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趋势调查报告
大学生毕业趋势调查报告1
又到一年毕业季。毕业季,选择季。随着毕业日期的日益临近,大学生们被推到了不得不做出选择的境地。面对即将到来的人生抉择,大学生们的选择是什么?继续求学考研、出国留学深造还是直接就业?
本次调研经过专家论证的调研方法,调研对象分别为北京语言大学、安徽大学、南昌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等全国近38所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学生,数据收集时间为20xx年3月1日―4月25日。调研共收集有效样本8570份,分布在北京、西安、珠海、江西、广东、合肥等省份和地区,男女比例 4:6。
毕业后的三个选择成主流:考研、就业、出国留学
面对即将到来的“十字路口”,学生们的心态与抉择也不尽相同。此次调研数据显示,考研、就业、出国留学正成为大学毕业生们的主流选择。
具体来看:
考研仍是首选 跨专业报考渐成趋势
从调研结果看,考研正成为绝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这一比例甚至接近50%。
这表明,绝对多数大学毕业生们试图通过继续学习来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这也恰恰反映出,毕业生们普遍对未来充满迷茫,尤其随着“毕业即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对找不到工作的担忧,对不知从事什么工作的困惑,促使大部分人盲目跟风选择考研以避免直接走上社会后的无助。
而选择考研的大学毕业生中,接近40%的大学毕业生在考研专业选择上,会选择跨专业报考。这一数据多少让人有些吃惊。
从某种程度说明,很多学生对未来缺乏必要的规划及专业指导。有些大学生,可能迫于社会招聘人才的需求及就业形势的严峻,选择跨专业考研;有的可能在高考选择专业时,或是受父母的影响,或是对未来感到迷茫,并未慎重考虑就盲目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从而造成所学并非真正所爱,毕业时产生想通过考研来改变专业及职业方向的想法。
毕业不就业 求职比例仅占1/3
对未来的迷茫,对毕业后就业的担忧和不适,促使大学生毕业后的求职意向很低。在被问及“你毕业后的方向选择时”,仅有三成多的大学生有意向找工作,这项数据显示出今年的应届生下一步的重点还是要继续深造。
据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管理心理学专家师至洁以往跟大学生们交流时的感受是:很多学生会以考研来回避其实并不残酷的就业,这一方面可能跟逃避就业压力有关,也说明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其实是一片茫然。缺乏有效的指导。
大学生毕业趋势调查报告2
接受调查的总人数:
239
调查人口分布:
大一:46%,大二:26%,大三:24%,大四:4%
时间已经从城墙上滑落,华夏子孙在黄河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不断前进。据一些统计,中国这50年的变化没有这50年大,这50年也没有这5年大。可见,当前的世界形势是不可预测的。当我们这些所谓的“21世纪接班人”,“徜徉”在生命的海洋里,警钟敲响的时候,我们会有怎样的思考?
在这次“大学生毕业趋势”的调查中,46%的大一新生,刚刚进入大学生活,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美好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26%的大二学生已经开始专注于初步的职业规划,24%的大三学生已经对自己毕业后的未来规划有了系统的实践规划:只有三种方式:考研。4%的大四学生即将毕业,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未来方向有了完整的认识和清晰的认识。
许多人口袋里都揣着那张文凭。另外,没有或者缺乏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要求高。许多大学生认为找工作很难。不过针对这种情况,人多,竞争激烈,工作经验丰富。为此,21%的学生将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定位在基层。毕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平台从最后开始。”。54%的学生希望在一般的中小企业工作,这是维持日常生活周转所必需的。但有16%的同学希望很快进入大公司、国企工作,自称“民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当然,36%的人选择自己创业是为了拥有自己雄厚的资产,这当然是新时期发展所要求的必然结果。
在众多职业中,管理人才是38%的学生所希望的。他们认为中国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许多漏洞,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然而,36%的学生是其他“思想出格的野马”。他们崇拜李白,“我生来有用,旋一千块银子,全部回来!”。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选择自己创业,让自己拥有强大的资产,而26%的人在大学里有基本功和扎实的基础,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增添了信心。毕竟在中国这样一个工业化不发达的国家,“蓝领”人才还是很紧缺的。
其中,高等教育背景逐渐被忽视,技能强、人际关系强、交际能力强被大多数人认可。36%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更注重自身的沟通能力,适合从事市场营销的毕业生,“铁牙铜牙”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能力。鉴于有些单位重德轻才,24%的人认为用人单位更看重一个人的诚信,这是社会价值的“永恒通行证”。31%的学生强调知识能力。毕竟,企业的技术和制度创新需要“知识型”人才,这是许多在大学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引以为豪的资本。
在看就业前景方面,不超过20%的人是悲观和乐观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会处于中等水平。大学四年,即将步入社会。我们认识的人越多,大多数人越容易找到工作,只有24%的`人完全依靠自己。少数人还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愚见上,这与我们学校的教育宗旨严重矛盾。
兴趣是大多数学生选择工作的重要选择。他们认为兴趣是开发潜力的关键。懂的不如懂的,懂的不如乐的。有的同学认为自己专业技能强,专业兴趣强。所以他们靠的是与自己专业技能相适应的工作,而少数学生安于现状的就业压力,可以为所欲为。
招聘陷阱时有发生,一大半都敢跟他们打,有的还忍气吞声。古代有清正廉明的好官,他们只是追求“理”字。敌人的诋毁不能让他们屈服,贫穷的痛苦也不会让老实人在“理”字上退缩,他们丢头洒血。为了给百姓找一个讲道理的平台,为了让赵大公天下,把大义延伸到所有人。为什么我们不能勇敢的为自己而战?
以下是毕业生给准备就业的学生的一些建议:
第一,大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所以要树立创业意识,不要把目光局限在就业上。
二、踏实做事,循序渐进,要有消息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坚韧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要不断拓宽知识面。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多交朋友。朋友多不是坏事。一个人出门在外很难避免挫折。这个时候,朋友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
第四,要敢于面对挫折,不放弃,不服输,敢于冲!
总之,大学生只有说明白自己的专业,才能说自己真正到了硕士阶段才学会了这个专业。大学生应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仅要学会有文字的书,还要在生活中学会无文字的书,这样我们农业大学生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当前社会大学毕业生遍地皆是,且已呈现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薪资低先等诸多问题。现在大学毕业生有句俗语:毕业就是失业!为何面试屡屡碰壁!其实,导致失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行业的选择,某些就业岗位需求量少,但是专业人多,形成僧多粥少的情况。第二,在校学习大多以理论为主,没有掌握企业真正需求的技能。在就业岗位少短时期内不能解决的前提下,明确职业定位,选择新兴行业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是实现就业的最有效方法近年来,大学生业率下降。大学毕业生在普遍面临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必须面对薪金屡屡下降的问题。以月薪800元招聘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新闻,广州、河南等省更是以500元的底价再创新低。这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甚至有人呼吁为大学毕业生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以保护各方实施高等教育的积极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交易已经由卖方市场(人才输出单位)向买方市场(用人单位)逐步转变。
现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以学历为唯一评判的指标。大学文凭不再是高薪的通行证,能力才是决定薪水的唯一标准。在发达国家,当然包括著名跨国公司,对人才标准的界定早已走出了“唯学历”“唯学位”的误区。从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115万到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430万,每年以近30%的数度增长!经济学角度分析: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06年有近100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现在形成大学生找工作难,那么公司招到合适的人也难得困境呢?首先学历教育培养人才专业方向不明确。授课内容(时间)相对滞后、实践少、缺少对新产品的操作训练。教材更新较慢,没有跟得上现在企业的新技术的需求;毕业学生出来没有工作经验,而企业不愿意花钱花时间在去培养这样的学生,企业是需要能够直接上手,而且可以直接为他们带来效益的人员。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每年高校为社会输送不足6万名计算机与信息类毕业生,而根据国内资料显示,每年全国各类企业对网络工程师的人才需求缺口有至少60万之众,而实际需求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信息化的发展,使一千万的中小企业急需全面系统掌握网络基础技能与知识的网络工程师。网络工程师不仅IT专业企业需要,(当然也包括软件企业),广大的非IT企业也需要。前景是非常乐观的。现在大中专学生你们还有毕业=失业的苦恼吗?我的事业我做主。工作难找是不争的事实,但求职者自身的问题也是主要因素。如果你有专业技能,有工作经验,你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呢?如今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因为行业竞争激烈,使得企业没有精力去接收一些无经验的人员进行长时间培训,而且还要冒着招聘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经验后跳槽的风险。所以,在选定职业定位后,待业者提升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是保障就业的前提。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工作经验呢?职业教育是最佳的途径。因为职业教育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你工作技能,而且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你接触到真实的项目,迅速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
湖南师范大三学生梁某,因察觉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毅然选择大学学习之余到湖南成才职业培训学校进行电脑职业技能培训。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是大学生就业前的一种趋势了。为了实现从大学到社会的转换,并提高自身求职竞争力。全国也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
大学毕业生就业培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能让自己的职业快速成长的策略。不管从哪个角度培训,都要怀着积极的态度进行,多和同龄、同专业的同学沟通交流,充满自信地迎接职业生涯途中的每一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