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重庆市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 2009-5-27 ]
一、2008年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一)系列政策集中出台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针对我市县域经济总量小、结构欠优、开放度低、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今年召开的市委三届三次、四次全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区县发展的专项政策,旨在推动区县扩大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主要包括:一是帮助渝东北、渝东南区县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二是本届政府每年为主城外31个区县安排上檔升级专项资金2500万,用于完善县域经济中心功能;三是争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解决区县发展融资难题;四是采取多种措施搭建区县招商平台,推动区县招商引资工作;五是帮助区县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六是加大对库区、渝东南地区以及贫困区县的政策支持力度;七是从“给钱、设厂、交流人才”三大方面加大“一圈”对“两翼”的对口帮扶力度。“一圈”帮扶区县每年按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的实物量支持受助区县发展,重点用于工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八是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采取适应性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08〕132 号),对“两翼”5 个区县(自治县)继续执行地方税收全留和增值税增量返还政策,其余 12 个区县每年实现的税收增量市级留成部分全额定向补助当地;“一圈”中 14 个郊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实现的税收增量市级部分全额补助区县。上述补助,专项用于特色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2008年底,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出台的部分扶持政策和措施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市国资委牵头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了总额50亿元的贷款协议,用于支持“两翼”16个区县建设“出口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二是安排下达区县发展上档升级专项资金
7.5亿元,共扶持区县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61个,带动投资32.68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区县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三是市政府发文明确了区县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为区县招商引资明确了重点和方向,促进了优势招商、错位招商和联合招商。四是组织开展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为区县引资构建良好平台。先后开展了“聚焦台商—重庆IT特别行动”、2008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暨全国知名民营企业重庆行、2008跨国公司投资重庆经贸洽谈会、2008重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两翼行等系列活动,签订了“粤渝中小企业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推进了37个区县与沿海发达省市的76个区县签署了结对合作协议,另有3个区县与沿海省市的4个区县(市)已达成初步结对意向,通过结对开展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合作62项、投资716亿元。五是支持渝黔经济合作取得成效,东方希望集团投资26亿元的20万吨醋酸项目在万盛开工,武陵山、大巴山经济协作区相关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二)2008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在系列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全市县域经济(县域指主城九区以外的31个区县,数据来源为统计月报)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
(1)经济总量加速壮大。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6.72亿元,同比增长16.5%,比全市高2.2个百分点。
(2)工业支撑作用增强。实现工业增加值1094.85亿元,同比增长25.3%,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到37.7%,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3)投资实现稳定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17.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2%,略高于前三季度增速,大大高于全市增长水平。其中,工业投资实现939.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9%,比前三季度增速低4.2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增速高8.9个百分点。新增中央投资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4)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5.66亿元,同比增长24.5%,与前三季度增速基本持平,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然较强。
(5)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引进内资391.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1.7%,增幅较前三季度高8个百分点。其中,16个区县引进内资额实现翻番(比前三季度增加5个区县),双桥、大足、奉节、巫溪、秀山、酉阳等6个区县引进内资增长3倍以上。1~3季度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1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2倍;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超过3亿美元。
(6)地方财力较快增长。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虽较前三季度有一定回落,但仍然高达45.5%,全年实现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234.21亿元。
(7)农民收入较快增长。31个县域中,有24个区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高于全市17.6%的平均水平。
(8)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万州、涪陵增幅分别为26.3%、24.6%),总量占31个县域的39.7%。万云高速公路、涪陵区黄旗集装箱码头、渝湘高速公路黔江段、合川区沙溪入城隧道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旧城改造、新城拓展进一步加快,市政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形象日渐凸显。
(9)“两翼”县域经济发展提速明显。“两翼”17个区县中有15个区县发展速度高于全市14.3%的水平(万州、城口、彭水三区县增速均在20.0%以上),带动渝东北、渝东南经济分别增长17.1%、16.4%,扭转了“两翼”发展速度长期低于“一圈”的态势,“一圈两翼”县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二、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单体经济总量普遍较小、产业层次依然较低、综合竞争力不强、统筹城乡能力弱、基础建设滞后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欠缺、人才支持乏力等制约短期内仍然难以解除。
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今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趋紧的背景下,我市县域经济将面临新挑战:一是受国际经济和金融动荡影响,国内经济增长开始回落,投资、消费以及出口的有效需求将可能不足,对2009年县域经济将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东部沿海产业西进步伐明显减缓,出现回流和向其周边地区迁移的新动态,加之我市区县投资吸引力在西部地区并不具备突出优势,县域招商引资将面临更多变数和困难;三是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和资本市场低迷影响,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仍将加剧,用地难、融资难两大突出问题可能长期制约发展;四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伴随东部地区部分企业的倒闭出现回流潮,对外劳务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也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短期内受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农民致富增收,并将可能使农民感受外出务工缺乏稳定性,从而对农村土地流转产生不利影响;五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仍需完善,要素集聚能力不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够强;六是由于区域基础条件差异大,新形势下竞争将更加激烈,区域之间县域发展水平有继续拉大的趋势,“一圈两翼”县域协调发展困难。
虽然2009年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经济增长放缓将对我市造成不利影响,但并未改变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面。同时,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以及由此带来的我国外需走弱的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开始反周期调节,2009年国家经济政策重心已经转为“保增长”,预计未来政策环境将整体适度宽松,投资政策、金融政策将进一步松动,这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三、2009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抓住国家 “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政策机遇,紧扣培育特色产业、壮大综合实力这一核心,着力打造发展平台,创新发展机制,完善发展政策,积极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各区县突出特色、优势联动、错位竞争,通过内启动力、外引动力实现加快发展。2009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着力推进以下几个重点:
(一)调整优化县域经济布局
加快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区县“四规叠合”工作,通过国土空间综合分析评价,合理确定区县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以及县域国土开发时序和开发重点,引导区县立足自身定位,规划功能分区,优化发展布局,统筹协调好产业发展、人口控制、耕地保有、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环境容量等核心要素空间落地,实现全域空间规划,促进产业空间集中和城乡统筹。加快打造特色县域板块,鼓励条件适宜、产业联系紧密的区县连手协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或特色经济板块,鼓励区县开展跨省毗邻经济合作,重点推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长江黄金水道联合开发和武陵山、大巴山经济协作区构建。
(二)促进县域园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和关联发展
合理确定园区产业定位,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配套能力等要素,明确园区功能定位,确定主导产业,从构建和延长产业链、产业价值链出发,有针对性地引入关键性、节点性的重点产业项目和企业,引导其关联配套产业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特色化、专业化园区。积极构建园区协作发展机制,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依托市级工业园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工业园区,引导相邻区县园区发展关联配套产业,促进产业链的跨园区延长;以利益机制为纽带,引导区县园区开展联合招商,积极探索收益共享或项目有偿转让等协作模式,鼓励支持发展态势好的园区跨行政区划扩张。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按照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资源节约的要求,全面推广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实行园区供水、供电、治污等配套设施统建统管,加快构建集产业研发、融资担保、就业培训、物流配送、信息中介为一体的园区生产性服务链条。
(三)强化县城为中心的城镇服务支撑功能
推进城镇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依托交通干线实施点轴开发,加快区县经济中心、中心镇、一般镇建设,引导县域人口合理布局。以城乡总体规划为指导,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区县城市规划修编,引进先进规划设计理念,按照适度超前、注重特色、统筹各方的原则做好区县城市以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工作,注重城市拓展与产业发展的配套衔接,留足产业发展空间。指导区县用好上檔升级专项补助资金,完善城镇交通、市政、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提升县域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对产业、人口的集聚功能和承载支撑能力。加快培育城镇服务业,着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会计、咨询、法律等第三产业,提升城镇配套服务功能。着力推进“森林城市”、“宜居城市”、“平安城市”建设。
(四)继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全力支持跨县域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打通县域之间断头路,提升县际公路等级。围绕搭建县域发展平台、服务城乡居民的要求,科学规划县域重大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等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城镇公交、信息网络、天然气、自来水、环卫设施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拓展,实现基础设施的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和城乡共享,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深入推进农村电网改制和无电区电力建设,继续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中型水库建设、病险水库整治、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和农村沼气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强力推进开放引资
坚持理性招商和科学招商,制定出台区县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区县综合考虑县域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科学确定招商引资主导方向和重点,有针对性地策划、储备、推进一批重点引资项目,完善招商有关机制,招商避免盲目招商和恶性竞争。着力推进园区招商,立足各园区主导产业,按照“求差、找点、补链”的基本思路,针对产业链短缺环节,策划推介一批重点产业招商专案,借助与东部地区区县结对、共建东西部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等多种模式开展集群式、集团式、链条式招商。建设接纳沿海出口加工型产业转移基地,引导区县及开发区与沿海市县(区)结成姊妹县市,建立“一对一”结对承接产业转移互动机制,依托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开发区,加快建设承接沿海地区出口加工业转移的平台。积极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加强区县招商网和招商专案数据库建设,借助渝洽会等平台载体,结合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着力推介区县特色产业重大项目,引导区县突出特色错位招商。加强招商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招商服务机制,提高招商服务水平。
(六)深化农村改革
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落实农村改革举措,以机制创新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探索城乡土地利用机制,在保障基本农田面积总量不减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积极稳妥探索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土地利用机制。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启动以土地入股建立专业合作社的改革试点,推动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并开展交易。全面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选择部分“两翼”区县探索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继续推进支农涉农资金整合,引导各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扩大农业保险规模。继续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维护涉农物资市场秩序和价格稳定。进一步完善劳务经济引导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指导、后续服务和社会保障,促进农民工稳定转移就业。
(七)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继续清理和修订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和政策,放开投资准入限制,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注册条件和经营范围,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投资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面做到与其它企业一视同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加强信息、政策指导服务,制定民间投资产业指导和创业辅导政策,适时发布投资和产业政策信息。创造宽松发展环境,完善投资并联审批制度,探索实行个体创业“一费制”。改善融资环境,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相关机制,推动小额贷款扩面,帮助民营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合理调整市、县(区)行政权限,强化区县对垂直管理部门的管理,进一步清理下放行政审批权限,除国务院明令由省级机构行使的权限外,按照“能放则放尽量放”的原则将有关权限下放区县,并抓好下放权限的落实和指导工作,进一步扩大区县自主权。选择部分区县开展大部委制试点,探索整合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的新机制。积极探索在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下,基层政府服务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办法。
(二)形成扶持县域发展的政策合力
从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强化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督促。重点要健全对县域的财政支持机制,完善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奖补引导区县加快化解乡镇逾期政府性债务。
(三)扶强援弱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支持重点县冲刺“双百”(全国百强县和西部百强县)。按照“分级递补”的思路,将我市西部百强县排位最前面的铜梁县、璧山县作为冲刺全国百强县的重点县,在体制机制
改革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将未进入西部百强县的14个县域中主要经济指标和2007年度县域经济评价中排位相对靠前的潼南、梁平、忠县、武隆、丰都等5个县作为冲刺西部百强县的重点县,把垫江县作为西部百强县保位的重点县,在资金、项目方面予以倾斜支持。扶持“两翼”地区加快发展,切实落实现行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依托“一圈两翼”对口帮扶平台,调整和整合主城区集团、扶贫集团、市级部门帮扶等帮扶机制和力量,提高帮扶成效。
(四)建立县域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建立更为严格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修订机制,区县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一经同级人大审议通过,则以法的形式保障实施,规划的基本思路、规划布局、发展方向等在规划期内不得因主要领导调整等人为因素随意变动,以保持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和举措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加强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指导和监督,探索建立区县规划实施评估体系,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对区县的考核内容,努力保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严肃性和规划实施的连续性。
(五)引进、培育和稳定县域人才
继续采取多种途径吸引大学毕业生投身基层,特别是到边远地区工作。灵活采用调动、兼职、挂职、聘用等形式协调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大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到中小城市和县城服务。进一步扩大区县干部交流,推动市级部门、主城区县、国有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县域交流锻炼、任职,有计划组织县域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交流锻炼。逐步适度提高县域特别是边远区县津补贴标准,做到事业留人与待遇留人有机结合。探索建立县域市管领导干部工作业绩与职级高配挂钩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区县领导班子抓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来源:重庆市发展改革委
第二篇:仙女镇镇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仙女镇域经济发展研究与分析
仙女镇地处枝江市北部,与当阳市毗邻。总面积170.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11公顷,辖2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80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4万余人。近年来我镇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以建设“工业强镇、物流重镇、生态休闲旅游名镇”为目标,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重点,全力服务园区,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实现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园区环境大为改善,项目建设卓有成效。扎实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我镇经济发展现状
2012年1-6月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1659.88万元,完成一般预算收入904.88万元,其中国税完成218.13万元,地税完成611.75万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7900万元,同比增长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1亿元,同比增长12.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4.15亿元,同比增长34.5%。中小企业加速成长,新增规模企业1家(宏昌公司),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4家。另外,瑞克实业、雅丰公司、强劲公司3家企业正积极筹备进规。1至6月,全镇生猪出栏46100头,同比增长3.04%;家禽出笼105612只,同比增长6.2%;夏粮总产量2871吨,同比增长2.94%;油菜总产量7576吨,同比增长1.54%;蔬产总产量7328吨,同比增长4.79%。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全镇已初步形成肉牛养殖、优质柑桔、花卉苗木种植三大特色产业。目前,全镇年出栏1000头肉牛养殖大户达到3家;柑橘打蜡、销售大户达到200多户;花卉苗木种植大户已达到60余户。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按照市政府规划我镇主要以建材、包装为主的工业园。目前我镇招商储备的项目不多,质量不高,特别是大项目少,有比较优势和较高税收贡献率的项目更少,很难形成定向招商。未能把良好的交通优势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在三大特色农业方面投入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
2、城镇开发经营处于规划阶段,相对比较滞后。
3、由于仙女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村与村之间差异较大,农民生活水平差距大。
4、园区建设方面的困难。镇级财政收入压力较大,无法统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市级财政配套建设落后,往往是项目在前、配套在后,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加大,特别是临主干道两侧的房屋拆迁难以推动,导致项目落地进度慢。企业招工难,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三、做法
1、全镇已初步形成肉牛养殖、优质柑桔、花卉苗木种植三大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我镇以李家茂为会长的肉牛养殖大户已达到3家,以周代年为代表的柑桔打蜡、销售大户已达到200多户,以胡光平为龙头的花卉苗木种植大户已达到60余户。
2、今年来我镇加大了老周场集镇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启动“示范一条街”建设。完成了枝当路与仙一路交叉口至老周场集镇三公里的路灯架设,安装高杆路灯68盏;投资34万元,对老周场集镇新正街两侧人行道进行改造升级,铺设新型人行道板1400米;启动老周场集镇街心花园和仙女经贸区仙女农贸大市场建设,并更新老周场集镇和仙女经贸区的环卫设施。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壮大现有企业。积极主动地争取上级各项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努切实做到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紧紧依托仙女工业园平台,围绕新型建材、包装产业进行定向招商,进一步把资源优势、服务优势、发展优势转化为招商优势。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
2、稳妥推进城镇开发经营。积极顺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仙女新区发展规划,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镇紧临枝江主城区的实际,适时提出了高速公路以南激活“一方热土”,建“工业新区”;高速公路以北保持“一方净土”,建“生态新区”的思路,努力打造宜人宜居宜业的仙女。
3、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示范村的建设,以点带面,分类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老周场集镇和仙女新区建设步伐,努力提升城镇品位和形象。强化城乡统筹发展意识,打破城乡壁垒,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注重对农村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引导,促进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与覆盖,努力形成产业互动、城乡共荣的良好局面。
4、加大拆迁力度、加快仙女工业园建设。积极配合市政府加强仙女工业园区建设。使工业园区内道路网络日趋完善,供电、供水、供气等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到位,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切实提高项目服务水平,对现有在建项目,重点有国泰科技、日威食品、仙女服饰等三家企业,要采取倒排工期,加压紧逼等措施,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产。
第三篇: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镇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1年8月27日 来源:XX党政办公室
【收藏本文】 浏览 910 次 XX镇党政办调研室
近年来,XX镇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积极调整镇域经济结构,优化镇域产业布局,提升镇域经济效益,有效促进了镇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使镇域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XX特色的镇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路子,并于2007年7月被市政府授予全市第二批经济强镇称号,一个竞争实力雄厚、发展后劲强劲的经济强镇正稳步前进。
一、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一)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自2004年党政领导班子调整以来和2006年底班子换届后,镇委、镇政府在审视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把“强镇富民”作为奋斗目标,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城建立镇、三产旺镇、科教兴镇五大战略,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民富,确保稳定,镇域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中上水平,跻身全市9个经济强镇(区)行列。据统计,2004、2005、2006、2007年分别完成本地生产总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同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以下简称“比增”)
%、%、%和 %。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比增 %、%、%和 %;分别实现农业总产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比增 %、%、%和 %;分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亿元、亿元和 亿元,比增 %、%、39.82%和28%。分别实现财政收入1.62亿元、亿元、2.3亿元和3.36亿元,比增21.9%、20.6%、16%和55.9%。分别实现税收4.21亿元、5.03亿元、6.38亿元和8.22亿元,比增30.6%、19.5%、26%和31.5%。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趋向优化。
根据发展实际,XX立足“三个坚持”,全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协调健康发展。三次产业的比例分别是:2004年为11:66:23,2005年为10:69:21,2006年为7:73:20,2007年为7.47 :71.2 :21.33。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发现,随着农业增长幅度逐渐放缓,镇域经济开始由“二产主导型”结构向二三产同步增长、三产作用逐步增强的结构转变。一是坚持第一产业精细发展,提高特色农业富民成效。树立科学经营农业的新理念,以精细发展特色农业为取向,优化农业结构。目前全镇形成了以水产、花木、蔬菜、生猪为主导的特色高效农业格局,被授予“中国脆肉鲩之乡”,农业产值多年稳居全市第一,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支撑。二是坚持第二产业优化发展,提升经济强镇竞争力。积极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着手,走内涵发展道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赢得新的飞跃,一大批“科创式”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了中顺、隆成、力劲、盛兴、三和、东方、海霸等一批站在产业和行业前端的龙头企业。三是坚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再造XX跨越新优势。将第三产业作为推进镇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来抓,从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产业为主体,以物流、房地产开发、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2007年第三产业大幅提升,增幅达到37.88%,创近年新高。
(三)优势产业发展强劲,镇域经济自成一体。
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XX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优势支柱产业竞相发展,“复合型”经济体不断增强。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了9大优势产业,并各自拥有了一批在业内赫赫有名、站在行业高端的龙头企业,其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3家,1亿元以上的30家:一是小家电产业,以鞍兆电器、安铂尔为代表,2007年产值约28亿元,税收约9000万元。二是日用制品产业,以隆成、易惠、易利等为代表,产值约23亿元,税收约8500万元。三是建筑材料产业,以三和管桩、盛兴幕墙等为代表,产值约24亿元,税收约8000万元。四是造纸印刷包装产业,以中顺纸业、正业包装等为代表,产值约20亿元,税收约7000万元。五是五金灯饰产业,以创英灯饰、和润五金等为代表,产值约21亿元,税收约6500万元。六是塑料化工产业,以新冠胶粘、联冠胶粘等为代表,产值约16亿元,税收约5000万元。七是装备制造产业,以力劲机械、正洲气门、中勤机械等为代表,产值约22亿元,税收约4500万元。八是办公家具产业,以东方家私、中泰龙、东港家具等为代表,统计产值约10亿元,税收约3500万元。九是纺织服装产业,以祥兴制衣、利达针织等为代表,产值约10亿元,税收约3000万元。
实践证明,XX这种不以一种单一产业为支撑的镇域经济,虽然没有“一镇一品”式区域经济的“经济名片”响亮,产业特色不鲜明等,但是经过多年的市场锤炼,初步壮大起来的优势产业,在自身拥有的市场抵抗力、引资吸引力和产业配套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特色魅力”。
(四)民营经济迅速壮大,发展后劲强而有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XX迎来了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春天。特别是近几年来,XX通过全力打造“政策‘低’、服务‘高’、环境‘优’”三大品牌,民营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一是数量大幅增长。2004年,全镇个体工商户有3865家,私营企业893家。至2007年底,个体工商户达4039家,新增503家;私营企业1298家,新增134家;外资企业189家。二是质量稳步提高。一方面是规模企业不断壮大。规模企业成为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全镇规模企业达到325家,其中属于民营企业的有200多家。另一方面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目前,XX拥有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批龙头企业站在技术的制高点上,参与制修订各类国家级行业标准8个,特别是中顺纸业、三和管桩、盛兴幕墙3家企业跻身“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行列。
(五)招商引资实现突破,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在强化引资环境建设的同时,XX主动承接港澳台以及国际产业的转移,采取 “以诚引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和“乡情招商”等有效做法,开展全方位、宽领域的招商引资,一大批优质企业纷纷落户并不断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活力也明显增强。一是行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为了充分利用拥有的水陆交通区位优势,XX强化三产招商,着力引进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专业市场。去年6月,投资达35亿元,我国最大的医药物流、信息流中心之一的亚太医药配送中心奠基,该项目占地2200亩,预计建成后每年配送药品的金额可达800亿元,可为XX每年带来10多亿元的税收。二是优质企业增资扩产成主角。通过提供诸如土地、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推动增资扩产成为不少优势企业的自觉行动。2007年新上增资扩产项目79个,占新上项目总数的73%。其中,三和管桩、三和建材就增资415万美元,推动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做强集团。三是外资企业发展迅猛。如首家落户XX的欧洲企业鞍兆电器,自2003年投产以来,仅3年时间就壮大成为全镇十大纳税大户之首,2007年产值突破10亿元,今年又计划进一步扩大投资,向更大规模迈进。四是骨干企业谋求上市。重点培育一些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上市,提升工业的实力。目前,盛兴股份、中顺纸业上市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顺纸业可望今年年底在上海A股市场上市,盛兴股份力争明年上市。同时,积极推动三和管桩、利华整染、丽景房地产等一批骨干企业分期分批上市。
(六)创新战略不断深入,科技实力稳步提升。一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树立产业新标杆。
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并以此为龙头,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目前XX共获得1个“亚洲品牌500强”、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7个国家免检产品和18个省名牌名标(工农业类),名牌名标数量位居全市第三。中顺纸业坚持“品牌兴企”策略,先后创得“C&S”、“洁柔”、“太阳”三个品牌,其中“洁柔”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技术攻关,也拉动企业跻身于省清洁生产企业、省百强民营科技企业行列。二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扶持企业申报科技立项等手段,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掀起了一股科技创新的新热潮,2007年申报省级项目为历年之最,也居全市前列。其中,1家企业申报了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3家企业申报了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省科技计划项目等。三是启动技改贴息,推动产业大升级。启动了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安排100万元财政预算作为启动企业技术改造的专款,开创了我市首个镇区运用技改项目促企业扩容的先例。近三年来,全镇共启动29个市级技改项目和20个镇级技改项目,项目累计总投资10亿元,增加经济总量60亿元。在2007年8月上旬召开的全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XX3个科技项目受到市表彰。全年全镇企业投入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将会突破3亿元,比2006年增加1亿元以上。2007年技改投资呈现两个特点:一方面是以设备投资为主。设备投资达1.12亿元,占总投资的74%,比2006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为历年最高,其中实施“零土地技改”的项目有7项;另一方面项目技术含量高。其中高新技术项目2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项目3项、循环经济和环保节能项目4项。四是专利工作全力推进,质量稳步提升。近几年来,XX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全市前列。隆成被认定为2006年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申报的“婴童车(高脚)”获得中山市2006专利金奖;中顺申报的“一种卫生纸纸卷”、佐敦音响防盗设备有限公司申报的“遥控器”获得专利优秀奖等。五是组建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结硕果。积极扶持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目前XX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认定了2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3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00多项,解决了技术难题206项。
(七)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发展环境切实改善。
环境是对外开放的第一要素,也是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综合体现。XX依托硬环境的优化、社会环境的改善,带动服务环境的提升,实现了发展环境的整体进步。去年7月,考核鉴定组通过严格考核一致同意XX通过国家卫生镇考核验收;9月,国家爱委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镇。一是强化外部环境建设,增强硬实力。近年来,XX以创建国家、省卫生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为载体,以“三纵五横”路网建设为依托,坚持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并举,先后投入3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XX已经步入了城镇建设投入力度最大、城镇环境改善最明显的新时期。目前城区道路硬底化达到98%,下水道管覆盖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0.21%,人均绿地面积11.2平方米。落实保洁制度,主要街道16小时保洁;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密封清运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还投入2000万元,改善全镇村居民住宅区的道路。据调查,群众对XX的市容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公共场所和厕所卫生等项目的满意率达到96.15%。二是强化社会环境建设,增强吸引力。作为省市平安镇试点的XX,以建设“平安XX”为总目标,依托综治工作中心和工作站,启动平安镇试点方案,构建“三级防控体系”和防控“三张网”即警防网、民防网和技防网,加大力度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群众及投资者的安全感,形成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谐的人居环境。同时,彻底整治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消除安全隐患。据最新民意调查,群众对XX的社会治安基本满意率达90%以上。三是强化服务环境建设,增强凝聚力。通过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XX实际,对现有审批事项进行再清理,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对办事程
序进行再审视,能去掉的环节坚决去掉,能精简的坚决精简,能归并的坚决归并,建立一套适应经济强镇要求的快捷、高效办事程序。
(八)历史债务全面化解,轻装前进谋求跨越。
由于历史原因,XX在2004年所承担的直接和间接债务就超20亿元,其中欠银行债务约12亿元,欠企业和私人的债务约10亿元。巨大的债务成为XX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相当长一段时期无法也无力进行更多的经济社会建设。2004年镇党委班子主要领导调整后,将化解历史债务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历史债权债务问题处理工作组,镇委书记欧万洪亲自主抓,多次召开协调会,采取果断措施,化解债务。一方面,对属于XX应收的债权,想方设法积极收回。如已全部收回早年在澳门投资地产的1.65亿地价款和澳门联生围1300万股权款、浦发工业机械有限公司930万股票款、在江门投资地产的3750万地价款,大大缓解了镇财政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沟通协商,获取债权人谅解,用小量资金顶抵大量债务,并成功收回星光锁厂等物业。同时通过法律手段,向司法部门提出XX经济发展总公司、坦背经济发展总公司等四家公司的法律破产申请,目前已进入破产程序,今年8月可望化解所有历史债务。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由于受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约,XX镇域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须大力解决:如整体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结构层次相对较低等。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体系不够优化,经济结构有待改善。
综观XX产业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产业结构问题比较突出,调整优化的任务还很艰巨。具体表现在:一是三次产业的比例虽有改善,但仍需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而从XX2004年以来的数据看,农业的比重在逐年降低,至2007年已经下降到7%;第三产业的比重2007年为21%,但还是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70%左右;且与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7.7%的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这充分说明XX镇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仍然不高,还是镇域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需要突出强化提升。而且,根据XX的交通、区位等优势,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可以说是推动XX经济跨越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为什么呢?关键在于XX拥有以下两大优势:一方面是XX具有其他镇区所不能比拟的自身禀赋。即以轻轨、高速公路、国道、干线以及临近港口等为一体的高效综合运输网络,以及拥有比较充足的土地资源,发展空间比较大,这些优势成为XX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是引进了物流龙头,打通了现代物流业的闸门。我国最大的医药物流、信息流中心之一的亚太医药配送中心的引进,既将XX过去“小而杂”的市场提升成为“大而专”的超级物流巨鳄,有力地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档次和水平,又推动物流业、专业市场成长为XX经济增长的优质特色板块,培育出了再造XX发展新优势的源泉,还将进一步完善中山的医药、生物产业的完整链条,加速推动中山向全国的食品医药强市迈进。二是产业链条缺乏有效延伸,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虽然小家电、造纸、童车、建筑材料等产业发展不错,但主产业还不十分明显,产业链条不长。只有形成了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一落户,相关的配套产业才会“结伴而来”,上伸下延,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特色产业链条,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产业堆头做大。比如在火炬开发区,围绕宏基电脑,就有40多家配套企业,形成了积聚效应。这是XX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科技创新参差不齐,工业竞争力有待增强。
在专利建设、名牌建设和研发中心组建等科技创新方面,XX的规模企业特别是几大集团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普遍较弱,导致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下面,仅以专利和名牌建设情况为例:一是专利建设方面。从XX目前的态势来看,专利主要由一
批龙头企业主导,它们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占全镇的70%以上,其中2005年隆成以48件的专利申请总量排名全市企业榜首。而大部分企业对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甚至匮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名牌建设方面。至目前,全镇虽荣获省级以上名牌名标32个,在全市排第3位。但都是以中顺、三和、盛兴等优势骨干企业为主导,仅中顺系列产品就获得包括中国名牌产品在内的8个名牌名标,直到2005年才开始向其他一些规模企业延伸,除了农业的两个省名牌外,工业类的很少见中小企业的身影。
(三)缺乏产业总体规划,产出效益有待提升。
规划是龙头,是促进产业集聚的指引。从各地的例子来看,没有规划的发展是无序的发展,是有失科学的发展,严重的会导致失败。从XX的实际来看,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总体规划缺失,产业集聚效应较弱。其一是功能区分不明,未现“扎堆”发展势头。由于在规划中没有明确的功能区分和产业布局,科学引导的力度不足,导致产业“遍地开花”,失去了有效的集聚效应,也给外界一个产业主体不突出的“假象”。现在,不少地区都进行了一些产业区分性质的规划,诸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家电产业园等,不局限于一个村、镇或市,并积极主动地依托这些功能区分明确的产业园区进行产业配置,达到主体突出、规模增大、链条延伸、效益凸显的目标;其二是针对性引资力度弱小。由于规划的缺失,导致招商引资时缺乏针对性,往往不是根据功能区分也就是产业规划进行有目的的招商,而是奉行有什么项目就要什么项目,只要能来投资就可以的“低水平引资观”,“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既导致引资的效益不好,还可能引进了一些低产出、高耗能、重污染的劣质企业。二是效益观念缺失,产出能力未达极值。据统计,XX目前的1000多家工业企业,占据了2万多亩的土地,2007年税收达8.22亿元,已立项工业园区产出强度为平均每亩工业总产值267.6万元。但从全镇的角度来看,产出效益却不容乐观。我们重点引进的亚太医药配送中心,占地2200亩,建成后年税收高达10多亿元。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占地仅为前者1/10的亚太却可以创造出超过前者所创造价值的总和还要高。这说明,规划后的引资是科学的,高效益的。
(四)建设项目年年投入,财政压力有待缓解。
近几年来,XX步入了大投入、大建设的新时期,地方财政压力也不断加大。一是创建省市教育强镇。2004年来先后投入2.3亿元巨资新建、扩建学校和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2005年成功创建为省市教育强镇,目前建成省一级学校2所、市一级3所、规范化学校6所。二是创建国家和省卫生镇。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共投入3亿元建设基础设施,仅以“三纵五横”为公路骨架的道路路网的扩建和开通就投入上亿元,2005年成功创建为省卫生镇,2007年创建为国家卫生镇,并向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进军。三是改善百姓民生,打造公共财政。重点放在保证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如社会保障支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文化、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性项目的支出。仅2007年全镇财政对农业、水利和教育、科技、卫生、公益及其他社会事务支出达到2.5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66.8%,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位居全市前列。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地方财政的投入压力也日益增大,建设资金也成为了XX发展的一大“瓶颈”。
(五)城镇发育程度不高,聚集功能有待强化。
由于105国道贯通全境,过去XX的城镇建设就以国道为依托,沿国道两边进行“线性式”建设,这在当时是一种可行的规划,但是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纵深推进不够,城镇张力弱小。城镇只沿国道铺开,国道两边一定范围内可以得到辐射,但更大范围和更广的空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导致城镇缺乏集聚力和承载力,功能弱化。而且,XX系由原XX镇、原坦背镇合并而成,诸多原因导致两地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坦背片城镇建设处于弱势地位。虽然,近几年来XX镇从人力、物力、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加大了坦背片建
设力度,拟将原坦背镇的中心区整合好,成为XX次中心区,辐射整个坦背片,带动坦背片的全面发展也取得一定的实效,但差距依然存在。因此,进行全镇统筹规划,坚持两翼并进战略,打造新的城镇已成为XX必须全力破解的一道关乎XX长远发展大计的时代命题。
(六)体制性矛盾多存在,发展难题有待破解。
主要表现在:由于金融政策的调整,使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虽然,近年来XX采取召开银企联谊会等多种措施,搭建银行、企业合作桥梁,但企业贷款融资难题还是十分突出。受国家土地政策的影响,镇域经济发展正面临“不缺项目缺用地”的难题,一些新项目因用地指标问题难以落实,如亚太医药配送中心项目和生物医药科技城两个项目总共用地需要4000多亩,把全市的指标拿来也不够。而且随着一些部门职能上划,实行垂直管理,镇委、镇政府的综合协调职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弱,自主权越来越小。此外,个别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不高。
(七)不平衡局面仍存在,协调发展有待深化。
由于XX建镇的特殊性,致使XX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依然存在。一是XX片与坦背片发展不平衡。无论是从工业企业的数量,还是经济总量上对比,XX片经济雄占全镇70%以上。而且,规模企业多数仍分布在XX片。在这种不平衡中,我们也看到了坦背片的后发优势,XX未来镇域经济腾飞的希望也在坦背片。这也是近年来XX班子着力建设坦背次中心区、实施两翼并进战略的初衷所在。二是村社区发展不平衡。由于总体发展上的不平衡,导致XX片的村社区发展速度和效率很好,坦背片的村社区明显不平衡。
三、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建议
镇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加快发展镇域经济,是推动农村“三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只有站在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重要性,创新思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才能推动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XX才有希望跨入全市镇区第一集团前列。具体建议如下: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发展镇域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定不移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科学定位,做好发展规划。要认真研究本区域的特点,围绕做大经济总量,增强财政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抓好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要体现和谐发展内涵,坚持高起点规划,为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立足长远,把好环境关口。发展镇域经济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大力发展高效能、低消耗经济,杜绝新上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防止污染项目、耗能耗水高的项目转移到乡村。招商引资时,引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概念,做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并重。倡导发展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再利用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促进镇域经济向资源节约、污染减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益型方向发展,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三是以人为本,注重协调发展。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对流动人口的各类社会服务,为流动人口创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生活环境。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夯实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民在目前珠三角镇域居民中还占据相当比例,发展镇域经济,应当紧紧围绕农民持续增收这个中心来展开。一是坚持三产互动发展。要结合实际,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二是走精细发展农业之路。要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把种植业调优,把畜牧业调大,把水产渔业调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XX要进一步培养以“东裕牌”脆肉鲩、“鸥风牌”南美白对虾等中国名牌农产品,脆肉鲩、南美白对虾
等5大示范基地,市渔农产冷冻厂有限公司等4家市级龙头企业为“带动主体”的农业模式,发挥“中国脆肉鲩之乡”的名片效应,着力提升主导农业的富民成效。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和餐饮、运输等传统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特别是要依托亚太医药配送中心,以中江高速、太澳高速出入口,广珠轻轨XX站为“枝”,以初具规模的新中心区为“杆”,形成“枝”“杆”一体的物流商圈。既发扬“枝”的特色,发展医药配送、办公家具流通、五金商品集散等专业物流业,又一展“杆”的集合力,发展综合商品批发流动,积聚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互相配合呼应,并形成一个品种齐全、特色鲜明、规模至大、效益最优的新兴特色现代物流业基地。
(三)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增强镇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民营经济是镇域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希望所在,发展镇域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民营经济。一要抓好省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清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着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二要引导和扶持优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XX投资创业,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做大做强,努力形成聚集效应,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目前形成的九大支柱产业中,一批优质的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应该成为我们重点扶持的对象,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在政策、融资、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骨干企业重点倾斜,大力培育亿元级梯次企业群。同时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有针对性地围绕九大支柱产业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聚集。三要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引导并帮助民营企业通过加强管理、更新技术、创新产品、树立形象等方式,推动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特别是在名牌创建、科技创新和专利建设等方面,更要加大力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四是推进优质民营企业上市。要坚持“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重点放在九大支柱产业的骨干龙头企业上,选择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优质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进行培育,逐步上市,提高资本运营水平。
(四)以招商选资为重点,拓宽镇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发展镇域经济,工业和三产是重点,招商是关键,项目是要领。XX要把招商选资作为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提高镇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招商方式,实现招商选资新突破。一是主动出击,有力承接当前国内外优质产业的加快转移。要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围绕大项目抓招商,坚持内资外资一起引,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和产业;围绕特色产业抓招商,重点是依托现有的九大支柱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提升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二是加强领导,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要进一步加强对招商选资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已落户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真正使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促其充分发挥“以资引资”的示范作用。并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既引进项目、资金、企业,又引进机制、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方法;既引大引强,又全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三是提高效益,实现引资新突破。招商引资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多引进投资回报率高、资源可持续利用、环保清洁、能增加镇财政收入的项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五)以城镇建设为载体,优化镇域经济发展大环境。
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机遇、环境就是效益、环境就是发展,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城镇建设、树立“发展大环境”观念,对于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高起点搞好城镇规划,形成协调发展格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XX城镇发展规划编制调整和功能定位,发展具有XX特色的城镇,特别是要认真搞好
坦背片与XX片的协调发展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联系密切的城镇群,确保两翼并驾齐驱。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工业基地建设、专业市场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并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二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环境竞争力。在硬环境建设方面,要全力深化推进以“三纵五横”为主体的道路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不断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营造优良的发展大环境。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特别是涉及镇域经济发展的部门,要提高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市场管理,整顿规范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要深入推进“平安XX”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投资创业者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还要在实践中探索新办法,解决好土地、资金等难点问题,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必要条件,千方百计促进优质项目落户XX。
(六)以科技强镇为依托,提升产业科技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不竭动力。特色技术及创新能力不仅决定了区域优势的专业化领域,也决定了特色产业乃至特色经济的生命周期。XX要充分利用我市“创新中山”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实施“科技强镇”战略,在吸取传统技术精华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注重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实现产品由低档次、低附加值向高档次、高附加值转变,形成独具特色的规模效应。要深化技改贴息政策,提升品牌和专利建设水平,全面推行研发中心组建和产学研结合模式,不仅要在科技创新的深度上,还要在广度上下功夫,全面提高产业科技竞争力。一是深入推进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力保障。我镇目前已拥有32个名牌名标,并被认定为办公家具科技创新专业镇试点等。要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XX必须进一步深化名牌带动战略,强化品牌培育。一方面要加大培育、扶持和奖励力度,使产品名牌数量实现更大的突破,进一步强化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名牌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其为龙头把分散的中小企业结成有机整体,提高他们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他们在市场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国际标准强化产品的质量管理、技术创新、营销策划,积极动员企业共创区域品牌,提升产业形象,提高产业和区域知名度,使产业和区域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二是深入推进产学研模式。目前XX仅30多家企业走产学研路子,就签订技术合作项目500多项,解决技术难题206项。这说明组建研发中心、走产学研模式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值得推广。今后要进一步利用市镇有关扶持政策,积极扶持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推动技术创新、加快产品研发速度,提升科技进步水平。
(七)以激活民资为突破口,全力解决发展“瓶颈”。
资金短缺和建设用地紧张是目前各地在发展镇域经济中遇到的两大“瓶颈”。特别是近几年XX的大手笔投入建设,资金压力十分巨大。为此,必须做好两篇文章:一是激活民资。据统计,至2007年底XX银行存款达40.85亿元,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因此,要注重激活民间资本,引导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吸纳和聚集民间闲散资金,优先发展投资小、见效快、对财政贡献大的优质项目,把民间资本的巨大潜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进一步改善银企关系,加强银企联手,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入,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促进银企双赢。要积极争取重点企业技改资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二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要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建设用地,在千方百计提高已批土地利用率的同时,积极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突出抓好“五个一批”:即旧城改造腾出一批,开发整理增加一批,清理存量盘活一批,用活闲置土地再生一批,用好政策向上争取一批,满足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切实解决发展建设与土地紧缺的矛盾。同时,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打破土地“瓶颈”制约谋发展,特别是诸如办公家具等一些销售在外、税收在外的“两头在外”的产业,可以通过合作开发等形式将生产基地转移出去,将总部留在XX,这样就腾出土地,发展更大规模、更加优良高效的特色优势产业。
(八)以完善发展机制为前提,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合力。
要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和发展镇域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增强整体功能。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放开手脚抓发展。进一步理顺财政体制,壮大镇级财政实力,缓解镇财政投入项目多、开支大的局面。加强组织创新,按照“企业创办、市场运作、政府支持”的办法,积极引导组建行业协会,形成行业自律机制,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三年来,XX在发展镇域经济上投放的土地不足1000亩,但每年仍保持20%以上的增速,这说明XX的镇域经济发展是富有成效的,值得我们探索借鉴。其给我们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五个坚持”:
(一)坚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壮大镇域经济的根本。
特色经济是一个地区独有经济要素的体现。当一个区域拥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独有区位、独有资源、独有技术、独有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元素,而且这些优势元素无法仿造、难以迁移从而不可替代时,就具备了产生区域特色经济的条件。但是,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交通优势,实际上都只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导向因素。从理论上说,在市场机制的配置下,资源一般应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流动配置,但实际上并不是具有资源、地缘等比较优势的地区都能顺利的发展起特色经济,而不具备资源、地缘等比较优势的地区就无法培育起自身的特色经济。例如东莞的一些镇并没有突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其特色经济却得到了充分发展,其中大朗镇本身并不出产羊毛,区位优势也不是十分突出,却能成为年产毛衣2亿件(套)的“中国羊毛衫名镇”。这些事例说明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只是镇域特色经济率先发展的有利因素,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XX,一头连接市中心区,一头连接经济重镇小榄,自身禀赋还是优良的。同时,XX坚持实施“适者生存”的产业发展策略,不搞结构单
一、风险较大的产业,而是依托已有产业进行大力培育,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即“复合型”经济体,镇域经济得以稳步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二)坚持做强做优民营经济是壮大镇域经济的关键。
民营经济是民本经济,是富民强镇最有效、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是镇域经济的主力,是发展镇域经济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XX始终坚持民营主导方略,以民营企业领衔镇域市场主体,以非公有制经济引领镇域经济发展,从而推进了镇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规模化。一是加快开放步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灵活的措施,全面落实鼓励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力求在“降”和“实”上下功夫。“降”就是在严把环保关、效益关和科技关的基础上,降低一些无关紧要的条件,放手让民营企业家施展才能;“实”就是让所有的优惠政策措施如较低的税赋等落实到每家民企,让民企真正得到实惠。通过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激活民间投资创业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二是调整优化镇域民营产业结构。坚持走出镇域找市场,把镇域版块建成城市工业的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原料转化基地和城市的优质农产品配送基地,增强镇域民营经济的生命力。
(三)坚持政府引导培育是壮大镇域经济的重要保证。
镇域经济从自发形成到自觉引导,政府在推动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使优势特色经济成为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实现和强化区域竞争优势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一是体现在政府的前瞻意识。政府能够始终保持开放、前瞻的意识,敏锐地把握经济发展机遇是关键。二是体现在政府创新发展的能力。XX优势产业都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项目为
创新着力点,在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共同合力下产生效益的,这些创新对培育和发展镇域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三是体现在政府有力的制度保障。政府在产业选择及规划的基础上,在组织管理、投资引导和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做足功夫,形成高效有力的制度保障。四是体现在政府良好的服务意识。如果说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镇政府在扶持企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那么在产业初具规模后,政府主动介入的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提供公共服务等措施,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逐步涌现出来,增强了镇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五是体现在政府政策的连续性。XX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各个阶段,均围绕发展壮大产业这个诉求适时地调整政策措施,对优势产业的培育、扶持均表现出贯彻始终的专注。
(四)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是壮大镇域经济的有力依托。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环境就是发展经济,哪个地方的环境好,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快。象XX镇这样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多、历史债务重、社会治安较差的“合并镇”,正是通过“平安XX”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环境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经济也才得到了提升。特别是通过加大投入,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促共进;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摆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人气,聚集财气,增强了城镇环境承载力和竞争力。
(五)坚持创新招商选资是壮大镇域经济的有效途径。一是依托优势产业有针对性招商选资。在当前土地资源等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只有依托镇域经济优势,即依托主产业、主产品进行招商选资,推动主产业、主产品做大做强做优。引进发展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能耗低、污染小、占用资源小、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和产业,是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二是创新招商选资方式。通过采取 “以诚引商”、“以商引商”等有效做法,面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招商引资。三是搞好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强组织协调,做好跟踪服务,注重跟踪落实签约项目,努力提高履约率、投产率,努力做到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第四篇:2010年天门市市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0年天门市市域经济发展报告
天门市经信委
2010年,我市坚持科学发展,强力招商引资,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市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48亿元,增长14.8%;地方财政总收入7.8亿元,增长28.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7亿元,增长3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9亿元,增长31.9%;外贸出口4495万美元,增长45.8%。
一、发展态势
1、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7.15亿元,增长22.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达到295家;招商引资建设项目共214个,计划投资额112.72亿元,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19个,实际到位资金33.81亿元;完成技改项目投资18.12亿元,同比增长20.6%,累计完成投资过千万以上项目62个,过500万元以上项目41个。
2、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加强了城市道路、供排水、绿化景观、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新建通村公路624公里,全市通村公路里程超过2000
员、转业退伍军人、农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回乡人士自主创业或离岗创业的扶持政策,鼓励他们开展创业。大力开展“回归工程”,吸引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三是通过企业重组壮大一批。2010年,景天农发公司通过与亿鑫公司资产重组成立的湖北景天 棉花产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70679万元,同比增长423.5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452万元,同比增长421.87%;实现税金1433万元,同比增长161.50%;实现利润2698万元,同比增长799.33%。现正在加快推进东泰铝轮毂与星星集团、天门泵业与英国伟尔集团(世界三大泵阀企业之一)、成田制药与华北制药集团、天门纺机与卓尔集团的重组。
(二)加大扶持力度,壮大骨干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一是着力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一年来,我们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工业企业税收千万元培育工程,从企业融资、财政扶持、企业减负等方面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扶持,紧紧围绕主导行业、重点企业加强设备的更新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天门纺机投资引进了激光切割机、三座标检测仪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全年实现产值21274万元,同比增长86.08%,实现利润1503万元,同比增长56.4%。益泰药业已完成上市辅导前期准备工作,今年新投资1.5亿元的三氯蔗糖、克林霉素磷酸酯等项目可新增产值1.7亿元,到2012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税收2亿元。景天纺织与亿鑫纺织重组,产能扩张到43万锭。天瑞电子的光电式数字
工业园和龙尾山工业园,形成了“一区三园”工业集中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已达21平方公里。今年,进一步调整优化园区布局,完善各个园区总规修编及控制性详规修编。并对每个园区的产业进行定位,形成错位分工、优势互补、工业集中发展的格局。
二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滚动发展”的思路,多渠道筹集资金,高起点、高标准地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配套建设,园区功能日臻完善。
三是推进企业集聚发展。一年来,我们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战略,引导企业入驻园区集中发展。目前,已有89家企业入驻天门经济开发区,完成投资46亿元;33家企业入驻天门工业园,完成投资17亿元。2010年,“一区三园”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78亿元。
(四)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是推进“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建研发中心。有58家企业与36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1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已与省科技厅签订厅市科技合作协议。天门纺机、益泰药业、天门泵业等3家企业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益泰药业葡醛内酯联产草酸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正在申报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认真实施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天德环保、天瑞电子等6家企
(五)全力搭建服务平台,优化工业企业发展环境。一是营造优良的融资环境。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城投公司、担保公司运作机制不断成熟,对城市建设、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更加明显。担保公司今年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85笔,提供融资担保总额79308万元。金楚小额贷款公司从去年3月成立以来累放贷款已超过2亿元。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引进泰康人寿投资入股20%股份,拉开了天门农业银行面向社会募集股本工作的序幕,将成为全省市(县)级首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引进汇丰银行在天门成功创办村镇银行,已向我市6家企业放贷2500万元。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扩展到农行、农发行,共发放贷款529万元。今年在全市开展了首例股权质押贷款业务,荣成置业以股权质押方式获贷款1000万元。坚持开展银企对接,2010年签定协议28亿元。
二是着力改善用工环境。一年以来,我们把破解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把推进天门人就地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年初(正月初九)成功举办了湖北省2010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企业春季用工招聘会,又在9月28日举办了秋季企业用工暨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型招聘会,有5100余人现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组织市内14家职业技术学校为落户企业开展岗位培训、招工培训和用工储备培训。2010年,共为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3万人次,实际就业1.4万多人。同时,利用天门电视台
销售收入379亿元,利润总额20亿元,实现税金16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30%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7%以上,“两项资金”占用增长控制率5%,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4.5%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社会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3%。
为实现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骨干企业,培育工业发展增长极。一是择优扶强,壮大骨干企业群体。继续坚持“谁有潜力支持谁,谁能做大扶持谁”的原则,巩固发展一批、成长壮大一批,推动骨干企业快速做强做大。二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引导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督促企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具备条件的益泰、纺机、成田等企业进行上市辅导,争取早日上市。
(二)抓招商引资,增强工业发展新活力。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积极打好各种“优势牌”、“特色牌”,立足于优势产业和核心企业,积极主动地承接沿海地区和周边大中城市资本的转移,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以产业链延伸为突破口,加强对现有产业上、中、下游企业的培育,广泛吸引配套产业。落实扶持产业集群的政策,实行一个集群,一个专班,一个发展规划,一个优惠政策。
(三)抓全民创业,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一是降低创业
行业及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快仙北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循环型工业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低效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五篇: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2010年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村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共调查城关镇、迎丰镇、后柳镇、曾溪乡、长阳乡等8乡镇15个村,其中调查点抽样统计5个村,分别是沙河村、永红村、瓦屋村、梧桐村、大沟村,重点就村域经济的现状特点、农业基础设设施、主导产业、农业服务体系、劳务经济及劳动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调研报告已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现状及特点
调查抽样的5个村共有人口2963人,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2岁,劳动力1701个,耕地6977.8亩。这次调查样本分别为川道、低山丘陵和高山村,具有一定代表意义。根据调查统计,5个村2008、2009、2010年1-10月份经济收入情况如下: 调查抽样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经济收入情况表-
时 间 农业总收入 农业实际收入 人均收入 与全县农民平均收入相比 同比增幅2008年 1509.4万元 1078.2万元 3638元 增加968元 5.5%
2009年 1878.8万元 1139.6万元 3846元 增加508元 5.1%
2010年
前10月 1878.1万元 1039.3万元 3507元 与上年同比
增加211元 与上年同比增加6.4%。
----------------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村域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各村能不断拓宽思路,想方设法从实际出发,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引进资金,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大户发展,促使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是农民增收规划得到制定。在这次调查抽样的所有乡镇中,乡镇都科学编制了石泉县农民增收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当年“升级晋档”方案,各村制订了村域经济特色规划,各户有农民增收明白卡,在规划的引领下,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三是蚕桑、畜牧农村主导产业获得长足发展。调查抽样的5个村在2008、2009、2010三年中,蚕桑、畜牧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具体数据见下表:
调查抽样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间 桑园面积 蚕种发放 桑枝食用菌产值 蚕桑总产值 同比增幅
2008年 1630亩 1378张 9万元 68.3万元 4.1%
2009年 1698亩 1386张 12万元 84.6万元 23.8%
2010年
前10月 1998亩 1496张 16万元 110.62万元
30.0%。
调查抽样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畜牧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 间 出栏生猪 畜牧业总产值 同比增幅 实现人均收入
2008年 2835头 293万元 6.5% 988.9元
2009年 3484头 359万元 22.0% 1211.6元
2010年
前10月 3139头 320万元 与上年同比
增加12.2% 1079.9元
四是劳务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具体数据见统计表:
调查抽样村2008、2009、2010年1-10月劳务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 间 外出就业人数 劳务总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重 实现人均收入
2008年 1028人 556万元 51.5% 1876元
2009年 1039人 612万元 53.7% 2065元
2010年
前10月
1192人 615万元
55.6%
2075元
调查抽样村2008、2009、2010年1-10月劳动力人口变化情况统计表
时 间 总
人
口 劳
动
力 非劳动力
人 口 外出就人 口 从事农业生产人数 外出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从事农业生
产人数占总
人数的比例 非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8年 2903 1701 1202 1028 673 35.4% 23.2% 41.4%
2009年 2903 1701 1202 1039 662 35.8% 22.8% 41.4%
201年
前10月 2903 1701 120
21192 509 41.1% 17.5% 41.4%
五是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随着农村主导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蚕桑大户、畜牧专业户及农家乐、个体运输户应运而生。这些产业大户带头引进运用新科技,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使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其中蚕桑和畜牧的人均纯收入近两年增长超过150元。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多方面的原因,我县村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抽样村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产业化发展水平低是主要内因。一是在五个村占农业主导地位的蚕桑和畜牧两个产业的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效益不高,2008、2009、2010三年中蚕桑和畜牧业占在总收入的比重都低于50%,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还远低于劳务经济的效益,村域经济总量依赖于劳务经济的增长。二是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五个村有的还未成立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能力不强,分散的农户经营所占比重大,相当一部分农民仍游离在产业化经营之外。三是农民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还不够强,致使农业生产呈现粗放经营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快速持续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限制,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表现为:通村路缺乏项目和资金向组、户延伸,村级水利设施缺乏管理维护、已经损毁的部分缺乏资金恢复,农业机械偏少,除蚕桑外农业很少引进农业新科技。加上调查抽样村中有的由于不是新农村示范村和高效农业示范村,因此近几年农业基础设施没有新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加上农民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增收措施的落实不够。虽然这次调查抽样村的五个村都确定了发展目标,如沙河村确定为蚕桑村、永红村确定为旅游村、瓦屋村确定为畜牧村、梧桐村确定为蚕桑村,而且各村的“升级晋档”方案和农民增收规划已经制定,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推动,产业发展在由抓示范点向抓示范片区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基础差,项目少,在基础设施配套、土地流转、专业技术引进、规模化组织生产等方面都缺乏项目资金和人力进行进一步的落实,产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农民增收无明显提高。
4、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一是新型农技技术的普及不够,农民掌握生产新技术不广泛。二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贷款或筹集资金比较难。部分农户想创办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的计划受到资金的制约难以实现。三是市场服务不到位,“产供销”各个产业链条之间缺乏科学的调控,工业企业没有真正的“反哺”农业。
5、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在被调查的这5个村中,在家务农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目前在家专职务农人口中,多数是老人和妇女,缺乏青壮劳力,由于受教育的限制,加上年龄的关系,对科技、新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差,创业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也不足。农民的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率还不够高,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这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瓶颈”。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资金,整合中、省、县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各项投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要对边远山村,在项目等方面适当倾斜,在编制项目、安排资金时要在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用地用电用水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帮助边远山村农民降低生产生活成本,为边远山村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建议县财政部门对村级经费进行“统筹”,即:对村级干部经费直拨,并适当配套小数额的产业发展基金。
2、进一步发展壮大主导产业。要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等发展模式,以村为单位,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传统,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突破发展主导产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多措并举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生产效益,使产业既增产又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建议产业发展要在“抓点”的同时加大“扩面”的力度,将产业发展“由点向面”扩展,逐步走向由示范点引入园区化,由园区化引入区域化发展的轨迹。
3、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统筹城乡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合理调控产业链条各个环节
之间利益分配,形成城乡一体的市场流通体系农业服务体系。要强化组织服务功能,组建农牧业科技服务公司、搭建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建议目前要为我县农村蚕桑产业合作社争取收烘经营权,与收烘企业竞争,增加蚕农收入,真正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4、加大对农民科技和技能培训。要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环境,加强技能培训,开辟输出渠道,推动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组织返乡农民工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市场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转移就业和提升创业能力。建议要加大在村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农林、蚕桑、畜牧部门在财政预算经费的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专项培训经费,抽调专人,落实专责,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各部门每年到村进行专业培训达到3次以上,对产业大户的入户技术指导不低于大户总数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