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桂林山水》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今天的4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桂林山水》。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桂林山水》这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山水闻名遐迩,然后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桂林的山和水等角度分别描写了桂林美景的特色。
学习本文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与热爱之情,并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句来表情达意的。
二、说学情
上好一节课,除了对教材有一定了解之外,我们还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认识。
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学习过关于描绘山水的文章,初步具有了欣赏美、热爱美的能力,但是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运用技巧来写景达意,并对其中的技巧进行模仿写作,这样的感悟力和能力还需要加强。所以教师还应该对其学习过程进行一定的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认识澜、瑕等8个生字,会组词和听写,并能正确读写“无瑕、兀立、嶙峋、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2、3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引用、对比、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能够模仿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学会用写景手法描绘身边的事物,难点是了解本文语言特点,掌握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指导下,我将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把学生是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学过程
对于一节课来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只是一个前提,教好一节课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它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有序展开。接下来,我主要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这一部分,我主要从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和小结作业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一)导入新课
一节新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采用的设置情境的导入方式。通过播放张艺谋导演的《印象桂林》的纪录片,让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产生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刚才所观看的纪录片中的地方在哪里吗?大家有没有人去过或者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这就是我们今天课文的主题——《桂林山水》。同学们,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想不想去亲身的体验一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
(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是我的新课讲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步骤: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的是教师范读,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教师范读时,学生要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学生要试着概括每段最主要写的是桂林的什么美景,概括文章大意。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对文章的大概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或者自主学习,解决生字新词,并初步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之所以安排,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对于生字新词,学生也具备的足够的能力通过借助工具书来认识理解。
其次,深入研读,突破重难点。在整体感知阶段,学生已经能够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能够清楚的知道,第一段总述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段分述漓江的水,第三段分述桂林的山,最后一段再总述桂林山水。在突破重难点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分段研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文章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桂林的美景的。因为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分段研读的设计如下: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习第2段。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静:采用引读法(老师读前面的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读出后面的内容),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由于本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是一样的,学生根据前面老师的讲解,结合小组讨论,可以对第三段进行分析了,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
小组讨论以后,学生能够总结出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险、秀,和采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三)拓展延伸
攻克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并进行相应的拓展。我是这样帮助学生回顾整体知识的:
1、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2、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放的胸怀。
(四)小结作业
接下来是我的小结作业环节,在这一环节,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小结,我采用的是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的,再次体现了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引导不同学生回答,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都有哪些新的收获,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状况进行总结,得出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二个部分是作业布置,为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我的作业布置力求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会让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植物、动物。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的缩影,可以直观的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我的板书设计力图简洁直观,给学生以形象的感知,便于学生捕捉本节课的重难点。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
《桂林山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58号选手,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第11课《桂林山水》。
一、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一课出自于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这一单元以“名胜古迹”为主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游记类文章的写法,即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最困难的恰恰就是不知道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将其描写得生动、具体。本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桂林的山和水,抓住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鲜活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顺序进行描写,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来交代了观赏的缘由,与最后一自然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游览感受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中间的第二、三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分别介绍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两段结构相似,都是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水和山的独特美,再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写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两段又略有不同,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中运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如“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怪石嶙峋”等,整齐中略有变化,这些排比手法和四字词语的运用更生具体地再现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好例文。
课后习题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体现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说”---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有什么特点?这一习题的设计意在:抓文中的重点词理解语言意思,感知景物特点,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练”和“读”这两道习题意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品味桂林山水的美,同时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巧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练”---桂林山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你写一写。意在:抓语言文字的训练,使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运用已积累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预习,因此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以扫除文中的字词障碍。但文中有六处“啊”的变调是本课的易错点,虽然在之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但要想达到全员读正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做出及时地纠正。广西桂林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可借助多媒体资源和文中插图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课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不难,教学中重点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感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抓住特点将景物写生动具体的妙处,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和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在阅读中积累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我根据年段课标要求和单元训练点,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2.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甲、无瑕”等词语,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及表达的好处。
3.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词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及表达的好处。
四、教学环节与策略: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首先,我在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巧妙利用多媒体资源,带学生去游览桂林的美景,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出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无形中拉近了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在反复朗读课文时学生很容易就能想象出作者描写的画面。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2.以读代讲,熟读成诵。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漓江水和桂林山特点的语句,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通过评读、赏读、配乐读、赛读、引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反复诵读后,再通过对比读的方式,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将桂林的山水写得生动形象,如身临其境一般。我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又恰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展思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发展了想象思维,又训练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3.积累运用,读写结合。
学习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说说:游览完这具有独特美的桂林山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本课积累的词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活学活用,练习了表达,自然地完成了读写任务,实现了轻轻松松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