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台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汉台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一是逐步提高城乡医保水平。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和医疗救助制度,全区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和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2%。上半年医疗救助2600人次。截止11月底,230766人报销医疗费4060.08万元。
二是实现药品“三统一”全覆盖。在10个乡镇卫生院、13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3个村卫生室全面铺开,基本药物药价下降30%左右,截止11月底,全区配送药物19712批次计889.6万元,门诊98054人次,同比增加11.29%。
三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总投资420万元的10个公共卫生工程项目,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投资1284万元完成了村、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设备配置项目和203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四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今年重点完成了市第二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两家试点单位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和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工作。医改试点单位取消了门诊挂号费,大型检查价格下调15%,检查费下调10%,基本药物实行零差价销售,累计让利114.8万元。(汉台信息)
第二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几点思考
赵玖梅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
一。加快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健康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人力资源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没有健康便没有“小康”,没有卫生事业的充分发展,就不会有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2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7万元,接近2016美元,全区已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0年我区的快速发展势头还将继续保持。这意味着,我区将会拥有更加便捷的出行、更为宜居的环境、人们将会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群众会有更多的余钱投向医疗保健方面,有更多的人希望享受优质的卫生服务,国家和省内投向医疗卫生的公共经费也会继续增加。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些机遇,提前谋划卫生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夯实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医疗和卫生应急保障。
一、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我区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0个,其中区级公立医院5个(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平凉市中医院、平凉中医骨伤医院、崆峒区红十字会医院、平凉精神病医院),乡镇卫生院17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各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个,村卫生室233个,农村个体诊所172个;全区卫生系统共有干部职工1488人,其中,有在职职工1228 人,在职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756 人,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93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6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卫生事业发展作为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以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卫生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充分发挥财政对卫生投入的主渠道作用,2006年以来区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6 %,投资总额达到 2.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500 %,公共财政支撑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机制初步形成。2009年到2010年是“十一五”期间全区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最快的两年,总投资1.1亿元,先后实施了中医医院住院部楼、市二院医疗综合楼和放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类卫生项目15项,累计完成投资4468万元。目前,区、乡两级医疗机构拥有床位总数达到了 967个和513 个,每千人拥有床位 2.6张。乡镇卫生院总建筑面积达到2.42 万平方米、医疗业务用房面积达到
1.8万平方米、拥有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69台。为顺利开展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强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标准化村卫生所达到30个,今年规划再建标准化村卫生所51个。推行乡镇卫生院人员竞聘上岗,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工资待遇与工作量、工作成绩挂钩,考核发放。深入开展行业作风整治活动,有效杜绝了部分医务人员的“生、冷、硬、顶、推”现象,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通过积极努力,全区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区级医疗机构共接诊门(急)诊患者 44.54万人次、住院 1.95万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70.1%,乡镇卫生院接诊门(急)诊患者19.24万人次、住院 8400多人次、床位使用率达到32.9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接诊门(急)诊患者 9.08万人次。
(三)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各类卫生宣传活动。城乡医疗机构均建有独立的健康教育咨询室,全区开通健康教育咨询热线17个,有专
兼职工作人员43名。深入开展全民卫生健康教育活动,利用集会、集日等群众相对集中的时间,结合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手足口病防治等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发放资料、节目表演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城乡群众对各类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的知晓率不断提高,城乡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切实增强。
(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适龄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全区适龄儿童建卡(证)率达到98%以上,接种卡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录入一致率、准确率和完整率均达到98%以上。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全区共有疫情专业报告人员19人,城乡医院均设有发热门诊,按规定对发热和肠道传染病疑似患者采取了分离诊断措施。加强妇幼保健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妇幼保健院配备工作人员34人,建设业务用房860多平方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建有妇幼保健室。认真实施“降消”项目,积极做好孕产妇婴儿死因调查、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与报表质量控制工作,全区孕产妇死亡率为42.93/10万,基本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2.44%,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 99.03%,新生儿死亡率为13.09‰,3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86%以上。区委、区政府先后印发了《平凉市崆峒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崆峒区卫生系统地质灾害应急救治预案》等各类应急预案24种,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报告、信息公布、事件举报等各项制度,成立了区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区卫生应急专家指导组、医疗救治组和卫生防疫队等5支应急专业队伍,形成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全区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健全。
二、加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几年发展,我区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
(一)城乡卫生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城乡占有卫生资源特别是公共卫生资源不平衡,因区级财政困难,加之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自身效益和发展能力有限,乡村和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投入不足,乡村和部分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落后,部分村卫生室仍使用六、七十年代添置的桌、椅,药柜,医疗器械残缺不全,一些群众不能就地就近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特别是乡村地区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较差。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亟需再完善。目前,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要求相比,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一是疾病防控不够科学规范。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对疫苗相关知识掌握还不细,疫苗管理、发放、使用、登记还不够规范。二是卫生服务一体化程度低。现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运作不够规范,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乡村医生年龄偏大,乡村卫生工作人员学历低、待遇低,工作生活条件差,“一人多责、一人多职”现象普遍,人员流失多。三是卫生执法监督难度大。2002年,平凉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对市、区事权进行了调整,崆峒区卫生监督职能及人员连同设备、资产上划市卫生监督所,区上的卫生监督职能由市上设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承担。2004年,市卫生局明确划分市、区卫生监督区域:城区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交由市卫生局审批,日常监督管理由市卫生监督所承担。城区范围外的医疗机构(即崆峒区所辖的乡、村医疗机构)仍由崆峒区卫生局负责审批、管理。目前,崆峒区农村范围的医疗机构监管职责只能由区卫生局医政股2名工作人员兼职落实。2009年6月1日国家《食品安全法》颁布实行以来,国家对县(区)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受区卫生监督工作无相关执法资格、执法人员、执法取证工具影响,无法正常开展辖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辖区食品卫生监督、农村个体诊所监管不到位。
(三)卫生专业队伍建设需要再加强。部分医疗卫生单位人才培养没有做到科学统筹,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一些医护人员应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欠缺,复合型管理人才和高等专业医务人才不足,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人才少,神经、传染、五官、心理等专科人才少。乡镇卫生院缺乏管理人才和妇产、外科、放射、检验等专科医学人才;社区卫生机构、村卫生所缺乏知识全面、年富力强的全科医学人才,尤其是乡村缺医少药的现象依然突出。
三、加快发展的思路及重点
随着我区“116”工作计划的深入实施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卫生事业发展进步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对优秀精神产品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为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推动卫生事业大发展、快发展。
(一)编制“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区卫生局应提早介入,与国家、省、市、区总体规划和相关部门的专项规划相衔接。把规划的重点放在项目支撑、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具体工作上,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卫生资源配置规定,统筹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完善服务体系。确保编制的规划任务明确、重点突出、操作性强,能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性意见。
(二)逐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按照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加强与市卫生局衔接,尽快研究解决我区卫生监督工作执法机构、执法人员及相关资格方面存在的问题,落实用药指导和监管职责,确保区内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配备全部基本药物并优先使用,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全区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满足患者需要。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并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全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的要求,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卫生管理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习和培训。区级医疗机构都要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并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3年内为全区培养大专学历紧缺中医药人才15名以上。二是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医疗卫生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五年以上的人员,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方面给予倾斜。继续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逐步落实村医补助政策,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经考核合格后,给予补助,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三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乡镇卫生院要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转变服务模式,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病例和地方病病例管理、人群防治指导、结核病病例管理等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相关业务的技术指导、培训和监督考核职责。要建立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及家庭病床制度。四是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临聘人员人事代理制和派遣制。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在全区推进人员竞聘制、院长竞聘制、绩效工资制、岗位责任制、资格准入制管理模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职责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重点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完成全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规范化村卫生所建设和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造任务,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基本医疗设备。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面,扩大门诊统筹试点范围,探索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纳入门诊报销范围,确保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并保持在90%以上。逐步提高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今年,力争全区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2011年平均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
(五)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有计划、分步实施。逐步在全区统一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逐步实现定期为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全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广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大力开展以家庭为单元的健康教育活动,倡导控烟、控酒、控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要在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和健康教育频道,加
强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推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力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逐步实现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作者为平凉市崆峒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第三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坚持以群众反映突出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一、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解决公立医院规划布局不合理、公益性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就医秩序不规范以及综合改革不配套等问题。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系统评估试点经验,梳理总结试点模式并加以推广。启动实施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新增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700个,使试点县(市)的数量覆盖50%以上的县(市),覆盖农村5亿人口。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每个省份都要有1个改革试点城市。重点任务是:
(一)推进公立医院规划布局调整。编制《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各地要按照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将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一纳入规划,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优化结构布局,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医药局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分别负责为各部门分别牵头,下同)(二)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管理、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由各省(区、市)制订具体的补偿办法。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要求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别负责,中医药局参与)(三)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支付能力、群众就医负担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提高护理、手术、床位、诊疗和中医服务等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政策要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制订价格调整的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表并组织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四)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研究拟订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严禁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五)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县级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不含中药饮片)要依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以省(区、市)为单位,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同时允许地方根据实际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鼓励跨省联合招标采购,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与基层基本药物采购联动的机制。逐步规范集中采购药品的剂型、规格和包装。推进高值医用耗材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网上阳光采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数据实行部门和区域共享。(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六)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管办分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法人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明确院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强化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建立问责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到2014年底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七)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制订分级诊疗办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各省(区、市)要按照分类指导、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统筹安排本省(区、市)内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国家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基层首诊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研究完善方便流动人口参保和就医的政策。(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八)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加强县中医院和县医院中医科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成本相对较低、疗效相对较好的中医药诊疗服务。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制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二、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投融资、服务能力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努力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重点任务是:
(九)放宽准入条件。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逐步扩大试点。清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取消或合并,减少审批环节,公开审批程序和条件,提高审批效率。(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各地要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研究制订在人才流动、土地、投融资、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支持社会办医政策,并向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投向医疗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倾斜,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完善按照经营性质分类的监管和评价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执业特点的管理制度。依法加强行业监管。(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一)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十二)推动社会办医联系点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工作。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支持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在人才流动、土地、规划和投资补助等政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率先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健全与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的沟通联系评价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医院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中医药局参与)
三、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筹资机制不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不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尚需加强、支付方式改革有待深化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201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32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适当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待遇水平。重点任务是:
(十三)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和完善筹资机制。指导地方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完善管理服务,确保保障水平不降低。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强化个人缴费责任和意识。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动态调整的筹资机制,在逐步提高整体筹资标准的同时,按照积极稳妥、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提高个人缴费占整体筹资的比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四)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总结地方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经验,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重点配合试点县(市)和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五)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规范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做好儿童白血病等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向大病保险过渡工作。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各省(区、市)、市(地)政府都要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推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整合。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60%。全面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间的衔接,发挥好各项制度的整体合力。(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分别负责,财政部、保监会、全国总工会参与)(十六)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和服务。加快提高基本医保的统筹层次,提高统筹质量,鼓励实行省级统筹。在规范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国家级结算平台建设试点。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跨省(区、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各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也可以探索通过自主协商、委托商业保险经办等方式,解决跨省(区、市)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保监会参与)(十七)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订鼓励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监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重点解决基层医改政策落实不平衡、部分药物配送不及时和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全面抓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的贯彻落实。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建设。继续为中西部地区招录5000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重点任务是:
(十八)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严格规范地方增补药品。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完善政策措施,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稳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把是否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GMP)认证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基本药物配送和回款管理,严格落实市场清退制度,对配送不及时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保障基层用药需求。(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十九)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对临床必需但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物,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完善短缺药品储备制度,重点做好传染病预防、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二十)进一步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切实落实用人自主权。全面落实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鼓励引入第三方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二十一)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考核合格后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研究制订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执业乡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同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适时组织对乡村医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五、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重点解决药品流通领域经营不规范、竞争失序、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药品流通新秩序。重点任务是:
(二十二)规范药品流通经营行为。针对药品购销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实施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参与)(二十三)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快清理和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构建全国统一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和连锁经营,增强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二十四)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改进药品定价方法。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六、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工作
针对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效率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能力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大相关领域改革力度,着力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重点任务是:
(二十五)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5元,细化、优化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和日常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注重服务效果。重点做好流动人口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进一步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人数分别达到8000万和2500万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65%以上。(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六)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制订推进远程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50%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整合,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在15个省份、45所大型医院开展示范,逐步建立居民健康医疗信息跨机构、跨区域共享机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七)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政府对按规划建设和设置的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以及面向社会招收和单位委派的培训对象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各地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继续安排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在职执业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继续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启动试点监测评估。重点抓好第一批1000名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研究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建立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的调控机制。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八)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均由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优化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手段,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提高综合监督能力,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纠正诊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收受“红包”、回扣和过度医疗等行为。加快发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等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构建平等、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制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保监会负责)(二十九)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期评估和医改监测,抓好医改政策落实。制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试点地区的监测、评估和指导。研究制订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三十)加强科技和产业支撑。开展主要重大慢病防治研究网络的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大医药产品研发的组织推进力度,重点做好基本药物品质提升和基本医疗器械产品国产化工作。加强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成果在基层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支持开展医改战略性、方向性、支撑性重大政策研究。制订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品等自主研发制造和国产化的政策措施,推动一批量大面广、临床价值高的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医疗器械提高产业化水平,扩大市场运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参与)(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与省级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共同做好医改各项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对医改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做好顶层设计。及时评估和总结推广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对成熟的改革举措要总结提炼、适时制订相应的制度法规。加强医改宣传,做好舆情监测,引导群众合理预期,回应社会关切。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支持军队卫生系统参与深化医改。(卫生计生委、中央宣传部、国研室、法制办、总后勤部卫生部等负责)
第四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甘谷县卫生局深
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2012年2月
我县医改工作于2010年4月全面启动,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医改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办公地点设在县卫生局。于2010年4月26日召开了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会议,会议由分管副县长潘慧琴同志主持,县长贾忠慧同志做了重要讲话,制定下发了医改方案。经过两年来的工作,组织结构建设得到加强,医改五项重点工作中进展顺利,运行平稳。
一、2011年医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全县卫生系统团结一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定不移的走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各项医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和积极成效。
(一)巩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1.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2011年,我县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4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了90%以上,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3.7%。
2.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一是2011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水平分别为230元、160元。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每人每年200元,个人缴费为30元。二是2010年新农合门诊统筹在17所乡镇卫生院,563所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并纳入了新农合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范围,确定报销比例为80%。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达到了门诊统筹全覆盖,实现了门诊就医可以报销。从2011年5月份开始,在全县新农合门诊统筹全部采取了“一元钱”看病的模式。
三是及时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提高补偿比。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在县级医院分别达到了65%、90%和80%。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了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为6万元),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
四是县农合办与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天水市中医院签订协议,开展了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推行了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支付方式。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药品价格合理下降 1.2011年5月,县物价局通过市场调查,与我县天元、康泰、兰州阳光甘谷经销部、县医药公司等4家配送企业协商,在省级招标采购价格内制定了甘谷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并下发《关于甘谷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的通知》。对在我县乡村医疗机构使用的204种国家基本药物统一了采购最高限价,国家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按比例报销,完成了基本药物二次议价工作。根据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培训会议,我县基层医疗单位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县财政局核算中心设立了专门账户,进行基本药物网上招标采购。目前,基本药物网上采购工作逐步开展。
2.从2010年10月起,在全县17所卫生院和563所村卫生室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完成了在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1.2010年,与村级阵地建设项目相结合,通过建设和购买方式新建了57个村卫生室,并代表天水市接受了中央灾后重建工作组的检查。2011年,我们积极向上级争取了23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现已全部完工。
2.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卫生技术人员进修培训计划,不断提升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我们制定了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计划,连续2年已按要求派出5名医务人员到省级医疗机构进修,派出25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接受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对全县563名乡村医生进行为期6天的轮训。
3.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向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按每行政村每年6000元的标准发放补助243万元,其中6000元中3000元作为基本补助,3000元作为绩效补助。2010年应向乡村医生发放的243万元已于2011年初发放结束,2011年的乡村医生补助发放工作正在进行,预计月底可结束。
4.按照省卫生厅确定的医疗机构分级分工管理的要求,认真开展了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工作。2010年县医院被评定为二级 甲等医院,县中医院被评定为二级乙等医院,有9所乡镇卫生院评定为一级甲等卫生院,4所乡镇卫生院评定为一级乙等卫生院,促进了县乡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建设。2011年在渭阳、西坪、谢家湾、古坡四所卫生院开展了等级评审工作,其中渭阳、西坪、谢家湾三所卫生院被评为一级甲等卫生院,古坡乡卫生院被评为一级乙等卫生院。
5.在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了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2011年有1名护理人员被评为全市“十佳护士”,3名护理人员被评为全市“优秀护士”,2所乡镇卫生院被评为“优秀护理示范岗”,在2011年“5.12”护士节受到了市卫生局的表彰。
6.认真组织万名医师支农工作。2011年安排17名省内外医师到4所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支农活动。县医院接收5名天津医师进行交流指导,并选配5名医师到天津交流学习。
7.落实了《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办法》政策文件。一是建成了礼辛、安远、磐安、金山中心卫生院和大像山镇、大石卫生院等六个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并确定了167所中医特色村卫生室。二是征集到治疗农村常见病的4种中医药诊疗技术和11种推广处方,并在新农合门诊统筹全额报销。三是开展了县、乡、村三级中医师带徒工作,共确定了11名名中医,带徒24人。四是在全县中医力量相对薄弱的12所卫生院从退休人员、乡村医生、个体诊所中聘请了23名在本地有影响、群众信赖的中医人员在卫生院坐诊。五是落 实了中医药起付线降低30%,中医药费用补偿比提高20%的新农合优惠政策。六是去年,我县有5名医务人员被评为“甘肃省乡村名中医”;有13名同志被吸纳为甘肃省中医协会会员;七是开展了《甘谷县常见病、多发病验方验案》的编辑工作,目前已完成两期。
8.甘肃省卫十一项目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现场会与2011年11月中旬在甘谷县召开。我县的中医药工作得到省中医药管理局代表和省级专家、兄弟县区的较好评价。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在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9年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701万元,2010年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882万元,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已到位1403万元。2010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截止2011年9月底已使用790余万元,资金使用率90%以上。
1.与县财政、县计生部门研究制定了《甘谷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项目实施细则(试行)、《甘谷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细则》,制订了报账程序和办法,并于2011年4月初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以县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执行。2011年5月初,对乡镇卫生院长、会计、医改办主任、农合办主任、乡镇卫生管理办公室人员进行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新农合业务培训。
2、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2011年,我们先后印制各种健康教育宣传资料23种,70余万份,健康处方11种,30万份,全 县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及宣传46期,其中县卫生局举办讲座8期,局直部门开展讲座及宣传20期,乡镇卫生机构举办讲座及宣传18期;县卫生局各股室印制宣传折页10种30万份,印制《甘谷县公共卫生服务手册》13万份,印制中医药类宣传资料及健康教育处方17万份,妇幼、疾控印制各种专业宣传资料15种36万余份,各乡镇卫生院印制各种宣传资料21种65万余份。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糖尿病日”、“高血压日”、“世界精神病日” 在各乡镇,县大十字广场进行健康咨询义诊活动并于甘谷电视台开展健康教育栏目,吸引群众参与,在2011年9月1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日”通过移动短信方式进行宣传,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开展强化免疫等活动时发送短信30余万条。全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100%。
3.截止2011年12月底,建立城镇居民健康档案33475份,建档率57.9%,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330030份,建档率达58.24%。电子档案建立387605份,建档率79%;
4.确定六峰镇中洲村、安远镇王马村为健康教育示范村,有针对性的开展了饮食、行为、生活习惯健康干预和劳动卫生防护。
5.开展了麻疹强化免疫工作,接种麻疹疫苗39106人份,接种率为99.94%。
6.开展了以高血压、糖尿病、重症精神病、肿瘤放化疗、终末期肾病透析为主要内容的慢性病管理,截止2011年11月底,高血压病人建档管理 28142人、糖尿病病4538人、重症精神病 357人、肿瘤放化疗患者76人,65岁以上老年人46349人。
7.孕产妇建档管理15649人,3岁以下儿童建档管理20060人。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市上确定在市一院、市二院及武山县人民医院进行改革试点,我们主要学习了国务院印发的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并将4月下旬召开的全省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精神及文件汇编印发各医疗卫生机构,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精神进行了深入学习和宣传动员。
1.在县医院、中医院主要开展了设编定岗、绩效工资等人事制度改革。
2.积极探索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县医院制定临床路径8个,中医院制定临床路径病种5个,规范了医疗机构医疗行为。
3.开展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自查工作,定期召开抗菌药物应用专题分析会,开展合理用药培训教育,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采取个人谈话、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等措施,对不合理用药及时给予干预。
二、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抓好2012年医改任务落实情况
(一)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民就业负担逐步减轻 通过积极探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新农合管理制度及水平得到进一步完善。一是2012年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每人每年200元,个人缴费为50元。人均筹资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230元,筹集到位新农合基金12021.443万元,其中:农民 个人缴费1578.333万元,市县526.11万元,省财政3445万元,中央财政补助6472万元。2011年1-11月,补偿20810人次,住院率4%,基金补偿4174.59万元,门诊统筹支付1260.21万元,按调整后的新补偿标准,政策范围内实际住院补偿比为乡级 95%、县级90%、县外市级75%,省级65%。二是完成新农合看病、报销“一卡通”软件推广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先成立逐步全面推开的方式,确定42个村和48个村卫生室先进行试点,总户数15056户。截止9月16日,已完成5668户的基本信息采集工作,占37.65%,2011年10月份已全面开展,实现新农合一卡通全覆盖。三是落实了中医药起付线降低30%中医药费用补偿比提高20%的新农合优惠政策;征集到治疗农村常见病的4种中医药诊疗技术和11种推广处方,并在新农合门诊统筹全额报销。四是全面推开儿童白血病、先天病等八类重大疾病保障工作,在有条件的统筹地区将肺癌、食道癌等十二类疾病纳入重点疾病试点范围。
(二)以“甘谷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为抓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为加快我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甘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甘谷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9-2011)的通知》(谷政办发[2010]34号)及《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天政办发[2011]239号文件精神,按照《天水市人 8 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天政办发[2011]239号)等文件精神,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甘谷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和《甘谷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细则》。按照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市上的安排,分三个阶段进行:
2012年元月,为宣传动员阶段,主要是传达和学习文件精神,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所要实施的内容、方式、方法、步骤、目的等,为实施好全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奠定基础。
2012年2月-2012年3月为试点阶段,在六峰镇中心卫生院、金山乡中心卫生院、礼辛乡中心卫生院、白家湾乡卫生院、大像山镇卫生院十里铺分院五个卫生院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试点,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在全县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提高经验。
2012年4月-2012年12月,为推广阶段,在全县其它12所卫生院全面铺开,力争在8月份全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初步建成,年底全县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
实施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关键,是乡镇卫生院全面履行县卫生局赋予管理辖区内村卫生室的职责,实行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两级负责制。在具体内容上,要全面推行“五统一”管理措施: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械管理、统一绩效考核。
(三)进一步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一是做好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5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督导考核、培训指导、资金监管等工作;抓好麻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美沙酮门诊完成治疗 人目标。二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所有孕产妇和儿童受益,将有力的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广大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健全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推动全县妇幼卫生事业平稳快速发展。三是以省卫生厅提出的“健康甘肃、养生甘肃、长寿甘肃、幸福甘肃”为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健康知识普及和教育活动,联合有关部门启动“全民健走行动”。全力开展慢病防治工作,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慢病防治工作。四是按照“管理机构下基层,疾控机构进医院,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思路,落实医疗机构疾病谱排序和分析任务,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五是加强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协管和食品安全工作,强化医疗机构医德医风和医疗质量的监督检查,为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医疗机构不良业绩记录制度提供依据。六是抓好地方病防治工作,重视并加强地方病、职业与放射卫生和精神卫生建设。七是积极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卫生城市、社区、乡镇创建工作,继续推进控烟工作,积极倡导公共场所无烟化。八是按照医改任务要求的阶段目标,完成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加快健康档案动态运行进程。九是落实中医治未病纳入公共卫生均等化项目工作。十是慢性病随访管理方面实现“四对 口”:公共卫生服务手册、慢性病随访记录、随访登记表、随访对象。
(四)继续推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1.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在县医院、中医院主要开展了设编定岗、绩效工资等人事制度改革。
2.对县中医院在政策扶持等方面出台了优惠政策,解决了县中医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相继出台了《甘谷县中医院考勤制度》、《甘谷县中医院绩效考核制度》、《甘谷县中医院总值班制度》,与中层干部(科室主任)签订了2012年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了县中医院规范化管理。
3.积极探索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和50个单病种付费模式,减轻了患者医疗负担。县医院制定临床路径8个,县中医院制定临床路径病种5个,规范了医疗机构医疗行为。
4.对县级医疗机构开展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
第五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查报告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查报告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我局紧紧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群众医疗满意度、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推进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及三医联动等改革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保障措施
按照国家、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xx市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中心思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扎实开展医改工作。
一是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委常委、副市长任副组长;卫生、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xx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高巨文同志兼任。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医改工作相关文件,在市医改办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开展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强医改工作开展广泛宣传,使医改工作深入人心。全年认真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坚决贯彻全市医改工作会议的精神,医改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二、主要措施效果
(一)群众医疗满意度
1、督查中存在的问题。我局通过对公立医院督查梳理,经归类汇总,认为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个别单位科室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个别单位科室不能紧跟像是更新观念,及时转变管理方式和诊疗服务,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德医风和单位内涵建设不够重视。二是医疗单位医疗秩序相对混乱,如:挂号区、缴费区不明确且窗口利用不充分,导致大量就诊人员无序、无章拥挤扎堆。三是医疗质量安全方面。主要针对某些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三基三严”训练欠缺、急诊力量薄弱、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医药感染控制和医务人员防护措施不足、新的规范制度得不到迅速贯彻落实等问题,四是服务态度方面。主要针对目前还存有的服务态度不热情、服务行为不规范、服务用语不文明、首问负责制落实不到位,甚至有的仍然严重存在着“生、冷、硬、顶、推”等现象。五是优化就医程序、方便群众方面。主要针对目前还存在的就医环节繁琐、流程复杂、标识不清晰、便民服务设施不齐全、“三长一短”在一定范围内仍然较突出的问题。六是医疗纠纷处理方面。个别医疗机构医疗纠纷过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不畅通,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对医患沟通重视不够。
2、提出整改措施。一是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各医疗单位都要认真排查梳理存在的问题,逐条制定整改措施。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要充分考虑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既有近期目标,又有长期安排;既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又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整改方案形成后,要通过一定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吸收群众的合理意见,进行必要的修订。二是认真进行整改。各单位要将整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科室、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并对整改情况认真进行督查。对具备整改条件能够解决的,要马上解决;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要限期解决;对那些应该解决但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向群众说明情况,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对情况复杂、涉及面大,单靠一个单位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向党委政府部门汇报,加强沟通协调,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三是坚持边整改提高边查摆问题。各单位要坚持边整改提高边继续查摆问题。要将排查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着重挖掘工作和思想中存在的深层次、本质性问题,着重分析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和思想根源,尽快将问题彻底解决。
3、整改效果。经过各医疗机构一段时间改革整顿,患者就医秩序、医务人员接诊服务、医疗机构的协调管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群众医疗满意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医患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二)分级诊疗
1、积极与上级医院开展对接合作。县级公立医院与城市大医院在技术、信息等方面建立协作关系,开展远程教育、远程会诊等,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让群众不出门就能享受到城市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健全继续教育制度,有计划安排骨干医师或其他技术人才到对口三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2、健全双向转诊制度。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帮扶合作关系,定期选派医务人员到各卫生院应诊、查房、会诊,指导工作,患者较轻的在当地诊疗,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
根据实际督查走访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对基层医疗机构存在以下缺点:一是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应加强人才队伍系统性培养;二是基本药物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药品种类受限,应进一步适当增加基层用药品种;三是相应必备检查设施及治疗设施不完善,政府应增加投入,增加基层医疗设备的提高医疗质量;四是群众存在得病就去大医院的误区,需要加大力度宣传分级诊疗政策。
3、建立支援帮扶制度。根据上级《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沧州市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本轮医改政策,为帮助乡镇卫生院制定发展规划,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确定了发展目标,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副院长为副组长的对口帮扶领导小组,审定各专业科室帮扶内容,每年召开两次帮扶专题会议,采取巡回医疗、义诊、定期查房、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受援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并免费接收受援医院人员进修学习,使受援医院医疗服务水平逐年得到提升,从而降低了县域内的转诊率。
市人民医院以建立医疗联合体的形式于2015年6月25日与xx卫生院联合成立了市人民医院第一分院,充分发挥了二级医院的人才、设备、技术、管理等优势。目前收治门诊病人、住院病人效果很好,受到当地百姓群众的欢迎,有效缓解了市人民医院内科系统住院病人的压力,截至目前XX市人民医院又与XX镇卫生院、XX卫生院达成了帮扶协议。
(三)推进管办分开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进程中,管办分开是明确举办者和监管者的主体与职责,避免主体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所以推进管办分开是我市医改工作的重要职责,我市医改办领导小组调动各医改办成员单位,组织人员进行学习调研管办分开相关政策及其他县市成果,进一步加快推进管办分开政策落实。
(四)医药分开
我市公立医院医药改革已于2014年12月31日零时起正式施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不含中药饮片),这一举措为我市的“医药分开”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鉴于目前国家、省、市没有对“医药分开”提出明确的意见和具体要求,我市将继续重点关注此项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推进准备,如上级有相关精神下发,我们将及时推进此项工作。
(五)三医联动
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医改成果亟待巩固,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即“三医联动”)改革已经逐渐成为各方共识,也是下一步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调动相关成员单位,对“三医联动”进一步调研学习,为我市全面医改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