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汇报:关于大学精神的思考
尊敬的党组织:
如果一所大学,没有一种共同的精神,没有一种文化的积淀,那是多么的可怕!就像一群草原上没有目标漫跑的小羊群,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明天又会是什么?
昨天看了那本《北大青年》,想想80后的北大学子在校园里凌晨两点都还在背GRE单词﹑看厚厚的专业书籍,更有甚者因为没有座位自习,跑到校外的餐馆自习至凌晨;想想在申奥成功,庆祝建国﹑建党﹑建团多少年时,在非典时期,在纪念五四运动等等一系列活动中,他们满怀激情地投入﹑参与;想想未名湖畔﹑博雅塔的一群群身影等,还有一代代老校长,像严复先生﹑蔡元培先生;想想……还有很多很多!
即使在各种信息爆炸的今天,北大精神受了多少现在文化的冲击与磨合,它的根一定都深深扎于每个北大人心中!永远永远!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并且,大学也,非大楼也。虽然大学的主人是学生,但大师的指引﹑人格熏陶也极为重要。不然,大楼只是冰冷的水泥墙罢了。
想起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中说道:“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再想想我们目前的大学校园是怎样?大学生活是怎样?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探讨大学精神
探讨大学精神
本学期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课程中我们探讨了很多关于大学精神的问题,这是一个有关哲学的问题,一个值得探讨并且深究的学术课题,在这堂课上老师交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价值观的探讨。
尤其是在探讨西南联大精神的时候,我们更能感受到真正的大学精神,在越来越浮躁的当今社会,大学作为一个相对纯净同时也是也是与社会接轨的地方,我们应该学什么应该怎样学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西南联大在短短八年时间创造出来的成绩令当今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媲美,那时的西南联大处于抗战时期,物质及其贫乏,但学子们的精神生活却及其丰富,记得我们探讨过大学最可贵的在于学术自由,据说西南联大的教师讲课及其自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学生讨论交流启发学生,这一点真的很宝贵,在看何兆武的上学记时他提到在西南联大上学的氛围,由于没有娱乐活动,大家天天呆在学校里面,多数时间是在聊天的,大家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一起辩论,并且为这种乐趣乐此不疲,当然他也提到了与我们很相似的处境,他们也混学分,逃课,对于不感兴趣的课也是旷掉,然后去窗外聆听大师的精华思想,这样一种为学术主动选择的过程是难能可贵的,对于当今学子,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大师,更是一颗安宁是心,一颗求知上进的心,
第三篇:大学精神浅谈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大学,起源于西方中世纪,中世纪的大学一经产生就高瞻远瞩,并争取到了自治权和学术自由权,这对现代西方大学的产生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中国大学的建立,明显受到了西方诸大学理念的影响和启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就是仿效西方的大学建立的。
不论中西方几乎所有的能够蓬勃发展的大学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有一种无形的影响大学发展的力量,也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来形容,如果说把大学比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大学精神就是这个人的灵魂,没有大学精神,这个人就像没有灵魂的人,徒有其形,很难存活下去。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对大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抵御腐蚀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大学里聚集着有知识的、有理想的、有活力的一群人们,这些青壮年将来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踏入社会之前,他们大多数还只能算是半成品,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真正形成,当真正面对社会的各种挫折与诱惑时,这些人会有几分定力不至于堕落呢,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还是危害社会,一切都是未知数。要把自身的活力迸发出应有的光辉,大学就是方便他们迸发光辉的加油站与中转站。大
学学生大多是来自各个不同地区精英人群,代表着各自地区的特色文化,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文化的交流、传播必然会造成文化的碰撞,大学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成为了文化碰撞的战场,大学精神对如何将大学生打造成一群真正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如何有效的在大学里开展科研、创新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精神有三种表现:一,永恒的道德精神;二,自觉地学术精神;三,敏锐的时代精神。
道德精神应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因为不论是大学、中学亦或是小学,凡此类者皆为教育,教育以育人为本,然后才是传授知识。蔡元培曾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可见,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而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开篇便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延续千年,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首先指出明明德,明明德也就是发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同时也应是弘扬美好道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明明德都是重要的。爱因斯坦这样解释大学:“学校学校应该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人才首先要成为人,然后才能为才,所以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修养的绅士,而不是培养一群专于一门的技术工人或是品质恶劣的所谓的“文化人”。蔡元培曾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
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对社会贡献最大的是人才,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仅仅是变质的某一方面的专家,而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人。能力越大的人,他们贡献也就越大,当然,一旦他们走偏路,危害也同样巨大,“毒奶粉”、“地沟油”时间便是最好的反面例子。所以,大学精神中道德观的体现就尤为重要。
自觉地学术精神对大学的发展乃至文化、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雅斯贝斯在《大学的理念》中强调: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首要原则,“大学的内在精神是通过每一个研究者及学者所表现出来的哲思活动为标志的。耶士培在他的《大学的精神》中说:“大学必须有知识上自由的交流。”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固步自封必然导致走向消亡。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璀璨的明珠,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学术的自由化,学风开化,受到社会上其他因素的制约较小,学术才得以蓬勃发展。而今的大学,也应该被赋予足够的学术上的自由,这是大学赖以发扬光大的重要前提;应该打倒“权威”,才能完善、贴近自由的学术精神,我认为,大学里可以有大师和教授,可以有专家和学者,但是绝不可有社会上所谓的“权威”,学生也应该有一种敢于“打倒”权威的勇气,敢于突破权威的桎梏。科学家是值得尊敬的,专家学者是值得尊敬的,权威却是不应该存在的。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学区别于中学的很大的一点就是有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可各执一言,而不是所谓的权威一支独大,决不能允许一言
堂的存在。只有这样,大学才可以迸发出最璀璨的光辉,师生们才可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不朽的丰碑。
拥有敏锐的时代精神,是一所大学延续下去的重要保证。毋庸置疑,大学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是研究学问、传承文明、探求真理的地方。它同时也肩负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那就是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提供中坚力量,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除却学校的教职工外,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也将会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所以大学教育需要在自由教学、研究的同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抓住时代的脉搏,为大学的蓬勃发展创造机会,为社会提供最合适的人才。
完善其形体,发扬其精神,我们的大学才可以坚定地走下去。如今,我们的国家强盛了,大学的硬件设施也有了显著地改善,其形已经初具;而相比与国外大学,我国的很多大学还太年轻、太稚嫩,短短几年新建的众多大学还需要形成各自的大学精神,路还很长。
文|木鸢
第四篇: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 = 大师 + 大爱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维系着大学未来的命运;教育的理念决定着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的大学应归功于她的精神,声震寰宇,名噪一时的大学也是缘于她的精神。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代表。
一、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因为梅老校长这句话的指引,再加上清华人的努力奋斗,清华最终有一个名不见传的留美预科学堂变成了世界著名高校,这就是大学精神的最好例证。随着中国大学的扩招,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各大高校纷纷进行校区扩建,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当我们置身于大学校园时,会发现处处高楼林立,佳木繁阴,幽雅的环境正是大多高中生理想中的“天堂”。这也成为很多高中生考大学的学习动力。诚然,高校的校园建设和硬件设施的确很重要,校园建设和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会发现,楼是变高、变漂亮了,可依然喧闹、拥挤;校园是变美丽了,可随地吐痰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切难道仅凭建高楼、美校园就能完成吗?答案是:NO.高校在埋头改善硬件设施,却无暇顾忌软件的更新换代。说白了就是缺真正的大师。因为人才是大学的主体。蔡元培治下的北京大学,没有高楼,没有幽雅的校园风光,甚至连一些基础的实验器材都没有,然而当时的北大名冠中西,成就斐然,能够掀起思想界之风,出现百家争鸣之胜景,因为当时的北大有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在炮火中诞生的西南联大,条件之苦可想而知,但这里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这里云集了陈寅恪、周培源等一批学术大家;占地面积仅1000亩的麻省理工学院(清华5340亩,北大4080亩)被推为理工大学之首,它之所以如此优秀,因为这里先后共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执教。
大学,不只是钻研高深学术的研究院,也不知是传统深厚的人文学科,在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看来,大学精神之所寄,在于教师树立楷模与学子自谍修养。时人乐于传诵梅校长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却不大追究这句话的内涵。对于大学来说,“大师”之所以至关重要,不只是因其学识渊博,智慧超群,更因其可以为学生提供追摹的目标。我们的知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指点。
二、大学需要大师,更需要大爱
名列美国榜首的世界顶尖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不仅有恬静的校园和优美的大楼,更充满着大师和“大爱”:她只有6500名学生,不算大,又没有医学院,也不是综合大学,但是她却培养了2位美国总统,又在诺贝尔奖100年的历史中培养了24位获奖者。正是因为她的宽容和“大爱”,安德鲁 ·怀尔斯教授才有可能9年不出1篇论文,埋头苦干、静心研究,解决了困扰世界数学界长达了60余年的一大难题── 费马大定理,最终获得历史上惟一的菲尔兹特别成就奖;她也允许患有精神病的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静心地生活在校园内,并给予极大的关爱,终于使他在与疾病搏斗30年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充分体现了人
类应该具有的美丽心灵。我想,这恐怕就是普林斯顿大学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第一大的真谛!
对于不少正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前进的国内大学而言,普林斯顿大学的经验不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吗?
大学精神是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生命一样重要。
教育学院
12应用心理学
王兴刚
联系方式:***
第五篇:大学思考
别人的成功你不能复制-写给刚上大学的妹妹作者: 李一帆 亲爱的妹妹王淇,不要怪我倚老卖老。虽然只比你大七岁,但在我眼中,你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娃。不幸的是,这七岁的优势在我们相同速度的成长下变得愈发微不足道。最残酷的现实莫过于,你已经上大学了,我的求学生涯却还没有结束。那天你给我留言说,哥哥,大学应该怎么上。我沉默,不是因为不屑于回答,而是我没想到你这小屁孩会问一个连我也没太想明白的问题。
所以我决定今天仔细想想它。就好像很多史学家说不应以史为鉴一样,我也希望你能客观对待我将要对你提的建议。且不说我远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其实我不觉得任何人的成功可以复制。我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把一些我自己亲身经历过和想过的东西讲给你。之后,见仁见智,便是你自己的事情。
大学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在我看来,它好像是美国黑色星期五通宵排的那个超长的队:入大学前,大家规规矩矩地列队朝高考这个统一的方向前进。高考一结束,各自奔前程,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自由。每个人选择不同的路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被别人绊倒,有人冲过去才发现东西早被抢光了,也有人进门后眼花缭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机会在犹豫中流逝,最后颗粒无收。离开的时候,你会带走两样东西,一是手中的商品,让你得到短时间的满足,二是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能力,让你受益终生。对于多数人而言,大学留下最深的印迹就是这种竞争下培养的生存能力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在外面漂了这么久,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在哪里,陌生人之间自我介绍,一般会互相问两件事,老家哪里,本科哪里。前者决定了一个人的风俗习惯,后者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本科同学凑到一起,不论分离多久,总能感受到强烈的共鸣,足见这短短的四年对一个人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我本来想象乔布斯那样很酷地讲三个小故事,可是我既没有得过癌症也没有被自己的公司炒过鱿鱼,为了不让这个神圣的话题被我平淡的人生经历扫了兴,我决定还是很俗套地来一篇八股文,把我想说的话更明白地说出来。
懂得选择
很多人觉得,做错误的选择是很糟糕的事情。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更糟糕的是,更多的时候,你甚至没有来得及做选择,机会就溜走了。时常问问自己,过去的一天,或者一个月,我都在做什么,是一个个清晰的选择呢,还是浑浑噩噩在自己都搞不清的状态中就过去了。一个不懂得选择的人,一定是一个漫无目的的人,也一定是一个一无所成的人。
说说我自己吧,从小到大,初中保送高中保送大学保送,基本上没什么机会做选择。大学第一天就傻眼了,原来人生可以这么high。篮球场上从中午打到天黑,周末一觉睡到天昏地暗,还有那些丰富多彩的,永远也参加不完的讲座和社团活动。那时的我,几乎不用做什么选择,一晃就是一周,一个月。一年下来,考试成绩没进班里前一半,别人奖学金5000,我只有1000。虽然我从小也不是什么天之骄子,但自信心上的打击是我不能容忍的,别人能做到的,我没有做到。痛定思痛,我意识到要改变,必须学会选择。大二开始,我强迫自己每天早晨8点无论有没有课都必须离开宿舍去自习,除了篮球队必须的训练和比赛,我几乎从来没有去过篮球场。那一年,我没有看过电影,没有打过游戏,甚至几乎没有出过学校大门,女朋友也因为没时间陪而分手。同时,我参加了学生会,每天晚上跑来跑去忙各种琐碎的事情,往往到半夜才回宿舍。我特地买了两个应急灯(晚上11点就熄灯),在熄灯后坚持自己写每一份作业,实验报告,不论多晚。因为我知道,只有坚持,才能让自己的选择变得有意义。
大二结束,我的拿到了全系仅有的三个一等奖学金,当选了系学生会主席,并第一次跑下了北京马拉松全程。迄今为止,我依然觉得大二那一年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一年。我并不觉得自己突然变聪明了,而更应该归功于明确的选择和坚持。对于我而言,大二一年的选择就是学习成绩和学生会工作,任何其他时候都必须让路。当我把每天的一次次选择都以这个标准来审视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领先周围人一大步了。有取有舍,才会有失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每一个选择本身其实都没有对错好坏。但我发现,那些自始至终坚持追求同一样东西的人,不论是出国,社会工作,甚至是自己的某个不被别人看好的特长爱好,大多都能“修成正果”,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很多很聪明的人,也许是可选择的太多,顾得失太多,最终在每一方面都只能浅尝辄止。也许高中的时候你听得最多的是木桶效应(最短的板决定木桶能盛多少水),大学恰恰相反,真正能够让你的简历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不是你修补过的不足,而是你曾经攀登过的高峰。
优秀是一种习惯
如果说人生在于一次次选择的话,坚持每次都做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很困难的事情。就好比减肥,每次吃饭的时候都在菜叶和回锅肉中选择菜叶,一定能成功。可是,残酷的事实是,每天坚持吃菜叶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尤其是每次饿到两眼昏花的时候,看到五花肉,却要大义凌然地选择菜叶,简直是不可理喻。有没有办法能让这个过程不那么痛苦呢?
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把它养成习惯。我本科时候最喜欢的座右铭--优秀是一种习惯,现在听起来真是年少轻狂,不过话糙理不糙。良好习惯的神奇之处在于,一旦养成,每一次选择所带来的痛苦就会大大下降(我后来知道这个是有神经学依据的)。前一段我本科的一个直系学妹在网上红了,就是那个“清华学霸”马冬晗。我在看了她的那个作息表以后,对这个比我小四级的学妹佩服到五体投地。看她每天从早晨6点起床到晚上12点睡觉几乎滴水不露的规划,想象一下如果她如果每次做决定的时候都要左右纠结,那简直是非人的意志。大胆猜测,她得益于自己良好的习惯,重复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相对容易很多。
尝试积累
某伟人说过,没有积累的人生是失败的。很多人都说积累,事业积累,感情积累,仿佛什么都可以积累。到底什么才算积累?积累就是做一件事,时间越久,做得越好。它听起来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困难。比如我问你,你妈妈做的过油肉,在过去五年里有没有变得越来越好吃?答案很可能是没有(二姑我对不起你)。是因为她的水平已经跟最好饭店一样了么?也不是。是因为她仅仅是在重复做菜这个过程,而没有从积累中得到提高。同样的道理,比如你参加一个社团,用积累的态度去用心做每一件事,不论做什么,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反之,如果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滥竽充数,到头来肯定一无所获,更谈不上积累。
记得我刚开始做学生会的时候,因为年级低,每天的工作很枯燥,基本上就是写通知,发传单和贴海报,几个月下来产生了抵触情绪。一位资深的学长跟我问我,你以为贴海报就是简单的两个大图钉么?你知道什么时间贴在上去会让最多的同学看到么?你尝试过在贴之前分析墙上已经有的海报,选择最不容易被被盖住的地方么?不要小看贴海报,它可以充分地体现一个人愿不愿意用心做事,和会不会用脑子做事。那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放下了浮躁的心情,学会了从认真做每一件事中得到积累。
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尝试着以积累的态度去认真做它,相信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交值得你骄傲的朋友
大一入校的时候,辅导员告诉我们一条定律,学校里,“牛人”总是成群出现,周围的小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比如有些班的同学爱打游戏,年级里打游戏最疯狂的同学都是他们班的。也有的班学习氛围特别好,年级前几名都集中在他们班。有人说学校像是一个小社会,那么选择自己周围的小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多数不具备钢铁意志的凡人而言(当然包括我自己),被充满“正能量”的朋友包围,会很自然地把你选择的天平偏向“正能量”。那个年代学校流行一样东西叫做“自习小组”,就是一大堆同学自发组织起来在固定的时间上自习,不按时出勤的人会被驱逐出小组。看似简单,却是异常的有效,很少有人偷懒,因为没有人希望被自己的朋友们“鄙视”。时间久了,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匪浅。
上大学之前,妈妈跟我说,在大学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脉。很多年,我一直把人脉简单地理解为以后步入社会可以帮忙的朋友。后来慢慢长大了,尤其是出国以后,自己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其实从概率上看,毕业后能真正“用得上”那些朋友的几率是非常小的。那么,难道交那么多朋友花的时间都是浪费么?当然不是。朋友之间相互帮忙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互相的认可,和精神上的支持。也许生活已经没有交集,多少年后重逢,几杯酒下肚,彼此之间的欣赏的还和当年一样,不论得志抑或失意。有这样一群值得你骄傲的朋友,他们会在你身处逆境的时候毫无条件地支持你,也会为你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而骄傲。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就是这个道理罢。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刚来美国的时候文化冲击很大,尤其是价值观的选择。可能是生存压力不一样吧,相比大多数中国人,老美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更在意自己是否喜欢,而不太看重它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金钱和地位。我开始的时候也很困惑,为什么有人会愿意放弃几十万年薪的工作去学校教书,为什么有人会辞掉朝九晚五安逸的生活去非洲帮助失学儿童。随着周围美国朋友越来越多,对这个问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人短暂的一生,如果仅仅追求金钱和权力,最终只能为满足无尽贪婪而陷入更深的痛苦,永远有比你更有钱的人,比你更大的官,你永远不会真正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给了自己一个万剑不穿的盾牌,坚持它,这个世界上便没有人可以否定你。坚持梦想,听起来很虚渺,却很有分量。也许真正能做到它的人已经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却恰是他们最终得到了我们的尊重。
本科毕业四五年,曾经的同学少年不少已经成家立业,他们中不乏年薪百万的金融精英,叱咤风云的新兴企业家和造福一方百姓的政客。我想讲的,却是两个当年看起来不是那么耀眼,甚至很“非主流”的同学。
第一个同学,跟我本科打交道不多,唯一印象就是人胖胖的总是乐呵呵的,很低调,毕业后,多数同学推研出国,他反其道而行之,去南京市一个贫困县做了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四五年没有消息,再听说他的时候已经成为南京市团委副书记,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封面。他的名字叫石磊,全国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
另一个同学,是我的一个很好的国防班的朋友。在学校的时候我就很佩服他,球打得好,人很聪明,而且从来都是一副军人的雷厉风行。在多数国防班学生毕业选择去研究所做相关研究的时候,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去南海边防当特种兵。我不是个军迷,却也知道海军陆战队属于那种全是身怀绝技的高人,训练比陆军还苦一百倍的地方。后来,当他的多数同学喝着咖啡坐在电脑前面写代码的时候,他很威风地抗着枪乘着快艇巡逻在祖国边疆。同样的,四五年后,我看到一条新闻,他通过自己扎实的科学知识储备,英语能力和超人的毅力,已经在中美军事演习中承担起了重要角色。他的名字叫李振华,南海某陆战旅的明星战士,一个有着工程师严谨的铁血汉子。
没有人是不可以被战胜的。但像我的同学们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就没有人可以对你说不。
寻找自己的爱情
我是犹豫很久才决定加上这最后一章的。你应该知道,从小叛逆的我从来都是被爸妈围追堵截阻止早恋,而我今天却要堂而皇之地给你讲谈恋爱的必要性,真是感慨。
我认为恋爱尤其是校园爱情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一场好的恋爱可以更好地帮助你形成完整的人格,加速心理的成长,并培养你足够的信心。这些是任何好朋友无法替代的。某种意义上说,朋友永远是片面的。再好的朋友也只能接触和认可你生命中很少的一部分。比如我有很多球友,我们经常一起打球,喝酒,吃烤串,彼此欣赏并且信任,可以算的上是铁杆,但他们依然是片面的。假设某哥们没有上进心,考试总挂科,他依然是我的好哥们。恋爱则是相反的,决定跟一个人谈一场恋爱,就必须要完全接受了这个人的所有优点和缺点,一个没有上进心的男生往往是不被接受的。和对的人谈一场对的恋爱,不应该是让你放纵自己的个性和缺点,而应该是让你在两个人的交往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并给你足够的动力去改变它。上大学以后经常会发现从来没谈过恋爱的男生恋爱以后“靠谱"了,不仅是因为他们感到了作为男生应该对女生负起的责任,更是因为他们从自己女朋友对自己全面的认可中得到了生活的自信。这些责任感和自信心是很难从恋爱之外获得的。从这个角度说,谈一场好的恋爱,让自己和对方都变得更有责任感,更自信,更懂得怎么去爱别人,即使最终不能在一起,也是值得的。
写在最后
崩溃,本来想一晚上写完的东西写了一个月。太久不写中文就说话不利索,加之越写越觉得责任重大,越不敢敷衍,一不留神灌出五千字来,希望你没有失去耐心。
总结一下,其实我不想让你盲目接受我的任何观点,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不能复制的,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我只是希望把一些你可能没想到的东西提出来让你思考一下,我相信你冰雪聪明的你做的任何选择都不会错,而作为善解人意的哥哥我也一定会坚定地支持你的每一个决定。
四年时间很快,我一定会去参加你的毕业典礼,也希望到时候的你可以开心自信地告诉我,哥哥,我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大学生活。
李一帆
2013.1.9凌晨于芝加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