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读后感 篇1
意志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创造或是破坏某种东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从无中创造奇迹的创造力。——莱蒙托夫
我的生活总是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大的波澜。直到那日,闲暇时,我随手拿起了《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只翻看了几页,就被书中人物的惊险故事所吸引,更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所折服。其实,最令我惊异的是,一个科幻小说家竟能把人类最伟大的品质描绘得如此生动鲜明。
苏格兰游船邓肯号处女航的时候,格利纳帆爵士发现了一只漂流瓶,里面装着格兰特船长的求救信。于是格利纳帆爵士、海伦夫人、麦克那布斯少校以及地理学家巴加内尔、门格尔船长带同格兰特船长的一对儿女玛丽和罗伯尔踏上了寻找格兰特船长的征途。而这次航行的路线,只是他们根据漂流瓶中三份不同文字而且残缺不全的文件进行的猜测和探索。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他们这种无畏的精神击节赞叹。也许我们今天看来,这不过是一次有目的的旅行罢了。可是在19世纪,在“机器时代”,任何一次出海,哪怕只是有一点疏漏,都有可能导致“壮士一去不复还”。所以,他们的勇气的确值得我们敬佩。如果联系我们今天,在护理领域仍有许多未能攻克的难关。这些难关很多都像那只漂流瓶一样,只留给我们只言片语,而剩下的`,就要靠我们自己探索和创造。如果我们能有格利纳帆爵士他们的勇气,敢于尝试,勇往直前,那么,我们所获得的护理科研成果一定是丰硕的。
格利纳帆爵士一行人穿越了陆地和海洋,历时5个月,最终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这期间,他们经历了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12岁的小罗伯尔曾与狼共舞,格利纳帆爵士亲手“制造”了一场火山爆发,海伦夫人与流匪殊死搏斗,巴加内尔竟被毛利人残忍刺青。但这一次次的危险和困难都被他们战胜了。他们不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崇高品质实在令我钦佩。我在想,如果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多一份毅力,把一些事情坚持下去,我们也许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坚持不懈,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词了,但却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凡尔纳的这部书,通常被人们称为科幻小说,但如果从以上几方面来看,一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励志书籍。而他与平常的励志书籍有不同,它具有几丝诡秘的色彩。一般的励志书籍,在带给我们些许感动之后,就使人不愿第二次拿起它,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却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使人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和体会,而书中蕴藏的那种使人热血沸腾的力量,会吸引人们一遍遍的阅读,对书中人物的经历心驰神往。
我愿在一个光线柔和的午后,再嗅一嗅它的墨香。
书籍的读后感 篇2
看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巨作,帕斯捷尔纳克是真正的大师。与其说它是一部作品,更不如说它是一幅画,一幅巨大的社会图景。它的时间跨度非常大,讲述了那个社会的变迁,人们疲倦的心。以日瓦戈医生为线索,他的一生就是那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是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灵魂。看完电影后日瓦戈医生的身影一直挥之不去,这本书赋予了这个角色以生命,给了他灵魂。
帕斯捷尔纳克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在观察那个时代,观察社会。《日瓦戈医生》刻画了19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这段时期近45年的历史。它描写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生活的无奈和生不由己。我觉得帕斯捷尔纳克就是那个医生,他没有自己明确的政治立场。他不支持革命,也不反对革命。他像日瓦戈医生一样渴望拯救世人,医生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他不管他的病人是红军还是白军,也不管他的病人是布尔什维克还是孟什维克,他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人,一个有权利获得生命的人。只要是人,就有生命的权利,就有追求自我表达自我的权利,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不应该牺牲掉个人的尊严,牺牲人性来成全所谓的进步。医生爱写诗,可是那个年代连写诗都能牵扯到政治,写诗都有罪。一个人连表达情感的自由都没有,那真的是太压抑太残酷了。《日瓦戈医生》揭露了社会的动荡带给人们的悲剧,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声音被遗忘。它的视角不是放在社会的进步,也不是放在革命的进步意义,而是放在人身上,放在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情感上。
任何文学作品都不缺乏凄美的爱情,《日瓦戈医生》也不例外。腊拉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女子,就像一朵绽放在沙漠中的曼珠沙华,经历风霜,依旧妙曼多姿;医生是乱世中救死扶伤的人。他们两本来是两条平行线,是战争把他们连在了一起,可也是战争把他们分开。他们的爱情就像是黑色夜空中的一道流星,如此短暂的相守,可是绚烂,在心中永远盛开。在那么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心惶惶,恐怕只有如此完美的爱情才能使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吧!他们的爱情太美好,更显得以后的生活是那么的残酷。冬妮娅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医生从小青梅竹马的伴侣,直到最后分别那一刻都深爱着医生,即使知道可能永远不会再相见,她也会永远爱他。战争中,他们聚少离多;最后,还是因为政治原因,永远地分离。巴沙,那个狂热的革命分子,深爱着妻子腊拉,可是他更爱自己,更爱革命,最后不得不选择自杀。医生最后娶了邻家女,他最爱的人腊拉也被送去集中营,下落不明;最爱他的人冬妮娅和他已经永远的分开,医生也在某天下了电车之后死亡。
书籍的读后感 篇3
金融危机后酒店营销的新视野涉及到酒店营销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对酒店营销传统理论知识的回顾,也有对现代市场条件下酒店营销方式的新思考;既有对营销模式的重新规划,也有对营销技巧的重新梳理。在酒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条件下《酒店营销与管理》以全新的视点与角度介绍了差异化营销、体验营销、品牌营铺、忠诚营销、网络营销、绿色营销以及合作营销,理出了一套新的酒店营销模式与营销思路。
作为酒店管理者必须注意的是,应该早日从生产导向的观念模式下跳出来,将消费者放在首位,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供产品与服务成为提高我国酒店经营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书中的一个例子很有借鉴意义,生产观念导向下的酒店经营行为瑞士阿尔卑斯山上有一家可以俯瞰美丽的日内瓦湖的饭店,饭店的餐厅有一个户外阳台,在那里可以饱览美丽的周边环境。在阳台上吃早餐,会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对于宾客来说,这个阳台非常舒适;而对于饭店来说它却成了麻烦。阳台离餐厅厨房很远。在阳台附近没有服务台,进入阳台的通道只有一个,所以出入很不方便。总之,在阳台上为客人提供服务很不划算。饭店为了限制顾客在阳台就餐,索性不在那里置放餐桌。如果有人要求在阳台就餐,他们就会看到服务人员一脸不高兴的表情,然后,他们不得不等待15分钟桌子才能
放好。一旦食物端上餐桌,服务员便无影无踪了,再也别想找见。这就是他们提醒顾客别在阳台就餐的方式。按理说,饭店本应该将阳台视为提供产品的优势所在,这种差异可以给饭店带来很多顾客,并从这些顾客中获得好评。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结合接待中心实际运营情况,加上六冷六热的菜品的要求,接待中心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思路开创新菜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酒店业中产品观念的体现是当酒店行业中出现竞争或者在酒店进入淡季时期,有些酒店开始思考如何吸引到更多的顾客,就客人而言,他们下榻饭店所能获得的最基本的.好处,餐厅可以就食用餐,饭店若能提供优于其他酒店的良好的设施和服务,客人一般会感到满意并在日后不断回头。此时,酒店意识到:客人喜欢良好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酒店工作的核心是提供良好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将此产品观念涉入到酒店管理的方方面面。在以后的工作中,接待中心要制定各项餐饮套餐标准,根据季节变化推出季节菜,特色菜。制作宣传单,对个对口单位进行宣传促销,加大接待中心宣传力度,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书籍的读后感 篇4
前几天很荣幸的在西西博上申请到一本《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的试读机会,一直以来涵宝都是我一手带的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我想着以我的方式让给涵宝健康快来的成长环境。让涵宝的长成开朗,活泼的孩子,事实确实也是如此,但看了这本是后我感觉还是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的,对孩子的心还是不够了解。很多时候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比如涵宝2岁多的时候,我包饺子的话都是自己和面,涵宝最喜欢的就是想帮我一起弄,觉得很好玩,我又怕她弄的一身面粉,到处都是,不好收拾,嫌涵宝给我添麻烦,就拒绝她帮我和面,殊不知我这样一拒绝多伤孩子的心。硬生生的把孩子学习的机会给阻止了。好在后来我听了涵宝的解释,说:“妈妈,等我会包饺子了,等你老了,我就可以包饺子给你和爸爸吃了”,当时我就感动的不行,说“那你和妈妈一起和面吧,不过要注意不要弄在身上哦”,整个过程涵宝很小心的弄着。最后还是一身面粉。
所以这点,正如书上说的,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很多家长都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把父母当成外人,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以为周围处处有危险,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结果孩子如温室里的花朵,脆弱不堪,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父母还会因为所谓的成人间的客套和规矩阻止孩子,造成孩子与小伙伴们的交往障碍。
涵爸的教育观念基本和我差不多,不刻板,所以孩子的性教育没有刻意的去看待,就像平时看到花草一样解释是给涵宝听,涵宝看爸爸洗澡,看妈妈洗澡。现在都是这样的,没什么,最开始问过,我们都给涵宝说的很清楚,没有遮遮掩掩的。现在涵宝对大人的身体为什么不和她一样,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大人在对待孩子是要把自己心里的'杂念抛掉,不要以为孩子的问题带着什么色彩。
其实有时大人总觉得孩子不理解大人,不懂的父母的辛苦就是为他们的将来过的更好但大人们又有多少能理解孩子心里所想呢。
这本书的作者说的很多,物质在孩子面前却是不是很重要,他们的需要是父母的“懂”。大人不懂孩子,就会错怪孩子,就会不切实际的要求孩子,会把孩子推的很远,爆发亲子战争。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世界。大人会发现,孩子和大人对着干,是因为大人的教育简单而粗暴。
看了这本书,确实非常不错,作者把自己和孩子相处的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都能从理解孩子的心里出发。我们平时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却没能做到这样,懂孩子的心,不容易,所以要学习,要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问题,倾听孩子的真正想法,才会懂得孩子的心里。
书籍的读后感 篇5
——《宇宙未解之谜》读后感
曾经读过一本很有奥秘的书籍,它叫《宇宙未解之谜》,这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浩瀚宇宙,探索太空,奇诡太空,天外来客和神秘太阳。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让我们十分的收益。
探索太空,其中讲述的太空,有很多丰富的资源。一些小行星,那上面竟然蕴含着很多的资源。其中也说的一些关于宇宙的分布。一些星系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汗颜。比如和我们相近的恒星,它距离我们之间的距离有几光年,这个也就是说,就算我们能够用光速在宇宙中穿梭,到达那个地方也要几年的时间。这个也就是说我们想要在宇宙中探索其他的奥秘的话,我们还需要很高级的科技,这样我们才能尽情的遨游宇宙了。
其中的神秘太阳也很有看头。以前从图片上看到的那些比例,看着那些星球也不必我们地球大多少,可是看这本说才知道。木星、土星这些都要比地球大几百倍!这些令我们非常的自卑。还有那个用水、火、木、土等命名的星球,曾经让我很疑惑。那个水星上面是不是全部的都是水,那个火星是不是又是全部都是火呢?
现在知道了,这些都只是个比喻罢了。金、水、火星是有岩石组成的,而木星和土星却是由气体组成的。这个是难以想象的。气体可以组成星球,那是不是说那个上面可能有氧气呢?那我们可不可以在上面生活呢?这些不过是幻想罢了。
最感兴趣的还是天外来客,那些幻想中的外星人都是很恐怖的,很吓人的。可是那书里面却让我不太害怕了。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下这些,就此略过罢了。
《宇宙未解之谜》——我的启蒙书,它独特的展示出了那些曾经令我们幻想无穷的许多场景。它有很多的天文知识,曾经我还看过一本《太阳纪历险记》,这个里面也讲述了一些太空的知识了。离太阳越远越冷,那是可以让一块钢铁从一米的.高度掉下来就会粉碎的寒冷。但是这本书中说的有点可怜。
可以说,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感悟。而我也可以由此有很大的想法,可是尽管都是虚幻的。
看吧!一本知识读物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益处,在这个讲究科学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多学习一些有关科学的知识的话,我们肯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渐渐的遗忘,我们只会一点一点的落后,选择一本好的科普类读物吧,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书籍的读后感 篇6
“我们过着尘埃喧嚣的生活,心灵太多的负累,渴望夜晚地明灯照在这温暖地书页上,让我们沉醉于每个故事中一点一滴地感动。”这是《心灵鸡汤》封面上的一段话,却是我整个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她很容易让人拭去蒙尘已久的心灵上的一层厚厚的尘土,让人们能够清明透彻地去感知我身边的一切。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
《心灵鸡汤》这本书是由杰克坎菲尔和马克韩森共同主编,两人皆是全美著名的激励演讲者,他们除了合作推出这本书外,还有其他系列作品:《心灵鸡汤II》、《心灵鸡汤III》……《心灵鸡汤关於青少年》等,并且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将爱与感动传送至世界各地。
书中收录了近百篇的故事,每位作者都提供了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处世哲学,而编者再依主题分类编成,七大主题包括爱的力量、学习爱你自己、教养之道、论学习、让梦想成真、克服障碍、处世智慧等不同的单元。内容大部分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非常温馨,也发人省思。
因为有爱,所以人与人之间得以互动,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在讲求功利主义的现实社会中仍有许多默默付出的义工,到医院照顾病人,到教养院关怀那些孤单的老伯伯、老婆婆,带给他们欢乐时光……等许多热心服务的事,这些不知名的义工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为社会贡献一点关怀的精神,真是值得为他们拍手鼓励。
施比受更有福,许多人不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而起了疑问,觉得应该是受比施更有福才对,当我们对他人付出关爱而不求回报,内心才会真正的`快乐,有满足而平静的感觉。在解救海星这篇文章中有人感到疑问:海滩上有成千上万的海星,犹如天上繁星,这样做并不能改变什麼。他微笑,仍是弯下腰再度拾起另一只海星,当他把海星丢进海中的时候,喃喃的说:又改变了一只海星的命运了。
也许一个人付出的关怀在大环境之下显得非常地渺小,但仍然有它的力量和作用,如同又改变了一只海星的命运了。这句话的意义一样,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但如果能推己及人,大家所发挥的爱将是无法衡量的,所以千万别小看自己的贡献。
每个人都有付出关怀的权利和能力,只要肯付出真爱,即使是一个关怀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都会让接近你的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身旁的世界也会因此更明亮,所以不要忽视爱的力量,因为它有时候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未来。
书籍的读后感 篇7
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定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
最近读了(美)维尔.杜兰特著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着重描述了人类史上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因之,我觉得它并不该被看做是一部哲学史,而应该看做是一部关于哲学家的故事。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
在这些哲学家中我最喜欢的是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
学、政治和玄学。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在这本书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们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
老实说,尽管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叙述哲学故事,但要在这本书里把握哲学发展的脉络和历程,亦非易事。我们只是鸟瞰哲学王国的轮廓和掠影,感受哲学的绮丽与神奇,在哲学的恢弘殿堂里沐浴智慧的些许灵光,就这,已经是十分的庆幸与满足了
其实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哲学的魅力,琳琅满目,光华深邃,我们必须更多的琢磨和思考。在这些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穆,我们敬畏,我们仰望,我们沉思,以冀灵魂的洗练与升华。
书籍的读后感 篇8
作者:海伦·凯勒 编著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工夫:一九零一年零一月
海伦·凯勒终身都致力于盲人福利和教育奇迹,她不仅博得了列百姓众的歌颂,更得到了许多国度政府的嘉奖。一九五九年联合国乃至为此提倡了“海伦·凯勒”世界运动。海伦·凯勒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了这本自传体的《我生存...
海伦·凯勒终身一共写了一四部著作。《我的生存》是她的处女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出版的版本超过百余种,在世界上产生了宏大的影响。本书由海伦·凯勒的《我...教学理论书籍读后感
觉得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书的时候了,繁忙的工作、琐碎的家事,使我无意中忘却了读书带给我们的快乐、力量和成长!作为一名肩负教书育人重担的幼儿西席,应不停自我成长、自我生长,才能生成高品质的教育。在西席成长的道路上只有不停学习、不停充电才能完善自我,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加具有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西席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西席具有不停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疲倦感,从而使教学永久充满生机和内在感染力。
在这个寒假,我有幸拜读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特教所尹坚勤副所长编著的《听那成长的拔节声——一个幼儿西席的专业生长季节》。一名新手幼儿西席成长为主干型西席的道路有多远?本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报告读者,幼儿西席的专业生长,正如四季的自然演化,经历着起步、提升、成熟到渐渐完善的历程。书中以丰富的案例论述了一个幼儿西席怎样通过读书、参与园本教研、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等途径,渐渐走出职业生长的困惑,不停掌握教学技巧,提高专业生长水平,成为主干型西席。书中运用了许多鲜活的案例生动地呈现情境、形貌历程、表达观念、传递经验,读来既不枯燥,也不过于浮浅。能生动显现一线西席的'生存常态、教育机智、专业成长,能深入浅出地论述西席专业生长的几个阶段,能引起我们一线西席的共鸣,读来非常生动、具有真实感。
我生存的故事:海伦·凯勒自传(附光盘)
海伦·凯勒终身都致力于盲人福利和教育奇迹,她不仅博得了列百姓众的歌颂,更得到了许多国度政府的嘉奖。一九五九年联合国乃至为此提倡了“海伦·凯勒”世界运动。海伦·凯勒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了这本自传体的《我生存...教学理论书籍读后感
书籍的读后感 篇9
暑假里 ,老师让我们读《昆虫记》,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的,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我还知道了: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了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第一次读《昆虫记》就让我爱不释手。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籍,有趣的故事中充满奇异和幽默……被鲁迅奉为“讲昆虫生活”的书籍。一只只虫子在法布尔的笔下如同一个个演员轮番登场,多么充满人性化!书中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我感觉自己也拿着放大镜在潮湿的草丛中观察。虫子的气味,虫子的鸣叫,让我屏住呼吸,进入忘我的境界。《昆虫记》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记录了法布尔的观察和思考。
《昆虫记》中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 :“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 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在我的脑海中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努力保护环境不受污染,这些虫子是不是就可以不断繁殖呢?现在的环境污染如此令人担忧,是不是将来这些虫子也无法生存?
潜心阅读《昆虫记》,我知道“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我还知道“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的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想象顾危险捕捉黄蜂,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从书中我不仅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还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的假设、严谨的实验方法,让我由衷地叹服法布尔执著的研究精神,勤勉的科学态度。
《昆虫记》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我学习他对事物细微的观察,学习他热爱小昆虫。我觉得 《昆虫记》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一生的好书,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书籍的读后感 篇10
20世纪,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一个独特的生命诞生了,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在她88年的人生中,尝遍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整天生活在黑暗和静寂中。就在她无助的时候,沙利文老师出现了,她教海伦看书、写字、用手指说话。沙利文老师的出现,改变了海伦的命运。海伦凯勒竟然凭着自己的努力,竟然考上了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她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凯勒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获得了成功,找到了光明。她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她还说: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她说:“身体上的不自由终究是一种缺憾。我不敢说从没有怨天尤人或沮丧的时候,因为我更明白这样根本于事无补,所以我总是极力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脑子不去钻这种牛角尖。”“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听到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发现,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
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与此同时,太阳也唤醒了沉睡的`大地。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是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的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
我非常敬佩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一个人生来就带有残疾,一辈子没有机会看看世界,没有机会听听鸟鸣,不能和别人正常地交流……这对一个人来说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任何人都会因此失去活下去得勇气和信心。但海伦凯勒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而是鼓起勇气勇敢地面对,以难以想象意志力坚持下来。在沙利文老师循循善诱地领导下,她刻苦学习,孜孜不倦的学习着。他付出了令正常人难以体会的汗水和心血,终于学会了看书识字。我对她的意志力十分感动,一个身体残疾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考上哈佛大学,而我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又有何理由不努力学习呢?除学习之外,感恩也尤为重要,海伦对自己的老师沙利文就心怀感激。只有时时刻刻的心怀感恩,才算是尽到了一个人应尽的义务。
书籍的读后感 篇11
自读了《成功一定有方法》这本书之后,才幡然悔悟,原来这么多年来自己从未认真思索过,未给自己定下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才让我一直对成功的概念很含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与解释。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成功并不是只属于少数人,普通人也可以成功,我也包括其中,但是,成功一定要有方法。首先,要想取得成功必需先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并且努力朝着目标前进,没有目标的人,也就无从谈起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成功一定有方法》,这是一本极具感染力的励志书籍,读后受益颇深,改变了我的一直以来盲目的思维方式;“它”就像一个老师,指导我怎样做好自己,怎样激励自己,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个人如果想成功就必须具备各方面的.条件如:期望、信念、态度、行动等。就像哲学家苏格拉底对求学者所说的: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求生的欲望一样,追求成功亦如此,要成功,必须有强烈的成功的欲望。成功来源于“我要”。不是自己的能力在起作用,而是自己的想法在起作用。只要有了这一想法,才会去努力寻找使自己成功的方法。只有当我们在内心树立一个正确的期望强度高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还必须是量化的。其次,就是要有牢固的信念。再者就是态度,成功的要素中80%是来源于态度的,可想而知,态度的重要性了。最后则是行为,秉承“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积极态度而一直坚持下去。成功就是态度与其他因素的乘积,态度为零,成功也为零。
成功一定有方法,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
我们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一定会面临很多挑战、挫折、机遇。要想战胜挑战,克服挫折,抓住机遇,就必须增强自己的行动能力快速进步,避免走入失败的误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有了方法就要去学习,去实践,直至成功,即使失败,也要找原因,分析原因,从而寻找另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使失败也成为成功的一部分,一块垫脚石。
结果决定于行为,行为决定于态度,态度决定于信念,信念决定于自我期望。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平淡淡的人,那你的结果就是平平淡淡。只有当你认为自己注定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人有什么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今天的态度,决定明天的成功。
书籍的读后感 篇12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安利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书籍的读后感 篇13
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
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hellip;hellip;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lsquo;道德推理rsquo;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lsquo;道德推理rsquo;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
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书籍的读后感 篇14
当我郑重的翻完最后一页,看完这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时,我的内心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
《鲁滨孙漂流记》主要讲了这么一个这么令人回味无穷故事:一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向往着航海与冒险。他几次乘风破浪的出海,最终流落到了一个荒芜人烟的岛上。
但鲁滨孙积极乐观,坚贞不屈的在这岛上定居下来,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辛劳的双手,在这不毛之地的荒岛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领土。有一天,他偶然就下来一个野人,取名为‘星期五’。他们有惊无险、安居乐业的'生活着,最终回到了英国。
而在《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的事情。这句话是鲁滨孙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表现。我也深深的明白:这也就是他身处绝境能知足安命、勇敢的生活下去的力量所在。
人生就如在大海上行驶的小船,时而风平梁静,时而波涛汹涌。人生中会有无数个晴天,也会有无数个阴天,若想雨过天晴的次数多一些,我们就应该知难而进,让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就好比鲁滨孙一样,他用自己聪明的智慧和辛勤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奇迹——让不毛之地的荒岛变得生机勃勃;他积极乐观,用自己的毅力披荆斩棘;他不服命运,用强烈的求胜欲望换取了一线生机。现在的我们就像温室中的花朵,没有经历过风风雨雨,不堪一击。
而那些像鲁滨孙一样,自己开天辟地,就像仙人掌一样,不怕狂风暴雨,自力更生。为什么有些人拥有光辉成就呢?因为他们想鲁滨孙一样,敢于挑战,用顽强的毅力,用飞蛾赴火的精神向光明靠近。阿斯图鲁亚斯曾说过: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遇到一切难题都要自己想办法,自己动脑筋去克服,而不是知难而退。如果我们轻易放弃去抄袭别人的作业,就好似一个偷窃者。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又没偷什么东西,仅仅是抄个作业而已,为什么就是偷窃者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一道难题的答案并不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抄别人作业,就是在窃取他人的劳动果实!
著名的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付出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却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重要。其实,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与鲁滨孙所遇到的问题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合上《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我仿佛还沉浸在那一波三折的情节里。通过这本书,我深深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任何困难都要积极乐观、临危不惧,不应该去怨天尤人,这样简直是徒劳无功。拿破仑曾说过: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书籍读后感大全
书籍读后感大全1
对于至今才读《平凡的世界》十分汗颜,这又一次强烈昭示了原先书读得少得可怜,缺课太多。庆幸的是,我终于接触到了它,不仅仅是接触,而是被强烈吸引、深深震撼,特别是在逐渐走向成熟、懂得思考的三十六岁,读这样一部关于人性、人生、生活、情感的宏篇巨著,感到恰逢其时。
《平凡的世界》,从一开篇便被吸引住了,平生还从未有一本书能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那如潺潺流水般朴实无华的文字,沁人心脾,其间流露出的情真意切的感悟,充满哲理的思考给我深刻的启迪,引发强烈的共鸣。无论在哪里,无论当时当地是如何的喧闹与嘈杂,只要目光接触那些文字,情绪情感就会被拉入小说中的那时那境,体会感悟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他们或忧伤或欢欣,或感动泪流或轻声叹息或幸福微笑。
读《平凡的世界》,一是作者文笔自然平实,让人读起来非常非常地舒服,不似现在的某些文章故作深沉,表面文辞飞扬,实则提炼不出精髓要义。二是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致入微,而且景物描写与人物心情、世事变迁相呼应,可谓一大特色。(励志名言)《平凡的世界》十个春秋冬夏,季节流转,世事变迁,也映衬着人物命运的起起伏伏。三是作者总能在叙述故事情节和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时,自然而然地推出自己对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人性、情感的归纳总结,恰到好处,发人深省。四是作者在全书的描写中始终能反映出一种强烈的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可以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人生奋斗的励志书。当然这部书包含的思想远不仅仅是这一点,但于我而言这一点是最深刻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它洋溢着的那种生生不息、执着进取的精神!除了《平凡的世界》,另一本让我感觉同样充满这种力量的是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
读罢《平凡的世界》,又看《早晨从中午开始》。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感受,路遥真正是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全部热情和激情在写作。他是理想的践行者,用近乎残酷的方式、非凡的毅力,身体力行了他关于人生的宣言:“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路遥用六年的青春、汗水,用生命打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平凡的世界》,它决不会因时光流逝而失去光彩,因为它所凝练的思想、流露的真情、反映的生活、都具有永恒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一遍又一遍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给人生以多方位的思考和诠释,给情感以至纯至真的体验,给懒惰以无可争辩的痛击,给执着进取以最有效的鼓励。明天,将开始我第二遍《平凡的世界》的阅读。
书籍读后感大全2
《玫瑰与教育》是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集。这本书记录她最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和其他一些书籍相比它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育理论、理念论述,而是记录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
刚拿到这本书,就对书名感到好奇,读来原来玫瑰是她在“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的网名,是桂梅颠倒过来的同音“玫瑰”。她说:“作家冰心只钟情于玫瑰,冰心老人认为玫瑰有刺,那是风骨,玫瑰的芳香艳丽就是冠艳群芳。”“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之情,我不禁为她的满腔激情而动容。
为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教育报告团,出版不少教育专着,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写作,记录着我教育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窦老师所喜欢吟诵的诗句。作为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字里行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文学的爱好,并时常有意识地扮演着“拉近朋友、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书籍”的角色。更让人感动的是:她此举目的竟是“让人在亲近文字的脚步里抓到爱。”
品味这朵这芬芳的玫瑰,她为我们每一个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的人做出做好的榜样。
书籍读后感大全3
一直以来,都听人说《爱的教育》这本书很值得一看,所以在新华书店过来售书书时,推荐一部分学生买这本书,这以后,就经常看到他们在看,受学生的影响,我也读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出生在意大利里古拉州的一个小镇奥奈格里斯,参加过统一意大利的爱国战争,在行军打仗中开始他的写作生活。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亚米契斯退伍后从事教育事业,创作许多反映教育事业的作品。亚米契斯受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马志尼的影响很大,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他认为教育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他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人类美好的精神,在作者眼中通过一些小故事表现得亲切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日记形式的故事一篇篇都不是很长,都是孩子在读书期间一天内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孩子只是很简单的将这些学习过程,教育过程如实地记叙着,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可以表达很多的内涵。因为读者看到小学生将他眼中的先生的教育方法,先生对学生的爱、关心,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友爱的情感用一些记叙性的文章记录下来,有一些简单的情感表达其中,小学生虽小,但却能深刻感受到先生“爱的教育”,感受好与坏,感受爱与憎恶,这一切复杂的感受通过这一篇篇日记表达出来,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的一些思考,让读者能切身体会“爱的教育”,感受“童言无忌”。
当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可以慢慢思考些什么,这些思考使我们能够深刻体会一下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并非易事,当教师、父母能把握好这个度,那爱的教育则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正当处理这爱的教育,这爱就有可能成为溺爱,盲目的爱,将会起到反作用。我想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所以,这些以日记形式的小故事表现给我们看。这些日记大人可以看,以解孩子的心灵,小孩也可以看,感受同龄人的身心状态,一切都因它没有复杂的语言,却能带来一些共鸣。
《爱的教育》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鼓舞孩子能接受挑战,用爱心创造美好的世界,所以值得大家一看。
书籍读后感大全4
今天,我终于阅读完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海伦·凯勒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书中介绍了美国盲童女学者、教育家海伦·凯勒一生的事迹。海伦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而言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可海伦并没有向命运的不公正待遇所屈服,她回报世界的是博大无私的爱心。在沙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学习手语与人沟通,渐渐开启了走向世界的窗口。求知欲旺盛的她,战胜了身体残缺的困难,坚韧不拔地努力着。为了认识这个美丽的世界,她学习多种语言文字;为了能够更直接的与人沟通,他克服了听力障碍学习说话。她不仅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并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的学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从此以后,她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之中,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人民及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一生中拥有无数的鲜花和掌声。
一个盲聋人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确令人称奇。如果海伦屈服于不幸的命运,那她将成为一条可怜而又愚昧无知的寄生虫。可是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走完了人生的道路,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人。
海伦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它让人们受到极大的鼓舞,使那些虚度年华的人悔恨不已。我读了这本书,常常问自己:海伦光辉的一生,给予那些残疾人生活的勇气和力量,难道对于我们这些健康人就没有一点启示吗?不,不是的。记得海伦曾经提过这样的问题:假如你的眼睛明天将要失明,那么,你今天要看看什么?这使我们感到:我们这些健康人,不能迟疑,不能虚度年华,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珍惜这幸福的生活。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今说过:“19实际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如果说,拿破仑是战场上的胜利者,是叱咤法国大地的乱世枭雄。那么,海伦·凯勒则是生活中的勇士,是拒向命运低头、立志驱除人生黑暗的光明使者。
我看完此书,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尝试过,才会懂得自己该选择什么;只有奋斗过,才会知道自己该放弃什么。比别人多一点努力,你就会多一份成绩;比别人多一点志气,你就会多一份出息;比别人多一点坚持,你就会夺取胜利;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这些日子,我常常深思一个问题: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人生的价值何在?我觉得海伦凯勒那不屈不挠的一生,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答复,她生活的道路就是我们应该走的路。
书籍读后感大全5
此书收录了史铁生的部分代表作,包括12篇小说和2篇散文。这让过去只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过《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节选)的我了解了他的更多作品、重新认识了这位出色的作家。
最令人惊喜的是,读这本书时发现他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竟然有很多风格幽默的作品。比如下乡插队相关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插队的故事》,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和描绘都十分用心,生动有趣地呈现出一幅幅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图景。《宿命》的悲剧,他却用诙谐幽默的叙事和推理以路上一只茄子和狗放屁的一声闷响造成的人生变故展示了命运安排的精巧和无情。在《B+X》中他对数字595和630的解读方式令人既捧腹又惊叹。还有,他的作品不乏意外结局和戏剧性巧合,峰回路转或是事与愿违的结尾常常出现,偶尔让人想起欧·亨利的小说。
当然,史铁生有很多悲剧题材的作品,特别是,宿命论在很多作品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原罪》中的十叔、《命若琴弦》中的老小瞎子们、《来到人间》中的小女孩都是一出场就是残疾的设定;而在《宿命》中莫非则是怀揣着远大理想、蓄势待发,在即将走上华丽人生巅峰的时刻突然遭遇变故,终身残疾;《往事》中的`吴夜比莫非好一些,算是替莫非圆了出国留学的梦,却终究在事业有成的美好时节踏进了那道电梯没下来的门,踏进了生命的尽头。这些悲剧人物无一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也无论如何不可能有别的救赎之路。十叔的白色楼房梦碎,老瞎子苦弹一辈子琴弦后得知治眼睛的方子竟是一张空白纸!然而,这还不是悲剧的最终版本,悲剧最高级的版本是,得知一切都是命运的玩笑后,仍旧不得不去维系那个虚无的信念、那个永远到不了的盼头。命运的神情有多骄傲,人的恨就有多强烈,无可奈何也就有多深切。他在《我与地坛》中剖析了人世间命运差别存在的必然性,这也许正是对上述人物宿命的回答。
但是,不幸的命运,不一定要以死来解决。他在《我与地坛》中说了:“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所以十叔在白色楼房幻灭后开始吹泡泡,要吹很大很大的;老瞎子悟到当年自己的师父之所以把一千根琴弦记成八百根后,也很快告诉小瞎子要弹断一千二百根才够!史铁生也一样,从为了写作活着,到写作是为了活着,感悟到是活着的欲望支撑着脆弱的生命。所以,“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此外,史铁生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哲学的探讨,比较深奥,个人能力有限暂时无法完全解读,希望有朋友来指教、共同交流。
书籍读后感大全6
活着,短短两个字,不禁引人深思,这背后的故事。正因为每个人活着的方式不同,境遇不同,才成就了一段段不同的故事。一个人活着,是一段故事;一群人活着,则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读完余华作品《活着》,一声叹息。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这是一个历经人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的戏剧。
余华笔下的这个故事,让我了解到老一辈那一代人的活法。享受生活,诗和远方,这些现代年轻人所追寻的,对那时的他们而言,甚至连词汇都是陌生的。而人名公社、工分等等词汇我也是从这本书第一次得知。主人公福贵,从仗着祖业不可一世的纨绔子弟,沦落至为三餐温饱而奔波的普通农民。而后又看着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所有亲人一一离他而去。他送走了所有最重要之人,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伴终老。书中的故事的确让人有一种悲痛,甚至说是一种苦难,但作者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确让我们感到平静,几乎没有大喜大悲,就是一位老人在话家常,讲述家人的故事,他们曾经生活过,然后他们死了。
余华在麦田新版序里这道这样一句话:“《活着》的福贵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的确,在我们看来福贵这一生的确过于悲惨,但在福贵自身看来,他和他们有许多的经历,或快乐,或悲伤,或恐惧,他们经历过了,然后各自走向各自的归程,有的人可能走得快点儿,有的人可能稍微慢一点,但最终都殊途同归。曾经的我一直害怕讨论死亡的话题,我没有经历过,我害怕,我不知道在面对至亲在面对自己死亡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但是如今我却有点看明白了,就像福贵说的“人是早晚会熟的”,也就不再如此害怕,反而开始想想自己的这一历程该如何去度过。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生活永远是自己的感受,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所以不强求别人,也别委屈自己,做好自己就好,短暂飘渺的一生有很多问题想不明白都是正常的,自从有了人类开始,大家就在探讨生死的问题。就在探讨如何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一致的方向是向着真善美出发,但各种情景只能由自己去体会,去成长,去经历。
《活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福贵在生活的磨难面前,没有屈服,没有放弃生的勇气,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坦然面对。我想,这正是我们每个人所要学的,生活再难,我们也要勇敢的活着。原来,《活着》便是最美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