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好

时间:2019-05-12 23:4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好》。

第一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好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蔡元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了解演讲辞的特点;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难点:

文本中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毛泽东主席曾经赞誉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总理评价他——“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北京大学因为有了他而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教育因为有了他而荡漾出暖暖春意。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作者——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现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蔡元培先生。

投影蔡元培先生像,蔡元培简介

投影课文题目: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

师:于今,人们提到蔡元培先生就不能不想到北京大学,你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北京大学吗?

生:„„投影:现在的北京大学

师:可是,九十三年前的北京大学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九十三年前的北京大学的学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呢?还是让我们看一段文字介绍吧:多媒体

投影:北京大学由产生于戊戌变法的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5月改名而来,但在1917年蔡元培接任校长之前,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浓厚的学府。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贵族子弟,这些人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有什么兴趣,只不过是混资历,找靠山。有的所谓学生甚至还带着许多仆人来上学。可以说用“声色犬马”一词来概括一些学生的所谓求学过程一点儿也不夸张。面对这样的情况,有朋友劝蔡元培先生不要接手北大,但蔡先生却勇敢的接下了当时的北大这个所谓的“烫手山芋”。

师:那么,蔡元培先生又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他有什么打算呢?还是让我们来聆听伟人那穿越时空的教诲吧。当然,聆听伟人的教诲,我们一定不能忘了带着任务。

投影:教学目标一、二。

二、初读文本,理清思路

师:演说词是用来演讲的,也就是要说出来的,但现在我请同学们不要立即说出来,而是用眼睛看,通过所谓“观察”来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看谁列的又快又好。

列出结构提纲,概括每节内容。投影:

开篇:介绍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抱定宗旨:求学问

告诸君三事: 砥砺德行

敬爱师友

结篇:两个工作重点——改良讲义

添购书籍

三、再读文本,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发现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很强,当然,胸中有“丘壑”,下笔不“跑偏”。这是我们同学们养之有素的体现。但只列出提纲,对于一篇文章的解读来说,还站在门外,要想“登堂入室”,还必须细读。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文章的第一段齐读一遍,体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①简单自己与北大的关系,拉近与听众的距离;②称自己“余”,也就是“我”,而不是所谓的“本校长”;称呼学生“诸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出演说者的平等观念;③不说“要求”,也不说“约法三章”,而说“为诸君告”,这里的“告”是“告诫”的意思,体现了上对下,长对幼的关怀之情。可以说蔡元培先生演说,一张口就开风气之先,不拖泥带水,拉拉杂杂,而是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又不失亲和,极具吸引力。

师:那么蔡先生“告”同学们的是哪三件事呢?大家通过进一步的阅读就会明白,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是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请同学分三组讨论“三事”。

投影:

1. 一事:作者针对哪些现象“告诸君”要“抱定宗旨”的?作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深

层原因是什么?蔡先生给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他把此一“告”上升到什么高度?请结合文句讨论。

生:

“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

师:针对这些现象的产生,蔡先生认为深层原因是什么?

生:大学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渐趋功利化和庸俗化。

蔡先生给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蔡先生把此一“告”上升到什么高度?

生: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并把它上升到“误己误人误国”的高度。

小结: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的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性质,告诫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生,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为求学而来。

2. 二事:作者针对什么现象“告诸君”要“砥砺德行”的?在此,他对“诸君”提出了

什么样的希望?请同学们讨论,并尽量用原文句或词语回答。

生:

“风俗日偷,道德沦丧”

“败德毁行,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师:针对此种现象,他对北大学子提出了什么样的希望?

生:“大学学生”要成为“以身作则,力矫颓俗”的“卓绝之士”,且“肩此重任,责无旁贷”。

小结: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建立,在道德失范的情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蔡元培痛心的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如何做到呢?“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

3. 三事:“敬爱师友”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来的呢?本节中蔡先生是如何来“告诸君”的?

生:其实是“敬师爱友”,针对的现象在第一点中已经有了详细阐述。总之,就是那种庸俗的师生关系,势利的同学关系,不考虑“同处此校”“共处一堂”的“毁誉”。

师:蔡先生除了直接提出希望外,还谈了些什么?

生: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小结: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总结: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淖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细读文本,深度讨论与探究。

师: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对一篇原本很陌生的文章有如此深的理解,足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文本解读能力,但我这个人“很贪婪”,在提高同学们的理解能力上只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鲁迅先生曾从中国几千年的“故纸堆”中读出“吃人”两个字来。那是鲁迅先生对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度概括。读文字,是在读社会;其实,读文字,也是在读人。那么,你又能从蔡元培先生自己的文字中读出一个怎样的蔡元培来呢?

投影:1.阅读本文,透过具体的文字你看到了蔡元培先生身上有那些亮点? .......

①作者对改造教育、改造北大的赤诚。

作者就任北大校长之前,在教育部任职时就对北大有所贡献。到北大上任才几天,就发表演讲,满怀热忱,醇醇告诫青年学子,要他们提高认识,端正学风。

他恳切勉励青年学子:“诸君肆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他劝勉学子不要把大学学习看作是做官发财的进身之阶,要努力钻研学问,增长知识。

他在演讲中对北大当年的学子寄予厚望,言语恳切,情意殷殷。这表现出他改造教育、改造北大的满腔热忱。

②作者的远见卓识。

作者从青年学子求学宗旨的荒唐,敏锐地看到社会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给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他清醒地看到,要改造教育、改造北大,必须从这儿着手纠偏救弊。

他以沉痛的语气告诫青年学子:“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他清醒地看到在社会转换期道德失去规范的情形底下,青年人容易沉沦,要改造社会、改造教育,必须唤醒他们,要求他们在洁身自好的同时,肩负起改造社会、匡正流俗的责任。

一旦青年学子抱定了正大的求学宗旨,北大学风、校风就大为转变,教育就有了转机。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能不令人叹服蔡元培先生的远见卓识。

③作者不同流俗的美德。

作者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中清醒地看到社会、教育的弊端,并针对弊端提出了救治的方案,需要远见卓识;义无反顾、始终如一地实行改革,需要一种热心肠,一种赤诚。而要在狂澜既倒的情形中力挽狂澜,要改变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状况,改革者还要有道德的感召力,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境界。

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高尚的道德境界。他告诫青年学子砥砺德行,指出:“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越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作者就是这样的“卓绝之士”。

他醇醇告诫青年学子:“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相互劝勉也。”他向青年学子现身说法,指出德行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对他们寄予厚望,同时又展示了自身品德的号召力。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蔡元培先生正是凭自身的道德感召力,使他改造教育、改造北大的实践,取得成功。

小结:

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以改良社会、改造教育的满腔激情,向当年的北大学子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的殷切期望,显现了作者献身社会、献身教育的高贵人品和高大形象。

投影:2.作为一篇演讲词,本文有哪些特点可供我们借鉴?

①巨大的现实意义

课文作为就职演说,阐释了自己的治校纲领,并对青年学子提出要求。这两方面的意思融合在一起,而侧重后者。

作者作为新任校长,针对当时社会和教育存在的弊端,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这三点要求正是治疗当时教育和北大的沉疴之良方,每一点都事关中国教育和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作者治校的大计方针融合在这三点要求之中,为改造教育和北大,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作者讲述的问题,正是当时北大青年学子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演说的内容和情感上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引起了听众的兴趣,这就使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教育效果。

②感人肺腑的情思

在演讲的全过程,作者讲述任何问题时,都倾注了无比的热情。

他五年前任职教育部时就对北大做出贡献,早已情系北大;走马上任之初,即针对时弊,殷殷教导青年学子改变观念、学风,热切关注;每提一点要求,都真诚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对事理的理解和对青年学子的诚挚期待;对青年学子近期应做事两项事,也同样是带着满腔热情来进行解释和开导。

这篇演讲的巨大说服力,除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因素之外,感人肺腑的情感因素也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③清晰明快的思路

这篇演讲稿结构非常明晰。

由于演讲的时间性限制,听众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因此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而且要求中心突出。

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并且全文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和精心构思。

开头话直截简短,正文展开中心内容,结尾有阐述,重在总结全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全文结构紧密,思路明晰。

④古朴典雅的语言

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作,带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而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

但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他的文章的基本格式是文言文,用了文言文语汇和句式,但造语浅显,带着许多口语成份,这就比古文容易接受理解。

因此,这篇演讲稿,演讲起来,能够让听众听得懂,好理解。

因此,这篇演讲稿读起来,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特点,又有口语明快易懂、容易接受的好处。

五、联系实际,开拓延展:

投影:1.假如你师范大学毕业又回到母校工作,且担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今天你要针对你们班新生开展入学教育,你会讲一些什么?请就你想说的某一点写一段话,一百五十字左右,观点要明确,针对性要强,有说服力。

投影:2.请就学问与做人的话题联系现实发表演讲,先写一段话,一百五十字左右,观点明确,有针对性,有说服力。

六、课外研习:

投影:1.课外阅读蔡元培先生《在春晖中学演说词》一文,比较与本文的异同,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第二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结合注解,疏通字句,抓住主旨,分清层次,明确作者观点。2.探究与活动,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教学重点:

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校长的要求,以及文中蕴含的强烈情感;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教学方法:

讲解式、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2、找出能反映北大现状和社会现实的词语或者句子。

3、假如你是当时的北大校长…… 语速、语调、重音、情感

4、假如你是当时的北大学子……

5、此时此刻,我们是读者……

三、结束语

溯渊源:关注教育之情 提希望:拯救教育之思 拟计划:改革教育之举 针对性、逻辑性 文本解读:

1、作家作品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出生,1940年3月5日病故于香港九龙。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气象一新,声名赫赫。蔡元培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他是我国著名的明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奋斗了40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2、教材概述

本文在行文结构上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以校长身份对学生约法三章,层层深入,说明了演讲的意图,都直接关系到学生乃至学校的前途,有针对性,能抓住听众的心理。每段的开头句都是该段的中心句,不旁逸斜出,便于听众把握演讲的要领,并能引发听众的思考。演讲的内容中心明确,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讲得清清楚楚,有一定的感召力,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强烈反响。在语言上,没有生僻词语,虽是浅易文言文,但由于多用短句,并不觉得晦涩,相反对于北大学生这样的听众来说,更是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无穷。有些口语富于表现力,能引起听众的兴趣。严肃中还有体贴,可谓语重心长。

第三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

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蔡元培校长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毛泽东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把一个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在办学方针上,他提出“兼容并包”,延请了陈独秀等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是他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投身教育,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前后共11年。不拘一格,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接任校长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就职不到十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三、整体把握

.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

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③敬爱师友。

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2.分析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四、生词注音

数载 干禄

提携

肄业

孜孜

造诣

店肆

沦丧

訾詈

冶游

塞责

会晤

相勖

敷衍

庶民

切磋

正轨

砥砺

鲜为人知

五、问题探究

.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3.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六、特点、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2、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柔和而成,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七、小结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八、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第四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教学重点] 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教学难点] 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蔡元培校长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毛泽东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是他,把一个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在办学方针上,他提出“兼容并包”,延请了陈独秀等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是他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蔡元培, 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投身教育,1917年起任北大校长前后共11年。不拘一格,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接任校长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就职不到十天,他首先整顿了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其次蔡元培先生树立了良好校风,要求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鼓励学生多方学习,形成自己富于个性的独特思想,形成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再次,他还实行了开放性办学的方式,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接收女学生,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

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第一部分(1段):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第二部分(2-4段):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希望。①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②砥砺德行,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③敬爱师友。第三部分(5段):交待了上任后要做的两件事及缘由(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2.分析文章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入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四、生词注音

数(shù)载(zǎi)干(gàn)禄(lù)

提携(xié)

肄(yì)业

孜孜(zīzī)

造诣(yì)

店肆(sì)

沦丧(lúnsàng)

訾(zǐ)詈(lì)

冶(yě)游

塞责(sèzé)

会晤(wù)

相(xiāng)勖(xù)

敷衍(fūyǎn)

庶(shù)民

切磋(qiēcuō)

正轨(guǐ)

砥(dǐ)砺(lì)

鲜(xiǎn)为人知

五、问题探究

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3.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六、文章特点

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时社会的污浊和北大的现状,对现场学子提出了三点事关北大前途和命运的要求。在内容上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引起听众的兴趣。

2、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话题,正反论证,层次分明。

3、用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柔和而成,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七、小结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八、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第五篇:教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解决办法:多探究,多发问,多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兰思想的集中体现。2.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并积累词语

干禄终南捷径弭肄业容有底止当轴日偷 鲜相勖訾詈 2.【提问】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3.【提问】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总结、扩展

理清本文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理解这篇演说辞的思路是怎样一步步变化发展的。理清了思路,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对写作也有帮助。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课文板书 2.把握结构(1)开篇(2)

(3)两个工作重点 3.写作特点

(1)语言恳切,热情,具有很强的鼓动性。

(2)多用反问句,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下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教学目标 : 1、结合本文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话前后衔接的道理。 3、结合注解,疏通......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高一语文组教学目标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2.理解文章内涵,体会本文思想;3. 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会写简单的演说稿......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课文下角注释,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2,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二、能力目......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的一篇演讲辞。当时的北大学风败坏,针对这种局面,蔡元培在演讲中提出对北大学子的三点要求,并开宗明义指......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第四单元 单元学习指导 这个单元是学习演讲词。 演讲,是语言的艺术。它以撼人的感召力而世代沿袭,风靡于世。它是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经典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1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教案 A 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辞文体知识。 2.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本文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初步......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理解蔡元培对北大学子的殷切期望 2结合课文了解演讲辞的一般特点,把握文章结构3.领略本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