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事故防范预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事故防范预案(试行)
一、为了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 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 维护患者和医院的合法权益 , 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制定本预案。本院各部门各司其职 , 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院委会为监控全院医疗服务质量和防范医疗事故发生的职能部门 , 本院各部门及医务人员应服从其领导并积极配合。
三、院委会在医疗事故预防工作中应与各部门沟通协调 , 并将重要情况向上级部门与院领导及时汇报。
四、院委会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对全院医护人员应遵守的医疗法规及各种诊疗规范进行监督检查及培训考核 , 具体内容 :
1.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2.医疗护理规范、常规。
3.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五、院委会在医院质量委员会的整体部署下全面负责如下具体工作 :
1.制订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监控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 , 建立医疗质量监控指标体系;
2.进行医疗服务质量日常监控 ,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和评价;
3.监督各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执行情况;
4.接待患者来访或对医疗服务的投诉 , 提供有关医疗及医疗事故处理程序等有关知识的咨询服务;
5.负责医疗纠纷或者医疗事故争议的协调工作。
六、科室及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活动时应履行相应的告知义务 ,作到让患者“四明白、四知道”:
四明白:让患者明白自己的病情;明白自己做何种检查项目;明白如何选择看病医生;明白可能出现的医疗风险和影响自己病情好转应注意的事项。
四知道:让患者知道看病应遵守医院的诊疗秩序和规章制度;知道看病时应尊重医护人员的诊治权;知道自己进行特殊检查和手术应该履行的签字手续;知道发生医疗纠纷应当依法解决的相关程序。
第二篇:玉屏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
玉屏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事故
防范与处理预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贵州省卫生厅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中心医疗行政及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本中心的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及常规,避免发生医疗事故。
第三条 发生医疗事故或可能为医疗事故的医患纠纷时,应当按本预案的规定及时妥善处理。
第四条 本预案由院务会负责监督实施。第二章 医疗纠纷处理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责
第五条 主管医疗的副院长负责医疗纠纷的接待、调查及处理。
第六条 中心主管医疗的副院长负责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置的职责,主要有:
(一)接待患者的投诉,向患者提供医疗争议和医疗事故处理程序等咨询服务,及时调解医疗纠纷;
(二)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或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按照预案及时采取措施;
(三)负责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
(四)配合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心做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要求的各种相关材料,协助完成调查取证、陈述及答辩等程序;
(五)负责处理由本医疗机构承担的赔偿事宜,按照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作出书面报告;
(六)对发生医疗事故或违反《条例》规定的责任人提出相应的处罚意见;
(七)及时总结医疗争议的情况,向院长、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提出有关的合理化建议。
(八)院领导布置的其它相关工作。第三章 患者知情权的告知 第一节 告知原则
第七条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如实告知患者或家属。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当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对病情、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的告知应当力求全面而准确,避免因严重告知不法而导致医疗纠纷。第二节 被告知对象
第九条 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患者,应当直接告知患者的监护人。第十条 神志清楚的18周岁及以上患者,可以直接告知患者本人.
第十一条 因患恶性肿瘤等疾病,告知患者本人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应当告知患者亲属.
第十二条 因患病等原因导致无法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患者,可以告知患者的监护人或其它近亲属,但对患者无法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情况应当作记录。第十三条 对于必须紧急采取高风险的抢救性医疗措施的患者,患者本人无法进行意思表示或为未成年人,且无亲属或与亲属无法联系的,中心在进行抢救措施的同时应当请示主管的卫生行政部门。第三节 告知方式
第十四条 告知方式有口头告知、书面告知和见证告知三种。第十五条 口头告知适用于医院诊疗程序等一般性情况的告知。
第十六条 书面告知包括门诊告示、急诊告示、留观须知、住院须知、病历记录等中心单方面出据的书面告知内容及有患者及其亲属签字的各种医疗法律文书。对医疗诊治措施及其风险以书面告知为主。
第十七条 见证告知是指第三人在场见证的告知方式,当中心有告知义务但患者及其亲属拒绝在书面告知文书上签字的情况出现时可以适用。第四节 病情告知
第十八条 医务人员在诊治过程中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如实告知患者。
第十九条 对于患者不知情的恶性肿瘤等严重病情的告知,医务人员应当采取合适的告知方式,以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第二十条 患者或其它被告知对象对告知过程中的医疗疑问及咨询,医务人员应当给予及时解答,解答过程应当耐心细致,态度友善,医务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回答问题或对患者及其亲属态度粗暴。
第二十一条 医务人员应当将重要病情的告知情况在病历中作记录;危重病情的告知必须有被告知对象的签字。第五节 手术诊治措施的风险告知
第二十二条 手术诊治措施是指以非药物治疗为主的各种有创的诊断及治疗措施,包括外科的急诊、门诊及住院手术等。
第二十三条 手术过程中可能有手术和麻醉方式变更、术中及术后均有手术风险发生的可能,及时告知其家属.
第二十四条 医务人员应当将疾病的诊断、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和麻醉中可能出现的医疗风险充分告知患者。
第二十五条 告知后,患者应当在《麻醉知情同意书》和《手术知情同意书》等医疗文书上签字;
第二十六条 手术过程中因为新的情况需要改变手术方案、麻醉方式或切除未告知组织器官等,医务人员必须将新的情况向患者家属进行告知并取得其签字后才能进行手术;但当出现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新情况,必须紧急采取新的抢救性手术治疗措施的,在告知的同时不应当停止新的抢救性手术治疗措施。第二十七条 手术告知由主刀医生负责.
第二十八条 手术要填写《麻醉知情同意书》和《手术知情同意书》等医疗文书,并有患者或家属签字。
第二十九条 每个手术都要经院长同意后再进行. 第六节 非手术诊治措施的风险告知
第三十条 非手术诊治措施是指对人体组织器官无直接器械创伤为主的各种诊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及各种物理治疗等。第三十一条 药物不良反应的告知
(一)对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医务人员应当履行告知义务,并在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程记录中作记载。
(二)对于药典规定要做皮肤过敏试验的药物,医务人员应当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并在病历中做记录。第三十二条 下列物理诊治措施应当预先对患者进行告知:
(一)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的各种物理牵引措施;
(二)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的各种物理手法推拿按摩措施;
(三)其它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的各种物理诊治措施。
第三十三条 对费用较贵的自费的治疗措施、药物及医疗用品等应当告知患者。第三十五条 各科室应当在病程记录中记述特殊治疗措施,并要患者签字. 第四章 诊疗过程中医疗事故的预防
第三十六条 各科室要严格执行值班及交接班制度,严禁值班人员脱岗。第三十七条 建立健全的危急重病人抢救制度;涉及多科室协作的危急重病人抢救的,各科室医务人员必须服从医院的安排。
第三十八条 各科室必须严执行各种诊常规和护理常规.
第三十九条 建立健全急会诊制度、复杂疑难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并严格执行. 第四十条 对本院处理不了的病人要及时上转,并做好记录. 第四十一条 严禁无资格人员单独处理病人.
第四十二条 各科室必须使用医院统一供应的药物和医疗用品用具;严禁科室或医务人员擅自使用非医院供应的药物和医疗用品用具; 第四十三条 病历书写。
(一)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如实书写病历;
(二)严禁用涂改液、刮刀等用品涂改病历;严禁伪造病历;严禁销毁病历;
(三)病历中涉及诊疗措施、不良反应的描述、医疗风险告知等客观事实部分出现笔误的,应当及时重新书写;不能重新书写的,应当在保持笔误部分字迹清晰的情况下修改.
(四)病历中涉及病情分析、会诊意见、讨论意见等主观意见部分出现错误,上级医师可以在病历上直接作错误更正;
(五)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第五章 医疗事故争议的处理 第一节 处理原则
第四十四条 处理医疗事故,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第四十五条 坚持不是医疗事故不赔偿的原则。第二节 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初步判断
第四十六条 构成医疗事故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医务人同对患者实施了医疗诊治行为;
(二)患者出现了明显的人身损害结果,且该损害结果达到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最低等级的损害标准;
(三)患者的损害结果与医务人员实施的医疗诊治行为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四)医疗人员实施的医疗诊治行为必须存在过错,主要是有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的行为。
第四十七条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
(一)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生命垂危患者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三)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四)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五)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第四十八条 医疗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第五十五条 患者有权复印下列病历资料:
(一)门诊病历、住院患者的入院记录;
(二)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手术及麻醉记录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
(三)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
(四)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第五十六条 下列资料不允许患者复印:
(一)住院患者的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二)会诊意见;
(三)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四)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等。
第五十七条 下列人员和机构可以复印病历。
(一)患者本人及其代理人;
(二)死亡患者近亲属或其代理人;
(三)公安、司法机关;
(四)保险机构。
上述人员或机构要求复印病历时应当提供合法证明和身份证明。
第五十八条 患者复印病历资料统一在医院进行,医务人员应当陪同患者复印资料,复印时患者必须在场。
第五十九条 复印完毕后,医院要有记录.
第六十条 复印收取复印费,拒交复印费的不得复印。
第六十一条 严禁档案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将第五十七条的病历资料复印给患者;档案管理及医务人员在复印过程中不得将被复印的病历资料的原件交由患者掌握。
第六十二条 医务人员应当采取必要防备措施防止患者或其家属抢夺病历资料的原件,发生抢夺病历原件的情况时,应当及时向院方汇报。
第六十三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对不允许患者复印的病历资料应当在患者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封存及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由医院保存。第三节 实物证据封存 第六十四 条疑似输液、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在科室领导及医务部的主持下,在患者在场的情况下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院保存。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第四节 尸检
第六十五条 患者死因不能确定或患者近亲属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建议死者方有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
第六十六条 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第六十八条 患者死因不能确定或患者近亲属对死因有异议的,但患者近亲属拒绝尸检或拒绝签字的,中心要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通知当地公安部门. 第六十九条 拒绝或者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判定的,由拒绝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担责任。
第七十条 患者在中心死亡的,尸体应当立即移放太平间。否则及时通知当地公安部门.
第五节 医疗事故争议的协商
第七十一条 中心在初步判断属于医疗事故的条件下可以与患者亲属进行协商解决争议.
第七十二条 协商一致时,中心与患者亲属必须签署《医疗事故赔偿协议书》,协议书应当载明医患双方的基本情况和医疗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第七十三条 《医疗事故赔偿协议书》要保存。第六节 医疗事故争议的行政调解
第七十四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医患双方自选协商不能达成一致,在患者自愿的条件下,双方可以共同书面申请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解。
第七十五条 医疗事故争议的行政调解、对外联系由中心主管医疗的副院长负责。第七节 医疗事故争议的诉讼
第七十六条 中心接到法院送达的诉讼材料后,可以自行应诉,也可以委托律师应诉。第七十七条 中心接到法院送达的诉讼材料后,应当在规定时日内组织医疗行政人员、涉及该案的相关科室负责人及直接诊治的医务人员进行安全讨论,提出应诉措施。
第七十八条 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现场实物封存在医院的,封存物品的检验报告应当及时向法院提供;封存物品未经检验的应当向法院提出检验申请。
第七十九条 各科室及医务人员向法院提供的证据必须真实客观,不得提供假证据。
第八十条 法院主持调解的,调解书的内容必须经过中心的同意
第八十一条 对法院的判决,中心在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律师的意见后,有权决定服判或上诉。
第八十二条 中心行政人员、医师及护理人员应当接受有关医疗事故预防及处理的基础知识培训。
第八十三条 新到中心的医务人员在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工作。第八十四条 中心要加强医疗事故预防及处理的培训,各科室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培训。第八章 奖惩
第八十五条 根据中心有关奖惩条例,实施对当事人的奖惩措施。
第八十六条 对防范及处理医疗事故成绩突出的科室及个人,中心将特别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
第三篇:防范医疗事故预案
防范医疗事故预案
为了提高我院的医疗质量,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的发展,根据《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的有关要求,经研究决定,我院制定了防范医疗事故预案。
一、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业务副院长为组长,各科主任、护士长为委员的各种委员会,如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等;各委员会的职责是:①负责对全院的医疗、护理等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检查;②各委员会每季度开会一次,对各种医疗管理问题进行总结,评价或提出整改意见。
二、医院制定了《医疗差错事故防范措施》、《医院医疗安全教育方案》等有关制度,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在各种委员会的领导下,医务科、护理部、门诊办公室负责全院医疗质量的日常监督管理,负责全院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党办负责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同时又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共同承担防范医疗事故发生的工作职责。
四、医务科、护理部、门诊办公室等建立各部门医疗质量考核制度,每月一次定期检查各科室的医疗质量;党办每个季度进行一次病人满意度问卷调查;各部门将检查、调查结果进行总评,测评结果与科室劳务费挂钩;对存在问题提出限期整改。医务科、门诊办公室、护理部对手术质量、门诊质量和易发生医疗事故的科室进行重点管理,为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提供保障。
五、要求全体医务人员学习《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做到医务人员人手一册;医务科;护理部定期考试,提高全体医务人员防范医疗事故的法律意识。
南 宁 市 红 十 字 会 医 院
二○○五年六月十日
处理医疗事故预案
为保障医疗安全、规范医疗行为和医疗事故处理行为,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根据《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的有关规定,制定本院医疗事故处理预案。
一、成立了医院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 主任 委员: 杜慎华 院长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委员:农木本 业务副院长
副主任医师
禤中宁 业务副院长、眼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委
员:蔡 彦 医务科科长
副主任医师
黄卫东 质控科科长
主治医师
张冬宁 院感科副科长
主管护师
李雪飞 护理部副主任
主管护师
王盛朝 门诊部主任
副主任医师
苏
迈 内科一病区主任 主治医师
玉建勋 内科二病区主任 副主任医师
杨小冶 内科三病区主任 主任医师
杨
巍 ICU主任
副主任医师
林荣繁 外科一病区主任 副主任医师
孙杰明 外科二病区主任 副主任医师
黎
军 外科三病区主任 主治医师
宁思婷 产 科主任
主治医师
欧
红 妇 科主任
主治医师
卜志平儿 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黄
旭 眼科副主任
主治医师
张红春 耳鼻喉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刘镇凡 口腔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叶有国 麻醉科主任
主任医师
尹
媚 急诊科副主任
主治医师
王定营 药剂科主任
副主任药师
李伟频 放射科主任
主治医师
钱
劲 功能科主任
主治医师
姚
峻 检验科主任
主管技师
二、职责:
1、对医疗事故或疑医疗事故做出鉴定结论。
2、分析医疗事故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反馈到科室。
二、医院制定了《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及《医疗差错事故管理制度》规定:
1、发生医疗事故或出现可能引发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后,有关医务人员要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向医务科报告,医务科接到科室负责人报告后,立即向主管院长报告;医院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向市卫生局医政科报告。
2、发生医疗事故或发现可能引发医疗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后,科室负责人应组织最强的技术力量,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损害后果的扩大,减少给患者造成的损失。
三、发生医疗事故、医疗事故争议或医疗过失行为后:
1、医务科、护理部组织相关人员调查核实,得出初步结论;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2、医务科封存有关的病历资料及相关物品,为处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做基本准备。
3、医务科负责向患者或家属通报,解释调查经过,告知医疗事故处理的程序。
四、对发生医疗事故的个人、科室,按医院《综合目标管理和奖惩制度》处罚;触犯刑法的,按法律途径办理。
二○○二年九月十日
第四篇:防范医疗事故预案
湘雅博爱防范医疗事故预案
一、医院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在医院院长领导下,负责制订医院质量管理方针和分管目标,建立我院《医疗护理工作职责和制度》、医院医疗质量标准和考核评价制度,行使指导,督查,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能,与其他部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防范医疗事故发生的工作职责。
1)负责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争议、医疗事故的处理和日常管理
2)接待患者投诉,向患者提供医疗争议和医疗事故处理程序等咨询服务,及时调解医疗纠纷。
3)负责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协助做好毅力啊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督促医患双方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要求的各种相关材料。
4)总结医疗纠纷争议的有关情况,及时向科室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5)定期对医院发生的医疗纠纷,投诉及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汇总分析和讲评(每月一次)
二、医务主任、科主任全面负责本部门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通过自查、分析和评价等措施,持续改进本部门医疗质量。、三、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三级医生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等),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规范,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四、尊重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为患者提供规范、合理、便捷满意的服务。
五、医务部和护理部通过深入科室查房和对患者满意度调查,公休会,及时发现医护质量和医疗服务不足和缺陷。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和奖优罚劣等措施,达到控制医疗质量和持续改进的目的。
六、医务部接待患者来访,接待和处理医疗护理服务投诉,并报告医疗质量管理办公室,提供医疗事故处理程序的相关咨询服务,告知解决途径,患者应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业务(详见投诉接待与处理制度)。
第五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试行)
以下所指的医疗事故:包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或医院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委员会鉴定后确认的医疗事故。
以下所指的医疗赔偿:包括法院对医疗事故的最终判罚,或医患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制定的一次性赔偿方案。
以下所指的责任方:包括造成医疗事故的科室及个人。
一、医疗事故或医院与患方经协商解决的医疗纠纷所发生的医疗赔偿一旦确定,先由医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对其进行技术事故还是责任事故的鉴定,再以此为标准作出相应的处理。
1.对造成技术事故的责任方,经济处罚按照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实施细则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执行。行政处罚为当事人在晋级、评优及科室评先进方面受到影响。若一个中出现两次以上技术事故者,则由科室上报到院办公会,由院办公会讨论决定具体处理办法。
2.对造成责任事故的责任方,经济处罚按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实施细则
第四章第十四条第七款执行,原则上由当事人个人承担较大比例,行政处罚由院办公会讨论决定。
二、对存在医疗纠纷,虽不构成医疗事故,但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等,责任方的经济赔偿参照医疗质量管理实施方案细则第四章第十四条第七款执行,同时要在晋级、评优及科室评先进方面受到影响。
三、对科室内部圆满解决的医疗纠纷,院里不再追究责任。
四、对科室内部因医务人员之间的矛盾,由内部人员暗示、操纵患者上告,以及因为人情关系、利益关系私下里向患者提供不合乎规范或侵犯到医院利益的违反法律程序的医疗资料及证明,一旦发现此行为,当事人应承担所有的后果及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