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1
5月25日我按教导处的安排在四(1)班上了一节《渔夫的故事》阅读课,我在备课时有这样几点思考: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重点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2、这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复述课文。
教学的重点在这节课中主要抓住三个方面的训练点:
一是第二自然段中渔夫撒网捞着了一只胆瓶,这里有一系列的动作的词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人物动作的描写方法。我采用的方法是:读句子——划动词——悟写法。我是这样问的:你能从这一段的描写中学习到一个什么写作的小窍门呢?
二是魔鬼为什么要杀死救了它命的渔夫呢?这是文章的第11小节所讲的内容。教学这一段时,我采取的方法是:读故事——复述故事——指名复述故事——师生合作随机创设谈话情境——感悟魔鬼的凶恶。
三是课文的第16至25节,讲的是渔夫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这一部分的内容教学我采用的方法是: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指名对话——感受渔夫的智慧。
整篇课文的教学以朗读贯穿其中,但这节课上完,总感受欠缺些什么,后来请教了听课的'孙老师,他说这篇课文内容比较长,采用朗读的方法,作为听课老师的角度来看缺少观赏性。
我也一直在反思这节课,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今天我突然想到一训练点:
以感悟人物形象入手,抓住课文第11节魔鬼讲述自己的故事,老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魔鬼说渔夫是运气不好刚好碰到第四个世纪把它捞起来,所以要杀了渔夫。照魔鬼这样的说法,魔鬼应该是个言而有信的神呀?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能否从文中找一些依据来说明。
这样应该会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说明魔鬼凶恶狡猾的语句读后感悟。然后进一步去感悟渔夫的智慧,与魔鬼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只是我教后的一点思考,还没有进一步进行实践,不知是否可行?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2
一、分析人物应建立在深入情节的基础上
最初选择《渔夫的故事》,是被它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情节所吸引。我想,学生们也一定会对这篇课文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愁学生们没有学习热情。于是,我欣然选择了本文。可是,真正着手去剖析的时候却犯难了。故事情节固然吸引人,但作为课标的要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要点又不可割舍。可是一旦对这些问题开始分析,就好比将一篇课文“绑架”到了手术台上,然后“磨刀霍霍向课文”,作为“刽子手”的我不忍下手却也无可奈何。
因此,我在梳理字词、读通课文、弄清大意的基础上,首先开始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在这篇课文中,“渔夫”和“魔鬼”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很鲜明的特点。学生在充分自读的情况下,比较容易抓住他们的特点,有些甚至能够产生独特的看法。尽管学生们比较积极自主地完成了分析人物形象这一环节,可是这种略显机械的、刻板的教学方法,还是凸显了它的弊端——这一环节的课堂气氛并不好。学生们想必已经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课文手术”,早已司空见惯,甚至于麻木了吧。
试想,如果能够能将学生们对这个故事的兴趣小心呵护,从情节的悬念起伏处着手,让他们在充满热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到这种情节起伏的.魅力,接下来的一切活动是否气氛会更热烈?这种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本身也是一种创作手法,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还能够对写作技巧窥探一二。在吃透了情节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了解情节起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物的变化。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人物形象的感知环节。并且,由于此前学生充分地读了故事,他们对“渔夫”和“魔鬼”的特点的感知必定会更丰富。
二、课本是最好的范例,学故事应该为说故事、写故事服务。
在本次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讲故事和编故事这两个环节,意图达到学以致用。可惜,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可以说这两个环节并未达到一定的效果。教一篇故事,我想,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人物、感悟故事的主旨。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课本的故事化为自己的故事,进而尝试自己编故事。
在讲故事的环节,我降低了难度,给出了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讲故事说清楚、说生动、精彩环节说具体。可是,我发现极少有学生能将一个故事说得生动,都像背书一样平淡。由于预留时间较短,我没有来得及对这一问题进行指导。其实,想要让学生讲故事讲得精彩,首先要给出一定的示范,引导他们使用恰当的语气、神态和动作。其次,要指导他们将故事转折处的悬念讲出来。最后,还要对故事进行详略处理,把故事的高潮部分充分表现出来。针对这些要求,还可以制作出简要的评分标准,放手让学生去评价、修改,让学生不仅仅讲得好玩,还讲得有用。
同时,写故事的环节也可以放在课上完成。简要地编写故事的结尾,既能够考察学生对于写作手法、情节设定等的掌握情况,还能够发散思维、激发想象,提升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与成就感。
总而言之,就如同薛法根老师所说,每一个老师,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环节,都要清楚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我想,今后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之前,我都应当反复做此问。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3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所以,我在执教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赏析课文的方法,以到达“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分主角朗读”、“鉴赏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简洁而有个性的对话描述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爱模仿、好表演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所以我经过分主角朗读以及举办讲故事大赛,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人物的性格特征经过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并辅以表情、动作、姿态,生动形象地展此刻同学们面前,初步到达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可是这次课堂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控制上,比较欠妥,前面拖拖沓沓,后面匆匆忙忙,原本在朗读一块上应当多下些工夫,多花点时间的,却只读了一遍就结束了,根本没练习到位。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4
上周三,我上了《渔夫的故事》一文,《渔夫的故事》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讲完课,一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更重要的是对这一类文章到底如何教进行了深刻地反思。略读课文到底应该怎么教。叶圣陶先生讲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我认为,略读课文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学生积累(准备)的阅读方法的应用,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训练,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至于问题的解决,那仅仅是编者为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训练阅读能力所搭建的一个平台,创设的一个凭借。编者的`真正的意图,不只在阅读任务的完成,而主要在阅读能力的训练。
因此,在教学《渔夫的故事》这一课文时,我首先考虑的不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我要让学生去做什么、学什么。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合作阅读,学到了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学生展示了自身的朗读能力;学生知道了当遭遇险境要运用智慧的力量去自救;更高兴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面以《渔夫的故事》为例,来具体说明略读课文我们应该教什么。
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以及对学生平日能力的掌握,我认为这篇文章学生是完全能够独立学习的。因此,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一读知内容(通读全文,了解内容);二读击重点(理解渔夫的智慧);三读谈感受(感悟生命的智慧)。最后,找准“练笔处,讲究读写结合
一读知内容,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为完成这个任务,老师让学生回忆,在平时学习中,我们是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了解故事的大致意思的。一开始,应认真读课文(轻声读或默读),同时用笔画一画关键的词句,记住一些主要的情节,如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中有哪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构成了一件怎样的事,结果怎样。同时给孩子提示,魔鬼的命运自始至终和一个道具有关—————黄铜胆瓶。学生初读《渔夫的故事》,用以上边读边思边动笔、从具体到概括的阅读方法,很快完成第一项任务。
二读击重点,渔夫怎样战胜魔鬼的。
完成这个任务,同样可以让学生回忆在前几课中深入理解、领悟故事的学习方法。我教这一课,学生抓住重点部分深入领悟的时候,采用了“多读几遍课文,想想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并且以“—的魔鬼”,和“——的渔夫”,加定语的方法,体会魔鬼和渔夫的性格。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评价任何事、任何人要做到有理有据的好习惯。
三读谈感受,感悟生命的智慧。
在讲完了渔夫怎样战胜魔鬼的,我趁热打铁,问道:“你想对渔夫说些什么,你想对鬼说些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极高,有的同学说,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有的说,要学习渔夫的自信,有的说要学习渔夫的沉着冷静,还有的说:面对狡猾的敌人我们一定要看清他的本性,果断的做出抉择……继而我问,生活中当你遇到比你强大的敌人时,你该怎么做?学生说,要用自己的智慧战胜敌人,千万不能硬碰硬。还有学生说,要和敌人斗智斗勇。此时此刻,“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的主题已不言而喻。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正确的引导,并且放手让学生去说,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最后,找准“练笔处,讲究读写结合。
叶圣陶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指出:“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是在思想吸收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语文课本里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找准“练笔处”,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练笔中达到统一,使三维目标在练笔中达到整合。因此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想象假如渔夫是在第三个世纪救了魔鬼,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对话?这既是对课文的内化,又激发了的想象,有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尽完美的地方:本课语言生动形象,我虽让学生找了,理解了,体会了,也读了,但对学生朗读指导得太少。正像郭妮老师所说的“理解是为了更好的读,而读又却能更深的去理解。”当然还可以让学生演一演,由于时间关系,也只放到了课后,还有很多遗憾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以使自己更快成长。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指导,谢谢大家!
《渔夫的故事》是一篇自读课文,这节课我的进步之处是,比前几节课更加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可以运用文本进行教学,而不是粗略的升华课文主旨。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5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我在执教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赏析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分角色朗读”、“鉴赏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简洁而有个性的对话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爱模仿、好表演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因此我通过分角色朗读以及举办讲故事大赛,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并辅以表情、动作、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初步达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不过这次课堂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控制上,比较欠妥,前面拖拖沓沓,后面匆匆忙忙,原本在朗读一块上应该多下些工夫,多花点时间的,却只读了一遍就结束了,根本没练习到位。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渔夫的故事》一文时,我首先注意到了人物语言的特点,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进行了分主角表演,我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智,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构成了强烈的比较,全体同学抱以热烈的掌声。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的。所以我认为,只要肯大胆放手,学生的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由浅人深,突破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从人物和情节角度,研究、设计了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可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可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终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开拓想像,训练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提高,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用自我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7
《渔夫的故事》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优点之处: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了一课时抓住以下环节展开教学。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出示字词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抓重点词句体会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由于学生喜欢神话故事,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特别是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谈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时,学生的发言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感受到魔鬼的凶恶、狡猾、愚蠢的特点。也能从句子中体会到渔夫的善良、冷静和聪明的特点。而当总结文章所能告诉我们的道理时,我抓住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的那句话来分析,“这时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住他的妖气。”让学生讨
论对这句话的理解。从而得出“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的主题。
不足之处:
课堂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控制上,有些不合理,前面拖拖沓沓,后面匆匆忙忙,原本在朗读一块上应该多下些工夫,多花点时间的,却只读了一遍就结束了,根本没练习到位。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8
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候,课堂上发生的一场争论。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一首我国家喻户晓的童话诗,在教材中是一篇阅读课。在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课堂上,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大部分同学喜欢忠实善良的渔夫,不喜欢贪心不足的老太婆。而有几个同学却一反常态的提出喜欢“我喜欢老太婆,不喜欢渔夫”的言论。
他们认为:文章的中心是在赞扬渔夫的忠厚善良,但是他这种忠厚善良近乎于懦弱和无能,一味地听老太婆的指使,机械地完成老太婆教给的所有任务,明知是老太婆贪得无厌,还把她的话当作圣旨去执行,在办事的过程中不假思索,不动脑筋,对于老太婆的错误行径非但没有及时的'制止,而且还象执行公务一样敢怒而不敢言,他的听话成了对老太婆的纵容,最终连一个金鱼要报答他的木盆也没有得到,这样的忠厚善良难道还值得我们去喜欢他,欣赏他,效仿他吗?
再说老太婆,她的凶狠、贪心不足,当然是可恶的,可是她“抢抓机遇上台阶”也挺值得欣赏。她抓住了渔夫的忠厚善良、听话的特点和金鱼报答救命之恩心切机会,使生活一次又一次得到改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不过她没有很好的认识自我,若不是她太不知足了,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激怒金鱼,她就是永远富贵的女皇。如果老太婆能改变一下自己生活的态度,与渔夫和睦相处,一道在生活稍微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了。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老太婆的言行,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听了个别同学的争论与分析,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观点,觉得孩子与众不同的观点映射出了他们高度的分辨力和与时俱进的思维力,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事物了。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也确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不能用不变的眼光看发展中的事物!虽然学生的回答与教材的本意有所出入,但是这种同中有异应该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9
本文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贫穷的渔夫,到还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我的教学设计环节简单明了,首先检查孩子们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接下来进行一分钟故事比赛,这符合知识目标中复述故事情节的要求。文章的重点是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的赏析,我先抛出一个问题:“渔夫救了魔鬼,魔鬼却要杀死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接下来一个问题:“魔鬼说的是真话吗?”这个问题出来之后,很自然就过渡到魔鬼性格分析上。通过魔鬼的性格分析之后,就到了他的对手渔夫的性格分析上,这种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对比展露无遗。最后的小练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展示学生的自信心。
星期四的教学展示结束了,许多环节的处理都不理想,给大家展示的是一堂失败的课,在这儿把失败处梳理一下,以后引以为戒。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头脑冷静,善于应变的,课堂上的每一步不一定要按教案中预设的按部就班的进行,应该视课堂情况、学生情况而变。在课堂上的分角色朗读中,当同桌两人的朗读没能读出效果,读不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镇定从容时,我还继续让同桌两人读,其实可以尝试一下让全班同学或全班男生来读魔鬼,一个人朗读渔夫,这样一起扮演魔鬼的学生就不会感到害羞,会把魔鬼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就在朗读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再如,学生读不出魔鬼的语气,老师示范之后,学生都夸老师读得好,此时,可以激学生跟老师比比,而不应该为了朗读的完整,错过这个机会让学生继续往下读。
还有课前除了备教材外,更应该备好学生这头,所谓的知己知彼。第一次在班级讲课时,在无人旁听的情况下,师生都很放松,思维活跃,发言大胆有个性,朗读神情兼备还有些夸张,于是想当然的认为在四一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殊不知此时非彼时也,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当然并非说四一班班学生没配合好,而是我不了解学生,于是回答的面就限在了几个人身上,没能调动更多的学生投入进来,再加上师生都没能放开,朗读的练习上就非常欠缺了。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10
如果要谈论这个话题,那么我们必须得知道什么是略读。
所谓“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而语文教材中收入大量略读课文,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将其在精读课文中掌握的阅读方法应用到实际的阅读之中。
在前段时间,我上了《渔夫的故事》一文,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以及对学生平日能力的掌握,我认为这篇文章学生是完全能够独立学习的。因此,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读全文,了解内容;2、理解渔夫的智慧;3、感悟生命的智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读与回答,我认为课前预设的目标已经达到。然而,在随后的评课中,评委认为我的这堂课目标设定过于简单,他们认为以上的教学目标根本算不上是目标。更有领导直接评价:我不喜欢你这节课。因此,我痛定思痛,在此做出深刻反思,或许我真的错了。难道略读课文也要被我们分析得七零八落吗?难道学生在上完了这堂课之后,他们已经产生了继续去阅读的`兴趣,这还不够吗?
在平日的教学,有时我们容易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由于过于注重内涵的开掘,而容易忽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个主要目标。可我认为,略读课文无非是三个基本任务:
一、了解“写了什么”;
二、说说“有什么感受”;
三、看看“哪些地方让自己印象深刻”。
略读课文也有“三读”:
一读知大意;二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
因此,在教学《渔夫的故事》这一课文时,我首先考虑的不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我要让学生去做什么、学什么。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合作阅读,自纠字音;学生展示了自身的朗读能力;学生知道了当遭遇险境要运用智慧的力量去自救;更高兴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的内容深挖,或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那必将使这节课又成为了一篇精读课文的教学展示。那岂不是失去了略读教学的意义所在吗?
记得在今年5月23日的《新语文主题阅读》的专家讲座中,主讲人刘宪华也指出,要将语文分析讲解式教学,变为简简单单的读背式教学。少一点讲解,多一些分享。这个观点,我是极为赞成的。可是,当我们老师打算要破除一些陈旧观点,改变一些传统教学方法的时候,却又感觉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因为,人们固守的思维模式的力量太过强大了。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11
星期四的教学展示结束了,课后反思:许多环节的处理都不是最理想的结果,给大家展示的并不是多精彩的课,在这里把这节评议课的准备、讲授过程和课后反思梳理一下,以后引以为戒。
一、教学准备:
多媒体故事画面及要求学生阅读《一千零一夜》。
二、制定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设计: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外貌、语言、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根据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情感目标:要相信人的聪明智慧,对邪恶势力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三、教学过程:略
四、感受和不足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头脑冷静,善于应变的,课堂上的每一步不一定要按教案中预设的按部就班的进行,应该视课堂情况、学生情况而变。
亮点。在课堂上的分角色表演,扮演者表现出了魔鬼的凶恶,从语言、动作方面把魔鬼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体同学抱以热烈的掌声。这些都是出乎我的意料的。看来,只要老师肯大胆放手,学生的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啊。
由浅人深,突破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从人物和情节角度,考虑、设计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开拓想像,训练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表演《渔夫的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不足遗憾之处还很多。幻灯片制作比较粗糙,画面颜色和字体颜色有分辨不清晰的地方。课堂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控制上不合理,前面有些拖沓,后面匆匆忙忙,原本在朗读一块上应该多下些工夫,多花点时间的,却只读了一遍就结束了,根本没练习到位。请听了课的老师给我多提些建议吧!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12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13
一节课下来,我真为孩子们的思维感到惊讶,孩子们突破了我以往的教学思维方式,提出有趣的问题,这是我预料之外的,由此我想,面对不同的学生,我的思维方式是否太单一,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是对他们最好的奖赏;也是在点点滴滴教学活动中,体现对学生独特感受尊重的方式。
在这节课中,我没有因为怕学生打乱了我的思路而终止他们的'谈话,而是故意用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自我教育的过程。可以说,这是一次始料不及的成功体验。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14
《渔夫的故事》是一篇课内阅读课文。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构成了强烈的比较,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了一课时抓住以下环节展开教学。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出示字词检查学生字词掌握状况→男女生分主角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体会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
也许本故事情节受学生喜欢,也许故事资料并不复杂,再也许是学生用心去预习了。课堂上的我不但如此简单(不太费口舌),而且有了更多的发现。发现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细心(会咬文嚼字了),发现学生有了必须的学习潜力……
比如:只在检查完生字词掌握状况后还未理解故事情节前就让全班同学(男的扮魔鬼,女的扮渔夫)分主角朗读课文,删去了自由朗读、指名读,纠正评析等环节,学生们竟能做到流利、整齐,甚至有感情。这足能说明孩子们真的预习进去了。
又比如:在讨论渔夫和魔鬼各是怎样的人时,小不点伏培阳同学说:“我觉得渔夫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在可怕的魔鬼面前不但不害怕,还能想出办法来制服魔鬼。他就像‘小夜莺’一样。”好一个“有勇有谋”,好一句“他就像‘小夜莺’一样。”比老师概括得更全面,比老师讲得更贴切。
而孙宇健同学说:“魔鬼是个狡猾的人。魔鬼对渔夫说:‘整整过了4了,始终没有人来解救我,我十分生气。从今以后,谁要是来解救我,我必须要杀死他。’可现实是所罗门已经死了1800年了,而照魔鬼说的自己才被所罗门封锁400年,魔鬼的话分明是杀人的借口。魔鬼杀人还要给自己找台阶下,简直是狡猾到家了。”“真是个既细心又聪明的孩子,竟懂得联系前后文抓住“1800年”和“400年”来识别魔鬼的.谎言。”
正当我的内心为孙宇健同学的进步喝彩时,“机灵鬼”商发兵说:“老师,我不同意孙宇健的意见,课文没有具体写出魔鬼到底被关在瓶子几年了,只是说‘从今以后,谁要来解救我,我必须要杀死他。’从今以后是几年呀,也许是1900年了。所以我觉得魔鬼的话是有道理的,不能说他狡猾。”
话未说完,杨朱勇已把双手举得高高的,他说:“我同意魔鬼是狡猾的说法,但是不从‘1800年’和‘400年’来分析。课文的第5、6自然段,24、25自然段写的魔鬼态度的变化就能说明魔鬼是阴险狡诈的人。”……讨论还在继续,而我却没了插嘴的机会。
这堂课,我有了另一个身份——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者。
这堂课,我发现“教是为了不教!”正向我绽开笑脸。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15
一、抓住人物语言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力会。课堂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智,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二、由浅入深,突破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从人物和情节角度考虑设计了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三、开拓学生想像,训练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在教学《渔夫的故事》一文时,我首先注意到了人物语言的特点,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进行了分角色表演,我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智,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体同学抱以热烈的掌声。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的。所以我认为,只要老师肯大胆放手,学生的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由浅人深,突破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从人物和情节角度,考虑、设计了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开拓想像,训练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二)《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着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所以开课后,我先请学生带着大家认读生字词,然后默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段。有三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们对第二和第三段的分法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对第一段的分法却各不相同。怎么才能把它们的思路统一起来呢?我说:“通过你们刚才对段意的总结,老师听出来了,你们都能紧紧围绕渔夫和魔鬼的角色展开情节。第一部分都提到了渔夫无意中救了魔鬼,第二部分说的是魔鬼要杀渔夫,第三部分交代了战斗的结果,渔夫用智慧战胜了魔鬼。第二、三部分同学们的分法没有异议,第一部分分到哪里更合适呢?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同学们集中思考起来。最后他们确定,1—3自然段写了渔夫无意中救了魔鬼。
课文的脉络理清后,我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浩浩很积极地站起来,但是从他一开始的发言中,我听出他是打算细致地复述课文,我提醒他:“听清老师的要求,我是请你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浩浩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抓住这三部分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短地概括了主要内容,进步很大。我让全班学生把掌声送给了他。接下来,我请学生总结了这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认真阅读课文后,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开始带着学生研读课文。通过问题“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却要杀了他呢?”让学生知道魔鬼的狡猾、凶恶、谎话连篇。让学生看到魔鬼凶恶狡猾的本性是不会变的,因为对所罗门心有所惧,所以一出来时还是一副卑躬屈膝的软弱模样,等听说所罗门已死了,须臾间,原形毕露,凶恶无比,恩将仇报,并且编了一串谎言为自己无耻的行为找借口。学生不由得想到《狼和小羊》中的狼,想做坏事还给自己编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狡猾之极,无耻之极。接着我通过问题“我不知道,你们怎样评价渔夫?因为一开始,他明明是被吓呆了,听完魔鬼的话时,只得哀叹自己倒霉了。”让学生感受渔夫的聪明、镇定、从容。学生根据渔夫的心理活动:“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知道渔夫此时已经镇定下来,他清楚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自己能与魔鬼较量的,不是身体,而是智慧。他想到了,只有让魔鬼重新回到瓶子里,才可以治服它。所以下面的对话,渔夫的语言就充满了智慧,用激将法让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辩解,准备束手待毙,使魔鬼不知不觉进入了圈套。
对课文的主要角色进行了分析,我又让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的同学:“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我们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克服困难。”还有的同学说:“我想起了巴尔扎克说的一句名言:一个拥有智慧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有的同学说:“对于坏人,我们不要相信他的谎言。当渔夫收服魔鬼时,魔鬼还想说谎骗渔夫,可是渔夫识破了魔鬼的谎言,坚决把它投进大海。如果是别人,恐怕要犹豫,一犹豫,魔鬼会说出更动听的谎言,比如给他财宝等等,那就会重新落到魔鬼的手里,那就死定了。”我说:“很好。对付像魔鬼那样凶恶的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但是,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智慧?”有的同学说:“遇事应多思考。”有的同学说:“要多读书。”我说:“对,我们只有通过多读书才能拥有更多智慧。”我出示了以下名言让学生通过诵读了解增长智慧的方法:
1、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纽斯
3、书籍一面启示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高尔基
4、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暂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高尔基
5、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本课还有一个教学目标是:简要讲述课文内容。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 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我请小班长先到台前讲给大家听。她完全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了复述,并重点讲了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和渔夫战胜魔鬼的部分。通过她的复述我告诉同学们复述课文要详略得当,并把掌声送给了小班长。最后,我出示了《东郭先生和狼》这个中国故事,以深化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感悟,并通过资料袋了解《一千零一夜》,把学生的目光引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三)在教学《渔夫的故事》一文时,我首先注意到了人物语言的特点,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进行了分角色表演,我要求扮演者表现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弱小机智,从语言、动作等方面把魔鬼渔夫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体同学抱以热烈的掌声。这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的。所以我认为,只要老师肯大胆放手,学生的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由浅人深,突破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从人物和情节角度,考虑、设计了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开拓想像,训练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