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大全

时间:2019-05-14 04:3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大全》。

第一篇: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大全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的大国。1996 年中国煤炭探明可 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全行业年煤炭开采量达到近10 亿吨。煤炭行业已经成为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煤炭状况: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 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 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 11.60%。我国煤炭 资源总量为 5.6 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 11%。建 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 70%以上。据有关部门 预测,到 2005 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为 12.3 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为 7.85 亿吨标准煤(折合 11 亿吨原煤),仍占 63.8%。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前 30 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全国除上海外,其他省(区)、市均有 探明储量。从地区分布看,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河南和安徽,七省储量占全国储量的 81.8%,分布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的低机械化带来的采煤效率低下,煤炭企业占用劳动 力过多,煤炭开采安全等突出问题日渐严重;煤炭行业的低进入壁垒以及高退出 壁垒使得我国煤炭行业竞争无序,较低的产业集中度也造成了国际竞争力的下 降。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我 国煤炭行业工作的重点。近年来,煤炭行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以 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实施关井压产、关闭破产和安全专项整治,使煤炭供需总 量基本平衡,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呈现恢复性增长的强劲势头。但是,煤炭行业 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里,我主要是从“煤炭产 业集中度低”这一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据了解,目前 世界各产煤国煤炭行业集中度均高于中国,美国年产煤 10 亿吨左右,前 4 家公 司占 70%; 澳大利亚年产煤近4 亿吨,5 位公司占 71%; 前 印度年产煤 4.5 亿吨,1 家公司占 90%。然而,我国高度分散的市场结构加剧了小矿与大矿之间激烈的 资源争夺战,为现代化矿井建设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进而导 致我国煤炭市场的供需失衡,煤炭产业效率极低的规模结构,影响了我国煤炭企 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制约了煤炭产业发展,造成了有限煤炭资源的巨大浪费。(1)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炭开采业发达,煤炭加工业滞后;产品初级 加工较发达,深加工、精加工较欠缺,产业链条短;产品品种单一,产业发展过 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低下,经济效益不佳。具体表现在:筛选、洗选、炼焦、发电在煤炭加工转化的整体数 量中占有绝对比重,而深度加工产品极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 技术,如工业型煤,干法洗煤、水煤浆、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等基本上还 停留在初级阶段。(2).煤炭企业管理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几年,在旺盛市场需求刺激下,一 些大中型煤矿超能力、超强度生产,采易弃难,造成采掘衔接紧张,资源回收率 低,矿井服务年限下降,埋下事故隐患,导致重特大事故频发。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多是富余人员、待业青年、农转非家属,文化水平普遍较 低。产业结构调整后,不能尽快适应新的产业在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的要求,使 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不协调,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

(3).环境污染破坏严重。国经济增长需要消耗煤炭,发展煤炭生产。近年来,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维持在 12-13 亿以上,其中 80%是原煤直接燃烧,由此造成的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从各地区情况来看,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地区为高硫煤产区及能源 生产和消费量大的地区。从各行业看,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具有非常明显的行 业特征,以煤炭为基础的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约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 放量的 50%。1[2]大规模开采煤炭同时还造成矿区土地塌陷,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并由此引发了许多自然灾害。据测算,山西省每挖 1t 煤造成的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损失约为 61 元,保守估算,1978~2004 年全省产原煤 70 亿 t,生态环境损失约 5000 亿元左右。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外部不良经济 状况日益突出,进而使得山西煤炭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不足。严重的煤炭环境问 题已经成为中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从以上关于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存在的问题来看,煤炭产业内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组织结构方面提高煤炭行业的集中度。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快我国煤炭企业联合、重组、兼并的步伐,通过提高产业进入壁垒和降低产业退出壁垒使占有次经济可采资 源、非经济可采资源的煤矿以及国有煤矿的富余劳动力大部分退出煤炭行业,形 成以若干少数大型煤炭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体,小煤炭企业并存的市场格局,将 适度垄断的有限优势同竞争的基本优势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性和范围 经济性。山西省在煤炭企业整合重组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协调指导与市场作用 发挥相结合,坚持煤炭企业整合重组与煤炭开采秩序治理整顿相结合,坚持上大、改中、关小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坚持既注重发挥省内外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 作用,又注重发挥民营骨干企业的作用,将全省矿井由 2600 座减少到 1053 座,企业主体由 2200 多个减少到 130 个,煤矿整合重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煤炭产 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形成多元办矿格局,在保留的 1053 座 煤矿中,国有占 20%,民营占 30%,混合所有制占 50%;进入 2009 年 11 月,煤炭产量已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达到 6100 万吨。我国煤炭物流 众所周知,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则在东部 和南部,我国能源构成以及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决定了我国煤炭对外调运量巨 大。但是我国煤炭物流市场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多数煤炭企 业以及煤炭需求企业对煤炭物流认识不足。据统计,煤炭企业以及煤炭需求企业 大部分都是实行自营物流,煤炭物流 80%左右都是由煤炭企业以及工业企业自 身承担的。由于市场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完善,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装备、各类物流从业人员等,还不能合理社会化。②煤炭物流市场混乱。我国煤炭物流 市场中,煤炭经营单位过多过滥,中介机构过多,煤价层层加码,层层盘剥,交 易成本过高。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在东部和南 部,从而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提高了运输和交易成本,流通 市场分布不均也提高了交易成本,流通过程中运输和交易费用大幅增加。③煤炭 物流市场产品差异程度低,功能雷同。调查表明,我国煤炭物流服务企业现有的 主要服务内容仅局限于货运代理、仓储、运输等基本的低层次物流作业层面,很 少有物流服务企业提供综合性、全程性、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因此,设立煤 炭企业配送中心既有不要性,又有可行性。

必要性。着煤炭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煤炭个业必须尽快 发展外部配送。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的特点,存在的弊端以及煤炭产品 销售也要 求煤炭企业设置物资中心。通过配送中民,不但解决了储备分散的层层设库的问 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现行的供应管理体制。北煤南运是煤炭企业生产,运输与消费的基本格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煤炭 资源分配和水,陆联运的运输方式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经 过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及物流业的兴起,传统 运作模式的弊端突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流通成本高。煤炭客户(特 别是电厂)最为关心的问题是煤炭供应的安全和及时性,为此各企业都有各自的 燃料供应系统;而煤矿最关心的问题是 煤炭的产销衔接,为此各煤炭企业也各自的营销网络。这些机构虽然发挥了 不少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 人力财力,煤炭的流通成本也相应增加。二是资金 占用量大。我国的煤炭运输主要依靠公路,铁路,航运及港口企业,这些企业按 区段承担,衔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加之煤质等方面的因素,煤炭企业间难 以调节余缺。为避免发生此类现象,企业增大了各自的煤炭储量,这既占用了大 量资金,又增加了管理费用,这些成本最终还是导致客户的财务成本增加。可行性。目前,煤炭生产企业已具备了开展企业内部物流配送的基本条件,诱惑力配送中心的时机已成熟。第一,对国家而言,国家可以通过配送中心控制 煤炭市场,配送中心是替代煤炭资源计划分配模式的最佳方案,国家的方针政策 都可由其落实和体现,保证国民经济快速正常地发展。第二,对资源地与市场而 言,可以 通过供应链与两者建立牢固的联系。由于煤炭配送中心介于市场和资 源之间,从煤炭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将更有稳固市场地们,所以组建配 送中心将是两者的积极选择。第三,对运输企业而言,融入煤炭配送中心,不但 可以借助配送中心的信息优势,使其运输能力得以最大化,还能够能获得稳定的 货源,从而获得更好的效益。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状况及分析研究

我国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目前,除上海等少数地区外,在我国的大多数省区都赋存有煤炭资源,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煤炭品种齐全,煤炭资源丰富,但是,也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赋存的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

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煤田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作用;由于成煤年代、成煤原始物质、还原程度及成因类型上的差异,再加上各种变质作用并存,致使中国煤炭品种多样化,从低变质程度的褐煤到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都有储存。按中国的煤种分类,其中炼焦煤类占27.65%,非炼焦煤类占72.35%,前者包 括气煤(占13.75%),肥煤(占3.53%),主焦煤(占 5.81%),瘦煤(占4.01%),其它为未分牌号的煤(占 0.55%);后者包括无烟煤(占10.93%),贫煤(占5.55 %),弱碱煤(占1.74%),不缴煤(占13.8%),长焰煤(占 12.52%),褐煤(占12.76%),天然焦(占0.19%),未分牌号的煤(占13.80%)和牌号不清的煤(占1.06%)。

判别煤炭质量优劣的指标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指标为煤的灰分含量和硫分含量。一般陆相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低;海陆相交替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高。

中国煤炭灰分普遍较高,秦岭以北地区,晋北、陕北、宁夏、两淮、东北等地区,侏罗纪煤田为陆相沉积,煤的灰分一般为 10%~20%,有的在10%以下,硫分一般小于1%,东北地区硫分普遍小于0.5 %。中国北方普遍分布的石灰纪、秦岭以南地区、湖南的黔

阳煤系、湖北的梁山煤系等属海陆交替沉积的煤,灰分一般达15%~25%,硫分一般高达2%~5%。

广西合山、四川上寺等地的晚二叠纪煤层属浅海相沉积煤,硫分可高达6%~10%以上。

据统计,中国灰分小于10%的特低灰煤仅占探明储量的17%左右。大部分煤炭的灰分为10%~30%。硫分小于1%的特低硫煤占探明储量的43.5%以上,大于4%的高硫煤仅为2.28%。

中国的炼焦用煤一般为中灰、中疏煤,低灰和低硫煤很少。炼焦用煤的灰分一般都在20%以上;硫分含量大于2%的炼焦用煤占20%以上。中国炼焦用煤的另一大特点是:硫分越高,煤 的动结性往往越强,其可选性一般较差。

中国褐煤多属老年褐煤。褐煤灰分一般为20%~30%。东北地区褐煤硫分多在1%以下,广东、广西、云南褐煤硫分相对较高,有的甚至高达8%以上。褐煤全水分一般可达20%~50%,分析基水分为10%~20%,低位发热量一般只有11.71~16.73MJ/kg。

中国烟煤的最大特点是低灰、低硫;原煤灰分大都低于15%,硫分小于1%。部分煤田,如神府、东胜煤田,原煤灰分仅为3%一5%,被誉为天然精煤。烟煤的第二个特点是煤岩组分中丝质组含量高,一般在40%以上,因此中国烟煤大多为优质动力煤。中国贫煤的灰分和硫分都较高,其灰分大多为15%-30%,流分在1.5%-5%之间。贫煤经洗选后,可作为很好的动力煤和气化用煤。

中国典型的无烟煤和老年无烟煤较少,大多为三号年轻无烟煤,其主要特点是,灰分和硫分均较高,大多为中灰、中硫、中等发热量、高灰熔点,主要用作动力用煤,部分可作气化原料煤。

中国在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期共有14个,其中有4个最主要的成煤期,即广泛分布在华北一带的晚炭纪――早二叠纪,广泛分布在南方各省的晚二叠纪,分布在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和西北地区的早中侏罗纪以及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东部的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等四个时期。它们所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分别占中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6%、5%、60%和7%,合计占总资源量的98%。上述四个最主要的成煤期中,晚二叠纪主要在中国南方形成了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其他三个成煤期分别在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形成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其他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在全国2100多个县中,1200多个有预测储量,已有煤矿进行开采的县就有1100多个,占60%左右。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看,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保有储量 的49.25%,其次为西北地区,占全国的30.39%,依次为西南 地区,占8.64%,华东地区,占5.7%,中南地区,占3.06%,东北地区,占2.97%。按省、市、自治区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疆、贵州和宁夏6省区最多,这6省的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81.6%。

中国煤炭资源在储量、勘探程度、地理分布、煤种及煤质等方面有以下特点:

1)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

中国煤炭资源虽丰富,但勘探程度较低,经济可采储量较少。所谓经济开采储量是指经过勘探可供建井,并且扣除了回采损失及经济上无利和难以开采出来的储量后,实际上能开采并加以利用的储量。在目前经勘探证实的储量中,精查储量仅占30%,而且大部分已经开发利用,煤炭后备储量相当紧张。中国人口众多,煤炭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约为234.4t,而世界人均的煤炭资源占有量为312.7t,美国人均占有量更高达1045t,远高于中国的人均水平。

2)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中国煤炭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煤炭资源的分布与消费区分布极不协调。从各大行政区内部看,煤炭资源分布也不平衡,如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的87%集中在安徽、山东,而工业主要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南地区煤炭资源 的72%集中在河南,而工业主要在武汉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煤炭资源的67%集中在贵州,而工业主要在四川;东北地区相对好一些,但也有52%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北部黑龙江,而工业集中在辽宁。

3)各地区煤炭品种和质量变化较大,分布不理想。

中国炼焦煤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四种主要炼焦煤种中,瘦煤、焦煤、肥煤有一半左右集中在山西,而拥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华东、中南、东北地区,炼焦煤很少。在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在辽宁,炼焦煤大多在黑龙江;西南地区,钢铁工业在四川,而炼焦煤主要集中在贵州。

4)条件简单,适于露天开采的储量少

露天开采效率高,投资省,建设周期短,但中国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少,仅占总储量的7%左右,其中70%是褐煤,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和云南。

第二篇: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的大国。1996年中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全行业年煤炭开采量达到近10亿吨。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煤炭状况: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11.60%。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建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70%以上。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2.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为7.85亿吨标准煤(折合11亿吨原煤),仍占63.8%。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前30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

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全国除上海外,其他省(区)、市均有探明储量。从地区分布看,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河南和安徽,七省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1.8%,分布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的低机械化带来的采煤效率低下,煤炭企业占用劳动力过多,煤炭开采安全等突出问题日渐严重;煤炭行业的低进入壁垒以及高退出壁垒使得我国煤炭行业竞争无序,较低的产业集中度也造成了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煤炭行业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煤炭行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实施关井压产、关闭破产和安全专项整治,使煤炭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呈现恢复性增长的强劲势头。但是,煤炭行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里,我主要是从“煤炭产 业集中度低”这一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据了解,目前世界各产煤国煤炭行业集中度均高于中国,美国年产煤10亿吨左右,前4家公司占70%;澳大利亚年产煤近4亿吨,前5位公司占71%;印度年产煤4.5亿吨,1家公司占90%。然而,我国高度分散的市场结构加剧了小矿与大矿之间激烈的资源争夺战,为现代化矿井建设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进而导致我国煤炭市场的供需失衡,煤炭产业效率极低的规模结构,影响了我国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制约了煤炭产业发展,造成了有限煤炭资源的巨大浪费。

(1)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炭开采业发达,煤炭加工业滞后;产品初级加工较发达,深加工、精加工较欠缺,产业链条短;产品品种单一,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低下,经济效益不佳。具体表现在:筛选、洗选、炼焦、发电在煤炭加工转化的整体数量中占有绝对比重,而深度加工产品极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如工业型煤,干法洗煤、水煤浆、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等基本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2).煤炭企业管理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几年,在旺盛市场需求刺激下,一些大中型煤矿超能力、超强度生产,采易弃难,造成采掘衔接紧张,资源回收率低,矿井服务年限下降,埋下事故隐患,导致重特大事故频发。

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多是富余人员、待业青年、农转非家属,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后,不能尽快适应新的产业在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的要求,使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不协调,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

(3).环境污染破坏严重。国经济增长需要消耗煤炭,发展煤炭生产。近年来,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维持在12-13亿以上,其中80%是原煤直接燃烧,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从各地区情况来看,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地区为高硫煤产区及能源生产和消费量大的地区。从各行业看,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特征,以煤炭为基础的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约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0%。1[2]大规模开采煤炭同时还造成矿区土地塌陷,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并由此引发了许多自然灾害。据测算,山西省每挖1t煤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损失约为61元,保守估算,1978~2004年全省产原煤70亿t,生态环境损失约5000亿元左右。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外部不良经济状况日益突出,进而使得山西煤炭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不足。严重的煤炭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以上关于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存在的问题来看,煤炭产业内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组织结构方面提高煤炭行业的集中度。

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加快我国煤炭企业联合、重组、兼并的步伐,通过提高产业进入壁垒和降低产业退出壁垒使占有次经济可采资源、非经济可采资源的煤矿以及国有煤矿的富余劳动力大部分退出煤炭行业,形成以若干少数大型煤炭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体,小煤炭企业并存的市场格局,将适度垄断的有限优势同竞争的基本优势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山西省在煤炭企业整合重组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协调指导与市场作用发挥相结合,坚持煤炭企业整合重组与煤炭开采秩序治理整顿相结合,坚持上大、改中、关小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坚持既注重发挥省内外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作用,又注重发挥民营骨干企业的作用,将全省矿井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企业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煤矿整合重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形成多元办矿格局,在保留的1053座煤矿中,国有占20%,民营占30%,混合所有制占50%;进入2009年11月,煤炭产量已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达到6100万吨。

我国煤炭物流

众所周知,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则在东部和南部,我国能源构成以及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决定了我国煤炭对外调运量巨大。但是我国煤炭物流市场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多数煤炭企业以及煤炭需求企业对煤炭物流认识不足。据统计,煤炭企业以及煤炭需求企业大部分都是实行自营物流,煤炭物流80%左右都是由煤炭企业以及工业企业自身承担的。由于市场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完善,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装备、各类物流从业人员等,还不能合理社会化。②煤炭物流市场混乱。我国煤炭物流市场中,煤炭经营单位过多过滥,中介机构过多,煤价层层加码,层层盘剥,交易成本过高。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在东部和南部,从而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提高了运输和交易成本,流通市场分布不均也提高了交易成本,流通过程中运输和交易费用大幅增加。③煤炭物流市场产品差异程度低,功能雷同。调查表明,我国煤炭物流服务企业现有的主要服务内容仅局限于货运代理、仓储、运输等基本的低层次物流作业层面,很少有物流服务企业提供综合性、全程性、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因此,设立煤炭企业配送中心既有不要性,又有可行性。

必要性。着煤炭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煤炭个业必须尽快发展外部配送。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的特点,存在的弊端以及煤炭产品 销售也要求煤炭企业设置物资中心。通过配送中民,不但解决了储备分散的层层设库的问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现行的供应管理体制。

北煤南运是煤炭企业生产,运输与消费的基本格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煤炭资源分配和水,陆联运的运输方式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经过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及物流业的兴起,传统运作模式的弊端突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流通成本高。煤炭客户(特别是电厂)最为关心的问题是煤炭供应的安全和及时性,为此各企业都有各自的燃料供应系统;而煤矿最关心的问题是

煤炭的产销衔接,为此各煤炭企业也各自的营销网络。这些机构虽然发挥了不少作用,但也耗费了大量 人力财力,煤炭的流通成本也相应增加。二是资金占用量大。我国的煤炭运输主要依靠公路,铁路,航运及港口企业,这些企业按区段承担,衔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加之煤质等方面的因素,煤炭企业间难以调节余缺。为避免发生此类现象,企业增大了各自的煤炭储量,这既占用了大量资金,又增加了管理费用,这些成本最终还是导致客户的财务成本增加。可行性。目前,煤炭生产企业已具备了开展企业内部物流配送的基本条件,诱惑力配送中心的时机已成熟。第一,对国家而言,国家可以通过配送中心控制煤炭市场,配送中心是替代煤炭资源计划分配模式的最佳方案,国家的方针政策都可由其落实和体现,保证国民经济快速正常地发展。第二,对资源地与市场而言,可以 通过供应链与两者建立牢固的联系。由于煤炭配送中心介于市场和资源之间,从煤炭企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将更有稳固市场地们,所以组建配送中心将是两者的积极选择。第三,对运输企业而言,融入煤炭配送中心,不但可以借助配送中心的信息优势,使其运输能力得以最大化,还能够能获得稳定的货源,从而获得更好的效益。

第三篇:我国煤炭资源的发展现状论文

我国煤炭资源的发展

摘要

一、煤炭技术进步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煤田地质勘探精度、快速建井上巷道掘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核心的精细物探技术,结合其他的高精度、数字勘探技术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井田的精细化勘探程度,为大型矿井设计提供了资源保障。深井、厚冲积层条件下的矿井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采用钻井法、冻结法两种凿井工艺,基本解决了近600米厚松散冲积层的矿井建设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千米深凿井技术和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立井井筒施工速度达到每月230米以上,创造了世界纪录。煤巷、半煤岩巷掘进技术装备得到长足发展,研制成功了一系列高可靠性的半煤岩巷掘进机,配合巷道锚杆锚索支护新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巷道掘进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为我国现代化矿井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煤矿综采成套装备水平得到提升,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近几年来,自主研究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具有电液控制功能的大采高强力液压支架,大运力重型刮板运输机及转载机,大倾角、大运力胶带输送机,可为开采煤层厚度5米左右、配套能力每小时2500吨、年生产能力600万吨的综采工作面提供成套装备及开采工艺,在比较复杂的开采条件下实现高产高效。到2005年底,全国符合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条件的煤矿共有197个,产煤6.35亿吨,人均工效达到17.5吨,百万吨死亡率为0.04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三)煤矿瓦斯、火灾治理等技术不断改进,安全生产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为全面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方针,地面抽采、本煤层抽采、邻近煤层、采空区抽采等瓦斯抽采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属于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煤矿的原国有重点煤矿90%以上开展了瓦斯抽采工作,年抽采量达到20多亿立方米,其中40%被用于瓦斯发电或作为民用燃料。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全矿井安全监测系统和远程集中监控系统被普遍推广应用,在煤矿瓦斯事故监控和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开发的地音监测仪、微震监测系统以及电磁辐射装置,用于预测矿井动力灾害,使不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100%,可能发生动力灾害区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同时矿区火灾隐患识别及控制新技术研究也取得了突破,矿井火区的早期预报、注浆灭火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由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于好转,“十五”期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呈下降趋势。

(四)洁净煤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加快发展

煤炭的洗选加工是洁净煤技术的源头,经过十几年的攻关,重介选煤技术取得积极进展和广泛推广,实现了传统洗煤工艺的升级和改造。同时,浮选技术也日趋完善,有效地提高了精煤回收率和浮选效果。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煤炭洗选技术装备可以满足年产500万吨大型选煤厂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与煤共伴生资源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采用地面和井下相结合的煤层气抽采利用技术、煤矸石发电、土地复垦、洁净开采以及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使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煤炭资源综合加工利用方面,煤炭的洁净燃烧技术、煤炭气化、液化技术以及其他煤化工技术已经从工业试验研究阶段,逐步向工业化、产业化阶段发展。年产50万吨甲醇、15万吨二甲醚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煤炭加工转化技术近期可望取得重大突破。

二、煤炭工业技术进步面临的挑战

由于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井工开采比例大,中小型矿井数量多,导致了煤炭开采技术水平的多层次性,煤矿整体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还相对落后,煤炭资源洁净开发利用研究起步晚,技术不够成熟,大量煤炭直接燃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还相当严重。要解决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全面提升煤炭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三、“十一五”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目标

煤炭工业要全面落实《若干意见》精神,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目标,要紧紧围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煤炭综合加工利用技术等领域,开展综合攻关,重点突破,强化创新,引领发展,实现绿色开采,发展循环经济,使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有所突破,“十一五”末使科技对全行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四、“十一五”煤炭科技进步的重点领域

(一)资源勘探及矿井建设领域

在资源勘探及矿井建设领域,要重点研究开发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可靠性的地质勘探技术装备,提高地质结构的勘探精度,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复杂地层条件下的资源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同时开展中东部地区深部煤层资源赋存规律和探测与开采技术、深部高效找矿和快速勘探技术的研究,解决600米深厚冲积层下凿井技术理论和技术难题,为我国深部煤炭资源高效、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二)煤炭资源开采领域

在煤炭资源开采领域,利用现代加工、智能控制技术和工况监控技术,研究开发大功率、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使井工开采工作面生产能力达到每年1000万吨以上,大型露天矿生

产能力达到每年2000万吨以上,同时使薄煤层开采技术和短臂开采装备水平有突破性提高,使采煤装备更适合于各类复杂煤层的开采条件,全面提升我国采煤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三)煤矿安全生产方面

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方面,重点开展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理论体系研究。首先要开展煤矿瓦斯与煤尘爆炸机理与传播规律研究,进一步摸清瓦斯与煤尘爆炸的发生机理及演化过程。其次要开展瓦斯高效抽采技术装备的攻关研究,使松软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的抽采以及地面、井下相结合的抽采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性进展。再次要重点开发研究实时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处理能力强、可靠性强的煤矿安全监测控制系统装置,对井下的瓦斯、煤尘、火灾等灾害进行适时有效的监控。与此同时,要开展各种地层条件下的水害防治技术、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和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的攻关研究,制定矿井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全面提升矿井的综合安全保障能力。

(四)煤炭洁净利用和转化领域

在煤炭洁净利用和转化领域,要深入研究高硫煤、难选煤脱硫降灰基础理论,以简化实用工艺系统,实现高硫高灰煤炭的高精度分选,使煤炭洗选加工的精度和效率居世界领先水平。在煤炭加工转化方面,重点攻关煤炭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液化技术,并逐步为煤炭液化实现产业化提供技术保障。

第四篇:中国煤炭资源概况调研报告

中国煤炭资源概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了解神州煤炭资源地理分布、种类、利用的状态,了解神州煤炭行业的近况,同时了解怎样写调研陈诉。

二、调研方案

由于现真实情况况的限制,此次调研陈诉的完成只路程经过过程了上网和在藏书楼查阅资料的体式格局。

三、调研实践

4、数值分析

神州煤炭资源地理分布

神州煤炭资源首要集中在山西省、陕北—内蒙古西部地区、新疆北部和川、黔、滇接壤地区。这四个地区的煤炭资源分别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占9.6%、38%、31.4%和5.3%,共计约占85.3%。而沿海工、农业发达的13个省(自治区)总共只有1686亿t,仅占总资源的3.4%;剩下省(自治区)市约占11.6%。不平衡性又表现在煤炭资源绝大部分数分布于天然前提差,交通未便的地区,且阔别经济发达区。这就注定了从产地到销地煤炭必须经过远程输送。可以认为,在大兴安岭—太行山脉—雪峰山一线以东,煤炭资源的潜力已基本挖尽,此后的储存有的数量和产量都难以增加。

保存储存利用情况

煤炭资源持有储存有的数量按利用情况分类表

持有储存有的数量分类 储存有的数量(亿吨)所占比例(%)

持有(表内)储存有的数量 8737.18 100

(一)已利用储存有的数量 1762.11 20

1.出产在建矿井储存有的数量 1687.21 19.32.停采停建闭坑储存有的数量 74.9 0.7

(二)尚未利用储存有的数量 6975.07 80

1.规划近期利用储存有的数量 461.66 5.32.保举近期利用储存有的数量 631.44 7.23.可供边探边采储存有的数量 68.32 <

14.可进一步事情储存有的数量 5202.79 60

5.近期难以利用,近期不宜进一步事情储存有的数量 588.65 6.7

神州煤炭资源概况

神州是世界熬头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的大国。1996年神州煤炭探明可采储存有的数量居世界第三位,全行业年煤炭开

采量达到近10亿吨。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神州能量物质研发状态

在我国的天然资源中,基本独特之处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量物质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煤气比

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存有的数量相对于比较富厚,占世界储存有的数量的11.60%。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存有的数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存有的数量的11%,而石油仅占2.4%,天然煤气仅占1.2%。建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量物质出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70%以上。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全国一次能量物质出产量为12.3亿吨规范煤,其中煤炭为7.85亿吨规范煤(折合11亿吨原煤),仍占63.8%。专家预测,在本百年前30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量物质组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从表1中可以看到,我国首要能量物质的研发深度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出格是石油和煤炭的研发更是远高于平均水平。

从1995年到1999年我国能量物质出产总量逐年下降,能量物质消费也逐年下降。从我国能量物质出产的总量及组成来看,煤炭的比

例有所下降,而石油的比例有所上涨(见图1),可是总体的能量物质供给结构保持稳定。在1999年之前,我国煤炭的出产一直占全般能量物质出产总量的70%以上,而石油所占比例不到20%,天然煤气和水电二者之和所占比例还不到10%。1999年往后,煤炭出产的比例有所下降,首要是行业主管部门采用总量节制、关井压产政策进行调节控制的结果。

2、我国煤炭行业运行述态

我国1996年煤炭探明可采储存有的数量为1145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全行业年煤炭挖掘量达到近10亿吨,是熬头产煤大国。其中,出产矿井和在建矿井占用可采储存有的数量的比例仅为27%,尚未利用的占73%。我国煤炭资源质量差异较大,烟煤、白煤比例较大(见表3),其中烟煤储存有的数量最高占总

量的75%。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富厚,但分布极不服衡。西部资源比较富厚,但地区发展比较滞后,运输也未便利;东部较少,但市场需求大,运输前提比较好;北部资源集中;南部分散且较少,而需求较大;是以形成为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调的格式,煤炭运量占铁路货运总量的40%摆布。

可是煤炭仍将是我国的首要能量物质。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地区范围经济的不服衡性和资源禀赋的特殊性,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首要能量物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几十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首要能量物质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具备不成替代性,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是长期的和稳固的。在最近完成的《神州可持续能量物质发展战略》研究陈诉中,20多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一致认为,到2010年煤炭在一次性能量物质出产和消费中占60%摆布;到2050年,煤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50%。“九五”期间,煤炭工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技术立异战略的确立和进步先辈挖掘技术的应用,使我国煤炭工业使成为事实了长足的进步,建成为了世界进步先辈水平的特大型矿井及采煤事人情。国家安排煤炭企业技改投资50亿元,重点对于矿井、选煤厂和石煤电厂等15四个工程进行技术改造。2000年与1995年比拟,国有重点煤矿全员效率由每工1.8吨提高到2.5吨;采煤机械化程度由72%提高到75%。今朝,已建成为了一批高产高效矿井,并有一批高效高产在建矿井正在紧着建设(见表2)。

3、煤炭资源近况不容乐不雅

熬头,煤矿点多面广,财产集中度低,资源设置分歧理,资源浪费紧张。我国已利用煤炭资源量3469亿吨,大型矿井占用资源量约680亿吨,中型矿井利用资源量300多亿吨,而小型矿井利用资源量达2500多亿吨,其中,州里煤窑占用资源达2200多亿吨,而且很可能是优质资源。小型煤矿回采率仅10%-15%摆布,州里煤矿资源回采率仅10%,大中型矿井资源回采率也不高,资源浪费紧张,触目惊心。

第二,尚未利用资源中可供建井的可采储存有的数量紧张不足。我国尚未利用资源量6563亿吨,其中,精查617亿吨,详查1086亿吨,普遍调查1500多

亿吨,找煤3400多亿吨,找煤资源量占50%。按照煤炭资源综合评价,可供大中型矿井利用的精查资源量仅300亿吨摆布;优等详查资源量约420余亿吨,精查勘探选择的余地半大,响应的普遍调查资源也不足,资源外部研发前提差。

表1 神州首要能量物质探明贮量(1999)

石油 煤炭 天然煤气

贮量 3.3Bt 114.5Bt 1.31Tm

3占世界贮量比2.30% 11.60% 0.90%

贮量/产量 20.6 110 5

5全球贮量/产量值41 230 61.9

资料来历:神州能量物质信息网

表2 加速建设在建矿

地区 在建矿井数 在建能力(万吨)

华北地区 11 3690

东北地区 7 1535

华东地区 5 940

中南地区 1 240

西南地区 1 180

西北地区 1 150

合计 26 6735

资料来历:按照涉及集会资料整理

表3 神州煤炭各类类的据有比例

按含碳量 低变质烟煤 中变质烟煤 贫煤白煤 褐煤

比例 33%

按含硫量 特低硫煤、低硫煤 低中硫、中硫煤

比例 56% 33%

按灰分 低中灰、中灰煤 特低灰、低灰煤

比例 76% 22%

按发烧量 发烧量高、中高热值煤 中低热值煤

比例 92% 很少

五、总结

我国煤炭资源富厚,是上风矿产,是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量物质的重要物资基础。可是,煤炭资源近况不容乐不雅,勘探程度低、经济可采储存有的数量和

人均据有量少,资源浪费紧张,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紧张制约着煤炭资源的研发,必须科学地、客不雅地认识我国煤炭资源上风和资源近况。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煤炭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炭可能转化成为新型洁净能量物质,减少研发使用过程当中所造成的污染。最近十多年来洁净煤技术产生重大冲破,今朝我国已经研究出脱硫、脱氮、除尘和煤炭气化、液化、水煤浆等技术。这些个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将使煤炭的应用基本上可以兴许达到环保要求,从而树立起全新的形象。此外,煤炭的应用范畴不断拓宽,正在慢慢开脱单纯的一次性能量物质形象。在炭化工方面,今朝已经可以从煤炭中提炼出硅、木焦油、苯等上百种化工产物。煤炭液化和“煤变油”技术的研发,使煤炭改变了其原始的固体型态,使用范畴至关广漠。煤炭是我国最安全、最经济、最靠患上住的能量物质。我国煤炭资源总量远远跨越石油和天然煤气资源;随着高科技的推广应用,煤炭出产成本正在并将继续减低;洁净煤技术已取患上重大冲破,这些个都将使煤炭成为价格低廉、洁净、靠患上住的能量物质。

第五篇:中国的煤炭资源概述

中国的煤炭资源概述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能源消耗总量大。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一直在70%以上,而且这种格局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仍占50%以上。为节约和保护资源,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我国煤炭资源基本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的煤炭资源量及其分布

1、我国的煤炭资源量

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除台湾省外,我国垂深2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55697.49亿吨,其中探明保有资源量10176.45亿吨,预测资源量45521.04亿吨。在探明保有资源量中,生产、在建井占用资源量1916.04亿吨,尚未利用资源量8260.41亿吨。

2、我国煤炭资源的地域分布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大致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我国北方省区煤炭资源量之和为51842.82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3.08%;其余各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854.67亿吨,仅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6.98%。在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而这一线以南探明保有资源量不足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0%。显然,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存在北多南少的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地区。大致这一线以西的内蒙古、山西、四川、贵州等11个省区,煤炭资源量为51145.71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1.83%。这一线以西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89%;而这一线以东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仅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1%。显然,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存在西多东少的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上的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的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基本生产格局。

3、我国主要省区煤炭资分布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煤炭资源量最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资源量多达19193.53亿吨,而煤炭资源量最少的浙江省仅为0.50亿吨。我国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0亿吨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其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3650.09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60.42%;探明保有资源量之和为3362.35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33.04%。我国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省区是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贵州等8个省区,煤炭资源量之和50750.83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1.12%;这8个省区探明保有资源量之和为8566.24,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84.18%。我国煤炭资源量在500亿吨以上的有12个省区,这12个省区是1000亿吨的8个省区加安徽、云南、河北、山东四省,其煤炭资源量之和为53773.78,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6.55%;这12个省区探明保有资源量之和为9533.22亿吨,占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3.68%。除台湾省外,煤炭资源量小于500亿吨的17个省区煤炭资源量之和仅为1929.71亿吨,仅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3.45%;探明保有资源量仅为643.23亿吨,仅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6.32%。

4、我国主要煤炭工业基地

在我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我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我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而这一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占我国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65%左右。显然,这一地区不仅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而且这一地区地理位置距我国东部、东南部缺煤地区相对较近,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

在我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我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我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特别是贵州西部、四川南部和云南东部地区是我国南方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显然,这一地区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

二、我国煤炭资源的煤类和煤质特征

1、我国煤炭资源的煤类分布

在我国,褐煤资源量3194.38亿吨,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74%;褐煤探明保有资源量1291.32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2.69%;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东部和云南东部。

低变质烟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资源量28535.85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1.23%;低变质烟煤探明保有资源量4320.75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42.46%;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陕西、内蒙古、宁夏等省区,甘肃、辽宁、河北、黑龙江、河南等省低变质烟煤资源也比较丰富。成煤时代以早、中侏罗世为主,其次是早白垩世、石炭二叠纪。

中变质烟煤(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资源量为15993.22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8.71%;中变质烟煤探明保有资源量2807.69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27.59%;我国中变质烟煤主要分布于华北石炭二叠纪和华南二叠纪含煤地层中。在中变质烟煤煤中,气煤资源量为10709.69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9.23%;气煤探明保有资源量1317.31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2.94%;焦煤资源量2640.21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74%,焦煤探明保有资源量682.92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6.71%。

高变质煤资源量为7967.73亿吨,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4.31%;高变质煤探明保有资源量1756.43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7.26%;高变质煤主要分布于山西、贵州和四川南部。

2、我国煤的灰分、硫分、和发热量的基本状况

我国探明保有资源量10176.45亿吨,生产在建井已占用1916.04亿吨,尚未利用资源量8260.41亿吨,其中特低灰(灰分小于5%)、低灰(灰分小于10%)的煤1786.76亿吨,占尚未利用资源量的21.63%;低中灰(灰分大于10%-20%)的煤3626.67亿吨,占尚未利用资源量的43.90%;中灰(灰分大于20%-30%)的煤2698.85亿吨,占尚未利用资源量32.67%。根据前述可知,我国特低灰-低中灰(灰分在20%以下)的煤占尚未利用资源量的65.53%;按地区而言,在内蒙古、陕西、新疆和山西四省区集中了这一类煤资源量的52.70%。按聚煤期而言,侏罗纪煤的99.12%、白垩纪煤的65.32%、二叠纪煤的46.91%、石炭二叠纪煤的34.08%属特低灰-低中灰(灰分小于20%)煤;第三纪煤的84.85%、白垩纪煤的33.51%、二叠纪煤的45.04%;石炭二叠纪煤的63.86%属中灰(灰分20%~30%)煤。

硫对煤炭的利用和环境保护都是十分有害的物质,因此煤的硫分是煤质评价的一项十分重要指标。在我国,特低硫和低硫煤为4160.01亿吨,占尚未利用资源量的50.37%;低中硫、中硫煤2823.30亿吨,占尚未利用资源量的34.18%;硫分大于2.00%的煤占15.45%。就地域而言,内蒙古、陕西、新疆三省区特低硫、低硫煤3225.77亿吨,占全国的的39.05%;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低中硫、中硫煤2243.77亿吨,占全国的27.16%。就聚煤期而言,白垩纪特低硫、低硫煤占白垩纪煤的63.70%;侏罗纪特低硫、低硫煤占侏罗纪煤的77.64%;二叠纪特低硫、低硫煤仅占二叠纪煤的6.91%;石炭二叠纪特低硫、低硫煤仅占石炭二叠纪煤的23.91%;石炭二叠纪硫分小于2.00%的煤占石炭二叠纪煤的75.96%硫分最高的二叠纪煤中,硫分大于2.00%的煤占二叠纪煤的63.89%。

根据统计,全国尚未利用储量中煤的发热量Qgr,ad >20MJ/kg的中高热值煤占91.80%,低热值煤很少,主要是分布于云南和内蒙古东部的褐煤。

3、我国煤类的煤质特征

褐煤的最大特点是水分含量高,灰分含量高,发热量低。根据176个井田或勘探区统计资料,褐煤全水分高达20-50%,灰分一般为20-30%,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一般为11.71-16.73MJ/kg。

在我国,低变质烟煤不仅资源量丰富,而且这类煤灰分低,硫分低,发热量高,可选性好煤质优良。各主要矿区原煤灰分均在15%以内,硫分小于1%。其中不粘煤的平均灰分为10.85%,平均硫分为0.75;弱粘煤平均灰分为10.11%,平均硫分为0.87%。根据71个矿区统计资料,长焰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16.73-20.91MJ/kg;弱粘煤、不粘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20.91-25.09MJ/kg。低变质烟煤化学反应性优良。

我国中变质烟煤原煤灰分一般在20%以上,基本无特低灰煤和低灰煤;硫分也较高,已发现保有资源量的20以上的硫分高于2%,而低硫高灰者,其可选性也较差。我国华北是中变质煤的主要分布地区,其中山 西组煤的灰分、硫分相对较低,可选性较好,是我国炼焦用煤的主要煤源。而太原组煤属中硫、中高硫居多,脱硫困难,但结焦性比山西组煤好。

在高变质煤中,贫煤的灰分和硫分都较高,如山西西山贫煤灰分15%-30%,硫分1%-3%;贵州六枝贫煤灰分17%-36%,硫分高达3%-6%贫煤属中高热值煤,其Qnet.ar一般可达23.00-27.18MJ/kg。我国无烟煤的特点是低中灰、中灰,低硫-中硫Qnet.ar一般高达22.70-22.70MJ/kg,煤灰熔融温度高快煤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中等-高热稳定性,化学反应性较差。

综上所述,我国煤炭资源的煤类齐全,包括了从褐煤到无烟煤各种不同煤化阶段的煤,但是其数量和分布极不均衡。褐煤和低变质烟煤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0%以上,动力燃料煤资源丰富。而中变质煤,即传统意义的“炼焦用煤”数量较少,特别是焦煤资源更显不足。就煤质而言,我国低变质烟煤煤质优良,是优良的燃料、动力用煤,有的煤还是生产水煤浆和水煤气的优质原料。中变质烟煤主要用于炼焦,在我国,因灰分、硫分、可选性的原因,炼焦用煤资源不多,优质炼焦用煤更显缺乏。高变质煤煤质的主要不足是硫分高。

三、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开采条件

1、我国煤田构造特征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在现代板块构造格局中,属欧亚板块与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拼合部,煤田构造复杂。中国大陆由于受到古亚洲、特提斯和太平洋三大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形成了准噶尔-松辽块体、塔里木块体、华北块体、华南块体和青藏块体等五大块体。我国各煤盆地在在经历了盆地基底形成、含煤地层沉积和后期变形后形成了现在的东北、华北、西北、华南、滇藏五个赋煤区。西北赋煤区和滇藏赋煤区含煤岩系形成后基本处于挤压-汇聚型地球动力学体系作用之下,煤田构造样式由较强烈褶皱、逆冲断层、推覆构造等挤压构造组成,构造复杂。东北赋煤区自三叠纪以来主要受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作用,煤田构造样式为伸展型构造,宽缓褶皱与阶梯状、地堑-地垒状的断层组合发育,绝大多数煤田构造复杂。华北赋煤区受到过三大地球动力学体系的作用,构造组合样式多样,煤田构造变形强度总体呈现四周强、中心弱的特点,除鄂尔多斯盆地中心,一般情况下煤田构造比较复杂。与华北赋煤区相比,华南赋煤区构造变形强度和构造复杂程度均超过了华北赋煤区;在华南赋煤区,推覆构造、滑脱构造更加广泛而强烈;华南西部以紧密褶皱为主,华南东部断层更加发育;除少数地区外,挤压型和伸展型构造均有清晰显示。

除此,火成岩、陷落柱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开采也有较大影响。

在我国,构造是影响煤炭资源开发和煤矿开采最重要的因素。为适应现代化采煤技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应用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开展采区地震勘探,进一步查明煤田构造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这一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煤田构造的复杂性。1991-1995年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所属地震勘探队在38个煤矿采区的460km2范围内开展高分辨率地震,新发现断距10m以上断层787条。如安徽淮北矿区祁南井田,经精查地质勘探和高分辨率地震勘探,21km2内发育断层50条。又如,山西阳泉矿区五矿,经三维地震后,1.14km2范围内长轴大于20m的陷落柱多达27个。

2、我国煤矿瓦斯

煤矿瓦斯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因素,煤矿瓦斯的等级、煤和瓦斯突出的可能性是评价煤层开采技术条件的最重要参数。

根据中国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图组及其他单位对25个省区1799对大、中、小型矿井资料的统计,高沼气矿井486对,占27%;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49对,占14%;高沼气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735对,占统计矿井的41%,可见我国高、突矿井之多。

经对华南(川、黔、滇、湘、赣、桂、粤、闽、浙、鄂)10省区978对矿井的统计,煤与瓦斯突出矿井173对,高沼气矿井285对,高、突矿井比例高达47%;在东北150对矿井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3对,高沼气矿井76对,高、突矿井比例高达66%;华北七省区(晋、冀、鲁、豫、苏、皖、内蒙古)540对矿井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50对,高沼气矿井114对,占31%;西北五省区(陕、甘、宁、青、新)107对矿井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4对,高沼气矿井11对,高、突矿井比例为14%。上述可见,资源条件差、煤炭资源量少的地区高、突矿井比例大。

在我国,不仅高、突矿井比例大,而且随作开采深度的增加,高、突矿井的比例还可能增加。在我国,煤与瓦斯突出还存在着始突深度浅,突出次数多,突出强度大的特点。煤矿瓦斯的等级、煤和瓦斯突出的可能性是评价煤层开采技术条件的最重要参数。煤矿瓦斯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因素,煤矿瓦斯的预防、治理必然加大生产成本。就瓦斯而言,我国多数矿井开采技术条件差。

3、我国中西部煤田开发条件我国煤炭工业战略向中西部转移要遇到的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水资源缺乏的问题,二是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水资源年平均总量2804亿立方米。按人口平均,仅相当于世界人口平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不仅如此,水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均衡。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北方17个省、市、自治区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而水资源约为600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五分之一;太行山以西的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量为45亿立方米,仅占北方水资源量的7.5%。显然,我国水资源分布存在着南丰北缺,东多西少的特点,这正好与煤炭资源的西多东少、北丰南贫形成反向分布的格局。据统计,晋、陕、蒙、宁及附近地区13个正在生产和建设的大型煤矿区,近期日需水量约90万立方米,而这些矿区水源地日供水能力仅为需水量的一半。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太行山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一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将面临水资源缺乏的严峻问题;而且,随着工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西部矿区的缺水问题将日趋严重。

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内,年降水量小,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大风频繁,地表植被不良;区内大部分为黄土丘陵山地,沟壑纵横,黄河及其支流从中流过,水土流失严重;区内富水的区域性含水层,地下水缺乏,地表水日趋紧张;据报道,区内局部地段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荒漠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势必增加该区的环境负担,如不采取根本性的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

4、我国东部煤田开发条件

我国东部(主要指华北东部)煤田开发和开采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巨厚新生界”问题,二是所谓“三高”,即高水压、高地温、高地压问题。

在我国东部地区,不少煤田上覆新生界地层厚达数十米至数百米。巨厚新生界地层的存在 华北东部煤矿开采时间长,开采强度大,开采延深速度大(每10年延深100-250m)。现在,该区大部分矿井开采深度在500-1000m,有的矿井开采深度已经超过1000m。高水压、高地温、高地压的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太原组灰岩水、石炭二叠纪基底奥灰岩溶水的存在和奥灰陷落柱、断裂破碎带的发育,东部不少煤矿带压开采,生产面临高水压的威胁,煤矿井下突水淹井时有发生。近年来,一些一直认为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矿井,也相继发生了奥灰岩溶水突水淹井事故,损失惨重。

在我国东部,由于地壳薄和现代裂谷作用,地壳深部热能散发强烈,大地热源值高。据煤田工业技术咨询委员会地质分会调查,华北东部不少矿井已经出现了高于280C的热害,巷温30-380C,地温梯度一般高于30C,而突水温度达36-410C。这必然引起工作条件恶化,增大通风,加大成本。

由于华北东部不少矿区高地应力和断层附近残余构造应力异常存在以及矿井深部开采,围岩自重压力增大等原因,常常造成煤矿井巷失稳以及突发冲击性地压,对煤矿造成巨大危害。

(根据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

中国北方煤炭信息网

下载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煤炭资源管理办法

    城郊煤矿煤炭资源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煤炭资源的回收,减少煤炭资源损失,提高采区及采煤工作面回采率,搞好资源回收管理工作。并根据集团公司《煤生(2002)85号》文的有关精神,结合X煤......

    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纺织工程”重中之重学科 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2007年度) 一、总则 1. 材料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当今......

    中国现状

    中国现状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

    孝义市煤炭资源基本情况

    孝义市煤炭资源基本情况我市煤炭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境内西南部,地处霍西煤田北部,为汾孝矿区的组成部分。全市总面积为960km2 ,储煤面积783.5 km2,占全市面积的82.8%,探明储量为......

    ...煤矿煤炭资源管理办法

    丰阳煤矿煤炭资源管理办法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矿产资源法》和《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及国家煤炭技术政策,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矿井及采煤工作面回采率,减少煤炭资源......

    煤炭资源整理会议发言

    在全市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年8月8日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就推进全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

    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现状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在我国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自去年表现出来的全国煤、电、油、运的“瓶颈”问题尤为突出。对......

    煤炭资源税费属性研究

    煤炭资源税费属性研究摘要:一般理论研究中都将煤炭行业中的矿业权价款和使用费、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视为煤炭资源成本。基于租税理论,我国目前煤炭行业的资源税和矿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