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6年中考热点精讲精练
2006年中考热点精讲精练
第一讲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一、“十一五”规划
时政热点连接1、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死十六究 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按照中共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简称“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我们国家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逐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的关键时期。
(1)“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六大原则:
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3)“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发展
第五、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4)“十一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第一、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热点与考点结合1、中共中央提出“十一五”规划的依据是什么?(中国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十一五”规划的提出、制定、通过、实施的机关及依据是什么?
(1)提出:中共中央:
依据: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通过:全国人大:
依据: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享有最高决定权(最高立法权、最高
监督权、最高任免权)
(3)组织和实施:国务院
依据: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肩负
着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组织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向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
3、“十一五”规划的提出、制定、通过、实施的过程,说明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的关系是怎样的?
(1)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党要遵循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议,只有经过法定程序
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由国务院负责实施;
(3)国务院要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
4、怎样才能实现“十一五”规划?(或为了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请你提几条建议?)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解决和发展生产力;
(2)努力依靠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3)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
观)
(4)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6)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作用;
(7)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8)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9)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1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等
5、我国延续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表明了什么?
(1)体现了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宏观调控)(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只发挥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府——要发挥两只手“看得见的手政府”、“看不见的手”市场)
(2)国家重视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政府更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6、我们青少年能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做些什么?
(1)向人们宣传“十一五”规划,帮助人们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后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挥两只手的作用?
(1)“看不见的手”——市场——资源配置
(2)“看得见的手”——政府——宏观调控
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我们提出的奋斗目标有哪些?
(1)中共“十三大”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2)中共“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规划”
第二篇:2011高考政治时事热点精练
2011高考政治时事热点精练(3个)
1迎新春走基层 送欢乐下基层
【背景材料】
中宣部2011年1月26日在京召开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指示精神,把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惠民举措,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把温暖和欢乐送到基层、送给群众。
【教材链接】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刘云山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指示精神,把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惠民举措,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把温暖和欢乐送到基层、送给群众。
2.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刘云山指出,要着眼群众需要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掌握群众所思所盼,反映基层所求所愿,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要带着深厚感情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充分认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在群众,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把对群众的真挚情感转化为深入基层的热情、服务群众的激情。
3.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刘云山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好群众工作,是中央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党的执政使命高度提出的政治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可靠保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着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任务,更要自觉贯彻中央要求,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切实履行好应尽的职责。
【综合测试】
1.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把温暖和欢乐送到基层、送给人民群众。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刘云山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好群众工作,是中央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党的执政使命高度提出的政治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可靠保证。这说明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
A.群众路线 B.实事求是 C.解放思想 D.与时俱进
3.刘云山强调要充分认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在群众,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实践活动的参加者 B.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C.劳动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D.脑力劳动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中宣部2011年1月26日在京召开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座谈会。刘云山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好群众工作,是中央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党的执政使命高度提出的政治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可靠保证。
刘云山强调,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关键是在深入上下功夫、在服务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走进去、深下去。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把对群众的真挚情感转化为深入基层的热情、服务群众的激情。要着眼群众需要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掌握群众所思所盼,反映基层所求所愿,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请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参考答案】 1.C 2.A 3.B 4.(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好群众工作,集中组织开展迎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宣传思想文化,贯彻群众路线体现了人民群众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地位。
(2)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因此要求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要着眼群众需要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掌握群众所思所盼,反映基层所求所愿,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 【背景材料】
2010年12月21日~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系统总结了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全面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讨论稿)》。
【综合试题】
1.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会议强调要“加快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这表明 A.我国粮食生产供不应求 B.粮食价格由国家规定而非市场形成 C.国家注重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国家的补偿是粮农的全部收益
2.会议要求,明年要继续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公路、沼气、危房改造,促进农村教育、三级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工作。这主要是要求各级政府要有效履行
A.维护农村安定团结的政治职能 B.组织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C.组织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 D.为农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业有好收成,农民有好收入,农村有好局面,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底气、有基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整盘棋才能活起来。这体现了
A.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发展的重要性 B.“三农”是国家发展中最有活力的部分 C.“三农”问题是国家建设的中心 D.关键部分能起到统帅整体的作用
4.会议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力争2011年完成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机构的任务。因为
①科技创新是第一农业生产力 ②科技创新成果只有通过推广才能成为第一成产力 ③公共机构是推广农业技术的唯一载体 ④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相互促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治水使中华民族走向融合和统一。但时至今日,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称之为“最大硬伤”、“明显短板”。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注重科学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1)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矛盾的观点,说明我国加快水利发展必要性和重要性。
(2)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怎样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简析】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次会议主要总结当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着重研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全面部署来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了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央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落实力度,力争“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有个良好开局。
参考答案: 1.C 2.D 3.A 4.B 5.(1)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构成事物发展,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农业的“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没有水利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农业农村协调发展。
②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事物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洪涝灾害频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明显短板”,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的危害,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的整体发展。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有利于正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切实有效地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2)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统筹水利改革发展、完善水利扶持政策。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②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引导社会科学用水、依法用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③充分发挥财政和金融的作用。财政支出重点向农田水利倾斜,确保资金总量、增量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切实加强金融对水利建设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及水利建设信贷投放力度。
④积极研发农田水利建设先进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水利建设发展水平。
⑤企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效结合起来,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⑥广大居民要增强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树立科学消费观念,积极促进现代化水利发展 2011年高考时政热点:“中国元素”风靡达沃斯 入世十年展全新风貌
【背景材料】
背景一 2011年1月26日,第4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滑雪胜地达沃斯开幕。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新形势下的共同准则”。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各界精英将围绕“应对新形势”、“经济前景和制定包容性增长政策”、“支持二十国集团的行动计划”和“建立全球风险应对机制”四大论题展开讨论,探寻新形势下如何确立全球新经济秩序和新经济治理规则。
背景二 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十个年头,眼下正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专门举办了中国入世十周年论坛。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点,回眸入世以来的不平凡历程,中国经历了调整,付出了努力,日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贸易大国,惠及自身,也惠及世界。正如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在达沃斯中国入世十周年论坛上所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而中国一直以来也较好地遵守了世贸组织的规则。
【知识精析】
一、经济生活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召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界精英围绕“应对新形势”、“经济前景和制定包容性增长政策”、“支持二十国集团的行动计划”和“建立全球风险应对机制”四大论题展开讨论,探寻新形势下如何确立全球新经济秩序和新经济治理规则。这就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3、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它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中国入世以来,日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贸易大国,离不开世贸组织的支持与帮助。
4、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性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而中国一直以来也较好地遵守了世贸组织的上述规则。
5、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入世十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二、政治生活
1、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是构成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当今世界许多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召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世界经济论坛属于世界性的、非政府的;世贸组织属于世界性的、政府间的。
3、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国家冲突的根源。在当前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正是由各国间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4、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界精英围绕“应对新形势”、“经济前景和制定包容性增长政策”、“支持二十国集团的行动计划”和“建立全球风险应对机制”四大论题展开讨论,探寻新形势下如何确立全球新经济秩序和新经济治理规则。这说明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5、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之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入世十年的历程充分体现了上述内容。
三、生活与哲学
1、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既要求我们各国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要立足实际,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积极地对待。
2、规律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无论各国积极寻求合作,还是我国入世的战略决策都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表现。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应对当前新的国际经济形势需要各国和各地区的各界精英商讨对策,共同应对。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人们对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策略也随之发展,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我国入世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同时,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中国入世促进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
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国入世的不平凡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7、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同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我国入世的选择和入世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充分体现了上述观点。
【创新精练】
1、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非官方、专门性的国际组织。下列国际组织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同类的是()
A、联合国 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博鳌论坛
2、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介绍年会主题时说,当今世界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认清当前复杂多样的新形势,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本次大会的重心。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使客观符合主观 B、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遵循客观规律
3、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在达沃斯中国入世十周年论坛上所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而中国一直以来也较好地遵守了世贸组织的规则。下列关于世贸组织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世贸组织是综合性国际组织 B、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C、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世贸组织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4、2011年1月26日,第4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达沃斯论坛)在瑞士达沃斯开幕。年会召开之际,恰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这一特殊时点将世界目光再次引向中国,“中国元素”再度风靡达沃斯论坛。无论是与会的“中国面孔”、还是讨论中的“中国话题”的数量,都创造了新的纪录。这说明()
A、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B、中国国际影响力在增强
C、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 D、加入世贸组织是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条件 5、2011年1月27日,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在中国入世十周年论坛上所说,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付出了昂贵的门票,也经历了成长的烦恼。这体现的哲理是()A、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B、联系具有多样性 C、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迂回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6、201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十个年头,眼下正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专门举办了中国入世十周年论坛。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点,回眸入世以来的不平凡历程,中国经历了调整,付出了努力,日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贸易大国,惠及自身,也惠及世界。
(1)联系实际,说明中国成为一个成熟的贸易大国的表现。(至少列举三个方面)(2)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加入世贸组织? 【参考答案】
1、D
2、B
3、C
4、B
5、C
6、(1)①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呈现爆发式增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②中国知难而进,主动引入了国际竞争与合作。经过十年的努力,中国经济不但没有被挤垮,还在“与狼共舞”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③中国运用世贸规则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国际贸易中滥用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为改善国际贸易环境,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作出了贡献。④入世以来,中国在关税减让、消除贸易壁垒、根据世贸规则完善国内贸易法律体系和开放市场等方面切实履行了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履行的义务,兑现了加入世贸组织时作出的郑重承诺。
(2)①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决策。②加入世贸组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③入世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④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⑤实践证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
第三篇:中考热点
2010年历史中考专题复习
热点问题
1、中日关系问题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2)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B、国民党: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
A、1894—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纪败坏(主观)。
B、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主要);特别是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国际进步人士和爱国华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4)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如何正确对待日本侵华问题(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
(5)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或:日本应怎么做?)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6)青少年应怎么做?
A、牢记历史,珍爱和平。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2、关于西藏问题
(1)唐朝与西藏(吐蕃)的友好往来: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后来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唐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元朝:元朝设立宣政院,负责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一个行政区。
清朝:顺治帝时,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被正式赐予“**喇嘛”的封号;康熙帝时,五世**被赐予“**额尔德尼”的封号;并且规定此后历代**和**,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即雍正时期),清政府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和**共同管理西藏。并监督**和**继承人的产生过程。这些措施有力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也有利于西藏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4)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课本八下)。
(5)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西藏自治区(课本八下)。
(6)1959年,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今天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7)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被藏族群众称为“活菩萨”。
(8)我国对少数民族实现的两项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
(9)从西藏民族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必要前提和必然结果;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繁荣。
藏族:《弦子舞曲》;现宗教首领:十一世**(经中央政府批准)。
3、关于台湾问题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
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2年)。
4、改革问题
(1)奴隶制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2)封建制度改革:商鞅变法。
(3)资产阶级改革:罗斯福新政。
(4)社会主义改革: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
5、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结果: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结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灾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富裕起来。
农村政策、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6、中国近代化探索
(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感悟(结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技术——学政治制度——学思想文化。
7、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1)新文化运动。(2)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3)欧洲启蒙运动(伏尔泰等)。
8、列举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作的斗争(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方面归纳列举)
(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联系。
(2)康熙帝时,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之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加强对西藏管辖:中央政府册封**和**,1727年设驻藏大臣。
(4)加强对回部(新疆)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哨所。
(5)乾隆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国。
9、中华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敢为天下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民主、进步、科学)。抗战精神: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
抗震(灾)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拼搏、众志成城、共度时艰、自强不息、志在必胜的精神。
10、列举世界史上的主要国际组织
政治:联合国(UN)(1945年,雅尔塔会议)。
经济:欧盟(EN)(1993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
11、一道与奥巴马有关的情景题
“安•尼克松•库伯的一生”见证历史
【历史新情景】
1902年,安•尼克松•库伯出生在美国南方一个黑人家庭中。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像她的父母一样为了自由和权利而抗争的英雄事迹。18岁时,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白人去选举他们共同的总统,像她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的。
27岁时,她原本在一家小工厂做工,靠辛辛苦苦的劳作,来支撑她的家庭。但是,这一年,她失业了,她看到了无数倒闭的企业,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的失业者,发疯似的在银行门口挤兑的人群,仿佛美国一夜之间陷入了绝望之中。好在这样的日子在4年之后有了转机,1933年,一个新的美国总统当选了。“她看到了一个民族通过新政、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的感战胜了恐惧。”
1941年,39岁的安••尼克松•库伯得知了一个非常震惊的消息:珍珠港遭到轰炸!“当暴政威胁这个世界的时候,她见证了一代人的强大,见证了民主得到了捍卫。”战争结束后,还没有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开始了。随着“人类登上了月球,柏林墙的倒塌”,她知道了世界由于人们自身的科学和想象力连接到了一起。
2008年,106岁的安•尼克松•库伯亲眼见证了同样身为黑皮肤的美国新一代领导人诞生,她认为奥巴马的当选必将会给美国的发展带来生机。
结合历史知识,请你来阐释安•尼克松•库伯的一生经历的历史。
(1)“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像她的父母一样为了自由和权利而抗争的英雄事迹。”指的是谁领导的哪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林肯领导的美国南北战争;影响: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2)27岁那年安•尼克松•库伯等人失业的原因是什么?“1933年,一个新的美国总统当选了”指的是谁?他是如何使美国渡过这次“恐惧”的?
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渡过了经济危机。
(3)“当暴政威胁这个世界的时候,她见证了一代人的强大,见证了民主得到了捍卫。”指的是哪一次战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开始了”指的是什么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4)最先登上月球的是哪一个国家?“柏林墙的倒塌”意味着什么?
美国;意味着美苏冷战结束。
(5)“奥巴马的当选”与安•尼克松•库伯小时候听的故事有关系吗?为什么?
有关系。安•尼克松•库伯小时候听的故事就是美国南北战争,这次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黑人奴隶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才使奥巴马有可能当选美国总统。
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落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8、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9、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0、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1、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2、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3、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4、全球化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市场经济不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第四篇:中考完形填空典型题精练5
完形填空典型题精练
(五)(1)☆☆☆☆
Alice is very forgetful.She always forgets _1_ she has done or everything she should do.Here is _2_ example.One day she was going out, she suddenly stopped _3_ the door, because she was not sure _4_ she had turned the TV set and cooker off._5_ she had to open the door and go back to have a look.When she was about _6_ off, she couldn’t find her key.After she found her key, she went down to turn _7_ the cellar(地窖)light.She had a lot of things to do before she left her house.In this _8_ she spent much time in doing trifling(细小的)household affairs._9_ she finally got to the train station, it was _10_ late to catch the last train.()1.A.anythingB.somethingC.everythingD.things
()2.A.atB.theC.anD./
()3.A.atB.onC.inD.to
()4.A.becauseB.whenC.whenD.if
()5.A.SoB.AndC.SinceD.For
()6.A.settingB.setC.to setD.get
()7.A.ofB.offC.outD.on
()8.A.roadB.wayC.reasonD.method
()9.A.WhileB.WhenC.BeforeD.After
()10.A.veryB.stillC.evenD.too
(2)☆☆☆
Xinhua Middle School
December 18,1994
Dear Mom and Dad,How time flies!It has been three months _1_ I left Sydney.I hope you are well.I’m getting _2_ well with my studies.And we’ve made friends _3_ at school.Christmas is coming , It is getting _4_ in Beijing.Beijing had its first _5_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So, I’ll have my first “_6_ “ Christmas in my life.I’m enclosing(附上)a Christmas card _7_ a picture of the Great Wall.It looks nice, _8_ it?I’ve received your _9_.I’m going to buy some Christmas presents for my Chinese friends,too.Please write to me as _10_ as possible.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
Yours
Bruce
()1.A.whenB.afterC.sinceD.before
()2.A.veryB.onC.ofD.too
()3.A.each otherB.one another
C.with each otherD.with each others
()4.A.cold and coldB.cold and colder
C.colder and colderD.colder and coldest
()5.A.snowB.rainC.windD.cloud
()6.A.blueB.redC.blackD.white
()7.A.aboutB.withC.withoutD.for
()8.A.isn’tB.wasn’tC.don’tD.doesn’t
()9.A.letterB.cardC.thingD.presents
()10.A.quicklyB.fastC.soonD.late
(3)☆☆☆☆
When a friend was visiting David, it began _1_.So David told him _2_ that night.“You may stay here _3_ the night,” he said.“OK,” answered his friend.But _4_minutes _5_, the friend went out.He didn’t tell David where _6_ going nor did he ask for an umbrella.When David was about _7_, his friend _8_.He was all wet through.“Where have you _9_ ?” asked David.“I have been _10_ ,” answered the friend,” to tell my mother that I’ll not go home tonight because of the rain.”
()1.A.rainingB.to rainC.rainD.rains
()2.A.to go not homeB.don’t to go homeC.not to go homeD.doesn’t to go home
()3.A.forB.toC.ofD.up
()4.A.fewB.littleC.a littleD.a few
()5.A.lateB.afterC.latelyD.later
()6.A.he wasB.was heC.he isD.is he
()7.A.to go to sleepB.to go to bedC.going to bedD.go to bed
()8.A.returnedB.returnsC.to returnD.returning
()9.A.goneB.been toC.gone toD.been
()10.A.to homeB.home toC.homeD.homed
(4)☆☆☆☆
A judge was working in his room one day _1_ a neighbor ran in and said, “If one man’s cow kills _2_ , is the owner of the first cow responsible?”
“It depends.” Answered the judge.“Well,” said the man, “your cow has killed _3_.”
“Oh.” Answered the judge.“_4_ knows that a cow cannot think like a man, _5_ a cow is not responsible, and that means that its owner is not responsible, either.”
“I’m sorry, judge,” said the man.“I made _6_.I meant that my cow killed yours.” The judge thought _7_ a few seconds and then said, “When I think about it more _8_ , this case is not so _9_ as I thought at first.” And then he turned to his servant and said, “Please _10_ me that big black book from the desk behind you.”
()1.A.whileB.whatC.whenD.where
()2.A.each otherB.another’sC.an other’sD.another man
()3.A.myB.meC.itsD.mine
()4.A.EveryoneB.NoneC.No oneD.It
()5.A.ifB.soC.forD.that
()6.A.an excuseB.a promiseC.a mistakeD.an apology
()7.A.withB.inC.onD.for
()8.A.carefullyB.funnyC.easyD.friendly
()9.A.difficultB.funnyC.easyD.friendly
()10.A.moveB.takeC.bringD.buy
(5)☆☆☆☆
Have you ever had to stay in bed for a long time? I _1_.About six months ago I _2_ very weak and so I went to see a doctor.He looked at me and _3_ a lot of questions: “Have you been working too _4_?” “Have you _5_ or drunk anything special?” And so on.Finally he told me that it was not very _6_ but that I ought not to meet other people.I had to stay in bed for two weeks and take some _7_ every day._8_ wasn’t so bad because my friends came and talked to me _9_ the windows.I’m glad my bedroom is on the _10_ floor.()1.A.hadB.haveC.didD.do
()2.A.woundedB.lookedC.wentD.felt
()3.A.neededB.heardC.askedD.answered
()4.A.wellB.hardC.fastD.bad
()5.A.eatenB.lovedC.madeD.ordered
()6.A.worseB.hurtC.seriousD.frightened
()7.A.holidaysB.walkC.lookD.medicine
()8.A.ThereB.ItC.WhatD.He
()9.A.alongB.acrossC.throughD.over
()10.A.hospitalB.buildingC.downstairsD.ground
(6)☆☆☆☆
Robert found work in a workplace after he finished middle school.His _1_ is about two hundred kilometres away from the city and he can’t live _2_ from Monday to Friday.And he has not enough _3_ to live in the hotel, so the head of the workplace told him to live in the next room.At first he worked hard and _4_ the workplace before his workmates came.And the head often praised him.Last winter the young man _5_ a girl at a party and soon they made friends.They _6_ a lot of time at the cinemas, parks and shops.Robert went to bed very late and couldn’t get up every time every morning.He was warned for it, but he would not _7_.One morning Robert was late again.The head was _8_ him and said, “All the workers came here on time except you.And only you live _9_ to the workplace!”
“I’m sorry I can’t _10_ you, sir,” said Robert.“They all can find time on their way here if they get up late.But only I can’t!”
()1.A.schoolB.factoryC.shopD.house
()2.A.at homeB.aloneC.outsideD.inside
()3.A.timeB.moneyC.placesD.excuses
()4.A.builtB.mendedC.cleanedD.washed
()5.A.sawB.hitC.knewD.looked for
()6.A.usedB.tookC.hopedD.spent
()7.A.mindB.thinkC.hearD.worry
()8.A.afraid ofB.angry withC.sorry forD.sad of
()9.A.farB.farthestC.nearD.nearest
()10.A.agree withB.talk withC.laugh atD.catch up with
(7)☆☆☆☆
This time last week Roy Woods, a bus conductor from Streatham, in South London, was worried about money.He _1_ $20 from his landlady.Today he is _2_, for last Saturday he won $120,000 on the football pools(赌注).Last night he was interviewed on television by reporter Stan Edwards.EDWARDS: Well, Mr.Woods, _3_ are you going to do now? Are you going to give up your _4_ on the buses?
WOODS: Yes, I’m going to _5_ at the end of the week.EDWARDS: and what other plans have you _6_?
WOODS: Well, I’m going to buy a house.EDWARDS: Have you got a house of your own now?
WOODS: No, no, we _7_ in a flat.EDWARDS: Have you got a _8_ ?
WOODS: Yes, I’ve got an old Ford, _9_ I’m going to buy a new car---and my wife says she’s going to have _10_ lessons!
()1.A.receivedB.paidC.sentD.borrowed
()2.A.poorB.richC.oldD.ill
()3.A.howB.whenC.whatD.where
()4.A.workB.ideaC.footballD.money
()5.A.startB.workC.finishD.return
()6.A.foundB.thoughtC.seenD.got
()7.A.workB.liveC.playD.meet
()8.A.carB.friendC.classD.television
()9.A.soB.butC.andD.for
()10.A.teachingB.musicC.TVD.driving
(8)☆☆☆
The telephone rang and Sue answered it.“_1_ I speak to Mrs Potts, please?” a man asked.“I’m _2_ you’ve got the wrong number,” Sue said.“I’m sorry.” The man said.A few minutes passed _3_ the telephone rang again, Sue answered it.It was the same man.He had made _4_ again.Three minutes _5_ the telephone rang once more.Mother heard the noise.“Why _6_ you answer the phone, Sure?” she called.“Oh, all right,” Sue said.“I’m sure it’s _7_ man again,” But she was _8_.It was her father and he was very _9_.Sue had him _10_ long.()1.A.DoB.MustC.MayD.Need
()2.A.afraidB.afraid ofC.afraid toD.be afraid
()3.A.butB.soC.orD.and
()4.A.mistakeB.a mistakeC.mistakesD.an mistake
()5.A.laterB.latterC.agoD.before
()6.A.didn’tB.don’tC.notD.doesn’t
()7.A.soB.thatC.thisD.as
()8.A.wrongB.rightC.foolD.clever
()9.A.happyB.hungryC.angryD.tired
()10.A.waitingB.standingC.to waitD.to stand
(9)☆☆☆
It was ten o’clock at night, and the last bus _1_ at the gate of a park.An old woman got out, and the conductor was going to ring the bell for _2_ to start the bus again, when he saw a small boy _3_ at the bus-stop.“What’s the matter?” the bus conductor said to the boy.“My mother gave me ten pence to go home by bus after I finished playing football in the park with my friends,” the small boy answered, “but I’ve _4_ it, so now I have to walk all the way home.”
“That’s all right.” Said the conductor.“Come on.We’ll _5_ you home.”
The small boy thanked him, _6_ the bus and sat down near the door.The conductor rang the bell, then the bus started.“How _7_ are you going?” asked the conductor.The boy told him the name of the place where he lived.It was about two miles away, and _8_ would have cost three pence if the boy had had the money to pay for it.The conductor went to give some other people on the bus their tickets, and when he came back a few minutes _9_, he saw that the small boy was crying again.“And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now ?” the conductor asked.“You are on your way home, aren’t you?”
“Yes, I am,” answered the boy, “but what about my change? You haven’t given that to me yet.You should give me _10_.”
()1.A.had just stoppedB.has just stopped
C.had just leftD.has just left
()2.A.the conductorB.the boyC.the driverD.the old woman
()3.A.cryB.criedC.cryingD.to cry
()4.A.droppedB.forgotC.lostD.left
()5.A.bringB.takeC.carryD.show
()6.A.got offB.got upC.got onD.got in
()7.A.longB.farC.soonD.often
()8.A.the ticketB.the seatC.the busD.the chair
()9.A.beforeB.afterC.earlierD.later
()10.A.seven penceB.ten penceC.three penceD.no pence
(10)☆☆☆
Paul got on the bus to go to the town.It was very _1_, and he had to _2_ for a few minutes.Then some of the people got _3_.Paul sat down _4_ to a fat woman.She _5_ several shopping bags, and Paul didn’t have much _6_ in the seat.He wasn’t comfortable.At last the bus got to the town.All the people started to get off.Paul was very _7_, so he stood up to _8_ the fat woman get off before him.She said, “Thank you.” Then she tried to _9_ out of the seat with all her bags.But she _10_ move.She was stuck(粘住)!
()1.A.emptyB.busyC.crowded
()2.A.sitB.standC.sleep
()3.A.downB.offC.on
()4.A.lastB.besideC.nearby
()5.A.soldB.boughtC.had
()6.A.placeB.boughtC.space
()7.A.politeB.rudeC.worried
()8.A.makeB.askC.tell
()9.A.leaveB.stayC.keep
()10.A.didn’tB.had toC.did
D.dirtyD.lieD.upD.nextD.enjoyed D.timeD.cleverD.letD.get D.couldn’t
第五篇:2016年中考政治热点专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精讲精练(含答案)
政治备课大师 zz.eywedu.net【全免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全会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相关设问
1.我国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等政策措施说明了什么?
我国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保障青少年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等。2.我国为什么十分重视教育发展,不断推出新的教育政策?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2)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3)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4)在当今时代,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总之,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因此我国十分重视教育发展,不断推出新的教育政策。
3.全会提出,要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这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③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家庭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权;④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科教强国。4.为什么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①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②各国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③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要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④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 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对应练习
1、教育部印发了《_____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计划将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A: 初级职业教育
B: 中等职业教育
C: 高等职业教育
D: 特殊职业教育 参考答案: C
2、李克强11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改进公共服务措施;部署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决定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教育领域公共
政治备课大师 zz.eywedu.net【全免费】
服务_____。
A: 一体化
B: 均等化
C: 差异化
D: 产业化
参考答案: B
3、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全面部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_____,推动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A: 阶梯配置
B: 差异配置
C: 重点配置
D: 均衡配置
参考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