘太镇的工业产业实现了升级改造和规模效应,实现了绿色、环保、低能耗生态工业的转型跨越。为构建集约、高效的生态工业发展平台,大佘太镇重点建设完善了“龙塘返乡创业园区”,现已聚集了千丝来食品有限公司、重庆波莱尔体育用品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潜力的知名企业入驻,成为该区域最具代表性的产业示范园区。
提升企业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是大佘太镇一直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镇政府采取引导措施,产业带动,实现村企双赢,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促进企业以订单和合同的方式与村结对帮扶,完成了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了产业价值,保障了农户利益,促进当地经济高效发展。大佘太镇现已形成绿色食品加工、服装及工艺品制造、电子配件加工、汽车零配件制造、涂料加工等一批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劳动密集型微型企业,并以逐年15%的增速发展,成为云阳县域经济发展的副中心。
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是大佘太镇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绿植王国”“天然氧吧”,富足的森林资源为四十八槽旅游开发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该项目预计总投资为13880万元,规划范围涉及3个行政村,规划区域面积达780公顷,拟规划建成大兴水库森林公园及生态风景名胜景区,使大兴水库水源涵养区的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保护;建成1个市级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村、1个市级生态农业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5%,国家“5A级风景区”标准的绿化景观,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全面得到重建和恢复,生态农业得到普遍推广,全面实现自然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
在旅游开发方面,大佘太镇十分注重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有效融合,注重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对当地人文风光的包装整合,对旅游衍生品的开发生产,形成了集休闲度假、人文体验、商业购物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成为“万开云”板块集自然风光、生态养生、民俗风情于一体的重要旅游圣地,被誉为“万云开”板块的生态休闲后花园。
由于地处区域板块核心区,交通便捷,人口集聚,大佘太镇拥有完善的交通、餐饮、居住、娱乐、购物等基础设施,学校、医疗、金融、通讯、保险、物流等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为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文体教育事业发展,早在2008年,大佘太镇就建成一座高标准综合文化站,内设多功能活动厅、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舞蹈室、器乐室等,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学习的好去处。现在,大佘太镇已建有10多个文艺队,18个农家书屋,36个农家文化大院,藏书丰富,种类齐全。辖区内还拥有一个上千平米和两个500平米以上的市民文化活动广场,以及15个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此外,由养鹿中学、平安小学、龙塘小学、白龙小学构筑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不仅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教育需求,每年还向县区市等学校输送大量优秀中小学生。
大佘太镇中心卫生院是一所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一级综合性医院,是大佘太镇、养鹿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它与辖区的1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形成了点线面于一体的医疗网络,保证了群众小病不出村,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报销。
按照“扩框架、夯基础、抓配套、强管理、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坚持“规划起点高、建设品质高”的原则,大佘太镇启动新一轮规划修编,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过反复论证,科学确定城镇的规模、性质和发展目标,并做好集镇建设的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围绕这一目标,镇政府适时调整了城镇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对集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制定了集镇今后10年总体发展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使城镇基础建设、环境建设等各方面都有了科学的、长期的、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通过战略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带动,截至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7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余元。
立足趋势,着眼未来,通过解放思想,不断探索,大佘太镇制定了详细合理的发展规划,大佘太镇将紧紧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化经营。发展畜禽、水产养殖,建设蔬菜、水果、油桐、花生等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做好产销对接,实现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经营,成为库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集散地。
大佘太镇将着力构建生态工业发展平台,重点建设龙塘工业园区,加快园区发展空间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园区建成功能完善、产业链长、聚集度高、资源可循环、优势特色明显、整体发展协调的新园区。同时壮大千丝来食品有限公司、黄木生态鱼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绿色环保型工业,实现资源可循环利用,形成高效、便捷、完整的工业产业链条。
大佘太镇将深化四十八槽沿线森林自然资源开发、打造太合古墓、古树、双平古田、竞技渔场等精品旅游产品,延续传统工艺制作,通过制定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景点基础设施,提供优质旅游服务等措施,将平安建成以自然生态观光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地,实现生态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按照全国重点镇建设标准规划城镇布局,规划用地在原平安场镇的基础上向北部方向拓展,计划城镇建设用地为2平方公里,扩建新房30万平方米,新增场镇居民1万人。规划镇区用地为“一心二片多组团”结构形式,规划集镇建设;建设绕城通道,激活城镇交通,还将建设2公里的河堤休闲长廊,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业旅游新城镇。
“库三角绿色物产集散地”、“云开万生态休闲后花园”,大佘太镇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山乡巨变。独特的区位优势成就了大佘太镇无可比拟的战略地位,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了平安的城镇功能,不断丰富的文体活动提高了当地人口素质,不断发展的区域经济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沉睡的大山焕发出勃勃生机,产业转型、经济腾飞。未来,大佘太镇将向着渝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重要城镇稳步迈进,成为承接产业转移,联通区域经济的重要枢纽,成为整个三峡地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灵源镇人民政府关于申报省级重点镇建设的报告
发布日期:2009-5-31 点击次数:2325 发布机构:灵源镇人民政府
县建设局:
灵源镇位于乾县东部,距县城东10公里,与礼泉县接壤,属乾县东大门,312国道、福银高速和正在建设中的西平铁路穿镇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全镇辖九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2.39万人,耕地面积3.8万亩。为了进一步加快建制镇建设步伐,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改善镇区市容市貌,提高西兰大街灵源段的通行能力,确保该段出行安全,推进灵源镇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我镇按照省级重点镇建设的有关条件,积极争取申报省级重点镇建设。特此向贵局提申请,恳请予以上报为盼。
灵源镇人民政府
二00九年
四月十五日
第一章 概 述
小水镇位于耒阳市区南部7.5公里处,于1986年获批建镇,东邻泗门洲镇、黄市镇;南毗太平乡、公平镇;西接长坪乡、磨形乡;北濒余庆乡、灶市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辖38个村、1个居委会,全镇人口6.6万。是“市域经济发展十强”乡镇,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小水交通区位优势明显。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武广高铁等多条交通干线贯穿全境。小水物产资源丰盈多样。已探明矿产10余种,其中煤、锰、銈等资源蕴藏丰富,石灰石储量居全市第一。小水项目建设风生水起。投资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有南方水泥、长乐锰业、安源再生等6余家;投资过千万元的农业种植项目有湘南农业示范园和天华油茶种植基地;投资过500万元的农业养殖项目有月亮湾水产和农科村泥鳅养殖基地。小水小城镇建设有条不紊。目前,镇区建设面积1.2平方公里,总人口逾1.2万人,驻镇单位11个;拥有各类商铺260多家、玩具厂3家、家具加工厂11家,大型购物广场1个,客运站1个;电信、邮政、金融、工商等各类基础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第二章 城镇规划更为科学
小水镇党委、政府以可持续发展为指针,以满足发展需要为前提,依托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坚持高规格规划、高标准编制。在全面调研摸底,将城镇规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结合、相统筹的基础上,聘请相关专家和专业人士完成了小水镇建设总体规划和镇区综合建设规划设计,并于1996年至2012年间进行了两轮修编,对用地规模、行业布局、镇区街道、基础设施、电力、交通等各项建设,以及未来5年、20年的发展前景等作了更加详尽、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编制规划。目前,镇区规划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达到3万人的“两个3”的规划格局基本形成,“明星镇”、“示范镇”的发展蓝图初步勾勒成型。
近年来,小水镇党委、政府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保证镇区各项建设都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之内。一方面,认真落实执行土地使用审批制度,严格审批手续,不准任何单位、企业或个人乱批乱建,对违法违章建筑,一律拆除,并予处罚。目前,镇区内各项建筑手续完备,全部符合规划要求。另一方,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方式,在修缮和保护好古镇,让古镇焕发新颜的同时,加快推进镇区新城建设,促使新、老两城发展并驾齐驱,共同推进。
第三章 城镇建设更有品位
按照打造耒阳的一张名片、一个品牌的总体构想,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1.加快交通道路建设:累计投资230余万元,对镇区3条,共计2公里的主要街道进行油化、硬化,初步形成了三纵四横的路网格局;筹资110万元,对2.3公里的圩场街道和1.3公里的下水道进行改造升级,管堵水涌的现象得到彻底解决。2.加大绿化亮化建设:先后投资150万元,完善镇区排水沟、人行道、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了镇区基础环境,为今后各项发展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3.加强城镇美化建设:按市级卫生乡镇创建标准要求,投资220万元清理从镇政府至南北酒店段的107国道两旁垃圾和废旧物,硬化街道两边路面,清理街道两边沟渠,“脏、乱、差”的局面得以扭转。4.加速重点工程建设:向上争资750多万元,在堰头村兴建日供水量达1200吨的自来水厂,解决了镇区2.5万人的生活用水问题;总投资达6000万元的客运中心市场和药苑小区一期工程,目前已经成功启动;总投资分别达2100万和5000万,总面积分别为15000平米和18000平米的小水中心市场、金福源建材市场项目正稳步推进,将为提升小水小城镇建设品味提供有力支撑。另外,小水商贸城项目,总投资2800多万元,占地面积61400多平方米,设计摊位480个、商铺140个,建成后将成为耒阳市功能最齐全、环境最舒适的农村综合市场。
第四章 公共设施更加健全
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发展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基础教育设施方面:小水镇现设有中学2所,小学20所,幼儿园29所。2008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对全镇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目前,镇内学校师资力量更加充实、设施更加完备、环境更加优美,教育教学条件得到巨大改善。医疗卫生设施方面:小水镇设有镇级卫生院1个,拥有床位59张,执业医师23人,注册护士13人。2012年,镇党委政府筹集资金50多万元对小水卫生院综合楼项目进行改建,大幅改善了医疗环境,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38个行政村均设有村级卫生服务室,且医务人员均毕业于正规卫生院校,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服务能力和水平都较高;全镇95%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覆盖率继续扩大。公共文化设施方面:38个行政村级文化活动室,均配有电脑、图书、电视、vcd、象棋等休闲娱乐设施。镇文化站每年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很好的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信息通讯设施方面:有线电视、宽带互联网基本实现全覆盖;银行、邮电、电信等服务机构齐全。特别是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为全镇的新品种推广,牲畜品种改良、动植物疫疾病防治等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支持。
第五章 镇容镇貌更具规范
为了规范整治镇区环境卫生,改善镇容镇貌,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和小城镇美誉度,我镇于1996年成立了城管办,组建了一支拥有10名专职工作人员的城镇管理队伍,城管办下设环卫所,按照“竞争上岗、分段招标、任务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开展镇区日常卫生保洁工作。近几年来,小水镇累计投入资金48.6万元,购买垃圾清运车2台、斗车40余辆、垃圾桶200余只,兴建垃圾台12座,新建垃圾焚烧炉3个,对生产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处理、高效处置。此外,还加强了对摊位摆设、车辆停靠的监督管理。经过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小水的城镇管理正逐步向精细化和人性化迈进,镇容镇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小城镇建设品味得到了有力提升。
第六章 今后发展更上台阶
小水镇总体发展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重点示范镇,打造文明新小水”为目标,奋力创建文明、和谐、生态、宜居型的现代化小城镇。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总体要求,制定小城镇建设的长远规划,明确提出打造分区明确、功能齐全、设施配套、人居舒适的“明星镇”。二是坚持高标准建设。严格按照城镇规划进行房屋和配套设施建设,做到布局合理、楼栋有序、生态适宜,坚决遏制乱批乱建的现象。采取镇财政挤资、向上争资、以地生资、招商引资“四轮驱动”的战略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实现小城镇建设建筑风格多元化、小区建设规模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三是坚持高水平管理。坚持以三分建七分管为原则,成立城管综合执法队,统一人员、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统一执法,重拳打击整治乱倒、乱放、乱摆、乱丢行为;制定完善居民文明公约,倡导居民文明行为,提升居民素质;加强社会治安综治治理,重点打击两抢一盗违法行为,加强对学校、企业、乡村等特殊地域的安全监管,积极构建安全稳定、文明和谐的新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