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纺织工业发展情况调研
近年,我市纺织工业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纺织工业的市场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新时期振兴发展纺织工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总量规模不断做大。到2005年底,全市有大大小小的纺织单位6.4万家,从业人员68.7万人,全年完成销售收入1995亿
元,分别比2000年底增长25、43和121。其中规模以上大纺织(含PTA、聚酯、纤维、织造、染整、服装服饰、纺织机械等,下同)企业1804家,从业人员39.5万人,经营资金1403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48.8、56.6和48.4。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大纺织完成销售收入1537亿元、实现利润60.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50.2和38;占全省纺织的29.8和28.8,占全国纺织的7.8和8.8。我市的织造印染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二个行业2005年综合区位商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位居第一,服装服饰业、纺织装备制造业同时位居第三。已拥有“化纤原料生产量(185万吨)、织布生产量(120亿米)、印染布生产量(132亿米)、领带生产量(3.5亿条)、袜子生产量(110亿双)、绣花机生产量(3.8万台)、纺织品成交额(276亿元)”七个全国第一。2005年__大纺织占全国、全省的比重如下:指标单位__大纺织全省全国总量总量占比总量占比企业家数家***.8359785职工人数万人39.5188219784销售收入亿元1537515029.8197947.8利润总额亿元60.521028.86908.82、产业链进一步拉长。我市的纺织工业已拥有从生产最初的纺织原料到最终的服装服饰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涵盖了PTA、聚酯、纤维、织造、染整、服装家纺、纺织机械等重要的纺织领域。其中:PTA我市拥有120万吨生产能力,占全国的10,全省仅此一家。聚合装置260万吨,占全省的43、全国的20;化纤产能299.5万吨,约占全省的50,占全国的18.5;聚合和化纤产业主要聚集__县和市区,约占全市的80。全市具有近150亿米的机织面料和80万吨针织面料生产能力、180亿米的印染面料和15万吨的色纱、色丝的印染能力,为全国最大的织造、印染区域集聚基地。织造主要集中在__县和诸暨市,2005年产量分别为50.3亿米和43亿米,占全市的75;印染主要集聚在__县和市区,印染量占全市的78。服装家纺已拥有10万余台缝纫机设备,2005年全市服装家纺产值161.4亿元,占全省的17.5;年产各类纺织机械8.5万余台,占全省的70;其中绣花机械3.8万台,占全国产量的40,占有绝对优势。2005年规模以上纺织各环节销售收入及所占比重如下:单位:亿元合计PTA纺丝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纺机销售收入***2816154占100217.266.910.53.43、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经过近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艺装备,我市纺织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华联三鑫的PTA装置,其主要关键设备引进了德国、瑞士、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先进技术;化纤行业如远东的80万吨、纵横的60万吨、赐富的50万吨、南方的18万吨涤纶熔体直纺以及诸暨华海年产1万吨的氨纶熔体直纺都是近3年建成投产,所用设备基本是国际、国内较先进的装置,其中进口比例高达75,在全国处领先地位。织造行业已有各类织机近20万台,其中__县和市区拥有织机5.5万台,进口比重占80,诸暨市拥有织机总量达12万台,以家庭式生产为主,无梭化率在90以上;同时全市拥有大小圆机2.2余万台,其中大圆机占60,主要从台湾、香港引进,进口比重达35。印染行业拥有各类印染设备7000多台(套),其中280余台(套)平网印花机和220余台(套)圆网印花机,全部从日本、韩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引进,设备档次较高。服装行业共有进口服装生产流水线180余条,占全部生产线的30;袜机11.5万多台,其中进口袜机占40。
4、科技品牌不断推进。目前全市纺织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包括3家为众多企业服务的研发机构--__县纺织科技创业中心和袍江工业区的纺织孵化中心和大唐镇袜业研究所,42家为本企业服务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余家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的产、学、研企业,他们正在为积极推进整个纺织产业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5年,我市纺织行业的新产品开发速度大大加快,新产品产值以年均32.3的速度递增;新产品产值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达9,比5年前提高2个百分点。目前全市纺织行业中,已有不少企业申请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另外,如诸暨的洁丽雅毛巾、虹?丝绸,市区浙化联,新昌的日发控股、印花机械、泰坦纺机,__阻燃集
第二篇:纺织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全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及运行特点
是的传统产业,也是的4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纺织业(含服装工业、下同)已成为拥有最初的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其内容已涵盖化纤、织造、针织、脱漂、服装五个重要的纺织领域。
截至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29家,占全市规模工业总数的18.1%,单位个数居市县市区之首,主导产品有棉纱、药纱坯布、医用纱布片、服装、涤纶短纤维、防护口罩等若干个品种,全市纺织行业已涉及纺纱(6家)、医用纱布(5家)、棉布(12家)、化纤(2家)、服装(3家)等6大门类,现有纺纱能力30万锭(其中:朝阳纺织5万锭、凯达纺织5万锭,中冠纺织11万锭),资产总额91408万元,从业人员7099人,占市属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数的30%。年底,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6697万元,其中:奥美、朝阳公司分别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总额13000万元,入库税收3000万元以上。主导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年产混支纱3万吨,药纱坯布2.75亿米,医用纱布片7033万包,各类服装500万件,涤纶短纤维3500吨,防护口罩6000万片。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改上档升级,纺织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织造行业拥有各类织机1500台,其中:喷气织机80台,剑杆织机110台;拥有各类细纱机480台套(按420锭1台车计算),位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中高档缝纫机700台套。
(一)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纺织业已成为拥有从最初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进行纺纱→织造→脱漂→制造。朝阳纺织、中冠纺织、森达纺织、金格纺织等4家主要棉纺织企业全年耗用本地棉花1.5万吨,纺纱后链接到下游卫材行业,卫材行业全年耗用棉纱1.4万吨,以此生产制造医用药纱布、帆布,然后链接到服装企业生产服装。
(二)块状特色比较鲜明。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医用卫生材料为主导,江南产棉大镇百里洲镇以棉纺织业为主,仙女经贸区以服装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开发区工业园特色鲜明,已形成织造、折叠、脱漂一条龙生产体系。
(三)纺织行业外向度较高。近几年,我市坚持“工业立市、开放活市”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外资,努力扩大出口,外向型经济尤其是纺织产业对全市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年全市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2849万美元,纺织服装业成为我市四大出口创汇支柱产业之一。
从我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看,影响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偏小,缺乏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三是产品档次偏低、附加值不高;四是创新和市场应变能力不强。
二、准确把握纺织工业发展趋势,合理定位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随着社会进步和纺织后配额时代的来临,纺织工业的发展受消费需求变化、国际竞争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总体来看,目前国际国内纺织业总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四点:项目注重高起点,产品注重高品质,技术注重快创新,产业注重大集群。我市纺织工业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找准自己的定位,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我市纺织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我市纺织工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培养优势企业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集约经营,突出发展“专、精、特、新”产品及本地优势产业,努力争创名牌,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纺织工业。
(二)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5亿元以上,出口8000万美元以上。纺织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和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40%以上,新创省级知名品牌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00万元的纺织企业发展到15-20家。纺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达到25万元以上。
(三)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重点
1、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
纺织工业要追踪国际新技术的发展,继续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棉纺织:加快更新改造落后的纺锭生产能力,淘汰有梭织机,提高清钢联机组、精梳机、自动络筒机、电子清纱器、无梭织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使60%左右的纺纱设备在室国际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精梳纱比重达到30%以上,无结头纱、细支纱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化纤及化纤原料: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对现有优势企业的改造和提升,形成技术创新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改造现有装置,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针对市场需求,适时扩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使之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医疗卫生保健材料、环保材料、防护材料、包装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
印染后整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色彩、手感、风格,要继续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必要的工艺技术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同时,要切实解决印染的环保问题,要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和染料助剂,制订较为合理的印染工艺,重点提高化学类(如重金属残留、含氯酚、气味等)、pH值、色牢度、甲醛、AZO(禁用偶氮染料)等纺织品生态检测项目的合格率。
服装:优化服装加工能力,搞好服装研究设计、流行趋势与生产加工的结合,搞好生产与营销的结合,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提高原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注重开发品牌服装、童装、中老年服装和特种服装,研制开发生态、保健服装,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服装,使服装生产适应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和扩大出口。
2、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整合优势
继续支持优势企业、出口骨干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按经济规模组织生产,提高生产集中度,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强产品开发与设计、市场营销与服务两个重要环节的建设,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投资办厂和推行国际化营销。
通过联合、兼并等资产重组方式,支持化纤企业,建成跨地区、跨行业的集团,向下游整合发展,引导化纤面料开发较好、并有一定市场的占有率的纺织企业向上游整合发展,提高生产集中水平、技术先进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化纤及化纤原料基地。鼓励优势企业在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环节上集中精力发展,而对那些不专长,不便于集中管理的环节进行外包,形成一个优秀企业与多个外围企业甚至个体生产这个共生体,共同打造我市纺织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调整,形成2~3家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业主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重点是通过调整与重组,向开发型、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培育核心竞争力
面对“后配额时代”,纺织行业要想求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必然转变一味追求扩大产能的发展方式,积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增强创新能力,三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要从更新设备、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工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注重产品的绿色环保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纺织品的质量,创优质品牌,以较高的产品品质在市场上站住脚跟,谋求发展。
增强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企业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二是中小纺织企业要借助大企业的设计研发能力,加强与大企业的联合与配套协作;三是要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设计能力,逐步发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市场瞬息万变,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是纺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中心,广泛收集国际国内政策、行业发展、市场变化、原材料生产与价格等各方面的信息,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回避风险。
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传统产业在加快改造、升级过程中,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要用信息技术带动纺织工业调整、发展和产业升级,把信息技术渗透到纺织生产全过程。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要从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纺织企业传统生产、经营和基础管理模式入手,推广应用生产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以及市场快速反应系统(QR)等。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网络,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提高整体竞争能力,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创造条件。
5、加快项目建设
根据国际国内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内在生存、发展要求,我市纺织企业在今后3-5年要重点加快医用卫材和印染项目建设,拉长延伸纺织产业链,填补“印染链”的空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三、加快纺织行业发展的几点政策思考
(一)加快纺织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业主开发”的原则,通过高标准规划、培植地方纺织产业集群,进行上下游资源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发区纺织工业园,使我市纺织产业适当集中连片,发挥聚集效应;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要求,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发展项目。要把发展纺织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我市纺织工业的重要平台,在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优化服务环境
一是抓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进一步整治发展环境,为纺织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竞争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更广泛的服务。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支持重点企业上市或“借壳”上市。三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扩大利用国内外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形成投资多元化格局。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对棉纺生产能力继续实行总量控制,防止重复建设。
(三)推进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通过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体系、中小企业信息网、中小企业培训体系、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体系等五大体系对纺织行业进行扶持和引导,促进纺织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纺织工业发展视察报告
政协二届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就“如何振兴我市传统轻纺工业”等相关议题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提案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对此,市政协提案委、财农委组织部分委员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到二毛纺厂、皮革厂等企业进行了带案视察,并和有关部门、部分企业代表进行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2008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09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2000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2008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六是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错失了国有向民营和股份整体转制,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趁势做大做强的时机,在改革上往往是关门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七是民营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想联合重组、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
三、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振兴*轻纺工业指导思想。各级领导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轻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竟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进
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重工业是强国工业,轻工业是富民工业。要吸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要学习毗邻地区如鄂尔多斯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认识到我们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优势。
2、制定政策措施,确保轻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市委召开常委会、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我市轻纺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指导意见,制定10年规划,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恢复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从发展目标、领导机构、扶持措施、考核督办等方面全面指导我市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从而使我市轻纺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
3、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改变目前我们“跛脚”发展方式,即重工业“一条腿粗而长”,轻工业“一条腿短而细”的不合理状况。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项目的引进上有所侧重。要坚持三个“两手抓”既要抓能源化工产业,又要抓传统轻纺工业;既要抓大型企业的引领,又要抓中小企业的发展;既要抓国有企业的改制,又要抓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三个反哺机制,即工业反哺农业;重工业反哺轻工业;城市反哺农村。大力发展毛绒、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
4、理顺行业管理,加大协调服务的作用。一是要扭转轻工业管理方面的混乱和缺失,明确经委行使轻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引导轻工业健康发展。二是政府成立类似于“扶持南部发展办公室”的临时机构,或成立轻纺工业发展振兴指导小组,由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经委,发改委、财政局、农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委,这样可以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相关政策,集中各类扶持资金,力争到2020年左右,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轻工业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三是鼓励支持轻纺企业成立联合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由发展。
5、加快园区建设,力争项目早日落地。加快《*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在*经济开发区建设轻工业园的建设步伐,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吸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政策优惠等措施,创造条件,吸引各种经济成分的轻纺企业入园,引进国内外大型轻纺企业集团落户*。把园区建设成具有经济规模最佳,专业化程序最高,拥有生产、科研、信息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纺织工业生产基地。到2010年,总投资9600万元,建成毛纺、制衣等传统产业集中园区。
6、实施品牌战略,引领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要把“绣鸡牌”毛线、“古城牌”毛毯、“长城牌”地毯、“娇舟牌”呢绒、“三爱牌”服装、“天舟牌”羊绒衫、“古城牌”皮革等曾经具有宝贵财富的驰名品牌保留住、宣传好。二是要在传统轻工企业实施改制时,必须要努力做到保住牌子、留住队伍,门不关、人不散。即使是破产企业,相关部门也要注入一定的商标保护专项资金,确保商标在近期内不被注销。通过政府整体打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用无形品牌调动有形资源,让老品牌展现新魅力。三是要创新机制。从研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扶持、创新成果激励等方面支持和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制定高质量、高标准的具有地方特色产业产品质量标准,用特色化推进品牌化。四是要加强产品宣传力度,政府应在扶持经费中专门列支一块用于补贴支持本地产品在国家级媒体上的广告宣传。
7、启动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工程。一是把自主创新摆在振兴发展轻工业的突出位置,从政策上、体制上、机构上激励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合理启用原一毛、二毛、羊绒分梳厂、皮革总厂等一系列中、高级人才,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专业院校的交流合作,准确把握国内外轻工业市场发展动态,紧紧跟踪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三是通过配套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产品企业化、企业市场化,进而形成产业化。
8、建立责任考核体系,加强对轻工业运行监测分析。一是统计部门及相关单位要加大调研力度,安排全市轻纺工业普查活动,全面及时了解我市轻工业发展动态,为制定扶持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落实经常工作经费,充实工作人员,建立像煤、电、油、气一样的轻工业经济运行长效监测分析体系,确保及时采取调控手段,解决轻工业运行中的问题。三是应将重振传统工业工作纳入县区工业经济目标责任考核中,以确保轻工业振兴计划的落实。
第四篇:纺织工业发展视察报告
政协二届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就“如何振兴我市传统轻纺工业”等相关议题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提案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对此,市政协提案委、财农委组织部分委员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到二毛纺厂、皮革厂等企业进行了带案视察,并和有关部门、部分企业代表进行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2012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12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2012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六是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错失了国有向民营和股份整体转制,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趁势做大做强的时机,在改革上往往是关门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七是民营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想联合重组、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
三、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重工业是强国工业,轻工业是富民工业。要吸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要学习毗邻地区如鄂尔多斯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认识到我们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优势。
第五篇:纺织工业工作计划
纺织工业是浙江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工业发展和出口创汇的传统支柱产业。长期以来,纺织工业在满足人民衣着消费需求,增加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经济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传统纺织行业进一步高技术化,我省纺织工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是跨入新世纪我省纺织工业的主要任务。
一、纺织工业现状
纺织工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XX年,全省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以下称“规模以上企业”)3014家,职工总数83.3万人,销售收入1426.4万元,出口创汇77.5亿美元。纺织工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2%和19.8%,出口创汇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39.8%。
(一)“九五”发展的主要成就
1、率先完成国有纺织企业的改革脱困任务。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把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突破口,重点推进。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国有纺织企业按照“压锭、重组、减员、增效”的方针,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全省国有棉纺企业三年累计压缩落后生产能力32.38万锭,通过整合重组形成了一批优势骨干企业。1998年全省国有纺织企业利润总额6665万元,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1999年利润总额3.64亿元,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压锭、减员、扭亏三大任务;XX年利润总额 亿元,迈上新台阶。
2、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纺织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九五”时期,全员劳动生产力从1.58万元/人提高到3.13万元/人,提高了近一倍。棉纺织行业在压缩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大面积采用国际先进的自动络筒机、新型精梳机、无梭织机等关键设备,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与1995年相比,棉纺织品的无结头纱比重从8.5%提高到30%,精梳纱比重从7.7%提高到25%;无梭织机从1.4万台增加到5.5万台,无梭织机比重达到40%,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服装行业引进一大批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进一步发挥了品牌优势,巩固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一大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水剌法、纺粘法、针刺法无纺布生产线和土工布、汽车内饰面料生产线投产,拓展了纺织品在土木工程、医药卫生、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3、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基地。纺织工业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要纺织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印染布、纯化纤布、帘子布、锦纶纤维、涤纶长丝、丝和丝织品、呢绒、针棉织品、针织服装、衬衫、西服、领带、袜子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一、二位;服装行业有26家企业入围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服装出口占纺织工业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62%。形成一大批具有专业特色的产业基地。主要有绍兴、萧山的化纤织造业,宁波、温州的服装业,诸暨、义乌的衬衫和织袜业,嵊州的领带业,象山的针织业,海宁的经编业,余杭、海宁的装饰布业。
4、在全国同行的地位稳步提高。浙江发展成为全国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省。XX年,我省纺织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国同行的13.6%,居全国第二位;利润总额占全国同行的24.1%,居全国第一位;出口创汇占全国同行的14.9%,居全国第三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能力不强,设计水平较低。高技术高档次的产品开发滞后,模仿多、独创少,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中低档产品偏多,过度竞争现象较普遍。我省是服装面料生产大省,但面料的质量、品种不能满足服装业发展的要求,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仅55%,相当部分面料依赖进口。出口服装大多没有自创品牌,款式主要是根据来样加工,附加值较低。目前,发达国家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比重已占化纤产品的50%,而我省仅占25%,不仅影向了化纤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制约了下游产业的发展。
2、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棉纺行业,发达国家的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等先进工艺设备占有率分别达到50%和90%,而我省仅为20%和30%;发达国家织机无梭化率达到90%以上,而我省仅为40%,陈旧落后的有梭织机依然量大面广。化纤行业,国际上普遍采用先进的涤纶熔体直接纺技术,如韩国、台湾省采用率已达90%以上,而我省比重不到10%,工艺技术仍以传统的切片纺为主。由于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我省纺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如我省棉纺行业万锭用工水平为250-300人/万锭,而发达国家一般为 60人/万锭左右。
3、主要纺织原料的流通体制和出口体制尚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国内棉花价格往往背离国际市场,直接影响棉纺织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化纤原料关税较高,部分品种的进口实行配额和许可证管理,不利于纺织企业利用国外低价原料生产、降低制造成本。出口体制还不适应纺织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隔绝的现象仍很突出。
二、产业发展趋势
(一)“十五”期间,纺织工业处于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期,面临许多有利条件
1、纺织品配额限制将逐步取消,为纺织品更大规模占有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目前,美国纺织产品消费量占全球的20%。衣着、家用纺织品年消费额达3000亿美元,仅服装每年的市场销售总额就达到1800亿美元左右,其中近40%需要进口,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欧盟纺织品、服装的进口总额达1400亿美元,其中服装进口840亿美元。据有关专家预测,取消纺织品配额限制后,我国到XX年仅服装对欧美出口就可增长110亿美元左右。
2、纺织行业特别是服装行业将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纺织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成本。据1998年德国对58个国家和地区纺织行业的劳动力工资成本调查,我国的工资成本居第52位,相当于印度的水平,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较低的工资成本,使得我省纺织工业在较长时期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比较优势。
3、国家增加投资、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调控政策,将有效拉动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生产。据预测,全国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将由XX年的15%提高到2013年的20-25%,装饰用纺织品比重将由XX年的20%提高到2013年的30%,纺织工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在全球性的纺织品总量过剩的大背景下,纺织工业面临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1、国际上区域经济集团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纺织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墨西哥等中南美国家正日益成为美国主要的纺织品供应国;欧洲纺织品市场正逐步被东欧及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中东和非洲挤入。随着国际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品贸易配额限制将逐步取消,但主要纺织品进口国还会以反倾销和提高环保标准等各种贸易、技术手段对我实行新的限制。
2、中亚、南亚地区凭借棉花资源丰富和工资成本较低,对我形成竞争压力。这些地区在资源、劳动成本方面比我国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巴基斯坦的工人小时平均工资只是我国的66%,目前两纱两布的竞争力已超过我国。这种竞争态势在国际纺织品贸易进一步自由化后,将更趋激烈。
3、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品进口关税大幅降低,国内市场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化纤行业技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难以抵御跨国公司的较大冲击。大量的国外品牌服装将进一步涌入国内服装市场,对我省中高档服装生产企业构成较大压力。
三、“十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五”时期,全省纺织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为主线,以巩固发展区域经济特色、培育优势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力推进从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的转变,进一步形成国际上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出口基地。
(二)主要把握点
纺织工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整体素质和国际竟争力。必须牢牢把握两点:一是坚持以产业升级为结构调整方向,着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着力于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从片面追求数量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持发展重点行业和特色产品。从我省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压缩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和产品。
(三)主要预期目标
1、“十五”期末,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2300亿元,年均增长10%,进一步巩固我省纺织工业总量和经济效益在全国的领先水平。
2、“十五”期末,纺织品出口创汇达130亿美元,年均增长12%。
3、“十五”期末,出口服装的面料自给率提高到80%;服装出口占纺织品出口总额比重提高到 70%以上;产业、装饰用纺织品占纺织品总量的比重达到40%。
4、“十五”期末,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部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重点骨干企业初步建立 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管理、商务的信息网络系统。
5、“十五”期末,纺织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万元/人,比“九五”期末提高50%。
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重点
(一)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
“十五”期间,以发展高档纺织面料、产业和装饰用纺织品及优势品牌服装为重点,积极采用纺织新技术、新工艺及信息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