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市生态学见习报告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
“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2003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见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见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提供了便利。作为北大校园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
燕南园的风韵,代表的正是北大风韵的一部分,是治学的风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许,它的宁静不应该遭到打破和窥伺……
著名的静园草坪过去是一片苹果园,作为草坪,它取代的是过去的东草坪的地位。曾经的东草坪就在现在的新图书馆的位置,它曾经是很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东草坪是北大老图书馆东边的那块地儿。这里曾经是高晓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诚说:这块地儿空着怪可惜的,我给你们点儿钱,再修半截图书馆吧。一年后,这里再没有一人一张报纸一本书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还庄严肃穆的建筑淹没了本来该发生的好多故事。”
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校园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
兼容,或许真的很难。这些年来,北大为了接纳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为了与国际接轨,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为的独特的风景都只能让位给新的建筑,这引起了无数老北大人的感怀。而发展总是要有的,关键是怎样发展,如何在适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们的骄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开始缩小,或者未名湖周围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筑,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
“一塔湖图”并非北大的全部,北大的精神,很广,北大的骄傲,就在于它所创造的文化,科学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匠心独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径
北大的校园北部可以说是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在优美的浪漫中又给人以思想和历史的沉重感。“北大的生活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位总是喜欢留连于未名湖畔的清华学生说。这种文人士大夫气,从那一条条通向未名湖的小径也可以体现出来,它的荫蔽和静谧,构成了北大独特的风景。
幽静的小径边生长着各色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头,它独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松针下部的蜡质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会使土壤受到酸化影响,土质变差,以至于到了刮风的时候会有尘土飞扬。而石头可以防止扬尘,从而保证了这里路面与空气的清新与洁净。
而路旁的传统建筑的大屋檐则为麻雀等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鸟鸣声不绝于耳。在这里,人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新华网2002年10月6日有如下报道:
“走进北京大学校园,树枝上、草地上、教学楼旁、图书馆前、未名湖畔、博雅塔顶……到处都可看到成群的喜鹊以及其他各种飞禽,一派“校园处处闻啼鸟”的景象。
“19年前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北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黎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他上大学时就在校园内看到喜鹊,但没有现在的数量多,初略估计多达数千只。现在,校园内不仅可以看到喜鹊,还可看到松鼠、刺猬等多种野生小动物,未名湖上还飞来过白天鹅。讲话间,记者不时看到喜鹊从他办公室的窗前飞过。
“现在,北大校园已变成了各种飞禽和动物栖息的乐园。校园内遍布了端庄浓绿的桧柏、苍劲古朴的油松、华美高雅的白皮松、金黄富丽的银杏枫树等常绿树和春秋色树。据北大园林科调查,全校共有416株古树,其中300年以上的有30棵,100年以上的有386棵。
张黎明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北大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节假日,到北大校园感受文化氛围的各地游客多达数千人。“是的,在生态建设方面,我们的确在十分努力地做。就如我们后来在西校门,看到了一只对人毫无恐惧的喜鹊。由衷的喜悦,升起……
5、未名湖的湖心岛与翻尾石鱼
湖光塔影,让人留连忘返。未名湖景色出众,已经成为北大风景的标志。环湖的杨柳婀娜多姿,枝条低垂,温柔地拍打着水面,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隐隐浮现。横卧在湖中的有石舫,点缀着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岛。幽静的湖心岛是未名湖上的一颗珍珠。翻尾石鱼,则是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老师那里,才知道了其背后的故事。小岛原先是芦苇等植物旺盛生长的优良环境,是一个生态极其协调的小环境,与翻尾石鱼一道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在百年校庆时,学校为了更好地进行介绍和说明,在小岛上设立了一块说明牌,由此吸引了大量游客上岛,人的影响使得芦苇的生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直到芦苇完全从小岛上消失。
好在学校已经认识到这点,今天看到的说明牌,已经从小岛上转移到湖边。具有自恢复性的生态系统,在得到长期发展的条件后,应该可以恢复到原先的状态。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重新拥有一个优良生态的小岛,然而并非所有的错误都可以得到补救,有时候,一个不很英明的决定是可以造成很大的遗憾的。规划的长远性由此可见一斑。只愿小岛的故事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6、蔚秀园与畅春园
有着悠久历史的燕园,是我们的骄傲。
“北京大学燕园校区,早在金代就成为京郊著名的风景区。到了明代,大规模构筑园林,至清代成了封建帝王的“赐园”。民国期间成为燕京大学校园。校园的用地中包括了八个古园遗址,即“勺园”、“淑春园”、“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蔚秀园”、“承泽园”及“治贝子园”等。在位置上与圆明园毗邻,在内容、造园风格上与圆明园之万春园中的若干园中园有类似之处。不同于宏丽的皇家园林,也有别于咫尺山林的私家园林而独具一格。后历经沧桑,诸多古园或随同圆明园一起付之帝国主义列强之火,或被军阀侵占变卖,不少已经夷为平地。……淑春园、朗润园、鸣鹤园、承泽园为幸存者,其中的山丘水面尚为完整,这是校园历史悠久的见证,也是宝贵的文物。回顾,让我们拥有更多了解的渴望。今天作为教工住宅区的几个园子,又是怎样的呢?
走进蔚秀园,故园的风韵依稀可辨。然而“建筑与山水、道路、树木相溶合的空间序列,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的感怀却荡然无存。楼房与平房在同一个平面上昭示着自己的存在,柏油路与土路在同一个湖边显示着自己的功用。因为这里修建了几个条件十分简陋的价格低廉的小旅馆,往来的人更是各色各样,破坏了那种静谧而安逸的环境感观。由于过度的对外开放和管理不善,蔚秀园的今天很是让人失望,随处可见的垃圾,简陋的小饭馆和同样简陋的小旅馆让人顿失兴趣……
那么,长期在此居住的住户的反应又是如何呢?
湖附近的住户对此处的反映多是“脏乱差”——垃圾随处可见,湖边的平房排放废气严重污染环境。湖水主要来自万泉河,冬天不放水,到了夏天又因受污染而臭气熏天,蚊虫成群。
至于住宅距离湖边稍微远一些的住户,则认为除了管理不善之外,这里的生活还差强人意。而且位置比较方便,距离颐和园、香山、北大本部都很近,比较适宜居住。一个学者模样的老人说,“大学里能有北大环境的很少”。一个看上去有八、九十岁的随儿子一起生活的老人说:“环境还可以,一天比一天好”。
而住户们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附近没有大型超市,购物不方便.在畅春园,我们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我认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的不善。一位原来在北大食堂工作的老大妈在一再要求我们证明是北大的学生之后,才细细地给我们讲出了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她对北大声誉的维护让我们很是感动。然而作为北京大学的教工宿舍区,却无法提升管理的层次,以至于使其成了来京打工人员的居留地,这一点不能不引起重视。长此以往,住户的维护是不可能维护住园子的声誉、北大的声誉的。
7、万泉文化公园
公园是公共艺术与绿色生态相融合的一个集中化空间。在20世纪中叶以后,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得到了高速发展,城市空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而肆意扩张蔓延,工矿生产与加工形态尤其是在后工业时代的城市住房、能源、交通、通讯以及整体生态环境的重重压力而呈恶性化发展趋向,使得自然生态、动植物群类的多样性和人类千古历史文化类型之遗产的丰富与完整性,均遭到了触目惊心的破坏。这种情景在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尤甚。许多大城市中心部位和郊区部位设立的公园已远不足以起到明显改善和优化城市环境的功效,而大多只起着对城市社会追求高集中、高速度、高回报、高消费所带来的心身压抑和生态环境的侵害做某些调节、抚慰,抑或暂作短时的消解和逃遁之所。
尽管如此,公园,仍或多或少地代表着人们对业已失缺的自然景色或农耕时代田园风光的祈求与象征性的回归之地。在许多都市街道、广场、社区中心已经渐渐失去原由的公共交流、休闲场所之功能,并缺乏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品质的情形之下,良好的公园便更显其城市花园与“城市之肺”的价值意义。
万泉文化公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立起来的。这里在过去是一个早市,后来经清理整顿建成公园,成了附近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它是一个半开放性质的城市街心公园,其中有假山、草坪等景观以及儿童游乐区、老年人健身区、舞池、轮滑场等公共休闲娱乐设施。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地面一律采用软质的材料铺就,既不失美观,又有保护性能。我们大约在上午10点左右到达这里,很多孩子在玩耍,很多中老年人在健身,还有很多人这里放风筝,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随机对游客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大多数游人表示住在附近,是常来这里的,有时候甚至只是为了散心而来到这里。他们大多数表示“环境还行,器械不错,比以前强多了”。带孩子来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安全放心。而大多数的不满意集中在公厕卫生上面。据说这里的公厕因为无人管理,常常污水横流,使整洁优美的环境大煞风景。另外就是树木的缺乏,这样就导致在夏天的时候,人们因为没有乘凉的地方,而只得在清晨或者傍晚来散步,白天则失去了使用价值,不能不说是一个欠缺。
万泉文化公园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成功的规划,如果能够加强公园的管理,在一些细微的地方再下一些工夫,应该会是北京西郊生态建设的一个杰作。
8、万泉河
走到万泉河边,臭气扑鼻。河面上泛着白色的泡沫,河水则已经呈现黑色。原因是大量污水的排放,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其自净能力。而河道的人工化又使得它与自然生命过程相割裂,又使其自净能力大打折扣。
带着对万泉河污染的深深的遗憾,我在网上查询了一些相关资料。
2000年2月22日的《北京晨报》上刊登了题为“群众反映北大校园内湖水发臭”的报道。报道指出,入冬以来,北大校园内湖水却迟迟不肯结冰,湖面上漂浮着白色泡沫,还散发着一股难闻的臭鸡蛋味。记者调查时发现,湖里的鱼紧贴冰面,吸引着众人凿冰取鱼。据有经验的人说,鱼只有在缺氧的情况下才浮上水面吸氧,说明湖水因为污染而缺氧。此时万泉河也未结冰。据海淀区河道管理所万泉河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讲,万泉河是海淀区用于排涝的一条河流,北大、清华园内湖水都靠此河循环湖水,往年河水都结冰,当年不结冰是因为河水中有油状污染物质。员工还特别告诉记者,从这种水中捕捞的鱼有可能受到污染,居民千万不可食用。而更让人吃惊的是另一篇题为“皮肤白白嫩嫩,北京万泉河里游出‘怪蛙’”的报道。一名姓陈的先生于2001年10月在清华西门附近的万泉河中发现一只“怪蛙”。它浑身呈肉色,没有任何花纹,皮肤表面十分光滑。怪蛙的后肢特别粗壮,其腿上红色的肌肉清晰可见,前肢则特别细小,蹲着时也不能支撑身体。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说,这可能是一只白化青蛙。白化现象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现象,在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等许多类野生动物身上都有可能发生。造成白化现象的因素有很多,河水污染是其中一种。这就充分说明了万泉河水质污染的严重性。
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万泉河的水质污染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而它的污染又对周边的水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控制污染源应该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而环保局又声称污染源无法查出,那么,一个彻底而坚定的环保行动就显得犹为重要了。如果坚定地去做,污染源是不可能不现身的。行政管理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9、绿化隔离带
在向柳浪庄走的路上可以看到一行很大的标语——“保护林木绿地,巩固绿化成果”。是海淀区市政管理委员会立的。又可以看到一队士兵带着工具去植树。这提示着我们北京正在进行的绿化隔离带建设活动。这种建设又让我产生了对北京西郊历史变迁的兴趣。我找到了一些资料。
关于“海淀”的变迁
陶世龙先生在《历史上海淀的江南水乡景色——据侯仁之:摘编》一文前写道:“海淀本有淀,1948年来北京时,经燕京大学即现北大校园,去颐和园,在向北转西处,见面积不小的芦苇塘;50年代初尚在。路侧多为农田,土肥水足,京西稻所出,复多莲藕,其后不知何时泯灭。”
侯仁之先生《晚晴集》中则提到:
“在清代,海淀一带园林密布,园中有湖,园外复有水荡甚多,田中种植风荷香稻,宛如江南水乡,有诗为证。
忽牵野性到江湖,沿月扁舟入画图。
几曲波光连太液,千枝灯影散莲蓬。--清人咏未名湖前身的景色
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
两岸绿杨蝉咴咴,轻舟满领稻风香。--乾隆咏自畅春园西花园舟行至圣化寺,描写的是当时巴沟附近的水乡景色。”
这种变迁,究竟是进步,还是失误和倒退?
消失的风景线:京西柳浪庄
海淀柳浪庄,东傍长河,西邻颐和园,历经五百年生息,今有千户人家,人称京西第一村。
柳浪庄是京西稻之故乡。清代这里有360顷御稻田,皇家每天吃一顷。此地还有“南七北六一十三圈”之说:当年开垦这片稻田时,清廷将工程包给了南
七、北六,十三个省,至今村南尚有“兴工地”的地名。乾隆皇帝在《万泉堤上圣化寺即景杂诗》中,也有“万泉久湮塞,甲申岁始命疏浚,即其地开水田,今春加垦辟”的注文。他还以“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水田稠”的诗句,描写柳浪庄的景色。
京西稻籽粒饱满,蒸出饭来清香四溢。据说毛主席在解放初期在颐和园尝过用京西稻做的饭,他连说“好吃”,建议推广京西稻。
然而,已有五百年历史的柳浪庄即将消失,因为它正处在绿化隔离带上。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区的格局是“分散集团制”,即城市由中心区和环绕周围的十个边缘集团组成;在中心区和边缘集团以及各边缘集团之间,用成片的绿化区隔离。柳浪庄所在的万柳地区,就处于颐和园旁边的百米绿化隔离带上。万柳工程的实施后,所在地农民,退耕还林,柳浪庄将变成绿色风景区。
第二篇:大学生市生态学见习报告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 “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XX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见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见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提供了便利。作为北大校园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
燕南园的风韵,代表的正是北大风韵的一部分,是治学的风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许,它的宁静不应该遭到打破和窥伺……
著名的静园草坪过去是一片苹果园,作为草坪,它取代的是过去的东草坪的地位。曾经的东草坪就在现在的新图书馆的位置,它曾经是很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东草坪是北大老图书馆东边的那块地儿。这里曾经是高晓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诚说:这块地儿空着怪可惜的,我给你们点儿钱,再修半截图书馆吧。一年后,这里再没有一人一张报纸一本书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还庄严肃穆的建筑淹没了本来该发生的好多故事。” 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校园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
兼容,或许真的很难。这些年来,北大为了接纳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为了与国际接轨,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为的独特的风景都只能让位给新的建筑,这引起了无数老北大人的感怀。而发展总是要有的,关键是怎样发展,如何在适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们的骄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开始缩小,或者未名湖周围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筑,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
“一塔湖图”并非北大的全部,北大的精神,很广,北大的骄傲,就在于它所创造的文化,科学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匠心独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径
北大的校园北部可以说是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在优美的浪漫中又给人以思想和历史的沉重感。“北大的生活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位总是喜欢留连于未名湖畔的清华学生说。这种文人士大夫气,从那一条条通向未名湖的小径也可以体现出来,它的荫蔽和静谧,构成了北大独特的风景。
幽静的小径边生长着各色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头,它独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松针下部的蜡质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会使土壤受到酸化影响,土质变差,以至于到了刮风的时候会有尘土飞扬。而石头可以防止扬尘,从而保证了这里路面与空气的清新与洁净。
而路旁的传统建筑的大屋檐则为麻雀等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鸟鸣声不绝于耳。在这里,人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新华网XX年10月6日有如下报道:“走进北京大学校园,树枝上、草地上、教学楼旁、图书馆前、未名湖畔、博雅塔顶……到处都可看到成群的喜鹊以及其他各种飞禽,一派“校园处处闻啼鸟”的景象。
“19年前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北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黎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他上大学时就在校园内看到喜鹊,但没有现在的数量多,初略估计多达数千只。现在,校园内不仅可以看到喜鹊,还可看到松鼠、刺猬等多种野生小动物,未名湖上还飞来过白天鹅。讲话间,记者不时看到喜鹊从他办公室的窗前飞过。
“现在,北大校园已变成了各种飞禽和动物栖息的乐园。校园内遍布了端庄浓绿的桧柏、苍劲古朴的油松、华美高雅的白皮松、金黄富丽的银杏枫树等常绿树和春秋色树。据北大园林科调查,全校共有416株古树,其中3XX年以上的有30棵,1XX年以上的有386棵。
张黎明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北大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节假日,到北大校园感受文化氛围的各地游客多达数千人。“是的,在生态建设方面,我们的确在十分努力地做。就如我们后来在西校门,看到了一只对人毫无恐惧的喜鹊。由衷的喜悦,升起……
5、未名湖的湖心岛与翻尾石鱼
湖光塔影,让人留连忘返。未名湖景色出众,已经成为北大风景的标志。环湖的杨柳婀娜多姿,枝条低垂,温柔地拍打着水面,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隐隐浮现。横卧在湖中的有石舫,点缀着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岛。幽静的湖心岛是未名湖上的一颗珍珠。翻尾石鱼,则是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老师那里,才知道了其背后的故事。小岛原先是芦苇等植物旺盛生长的优良环境,是一个生态极其协调的小环境,与翻尾石鱼一道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在百年校庆时,学校为了更好地进行介绍和说明,在小岛上设立了一块说明牌,由此吸引了大量游客上岛,人的影响使得芦苇的生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直到芦苇完全从小岛上消失。
好在学校已经认识到这点,今天看到的说明牌,已经从小岛上转移到湖边。具有自恢复性的生态系统,在得到长期发展的条件后,应该可以恢复到原先的状态。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重新拥有一个优良生态的小岛,然而并非所有的错误都可以得到补救,有时候,一个不很英明的决定是可以造成很大的遗憾的。规划的长远性由此可见一斑。只愿小岛的故事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6、蔚秀园与畅春园
有着悠久历史的燕园,是我们的骄傲。
“北京大学燕园校区,早在金代就成为京郊著名的风景区。到了明代,大规模构筑园林,至清代成了封建帝王的“赐园”。民国期间成为燕京大学校园。校园的用地中包括了八个古园遗址,即“勺园”、“淑春园”、“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蔚秀园”、“承泽园”及“治贝子园”等。在位置上与圆明园毗邻,在内容、造园风格上与圆明园之万春园中的若干园中园有类似之处。不同于宏丽的皇家园林,也有别于咫尺山林的私家园林而独具一格。后历经沧桑,诸多古园或随同圆明园一起付之帝国主义列强之火,或被军阀侵占变卖,不少已经夷为平地。……淑春园、朗润园、鸣鹤园、承泽园为幸存者,其中的山丘水面尚为完整,这是校园历史悠久的见证,也是宝贵的文物。
“1920年北京通州协和大学、北京协和女子大学及北京汇文大学合并,建成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从军阀陈树藩手中以六万银元买到了淑春园和南部的勺园故址作校址,由美国建筑h.y.mrphg负责校园规划设计,并于1921年动工,1929年基本落成。校园最初用地40公顷,学生800人。1928年至1931年先后征得朗润园、鸣鹤园、镜春园、蔚秀园、承泽园为教工宿舍福利区,同期还购得治贝子园为燕大农学系实习场地。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功能与环境统一,建筑艺术与环境协调。采用传统民族风格的个体建筑与古老园林风格相协调,纵横交替的建筑轴线布置与园林环境相互渗透,建筑组群母题的应用构成和谐的韵律。建筑与山水、道路、树木相溶合的空间序列,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
回顾,让我们拥有更多了解的渴望。今天作为教工住宅区的几个园子,又是怎样的呢?
走进蔚秀园,故园的风韵依稀可辨。然而“建筑与山水、道路、树木相溶合的空间序列,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的感怀却荡然无存。楼房与平房在同一个平面上昭示着自己的存在,柏油路与土路在同一个湖边显示着自己的功用。因为这里修建了几个条件十分简陋的价格低廉的小旅馆,往来的人更是各色各样,破坏了那种静谧而安逸的环境感观。由于过度的对外开放和管理不善,蔚秀园的今天很是让人失望,随处可见的垃圾,简陋的小饭馆和同样简陋的小旅馆让人顿失兴趣……
那么,长期在此居住的住户的反应又是如何呢?
湖附近的住户对此处的反映多是“脏乱差”——垃圾随处可见,湖边的平房排放废气严重污染环境。湖水主要来自万泉河,冬天不放水,到了夏天又因受污染而臭气熏天,蚊虫成群。
至于住宅距离湖边稍微远一些的住户,则认为除了管理不善之外,这里的生活还差强人意。而且位置比较方便,距离颐和园、香山、北大本部都很近,比较适宜居住。一个学者模样的老人说,“大学里能有北大环境的很少”。一个看上去有八、九十岁的随儿子一起生活的老人说:“环境还可以,一天比一天好”。
而住户们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附近没有大型超市,购物不方便.在畅春园,我们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我认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的不善。一位原来在北大食堂工作的老大妈在一再要求我们证明是北大的学生之后,才细细地给我们讲出了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她对北大声誉的维护让我们很是感动。然而作为北京大学的教工宿舍区,却无法提升管理的层次,以至于使其成了来京打工人员的居留地,这一点不能不引起重视。长此以往,住户的维护是不可能维护住园子的声誉、北大的声誉的。
7、万泉文化公园
公园是公共艺术与绿色生态相融合的一个集中化空间。在20世纪中叶以后,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得到了高速发展,城市空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而肆意扩张蔓延,工矿生产与加工形态尤其是在后工业时代的城市住房、能源、交通、通讯以及整体生态环境的重重压力而呈恶性化发展趋向,使得自然生态、动植物群类的多样性和人类千古历史文化类型之遗产的丰富与完整性,均遭到了触目惊心的破坏。这种情景在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尤甚。许多大城市中心部位和郊区部位设立的公园已远不足以起到明显改善和优化城市环境的功效,而大多只起着对城市社会追求高集中、高速度、高回报、高消费所带来的心身压抑和生态环境的侵害做某些调节、抚慰,抑或暂作短时的消解和逃遁之所。
尽管如此,公园,仍或多或少地代表着人们对业已失缺的自然景色或农耕时代田园风光的祈求与象征性的回归之地。在许多都市街道、广场、社区中心已经渐渐失去原由的公共交流、休闲场所之功能,并缺乏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品质的情形之下,良好的公园便更显其城市花园与“城市之肺”的价值意义。
万泉文化公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立起来的。这里在过去是一个早市,后来经清理整顿建成公园,成了附近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它是一个半开放性质的城市街心公园,其中有假山、草坪等景观以及儿童游乐区、老年人健身区、舞池、轮滑场等公共休闲娱乐设施。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地面一律采用软质的材料铺就,既不失美观,又有保护性能。我们大约在上午10点左右到达这里,很多孩子在玩耍,很多中老年人在健身,还有很多人这里放风筝,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随机对游客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大多数游人表示住在附近,是常来这里的,有时候甚至只是为了散心而来到这里。他们大多数表示“环境还行,器械不错,比以前强多了”。带孩子来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安全放心。而大多数的不满意集中在公厕卫生上面。据说这里的公厕因为无人管理,常常污水横流,使整洁优美的环境大煞风景。另外就是树木的缺乏,这样就导致在夏天的时候,人们因为没有乘凉的地方,而只得在清晨或者傍晚来散步,白天则失去了使用价值,不能不说是一个欠缺。
万泉文化公园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成功的规划,如果能够加强公园的管理,在一些细微的地方再下一些工夫,应该会是北京西郊生态建设的一个杰作。
8、万泉河
走到万泉河边,臭气扑鼻。河面上泛着白色的泡沫,河水则已经呈现黑色。原因是大量污水的排放,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其自净能力。而河道的人工化又使得它与自然生命过程相割裂,又使其自净能力大打折扣。
带着对万泉河污染的深深的遗憾,我在网上查询了一些相关资料。
XX年2月22日的《北京晨报》上刊登了题为“群众反映北大校园内湖水发臭”的报道。报道指出,入冬以来,北大校园内湖水却迟迟不肯结冰,湖面上漂浮着白色泡沫,还散发着一股难闻的臭鸡蛋味。记者调查时发现,湖里的鱼紧贴冰面,吸引着众人凿冰取鱼。据有经验的人说,鱼只有在缺氧的情况下才浮上水面吸氧,说明湖水因为污染而缺氧。此时万泉河也未结冰。据海淀区河道管理所万泉河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讲,万泉河是海淀区用于排涝的一条河流,北大、清华园内湖水都靠此河循环湖水,往年河水都结冰,当年不结冰是因为河水中有油状污染物质。员工还特别告诉记者,从这种水中捕捞的鱼有可能受到污染,居民千万不可食用。
XX年2月25日的《北京晨报》又刊登了题为“北京万泉河污染解决难”的报道。海淀区河道所王所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今已经遭受严重污染的万泉河,无法查出污水源之所在,惟一能解北大居民恶臭之苦的权宜之计就是从京密引水渠引入清水,将河水大冲洗,“但好景不长,两三天后,水依然是这样。”为什么污水源无法查出呢?原来,万泉河从1982年开始改造,改造后河水从“京密”引清水,最近两年海淀区市政建设加快,一些单位和个人为省钱省事,不接市政污水管线,直接将污水排入以往在大雨天用于排雨水的雨水管,致使污水直接流入了万泉河。而这些私接的管线,由于局里受资金和人力限制无法查出,所以污染源就没法现身。
而更让人吃惊的是另一篇题为“皮肤白白嫩嫩,北京万泉河里游出‘怪蛙’”的报道。一名姓陈的先生于XX年10月在清华西门附近的万泉河中发现一只“怪蛙”。它浑身呈肉色,没有任何花纹,皮肤表面十分光滑。怪蛙的后肢特别粗壮,其腿上红色的肌肉清晰可见,前肢则特别细小,蹲着时也不能支撑身体。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说,这可能是一只白化青蛙。白化现象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现象,在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等许多类野生动物身上都有可能发生。造成白化现象的因素有很多,河水污染是其中一种。这就充分说明了万泉河水质污染的严重性。
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万泉河的水质污染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而它的污染又对周边的水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控制污染源应该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而环保局又声称污染源无法查出,那么,一个彻底而坚定的环保行动就显得犹为重要了。如果坚定地去做,污染源是不可能不现身的。行政管理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9、绿化隔离带
在向柳浪庄走的路上可以看到一行很大的标语——“保护林木绿地,巩固绿化成果”。是海淀区市政管理委员会立的。又可以看到一队士兵带着工具去植树。这提示着我们北京正在进行的绿化隔离带建设活动。这种建设又让我产生了对北京西郊历史变迁的兴趣。我找到了一些资料。
关于“海淀”的变迁
陶世龙先生在《历史上海淀的江南水乡景色——据侯仁之:<晚晴集>摘编》一文前写道:“海淀本有淀,1948年来北京时,经燕京大学即现北大校园,去颐和园,在向北转西处,见面积不小的芦苇塘;50年代初尚在。路侧多为农田,土肥水足,京西稻所出,复多莲藕,其后不知何时泯灭。”
侯仁之先生《晚晴集》中则提到:
“在清代,海淀一带园林密布,园中有湖,园外复有水荡甚多,田中种植风荷香稻,宛如江南水乡,有诗为证。
忽牵野性到江湖,沿月扁舟入画图。
几曲波光连太液,千枝灯影散莲蓬。--清人咏未名湖前身的景色
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
两岸绿杨蝉咴咴,轻舟满领稻风香。--乾隆咏自畅春园西花园舟行至圣化寺,描写的是当时巴沟附近的水乡景色。”
这种变迁,究竟是进步,还是失误和倒退?
消失的风景线:京西柳浪庄
海淀柳浪庄,东傍长河,西邻颐和园,历经五百年生息,今有千户人家,人称京西第一村。
柳浪庄是京西稻之故乡。清代这里有360顷御稻田,皇家每天吃一顷。此地还有“南七北六一十三圈”之说:当年开垦这片稻田时,清廷将工程包给了南
七、北六,十三个省,至今村南尚有“兴工地”的地名。乾隆皇帝在《万泉堤上圣化寺即景杂诗》中,也有“万泉久湮塞,甲申岁始命疏浚,即其地开水田,今春加垦辟”的注文。他还以“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水田稠”的诗句,描写柳浪庄的景色。
京西稻籽粒饱满,蒸出饭来清香四溢。据说毛主席在解放初期在颐和园尝过用京西稻做的饭,他连说“好吃”,建议推广京西稻。
然而,已有五百年历史的柳浪庄即将消失,因为它正处在绿化隔离带上。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区的格局是“分散集团制”,即城市由中心区和环绕周围的十个边缘集团组成;在中心区和边缘集团以及各边缘集团之间,用成片的绿化区隔离。柳浪庄所在的万柳地区,就处于颐和园旁边的百米绿化隔离带上。万柳工程的实施后,所在地农民,退耕还林,柳浪庄将变成绿色风景区。
第三篇:大学生见习报告
见习一星期了,今天是周六,但我还是得上班,因为记者的关系总是有那么多的不确定,包括上班时间的不确定,不过总的来说我还是学到了很多。
一、上班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一样累
像我这样的实习生到报社,平时没事就是坐在位置上看报纸,天整整坐了一天,没事干。当时就郁闷得慌,不会三星期就这样度过吧,那不是太无聊了,还好后来就有出去跟着指导老师采访了。报社报纸最多,而且报纸还算是时间发到每个人的手上,这个是最享受的了。一星期下来,坐在办公桌旁的时间实在很多,想想也轻松的啊。可是等到下班,借着两辆公交车的美魅力回到家,就浑身不想动,就只想睡觉,还有点身心疲惫。看来上班还是累的啊,想想爸妈工作该有多辛苦啊!
二、真到了战场就忘了怎么拿枪
第二天有出去采访,看着老师怎么做,觉得挺有意思,想想也挺容易。因为新闻不算很
大,感觉也挺好写的。于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写了一篇,拿去给老师看的时候,却连性质都没对上号,标题写得也不符合新闻的要求,整篇东西都是自己主观的看法,并没有用客观的词和客观的语句去呈现这个新闻事实。于是我拿回去改,改了之后可能稍微好了点,只是导语部分不够好。在写这篇新闻前,在网上找了新闻的定义、写法以及语言的运用,而且还翻看报纸想看看范本再下手,把学校里所学的都忘了,或者不知该如何去使用所学的,真所谓的到了战场就忘了怎么拿枪。
三、采访累,但是收获最大
记者采访是天经地义的事,可能是日报的关系或者记者采访涉及的对象不同,这几天下
来,我没有感受到那种“辛苦”,应该说还是舒服的。日报政治性东西比较多,而且和政府等组织联系比较密切,所以新闻中有很多都是参加会议啊、做专题采访等,都是在室内。如果是重大的新闻或者政府的新闻,一般都会有专车接送。像星期四、五进行的专版的采访就有,虽然一整天都在外枪跑。小新闻如果要自己跑的话,公交车和出租车也挺方便。
像采访这种实习性比较强的工作,枪给人的考验最多,收获也最多。本人次参与的小小采访,就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企业管理和劳动法的有些内容。而第二次连续采访两天的大采访,不仅给了我很多锻炼的机会,也把我的视野打开了不少。两天里跟着老师和市总工会领导走了七个企事业单位,见的都是那些单位的一把手,这样的场枪平时是没有机会的,这次给我碰上真是好好锻炼了胆量,就算跟他们握手也不紧张。只是当有人说我年纪还很小的时候,我就有点不好意思了,因为感觉自己是冒充的。
第二次采访中,有了自己操刀的机会,指导老师没空去,让我跟着总工会的去了。在采访中一直细心记录着有用的内容,幸亏还是有主要人物在一旁滔滔不绝的,要不然我就底都没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又浅又不对头,还是不能完全了解这次采访的精髓,不过自己开口了,还是挺高兴的,毕竟这个机会来得太快了太突然了。
还有很多是有收获的,不仅仅是针对记者方枪,在做人和做事方面也从那些“大人”里学到了很多。
四、既然是见习,习惯要好
见习啊,又不是正式职工,很多事情都要做得热情一点、努力一点、勤奋一点。比如说
上班时间是八点半,指导老师是九点到,那么做为实习生的我八点半之前就一定要到了,就算坐着没事干也要早点到。回到家,天天写着见习日志,希望可以把这个难得的事记录下来,这样既有利于一星期一次的见习报告,也有利于自己总结自己这些天都干了啥。
第四篇:大学生见习报告
时间过的真快啊,眨眼间一学期又过去了,刚一放假我就考虑该怎么完成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那就是在医院见习十天以上,寒假一回家我就想着玩玩放松放松,在家上网碰到同学于是就问她去医院见习没,大学生见习报告范文。她说见习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可以不去见习,直接让亲戚在单位里盖章就行了,但是自从进了大学我就感受到社会的压力,竞争的残酷和优胜劣汰的制度,身边的人都是那么的有实力,都那么的深藏不露,所以自己更应该努力学习,而不是持敷衍的态度,是为了以后能有个好的工作,于是就开始计划该怎么去安排时间见习。
由于妈妈就是黄冈市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医生,所以就不用自己去外面找单位见习,去见习的前一天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医院,我就在妈妈的陪同下把保健院的周边环境熟悉了一下,并与带着我见习的姐姐们见了面,那时的我眼神里充满了好奇,躺在被窝里迫不及待的等待见习的到来。
妇幼保健院有很多科室,有妇产科、乳腺科、早期干预科、产后保健科等等,因为我学的是康复治疗技术,所以针对的主要是与康复有关的,我所学的专业是以它以身心功能障碍者为对象,以多种功能康复的疗法为手段,以恢复伤患者和残疾人的日常生活自理、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目标,帮助他们改善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而黄冈市妇幼保健院的科室与我所学的专业密切相关。
一、早期干预科见习
见习的前三天我一直都是在早期干预室,先开始不懂为什么才一个月大的小孩就开始进行运动系统的训练,于是就带着疑问请教护士姐姐才明白,人类具有许多潜质和能力可以通过早期教育的训练来挖掘,例如增强感观刺激{视、听触运动,精细动作…..},如果不进行早期教育这些能力在早期丢失后,一生中就难以重新建立。于是就仔细观察护士姐姐们是怎样给小宝宝进行训练并铭记于心,步骤是这样的。首先,她们会拿个用绳子串在一起的铃铛放在距孩子耳朵约10-15cm处摇出声音以助宝宝的听力;第二就是在离小孩眼前稍远处用手拿着颜色鲜亮的方块纸并缓慢的移动用来观察孩子的追视如何,并对宝宝看物体的能力进行提高。第三就是用手握住小孩的小手把大拇指往外推,避免大拇指内收,影响小孩精细运动,第四用适当的力度按摩小孩的双手,向上运动、垂直运动等,以促进孩子的动手能力,接着还有按摩某些穴位,比如按摩腰眼刺激孩子的抬头能力,另外我还去了小孩抚触科,观察了怎样给小宝宝洗澡,促进血液循环,通过询问护士姐姐得知小孩洗澡的水温随年龄有所不同,如此表:
月份
一个月
二个月
三个月
四个月
水温
41.5°
39°
37.5°
37°
注意事项:给小孩洗澡的时候一定要陪同在身边,以免小孩不留意就呛水导致意外发生,还有给小孩套游泳圈的时候在耳朵四周用毛巾包住,避免水渗进耳朵里面。
二、乳腺科见习
见习的第4天到第8天去了乳腺科,里面的患者大都是得了乳腺炎的病人,乳腺炎的发生频繁在哺乳期,那是因为母亲生下小孩过后,抵抗力、抵御外界病毒的抗体等都有所减弱,稍不留意乳房就会感染上病毒,导致里面有肿块胀痛感,此时医生就会通过按摩乳房。帮助孕妇挤nai以达到缓解乳房胀痛感,当然挤nai的过程是很疼的,我就见过这么一个病人,她是武汉的,由于没有注意给小孩子喂奶以不够勤换里面的衣服患了乳腺炎,当时医生了解病情后就给她进行治疗,顺着步骤一步步进行就到了按摩乳房并挤nai这一步。谁知刚用手按摩乳房没一会,那为年轻的母亲就疼得尖叫,眼泪不停的直掉,一副痛苦的表情,由于我从小就怕疼外加是第一次看到病人疼成这样,就被她那样子吓得脸色瞬间苍白,嘴唇发乌。头晕目眩。就赶紧出去外面透了一会气在进病房,为了能力所能及帮她缓解痛苦,于是把自己的双手伸向她,让她紧紧握住自己的手,医生每按摩一次她就使劲抓紧一次,手心里面满是汗,我想那一定很疼吧,回到家后,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太差了,怎么能见到病人疼痛的模样就吓得脸色苍白了,这样以后不会是个好医生,于是就好好检讨了自己,既然选择了当医生就得当名好医生,所以我不会再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这是在乳腺科得到的教训,实习报告《大学生见习报告范文》。通过这个病例让我学会了怎样按摩,在资料中得知:如何预防乳腺炎需要注意的事情有:扩胸运动、走路姿势要正确、嗜酒的危险、咖啡最好是戒掉、定期自查乳房,每月抽出一点时间,在沐浴之后平躺下来,认真做乳房自我检查。最佳时间则是在生理周期开始之内的3—7天,无论如何,关爱自己都是每个聪明女性应有的态度,80%有触感的乳腺肿瘤都是被患者自己发现的。为了减轻病人患乳腺炎的病情加重,应当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治疗方法有:物理治疗、按摩治疗、心理治疗还有药物疗法。这些方法需要在课堂中学习和掌握。
三、脑瘫科见习
见习的第九天就去了治疗小孩脑瘫科,里面的墙壁是粉红的,一进去就给人以一种温馨的感觉,今天我看到的病人是一对双胞胎病人,因为在母体里缺氧导致智力较低,他们的双脚略有屈曲,这是肌张力偏高的表现。而肌张力偏高就会影响到小孩的智力,于是就针对小孩的双腿进行治疗,看到这2个天真无邪的小孩,我相信他们经过治疗会逐渐恢复成正常人的,心里想着,等我把技术学到手了,一定会尽力帮助你们早日康复哒。通过在脑瘫中心所见的懂得了所谓脑瘫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落后及惊厥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变化,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却固定不变。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四种表现。脑瘫临床表现一: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脑瘫临床表现二:肌张力异常,脑瘫小儿在不同年(月)龄时肌张力表现有所不同,痉挛型脑瘫在新生儿时期除个别严重的时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外,大多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脑瘫临床表现三:姿势异常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脑瘫临床表现四:反射异常 痉挛型脑瘫小儿深反射(膝反射、二头肌反射、跟腱反射等)活跃或亢进,有时还可引出踝阵挛及Babinski(脚底反射、...头肌反射减弱,肱三头肌反射亢进,第四肋水平以下感觉稍迟钝,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膝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征。其常见症状有:①过度激惹:持续哭叫 , 入睡困难 , 大约有 30 %脑性瘫痪小儿在生后前 3 个月有类似严重 “ 肠绞痛 ” 的表现。②喂养困难 , 吸吮及吞咽不协调 , 护理困难 , 频繁吐沫 , 以及持续体重不增。③非常 “ 敏感 ” 或激动 , 但如果患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体重不足2500g)仅在饥饿时有如此表现则意义不大。④对噪音或体位改变 “ 敏感 ” 时难将大腿外展 , 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 , 家长常反映 “ 孩子不喜欢洗澡 ”, 当脚用触及浴盆边缘 , 背部即僵硬竖弓形。以上某一种情况也可能在正常小儿出现 , 不能根据具有其中某一两项就诊断为脑性瘫痪 , 若存在多种情况 , 而且是发生在有高危因素的患儿 , 就要考虑有脑性瘫痪的可能。治疗脑瘫主要是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在辨证配合辩病的基础上运用中药分型治疗。同时还有中医的针灸、按摩、药浴等疗法,在治疗脑瘫上都有较好的疗效。最终的目的是把先天造成的脑瘫通过后天的治疗达到一个健康人的标准。
四、寒假见习小结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还去了几个不同的科室,随后还去了产后康复|、以及智测室,不单是光看着医生动手了,有时她们也会让我动动手,让理论与实践结合,当然见习期间我学到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通过这十来天的学习总结了自己的缺点,感觉平常的自己在公共场合胆子比较大,同学们说我是个活跃的女孩,可是一到了正式场合整个人变得十分害羞,连说话声都如蚊子般小;另一个就是人不够灵活,不知道看事做事,像个呆瓜,当然最大的弱点就是不敢动手,终究是心态不好,害怕自己一动手就出问题,担心做的不好会令家属说道,可是当医生哪有不给病人动手治疗就可以让他们痊愈啊,所以下次去见习,我一定会克服心理障碍,大胆的尝试着做。在见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并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总之,我对自己见习期间的表现是较为满意的,同时我对自己未来的学习也充满了信心,在今后的学习中,本人将继续努力,牢记医生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见习时间过的真快,我的见习任务也在不知不觉中结束,忆起见习的那段时间,虽然比较忙但是过的很充实,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在课本里面没有的知识,知道了自己应该改正的弱点,我相信这是一笔对我未来起到重要作用的财富,通过这次见习,懂得了做医生的职业道德,明确了学习目的,并且已渐渐走向成熟。
第五篇:大学生见习报告
实习报 告
专业
班别学号
姓名
实习类型认识实习实习日期
成绩前言
在即将毕业的大三第一个学期末期间,学院为我们生物工程系专业的同学安排了生物工程认识实习。在***、***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广东为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茂名海名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高州龙利果业有限公司、化州群康生物油料有限公司的生产工艺流程。这是一次十分珍贵的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我们了解了生物技术在工厂的应用,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为今后的工作实习奠定了基础。
认识实习是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所进行的实践环节,对今后的学习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通过到工厂生产环节的实习和观摩进一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将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了解生物工程专业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各单位实习内容
2.1 广东为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时间:2011年12月24日)
2.1.1 实习单位简介
广东为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03年注册成立,总投资1.2亿元,主营业务是荔枝深加工,酿制荔枝果酒。企业是我国荔枝果酒行业标准的起草和制定单位之一,是茂名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现代农业百强重点培育项目企业,广东省农业产业化水果酿酒生产和出口基地。
厂区占地50亩,厂房及地窖面积18000多平方米,拥有44个大型发酵罐,生物工程低温酿酒、1500吨级的全自动生产线,及白兰地蒸馏生产线,现储存着全球最多荔枝酒原液2800多吨,是荔枝酒行业标准主要起草和制定单位。企业拥有科研实验开发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达成了紧密的技术联盟,先后承担过两项国家级、三项省级的科技项目,荔枝白兰地制备方法等两项发明专利为世界领先水平。在2004年在北京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为多公司的荔枝果酒就以高科技的含量、创新的果酒口感,引起了业界的轰动。中国农业部对荔枝酒所创造的“果酒的奇迹、生命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在2005年北京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为多公司的荔枝果酒荣获“畅销产品奖”;在2006中国国际葡萄酒挑战赛上,为多公司的荔枝果酒荣获:“国际果酒金奖”。还被指定为广东省政府商务接待指定用酒。
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带动农户2000多户,带动荔枝种植面积12000亩,每年可消化荔枝鲜果5000吨,年产值达8000万元。
2.1.2 实习内容
企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成功开发荔枝干酒、甜酒,并且拥有龙眼、山楂、橄榄等其他果酒的成熟酿造技术。产品自上市至今,已在河北、山东、福建、湖南、深圳等地经销,果酒市场占有率70%以上,实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度。荔香天下荔枝酒全汁低温发酵型果酒,呈现金黄色,并不是传统的浸泡型酒。荔香天下荔枝酒运用了法国先进设备,由王朝干红原总监刘宝生先生监制,精心酿造而成。荔枝是水果之王,用其作原料酿造的酒极具有市场价值,非其它果酒所能媲美的。经过几年的市场运作及市场调研,为满足高端消费群体的需求,加强市场综合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企业于2008年开发荔枝白兰地新产品,目前已进口橡木桶200个,生产贮藏荔枝白兰地70吨,成功地实现了产品升级。
其工艺流程如下:
1.葡萄酒及果酒的基本生产流程
原料→破碎(压榨)→发酵→分离→贮存→澄清处理→调配→除菌→灌装→成品
2.原酒加工的基本生产流程
原料→破碎(压榨)→发酵→分离→贮存(澄清处理)→原酒
3.加工灌装的基本生产流程
原酒→澄清处理→调配→除菌→灌装→成品
2.1.3 收获体会
在此次广东为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参观实习中,让我对这类果酒发酵企业有了一些了解。首先,生产的环境卫生是食品卫生是保障。该厂区周围的绿化环境很多,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第二、通过老师和工厂销售部经理对生产工艺过程的讲解,也知道了果酒的主要工艺过程。最后,参观实习的和间接地获得一些生产实践经验,积累相关的生产知识,为以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2.2 广东为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时间:2011年12月24日)
2.2.1 实习单位简介
茂名市海名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 年5月,位于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公馆工业用地规划区,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6000 m2,一期投资2800万元建设罗非鱼深加工出口基地,是目前中国大型罗非鱼深加工高科技企业。
公司总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现已建成年加工万5吨的罗非鱼深加工基地,现有员工300多人。基地严格按照中国《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注册卫生规范》的标准和美国FDA法规以及欧盟标准统一设计,已通过HACCP、ISO9001、BRC、EU等国际体系认证。公司建立专业的水产品研发队伍,凭借强劲的研发实力,不断地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现已开发出条冻罗非鱼、冷冻罗非鱼片、面包鱼、胶原鱼蛋白、胶原多肽、鱼骨钙等十多种优质产品,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中东、欧盟、非洲等数十个国家,深受广大客户的好评。海名威集团座落于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广东省茂名市,是茂名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集团现有5家直属企业和2家合作单位:茂名市海名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茂名市威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茂名市威科罗非鱼养殖有限公
司;茂名市海名威(罗非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广州海老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茂名市海名威罗非鱼研究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合作);茂名市茂南区鱼病医院(茂南区水产局合作)。
2.2.2 实习内容
海名威集团是目前全国罗非鱼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之一,集种苗、饲料、养殖、加工、下脚料综合利用、国际贸易等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
公司建立专业的水产品研发队伍,凭借强劲的研发实力,不断地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现已开发出条冻罗非鱼、冷冻罗非鱼片、面包鱼、胶原鱼蛋白、胶原多肽、鱼骨钙等十多种优质产品,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中东、欧盟、非洲等数十个国家以及全国各地,深受广大客户的好评。
罗非鱼产业链:研究→种苗→饲料→养殖→捕捞→加工→贸易
冷冻罗非鱼片的加工流程:鲜活原料鱼→冲洗→挑选→击昏→前处理(去头、放血、去鳞、去鳃、去内脏)→清洗→剥皮→剖片→整形→挑刺修补→冻前检查→浸液→称重→装盘→速冻→出盘→镀冰衣→包装→成品冷藏。
2.2.3 收获体会
罗非鱼系多骨鱼类,成熟早,繁殖多,资源相当丰富。但大部分罗非鱼个体较小,不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价格较低。但这些食用价值不高的小罗非鱼可以通过加工利用产业链一体化生产,可以如海名威集团一样,将生物科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自主研发和创新,开发出条冻罗非鱼、冷冻罗非鱼片、面包鱼、胶原鱼蛋白、胶原多肽、鱼骨钙等十多种优质产品。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的工作中,不断自我锻炼,开发创新出对生产生活有利的技术。
2.3 高州龙利果业有限公司(实习时间:2012年01月07日)
2.3.1 实习单位简介
高州龙利果业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规划建设中心镇-----高州市分界镇龙安工业园区,离茂名市区仅15公里,南接茂港区和茂南区,北至高州市区27公里,是“典型的金三角”地带,是著名的红烟、北运菜、水果生产基地。公司于2002年9月25日正式注册成立,2003年正式投产。
高州龙利果业有限公司是茂名地区一家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品种较多的农产品加工综合型企业。公司位于高州市分界镇龙安工业园区,厂区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从2002年起,先后投入资金3500万元,建设厂房12000平方米,现建成投产的项目有:(1)大型冷库一座,面积1800平方米,库容达1500多吨,配套生产保鲜用碎冰生产线一条,日产碎冰15吨;(2)水果、蔬菜烘干设备6套,生产能力15吨/天;(3)“香辛调味品项目”于2005年7月正式投入生产,专业生产胡椒粉等香辛调味品,年加工能力1500吨;
(4)2009年建成山楂、荔枝、龙眼等果汁饮料项目,年加工能力27000吨;(5)2009年建设“速冻罗非鱼加工”项目,年可加工罗非鱼8000吨。
公司现有员工120人,其中硕士2人,本科生3人,大专生5人,专业技师16人。为了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公司长期与华农大、茂名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荔枝、龙眼等农产品深加工的课题研究。2009年初,与茂名学院创办“高州龙利果业有限公司农产品深加工创新中心”,中心面积560平方米,可开展果蔬、水产深加工检验和研究。
2.3.2 实习内容
经过多年的努力,龙利果业有限公司已建设成为一家综合性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岭南红”--“龙眼果汁”、“岭南红”--桂元肉(干果)、“岭南红”---“速冻罗非鱼”三大系列产品。2009年保鲜冷藏青刀豆等北运蔬菜8500吨,加工果蔬9700吨,产值5100万元。2007年被茂名市认定为茂名市农业龙头企业。公司以生产、保鲜、加工和销售水果、蔬菜为一体,其产品有:A.荔枝干桂元干桂元肉;B.胡椒粉等香辛料调味品(通过国家出口食品登记,产品出口美国)。
主营产品:胡椒粉、辣椒碎;桂元干果、荔枝干果、桂元肉等土特产;代冷藏农产品。
(桂元、荔枝等)干果加工工艺流程:
选果(把好的果挑选出来,不要那些已经烂的或皱巴巴的等不及格的桂圆、荔枝)→洗果(挑选完后,就要把它们用机器自动洗干净)→干燥(把洗干净的果经过干燥箱干燥)→削壳(把已经干燥过的果通过机器自动剥壳)→清洗(剥完壳后通过机器自动清洗)→入炉干燥(把清洗干净的果肉放进大炉里存12 h左右)→称重(按产品要求称重)→分装(把称好重量的果肉装进袋里面)→检查(检查重量是否在要求范围内)→上料(把经过检查的袋装品放上机器流带让其自动流到下一步)→分装入罐(有人在这里把上面流下来的袋装品一个一个装进小罐里,再放到流线带上让其流到下一步)→套膜(上一步流下来的装有产品的罐被机器自动制膜兼人工套好罐表面)→装箱(有人在这一位置把套好膜的罐装品放进箱里,其中12或10袋每箱)→成品(把成品拉到仺库存放好,经检查过关后,对外销售)。
2.3.3 收获体会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了解到该公司的生产有很多过程都机器自动化的,效率比人工操作高了许多,同时在制作过程中也用上了我们上学的一些专业知识,比如在消毒过程中,他们利用臭氧的氧化性来消毒,利用了我们冷藏的原理来进行产品的低温保藏等等,在见习过程中让我很好地把书本的知识和实际生产联系起来,巩固了我们的课本知识,同时也开阔了我的视野,我们要学会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真的可用到生活中去。
2.4 化州市群康生物油料有限公司(实习时间:2012年01月07日)
2.4.1 实习单位简介
化州市群康生物油料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个集团性企业。在国外和国内共有8家分公司,化州市群康生物油料有限公司是集团的总公司。经营出口的有:鱼
鳞胶原蛋白、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肉骨粉、猪肉蛋白粉,甲壳素,蟹壳,虾壳。在国内经营的有:饲料用油、生物柴油,各种油脂、油渣、虾壳、蟹壳、鱼鳞、甲壳素。
2.4.2 实习内容
该公司主营产品有:肉骨粉,骨粉,蛋白粉,饲料油,生物柴油等等;
经营出口的有:鱼鳞胶原蛋白、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肉骨粉、猪肉蛋白粉,甲壳素,蟹壳,虾壳。在国内经营的有:饲料用油、生物柴油,各种油脂、油渣、虾壳、蟹壳、鱼鳞、甲壳素。
壳聚糖(Chitosan)是一种由2-氨基-2脱氧葡萄糖单位通过D-(1、4)糖苷链连接起来的直链多糖。在蟹壳中,碳酸钙(磷酸盐)占48%~50%、粗蛋白(脂肪)占23%~25%、甲壳质占15%~18%,还带有虾红素等。把蟹壳中的钙盐用稀盐酸脱除,蛋白质用碱液煮脱后,可得到一种产物叫甲壳质(chitin)。甲壳质经热浓碱处理,脱除其中大部分的乙酰基,经洗涤、脱水、干燥后,即可得到壳聚糖产品。
2.4.3 收获体会
在群康生物油料有限公司,我们主要了解了壳聚糖的生产工艺。壳聚糖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今我们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根据现代医学研究从生物中提取壳聚糖,使其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生物工程等领域。可见学好生物科学技术专业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也取得了相当大的经济效益,前景广阔。总结
回忆此次实践,我明白了以下几点: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虽然车间的生产设备与实验室的相去甚远,但其基础理论都一样。只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就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科学的解决问题。
(二)、生物技术特别是发酵工艺具有广阔的生产应用前景。应注重科研工作,因为菌种的优良与否直接决定着其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三)、先进的生产工艺可大大提高效率,与生物技术形成互补。
(四)、企业文化是一个公司的灵魂。总之,这次实践经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不仅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还学到了许多书中无法学到的知识。
通过亲身体会,我认为这门生物技术生产实习课是十分必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通过前两年半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系列理论知识,特别是微生物及其发酵工艺,而这次实践课正好弥补了我们在生产实践方面的不足,同时也使得许多待解决的问题豁然开朗。我感觉到了当今生物产业的广阔前景,坚定了专业信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好的把实习所学的知识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争取早日掌握更加扎实的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