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2023-0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第八次》是一篇寓含着深刻道理的外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第八次》一文在表达上一波三折,故事情节随着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既有屡战屡败的沮丧,也有屡败屡战的坚强。文中既有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直接描写,同时人物的情感又潜伏在文字背后,让人感觉其中暗潮涌动。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1.凭借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内容,弄懂布鲁斯成功的原因,体会布鲁斯王子屡败屡战、不懈斗争的精神。2.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3.利用课文空白,发挥想象,并写一写布鲁斯的心理活动,深化蜘蛛结网带来的启示。

一、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上,必须引导孩子品词析句、咬文嚼字。在品和析的过程中,让学生领会到文本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与文本的思维、认识、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深层的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入角色,进入课文的情境,从读中去理解,去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教学第2自然段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画出体现布鲁斯王子心情的句子,抓住“不断地唉声叹气”和“几乎失去了信心”等关键词体会布鲁斯王子的内心。在“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中,思考:布鲁斯王子是真的失去了信心吗?引导学生理解“几乎”在文中所起的表达效果,弄明白布鲁斯虽然伤心难过,但是内心深处还是抱有一丝希望的,他还是非常渴望能赶跑外国侵略军的,从而进一步体会文章语言的精炼。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这是布鲁斯王子进行第八次抵抗的主要诱发原因。因此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默读,画出蜘蛛并不灰心的句子,然后圈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品味出蜘蛛织网的艰辛与执著,以及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精神;再在感情朗读中加深理解,受到熏陶,从而为理解布鲁斯王子内在情感的变化做足了充分准备。

二、结合插图,激发体验。

课文插图是文本内容的浓缩,它直接诉诸人的视觉,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材料的感悟。学生往往看图比读文更有兴趣,学生看着图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印象更为鲜明、深刻。布鲁斯看到蜘蛛结网的过程,感动极了。这时我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在的布鲁斯王子还缺乏信心吗?你从哪里感受到布鲁斯信心十足?学生凝神注视,看到了此时的布鲁斯表情激动,左拳紧握,右手随时准备拿起武器参加战斗,目光坚毅。我又让学生加上动作、表情,入情入境地读一读,然后在老师富有激情的描述中再次齐读。这样学生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设身处地融入角色,在体会到当时王子布鲁斯的信心和决心的同时,自己的内心必定也经受了一次洗礼。

三、利用空白,发挥想象。

反复朗读课文后,我发现课文为学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言为心声,让学生为教材去补白,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在巧挖妙补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统一。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几处想象说话的情境:一处是布鲁斯王子躺在磨坊里不断地唉声叹气,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都能体会布鲁斯王子伤心难过的心情,有的说:“哎!我七战七败,还有什么脸面面对我的子民哪!”有的说:“嗨,我们已经这么英勇了,可还是一连失败了七次。难道我们真的要成为亡国奴了吗?”有的说:“嗨!苏格兰王国可能要面临灭亡了,老百姓要遭殃了!”……这些话,把当时王子那种落魄,那种无奈,那种沮丧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处是布鲁斯看到蜘蛛结网失败了七次但毫不气馁,第八次终于取得成功,此时,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在这样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营造出了一种氛围,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了布鲁斯王子情感上的一次波澜,感觉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王子形象就站在自己面前。

四、读写结合,深化启发。

布鲁斯看到蜘蛛结网七次但毫不气馁,第八次终于取得成功后又会想些什么呢?这时,我让学生结合《补充习题》上的题目,完成写话训练。这样,既深化了蜘蛛结网带来的启示,又检验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从孩子们的课堂回答以及课后批阅他们的作业发现,孩子们是真正读懂了文本。有的学生写:“蜘蛛结网遇到了重重困难,可它并没有放弃,仍然勇往直前,我也要干第八次!”有的这样写:“想不到一只小小的蜘蛛都这么执着,在困难面前毫不灰心,难道我一个堂堂的王子竟不如蜘蛛吗?我也要坚持不懈地干下去,直到成功为止!”有的写:“蜘蛛结网一连失败了七次,可它一点也不灰心丧气,每次都重头干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也应该像蜘蛛一样,永不放弃,相信我的第八次一定能成功!”听着、看着学生个性化的发言,我心里不禁为他们喝彩,他们已走进了布鲁斯的内心,体会到了人物的心境。

上完课,我对自己本课的设计思路比较满意,但还有以下多处需要改进:

1.老师上课的激情还不够。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兴趣。而在这堂课中,我还没有完全投入,没有以绝对饱满的精神,用丰富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热切的动作去激励学生,所以学生的情感也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率。

2.在让学生写一写布鲁斯的心理活动的环节中处理还不扎实。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内容,老师应作必要的点评,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同桌交流,并再次修改。这样互相取长补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教学机智和课堂应变能力明显不够。在教学第3自然段让学交流“哪些词语让你感受最深?从中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蜘蛛”时,老师的引导不够清晰,所以学生的体会也不够深入。由于在这一部分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后面写的环节就比较匆忙,没有落到实处。其实,如果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舍去放入第三课时,这样会有更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写,去交流。

纵观今天的这节课,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内涵修养,更要有处理教材、调控课堂的能力,可自己到底做到了多少呢?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要不断地去学习,更深入地去钻研教材,钻研学生,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深刻地反思,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

上次的课,我没做教学反思,原因是我太懒了,还好,我能及时醒悟,反思是让自己进步的力量。英国作家托马斯说:“我喜欢那种以微笑面对困境,能够从挫折中积聚力量,通过反思而产生勇气的人。”懂得反思,善于反思,也是一种能力。从现在起,我要慢慢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

一、过渡语不够自然,有些形式化

我自己感觉特别明显的是海洋公园的这一段,当几个学生说到海豚和海狮的表演精彩并进行朗读以后,我说:“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吧。”这时,我忽然想起备教案的时候,想的那句过渡语挺好的:“看着这生动的画面,读着这有趣的文字,我们仿佛真的来到了海豚和海狮表演的现场呢。瞧”。课后,我想,当我说“让我们也来读一读”时,孩子们已经做好了读的准备,我后面一说,反而显得多余了,真是在“背教案”了。

还有一处是“齐读这个自然段,你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夜景吗?”刚开始几个孩子说了灯的海洋、五光十色这几个词语,于是我提醒:“不再只关注了第5自然段,从课文的其它自然段去找找。”这时,小邱不负我望,把“璀璨”找出来了。现在,我想,如果当时都没有找到,我又应该怎么引导比较好呢?

二、课堂生成还不能随机应变,过于死板

课开始时,词语读罢,我问:“小朋友,读了课文,你知道香港是个怎样的地方吗?”有个学生说:“我觉得香港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地方。”有个学生说:“香港是个万国市场。”于是我提醒了,“书上有一个句子,是总的'来赞美香港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这时,孩子们开始翻课文了。我环顾了一下,发现小钱翻的正是这页,看来他已经找到了这句话了。果然不出所料,他答对了。我觉得现在我设想的课堂还是蛮“理论”化的,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我是以教案为标准,拼命地把学生的回答往我预设的方向靠,不是“标准答案”的,我就过滤掉;是“标准答案”的,我就欣然用之。其实这反映出我还没有仔细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加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这就是本事了!

三、多次口误

第一次是在海洋公园的说话训练那里,小江同学说了“海豚的水上芭蕾”表演,我说成了“多才多艺的企鹅”。第二次,把小杨同学的当中一个字读错了,想来是当时太紧张,声音有点颤拦,音发错了。第三次,想叫的是举手的“小谢”同学结果出口却成了没举手的“小黄”同学。以后可要注意喽。

四、课堂生成不深入

“出示香港夜景的照片,看了这幅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自由回答。“你能不能用书上的句子来赞美香港呀!”我目的是想引出第一句:“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结果孩子就读起了后面的几句话:港湾里的灯光、马路上的车灯、高楼大厦上的霓虹灯。于是,我灵机一动:“这么美丽的灯光汇成了——一个灯的海洋。”这样总算行了,但是我说出来的。现在,我想,如果当时看着香港的夜景图,让孩子们说说这幅照片里都有哪有灯光,香港被这些灯光包围着,看起来像什么,效果会不会好些?

我还想说:

谢谢

认真听我试教、给我很多宝贵意见、我心生感动的师傅及朱老师;

给我鼓励、赞扬的热情的声音的老师们;

抽出时间来听我课的老师们;

……

你们是俺心中最可爱的人!

现在,我还想听到你们的声音……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

《灰雀》一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灰雀》一课的目标一是以爱为线索,建构爱的话题,引导学生树立“爱”的价值观。二是初步学习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人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总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归到整体;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总是由浅入深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必得经历这样的过程。因此,在建构阅读话题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话题的层次性。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列宁,灰雀,男孩,他们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用简单的句子或词语概括。”这是本课以“整体感知”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话题,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走近文本。

第二个层次:“体会列宁与男孩对灰雀的爱”。这一层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探究式的对话。

第三个层次:“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爱的真谛”。再次回到整体,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升华情感的体验,目的是以读引写,以读引读。

在课堂中,学生以这篇课文为依托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状态非常活跃,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

在前不久我执教了《孔子拜师》一文,深深地被孔子这种勤学好问,孜孜以求的 学习精神而感动。在执教这一课时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反思:学生在读中悟情,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体味和揣摩出课文内在意蕴。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通过深情朗读,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课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课文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便可以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升华。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打开人的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教贵情浓”,语文课程只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他们在成长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实,才会有产生伟大情感的基础。可以相信,当我们的语文课上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学生们的情感发育必将也是果实累累,而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也必然会长盛不衰。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5

成功之处:

1、在请学生读课文环节,我发现每个孩子都读得很认真,他们读书时不仅声音响亮,而且非常富有感情,他们的朗读不仅让全班学生投入到了故事情节之中,而且也深深的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

2、和孩子们一起理解课文,我让孩子们找出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并且认真读一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当我请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同学回答的是小动物们怎样吓走强盗和怎样赶走强盗这两部分。这一教学环节达到了我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

3、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认为这四个小动物怎么样时,孩子们总结出了“聪明、机智、勇敢”这些词语,我感到很欣慰。这时在前排的一位女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我让她发表自己的见解,她说:“这四个小动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自己悲惨的生活。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多么流畅的表达,我给了孩子一个会心的笑,这是自己备课时不曾想到的',顺着他的话,我顺利地过度到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也许这节课当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但孩子们独特的感受和精彩的发言,却让我对他们又多了一份欣赏,对孩子多一个赞赏的微笑,多一句鼓励的话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的成绩。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6

在教学的时候,我非常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珍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读自己的书。力求使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对话中、合作中、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要求学生精读深思、切己体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人物,分角色读、演描写哥哥(弟弟)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的语句,边读边想象情景,边读边体会句子中那些有趣的“骗”过哥哥(弟弟)的词语。接着,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本正经、使劲、假装、打哈欠”等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将生动有趣的玩耍情景再现于头脑中,并通过不同的表情、语气、动作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将自己独特的体验表达出来。

对于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通过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全班对话,师生合作,自己解决“草地为什么会变色”这一问题,并在合作探究中读懂课文,感受草地的有趣。

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着力让学生潜心品评,在多元解读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与文本对话。“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在读中体会“我”把蒲公英当作人,当作自己的朋友、亲人、伙伴、姐妹……来爱。从而真切体会到“我”对这片金色的'草地朴实、真挚如同朋友般的爱,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关系。

非常可惜的是,我在这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能够突破繁琐的理性分析,导致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二、还是没有跳出文本的框框,只停留在对文本表面的感受和理解上。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只是让学生在读、演中体会文中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没能及时让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要是我们在这片草地上会怎么玩?这片草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整堂课,还只是停留在文中的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和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片草地的感受。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7

《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照成的事,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因而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抓住一个“爱”字。就是高尔基爱护小男孩,而小孩也爱戴高尔基,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这件事所发生的时间久远,学生对高尔基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不了解。因而,引导学生理解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和爱护是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采用以下的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阅读比较,突出爱意。

上课前,我让学生阅读高尔基和前苏联的一些历史,学生读后知道高尔基小时候生活贫苦,但他学习非常刻苦,长大后终于成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当时(1928年)正为国家的革命事业而日夜操劳。并且他所写的作品在国内乃至世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英雄。这为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上课时,再让学生阅读全文,知道课文讲了两个摄影师要见高尔基,而高尔基对小男孩和杂志社记者的态度截然相反。(对待记者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热情和“一定”要见)当秘书告诉高尔基来了一位摄影师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小男孩,但知道是记者后就不见。并告诉秘书:如果小男孩来了就一定让他进来。引导学生明白: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不愿为宣传自己浪费一点时间,所以不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他。通过比较,学生理解到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引起学生的.悬念:小男孩为什么能见到高尔基?高尔基为什么要见小男孩?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二、细品词语,深化爱意。

在小男孩准备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高尔基侧过脸,对着小男孩微笑……其中,“吩咐、微笑、赶紧、喊”等词。充分地体现了高尔基的耐心和对小男孩的关怀。读完第七自然段第一句后,我故意说:“吩咐是指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命令。用在这里老师觉得这个词用错了。你们同意吗?”学生议论纷纷,很快得出了结论:“这词没用错,因为小男孩正给高尔基照相,高尔基必须听小男孩的话。”“这个词用得好!这体现了高尔基对工作认真的小摄影师的尊重和表扬……”“那么,这两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又能体现这种情感?”这一引一导,学生很快就找了出来:“小男孩虽然摆弄了很久,可高尔基微仍笑着,说明了高尔基很有耐心、非常和蔼可亲。”“小男孩虽然忘记了带胶卷,哭着走了,但高尔基没责怪他,赶紧站起来……”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读起书更投入了,更有感情了。在读书中加深高尔基对小男孩爱的理解。

三、激发想象,拓展爱意。

这篇文章,以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为主,有了上面的情感朗读,现在再让他们自己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学生热情高涨,把每个角色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学生又一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个个副有创意的结局为这一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附故事续写:

小男孩走后,高尔基十分难过,小男孩更是为没有把老师交给他的任务完成而伤心。过了几天小男孩又来了,秘书马上把这件喜事告诉了高尔基,高尔基非常愉快,亲自迎接小男孩。小男孩看见高尔基后,脸马上红到了耳根,说:“高尔基先生,上次我没带胶卷影响了您的工作,这次我一定把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出色完成。”高尔基笑了,说:“不要紧,快进来吧!”高尔基按上次的样子拿了张报纸坐到了沙发上。小男孩说一切准备妥当,高尔基侧过脸微笑,这次小男孩把高尔基照得漂漂亮亮的。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想到照片贴到黑板上同学们兴奋地指指点点的样子,不由得高兴地笑了起来。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8

《母亲的账单》是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60芬尼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这篇课文把母爱的无声、无私、和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把平时生活中使用过的各种票据,比如汇款的回执单、超市购物单等等,都留存了下来。开始上课时,我把这些票据一一呈现给孩子们,并告诉他们这些就是所谓的账单,它们都与“钱”有关,而古代曾经以贝壳充当货币。在板书课题时,我故意把“账单”中的“账”字写成“帐”,而且还对孩子说,要想写一手好字,首先应该把字写正确,因为老师也经常写错别字,结果闹出不少的笑话,今天老师可不希望这样的笑话再次发生。

等我把课题书写完毕后,又问学生:“同学们,仔细看,老师写得很认真,是不是都写对了?”经过我的提醒,学生们一个个伸直了小脑袋,聚精会神地看着黑板,有的同学还一边看,一边伸出自己的小手在书空。原本打算,我通过班里一直都很认真的孩子发现错误,再给其他同学以警示。正当我暗自庆幸自己的别出心裁时,突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老师,那个‘帐’字你??”话音未落,其他的孩子也都纷纷举起了小手。他们的发现正是我想要的,于是我又连忙把字改正确,并且笑着对他们说:“真是好孩子,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真棒!”这时,有几个班里的尖子生可不安静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我说:“老师,你真坏??”

我参加工作已经十七年了,我热爱自己的事业,我理所当然地不希望给孩子留下任何不好的印象。可这一次,虽然得到了学生们对我说出的“你真坏”这样的评价,可我心里清楚,这些都是善意的,他们也都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结果正如我所料,在第一单元小测验“看拼音写词语”一题中出现了这个词,全班没有一个同学书写错误。当我进行试卷的讲评时,我问学生是怎么记住这个词语的,学生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开学初的趣事。看着他们得意的神情,我开心地笑了。

对于一个老师而言,还能有什么事情比这件事更让人高兴的'呢?回顾那一课的经历,我突然发觉: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知道在学生面前发号施令,否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相反,老师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个位置,和他们成为学习上的好伙伴、好朋友,可以把自己学习的经验和体会毫无保留地说给学生听,让学生从心底接受你、接近你,和你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从而使学习的氛围变得轻松和愉悦,也许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只要我们肯于积极思考,一定能够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9

《找骆驼》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对这类闪现着理性光辉的课文,如果我们偏重对思维品质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语文学习就丧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会失落。因此,在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一、研读提示语──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人物感情

人物语言描写追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因而,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找骆驼》一文中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儿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示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还培养了可贵的语言意识──不少学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称老人“您”改为“你”这一情感变化的语言信息。

二、填补提示语──把握人物情态,促进语言积累

《找骆驼》一文所写的事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开的,除了上述一组对话加了两个提示语,其余对话并没有对人物的神情、语气加以描绘。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对话内容填补提示语,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情感,还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请学生同桌合作,先分角色读读对话,想像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及老人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再讨论怎么加提示语合适,然后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要完成这个练习,学生必须反复阅读语言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情感发展的脉络,并启迪多元感悟,形成自己的联想与体验,然后才能借助准确的提示语来揭示人物当时的'心态。通过研读课文所提供的范例,学生已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有所感知,填补提示语的语言实践则拓宽了认知与想象的空间。学生经过反复朗读,用心体味,不仅揣摩出了商人“着急—高兴—生气”的心理变化,给人物语言补充了恰当的提示语,还在角色表演中丰富了情感体验。更可贵的是,学生在与语言材料的反复接触过程中产生了多元反应:文中写商人的话富有变化,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为了扩大语言积累,我顺势引导学生“牵”出了“太对了”、“完全正确”等一组句子。

既然提示语使表达更具体,语言更生动,为什么作者省去不用呢?如我期待的那样──果真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是一个极具语言意识的问题。可见,层层推进的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了他们自主深入的探究意识。我让学生将添加提示语后的对话与原文对照朗读。通过研读、体验、甄别,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悟:省略了提示语,更能表达商人的急切心情。

三、运用提示语──升华思想认识,发展语文能力

在经历了“研读”和“填补”两级训练之后,语言规律的感知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他们对提示语的表达方式及语言功能产生了兴趣,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了发展已习得的语文能力,提升对课文主要内容及蕴含的思想品质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再去见老人,会说些什么?你能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写下来吗?

这是一个迁移运用的训练,它要求学生把丰富语言积累与灵活运用语言结合起来,把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学生所写的内容表达了阅读文本后的独特感受:商人满脸羞愧地对老人说:“老人家,多亏了您的指点,我才找回了骆驼,可我却错怪您,真不该啊!”商人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激动地说:“大爷,您不仅帮我找回了骆驼,还让我懂得了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我真不知怎么感谢您哪!”

《找骆驼》一课的教学告诉我们:学生的阅读在一般意义上说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找准语言训练点,开展充分而有效的实践活动,与之相伴的便是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语感的形成。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0

上这节课我认为我在以下几点做的较好:首先,导入方面比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用朝鲜族语言演唱了《桔梗谣》并表演了朝鲜族舞蹈的基本步伐,让学生仔细的观察舞步的规律,引出三拍子的特点,并教授学生三拍子的指挥手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三拍子的韵律特点。由于我课堂上的语言表达非常切合孩子们的话语,让学生感觉老师很有亲和力,在教授过程中走到学生当中,缩短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这也是新教师所占有的优势,学生觉得很新鲜,注意力也相对要集中些。

其次,我在导课时穿插了一句韩国话“加油”,让学生觉得很新鲜,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们稍有不集中时,用语言和动作马上就能使学生精神起来。

老师按节奏朗读歌词的时候,需要同学们给老师指挥,这就使学生们起了劲。最后,在歌曲编创动作时,大胆的进行的.编创,使学生在老师的关注和鼓励下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并以此激发全班学生的创作欲望,使音乐课堂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天堂。

所以,在这节课上同学们都参与到了课堂中,配合很默契,课堂气氛非常的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灌输任何思想,而是在歌曲的意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畅游在夜空中的快感,鼓励学生们要好好的学习,长大了去圆自己的旅游梦。

这节课我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意境,让学生们在优美、宁静的旋律中去体验和 表现歌曲的诗情画意。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

本课是写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草原的热爱。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欢腾,同是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如何让学生也能体会到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呢?我先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大草原有一种向往。学生有了兴趣,课上起来就顺了。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听老师范读课文,自己谈体会,让学生说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就着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分段体会本课优美的词句,体会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最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想对大草原说些什么?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学生只有感受还不行,还得发挥学生的想象,我问学生:“欣赏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积极发言,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表现了同学们对大草原的热爱。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2

数学是门很有意思的学科,数学教学要合理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节课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就是立足于一年下期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的预设中,我就想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口算计算方法,并把它直接迁移到笔算中来。

上课伊始,我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开门见山就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加法的笔算,你想想接下来会学与什么相关的笔算呢?”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学生都踊跃回答:“还有减法。”“那谁知道减法又可以分为哪几种呢?”这个问题还是颇具专业性的,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是很具有难度的,于是举手的人少了,他们努力在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我呢,也不着急,耐心等待着,不一小会,举起的小手越来越多了,我才不急不慢指名回答。“减法可以分为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真是太完美了。紧接着我又问:“那你能举几个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实际例子吗?”孩子们们又进入沉思。一分钟过去了,二分钟过去了,终于有一部分孩子自信地举起了手。

生1:“56-29=,我举的是退位减。”

生2:“60-23,我举的退位减。”

生3:“78-35,我举的是不退位减。”

这时,我只需要负责将孩子们举的例子写在黑板的副板书上就可以了。渐渐的,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我请了八个孩子回答。孩子们回答完后,我就挑出几个典型的例子,再次问他们:“这个为什么是退位减,你是怎么想的。这个为什么又是不退位减,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孩子们开始自主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个位不够减,是退位,够减就是不退位。”真是厉害呢,关键点都抓到了。

看到孩子们对退位和不退位理解的还比较清楚,我选择了56-29这个算式,要求孩子们先自己笔算。我想孩子们有了加法的学习,应该减法问题不大。在实际巡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能够算出,还有一小部分还存在困难。于是我从几个孩子的作业中抽出了几个样本来进行展演,指明孩子来分析板演同学的题目。我在他们分析中,适时提问,重点突破“6-9不够减”时是怎么办,“十位上为什么是4-2?”学生的回答真得很精彩,在这个基础上,我再让孩子们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完整地说一篇算法。紧接着我又要求孩子们笔算一个“60-23=?”进一步巩固刚才所学。从巡查中发现,只有极少部分的孩子没有打退位点导致十位算错。再次通过板演,让孩子们指出他们的错误,并告知他们要怎样写才能使自己算正确。

然后我要求孩子算一个不退位减,对比“为什么这个不退位?”通过对比打破孩子们的定式思维,让他们进一步懂得不是所有的减法都要退位,只有个位不够减时才退位。最后总结,笔算减法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将孩子们的语言转化成准确的数学语言。一节课下来,减法的三个例题就在这样的互动引导中悄然学完,所有的问题既来自于孩子本身,也让孩子本身得到解决,他们在课堂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他们欣喜轻松,我也很轻松。

这一节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耐性,要愿意等待,愿意倾听,要愿意把表现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提高、创造的机会与可能,让他们在体验与重视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3

在学习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自由阅读全文,看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时候,仍然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然后再自行讨论,最后引导学生体会 “砖放在哪儿都一样,而搬不搬对于乞丐来说可就不一样了。”

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找出乞丐搬砖前后不一样的语句”,展开教学。学生找出乞丐在外貌、表情和神态的语句加以对比,在对比中逐步领悟尊严:如“可怜的独臂乞丐”变成“体面的独臂董事长”是因为找到了自己的尊严;“本来以为搬砖是‘捉弄’他,看见女主人也用一只手示范时,却‘怔往’了”;“本来‘生气’的乞丐却变得‘感激’”等等,这都是因为女主人唤醒他的尊严:他明白了一只手也能干活,只有靠自己的力气养活自己,才能改变命运;“不搬砖的永远只能是乞丐。”(学生语)于是,理解女主人的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体会“尊严”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以理解女主人的话为主线,感受、感悟、理解尊严为暗线,两线相辅相成,教学脉络清晰,但在教学时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学情,导致教学时间的分配存在偏差,同时教者对于课件不够熟练,两者导致教学时细读品悟这个环节,没能更好地抓住教学重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得到了教育,而其他学生的教学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

现在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完成知识的教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学习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识,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我深知只有经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只有用课程理念引领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在不断教学反思与实践中获得提高。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4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根据教材内容,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要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其中,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因此我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并例举了牵牛花等九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课文中描写花开了的语言特别生动。教学时,我把这一段也就是——“感受花钟的神奇”这一环节作为重点,我让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随着动画上的花钟一起去扮演,充分地去理解文本,体会花钟的有趣。这样能够很好地激起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也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然后,我结合课堂作业本,让学生用这样的写法来描写秋天的动物植物。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本课思路清晰,语言很美,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感悟词句的优美,课堂上我力求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如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默读、引读、齐读、配乐读、做动作体会读等,再通过欣赏鲜花的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朵朵鲜花争奇斗艳,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培养他们的语感,加强情感和美的熏陶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根据教材内容,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要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其中,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花其实并不熟悉,但对于“花钟”这种新奇的事物是充满兴趣和疑问的'。因此,我循着学生的情感起点,先引导学生看课题质疑,进而快速地直面课文,并马上落脚在末尾一段,通过自读,初步了解什么是花钟。并播放花朵陆续开放的课件,让学生看懂花钟,带学生进入了自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花钟的鲜艳与芳香,感受到了它的多种功用、它的神奇与独特。由此,为研究这一段语言的表达做好了情感准备和背景铺垫。

《语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文第一段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写每一种花开放,都是不同的表达。要让学生自己感悟到丰富而有变化的表达,只有通过“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去发现课文第一段写得好在哪儿;在总体感受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再具体研读描写花开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欣赏、评价每一句话的好处、每一种花的情趣;最后,引导学生尝试写一写“夜来香”和“午时花”的开放。如此这般,学生在品味花钟独特的报时方法时,也感悟到了课文语言表达的独到。

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

在本节教学中,学生对空气的探究有着极大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学好本课,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这节课引导的好,就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打下极好的基础。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空气确实存在并占据空间,是借助水的帮助,通过空气在水中形成气泡来间接看到空气。第二部分是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在学生懂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空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别的'实验去发现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这部分是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运用所学本领的积极性。第三部分是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看、听、说、玩中认识空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这些性质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在本节课第一环节“找空气”中,我充分放手给学生,使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了许多办法来验证了空气的存在;在第二环节“称空气”中,用的是气球,效果不太明显,只有三个小组的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如果以后再次做这个实验,一定要把实验指导严格到位,如果操作中不够严密,导致实验不够明显,将收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第三环节“空气会跑吗?”这一实验中,如果能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时间,再明确集气瓶的正确使用方法,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并在实验中细心点拨,最后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力求在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主要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亲身感受空气存在,并占据一定空间。本课教学既需要学生之间团结合作,进行探究实验,也需要学生多感观参与学习,发挥每个学生手、脑、耳、眼、嘴等功能,让他们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远程研修进行到现在,我们小组的磨课也顺利结束了。磨课的过程中,大家一起从最初的制定计划到最后的教学实录,几次情感智慧的交流让我受益良多。

通过磨课,我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具可操作性和可测性;要选择巧妙恰当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习得方法,有效落实教学三维目标。我也深深感受到:教学是实实在在的,它需要我们教师智慧地预设,智慧地反思。

磨课,不仅磨出了教学智慧,更磨出了老师们之间更加真挚而亲密的“战友”情感。一次磨课改变的不仅是固有的研究形式,更为教师今后的发展开启了一条便捷的道路。因为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们在教的同时要不断汲取营养,取人之长,提高自身的素养与能力。诸位教师的精彩课堂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但仅仅是启发、感悟肯定是不够的,我不会忘记指导老师和专家们的谆谆教诲,会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优秀教育教学方法谨记心中,在教学中运用发挥,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在语文教学的漫漫长路上孜孜不倦,上下求索。

远程培训虽然即将结束,但研修的路还在继续!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是苏联作家描写的一个有趣故事。通过我和弟弟对蒲公英早晚变化地观察,认识到草地、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字、词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可以教,可以组织小组听写。最后教师听写过关。从中看出学生自学水平还是有的,只不过学生对于自学没有兴趣,总是在别人的激励和逼迫下才能够认真仔细的学习。通过听写,只有极个别学生出现了极个别错字。这样做也与我们才学习的“121”教学挂了一个小钩。对于课文的学习,由于没有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师用书,所以找不到头绪,只是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让组长检查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高兴的语气读出来。而且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作者对草地的喜爱和蒲公英的有趣。而且学生也能够在读中体会到学习和课文中的乐趣。对在过早地上玩耍学生很感兴趣,特别是对过早地变色的第三段,学生既能够有感情的朗读,也能够熟练的背诵。这样就能够积累不少的语言。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想象永远是孩子们最乐意去做的,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就学来兴趣盎然,教师就真正做到和孩子们同乐,教学相长。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这一课时,采用角色表演,情境模拟法进行教学,在课尾延伸、深化感悟时我有意识地提出几个问题,给足孩子想像空间。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由放飞心灵,那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回答让师生共同感受到语文课堂轻松、活泼、有效。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学生依托文本创造想象。文本的情感目标无需太多讲解,在大胆想象、角色表演、情境模拟中得以巩固、升华。

《灰雀》一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唤起他们已有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

在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优带差,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优等生体验到了快乐。最后是全班进行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达到了局部带动整体的目的。在层层递进中,使学困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优等生讲解了知识,从而达到了“学困生能吃饱,优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课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料提供给学生,虽然这样做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来看,让学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资料,效果会更好。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有效地评价,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但我在教学中,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只有师评,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自评与互评的机会,这样做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是第二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由于本课的对话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体意思。因此,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通过小组赛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然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梳理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交流答案。再次,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最后,续写《小摄影师》。学生的描述让我感到欣慰,这节课我们一起读懂了小男孩和高尔基。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向全体,大面积丰收做得还不够到位。这是因为这一做法一时还很难能被所有三年级的小学生接受,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我坚信只要长期坚持训练,他们一定会成功的,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他们的目的。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侯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自己通读了教材,认真钻研了教学用书,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学生抓住“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白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想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而且连大人也说不清楚。通过这几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正是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求索,我教育学生要学习李四光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品质,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几段,重点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在教学这一课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注意这一点。

《蜜蜂》教学反思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因此在在教学《蜜蜂》这课时,我在直接引入课题后,就设置了学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这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有几只小手马上举起了。一个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我一听,真感到了一份惊喜,好极了,正好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问的。我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你真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呢?”由此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听说”这一词语,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这一个试验,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下载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这样一点:科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觉得提得很好,很及时,很贴切,我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四边形的认识 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教学反思: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 1、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解决了怎样计量用“......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认识整千数》这节课时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课前我精心设计了前置作业,为此课堂教学环节也有了相......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一、以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新课开始,让学生观察动画,初步感知边线,使学生体会图形一周的长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 这样就把握......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1、玩具里的科学 玩具是学生的最爱,在课堂上让学生玩玩具,学生感到异常的兴奋,研究的兴趣很高。可以这样说,学生整堂课都是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进行的。......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