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将引进中国医生缓解地方医生短缺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日本根据日本医师法,从2004年4月起开始实施“临床研修必修化”制度,导致日本医生集中到多病例的大都市,使得地方医生不足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为解除地方医生紧缺,5月份岩手县将与中国医科大学“联姻”,从今年秋季开始引进小儿科和妇产科中国医生,中国医生有望成为缓解日本地方医生紧缺的“救世主”。
厚生劳动省2002年度实施的调查表明,全日本每10万人口平均对应医生为206.1人,而岩手县每10万人口对应医生则只有174.6人,相差31.5人。岩手县的小儿科、妇产科医生尤其短缺。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高水平的医科大学,有用日语讲授医学课程的日本语班级,能说日语的医生大有人在。
岩手县医疗国保课的负责人表示,引进中国医科大学医生之后,每周一次派遣岩手医大医生到各医院出诊,将成为可能。他们期待尽早引进中国医科大医生,来缓解岩手县医生紧缺现象。
第二篇:医生职业体验日
医生职业体验日
年8月27日上午,我作为大同日报社的一名小记 2016者有幸和妈妈一同参加了爱尔眼科•大同“小小眼看职业体验的活动”。
我们按规定时间来到了爱尔眼科医院,先签到登记,填写了眼健康档案表,工作人员为我们发放了纪念品——绿色的小书包。书包里装着一本家庭眼健康实用手册和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我背着书包手拿眼健康档案表排队来到体检区,医生用电脑验光仪为我们检查眼睛,检查后依据视力情况将我们分为红、蓝、绿三队,红队代表视力最差,绿队最健康。我属于蓝队,视力一般。
接下来,我们在各队医生的带领下来到了负一层听讲座。首先观看了一个小短片,之后医生为我们讲解了许多爱眼护眼的知识。如:眼睛为什么会近视?及护眼爱眼的方法等。本环节中有一个小游戏——画眼睛。由家长和孩子共同配合来完成。我心想:画画可是我的强项,我便把手举得很高,但是参加活动的人很多,我又在后面坐的所以没有被选中,游戏没参加成,有些小小的遗憾。又进行了爱眼护眼知识问答,答对了的同学有小礼品。
之后,我们又在带队医生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层。来亲身体验当“小医生”。家长和孩子互相检测视力。排在我前面的好多同学视力都不是很好,只能看到上面的三四行。我真为他们担心,这么小的年纪,眼睛就这么不好,长大后视力会更差。终于轮到我了,妈妈先为我检查视力,我的视力还算不错,左右眼都是1.0的,医生说属于正常范围。我为妈妈检查视力左右都是0.8的,差我一点点。总得来说都还不算差。我又为妈妈用仪检查了眼睛。妈妈的眼睛有点上火哦!要多喝水呀!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医院测眼压、医学验光、配镜中心等,了解了眼镜片如何从一个圆圆的大镜片变身成品眼镜的制作流程,并了解眼科医院的医疗设备是怎样使用的,还亲手体验了清洗眼镜呢!
本次“小小眼科医生”体验活动结束了,专家为我们小记者颁发了“爱眼小医生”荣誉证书。最后,我们参加本次活动的所有小记者合影留念。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这次活动对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让我体验到当小医生的乐趣,更让我了解了有关眼睛的许多知识,我一定要改掉不良的用眼习惯,争取做到不近视,不戴眼镜。我真希望能多参加几次活动呀!
第三篇:中国医生观后感(集锦41篇)
篇1:《中国医生》观后感
这部电影让更多人知晓医生这个行业,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牺牲,在这场战役里表现的淋滴尽致。全国驰援,共同抗疫。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人,只为了心中的信仰,在疾病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医生是伟大的,可以不计生死,冲一线为救治患者,几日几夜连轴转累了简单在办公室休息一下,有时候饿了也仅仅是泡面解决;医生为治愈的患者感动高兴,又为逝去生命的患者感到悲伤与痛苦。在疫情前没有特效药以及是否插管感到无助和挫败,在疫情控制后,感到欢喜鼓舞。因为无私无畏,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オ敢于逆风前行,致敬逆风中前行的英雄!有谁记得他们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但在国家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庭,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场战斗中去,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疫情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是它的危险却堪比战场,没有医护人员、广大党员、志愿者和老百姓,这场抗疫之战我们不会这么快胜利。回顾抗疫,展望未来,伟大的抗疫精神必定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鼓舞人心。我们现在仍然要居安思危,谨遵防控规定,保护自身健康。同时,愿全社会关心那些疫情下受伤的人,也希望他们站起来更加坚强,祝愿世界更好!感谢《中国医生》,感谢疫情中无私奉献、坚守岗位、配合防疫的人们!
篇2:《中国医生》观后感
电影《中国医生》深刻的诠释了什么是“中国精神”。国有难,操戈披甲;民有困,八方支援。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疫情防控战役中,4万余名医护人员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身影,也把“英雄”二字牢牢地刻在了国人心上。一份份请战书仍然历历在目,一声声“让我来”依然深深地感动着所有中华儿女。他们的面孔,我们或许无法知晓,但他们悉心救治病人的每一个瞬间,他们为国为民的伟大精神,却是那么闪耀动人、那么感人肺腑,值得我们永远感怀、永远铭记。
有一种温暖叫中国援助,有一种传递叫中国精神。据统计,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向82个国家和世卫组织、非盟提供对外援助,并且在援助物资上都印有“千里同好,坚于金石”“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等美好寄语,堪称“世界诗词大会”。文字的背后,饱含了中国人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深情厚谊、彰显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战“疫”的坚定决心。历经五千年栉风沐雨,中华民族始终传承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这是华夏儿女割不断的共同的文化传承,它诠释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中国精神,凝聚起捍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义力量,推动世界文明的巨轮劈波斩浪,奋力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这精神,始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文化认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沧桑岁月凝聚的精神力量,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洋洋洒洒写下了辉煌壮丽的华章。风雨疾来,唇亡齿寒;唇齿相依,同舟共济。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让“志和者,不以山河为远”,纵然时空相隔,也要跨越山海逆行相助。在古代,文化认同藏在辛弃疾的水龙吟里,也藏在范仲淹的生死忧患里,更藏在屈原的国殇里。在今天,它又呈现在84岁高龄仍奋战防疫一线的钟南山院士、脸庞留下深深勒痕的“最美医生”刘丽、身患渐冻症却没有休息过一天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等人的身上。若问家国情怀为何物,我想它大抵存在于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壮怀激烈里,正是这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群像,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汇聚了直抵人心的时代力量。
这精神,合于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团结奋进。危难时刻彰显初心本色,也才能看到一个民族浮现出来的真正的强大。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动员能力,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人民听从国家的安排、响应国家的号召,或实施自我隔离、或积极走上前线,以高度的自律意识和较强的组织管理,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浩然正气展现得勇毅恢弘。多难兴邦。困难打不倒压不垮英雄的中国人民,反而让每一位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站在一起,扛起一份份匹夫有责的担当、完成一次次偏向虎山行的逆行,以众志成城屹立天地间的民族自信、伟大中华坚定永向前的团结奋进,共同为抗击疫情奉献自己的力量。
这精神,终于世界同期盼命运相连的美好愿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战“疫”的见证者、亲历者和战斗者,即使不能以“最美逆行者”的血肉之躯在抗疫一线抵挡黑暗,也在用平凡工作默默书写属于自己的爱国篇章。“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这场战“疫”让我们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民族精神,它凝聚的华夏“力量”,为中华儿女披荆斩棘注入了必胜自信;这场战“疫”让我们见证了“山川异域、与子同袍”的逆境无私付出,它增添的华夏“色彩”,为中华民族战胜疫情绘就了时代图谱。追梦人的初心与使命,奋斗者的诗与远方,是中华民族重整行装开启新征程的动力与源泉,中华儿女必会同与世界人民一道,在攻坚克难中抖落一路“征尘”、在同舟共济中传承华夏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大爱”文化,传播“大爱”智慧,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世界共识,成为世界发展的历史必然。
篇3:《中国医生》观后感
冬末春初的这场疫情,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在这场看不见敌人的战“疫”中,孕育并诞生了伟大的“抗疫精神”,有攻坚克难的奋斗与斗争精神、有积极作为的责任与担当精神、有充满信心的乐观与团结精神。正是这些“抗疫精神”,才让疫情形势出现了积极向好态势,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样需要“抗疫精神”,因此,广大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干部要把“抗疫精神”融入到基层中,身心皆到基层,奋力书写心中所向往的“诗和远方”。
把积极作为的责任与担当精神融入基层,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在这场看不见敌人的战“疫”中,有许许多多的青年人冲锋在前。有竭尽全力救治患者的青年医生;有骑行4天3夜辗转300多公里返岗的青年女医生;有忙于防疫工作无暇顾及待哺孩子的青年女城管;有主动请缨到方舱医院巡逻的青年女民警;有兢兢业业排查登记、测量体温的青年志愿者;有加班加点生产医药物资的青年员工,无数青年人纷纷化身钢铁卫士为人民群众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把积极作为、慎终如始的责任与担当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充分彰显了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当然,并非所有的青年人都有机会到战“疫”一线去一展所长,但是却可以到基层去历练。凡成大事者,必从基层做起,基层天地广阔,基层大有可为,基层是人才的炼金石,因此,广大青年人要把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要到基层去、到艰苦环境去,同时把积极作为的责任与担当精神融入灵魂血脉,用汗水浇灌承诺,不断促进自身成长。
把攻坚克难的奋斗与斗争精神融入基层,不断锤炼过硬本领。在战“疫”初期,无数青年医务人员、青年党员、青年志愿者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迎难而上与未知的疫情“死磕”;在战“疫”过程中,无数青年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拼命寻找新冠病毒的“破解之法”;在战“疫”后期,基层青年干部全力以赴抢抓春耕生产。在两个多月的战“疫”工作中,青年人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能力,丰富了阅历,真正体会到了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青春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才能锤炼出过硬的本领。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还有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一最难啃的硬骨头,而这离不开青年干部的奋斗和斗争。因此,青年干部要把攻坚克难的奋斗与斗争精神融入基层,不断锤炼过硬本领,俯身做小事,敢于变革、敢于创新,跳出“小我”视野、打破“自我”束缚、保持“忘我”状态、践行“无我”理念,把“小我”的水滴融入“大我”的海洋,以抓细抓实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群众尝到改革的甜头,切实增强获得感。
把充满信心的乐观与团结精神融入基层,奋力书写向往的“诗和远方”。战“疫”中,无数青年人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着病患,带领病患跳广场舞、练太极、共赏落日余晖等,让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深入人心。正是无数青年人直面困难,带着乐观向上的状态投入到战“疫”中,才给抗击疫情注入了“色彩”、带去了“光亮”。而在基层中,有53000余名在岗“三支一扶”人员、91.8万在岗驻村干部也不愿当旁观者,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入到战“疫”中,在危难险重任务中担当作为,在疫情防控一线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用汗水和智慧谱写“青春华丽 篇章”。疫情形势积极向好后,青年干部又开始抓脱贫攻坚工作、经济发展等,以青春无悔的激情和能力焕发更有活力、更具冲劲的干事动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用行动奋力书写向往的“诗和远方”。
青年人唯有将“抗疫精神”融入到基层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全力以赴,才能真正实现向往的“诗和远方”。
篇4:《中国医生》观后感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把“医生”这一群体再次推到了最前列。我们从新闻里,看到这群人,成为了新时代的“逆行者”。
因为他们的出现,让原本躁动慌张的气氛因子,有了冷静下来的力量。他们勇于冲到第一线,成为阻挡病毒的一道防线。他们同样是父母的孩子,家中的顶梁柱,孩子的爸妈……即便如此,他们的态度是义无反顾,他们的口号是:不计酬劳,无谓生死。
他们是,中国医生。
正是在这个时节,纪录剧集《中国医生》悄然上线,豆瓣评分9.2分。它真实地纪录了这群群体日常工作的点滴,向观众剖析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他们也很脆弱,也有难处。这一切正如同剧集开场的那句旁白,“这是中国医疗系统的一个缩影。”
“我很怕我突然死掉,但我不能死。”这是朱良付医生(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医师)对着镜头说出的一句话。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家中的丈夫和父亲,同时,他更是一名医生,“差不多得用25年时间,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一个医生,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这是他的工作态度,对他来说,从早上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五点,早就是家常便饭了。因为他每天面对的是死亡率最高,也是死亡速度最快的病例――脑卒中。即便如此,也曾有患者家属对他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这位老太太一边苛责他“害死了她的老伴”,一边让朱良付给她看看近期升高的血压。
“理解吗?”这是他问出的一句话,似乎是在追问大众,又似乎是在自问。他无奈,因为患者和家属,其实“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但这并不耽误他们投诉你。”这种困惑对他而言,没有答案。身在其职,他必须这么做。
每每面对这样的事件,医生需要很快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甚至没有更多时间去消化,因为下一个病人已经在候诊了。
“最难的事情是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是做不到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换位思考。”
篇5:《中国医生》观后感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医院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连日来,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线让人动容。《医生》系列纪录片受到广泛关注也在情理之中。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宣传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所传递,无数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
医疗题材纪录片是近年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产生了《急诊室的故事》《人间世》《生门》《手术两百年》等一批广受观众喜爱的优秀纪实类作品。其中既有传统电视台纪实栏目的坚守,也有新兴互联网视听平台的加入。可以说,不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急时刻,还是风平浪静的日常生活中,当下社会都迫切需要对医学和医疗体系有更多了解。为此,上述作品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揭示出社会热点背后的多元面向,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医疗的科技、社会影响和人文精神。
《医生》是上述创作潮流中的最新代表。它引发关注,首先在于它所蕴含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既来自于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也来自于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感。疾病是对人类生命最严酷的拷问,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身体和经济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医生》充分利用纪录片这一形式,对现实生活展开近距离地描摹。在第四集中,一位老年患者在手术前一天恰逢生日,儿子担心引发父亲的心理负担而忍住没有庆祝,原本预计8小时的手术进行了10个小时还没结束,家属的情绪也濒临失控……影片反映的这些现实常常能够唤醒观众自身生活的体验,进而引发情感共鸣。然而,疾病也教会我们更好地珍惜生命、直面困难、积极生活,这也是整部影片一直呼吁的。虽然题材足够吸引眼球,但创作者在拍摄和剪辑的过程中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煽情,尽量通过对一个个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共同努力的展示,鼓励人们坚强面对疾病,展现出文艺创作的态度和温度。
影片塑造了生动感人的医生群像。大量纪实性段落展现了当下医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既有在应对疑难和重症过程中的判断、选择甚至是冒险,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诚恳甚至是无奈。在集中,有一条长镜头完整记录了朱良付大夫用手机录制他和患者家属术前交流的告知确认环节,真实表现医生面对医疗过程不确定性时的无奈,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寒夜一次又一次从家中赶赴急诊现场,在查房过程中他频频和患者开玩笑,用最简单的语句鼓励患者积极康复。第四集中的孙自敏大夫长期从事血液病治疗,她一度因为治愈率很低备受打击,甚至不想继续从事这个职业。但也正是这些人间疾苦让她立志要攻克难关,最终带领自己的科室成为世界上知名的脐带血移植中心。
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文艺作品通过故事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信任和力量。这些真实、鲜活、普通的医生,让影片的弹幕和评论充满敬意。“我们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疾病本身”,这些质朴的话语由拍摄对象讲述出来,更能引起共鸣。可以说,《医生》主动呼应了社会热点,通过贴近式的拍摄展现了医疗卫生的最新成果。同时,影片也弘扬了、诚实、信任、勇气,让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医者仁心的力量。这正是危难之际,他们勇于向着“战场”逆行的原因。
据了解,《医生》中的多位医护人员正在湖北抗击疫情的线,祝福他们平安凯旋。
篇6:《中国医生》观后感
今天,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电影院观看《中国医生》,看完后我深受感动。
印象最深刻的是金银潭医院的张院长,他自己得了渐冻症,不顾自己的安危救治病人。有一次,他在开会时候向全体医生坚定地说:“同志们,我们要加强防范意识,减少病人的死亡率。”会议结束后,他马不停蹄的去诊治奄奄一息的张先生。张先生的各项指标也曾慢慢变好,可惜他最后还是死了。看到这里我想到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在病魔面前也是无能为力。另外一个情节是,金仔的老婆怀孕还生病,金仔同时也住院了,对他们的打击真是雪上加霜,幸亏文主任不顾一切安危,成功的挽救了他们一家人的生命。电影里医生和护士手握“钢枪”,与病魔举行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医生和护士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品质,同时也看见了中国人在危难时刻总是相互团结,一方危难,八方支援,最后疫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以后我也要认真学习,把这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用在学习上。
篇7:《中国医生》观后感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这场战役中,无数医护人员冲在第一线上,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火墙。而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成为最美逆行者,以他们的负重前行,守护我们的岁月静好。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这一背景下,视频网站及时上线了纪录片《中国医生》,自然受到广泛关注,稳居全网纪录片热度榜首;该纪录片也赢得极好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3分。
《中国医生》深入全国各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不同科室,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记载了几十位高尚但不高冷、有血有肉的医护形象,也以小见大地呈现了关于中国医生的一切。
在肺炎疫情的当下,观看这部纪录片自然有别样的感触。不过我们更希望,在了解中国医生的一切后,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只在需要他们的时候,才想起珍惜他们。
篇8:《中国医生》观后感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医院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这段时间以来,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着我们,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第一线让人动容。
正巧这段期间一个名为《中国医生》系列纪录片也让我为之动容,里面是无数中国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感,还有当下医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既有在应对疑难和重症过程中的判断、选择甚至是冒险,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诚恳甚至是无奈。
疾病无疑是对人类生命最严酷的拷问,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身体和经济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集一条很长的镜头完整记录下了朱良付医生用手机录音,记录他与患者家属手术前的交流告知和环节确认,就这样短短几分钟让我看到了医生面对医疗过程不确定性的`无奈,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一次次寒夜中从家里赶来赴急诊。
可这却让我们反思,在疫情面前中国医生格外耀眼,但在平常他们面临最多的是什么,是医闹,医患纠纷,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只能录音、签协议,但还是有些医生为此失去了生命、前程。他们在为我们付出健康和精力,他们在拼尽全力救治患者,他们珍惜每次救助的机会,我们应该更多地理解他们,而不是误解、闹事。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医生、患者、患者家属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应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本身。只有大家一起加油,一切才会变得更好。
篇9:《中国医生》观后感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94年,按照区委组织部的要求,我利用业余时间集中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该片共分“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集——从该纪录片的总、分标题中,不难看出,这正是近世以降(jiang),直至当今,中华民族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历史的真实回望与写照。
筑梦中国,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从近现代以来一件件史实、史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思想中,映照出国家图存求亡、人民共和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改革开放共逐中国梦的现当代中国史。它通过光与影的电视纪录片方式,将一部中华民族复兴史,立体而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一是解说词写的好,非常大气,站得高、看得远,语言精粹,一字千金。二是播音播得好,声音非常洪亮,有气势。三是影像资料选得好,很多是珍贵的历史镜头。 我非常喜欢此类纪录片,特别是有关党的历史片。这个片子应该作为各级党课好好看一看。现在党课缺乏教材,基层党课往往流于形式。
初谈中国梦,感觉遥远不可及。近日观看《筑梦中国》才明了,自己脚踏实地工作、安分守己做人,亦是为实现中国梦添了一己之力。中国梦,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了梦想的支撑,如阳光普照,内心温暖、乐观又有奋进的激情。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也许在了解中国梦的政治意义与理论高度上无法睥睨他人,但我仍旧把自己作为筑梦中国的主力,不是自不量力,而是无法轻视党员的责任与爱国的情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应该是责无旁贷的筑梦者。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的改革开放伟业已经进行了近40个年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此前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体制机制中各种不适应新发展的问[]题开始暴露,各种利益群体对改革发展的诉求也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碎片化。
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时而出,着眼于国家治理理论与治理实践的有机融合,既强调顶层设计的科学指导,又兼顾具体实践的可操作性,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追逐梦想。
筑梦不辍,我们砥砺求索;圆梦有时,我们不忘初心。
历史,或并未走远,但终将成为过去。过去,是现在的阶梯,也是未来永恒的根基。因此,时时回望历史,铭记历史的脚步,那里有我们曾有的努力、奋斗、牺牲、沉思与追求,我们的前行这路,就会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它就会更加坚定我们永不退缩、快马加鞭的信心,让我们“筑梦中国”的步伐,走得更加沉稳、坚定、有力。
篇10:《中国医生》观后感
“中国是能够过关的!”影片中,钟南山院士这句话令人动容。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之际,中国的医务工作者,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广大人民勇于担当。与此同时,每一个平凡岗位恪守职责,每一个中国人民全力配合,每一个你我微光成炬,共同汇集成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精神、中国力量。
常怀感恩英雄之心,让人民更有信仰。英雄都是一些普通人,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不站出来就是懦夫,你站出来就是勇士,冲上去就是英雄。疫情防控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白衣天使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请缨,闻令而动,执甲逆行奔赴前线,用初心奏响了奋力拼搏的英雄凯歌,用使命谱写了拯救生命的壮丽 篇章,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历史将永远铭记。各地以“最高礼遇”迎接英雄凯旋,就是在向全社会宣扬英雄,大兴感恩英雄之风,同时让人民意识到,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这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感恩英雄之心,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事业的信仰。
常行崇尚英雄之举,让国家更有力量。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新时代是需要英雄的时代,是呼唤英雄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其实英雄都是一些普通人,但都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都能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冲锋陷阵、顽强拼搏,都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很多的凡人英雄,都在“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别等到生命垂危了才想起医生,别等到国家贫弱时才想起教师,别等到家园破碎时才想起军人,只有崇尚英雄的社会才会产生英雄。各地的“最高礼遇”迎接英雄凯旋,唤醒和激发了全社会的英雄基因,将这种力量凝聚成了无坚不摧的国家力量。
常励争当英雄之志,让民族更有希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只有人人争当英雄才会英雄辈出。过去的两个月里,包括这些逆行英雄在内的全国人民�哿ν�心,共克时艰,用举世瞩目的速度和效率,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生命接力,使此时的中国成了全世界最有安全感最有幸福感的国度。人民群众在无比自豪的同时深深地知道,这份安全是英雄用血肉之躯铸就的,这份幸运是英雄用仁心厚德换来的,这份希望是英雄用无畏信念种下的。有一种感动,令人泪流满面;有一种崇高,令人奋斗不止。各地以“最高礼遇”迎接英雄凯旋之举,激发了英雄民族英勇无畏的浩然正气,人人争当英雄的氛围更加浓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步伐更加坚定。
篇11:《中国医生》观后感
有人这样总结,“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视,时而在抱怨,却从来不了解”是我国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国医生》以医患为什么无法相互理解为出发点,以平视的目光,让公众看到去掉光环、去掉标签、去掉附丽之后的普通医生,试着从他们的经历与付出,去理解他们的艰辛与崇高;从他们的局限与无力,建立起对医生的正确期待。
理解中国医生,并不是要控诉中国患者。虽然《中国医生》聚焦于医生,但从纪录片的案例和细枝末节,我们也能窥见中国患者的众生相。在中国,难的不只是医生,需要理解的,也不只是医生;除了呼吁患者理解医生外,我们对患者们做得足够吗?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叫做穷病。”在《中国医生》里的多个案例里,我们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实在令人揪心痛心。纪录片中那个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儿子选择强行出院,他并非不孝顺,他花光了积蓄,但他也非尽全力,因为他采访中他谈到,前几年买了房子,刚开了个厂,现在卖厂亏大了。
笔者注意到,纪录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长都是砸锅卖铁、不惜一切,但年迈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权衡的是钱,是生活是否会受影响。就像徐晔医生说的,“有时候可能医术都还没有碰到瓶颈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人心的瓶颈了。”
网上有很多人指责烧伤患者的儿子。但恐怕谁也无权指责。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牺牲上一代的基础上,然后供给下一代;当上有(不止一个)老、下有(不止一个)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问题,还是一个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分配问题。
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责困境中的人的选择,而不妨思考,人心够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么。纪录片中也透露出太多无解问题:有些病人既没有医保也没有农保,一旦重病就倾家荡产,该怎么提升基础医疗保障覆盖率?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很多家属首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家属千里迢迢地陪护身心俱疲,客观上也造成三甲医院负担过重,门诊医生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也显得奢侈,该如何均衡医疗资源?
患者的“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生的“医生苦、医生累”,共同指向的是医疗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医生和患者只不过首当其冲,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医生的手术费、诊疗费很低,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法体现。医院为了维持“生计”,常常是通过药品和医疗器械创造利润,这就造成了药价虚高,大型检查、检验价格偏高,没必要的检查太多,由此加剧了“看病贵”。
医生的苦、医生的累是真实的,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虑与无助也是真实的。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做圣人,同样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属做圣人,永远通情达理、永远临危不乱、永远笑对苦难。相反,我们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点,然后不断通过制度去化解人的难题,让每一个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尽可能地保持尊严和体面。
但体系的调整总是滞后的,当下仍需要医生和患者去承担不尽完善的体系的代价。医生依旧会很累,患者看病还是会觉得“难”和“贵”,此时医生和患者能做的、应做的,就真的.是多一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疫情终究会过去,祝愿奋战一线的医生平安归来。但我们对医生的尊崇不应是局限于一时,而是日常;医院对于患者的救治与关怀,也不应只有经济的考量。无论是爱护医生还是怜悯患者,说到底是对人的本质性关怀,这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底色。
篇12:《中国医生》观后感
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
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
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
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篇13:《中国医生》观后感
身边有几个医生朋友,平日里聚会总聚不齐,问起他们的工作感受,一个字“累”。
第三方机构做的一个调研《2019医师幸福感指数研究报告》,在“中国医师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提及率%”这一选项上,“超负荷工作量使得医师身心俱疲”是提及率最高的问题。而就“工作量大、强度高”这一指标,认为“基本符合+100%符合的医师占比60。8%,接近2/3的医师同意这种观点,医师工作量大、强度高是一种行业共识。
数字若显得无感,《中国医生》的实况拍摄就让人看得真切。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
医院的绿色通道是朱良付发起的,所以刚开始每次急诊,不管凌晨几点,他都亲自来。一台又一台的手术,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有时下班匆匆回家吃了饭,接到急诊室电话又立即往医院赶。主管护士对着镜头说道,“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点,还有16台造影,做到凌晨5点,他们才休息。”继而她又感慨了一下:“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实在是没有一点生活的乐趣,没有生活质量的,家庭根本就没有办法管。”
24小时随叫随到、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是很多医生的工作状态。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同样是全年无休、全天无休。纪录片拍摄他的那一天,他连做了三台手术,17个小时。17个小时得像雕塑一样站着,全神贯注地进行精密的手术。王东进说,“心脏外科就是得身体最好,身体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而他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曾经痛到得戴着颈托才能上手术台,而因长期站立他腿部静脉曲张,得常年穿着弹力袜。
那么医生自个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劳累的?
朱良付的话特别令人触动。他说,“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担心自己“过劳死”,又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死、不敢死”——医生的劳累、付出、担当和牺牲,可见一斑。
要成为一个中国医生需要大量的付出,本科5年,研究生3年,博士至少也3年,整整11年;而从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往往又需要10余年时间。熬到了主任医师,能力越大,承担得也越多,很多中壮年的医生自己也有一身“职业病”,他们“怕死”,但“不敢死”。
除了身体上的疲倦,医生的累也体现在心累。医患矛盾紧张,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给医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冲击和心理伤害。
纪录片一开始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给害死了。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看看’,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
所以纪录片才有这么一幕,一次急救手术前,朱良付先用手机录下与患者家属的对话,确保他们知道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
《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曾说,他每个月会收到几百封来自中国医生的邮件,其中最常提到的主题是医患关系紧张。“我确信,其他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生像中国医生这样担心。”
医生如此辛苦却还得忧心自己的安全,这怎么看都匪夷所思。但它切切实实正在发生。
篇14:《中国医生》观后感
很多患者不理解医生,一大原因是他们认为医生太“冷漠”了,这边家属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医生却“事不关己”,显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医生是真的是冷漠吗?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提问,医生应该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急他们之所急,悲他们之所悲吗?
在以前的宣传中,我们似乎一直在倡导医生这么做,要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云云,让对患者有求必应云云。可在实际操作中,这并不可能,要知道我国每天就诊的人数超过2000万,每个医生每天要面对的病人太多。医生再博爱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无法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所有病人和家属的全部情绪。我们不能以圣人和超人的标准来要求医生。
南京鼓楼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魏嘉,有个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几岁,特别年轻也特别乐观,这让魏嘉最挂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尽量为她多做点什么。但纪录片最后,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辈建议她,“特别是对肿瘤科医生来说,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后面会自责、失落、伤心,会更难过,很长时间走不出来。”
医生也害怕伤心。他们并非拒绝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情感,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来来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医院里发生。魏嘉虽然并未听从前辈的话,她还是对这个乐观的患者上心,但这也非意味着那些没能成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专业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25岁就博士毕业,工作三年后遇到自己职业生涯“难以跨越的沟壑”。一名全身95%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他的家里人为了给他看病,拿出家里现有的全部积蓄,但依然凑不够高昂的医疗费用,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术,总体花费得100多万。徐晔帮患者争取到了2万元的援助基金,尽力劝说患者家属坚持治疗,因为患者出院离世的可能性极大。但患者家属还是强行出院了。徐晔赶到时,面对空荡荡的床位还是有一丝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却也知道家属面临的困境。
年轻的医生类似的经历多了,心理能承担的极限就会提高。徐晔事后说:“为什么有人说有的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静。因为你现在的这种情况,他早就见过无数个了,所以他才会显得如此的冷静。这个过程是每个医生都会去经历的。”
也就是说,当患者家属指责医生“冷漠”时,家属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他们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亲人遭遇险境。但家属也忽略了,今时今日患者的情况、家属的反应,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已无数次遇到过。医生并非麻木,他们的波澜不惊,是专业、经验和经历累积后的冷静。
慌乱、不安、痛哭留给家属就够了,慌乱之中需要冷静的医生做出专业的判断。冷静不等于冷漠。
篇15:《中国医生》观后感
在《中国医生》第一集《挚诚》中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给害死了。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看看’,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
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无前兆,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片中,一位83岁的患脑梗的老太太,从打电话到抢救,仅仅用了12分钟。手术结束后,朱良付骑上一辆“小电驴”,匆匆回家吃饭,和大女儿聊两句天、瞅一眼襁褓中的小女儿,又接到了急诊电话。朱良付穿上大衣奔出家门,打车赶往夜色中的医院。
“天天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有时候就担心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的家庭责任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朱良付有过对生命的怀疑,更有着“不能死”的决心,“我现在是主任医师,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直白又实际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惊天逆转”了,可事实上,医生是平凡的,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但,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用平凡铸就伟大。
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文艺作品通过故事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信任和力量。据说,《中国医生》纪录片中的几名医生也参与到了湖北新冠肺炎疫情支援的一线队伍,疫情终究会过去,祝愿奋战一线的医生平安归来。
篇16:《中国医生》观后感
这部影片时长约2个多小时,不仅仅既展现了医护人员的果敢和伟大,也展现了他们平凡普通的血肉之情;既展现了“小人物”的不安和惶恐,又展现了他们的坚守和温暖。整个故事围绕金银潭医院的医护工作人员讲述,直切疫情防护,扣人心弦,同时将当时的真实场景穿插至影片中,最后谢幕致词里面也实名制一一感谢了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影片的各种细节,都可以看到这部作品极致的用心和十足的诚意。
观影时,我在黑暗交错的光影线中全情凝注,谢幕词一帧帧画面拨弄着每个人的心弦。环顾四周,可能是我低估了这部电影的魅力,也可能是我高估了成年人触动心灵的阈值,哭泣落泪者,有之;哀婉叹息者,有之;而被一个又一个情节触动灵魂者,更是数不胜数。这个故事是我经历的那场抗疫战争,但也绝不仅仅是我经历的那场战争。无法接受自己已被感染的快递小哥、想要换个医生的产妇、还有微信求助的商店老板、委屈到极致的护士小姐姐、屡屡尝试治疗的医生。这些仿佛曾经和我点头微笑打过招呼的人,出现在了大荧幕上,如此真实深切。
篇17:中国医生观后感
这个春天,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猝不及防。在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受到巨大威胁时,有一群人如钢铁洪流一般,逆流而上,驻守在疫情一线。他们没有武器,没有超人一等的体魄。他们以信仰的白衣作为战袍,在人群中逆向而行,与最危险的病魔殊死搏斗,他们感动着我们,也牵动着我们的心。
这群人的名字就是“中国医生”。正因为呼应了当下人们对医生群体的关切,近日上线的纪录片《中国医生》获得热烈反响,引发社会思考。《中国医生》获得关注,首先在于它所蕴含的真切的、炙热的、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中国医生》将镜头对准成都华西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合肥的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6家大型三甲医院,跟踪拍摄了近30位医护人员,深入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不同科室,进行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镜头更多聚焦的是“医者之心”,以及他们身为普通人的真实悲喜。
在《中国医生》第一集《挚诚》中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给害死了。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看看’,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
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无前兆,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片中,一位83岁的患脑梗的老太太,从打电话到抢救,仅仅用了12分钟。手术结束后,朱良付骑上一辆“小电驴”,匆匆回家吃饭,和大女儿聊两句天、瞅一眼襁褓中的小女儿,又接到了急诊电话。朱良付穿上大衣奔出家门,打车赶往夜色中的医院。
“天天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有时候就担心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的家庭责任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朱良付有过对生命的怀疑,更有着“不能死”的决心,“我现在是主任医师,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直白又实际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惊天逆转”了,可事实上,医生是平凡的,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但,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用平凡铸就伟大。
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文艺作品通过故事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信任和力量。据说,《中国医生》纪录片中的几名医生也参与到了湖北新冠肺炎疫情支援的一线队伍,疫情终究会过去,祝愿奋战一线的医生平安归来。
篇18:中国医生观后感
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
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
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
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篇19:中国医生观后感
所谓习惯,是之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存在;早起的一杯温水,是习惯;睡前的一杯牛奶,是习惯;疫情面前,他们始终冲在第一线,亦是习惯。他们不是别人,他们是医务工作者、是工作人员,是我们的守护神,是最美的逆行者。
舍身取义化身“守护神”,情义深责任重。是什么让84岁高龄的钟南山毅然前往一线?是什么让无数医生护士主动放弃休假、放弃与家人的团聚,请愿前往一线支援疫情地区?是为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安康,为了确保病患得到及时的收治,于是他们转身逆流而上,不是朝着家的灯光,而是背离家的方向;不是走向年夜饭的饭桌,而是奔向急救室的病榻。看着一封封按满红手印的请愿书,他们说“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他们说“我是教授,我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我是共产党员,我要冲锋在前”。不觉中,早已泪目,疫情面前,他们选择不放假、不离城、不退缩,他们穿梭在生死之间,用自己的青春挽救别人的生命,为我们构筑起一道牢不可破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在此,愿广大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保护好自己,我们等你们回家!
精准监控成为“保卫神”,措施全应对稳。疫情以来,各地紧急响应,截至25日21时,除尚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的西藏外,所有发现新型肺炎病例的省份均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多地卫生系统、公安系统全部取消休假,全员在岗,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之中,时刻坚守岗位,带班值班,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各基层组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成立疫情防控尖刀班,以村民小组为战区,包组连户、责任到人,做到“宣传家喻户晓、排查精准到人、监测各家隔离、村口份分兵把守、情况每日一报”,一系列的措施快、准、稳,有条不紊的缓解了群众的紧张情绪。唯愿在众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尽早战胜疫情。
众志成城全民“鼓励神”,同命运共风雨。随着疫情的态势不断严峻,众多防护物资,如:护目镜、N95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防护服、手术衣、防护面罩等出现了严重短缺的现象。就连医院,也已经不能满足病患的需求。疫情地区市蔡甸区,一座崭新的“小汤山”――疫情地区火神山医院正在拔地而起,无数建筑工人和前线的医护人员一起奋战,争分夺秒筑建起一道道抗击病魔的医护城墙。河南、福建、浙江等地的医用防护品生产线,也马力全开、春节不休息,尽最大所能为一线奋斗的战士们提供最有力的物资保障。在接到疫情地区的紧急救援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也在源源不断的运往疫情地区。希望所有的群众们高度重视,保护好自己、也是保护好他人,我们共同努力,战胜病毒!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灾难面前,他们毅然逆向前行,不畏生死,他们当之无愧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向英雄致敬,愿英雄早日归来。
篇20:中国医生观后感
2020年,本是一个充满欢乐、幸福的年,可是,一个不速之客来临――新型冠状病毒,让中国的气氛变得冷冷清清。
几十天前,各各地区都纷纷组织封锁,口罩也成了必抢之物,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向疫情地区捐献出自己的爱心,这也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中国的优良传统。
很多人避而不及,远离病毒时,湖北省医院中的医生没有向困难低头,主动向困难请战,将克服万万家庭的一切困难,全身心的投入到这次抗击病毒中回去。
每天,武警、公安、医生,他们为了全社会的安全,不分昼夜的工作着。现在病情即将被消灭,这些功劳都离不开他们默默付出,为我们建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为我们创建了个安全的环境。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判断谁对谁错,而是与病毒作斗争。面对疫情,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承担起了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中去,团结一心,终会战胜病魔。
除夕当天,正当中国各地各家,看着春晚,共享团圆的时候,而湖北省医院中的医生并没有,他们摩拳擦掌,时刻准备着,顾不上与家人共享年夜饭,但他们没有丝毫的埋怨和后悔,他们说:“用我们的时间,换来全国人民的安全,也值了。”这句话惊天地泣鬼神,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是我们做人的榜样。
难道这一切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捣的乱吗?我觉得并不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医学家终南山推测,这次疫情的来临就是人们贪吃野味,才会降临人间。
只要齐心合力,万众一心,就没有翻过去的山。我相信,全国人们团结起来,抗击疫情,雨后便是晴天。
篇21:中国医生观后感
2020,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份,在人们还沉浸在2020年2月2日对称日的浪漫时,却传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消息。
84岁的钟南山再次挂帅出征,在第一时间奔赴疫情地区;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立下请战书,按下手印,紧急驰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再一次见证了祖国的强大与中国速度。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全力以赴,将希望传递给每一个中国人。
这不禁让我想到,在2019年,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的森林火灾。凉山州消防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却未曾料到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林火爆燃,熊熊大火迅速席卷整个山林,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
也许我们无法将这些最美逆行者的名字一一诉说,但不管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消防官兵,他们本同我们一样,也为人子、为人母,有着自己的家庭和幸福。但当他们穿上隔离服的那一刻,他们代表的就不仅仅是自己,更代表了祖国赋予的使命。他们有的与我们年龄相仿,但危险降临时,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退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为民情怀无不令我们为之动容。
疫情之下,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冲在前、干在先,有担当与责任意识,不传谣、不造谣,及时公开透明信息,给公众以的信心与安心。自觉遵守组织规定,配合领导干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对村庄、社区,外出返乡人员要及时上报进行备案登记,对火车站、超市等人员密集地区做好人员、物资及交通工作的查验工作,对疑似症状人员要及时进行医学观察,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诊断、早治疗”,控制传染源,将疫情扩散可能性降到最低。
2020,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鼠年春天到来之际,我们经历着这样一个特别的冬天。但正如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晚吗”,冬天快要结束,春天也必将来临。防控疫情阻击战,我们也必将取得胜利。此刻我们所坐拥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让我们向最美逆行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疫情地区加油,中国加油。让我们约定,待到繁华盛开时,携手共进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22:中国医生观后感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赢新冠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医院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这段时间以来,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着我们,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第一线让人动容。
正巧这段期间一个名为《中国医生》系列纪录片也让我为之动容,里面是无数中国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感,还有当下医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既有在应对疑难和重症过程中的判断、选择甚至是冒险,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诚恳甚至是无奈。
疾病无疑是对人类生命最严酷的拷问,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身体和经济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集一条很长的镜头完整记录下了朱良付医生用手机录音,记录他与患者家属手术前的交流告知和环节确认,就这样短短几分钟让我看到了医生面对医疗过程不确定性的无奈,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一次次寒夜中从家里赶来赴急诊。
可这却让我们反思,在新冠面前中国医生格外耀眼,但在平常他们面临最多的是什么,是医闹,医患纠纷,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只能录音、签协议,但还是有些医生为此失去了生命、前程。他们在为我们付出健康和精力,他们在拼尽全力救治患者,他们珍惜每次救助的机会,我们应该更多地理解他们,而不是误解、闹事。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医生、患者、患者家属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应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本身。只有大家一起加油,一切才会变得更好。
篇23:中国医生观后感
在新型冠状病毒的这场战役中,无数医护人员冲在第一线上,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火墙。而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成为最美逆行者,以他们的负重前行,守护我们的岁月静好。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这一背景下,视频网站及时上线了纪录片《中国医生》,自然受到广泛关注,稳居全网纪录片热度榜首;该纪录片也赢得极好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3分。
《中国医生》深入全国各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不同科室,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记载了几十位高尚但不高冷、有血有肉的医护形象,也以小见大地呈现了关于中国医生的一切。
在肺炎疫情的当下,观看这部纪录片自然有别样的感触。不过我们更希望,在了解中国医生的一切后,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只在需要他们的时候,才想起珍惜他们。
篇24:中国医生观后感
新冠感染的肺炎把“医生”这一群体再次推到了最前列。我们从新闻里,看到这群人,成为了新时代的“逆行者”。
因为他们的出现,让原本躁动慌张的气氛因子,有了冷静下来的力量。他们勇于冲到第一线,成为阻挡新冠的一道防线。
他们同样是父母的孩子,家中的顶梁柱,孩子的爸妈……
即便如此,他们的态度是义无反顾,他们的口号是:不计酬劳,无谓生死。
他们是,中国医生。
正是在这个时节,纪录剧集《中国医生》悄然上线,豆瓣评分9.2分。
它真实地纪录了这群群体日常工作的点滴,向观众剖析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他们也很脆弱,也有难处。这一切正如同剧集开场的那句旁白,“这是中国医疗系统的一个缩影。”
1、
“我很怕我突然死掉,但我不能死。”
这是朱良付医生(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医师)对着镜头说出的一句话。
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家中的丈夫和父亲,同时,他更是一名医生,“差不多得用25年时间,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一个医生,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这是他的工作态度,对他来说,从早上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五点,早就是家常便饭了。因为他每天面对的是死亡率最高,也是死亡速度最快的病例――脑卒中。
即便如此,也曾有患者家属对他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
这位老太太一边苛责他“害死了她的老伴”,一边让朱良付给她看看近期升高的血压。
“理解吗?”这是他问出的一句话,似乎是在追问大众,又似乎是在自问。他无奈,因为患者和家属,其实“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但这并不耽误他们投诉你。”
这种困惑对他而言,没有答案。身在其职,他必须这么做。
每每面对这样的事件,医生需要很快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甚至没有更多时间去消化,因为下一个病人已经在候诊了。
“最难的事情是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是做不到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换位思考。”
2、
11年。
第一集说培养一位医科主任要25年,而第二季则告诉我们,单纯培养一个医生,规范化至少11年。
从学生时代到成为医生之后,他们依旧要先从住院医师做起,除了本科室病房内的常规治疗,还要在值班时处理急诊科的相关病例。
上一集关于责任,而这一集关于成长。
今年是28岁的徐晔(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师)工作的第三年。相比起第一集中的两位医生,他的.微表情多少还是有些稚嫩,在面对着病患家属无法提供百万的要药疗费时,“无奈”二字直接打在了脸上。
他知道,病患现阶段如果出院去到其他县级医院,条件自然没有那么好。为了让病患家属能安心在医院治疗下去,徐晔再三向医院基金会提出援助。
“医生最怕的,其实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在得到医院基金会的同意之后,他忍不住地笑了。
但最终,家属还是因为经费的问题,在没有任何告知的情况下,办理了出院手续。徐晔在得知之后,一个人默默站在病患住过的病房,整个人瞬间被沮丧笼罩着。
在这三年中,这类事情他已经见了很多次,但再次发生的时候,他依旧还是一种无奈。大家常常把人生比作一场修行,对于医生而言,整个做成更是一种高阶修行。
“为什么总有人说医生很冷酷,不是冷酷,是冷静。”
或许正是经历了那么多次生离,经历过那么多遍的离别,医生们慢慢长大,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能让“我会尽全力医治”变得更有信念感。
3、
这是纪录剧集当初在央视首播的时候的名字。它相较于医疗题材的行业剧而言,没有更多戏剧性,而是更加的平淡真实。
它甚至没有过多戏剧性的拍摄,剧集到现在,也没有过多地去展现重疾,也没有用特别煽情的音乐,而是简单几句的解说词,点到为止。
团队深入全国六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整容烧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科室,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用返璞归真的叙述手法,去向大众全方面立体展现“医生”这个群体。
这群人值得被这个时代记住,尤其是在当下,他们不仅是天使,同样也是英雄。
过去1年里,我们用《烈火英雄》记住了消防英雄,用《中国机长》铭记了那群“空中英雄”。我们同样也需要用影像牢记这群“白衣英雄”。
每天新闻的滚动,都是他们冲在第一线的身影。
2003年非典时期,钟南山院士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
17年过后,年过八旬的他,坐在餐车,成为第一批逆流而上的人。在对抗着新冠同时,还实时亮相电视前,向群众解读新冠,让大家了解并做好预防。
有参加过非典抗战的医生,写《请战书》,“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有驰援湖北的青年医生,还在恋爱的他们,不约而同地报了名,选择成为家人,“回来后,我娶你。”这是两人把自己的爱,给了更多需要爱的人。
在这场战役中,正是他们的身影,时时刻刻在温暖着我们,感动着大家,同时给社会力量。
他们就是中国医生。
篇25:中国医生观后感
2月18日,一个悲伤的消息出现在不少人的朋友圈――xx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因感染新冠肺炎,经全力抢救无效,于2月18日10:54分去世,年仅51岁。在这次xx应对新冠疫情中,刘智明所在的武昌医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1月21日医院接到征用通知,23日左右开始接收病人,全院几百名医护人员,从院长到医生,一直在一线超负荷运转。住院治疗期间,他多次拒绝同在抗疫最前线、在另一定点医院担任ICU护士长的妻子的照顾,并一直担心会不会传染给别人,还留下医疗预嘱:“如果万一,不要插管抢救。”刘智明的殉职,让家人、同事陷入巨大的悲痛中,刘智明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医道:“以我生命,守护生命,燃尽一生,只因我是医生。”英雄,一路走好!
这个春天,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猝不及防。在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受到巨大威胁时,有一群人如钢铁洪流一般,逆流而上,驻守在疫情一线。他们没有武器,没有超人一等的体魄。他们以信仰的白衣作为战袍,在人群中逆向而行,与最危险的病魔殊死搏斗,他们感动着我们,也牵动着我们的心。
这群人的名字就是“中国医生”。正因为呼应了当下人们对医生群体的关切,近日上线的纪录片《中国医生》获得热烈反响,引发社会思考。《中国医生》获得关注,首先在于它所蕴含的真切的、炙热的、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中国医生》将镜头对准成都华西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合肥的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6家大型三甲医院,跟踪拍摄了近30位医护人员,深入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不同科室,进行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镜头更多聚焦的是“医者之心”,以及他们身为普通人的真实悲喜。
在《中国医生》第一集《挚诚》中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给害死了。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看看’,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
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无前兆,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片中,一位83岁的患脑梗的老太太,从打电话到抢救,仅仅用了12分钟。手术结束后,朱良付骑上一辆“小电驴”,匆匆回家吃饭,和大女儿聊两句天、瞅一眼襁褓中的小女儿,又接到了急诊电话。朱良付穿上大衣奔出家门,打车赶往夜色中的医院。
“天天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有时候就担心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的家庭责任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朱良付有过对生命的怀疑,更有着“不能死”的决心,“我现在是主任医师,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直白又实际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惊天逆转”了,可事实上,医生是平凡的,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但,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用平凡铸就伟大。
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文艺作品通过故事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信任和力量。据说,《中国医生》纪录片中的几名医生也参与到了湖北新冠肺炎疫情支援的一线队伍,疫情终究会过去,祝愿奋战一线的医生平安归来。
篇26:《中国医生》观后感800字
昨天终于去看了《中国医生》,感动、敬畏、感谢,是观看《中国医生》之后最突出的`三层感受。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曾一度让我们陷入恐惧与悲观之中,甚至有不少人还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疫情期间的那些焦虑、煎熬甚至恐慌,都让人不愿去回想。可是当银幕上再次呈现出一幕幕抗疫的故事时,我们有的却不是恐惧或焦虑,而是感动、敬畏与感谢。因为影片所勾勒的人物与事件都足够真实,能够轻易地引发我们内心的情感共鸣,于是才会显得如此动人。
说几个我喜欢的地方:对不完美人格的展示,比如想“插队”的欧豪,高傲的朱亚文,“扑街仔”易烊千玺。张子枫只有一场戏,她的表演非常真挚感人。片中明星无数,很多都戴着口罩,我相信他们不是为了露个脸才来客串这部戏。袁泉,她太美了,如果让我选择一双透过防护服护目镜的眼睛,来在大银幕上代表中国女性面对疫情的沉着冷静、睿智勇敢、大气美丽,我觉得就该是她。医患之间的感情也很好哭,看到这已经分不清是电影还是现实了,现实是最好的编剧。
我最喜欢的其实是一个小细节:方舱医院关舱后,两个小护士开心地在光秃秃的床板上躺倒说:“现在就想躺着,什么都不想了。”多可爱啊,击退病毒的就是这些年轻的、活灵活现的姑娘,跟身边人没什么两样,她们就是英雄的模样。
我们是疫情的经历者,我们所经历的各不相同,但又在共同为抗击疫情做贡献。
中国医生,用前线视角,更深入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艰难,更一线的战场。当我们做好自身防护宅家时,是他们奋斗在一线;当面对未知病毒时,是他们在总结经验,研究有效治疗手段,他们有坚强,有挫败,但从未放弃哪怕一个生命。
当看到,插管、拔管、抢救时,非常害怕,每一次治疗都是在与死神搏斗,为的就是可以健健康康的回归原本的生活。
而这部以武汉金银潭医院为视角的抗疫电影,也同时串联了我们亲身经历的疫情阶段,它既是一次复盘,也是一次证明,从早期的艰难抗疫,到后面的井然有序,总结见证属于中国的集体式抗疫,而这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
这部影片值得一看,让我们用前线视角,回顾疫情,回到那个艰难抗疫的时期。
当然疫情远没有过去,大家也要多注意防护,保护好自己。
篇27:《中国医生》观后感800字
由刘伟强执导,刘伟强、李锦文共同监制的抗疫题材电影《中国医生》今日发布首批剧照,张涵予、袁泉、朱亚文、李晨、易烊千玺、欧豪、周也、冯文娟、宋佳在片中饰演的角色悉数亮相,展现出生动的抗疫一线众生相。
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同时兼顾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火神山医院、各方舱医院等兄弟单位,以武汉医务人员、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全景式记录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图片影片通过精心的创作与制作,既真实还原了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直面疫情奋力营救的场景,又着力刻画了人民群众并肩同行汇聚抗疫力量的动人景象影片全景展现了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全民抗疫真实图景,致敬在抗疫斗争做出贡献的每一位平凡英雄。
《中国医生》演员仅凭眼神就传递出角色面临的挑战!
张涵予饰演的张竞予院长,以”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原院长张定宇为原型,凭借超强的魄力与坚定的意志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面对疫情他眉头紧锁,但眼神中的坚定已经展现出了一个临危不惧的硬汉形象。图片袁泉饰演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冯文娟饰演的麻醉科主任辛未,宋佳饰演的妇产科主任黄佳慧,在一线并肩作战。三人作为抗疫一线的女性代表,目光坚毅而冷静,展现出女性独有的温柔而强大的气场。
朱亚文饰演的广东援鄂医疗队医生陶峻、李晨饰演的上海援鄂医疗队医生吴晨光、易烊千玺饰演的住院医生杨小羊,在不同的岗位上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眼神传递出紧张但绝不退缩的勇敢与坚定。图片欧豪饰演的外卖小哥金仔以及周也饰演的孕妇小文,作为疫情当中的普通人,朴素而动人的眼神让人担心他们命运的同时,也敬佩他们身处疫情暴风眼但依然坚强不懈努力活下去的勇气。
电影《中国医生》以精良的制作全景式记录了中国人民的战”疫“景象,传递出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演员生动演绎了抗疫战线上医务工作者与普通人风雨同舟共渡难关的精神面貌,最全面的传递出绝不轻言放弃的坚韧态度。
篇28:《中国医生》观后感800字
又到了周末观影的时候,今天的观影是《中国医生》。有人说不应该称为《中国医生》,而应该改为《中国医护》。参考《中国机长》,我认为这部影片选取的名称还是合适的。首先从演员阵容来说,本片中大部分角色扮演者同为《中国机长》的角色扮演者,主创包括:张涵予,袁泉, 欧豪,李晨,朱亚文,其次,你还会看到四字弟弟的精彩表演。其实,我认为对比《中国机长》,以机长刘长建为主线,此次张涵予作为主创人员之一,饰演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竞予,即故事原型张定宇院长,为主线,主要描述了金银潭医院中的故事。同《中国机长》描述飞机上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中国机长》的命名重在宣扬刘长建的沉着冷静和自我牺牲,对比《中国医生》以小见大,虽为描述张竞予院长,却实为描述每一名医护人员。
“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忆影片,众所周知,新冠一开始是未知的,但在高传染率下,院长依旧呼吁大家自愿参加,四字弟弟一开始的胆怯与迷茫,真实。到后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也不幸感染,最后得以康复。源源不断的病人,诊疗室里一床难求,袁泉坚毅的眼神令人折服。总有人会抱怨会放弃,可也有人为了使命去坚持。一开始心高气傲的陶骏,也慢慢变得食人间烟火。
妹妹张子枫在片中名字是张小枫,一个因为父母感染新冠去世而成为世界上孤军奋战的人。“麻烦告诉我,爸爸妈妈没有了,该怎么办?”
随着治疗的深入,医护人员对新冠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采用插管,提高氧饱和度,ECMO治疗,中医药治疗,疫情开始转好,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武汉一直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最令小黑胖子感动的是方舱医院里那段医护一起合跳的广场舞,全片氛围最轻松的一段。那是人们的希望与乐观。
张涵予把故事中原型张定宇院长的渐冻症饰演的很传神,从其他媒体软件上得知,楼梯上摔下这一段,是演员真摔。
尤其是,被保洁阿姨看到跌倒的瞬间,那份镇静的掩饰,让人敬佩。
这是一张众人在目睹一名老年患者经历过治疗后拔管的照片,拔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新冠是可以治愈的。
回想亲身经历的那段时间:小黑胖子第一次与友人谈论关于武汉不知名肺炎,还是在20__年的一月份去往临沂的路上,那时的我们只是把那个不起眼的新闻当作谣言来看。直到20__年春节时的封锁消息传出,原来,那么严重?开工时间一拖再拖。直到3月小黑胖子一个人在大街上驮着紫外线灯的时候,穿4个小时防护服进行复工前疫情演练的时候,再到去餐馆吃饭,电影院看电影,生活才得以恢复成原来的模样。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生于盛世,不经战乱。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篇29:《中国医生》的观后感
看过那么多场电影,哭得最凶的一场,没有之一!
真的很奇怪呀,并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讲什么太特别的事,但每一处都感人至极。我没有经历过他们所经历的绝望和困境,但因为真实,所以共情。本片叙事也以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朴实却有极深刻的效果。观影过程中有很多想法,真的要写却又无从下手。
整部电影看下来,大部分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哭到鼻子不通气,口罩都湿透了三次,散场后仍缓不过来。明明只有两个小时,却真真重现了那几个月,再结合一些自己了解到的其他事迹,感人是肯定的,不过还很治愈,很启发人。
以前觉得疫情呀,白衣天使呀,死亡呀……似乎离我和周围的人很远,也有感触,有敬佩,却远不及现在的――生命,真的很伟大。
看到那些医护人员那么努力地救助病人;看到那些病人居然会这样的痛苦,治疗过程中有些场景甚至可以用“可怕”来形容,但他们也忍下来了,也没有主动放弃自己的生命……我感到发自内心的愧怍。
我曾许多次想要放弃自己,想要离开这个世界。我没有资格去问其他病友是不是真的无法活下去了,因为真的有些时候是生不如死的,我不应该对其指手画脚,正如我也不希望在自己绝望无助的时候再听到那些刻薄无情的话语。可是至少此刻,我要让自己记住这个感觉,不到万不得已,只要还有一点希望,绝对不会再想要自杀――生命实在可贵。
不过,我是以一个基本痊愈的人的身份来说以上这番话的,我已经差不多走出来了,因此,我不会追求/强迫病友们及其他人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可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可以走出来,可以拥有幸福的生活。
加油,我们能行!
篇30:《中国医生》的观后感
这部影片时长约2个多小时,不仅仅既展现了医护人员的果敢和伟大,也展现了他们平凡普通的血肉之情;既展现了“小人物”的不安和惶恐,又展现了他们的坚守和温暖。整个故事围绕金银潭医院的医护工作人员讲述,直切疫情防护,扣人心弦,同时将前线当时的真实场景穿插至影片中,最后谢幕致词里面也实名制一一感谢了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影片的各种细节,都可以看到这部作品极致的用心和十足的诚意。
在防控新冠病毒的行动中,广大护士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南丁格尔精神”。她们的大爱无疆、无私奉献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她们是新时代的“提灯女神”。勇士百战踏春归,又是一年护士节,我们要用最温存的爱护,致敬每一位不畏艰险、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白衣天使。
营造尊重护士氛围,增强职业荣誉感。白衣为袍,驰援荆楚,在4.26万名被派到湖北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中,护士就有2.86万名,占了近70%;女性护士有2.53万名,占驰援湖北护士总数的近九成。护目镜下的勒痕、防护服下湿透的衣服以及剪短的秀发等等,都是她们在预检分诊第一关、隔离病房第一线奋战的印记,她们用柔弱的身躯扛起了抗疫的重任,用青春和汗水在抗疫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她们的无私付出值得我们给予最大尊重。只有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护士的氛围,增强广大护士的职业荣誉感,才能展现出社会对她们的敬意。要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在抗击疫情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护理团队和护士典型,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新媒体、自媒体等多种形式弘扬护理职业精神,生动展示新时代护士良好精神风貌,切实讲好护士抗疫故事。
健全待遇保障制度,厚植职业获得感。“崇尚英雄,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母亲病危,却未能送母亲最后一程的火神山医院护士吴亚玲;瞒着父母到前线支援防疫,因害怕流泪哭花护目镜而不敢向家人报平安的护士朱海秀等,这场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了太多的英雄。我们为她们骄傲,为她们歌颂。但我们不能一边给护士唱赞歌,一边看她们伤心落泪。只有健全广大护士的待遇保障制度,让付出有收获,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对她们的关爱。要在薪酬待遇、职级晋升等方面切实推动各类保障政策的落地,尤其是针对疫情防控一线的护士,在其工资收入、生活保障、休假休息、老人就医、子女就学、心理疏导等方面给予倾斜。深入基层一线,了解一线护士的需求,特别是对有特殊困难的护士,要及时送去关爱和温暖,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拓宽职业发展渠道,提高职业成就感。希望激励前进,然而广大护士在职业发展中一直不得不面对晋升难、培训难、科研难、职业成功难等问题,这无疑制约了她们人生的前行。在新冠疫情中,我们看到她们舍小家为大家,为前线拼命,为国家和民族冲锋,她们的人生道路理应是平坦宽阔的。我们要借此次疫情“大考”,一方面拓宽她们的职业发展渠道,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拓宽护士的职业发展空间;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护士培训培养,从源头上提升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减轻广大护士应对各种考核、检查的负担,让她们走出那些形形色色的检查与考试,给她们多一些自由的时间,让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病人护理、学习提高中来,真正提高其职业成就感。
篇31:《中国医生》的观后感
《中国医生》这部电影并没有没有因为宣传和歌颂医生,就把医生塑造得尽善尽美。电影里的医生仍然会争吵、犯错,甚至也有担责的顾虑。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援鄂主任陶峻和院长张定宇可以因为观点不同大吵一架,陶峻甚至不管不顾甩身而去;年轻医生杨小羊在急救中犯了错,陶峻对他说:“我请你吃烧鹅,但请你不要再进ICU”;研究是否对新冠孕妇进行剖腹产时,会有医生说:“弄不好就是一尸两命, 到时候谁来担责任?”医生们也面面相觑,一时犹豫。电影里的医生也有家人朋友,有社会关系,当医生生病的时候,他们也会为一张床位到处求助朋友。电影没将医生描写成超人,医生形象真实可信。
随着疫情阻击战打响,数万名医护工作者响应党中央号召驰援湖北,英勇无畏地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成为抗击疫情的主力军。在重症病房,她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提供高难度专业护理;在方舱医院,她们凭着仁爱之心,抚慰患者内心焦虑恐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前线已解封“满月”,作为前线千万市民中之员的我,向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付出努力的白衣天使致以深深的敬意,谢谢你们!
致敬,谢谢你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在湖北、前线的至暗时刻,你们从全国各地驰援而来,披着白衣战袍,挺身而出,你们舍小家为大家,舍小爱聚大爱。请战书上一枚枚鲜红的手印,疲倦的面庞上一道道深深的勒痕,彰显着白衣执甲背后的使命和担当。在两个多月与疫魔展开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白衣天使不畏牺牲,勇于奉献,在战疫一线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连日来,湖北确诊病例实现连续多日零新增。“清零”背后,是你们用生命创造的救援奇迹,来时冬雨霏霏,还时春暖花开,谢谢你们把希望和爱播撒在这片广袤的荆楚大地上。当你们圆满完成任务离开前线之际,江城人民“十里长街”相送,各地以“最高礼遇”迎回。这是全国人民对白衣战士们表达由衷的敬意,谢谢你们!
感恩,谢谢你们点点微光,照亮夜空。“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是因为有人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虽然口罩遮住了他们的脸,但是我们记住了那一双双明亮的星星眼!我们不会忘记,你们曾逆风而行,以一己之力护一城安危。安徽护士刘颖十二年前曾前往汶川救灾,十二年后她义无反顾驰援前线;吉林护士王嘉琪支援湖北期间那句“前线最美的不是樱花,是前线人感恩的心”刷屏网络;北京护士张丹在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地方冲锋在前、勇敢坚强;大连护士柳雯悦战斗在抗疫一线的雷神山医院,她日夜坚守,终于等来拨云见日;宜昌护士方格格,三个月的时间让她重新定义人生。
感动,谢谢你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习总书记说:“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在这次艰苦的战斗中,风暴之眼的护士们在疫情初期曾经历了医用物资短缺的困境,但是他们依然无怨无悔投入到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斗争中去,践行救死扶伤的使命。广大医护人员精心贴心护理病人、给与患者无尽无私的关爱,把青春化作奉献的花火,用温暖鼓励的话语、加油打气的手势、温暖的护理手法,滋润着患者的身心,给患者信心和力量,让生命一次次重生,带给患者和患者的家庭快乐幸福的力量。厚重的防护服下是他们肩负的信任与担当,汗水模糊的护目镜中透视的是与患者心灵交融的大爱。
百余年来,南丁格尔精神在中国闪耀璀璨光芒。疫情防控中,广大医护的敬业奉献、默默付出让南丁格尔誓言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的极大荣耀,把南丁格尔的铿锵誓言又一次在中国大地唱响。在江城明媚的阳光中,在这鲜花盛开的五月,我们向生命的守护者、最美的中国护理人道一声致敬!
篇32:《中国医生》的观后感
在这个全民抗击疫情的紧张时刻,医院成为了战场,医护人员成了战士,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了中国,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第一线让人动容。而此时《中国医生》系列纪录片更是触到了我心底的柔软,让我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伟大,。
纪录片记录了多家省级医院里不同科室的故事,记录了多个医生平常但却不平凡的每一天,让我们看到了原来医生们也不是冷漠的对待生死离别,他们也不是无所不能。医生也是普通人,也很脆弱,也有难处。
逆行,逆行!驰援,驰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2.86万名护士挺身而出,奔赴前线,留下了一道道“最美背影”。“全社会都要理解和支持护士。”在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护士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这些护士小姐姐们才是新一代后浪该去pick的人,她们值得“出道”,因为她们在新时代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了新贡献。
闻令而动,pick她们无畏的勇气。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护士义无反顾、逆行出征,白衣执甲、不负重托,英勇无畏冲向国内国外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80后”“90后”占驰援一线护士总数的90%,面对疫情,年轻的她们也会胆怯,但是在党和人民最需要她们的时候,这些可爱的青年人们无畏生死,冲锋陷阵,她们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证明,她们有勇气扛起抗疫的重任,也有能力完成好抗疫任务。去时风雪交加,归来定当花开,她们用青春和汗水在抗疫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一柱擎天,pick她们尽职的担当。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护士们要用专业的护理技术配合医生工作,执行抽血、咽拭子采样、输液、维护穿刺管路、监测设备、床旁透析等医嘱,完成拍背、翻身、搬运物资、24小时护理重症患者等繁重琐碎的工作。有了她们的悉心照料和暖心的陪伴,患者才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持。“虽然看不到你的模样,但我记住了你照顾我的样子。”一位患者的话,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护士姐姐们用周到的护理点亮生命之光,谱写出一曲曲感天动地的生命之歌。疫情防控能“逆风翻盘”,离不开她们的坚守,她们的名字就是天使!
负重前行,pick她们无私的奉献。前往抗疫一线的护士们她们也有家庭,也有舍弃不下的父母,也有放心不下的儿女。“我不是英雄,但也绝不当逃兵。”这就是她们最真切的心声,纵使有困难,但也要克服一切去战斗。她们隐身于镁光灯下,甘于默默无闻。不久前多名医务工作者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多地授予驰援湖北优秀医务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五四奖章”等荣誉;多地出台政策,优先保障抗击疫情一线医务工作者子女升学等等。这些倾斜和照顾政策对护士来说,意义重大。大疫如大考,经受住考验的医务工作者,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值得全社会的尊重和爱护。
篇33:《中国医生》的观后感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直白又实际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惊天逆转”了,可事实上,医生是平凡的,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但,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用平凡铸就伟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白衣天使”化身为白衣战士逆行出征、主动请缨,自愿奋战抗疫最前线。在4.26万援鄂医务队员中,你们就有2.86万名,占了近70%,在抗疫战斗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你们恪尽职守、不畏艰险、守望相助、冲锋在前;你们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中用技术和情怀,创造生命的奇迹,描绘人间的温情;你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南丁格尔誓言,诠释青春的责任和担当。
昨天,你们点亮了希望之烛、胜利之光。除夕夜,“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你们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舍小家、顾大家,冲锋在前、奋不顾身,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最初的誓言。过去三个多月来那些坚毅的身影,那些勇敢的逆行,描绘出一幅幅传递温暖、助添力量、共同战“疫”的最美画卷。你们每个人都是中国精神的诠释者,更是担当者、行动者、贡献者!作为最贴近患者的医务工作者,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你们在医疗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从2003年的“非典”战疫,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灾,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亦或是日常为百姓服务的平凡岗位上,随处可见你们忙碌的身影。正是你们的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点燃了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点亮了希望之烛、胜利之光。
今天,你们是最闪耀的星、最美的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护人员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义无反顾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这几天,全国各地都在开展“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或表彰先进典型,或分享抗疫故事,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抗疫瞬间再次打动我们的心扉,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抗疫故事再现我们的眼前。伟大源自平凡,你们出征无畏,幸归来无恙。你们用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战疫故事道出了你们无悔的选择,用一次次救死扶伤的奋力拼搏诉说着不惧艰险的奉献。可爱的你们就如点点星火般,携手同行,汇聚成光,用新生的力量撑起中国的精神“脊梁”。
明天,你们依旧暖心守候、逆风飞行。你叫郁园丁,1994年出生,是此次上海仁济医院进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护理团队里唯一的男护士。原本已提交辞职信的你在疫情发生后收回了辞职信,请求护理部能批准你援助公卫中心,等疫情缓解再辞职。但当你完成驰援任务,重回仁济医院工作岗位时却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不辞职了。你说,“护理是一份能够拯救生命的工作”,一场疫情让你对护理学科的认知更加深刻,于是你继续留下来暖心守候。一年一度的“5・12”国际护士节,见证着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变的是不断改善的护理服务,不变的是你们的暖心守候。你们是真正的逆行天使,无惧风雨,逆风飞行,用一双双手坚定初心使命。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当再听这首《听我说谢谢你》时,泪如雨下。在第109个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对你们真诚地道一声“谢谢”!
篇34:《中国医生》的观后感
一代代中国青年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如五月的花海,似初升的太阳,知难而进、彼此助推,岗位或许平凡,却始终实干笃行;故事虽然简单,却令人动容。与时代共成长、同进步,以青春之我谱写青春赞歌。
逆风前行,这首赞歌致敬担当。时代造就英雄,英雄出自平凡。据医政局数据显示,2.86万名驰援湖北护士中,80后、90后占90%。年轻的医务人员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为社会带来了太多感动。我们可以看到,“90后”秭归姑娘宋丽主动请缨加入到前线蔡甸方舱医院工作,全心救治身患新冠病人,成为病人的坚实依靠;黑龙江姑娘杨宁刚刚脱下了支援湖北孝感的护士防护服,在结束隔离的第二天,又回到了家乡绥芬河市人民医院的岗位,护理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大事面前见担当,不畏艰难勇向前。身处这个时代,作为滚滚洪流中的单独个体,青年人秉着“知其难而为之”的责任担当,以一己之力凝聚成团结之力,战疫所向披靡。
坚定笃行,这首赞歌致敬实干。“纸上画藤不结瓜,芦花虽白难纺纱。”基层工作千变万化,内容纷繁复杂,新时代党组织推崇的、人民群众期待的,无一不是实干家、奋斗者。无论是脱贫一线,还是战疫前线,许多青年人抓住重点,聚焦关键,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捋出工作难点与急点,助力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主力军、奋斗者,青年人必须在用知识武装头脑的同时,躬身实干向前行,将双脚踏在基层土地上,插进农村泥土里,保持精神富态,加强自身淬炼与打磨,以实践检验真理,以务实成就人生,仰望星空的同时,务必脚踏实地。
逐梦而行,这首赞歌致敬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人民提出“中国梦”的论述绝非一时之谈,而是激励所有中华儿女真抓实干、砥砺前进。作为社会细胞,广大青年人在磨练自身的同时,也时刻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命运、民族命运紧紧相连,敢于有梦,勤于追梦,努力圆梦。青年人的“中国梦”,具体在每一件为民请愿的小事上,细化在每一桩微不足道的民生问题中。任何关乎人民群众利益的事,都会镌刻在每个共产党员的心里。凭借梦想,他们仰望无尽星空;凭借热爱,青年党员拥有为民情怀。年轻的党员在不同岗位接续奋斗,为推进疫情防控和社会发展去工作、去奉献、去拼搏,坚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以“无我”状态真正做到“不负人民”。
“五四”之风又吹起,作为千千万万个坚守在国家“风雨”一线的个体,新青年志存高远,有为善为,接续更替,以青春搏击者的姿态共同托举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篇35:《中国医生》的观后感
本来这举国上下是喜气洋洋、快快乐乐的,整片神洲大地都充满了幸福感。但我们却在收到了“挑战书”,还没等我们准备好,它就开始肆虐,病人眼开越来越多,但病毒还是不停手,国家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把封城。
病毒啊,病毒,你可知,因为你让多少年轻的医生丧失了生命,让多少幸福的家庭破灭!因为你,我们没有办法上学,没有办法高效率的学习知识!你可知,因为你多少干部,警察,整天整夜的不合眼,操碎了心!这一条条生命,一个个家庭,就这样,让你吞噬了……
我们的老师冒着危险为我们制作“网课”,不辞辛苦,就是为了让我们继续学到知识。让我们不受疫情的影响。
现在,你渐渐地不再肆虐,平静下来。显然,你还有些良知。但你可知,因为你这次“玩笑”,让多少人为你陪葬吗?全中国上上下下几万人,就因为你,丧了命。这些人中有医院,有平民,有警察,甚至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他们刚来到这个世界就又要离开。你不顾一切的肆虐后,就留下了这些……
在这期间,很多家人不能团聚,整天提着心,吊着胆,生怕自己会被感染,生怕亲人会患上新型肺炎,我们一天天的大气不敢喘,就是为了等到疫情被控制的这一天。
新型冠状病毒,我们迟早将你完全打败。
篇36:《中国医生》的观后感
我们在过年,他们却在过关。在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里,他们一路上披荆斩棘,无所畏惧,他们,是平凡人,而伟大恰恰来源于平凡。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八十三岁的钟南山爷爷,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危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十七年前,他曾坚定地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来,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逆行的志,始终不变。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你的样子我们铭记在心,你的精神我们世代相传!让14亿人都成为你的样子,我们就能在春暖花开之时,看到你脱下防护服,揭开口罩露出灿烂的笑容。
心怀感恩,致敬英雄
甘肃大哥杨荣荣从甘肃驱车30多个小时,送25吨苹果到,支援在大学人民医院奋战的3000多名医护人员。他说:“我的家人被医院救过,所以我一定要来尽一份心意。回去还要被隔离14天,但还是要来。”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同石榴籽一般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抗疫,春就在前方!
守护家园,勇往直前
甘如意是一街道卫生所的检验技师,病情初发时,她刚休假回老家。受疫情影响,实施了进出人员管控,公共交通全部停运。她硬是靠手机导航,骑自行车、搭顺风车,4天3夜跨越300多公里,赶回战役一线。她说:“我不能后退,后退不可原谅!”
不收泪,我们不后退。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因为他有千千万万英雄的人民组成。
有太多太多逆行出征者的故事让我们动容,让我们敬佩!上下楼5米,是他们夫妻坚守岗位却无法触碰彼此的距离;10天,是建设者与病魔赛跑交给人民的成绩单;0.5秒/个口罩,是生产者日夜奋战维护人民生命线的中国速度!
英雄民族何惧风浪,万众抗疫春在前方。一个伟大的民族,往往是从苦难中涅槃而生的!疫情过后,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富强,因为最美逆行出征者!
篇37:《中国医生》的观后感
春节,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一场疫情,像一个巨石砸入我们原本平静有序的生活,一时间,巨浪翻涌。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使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各自带着合作伙伴赶往施工现场。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工地的战士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与陌生的伙伴们只能在堆满方便面、矿泉水、杂物的“小盒房”中各司其职。看着那潮湿且沾满泥土的泡沫纸盒中已稍微冷硬的“年夜饭”,脸上有说不尽的疲倦,头盔都还没来得及脱,脚上染着土黄色的是泥,但为了工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他们只能匆匆忙忙,狼吞虎咽,以最快的速度填饱饥肠咕噜的肚子,这应该是世界上最迅速的年夜饭了。
为了和疫情赛跑,自火神山医院开工以来,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建筑工人,她们是建设者、组织者、协调者、指挥者……7天建成一座医院,速度奇迹里有她们的功劳。向你致敬,逆行者!
为了为祖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出一份力,感谢一线的“战斗者”。河南退伍老兵王国辉,将自己种的九千多斤新鲜蔬菜带领村里人连夜拔起,年三十自驾300多公里,载着5吨多的新鲜蔬菜,不管道路的泥泞,路途的艰辛,只身从河南沈丘赶到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全部免费捐给项目部,到时已是凌晨,疲倦的他说:“自己曾在服役17年,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看到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王国辉驾车回到河南,并将自己隔离了起来。致敬,逆行者!
在危难中,总是有这样善良的人来温暖我们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一线战士们奋力前行,一方受难,八方支援,让大家看到疫情之下的希望与阳光,让所有人都相信,这样的中国,一定能赢,致敬,逆行者!
篇38:《中国医生》的观后感
我们在过年,而每个省市的“白衣天使”却在过关。他们不顾家人反对,逆向而行,冲在抗病毒路上的最前锋!
这个本该普天同庆,锣鼓喧天的春节,却因为冠状病毒的到来发生了意外。人们不能出去游玩,不能赏花灯,猜灯谜,欣赏民俗表演。还有许多人不能阖家团圆,要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坚守阵地,他们这些人就是在这个春节中最美的逆行者。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们坚守阵地,冲锋在战疫的最前线。他们是最勇敢的战士,用行动守护着万灯火。当情报响起,他们毅然决然地勇往直前,放弃了体假,放弃了安逸,放弃了团圆,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坚持,选择了与病魔对抗。因为,他们是不怕困难,不惧挑战、不畏艰险的,最可爱的战士。
全国各地数不清的医护人员纷纷挺身而出!
钟南山爷爷已经84岁了!在新型冠状病毒蔓延的当下,他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但他却在第一时间乘坐高铁冲往防疫第一线。
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托起信心与希望,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战斗在医院的医护人员,被口罩磨破了脸颊,汗水温透了他们的衣服,每天只睡2个小时,为了节省防护服,连水也不敢喝,怕水滴到衣服上,在接受采访时嗓子都哑了,这让亿万人感动,也让亿万人心痛!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所有为防控病情而努力的人都是负重前行的人。请接受我真诚的感谢与崇高的敬礼!
篇39:《中国医生》的观后感
2020年,本是一个充满欢乐、幸福的年,可是,一个不速之客来临——新型冠状病毒,让中国的气氛变得冷冷清清。
几十天前,各各地区都纷纷组织封锁,口罩也成了必抢之物,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向捐献出自己的爱心,这也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中国的优良传统。
很多人避而不及,远离病毒时,湖北省医院中的医生没有向困难低头,主动向困难请战,将克服万万家庭的一切困难,全身心的投入到这次抗击病毒中回去。
每天,武警、公安、医生,他们为了全社会的安全,不分昼夜的工作着。现在病情即将被消灭,这些功劳都离不开他们默默付出,为我们建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为我们创建了个安全的环境。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判断谁对谁错,而是与病毒作斗争。面对疫情,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承担起了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中去,团结一心,终会战胜病魔。
除夕当天,正当中国各地各家,看着春晚,共享团圆的时候,而湖北省医院中的医生并没有,他们摩拳擦掌,时刻准备着,顾不上与家人共享年夜饭,但他们没有丝毫的埋怨和后悔,他们说:“用我们的时间,换来全国人民的安全,也值了。”这句话惊天地泣鬼神,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是我们做人的榜样。
难道这一切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捣的乱吗?我觉得并不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钟南山推测,这次疫情的来临就是人们贪吃野味,才会降临人间。
只要齐心合力,万众一心,就没有翻过去的山。我相信,全国人们团结起来,抗击疫情,雨后便是晴天。
篇40:《中国医生》的观后感
2020,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份,在人们还沉浸在2020年2月2日对称日的浪漫时,却传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消息。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挂帅出征,在第一时间奔赴;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立下请战书,按下手印,紧急驰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再一次见证了祖国的强大与中国速度。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全力以赴,将希望传递给每一个中国人。
这不禁让我想到,在2019年,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的森林火灾。凉山州消防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却未曾料到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林火爆燃,熊熊大火迅速席卷整个山林,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
也许我们无法将这些最美逆行者的名字一一诉说,但不管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消防官兵,他们本同我们一样,也为人子、为人母,有着自己的家庭和幸福。但当他们穿上隔离服的那一刻,他们代表的就不仅仅是自己,更代表了祖国赋予的使命。他们有的与我们年龄相仿,但危险降临时,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退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为民情怀无不令我们为之动容。
疫情之下,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冲在前、干在先,有担当与责任意识,不传谣、不造谣,及时公开透明信息,给公众以的信心与安心。自觉遵守组织规定,配合领导干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对村庄、社区,外出返乡人员要及时上报进行备案登记,对火车站、超市等人员密集地区做好人员、物资及交通工作的查验工作,对疑似症状人员要及时进行医学观察,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诊断、早治疗”,控制传染源,将疫情扩散可能性降到最低。
2020,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鼠年春天到来之际,我们经历着这样一个特别的冬天。但正如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晚吗”,冬天快要结束,春天也必将来临。防控疫情阻击战,我们也必将取得胜利。此刻我们所坐拥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让我们向最美逆行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加油,中国加油。让我们约定,待到繁华盛开时,携手共进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41:《中国医生》的观后感
所谓习惯,是之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存在;早起的一杯温水,是习惯;睡前的一杯牛奶,是习惯;疫情面前,他们始终冲在第一线,亦是习惯。他们不是别人,他们是医务工作者、是工作人员,是我们的守护神,是最美的逆行者。
舍身取义化身“守护神”,情义深责任重。是什么让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毅然前往一线?是什么让无数医生护士主动放弃休假、放弃与家人的团聚,请愿前往一线支援?是为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安康,为了确保病患得到及时的收治,于是他们转身逆流而上,不是朝着家的灯光,而是背离家的方向;不是走向年夜饭的.饭桌,而是奔向急救室的病榻。看着一封封按满红手印的请愿书,他们说“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他们说“我是教授,我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我是共产党员,我要冲锋在前”。不觉中,早已泪目,疫情面前,他们选择不放假、不离城、不退缩,他们穿梭在生死之间,用自己的青春挽救别人的生命,为我们构筑起一道牢不可破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在此,愿广大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保护好自己,我们等你们回家!
精准监控成为“保卫神”,措施全应对稳。疫情以来,各地紧急响应,截至25日21时,除尚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的西藏外,所有发现新型肺炎病例的省份均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多地卫生系统、公安系统全部取消休假,全员在岗,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之中,时刻坚守岗位,带班值班,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各基层组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成立疫情防控尖刀班,以村民小组为战区,包组连户、责任到人,做到“宣传家喻户晓、排查精准到人、监测各家隔离、村口份分兵把守、情况每日一报”,一系列的措施快、准、稳,有条不紊的缓解了群众的紧张情绪。唯愿在众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尽早战胜疫情。
众志成城全民“鼓励神”,同命运共风雨。随着疫情的态势不断严峻,众多防护物资,如:护目镜、N95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防护服、手术衣、防护面罩等出现了严重短缺的现象。就连医院,也已经不能满足病患的需求。市蔡甸区,一座崭新的“小汤山”——火神山医院正在拔地而起,无数建筑工人和前线的医护人员一起奋战,争分夺秒筑建起一道道抗击病魔的医护城墙。河南、福建、浙江等地的医用防护品生产线,也马力全开、春节不休息,尽最大所能为一线奋斗的战士们提供最有力的物资保障。在接到的紧急救援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也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希望所有的群众们高度重视,保护好自己、也是保护好他人,我们共同努力,战胜病毒!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灾难面前,他们毅然逆向前行,不畏生死,他们当之无愧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向英雄致敬,愿英雄早日归来。
第四篇:医生中国梦演讲稿
我的梦,中国梦
——争当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演讲的主题是我的梦,中国梦——争当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
我叫HYE,是汉川市西江乡卫生院一名普通的内科医生,于1988年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那里我度过了天真灿烂的童年和勤奋学习的少年时代。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梦想:是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为社会带来丰富物产;是在机械轰鸣里挥洒汗水,构建城市的铁路桥梁;是在黑板上奋笔疾书,传播知识、文明和信念;是在茫茫边境手握钢枪,守卫祖国的远方;还是……而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这要源于我上高二时,我父亲的急性阑尾炎手术。当看到父亲躺在病床上痛苦呻吟时,我紧张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只能偷偷地抹眼泪。我多想亲手为父亲减轻病痛啊!从此,一个为人除病去痛的梦想,开始在心中萌芽。
2005年,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和家人的嘱托,我踏上开往武汉的火车,来到一个为实现梦想作准备的地方——湖北职
1—4 业技术学院。从此,为梦想之旅,我在学校里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短短两年的学习周期一晃而过。2007年开始了实习生涯,在孝感市中心医院实习期间,为了获得更多的动手机会,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天24小时连轴转,向带教老师及学姐、学长们虚心请教。记得有一次在妇产科上门诊时,来了一个附件肿块的病人,我给她开了个血-HCG和孕酮,科主任为了给患者省钱,没有开孕酮,后来经查确诊为宫外孕。科主任刮目相看,告诉我这种情况下查孕酮很有意义。在儿科实习时,有一天儿科主任突然问HYE是哪位同学,我小心翼翼地回答是我,她当着所有医生和实习生的面表扬我说:“嗯,病历写得很不错,如果每个人的病历都这样写,那儿科的病历质量就会大大提高。”还有在心血管科实习时,来了一个心慌气促的病人,办好入院手续后,带教老师就让我一个人值夜班。后来护士告诉我新收的病人不舒服,我一看是有痰咳不出来,就安排吸痰事宜。但家属说再观察下不愿吸痰。后来患者症状加重,我坚持一定要吸痰,果然吸出很多浓痰,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第二天家属问我说医生你工作几年了,我就开玩笑地问他,你看我工作几年了,他说有两三年了吧,为了让家属安心我只是微笑着。正是他(她)们的无私奉献,毫无保留的传授,鼓励与指教,使我掌握了医学临床知识,学到了与病患沟通的能力。
2—4 2008年7月25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来到了让我终于有机会实现梦想的地方——汉川市西江乡卫生院。在这里一工作就是八年,在这里我不断学习、实践、总结,也不断进步。记得刚到医院时每一位病人都会疑惑地问我:这么年轻的医生会看病吗?甚至会找我的不是医生的老同事看病都不找我!直到后来,我不当班时也有病人找到我的寝室要我看病。每当接诊一位满脸愁容的病患,经我解除病痛、精神焕发时,我心中都会无限的安慰。时间在这里静悄悄地流淌着,我也从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大姑娘了,同时也成为医院的中坚力量之一。夜深人静时,当别人都进入梦乡时,遥看天上那轮弯月,顿时会勾起我思乡之情。想念着我那也正在想念我的家人、伴我成长的村庄和伙伴们。一路走来,我要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是他们为我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是他们让我在梦想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是他们让我在外省他乡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2012年夏天,红卫村一位姓李的病人,患高血压、脑中风病在我院治疗后康复出院,送给了我一面锦旗。同年,红旗村一位姓刘的病人,因心肌梗塞经我精心诊治后,出于感谢为我题了一首词——践行医改人为本,医德医风暖人心。为看健康老百姓,奉献医术情意深。药送口中苦亦甜,液输体内心润心。体贴入微观点滴,祛除病痛见真情。众医生视患如己,HYE华佗再生。美护士情系病人,显神通妙手回春。药费靠
3—4 山合管会,相扶相助实可亲。和谐社会福临民,感激之意言难尽。正是他们这些可亲可爱的病人的鼓励,让我更加坚定继续发扬戒骄戒躁、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的基本医德的决心。他们写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为他们带来福利的赞扬,对医生护士辛勤付出的感激,对祛除病痛获得健康的渴望。与其说医生是个高危行业,不如说医生是个需要信任、理解、包容的行业。“谢谢你,黄医生,我感觉好多了”、“黄医生,我明天再来找你啊”、“黄医生,我把诊断结果转回给你看看好吗” ……这样类似的话语太多太多,这些话无不激励着我加快前进的步伐,无不给我增添着刻苦钻研医学知识的动力,无不坚定着我做一名合格的群众信任的医生的决心。
梦想可以照亮人生,梦想可以改变现实,梦想没有高低贵贱。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我要沿着伟大的中国梦坚定前行!一个人、一代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怀揣着梦想,不放弃希望,埋头苦干,努力奋斗,只要能为他人、社会和国家带来帮助和幸福的梦想就是我们的梦,就是中国梦!
4—4
第五篇:医生中国梦演讲稿
在我小时候,每当我知道医生又救治一个垂危病人,我的心里便会既羡慕又佩服,不由得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医生。医生用他们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奏想了时代的最高音;是他们,不顾自己宝贵的生命去维护他人的健康;是他们,用高尚的品格感动了生命之神。是医生用双手托起了生命,用信念拯救了生命,用责任说服了生命,<莲 山课件>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他人的新生。他们的精神早已在我的心中栽了根,发了芽,将来还会开花、结果。当你降临到这个世界里,第一眼看到的是谁?你肯定会说: 是母亲。其实不是,是医生、是白衣天使,是他们把你的灵魂唤到人间。让你这个新生命也来见识一下这个世界美丽的景色。每当你看到他们温和的笑脸时,你便会感到无比的亲切与舒服。因为医生把他们无限的爱洒在我们的身上,使我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馨,母亲般的慈爱。医生,他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他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魅力。篇二:医院护士我的中国梦演讲稿
中国梦 我的梦
“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这句话,我一直记得,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经历坎坷依然前行,正式因为有梦想,我们才历尽沧桑信心不改。我是一名护士,这是我从小树立的一个梦想,梦是一种理想,是理想的一种更亲切、更浪漫、更包容、更富感情的浓烈表达。每当提起我曾经的中国梦,我依然有着深深的向往。
我的护理梦,我向往的“南丁格尔”梦,就是要一切替病人着想,为患者祛除病痛。
记得在我实习时,给患儿吊水扎针,这在我的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患儿头部静脉本身就很细,细的有时根本就找不到,往往很难一次扎成功。这边,患儿啼哭不止;那边,患儿的亲属急切的眼神盯着你,心里压力很大。扎针时患儿的哭声,震颤了我的心灵——要苦练扎针技术,减轻患儿扎针时痛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和自己的刻苦磨练,我现在扎针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还时常得到患儿及其亲属的夸奖。
对重症患者,特别是绝症患者,时时微笑,处处关怀,必要时辅以善意的谎言,给予精神抚慰。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虽然我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晨间护理多问一句,让患者感到舒心;操作前多解释一句,让患者消除恐惧;操作时多鼓励一句,让患者感到安心;操作后多慰问一句,让患者感到亲切;出院时多关照一句,让患者感到温馨。多一声问候,多一点微笑;对他们的渴望以满足,痛苦以安慰,恐惧以保护,让他们时时处处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和体贴。必要时,辅以善意的谎言,比如说,“叔叔,您今天的气色很不错!”“阿姨,您今天穿这件衣服显得很精神!”通过这些心理暗示,缓释患者的病痛。
我的“南丁格尔”梦,就是要当好“健康顾问”,为病人呵护健康。
譬如说,像腰椎病患者,及时告知术后注意事项:要注意卧床休息,床铺最好硬板床,佩戴腰围保护好腰部;要加强腰背肌锻炼,每天坚持做“五点支撑”(即:在床上朝天躺着,用双侧足跟和肩背部作为支点,收缩腰背部的肌肉将臀部抬离床面,屏住几秒钟后再缓 慢放下,反复练习)。和“小燕飞”(即:趴在床上,利用腹部作为支点,双腿伸直,双手抱在脑后,主动收缩腰骶部肌肉,努力将头部和腿部同时抬离床面,屏住几秒钟再缓慢放下),有利于早日康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腰部保暖,不能受凉;不能弯腰取重物;不能久坐。
又譬如说,像输尿管结石患者,及时告知患者在做完体内碎石后注意事项:饮水是预防结石复发的重要一环。提醒结石患者每日饮用4000ml以上白开水,保持每日排出1500ml以上的尿液,使尿液保持非常稀释的状态。饮水的种类以白开水为主。要主动饮水,在一天中饮水要均匀分布。饮食调整也是预防结石复发的重要内容,如少吃含钙的食物。适当运动有利于较小结石的排出。要定期复查。
我的“南丁格尔”梦,就是要为我国的护理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承载人民期待,回应群众关切,中国梦响亮奏出昂扬奋进的时代主旋律。做好护理工作是我永远的梦,护理事业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一名人们口中的白衣天使,我将在“中国梦”的召唤下,迎着朝阳,踏步前行,秉承“南丁格尔”精神,给病人解除痛苦,予患者精神安慰,做一个新时代的“南丁格尔”,为我国的护理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篇三:卫生系统中国梦演讲稿
中国梦我的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xx县中医院外科的临床医生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我的梦。
“中国梦”,在十八大后迅速成为遍及全球的热词。什么是“中国梦”?习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沉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中国梦”里有期盼,也有实干。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的全面发展,个人梦想才能实现。同样,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与梦想,“中国梦”才够美丽,才够坚实。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精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临床医生的“中国梦”是医学复兴之梦。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它们曾记录了中国医学的发展和成就。在现代医学面前,我们如何继续成为医中翘楚?当然我们知道在也许医患关系失和曾让我们心生失望,也许有时面对疑难杂症我们手足无措;也许夜以继日的工作让我们疲惫不堪。但是,在我们心中的最高处依旧坚定的留存着一份信仰,那就是救死扶伤,让更多的人脱离疾病的魔爪走出痛苦,让世界充满爱的气息。积极释放内心的正能量,社会就会多一份温暖,世界就会充满阳光,世界就会多一份希望。熟人皆知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紧密相连。女航天员刘洋这样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梦”中的一颗螺丝钉。只要我们每个人做好螺丝钉的职责,“中国梦”的实现一定不会遥远。”在追寻“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一个临床一线医生,将牢牢记住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孟超医生的话: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痛苦,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淡泊名利,关爱病人等于奉献。无论境遇多么艰难,都将始终坚守我的医学梦。继续坚守家族医学使命,继续奉献仁心仁术,继续执著前行„„
“中国梦,我的医学梦”,你是我前行的正能量。我将以“奋斗”为左臂,“坚持”为右膀,助我实现心中的梦想。澎湃吧!让我们以“厚德、尚学、精医、济世”为画笔,共绘东方腾飞的巨龙。加油吧!中华的医生们,为了自己的梦,为了中国梦!篇四:护士医生中国梦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泰来县人民医院的白衣天使:xxx,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劳动美。
梦想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每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梦想和渴望。每个人都有梦想,虽然看似平凡无奇,但汇集在一起时却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这就是——中国梦!每个人都有追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编织在一起时却书写着绚烂的篇章,这就是——劳动美!
“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劳动。” 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而实现我的梦,你的梦,每个中国人自己的梦。这是时代赋予劳动者的光荣使命。通过踏实努力的劳动追逐中国梦、实现中国梦。让劳动之美在这个时代迸发出最猛烈最持久的正能量!
习主席曾说过:“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也是财富的源泉。人世间美好的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中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我作为一名护士,中国梦的一名实践者,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天使们正轻唱着南丁格尔的誓言、迈着轻盈的步伐、巡回在一个个病人的床前。天使,是美的象征,我们渴望成为真的天使,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丽,而是因为她能给人们带来美好幸福的生活。护士,这个平凡的职业,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不仅仅是因为她们身着朴素而美丽的白衣,还因为她们凭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坚韧信念,像春风,佛去人们的疾苦;用热血,温暖寒冷的心灵;用劳动,用爱的丝线,去缝合病人身心的创伤。
实现梦想要靠劳动,要靠我们每个人辛勤的双手。若有人问我:“谁的手最美”?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我们护士的手”。我们护士的双手,为患者减轻了痛苦、保证了患者的舒适与安全,时时刻刻做到轻、准、稳,用辛勤美丽的双手承载着生命之重。
在我很小的时候,梦想很泛滥。公主梦、童话梦、梦想遇到白马王子、梦想他带着我环游世界,总会憧憬着自己很多未来,但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穿上护士服、戴上燕尾帽成为一名护士。自从踏入卫校,选择护理专业的那天起,成为一名出色的白衣天使就成了我的梦想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我永远记得在毕业授帽仪式上,第一次戴上燕尾帽的那一幕,是如此美丽、圣洁。护士是神圣的职业,白色的护士帽象征着纯洁和高尚,干净的没有一丝浮尘。带着这种感觉,从带着些许的童稚毕业后我就来到泰来县人民医院!回首从护的日日夜夜,细数着生命的来来去去,在忙碌的护理工作中逐渐成长起来。我深知护理工作的繁重与劳累,理解了护士华彩外表的背后有更多心酸和困
惑。我深深体会到:护理工作在苦累中体现价值,在细节中描绘高尚,在琐碎中铸就辉煌。我是一名护士,但我也是一个平凡的女人。遇见血淋淋的病人,我胆怯过;被病人骂了,委屈过;“三基”、实操考试没过,我彷徨、后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我深信我所能做的就是:摒弃一切杂念,让患者减轻伤痛,让生命远离病魔;因为心中那个“白衣天使”的梦想。
我现在在医院xx科工作,每天的工作是更换床单、挂吊瓶、打针、发药;给病人翻身、喂食等日常基础护理,虽然工作枯燥乏味,但能够看到通过我的劳动,能为病人减轻病痛,病人康复后那满意的微笑,我觉得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它就不简单了;平凡的事情做好它就不平凡了!
“医生的嘴,护士的腿”,我们的工作很辛苦,没有节假日、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白班、前夜班、后夜班、还要备班。就拿夜班来说,一个夜班下来相当于走了二三十里路,腿都跑肿了!好多姐妹们都有静脉曲张。在医院消毒水的刺鼻气味中、在惨不忍睹的伤口旁、在无数个静谧的夜晚,我们走过了清纯的少女时代、走过了热血沸腾的青春年华、把自己把爱奉献给了一个个病患,一个伟大而崇高的护理事业!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拉开人生序幕的是护士,拉上人生帷幕的也是护士”;在工作中我越来越能够感觉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护士的工作是一门技术,在做好各种治疗和护理,写好护理记录的同时,我们还要懂得怎样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以及病人的心理护理。更需要我们护士一句温暖的话和一个灿烂的微笑。
“护士要有一颗温暖同情的心,更要有一双愿意工作的手”。既然当初自己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这个职业,我就会用尽自己最大的能量去释放自己那份热情。在春秋轮回的日子里,也许我会很快变成“黄脸婆’、”“熊猫眼”,但我不后悔我的选择,让我能够如此贴近生命、聆听生命、感悟生命,让我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中国梦,劳动美”,让劳动托举中国梦。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也不会自动成真。我要感谢我的职业,让我友善的对待每一个生命,明白了健康就是幸福,奉献和劳动让我成为了一个美丽的女人!
这就是我的梦——护士的梦!篇五:医生中国梦演讲稿
医生中国梦演讲稿
医生中国梦演讲稿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是我们一生的信仰。我的梦,中国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医务工作者共同的梦。
医者仁心告诉我们:作为行医者,必须要有一颗“仁心”,即“真诚而又自愿”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以父母之心对待患者,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是医生、是护士,是拯救人类灵魂与生命的那个人。
医者以仁心,患者以何心?医患矛盾、医患纠纷日益严重,如何让医患两者的心走近并走通,不仅仅是沟通了就能做到的,更重要的是信任,不仅要理性地面对自己,也要真诚地面对别人,互不信任的后果只能是互相伤害。“医生都开始保护自己了,谁来保护患者呢?”这句话震撼人心。
前几年发生了一宗医疗纠纷,一位生命垂危,即将生产孩子的孕妇,为了保全孕妇的生命,需要行剖腹产,而丈夫坚决拒绝医院行剖腹产手术,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医生和护士束手无策,孕妇最后死亡,却遭家属以医院“不作为”起诉。这个事件的结局,不由得使医务人员困惑,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病人生命的希望是留给具有专业技术的医生,还是留给病人至亲至爱的家属?面对进退两难的医务人员,是坚守道德的情操,还是去遵守法律的尊严?人性要不要泯灭,法律需不需要健全?如何使传统观念与现实法律统一起来?二者能否统一?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矛盾应该怎样解决? 在现实(转载于:医生中国梦演讲稿)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到患者家属的纠缠,有时病人的正常死亡,也会遭到病人家属的无理取闹。当我看到我们的医生受到家属的辱骂殴打,我的内心十分酸楚,我们医生也是人啊!面对浩瀚无边的宇宙世界,人类尚未掌握的知识太多了。作为一名医生,当病人病情加重的时候,我们的心情何尝不是和病人家属一样呢,甚至比病人家属更加难过,那种无力感有时令我们绝望。
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仍然是我们坚持不懈的目标。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的人民不会在疾病面前彷徨无助,所有的患者都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医者父母心”不再成为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的医务人员能心无顾虑的全心治病,医生依然是这个国家最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健康的鲜花四处开放,再也没有病魔的踪影。
我仿佛看到一滴滴如我一般的小小水珠,在祖国的山川大地上,汇成溪,汇成川,汇成江河,汇成奔腾不息的神川血脉。我仿佛听到凛冽的空气中传来雏鹰的阵阵哮声,大地上一列列白衣战士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出发!
巾帼英豪,明媚的春天里朝气蓬勃;
铿锵玫瑰,时代的风景里尽情绽放!
让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去播种,用爱去灌溉,营造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用爱心去包容每一位患者,用真情去对待每一位病人,真正做到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