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何兵评《共和中的帝制》
何兵评《共和中的帝制》
颠覆性的内容 改革的鉴定支持者
著作是张鸣教授最新著作《共和中的帝制》。这个题目非常别致。为什么袁世凯当总统当得好好的要当皇帝,我以前也以为袁世凯有毛病,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当总统没有人听他,我做皇上了你们才会听我的,结果坐了皇上江山就倒了。我们比较关注清末的转型,晚清比较清晰的道路是,立宪不成功,最后立宪派和革命派走到了一起,从而我们宪政转型就失败了,一直到今天也没有成功。所以,我们最近比较关注这个题目。
这本书张鸣是以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中国社会为主要关注点,张鸣教授最主要的研究兴趣点在北洋军阀,北洋军阀在我们眼里看是比较恐怖的,一想起北洋军阀没什么好东西,但张勋教授眼里北洋军阀还是有人文精神的,一场仗打死几百个人就了不得了,不像国共时期的打仗,相比那都不算打仗。
张鸣教授有几点非常令我尊敬的,一是他不装,私人交往的时候他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话直说;二是比较讲义气,我对一些文人是看不起的,一到外面就是责任、民主,但内心和嘴里是两套,张鸣不一样。三是张鸣比较勤奋。
张鸣的新作《共和中的帝制》确实有很多颠覆性的东西在里面,我读了他的书才知道很多东西是非常颠覆的。比如孙中山的革命,他觉得我们看革命成功那是历史的必然,在张鸣那儿看其实是很偶然的。他讲历史确实非常生动,栩栩如生,就好像他当年就生活在那儿一样。按照张鸣所述,一定要给统治者以时间,我们习主席听了应该非常欣赏您这种讲法,为什么张鸣这样的人经常不让说话我觉得挺古怪的。因为他通过对历史的研究,觉得革命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总是改革的坚定支持者。
第二篇:电子商务中的诚信缺失分析 何万兵
电子商务中的诚信缺失分析
班级 0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姓名 何万兵 学号 071101355009
摘 要:“祸莫大于无信”。诚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企业的经营之道、立命之本。可在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却出现了严重的诚信缺失,而且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之一,这引起了更多的思考与关注。文章旨在分析电子商务诚信缺失的表现与原因,并就此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以求为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诚信环境服务。
关键词:电子商务;诚信缺失;企业管理
Honesty in the analysis of e-commerce
Abstract: “No disaster is greater than the letter.” Integrity has always b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but also the business of the road, destiny of the country.Full sw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s a serious lack of good faith, and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which caused more thought and attention.Honesty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of e-commerce and causes, and make some of th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e-business credit services.Keywords: electronic commerce;Honesty;business management
1关于诚信的理解
在传统道德中,诚信被视为“立人之道”、“立业之基”、“立政之本”。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必须是多边诚信。企业要有诚信,金融服务业要有诚信,中介机构要有诚信,消费者要有诚信,政府更要取信于民。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则,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与标志。
在电子商务领域,企业、消费者、银行等任何一方诚信缺失,交易就不能顺利实施。电子商务企业必须把诚信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核心。消费者利用电子商务完成自己的消费活动,是电子商务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其诚信问题是个社会性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界共同努力。银行、信用卡公司、认证中心、保险公司等电子商务的中介机构在参与电子商务的活动中必须诚实守信,为电子商务交易双方提供公平、公正、可靠服务。此外,政府部门、法律机构等更应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讲诚信”。
2电子商务诚信缺失的表现
2.1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得不到保护
网络具有公开性,商家和消费者的个体信息在未征得同意时不得公开,否则将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而目前很多商业性网站并不注重对客户信息的保护,甚至有时将客户信息资料,如名称、营业地址、通讯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个人的姓名、邮寄地址、联系方式和公司经营信息、公司员工资料以及个人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个人工作信息、简历等作为商品在出售。于是,商业秘密和隐私将可能受到侵犯,且难以获得有效的法律救济。
2.2网络诈骗
有些网站利用虚假的公司名称、地址等诱导和欺骗消费者,而网站本身既没有通信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也没有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却在其网站上提供虚假的商品信息,以低价诱导消费者,待其向指定的银行账号汇入款项后便不知下落。
2.3商品质量低劣
有些网站将质量低劣的商品吹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以此误导消费者;消费者购买此类商品后往往费时费力四处投诉,而网站则不肯承担责任,使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兴趣和信心受到极大地损害。
2.4违法经营网上行
有些网站利用法律空档,大打“擦边球”。如宁波市北仑区某汽车配件厂等4家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汽车配件销售,于2004年3~8月加入阿里巴巴网站成为诚信通会员,并委托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Internet上制作发布网页,涉及产品展示、公司介绍、供求商机等。在“企业经济性质”中,均表述为“私营独资企业”;在“注册资金”栏目中,为“人民币1 000~5 000万元”;在“年营业额”栏目中,为“人民币300~500万元”;在“年出口额”栏目中,为“人民币1 000~5 000万元”;在“管理体系认证”栏目中虚假表述为通过“ISO9001”认证等。而事实是,4家企业的组成形式均为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中无注册资金栏目,实际上也没有500~1 000万元„„据悉,宁波北仑工商分局做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宁波市北仑区某汽车配件厂等4家个体工商户停止在网上发布含有虚假内容广告,并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各罚
款2 300元。
2.5不履行服务承诺
说一套做一套。有些网站承诺消费者在购物后一定时间内送货上门,但往往不能在承诺的时间内及时送达,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还有的网站对网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不进行售后服务,甚至将全部责任推到消费者头上,如此等等。
3电子商务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3.1原因剖析
3.1.1立法滞后。
尽管国家已经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的法律规范。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于2005年4月1日才开始实施。它的实施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更多更完善的法律规范,目前实施的法律规范显然不足以完全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诚信。
3.1.2利益驱动。
透过扑朔迷离的网络社会现象不难发现,诚信缺失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根源。正是由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驱使人们藐视道德和法律而在网络这个“自由时空”中为所欲为。此外,一些网站的经营者仅仅注重短期效益,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经营网站,结果在商品质量、物流配送和服务承诺等方面很难让人满意。
3.1.3信用障碍。
近年来,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这些信用信息基本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人们很难利用,甚至有时不得不对信用信息本身持怀疑态度,这就为少数人、少数用户、少数企业说谎、失信、欺骗、诈骗提供了可趁之机。
3.1.4意识淡薄。
电子商务参与者的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不强。对于任何企业、商家、消费者,乃至一个国家,诚信都是资源,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是进入电子商务这个国际大市场的资格,是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许欺骗、造假能带
来短期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必将对社会的经济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坏,市场经济难以健康运转。
3.1.5缺乏管理。
对参与电子商务的消费者没有建立详细的信用档案,以集中、统一、规范的形式反映消费者个人资信与交易记录等信息,如消费者基本资料、经济信用资料、社会信息与特别记录等。重要的是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没有受到良好的法律保护。对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资格评审不把关,身份认证不到位,信用档案不完善,以至于造成虚假网站、虚假商品信息、虚假公司、虚假中介机构等的不断出现。
3.2对策分析
3.2.1加快立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强化电子商务立法工作,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明确参与电子商务各方的法律责任,遏制交易商和服务商的不良行为和不法行为,使得电子商务有法可依。《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实施就迈出了很好的一步。立法,不仅能打击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能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促进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积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培养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培养人们的信用消费习惯。信用消费概念不局限于贷款消费,还包括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互相信任和采用先进的电子信用支付手段,如信用卡、支付宝等。这些意识或习惯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推进电子商务诚信机制的日益完善。
3.2.2建立电子商务信用模式。
电子商务的信用模式主要是指电子商务企业(网站)通过制定和实施确定交易规则,为电子商务交易的当事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以确保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可靠。其基础性设施主要体现在资格认证和信用认证。目前,国外典型的信用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中介人模式、担保人模式、网站经营模式和委托授权模式,其中大力发展商业性第三方担保机构,是解决电子商务信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应有针对性地加以借鉴。
3.2.3提高消费者在电子商务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网上购物有别于传统的购物方式,不少消费者还缺乏必要的购物经验,因此,提高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保护意识尤为重要。消费者要认真区分网上商城所提供的平台的真实性,以及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应尽量选择熟悉的购物网页,并要求提供货到付款的服务来降低风险。在购物之前,要了解网上商城是否在当地工商部门备案,这样一旦出了问题,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与网民之间的交易,在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规来约束的情况下,更要提高警惕,提防网上“陷阱”。
3.2.4加强行业自律。
电子商务行业应当反对采用一切不正当手段进行行业内竞争,自觉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保守用户信息秘密,不利用用户提供的信息从事任何与向用户做出的承诺无关的活动,不利用技术或其他掌握的优势侵犯消费者或用户的合法权益等。我国各地应逐步制定出电子商务行业的行为规范准则。
3.2.5建立在线信用信息数据库。
要尽早建立跨区域的在线信用信息数据库。政府有关部门可根据客观、中立、公正的原则,整合税务、统计、工商、质监、金融等系统中涉及企业信用的信息资源,建立在线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提供信用查询、公示企业守信或诚信信息、受理信用的投诉、受理信用的异议等服务,来营造电子商务信用环境。
3.2.6增强政府引导与管理能力。
各级政府要扮演好引导、扶持电子商务的角色。政府对企业电子商务的信用监管、建立对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的评级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企业增强电子商务交易信用风险防范、建立企业电子商务风险评价体系等,也是强化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机成分,应鼓励各地电子商务行业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各级政府还应大力改善相应的政策环境、机制环境、产业配套环境等。专家普遍认为,体制重于技术,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体制和环境,依然是重中之重。
3.2.7促进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联盟的发展。
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成立“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联盟”,旨在通过建立权威、公正的第三方资信评估平台,加强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该联盟致力于营造放心的网上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规范电子商务交易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电子商务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联盟以“鼎”为标志,就是要把业界优秀、领先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以诚信的经营理念、团结与协作精神,共同推进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壮大。加入联盟,遵守联盟公约,促进联盟的发展,可以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诚信环境。电子商务从完整意义上讲,是指在实现整个贸易过程所涉及的交易各方在网络平台上以电子交易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商业活动。电子商务环境,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环境,人们利用各种信息传输方式,可以快速进行信息沟通,数据、文档及图像的传输、处理和保存。电子商务使得企业与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迅速。电子商务环境为企业创造了一个高效方便的运作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4结束语
通过学习《电子商务概论》的过程中中我对电子商务这方面有所了解,在电子商务中拥有良好的诚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次期末论文的作业中,为了完成作业,在整个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的难题,我运用老师在课堂讲的内容与及在同学的帮助和自己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得以顺利完成作业。同时也对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有个大概的了解。最后特别感谢王老师和给予我帮助的同学。
参考文献
[1]方真.电子商务必须完善诚信机制[J].中国电子商务,2007(2)56-58
[2]刘珂尘.诚信,中国电子商务的前途[J].电子商务世界,2008(12)43-45
[3]万以娴.论电子商务之法律问题,以网络交易为中心[M].法律出版社,2007(6)8-10
[4]黄进才.网络交易中的若干法律问题[J].经济论坛,2005(5)123-126
[5]石滨.网上交易的信用缺失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2)176-178
[6]金镇.电子商务与诚信[J].情报科学,2006(10)14-16
[7]覃征.电子商务概论[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8-80
第三篇:何兵:法律治国,诗书化人(范文模版)
法律治国,诗书化人
作者:何兵 来源:南方周末
我与自己的研究生相约读点经典作品,每周用半天时间讨论。学生十余人,吃点喝点,闲话书事与人事,偷得浮生半日闲。目前已读完《共产党宣言》,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除此之外,还读了《贞观政要》、《论语》、《老子》,现在开读《孟子》。有人不解,以为这些与法律无关。前段时间,游南阳府衙,偶见一副对联:吏民莫作长官看,法律要与诗书通。感觉莫逆于心,增强了自己的信心。
法律人训练,其一是知识和技术,其二是思想和人格。两者孰轻孰重?近来盛行一种观点,以为法律训练就是技术训练,加上司法考试的强势引导,法科生除对法条作机械理解外,几无历史、文学修养,无大局观,成了法律匠人。此弊不除,贻害必大。
先说《老子》。老子说: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不欲而民自朴。
老子强调返朴归真,强调“静”和“不欲”,反对追求身外无益之物。人们的欲望如果无限膨胀,最终必然无法满足,盗贼因此群起,法令因此不彰。几十年来,法治建设存在一大误区,以为法令越多,法治越发达。结果,国家法令密如蛛网,社会纠纷多如牛毛,公民道德全面沦丧。有人归罪于教育,有人归罪于西化。开出的药方是,强化道德教育,抵制西方思潮,而实际收效几乎为零。道德教化重在躬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是以“治人者”和“士”为对象,要他们修己然后治人,而不是治人再来修已。再以经济发展而言。孟子说:“王何必曰利?”白居易也说:“上苟好奢,则天下贪冒之吏将肆心焉;上苟好利,则天下聚敛之臣将置力焉。雷厉风行,日引月长。上益其侈,下成其私。其费尽出于人,人实何堪其弊?”一个国家,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将经济作为国家唯一追求的指标,从上到下,利欲熏心。仁义之徒,何以存身?不仁不义,何以治国?
几十年来,社会以财富多寡论英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择手段地发家致富,遂成社会共识。对此,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有明确告诫:“不惜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这种感情轻而易举地散布在所有阶级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与此无缘的阶级中,如果不加以阻止,它很快会使整个民族委靡堕落。”胡锦涛同志提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有多少官员深省和落实了?“三公消费”至今不能公开,岁末突击花钱已成惯例,如此奢靡之风,源自政府而流布全民,几成大祸。
反贪是当今难题。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说:“为主者贪,必丧其国;为臣者贪,必亡其身”。反对官员贪婪,并不是要求官员固守贫穷。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其间有一个度的把握。除了对官员进行反贪教化,太宗对于官员采取厚养政策。官员俸禄、品秩都很优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务省官员”成为唐太宗的第一干部政策。贞观元年,太宗对大臣说:官员贵精不贵多。滥竽充数的官员,如同画地作饼,徒劳无益。
反思我们的干部政策,官员多,薪水低,贪官层出不穷。为了反贪,又不断地增加官员,步入某种恶性循环。由于工资低,为了调动官员积极性,国家设置多种官阶,对其进行精神安慰。一个县,竟有几十个县级干部。这又迫使官员不安于位,不安于事。官员为了升迁,对领导鞍前马后,小心翼翼。人格既损,正义何来?
唐太宗说:从今往后,假如搞艺术或杂务工作的人,技艺超群,可以赏点钱帛,一定不许破格授予官爵,与朝廷上的贤臣们并肩而立,同坐吃饭,使士大夫感到耻辱。按照这一政策,电视台的主播一定当不了市长——免得贤臣良相们耻辱。处级和尚之类的事,唐太宗肯定不为。
法律技术训练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大局观,以及对这些价值观和大局观的坚守。这需要对历史有深刻的关怀和洞察,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和同情。法律治国,诗书化人——法律要与诗书通。(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第四篇:3何兵:百年司法建设的经验总结(免费下载)
20008年6月7日,中国政法大学何兵教授在“燕山大讲堂”上做了题为“中国百年司法建设的经验总结”的主题演讲,以下为主要内容:
何兵:很感谢诸位在假日到我的讲座上来捧场。
我讲座的题目叫做“百年司法建设的经验总结”。所谓的经验我们有一个定义,我想是这么理解的,这100年来我们经过了什么?我们又验证了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经验。总结这100年的历史和经验,可能比我们去研究别的更重要。这是我自己深切的感受。
百年司法建设的经验总结,好的经验,我们称之为经验,坏的经验,我们称之为教训。这个问题在目前是极其重要的。最高法院院长肖扬任期届满以后,报纸上登出了他的一张照片,就是肖扬院长仰天大笑。据说这个照片被汪洋书记评为很有个性的照片。这是司法体系的一种解放。但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个照片可以不可以成为肖扬的代表性照片呢?这10年来“肖扬”的司法改革究竟如何?法院判决死刑应当考虑人民群众的感受,昭示着什么? 所以我们今天来谈“百年司法的经验总结”很重要。
一、清政府时期
今年是2008年,1906年的时候,清政府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情况,进行了官制改革。在那种官制改革的帽子下,设立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法院的大理院。离现在已经是100多年了。他们设立的大理院,就是按照民众的职业化模式来构建的。这个大理院的构建模式,很多理念比现代还要先进。比如说大理院的法官们是职业化的。据考证,大部分大理院的官员们都是法科毕业的,很多都是留洋毕业的。这从理念上来说是职业化的。
从另一个理念来说,它是中央化的。所谓的中央化是什么呢?大理院的官员,包括各地的审判厅的厅长,全是中央任命不属于地方。也就是说地方各审判厅、各检察厅的官员们,他们的权限都是在中央不在地方。可以发现,100年前改革的理念都是比较先进的。在宣统元年,它的管理是法部进行管理。司法行政归行政部门管,叫做“法部”。不像我们现在是归法院自己来管。一般官员的任命皆归本部,与各行政官员相区别,各省一律照搬。也就是说不论是法官们、检查官的任免都是法部在任免的。这个很简单就是司法独立。
除了这样,也有司法考试和考试制度。通过这样的考试制度和人事控制,国家把法律人成功的送到了审判席上。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法官的职业化。那么,今天大家所谈的法官职业化是怎么样?例如,贺卫方教授等一系列的学者,他们正在鼓励着司法职业化,但我觉得,法官职业化即使实现了也不会怎么样。也就是说我曾经一直在说的,我们司法改革的路线错了。我觉得他们是扛错了旗,走错了路。我们看看历史很简单,据统计1912年到1927年,大理院的院长一共79个人,其中69个人的学历都很专业。43个人毕业于日本,应该说日本对中国的法制建设是做了很多贡献的。大部分的法官和检察官们都是从日本毕业的。我们的董必武也是日本法科毕业的,进修了2次。结果他到最高法院当院长的时候自己说,我到最高法院来当院长之前,我只知道法院审案子要依法,后来我当了院长之后才知道还有程序法。但是清政府那时,有40多人是从日本法学院毕业,只查清楚4个人不是法科毕业的。而这4个人都是举人。也就是说政策层面上是需要实践的。这不仅仅是在中央,地方也是这样的。地方的审判厅、检察厅、法律人士已经坐了法院的江山了。可是大家可以想想,清政府那时的司法怎样呢?
二、北洋军阀时期
大家注意,研究一个时代的制度,你确实不能从它的制度本身规定来看。很大意义上要看回忆录。我当时想研究明清末的司法的时候,记得杨绛以前说过她爸爸是检察官。就找到了资料,看到了杨绛的回忆录。
杨绛的爸爸叫杨延杭,他在日本和美国都留过学,他做过浙江的审判厅的庭长、江苏的审判厅的厅长,北京高检的审判厅的庭长。杨绛家很有钱,是苏州第一家点电灯的人家。她爸爸在苏州当律师,经常在《申报》上写短评。这点跟我差不多。(笑)。他有一定的影响力,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确实是一个好人。他在浙江审判厅要杀一个恶霸,但是督军不同意。她爸爸说三权分立,我坚决要杀。这就是法律人的较劲。督军不同意怎么办?审判权、行政权、军权闹矛盾以后,谁来协调呢?如果督军火了,杀了他怎么办呢?在湖北确实发生过这种事,县长一不高兴,用一个连把法院围起来。权力发生了冲突怎么办?就得协调。有的国家有宪法法院,但是没有了怎么办,就找了袁世凯。督军告状说杨延杭太坏了,难以共事,不好协调。但是袁世凯清楚,杨延杭这个人耿直,想为民请命。所以袁世凯批了四个字——此是好人。另一边下令就把他调到了北京。杨先生虽然走了,但他走的时候把自己培养的人给提拔起来了。一直也延续杨先生的想法,也是要杀那个恶霸。杨绛那个时候小,就问她爸爸杀没杀啊?她爸爸说没杀,关了几年以后放了。杨先生到了北京以后,还是犯倔。有一个人犯罪了,他死活不让保释,结果第二天他就被弹劾了。杨延杭说,我抓这个人是铁证如山的。但人家依然让他放,所以杨延杭就生气了,说在朝不如在野,结果他到了苏州。但到了苏州后,他碰到了一个院长,一边审判一边的喝酒。结果他又找到了司法部的总长,换了一个新的院长。新换的人之前在美国被判了刑,一查发现这个人在美国属于金融诈骗被判刑的。杨延杭心就凉了。后来杨绛总结,我爸爸在治贪污腐败这方面,始终是一个失败者。杨延杭这样一个耿直的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比较少的。大部分人都是同流合污。我们现在也差不多,虽然现在也讲真话,但违心话也在讲。大部分人不像杨延杭这样的。所以那个时候,实际上司法是很腐败的。
这个故事里面反映出几个问题:
第一,杨延杭作为个体人来说,他是职业人士,他主张司法独立,他敢干。他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有情操。袁世凯作为最高权利者,他从政治角度考虑是选择了妥协。靠这么几个人——职业法官来抵挡这些拿枪的或者不拿枪的社会利益集团是不可能的。
三、民国时期 到了民国时期怎么样?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说法,法院为什么不独立呢?因为我们的财政不独立。在国民政府时期,法院的财政不归地方、归中央,中央司法院统一拨付。结果,司法院的会计长跟人合伙,利用司法经费囤积居奇放高利贷。又例如,为了多要经费。司法院虚报人数,只有3个人,可能报10个人。一下子有很多经费拨过来,然后按官职大小全部分掉了。这就是中央司法财政独立了以后的情况。如果说我们的司法财政放到最高法院去?最高法院会怎么样?最高法院会不会拿这个钱炒股票我们不知道,但它会拿这个来控制地方司法。你听话,就给你造一个大楼,不听话的话,我就给你造一个“厕所”。这是完全可能的。
1944年,当时的行政院一年审判了多少案子呢?每一年每个法官审了不到12个案子。一年,国家花了那么多钱,结果没审多少案子。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在行政上,最高人民法院不能独立于地方。有一个枝江县的法院院长判了一个人败诉,县长很不满,就让军队包围了法院。县长强迫院长把审判结果改回来。一方面司法不能独立于地方。另一方面,司法还不能独立于中央。实际情况是,中央掌握了人,地方掌握了实际的制约。这个时候很多人,觉得既然实现正义是不可能的,何必世人皆醉我独醒呢?所以那时的司法是很腐败的。我们现在谈专业的司法改革,有人说解放以后把国民党的司法都打败是不对的,但想想当时国民党的司法是如何的腐败的,这就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人民群众的感受问题。国民党政府时期,他们认为司法的行政权在行政部门手里。而政府又在政党手里面,所以政党通过司法行政权来控制。
这段经验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国家政治大局不稳的情况下,想进行和平的司法建设是不可能的。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想要通过司法来控制社会和建设司法是不可能的。我的总体感受是,中国确实不能乱,一乱以后什么都不可能。第二,靠职业法官进行所谓的法官独立,它的力量是很薄弱的。也就是,职业法官,是无法完成司法独立的使命的、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从这一段经历中所简单归纳的。它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指望通过法官们和教授们的努力来实现中国的司法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它的结果很可能重蹈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时期的覆辙,实际上现在正在重蹈覆辙。
四、建国初期
建国初期,因为缺少专业法律人才,所以请了一大堆转业军人,共青团、妇联和一些先进分子到了法院。但是这些人不会审案子。不知道怎么坐在上面说话。所以革命成功后马上面临一个大问题是,没有法官。缺几万、几十万。董必武说过一个故事。江苏的一个法官是从部队转业的。审一个人说其犯“五毒”了。那个人说我没犯啊,党的文件是这么说的。这个法官自己没看过这个东西。人家没犯怎么办啊。法官说等一会儿我上厕所去。这人等了半天也不敢走,说怎么上厕所这么长时间呢?最后法官再也不回来了。
缺少法官,但是案子要审,只好把国民党的法官留下来6000人。后来发现在法官中还是有腐败的问题,案子办的也特别的慢。当发现了腐败的问题后,一气之下把国民党的法官全部清理,也就是说职业化和大众化没有很好的融合起来。如果很好的融合起来,国民党的法官懂专业,人民法官懂感受,把职业和感情结合起来就很好了。但事物往反面的方向发展了,法院内部两条路线的斗争是很激烈的。有人认为法院是专政的工具。而有些法律人不是这样想的。最高法院的贾浅是很有个性的人,他说“我们的司法,不叫司法,我们叫司政策,你们说什么是实事求是、审判原则,这是空口号不解决问题”,他还说“一般的人员缺乏法律知识,审案子就知道左了,右了,重点打击、分别对待、今后从严,就说这个没有一点科学性”。
一些业余的人做法官,也不知道法律行政要件。贾浅审案子有特点,他审了强奸案,审的比较细,说有一个人强奸少女是多少个,他就要问。他问“顶了多少次,摸了多少次,蹭了多少次”,他一次一次的问,结果有人说他不懂人民的感受。他的用意显然是想分辨强奸既遂和未遂。而有人认为全不考虑人民群众的感受,与人民群众的气氛不协调。所以建国初期,毛泽东想搞人民司法,“大跃进”的时候批判搞司法神秘主义。说老百姓根本就不懂,所谓的司法独立就是不考虑人民群众的感受。
毛泽东的时候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将一大批的人民群众拉来审案子,后来又请了20多万的人民陪审员。当时案子比较多,50年代初就出现了积压。那个时候人大也不健全,人大本身就是党运作出来的,所以决策还是党的。虽然有了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朴素意愿,但没有办法实现它的制度化和法律化。那个时候法院是混乱的。董必武说,“如果各地法院、人大代表请我汇报我们法院是怎么办案的,我无可奉告。如果外国的朋友问我法院是怎么 办案子的,我难以作答”。因为道理很简单,法院没有诉讼法,而一年判几十万上百万件案子,你是不知道它是怎么判出来的。所以在那样一个剧烈振动的时代里,想形成现代的司法根本不可能。司法演变到现在的这种状况,恐怕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当然也有一定的偶然性。我通过读这些书能感觉出来,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从1949年一直到1950几年的时候,法院的演变路线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在走。那个时候的杂志比现在的杂志好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法院在杂志里经常自己讽刺自己,法院自己批评自己,不像我们现在法院办的《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报》,自己绝不批评自己。比如当时的杂志说“难道这不是主观主义作怪吗”?“从这面镜子看看自己”。这是当时的文风,比较朴实。如果没有57年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也许不会演变到现在的状况。大跃进的时候,山西的一个法院写文章《我们的工作是怎么“跃进”起来的》。他们的工作是加班加点,加班审案,迎接共产主义的来临。如果共产主义要来了,就没有强奸、抢劫、民事纠纷、刑事案件。为了实现这样的结果,有的法院就提出了“四无”。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就进入共产主义了。共产主义不会有抢劫的,没有事做了以后,法院不就解散了吗?
我们说这段历史,从49年到57年“反右”之前的历史给了我们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呢?搞司法民主化,没有落实到制度化,而且没有时间和条件制度化,制度化和民主化没有结合起来。实际上在急风暴雨中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司法民主最终也会导致司法腐败。
五、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来法律要制度化、民主化以后,开始了我们的司法建设。这个时候还没有提到我们的司法职业化问题。当时恢复司法实际上还是按照行政的模式来构建的。后来大概到了9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司法职业化”。职业化背景想解决的是,当时很多的非职业人士,尤其是转业军人到法院,没法儿控制,所以想通过司法职业化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当初提“法官职业化”的命题的背景。当时很多的“三无”、“三盲”院长,现在我们的职业化已经实现了。至少现在不考司法资格是不行的。
但今天来看职业化是失败的。失败在什么地方呢?将法官职业化上升为司法职业化。中国司法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主要是职业化和民主化结合起来。应该讲职业化和民主化应该有效的结合起来,法官职业化、职业法官职业化没有问题,但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的神秘,中国现在的司法神秘主义抬头了。法官现在办案子其它人不能说,为什么你们办案子我们不能说呢,他不会告诉你的。所以必须要清醒的认识,第一,司法没有那么神秘,不过是将一个纠纷套到法律里面去,没什么了不起的。什么法学理论博大精深,我不相信这个。胆大心细就可以了。我说的胆大心细是要大胆的设想,又小心的求证就可以了。
我们现在要开始人民司法,司法的民主性要提出来。我要归结几个要点。
第一,司法是人民的,不是法官的。
人民有权利、有秩序的监督司法,包括人民选举法官,法官有什么不能选的?现在不都是人大在任命的吗,法官可以选举,法官可以竞选,法官选举要公示。美国也有竞选的,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不也是议会批准的吗?
第二,法院的日常活动人民要监督,要建立健全对法官的考评制度。这个监督要由专业的行业来进行。现在律师被法官压的喘不过气来啊。大家来考评,过去办案怎么样,不能我们自己说办的很不错,谁相信啊?有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法院的行政诉讼一年10万件不到,而一年上访的有多少?从这个数据就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法院是什么感受。所以,要进行民主的考评。然后人民陪审。还有其他的人民监督,法院审判是可以公开的。根本不存在法院报道经过法官同意。因为公开开庭审理,就可以报道的。公开审判的意思是,让人民群众监督,记者就是监督的主体。很多事实际上并不那么复杂。对司法建设要杜绝神秘主义。
主持人赵鹏:非常感谢何兵教授的幽默风趣的报告。我们下面有请许身健博士做点评。
许身健:各位听众大家下午好!首先我感谢腾讯网请我做何教授的点评。可以说我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今天何教授主要是做了百年司法建设的经验总结。我们大讲堂的第一讲是回顾法制30年。78年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30年也是跟100年的经验结合的很多的。这100年按梁启超来讲,从清末开始是中国5000前亘古未有的变化。日本60、70年代发展的比较快的时候,有人也写过《激荡的百年史》。从清末到现在这100年,这也可说是我们中国动荡的百年史。我们总结司法的经验,还应当看到这是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我们应该说司法的现代化是而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刺激了中国的现代化。何教授今天首先解读了什么叫经验,我们现在的司法民主化是比较重要的。它和职业化不存在那么大的矛盾。如果说可以出现精英法官也是非常好的。
第二,何教授提出来追问司法改革成效的问题。我觉得起码到现在,司法改革的成效是比较大的。但我个人认为,司法改革符号化的问题比较多。我们围绕仪式做的比较多,象征化做的比较多,可能有一些法院开始考虑犯罪嫌疑人如果出庭的时候能不能囚衣不穿了,可以不可以穿便装。我个人认为司法改革的重要的意义,不在于符号化,而是在于人民分享司法权。他提出来王院长提出来考虑民意的问题。我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叫民意也是有一定的问题。网民可以不可以代表人民的民意也是一个问题。我们不要忘记,你示威了会表现的比较的激烈。但实际上在这个社会中有这样的一个词叫“沉默的大多数”,也许沉默的人或者是人民的大多数。所以民意,未必是网民来代表人民的声音。第三,何教授提出了中国100年司法的发展。他举了杨绛的父亲杨延杭的例子。他说民国时期法官腐败的比较多,但我们不要忘记民国比较好的法官也比较多。比如说谢怀栻。他是民国政府派到台湾地区的第一个法官,台湾光复之后第一份判决书是谢老在写的。我想,建国以后谢怀栻从“反右”以后受的冤屈是30年。他死的时候说我个人受到了一些委屈算不了什么,只要我们中国走的比较好就可以了。打倒了“四人帮”以后我们发现谢怀栻这个从民国时代出来的法官是非常好的。我个人认为何老师省略了建国前段的历史。建国以后,包括反右的事情我们不要忘记延安时代。我们那个时候有一些法律的楷模,比如说马西武。在延安时代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司法的程序非常的复杂,自然而然要讲便民,马西武审判的办法耗费的资源是比较少的。
当然,何教授还提出来“司政策”这样一个想法,包括贾浅对强奸问题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贾浅的做法在当时是比较细致的。不管怎么说,包括到现在我们考虑一些刑事案件包括“高莺莺案”的时候,肯定是细节抓得不够。如果发挥贾浅的精神的话,可能会比较好。那个时候是没有被害人利益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贾浅大体的表现了法律人士的风范。
芝加哥大学有一个博士生是刘思达,他最近写了一篇文章,他做研究是这样的,他把1978年到现在上上海有一本杂志叫《民主与法制》,其中有一个栏目,在生活中如果有谁遇到了一些问题就可以问这个编辑部。刘思达发现,律师在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回答比较的简单,但是法律人士回答问题是越来越云山雾罩。
最后,何教授提出来了司法的精英化和民主化的问题。我觉得这不是问题。现在的法官应该职业化的地方,不是特别的多,民主化的东西没有搞。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职业化和民主化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要搞民主化,因为在关于善恶的问题,老百姓的判断和我们是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在定罪的问题上,美国和英国的陪审团是把决定权给陪审团。但在量刑的时候陪审团会受感情的影响。中国的法律环境职业化做的并不够。民主化法院在这块进行的不多,因为民主化主要是对司法权进行分割。现有的情况下,法院是不愿意做的。贺老师他们主张精英化,所以我想搞民主化主要靠推动,这个推动既包括教授和专家,也包括下面的一些人。
关于司法改革的问题,现在总的感觉是我们国内考虑的是符号化的问题比较多。但看看周边的国家比如说日本和韩国,他们是让人民参与司法。日本人比较喜欢服从权威。但现在日本已经在搞陪审团制了。所以我们国家下一步的改革就是要人民参审系统。我想说的就是这些。
第五篇:中兵杯活动总结
秦皇岛市“中兵”杯象棋赛活动总结
燕山棋社于第13周在院团委和社团联合会的指导下以及秦皇岛天道棋院、秦皇岛中兵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协助下承办了面向秦皇岛市八所高校的“中兵”杯象棋比赛。本次活动的主旨是“以棋为友,棋乐无穷,在方寸间感受大智慧”
一、活动目的
为各校选手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提高中国象棋棋艺竞技水平,选拔优秀选手参加“中兵”杯全国象棋公开赛
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社团活动,增添社团魅力; 为12月17日举办的“中兵”杯全国象棋公开赛做宣传、扩大有关单位的影响,二、活动奖项
团体奖前六名均颁发奖杯
男子组女子组前10名由市体育局颁发奖状。
前十名男子组亲三名有奖金,第一名人民币800元,第二名人民币500元,第三名人民币300元。女子组前三名奖金分别为人民币500元,300元,100元。男女4-10名选手颁发奖品,为一军用水杯。
团体奖
第一名 燕山大学西校区 第二名 燕山大学东校区
第三名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第四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第五名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名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男子组个人前十名
1贾华洲 燕山大学西校区 2 韩亚帅 燕山大学西校区 3曾志翔 燕山大学东校区 4景家栋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5王俊洋 燕山大学东校区 6牛川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7王宁
燕山大学东校区 8梁振宇 河北科技示范学院 9刘阳
燕山大学西校区 10杨雨浓 燕山大学西校区
女子组个人前十名
1刘建梅 燕山大学西校区 2陈超凡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3袁雪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4于小佩 燕山大学西校区 5刘璐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6黄美杰 燕山大学西校区
7高佳欣 燕山大学东校区 8马中霞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9孟露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10何苗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三、活动整理
2011年11月20日,“中兵”杯秦皇岛市大中院校象棋比赛在燕山大学东大活102举行,在众多参赛选手的一番激烈奋战后落下了帷幕。本次比赛由秦皇岛市体育局、秦皇岛市体育总会·秦皇岛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秦皇岛天道棋院、秦皇岛中兵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由燕山棋社承办,各个单位部门分工明确又协调统一,从而使大赛顺利进行。
本次活动以“以棋为友,棋乐无穷,在方寸间感受大智慧”为主题,以弘扬校园文明,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各大院校象棋爱好者之间的联系为目的,由秦皇岛各大中院校学生共同参与,高手云集,让各路高手可以交流切磋的平台,在娱乐身心的同时,感受激烈交锋后的酣畅淋漓。
1.从活动的前期准备到结束,总体来说此次活动圆满成功,本次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拉近各大院校之间的距离,也让象棋爱好者们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机会,彼此间的合作与沟通更为密切。
2.而且也通过版这类大型活动提升了社团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关注象棋,喜爱象棋。以利于棋社以后在校内举办棋类活动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3.此次活动在棋院老师的协助下,比赛组织得十分有条理,各个细节都注意到了,过程比较流畅。在秦皇岛市各高校面前树立了燕山大学学生社团的良好形象。为学校增添了光彩。
虽然这次活动进行的很成功,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有待调整和改进。
(1)比赛前的准备工作并未完善导致比赛延迟(2)宣传工作力度和范围有待进一步加强
(3)比赛中少部分时间存在纪律问题影响到棋手发挥
总而言之,这次棋赛是非常成功的!在每一次活动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改进,进而超越过去,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在社团联合会的积极引导和燕山棋社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棋社一定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宣传预算:宣传单0.1*30=3元活动宣传横幅45元,活动项目介绍0.1*30=3元,宣传海报纸10元,彩笔及胶带20元 矿泉水96元 奖品及证书2600元特邀裁判水及纪念品60元,共计2837元(其中2645由赞助方赞助)
燕山棋社秘书部
2011年11月23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