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的现状

时间:2019-05-13 00:0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医生的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医生的现状》。

第一篇:中国医生的现状

中国医生和美国医生的差别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医生与国外医生的天壤之别呢?中国医生真实生活和真实收入又是什么样的?

医生高收入是否名副其实?

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称,逾9成医生认为付出与报酬不相符,4成想辞职。这项调查揭露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有调研表明,中国医生收入上是世界上最差的。近4年的数据显示,美国、加拿大、日本的医生收入是中国同行的40倍左右。即使是与印度、巴西、巴基斯坦等不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依然是远远落后的。最后看看离我们最近的,香港的医生收入是内地的22倍,台湾是大陆的14倍。目前,我国医学生对口就业率只有20%,内地80%的医学生没有对口当医生,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一些年轻医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含泪放弃了自己多少年辛辛苦苦积累的医学知识,放弃了神圣的光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转行。

我国现有注册医师205万,全部医生在310-330万人之间,是中国医学和医疗保障的主力军。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生专业水平有较大差距,但在发展中国家,却首屈一指,也是我国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最接近世界水平的行业之一。

经过30年多的改革开放,中国医生早已摆脱了粗制滥造,是我国学习时间最长、投入最高、执业风险/要求最高的职业。然而,高贵的职业、高投入、高难度却在待遇、地位上毫无体现:我国医生的待遇非旦不能与其它国家相提并论,即使在国内,也仅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接近,远低于公务员,也低于整天叫嚷工资低的教师。绝大多数医生都有“干白领的活,拿黑领的钱”的感觉。

“一分价钱一分货”是中国的传统,但在医疗保障上,政府、社会、民众却要求医生提供与世界水平接近,至少不低于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医疗服务,也就是以“黑领”的待遇去要求“白领”的服务。可惜医生不是愚钝的牛马,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隶,自然会奋力抗争。但在社会、体制下,医生在正面战场中屡屡溃败,可怜的诉求从未实现,也未受到过任何重视,战场从正面逐渐转入了地下。于是,今日的医患关系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虽然拼尽全力,使尽招数,放弃医德,置身于危险的境地,但与官场、商场一样,除了极少数处在“高端”的既得利益者,绝大多数医生并未体会到改革开放和国家进步的好处。客观上,我国医生多数处在无依无靠,毫无保障,毫无价值体现的“白衣民工”状态。

医生低收入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医生工作热情和效率降低。部分人离开医生队伍转做医药销售,部分基层和乡村医生转行。据卫生部信息,最近6年中国共有100多万人通过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但有40万人没有注册。也就是说,这40万人都没有选择从事医疗行业。现在很多农村已出现了“有室无医”的情况,约66.7%的村卫生室只有1名村医,人数多于3人的村卫生室仅有12.5%。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蔡忠军称,医护这个行业的特点是“风险很高、收入很低、付出很多、理解很少”。由于压力大、收入低,很多已经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医学毕业生都放弃了从医,“一个医学院士的博士生,毕业后,却去卖保险,很遗憾”。要知道,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医护人员“缺口更为严重”。“弃医从商”的现象是整个社会的损失,也是整个社会灾难性的问题。

二、催生出个别医生依赖“灰色收入”,医患矛盾加大。由于医生不能从自己付出的技术劳动中获得应得的、能够维持其有尊严生活的合理合法收入,使个别医生只能通过催生“超级大处方”来追求药品和医疗器械回扣、收受病患家属红包等不正当收入,严重影响和损坏了医生的声誉,加重了看病贵。也有部分医生不得不从事兼职工作以增加收入,分散钻研医学的精力也是难免的。

少部分医生的行为使老百姓将整个医生群体“妖魔化”,病人就诊时常对医生心怀警惕,担心医生所开处方和检查是否与医生的收入相关。这种普遍的担心和反感加重了医患矛盾和对立,使医患关系极度紧张。

三、医生后备力量薄弱。众所周知,学医要比其他专业多念3-4年,毕业以后还需几年的实习期才能够正式上岗,而工资和其他职业相比却属于中等偏下,还要面临巨大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对现在的年轻人来

说,这个高尚的职业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和吸引力。

呼吁新医改不能忽略医生的利益诉求

新一轮的医改虽然历尽曲折,终于还是现身了,开始试点了。在医疗服务行业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调动医者的积极性,才能最终保证患者的利益。所以说,但新医改不能忽略医生的利益诉求,新医改损害了医生也就是损害了患者。如果为了加强医疗服务体系的社会公益性,而忽视了医疗行业的特点和从业者的利益,改革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有的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指出,医疗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医生待遇。他建议,改善医生福利待遇的投入应逐年增加,加速中小城镇医疗基础建设,实现“大病重病进城看,小毛小病就近看”的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要加大医疗投入,在投入中确定用于改善医生福利待遇的比重和逐年递增的比例,因为只有让医生切实受益,医疗改革才改变基础;要充分培养和发挥新生力量,为鼓励年轻人学医从医创造良好条件,对年轻医生定期下乡就诊的,可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对长期驻守在基层医疗第一线的,可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个人所得税减免和职称评定的优先照顾权。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论证说,像医生律师这样以当事人信任为基础的职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物质收入和社会地位,以具备担当重责的能力和信誉。我们也坚信,只有医生的收入提高了,医生笑了、患者笑了、社会也就会更和谐了,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第二篇:中国医生临床研究现状调查

中国医生临床研究现状调查

医生在临床研究中的投入究竟为多少?是为了兴趣还是为了晋升评职称?带着这些问题,近日由天津大学药事管理专业发起、广州驭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协作,开展了“中国医生关于临床研究的实践与态度调查”。该调查显示,中国医生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比例为30.5%。过半的医生表示兴趣是做研究的基础,但是最大的困惑是工作太忙,没时间在研究投入更多。

2015年4月,上述机构联合开展了国内第一次关于中国医生临床研究实践与态度的学术调查研究。

此项调查的对象是曾经或者正在参与临床研究的医生,所在医院遍布全国21个省市地区。调查者48.8%来自北京、上海、广州3个一线城市,95.9%为三甲医院,64.5%为大学附属医院,84.8%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其中,男性占42.9%,40岁以下人数占77.5%,主治医师及住院医师占61.7%,内科医生占到51.2%。被调查医生中,68.2%的人有国家GCP培训证书。调查通过网络匿名方式进行,历时1个月,共回收258份问卷,确认有效问卷217份。研究参与度

调查结果显示,72.4%的医生曾参加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仅有30.5%曾参加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北上广地区和大学附属医院是当前中国临床研究的主体参与。

仅50.2%有中心化随机系统经历,28.1%有相关国际会议或培训经历;北上广地区和大学附属医院在临床研究相关经历、国际会议或培训经历方面明显占优。

关于临床研究相关知识和信息来源,86.6%的被调查医生通过国内培训或者会议获得信息,60.8%通过学术期刊获得,仅有28.1%通过国际会议或者培训获得信息。进一步分析表明,北上广地区的研究者具有国际会议或培训经历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大学附属医院也显著高于非附属医院。

67.8%的被调查医生表示完全了解或者大部分了解赫尔辛基宣言内容,在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中,该比例达到了75%,而在具有国家GCP培训证书的医生中,该比例更达到了80.6%。这表明国家对医生的GCP培训制度还是有显著效果的。研究成果 仅有42.4%的被调查医生参与过3个以上的临床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医院的医生之间无显著差异。73.7%的被调查医生在最近参与的临床研究中扮演次要研究者角色,8.3%扮演主要研究者角色,其他扮演临床协调员等角色。

74.2%的被调查医生在参与过的研究中与临床研究协调员合作过,而仅有50.2%的被调查者有中心化随机系统的经历。进一步分析表明,北上广地区的研究者具有以上4项相关经历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大学附属医院也显著高于非附属医院。谈知情的时间偏低

56.2%的被调查医生需要15~30分钟来和患者谈知情,合计83.8%的被调查医生谈知情的时间小于30分钟。相较日本和西方的类似调查,中国研究者花在谈知情上的时间是显著偏低的。研究参与的态度

67.3%的医生表示非常有兴趣或有兴趣参与临床研究。进一步研究表明,北上广地区研究者参与临床研究的兴趣要显著低于其他地区研究者,非大学附属医院研究者参与临床研究的兴趣要显著低于大学附属医院研究者。

更多的医生看重的是研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能否从中学习收获,而对提高声誉和获取酬劳并不非常看重;医生们认为参与临床研究可以带来许多获益和好处,如:对医学发展的贡献,对疾病理解的加深,学习临床研究方法的机会,以及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另外,研究者对于通过参与临床研究来发表相关论文,也是比较看重的。然而,对于通过参加研究来提高自己声誉,以及获得酬劳,排名在最后,表明相当比例的临床医生并不认可参与临床研究能在这两方面带来很大的获益或好处。

目前影响国内医生参与临床研究的两个最大的障碍是缺少时间和CRC。缺乏足够时间这和中国医生目前工作超负荷,以及临床研究本身操作的繁琐直接相关。

此外,许多医生还担心临床试验保险的不完善。中国的很多临床研究还没有购买专门的保险,或者很不完善,这给临床研究以及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风险,特别是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这个因素在医生参与研究的障碍中排名第三。排名第四的是医院的系统性支持问题。医生的本职工作是医疗,因此医院是否对医生参与临床研究提供了系统性支持,包括工作时间安排,与本职工作的协调,相关政策及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对于医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而与伦理委员会、机构、申办方的沟通并不是大问题被调查医生中。

对被调查医生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中国医生参与临床研究兴趣的主要因素:一是给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二是学习临床研究方法的机会,三是医院的系统性支持。(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第三篇:乡村医生现状调查

乡村医生现状调查

1.卫生室房屋陈旧,不能适应当地村民的就医环境。

2.卫生室设备短缺。

3.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日趋老龄化,乡村医生大多集中在较大的行

政村,年轻乡村医生流失严重,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

4.村卫生室,均不同程度存在行医不规范、滥用抗生素、乱输液、开“大处方”等问题,埋下医疗事故和疾病传染等诸多隐患。

5.受经营收入微薄、养老保险缺失等因素制约,我辖区一些较小的行政村甚至没有乡村医生,无法满足当地村民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6.乡村医生收入除部分医疗技术好的乡村医生外,乡村医生月收

入很多在500元至800元,部分乡村医生收入甚至低于500元。

7.由于业务能力差、执业环境差、没有辅助检查设备等原因,乡

村医生执业风险高。”

8.由于业务收入微薄,政府的经费补助不到位,个人生计难以维持,不少乡村医生无奈改行,导致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坚守在乡村医生岗位上的,大多是年龄在45-50岁以上的老同志占多数

赵戈中心卫生院 2011-9-2

第四篇:医生现状(写写帮整理)

80%工作中没有时间喝水 医生到底有多累?

80%工作中没时间喝水;67%曾连续工作36小时以上

60%黄金周休不到3天;83%身边同事患了癌症

“当医生辛苦”,这在大多数百姓中早有共识。在本报上期头版“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系列之一”的《百姓如何评说医生》中,43.61%的人认为这一职业“费力,不讨好”。医生究竟有多累,他们的健康透支到何种地步?可能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

此次,本报与丁香园网站进行的网络调查,以及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市19家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183名医生中,近八成人每天工作8—12小时,67%的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

更令人揪心的是,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人患了癌症;37%的人周围有同事猝死。可见,医生的健康状况已然拉响了“警报”。

超负荷工作是常态

有人这样描述在某三甲医院中和医生偶遇的情景,“只见一片白影在你的眼前瞬间飘过,还没看清他的面貌,就只看到10米开外的后脑勺了。”这是工作中的医生,给很多人留下的是片刻不停的印象。

而在医生自己眼中,他们的一天像张拉满了的弓。调查中,当问到“平均每个工作日在单位的时间”时,仅5.8%的医生选择了“少于8小时”,工作8—12小时的人占77.8%,16.4%的人甚至超过12小时;此外,49.2%的人每隔4—5天就要上一个夜班,76.1%的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80%的人工作中顶多只有10分钟的时间休息。此外,参与调查的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其中,18%的人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北京协和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科主治医生向记者描述了他普通的一天:早上8点上班,但一般7点40前就到医院交接班,先把病房里十几个病人的病情问一圈;8点开始组织查房;10点左右就要等教授进行三级查房,遇到通情达理的,回答清楚问题就行了;可要是碰

上不好沟通的,得耐着性子解释个把小时,说到口干舌燥,也难让他们满意。下午1点半上班,要么出专科门诊,要么有文献汇报。到晚上七八点钟,好不容易下班回家了,可连句话都顾不上和家人说,就得接着赶晋升的论文、和人签约的书稿……一天能睡三四个小时就很幸运了。“那帮年轻的住院医比我们还累,经常三四十个小时„连轴转‟,把科室都当家了。”年轻医生的生活状态如此,教授们的工作也不轻松。一位肿瘤界名望颇盛的专家告诉记者,他出门诊时,一个病人接着一个病人,很难有喝水的时间;甚至连上厕所,都有病人跟着,怕你借机“开溜”。此次调查也显示,在工作时间能喝上一杯水或根本没时间喝水的医生占80%,96%的医生曾在工作中憋过尿;而中午不能按点吃饭或只能飞快吃饭的医生占到了83%。

“印象中,我几乎没在中午1点前离开过诊室。没办法,病人来一趟不容易,挂上专家号更不容易,要是草草了事,怎么对得起人家?”这位专家说。更让人无奈的是,现在,“看病”只是他很小的一部分工作,更多的时间要拿来做科研、出外讲学。“北京医疗水平的确比地方高很多,传播和交流学术很必要。否则地方上的医疗水平上不来,吃亏的还是老百姓。”于是,不少专家周末打着“飞的”全国转;周一照样要打起精神上班。

医生难有个人生活

如此大的工作强度,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医生难有个人生活,双休日、黄金周等休息时间也多半“铺”在了工作上。调查显示,近一半人“工作日平均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不足两小时,超过4小时的仅7%;近90%的人“每个月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少于2天。同时,仅3%的医生能休够“双休日”;不足1%的人休满过7天的“黄金周”,60%的人甚至休息不了3天;超过50%的人从未享受过年假。

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住院医师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个春节没回老家和父母一起过了。“每年春节就算不用在病房值班,初四也得参加科里的大查房,况且过年值班这种事我们年轻人肯定得冲在前面。哪有时间回家呢?我知道老人想过个团圆年,但实在没办法,只能打电话报平安了。”这位医生告诉记者,他还一直觉得愧对妻子。“结婚这么多年了,因为要值班,没一个长假能带她出去旅游,平时见面都说不上几句话。好在她也特理解,一直很支持我。”

调查同时显示,只有3%的医生平时能进行有规律的健身。对此,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

拥军表示,其实,“多运动”、“每天要走1万步”这样的话,通常是医生对患者说的,“这些道理医生们都懂,可就是工作太忙,自己反而缺乏运动。”

医生健康面临危机

医生争分夺秒拯救生命,却可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一起起有关医生英年猝死的消息,让人们为之动容。2008年1月24日,40岁的北京医院核医学科大夫郑建国因持续工作,导致心源性猝死。葬礼上,他的一位同事自言自语地说,“真不能再这么干了”;2007年11月18日,广东省人民医院44岁的脑外科医生郭予大因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猝死;2007年10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医院32岁的产科医生耿岩连续加班后,晕倒在医院走廊里,尽管抢救过来,神志却一直没有清醒……不久前一项数据也显示,由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透支,医生的平均寿命比国人平均值低3岁。

本报调查也发现了如下数字: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患癌病例;37%的人周围有同事猝死,仅16%的医生能坚持体检。王拥军对此很无奈:“他们就生活在医院,甚至办公室隔壁就有检查心脏的仪器,他们自己每天都在为病人诊治疾病,但却留不住自己的健康,这实在是件很悲哀的事。”

北京某三甲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陈医生告诉记者,她每隔3—4天就要值一个夜班。“我家离单位只有20分钟车程,可我最长一次连续4天没回家。第一天是因为手术多,结束时已经夜里11点多了,实在没力气回去;第二天值夜班,忙了一夜;第三天是因为下班后要做实验……最近,我有两个同事患了乳腺癌,都才30多岁。我们都知道经常值夜班的女性易患乳腺癌,可工作性质如此,没办法。”

王拥军指出,医生是昼夜节律最紊乱的职业之一,其特殊的工作方式和人体的生理在进行对抗;其次,医院里患者密集,病毒密度自然高很多,且很多病毒都和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再次,来自家庭、收入、医患关系等压力,也给医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最后,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和病痛,就算有人说医生麻木,但医生毕竟也是人,心理冲击比普通人多很多。在中国当医生尤其累

当医生累,在中国当医生尤其累。究其首要原因,是因为患者太多。王拥军指出,中国的病人群体原本就庞大,医生的“供”远小于患者的“求”。据了解,美国一个医生每天只看6个

病人,中国医生却至少要看60个。

其次,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王天佑教授表示,目前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的力量没充分发挥出来。患者都向大医院集中,自然给大医院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大医院医生“累死”,小医院医生“饿死”。

第三,王拥军指出,在国外,每个医生都有秘书,医生只对病人作诊断和治疗,别的事情都不用自己管;而中国的医生却要“集医生、秘书和勤杂工于一身”,这些医疗外的杂事分散了医生很多精力,让他们疲惫不堪。

第四,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医生在工作中既要保证治疗的科学性,又要保证病人和自身的安全。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指出,“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这两把利剑,时时都悬在头顶,怎一个“累”字了得!

最后,医院对医生照顾不够周全。王拥军告诉记者,医生在医院里没有活动空间和休息的地方,甚至连吃饭都不能得到保障。尤其是上夜班的医生,经常当天下午就连续工作,接了班还是一直忙。下夜班后,太累的就抓紧睡了,想吃饭的就只能以方便面解决了。社会应关注医生健康

如此超负荷的工作严重影响医生的身心健康,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医疗质量也很难保证。为此,钟南山呼吁,全社会、医院和医生自己,都要关注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首先,从体制上解决。王拥军表示,医生工作如此辛苦,却解决不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其中自然存在体制上的因素。“如果不改体制,再过十年二十年,医生还会这么累,医患关系也还会这么紧张。”他指出,相关部门必须增加大医院中的医生数量。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鑫则认为,应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让患者在社区首诊,有需要的再转到三级医院来。”在此过程中,大型公立医院改革十分关键。王天佑也表示,发展社区医院,首先要尽快培养全科医生,补充社区医院的力量。其次是加大宣传,告诉大家去社区医院就诊的好处。最后是完善医保制度,有些疾病,不在社区医院看病,就不给报销。

其次,医院和医生自身的努力。王拥军建议,新医院设计时,要给医生留出专门的活动空间;同时,扩大医生的诊疗空间。在美国,每个门诊医生都有50平方米的工作空间;而中国却常是2—3个门诊医生挤在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工作。

钟南山则对医务人员提出了4个基本健康建议:第一,每日均衡营养,定时定量合理饮食;如果由于工作繁忙无法满足全面营养,建议在膳食之外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第二,保障睡眠,注重充分休息;一张一弛,才是健康之道。第三,适当运动。第四,善待压力,学会把压力作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种种挑战。

最后,患者要给医生充分的理解。钟南山表示,“当医生态度不够好时,不能只简单地从医德考虑问题,还要考虑他们受环境因素困扰、心理障碍、体质下降等因素。”陈鑫也认为,其实医生辛苦点儿没关系,能救死扶伤,就是对他们辛苦的回报。“但如果能被社会理解、认可,那就是更好的回报。”医生不是神,目前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不是医生造成的,而是由医学本身特性所决定的。也因此,还是希望患者们能多理解医生、体谅医生。

第五篇:中国现状

中国现状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另一种说法是,全国只有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濒危物种增加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80公顷下降为68公顷。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湿地消失

天然湿地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池”(池塘)。生态危机

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湿地被誉“地球之肾”,“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

人工林树种单一

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第六,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以前要一年才能长大的猪,现在四个多月就能催肥。两只翅膀的鸡,在激素的作用下可长出3~6只翅膀。这样的食品进入食物链的生态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中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等。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个真正的蓝天。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编辑本段保护措施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还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加强恢复生态系统工程。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木还草、恢复湿地、禁捕禁猎、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实现全处理,这些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国家、企业和全民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力量,当作头等大事,可以毫不过分的说,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同等重要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必备群众基础。应大力推进全民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公众了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国情、省情,使“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绿色环保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

3、加强生态监测。在中国单纯的水环境、气环境和工业污染监测已趋于成熟,并已经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态环境还在起步阶段,还没有系统的监测技术和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方面的有关数据还是采取从各部门东拼西凑的方法获得,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均较差,已经制约了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必须建立和开展有效和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

编辑本段相关数据

生态危机的后果比战争更危险,是毁灭性的,包括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历史的经验说明,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我们现在只要翻开一下世界地图就可以看到,现在世界上那些最荒凉、最贫苦、最穷困的地方,在古代都曾经是最繁荣、最昌盛的地方;现在世界上那些生活最穷苦、最艰难的人民,在古代,他们的祖先在某一段时期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由兴而衰、由富而贫哩?我们再看一看世界文明发展史:从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文化;从古印度文化;从中美洲的玛雅文化;到中国的楼兰,我们研究一下这些文化的兴衰,都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事实,就是这些文化的兴衰都和它们所在地区的森林数量、质量和植被的分布有关系再请看下面的事实吧!如果不是事态严重,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政见的政府首脑们怎么会坐到一起(1992年在巴西和2000年在约翰内斯堡)共同研究世界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呢?如果不是事态严重,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政见的政府又怎么会乐意参加、制定并执行那么多与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呢?世界上的事情已经够联合国头疼的了,如果不是事态严重,联合国为什么要在1973年成立环境规划署这样一个常设机构,来促进和协调地球上发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呢?下面我们改用一些数字来叙述,因为数字的表达能使概念量化,往往比文字的表达更为具体而清晰。2003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说明地球上有20亿的人没有适当的安全饮用水供应。在第三世界由于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2.5万人死亡。受污水危害的儿童,每天有6000名,相当于每天有20架大型客机坠毁死亡的人数。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有的国家已经靠买水过日子。德国从瑞士买水,美国从加拿大买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从1984年起,每年从日本进口雨水,日本只要花100吨水就可换1吨石油。在我们中国的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由于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2003年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我国由于生物入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574亿!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在内。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仅气象、海洋、地震等7大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折合成1990年价格),就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约480亿元;20世纪60年代570亿元;20世纪70年代590亿元;20世纪80年代690亿元;20世纪90年代前5年约1190亿元;1996年仅因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200亿元;1998年中国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3007亿元。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一项统计报告分析,中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8%。这个数字既不包括其它环境破坏和生态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不包括1997年以后我国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所造成的损失。意思就是说:到2002年实际损失的数字会更大。而2002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8%左右,这一年增长8%的实际数字是10万个亿,10万个亿呀!坦率地说,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如果我国的环境损失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那就意味着全国人民一年的血汗所创造的财富全被生态环境的破坏抵消了,白干了!如此下去,我们怎样才能富国强民、怎样才能全面进入小康!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人们,能够认识、理解、需要、并接受生态化了。因为,20世纪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灾难,人类再也无法承受起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以及由此给人类带来的人地之间、人际之间、和代际之间的种种极度紧张关系。在我国,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正确理解生态化的深刻含义,说不定有些人还在利用生态化的号召力达到赢利的目的。但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却在忧心忡忡。2002年,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生态环境问题时,语气沉重:“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认为:“局部环境的破坏可能引发全局的环境问题,甚至会使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自然保护司杨朝飞司长答记者问时说:“我国面临的生态压力仍然很大,在生态方面,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2000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树立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大多数有识之士确信:生态化转换是关系到生存、发展、健康、幸福的根本,是各行各业以及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它将

成为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唯一选择,并在行动上付诸实施。“生态化”不仅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时代性、创新性、战略性、方向性的词汇、还是一股不容回避的洪流、是人类社会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编辑本段黄河流域的生态危机

黄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地区,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据统计,黄河拥有水资源只有580亿立方米.而且,黄河水因泥沙太多,每年16亿吨泥沙至少需200亿立方米的水来冲刷,其可利用之水还必须减去200亿立方米.这样黄河实际拥有的可利用水量是每年300亿立方米.3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供沿河9个省区及河北.天津两省市使用,本来已经供不应求,再加上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水资源,使得水资源浪费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缺水,成为黄河面临的一大难题.1979年,黄河领域有154个城市缺水,1988年,缺水城市增加到300个,总缺水量高达54亿立方米.进入90年代以后,缺水城市每年都在增加.城市膨胀,流动人口剧增之后,城市用水不得不挤占农业用水,或在城市完全不顾后果地大量超采地下水,出现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地下水质恶化等.因为缺水,华北粮仓河北省一方面年年旱灾,另一方面农田保积年年降低.全省1986年的水田浇灌面积较1980年减少了900万亩,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宁夏,甘肃,因为严重缺水,大量人口生活在温饱线以下,无法摆脱贫苦困.黄河流域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特别是近20年以来下游断流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而且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据《黄河志》记载,1761年黄河花园口最大流量为3.2万立方米,1958年7月17日为每秒200立方米。据水文资料记载,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60亿立方米,黄河入海水量占径流总量的比率,50年代为79%,60年代为60%,70年代为,80年代为。1972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现象,当年断流17天,1991—1995年间平均每天断流620公里;1997年断流13次共226天,断流河段长683公里。黄河可能成为季节性的内陆河。在断流的地方,昔日黄河帆影已成无水之舟。断流使下游沿黄城市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东营,滨州,濮阳等城市对居民实行定时供水,家家户户蓄水备荒,摆满了坛坛罐罐。沿黄两岸禾苗枯焦,断流时间一长,便颗粒无收。断流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例如:年产30万吨尿素合成氨的”中原化肥厂”,因黄河断流影响,不得不停产。总之,因断流给沿黄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都非常严重。仅以山东省滨州为例:滨州地处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濒渤海,是黄河入海的必经之地。这一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地下均为咸水,很难食用,因而这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主要依靠黄河水,黄河水是其经济命脉

下载中国医生的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医生的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村医生现状情况的总结

    乡村医生现状情况的总结乡村医生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直接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医改......

    全科医生的现状范文合集

    全科医生的现状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社区医院的门可罗雀与大型综合医院的人满为患却依然存在鲜明的反差。在门诊中的角色—......

    中国保险业现状

    中国保险业现状分析 [导读]:中国保险业现状如何?有哪些值得欣喜的地方?又有哪些令人担忧的问题?2011年7月16日,中国保监主席吴定富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保......

    中国的现状

    中国的现状 放眼望去、大多数企业奄奄一息、物价房价居高不下、经济数据年年增长 中国经济改善了什么?居民消费 增长了多少? 现在整个实体经济出现了大干大亏,小干小亏,不干不亏......

    浅谈中国环境保护现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浅谈中国环境保护现状 浅谈中国环境保护现状 摘要:中国的环境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法制建设中,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

    中国环境保护现状

    中国环境保护现状 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自20世纪70年代起步,不断取得新进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探索、逐步发展的过程,其历程可以大体分......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大全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的大国。1996 年中国煤炭探明可 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全行业年煤炭开采量达到近10 亿吨。煤炭行业已经成为 国民经济高......

    中国知识产权现状

    中国知识产权现状一是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商标法》修改工作,新修改的《商标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完成《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