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揭秘: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仪器信息网 2016/03/22 11:13:57 点击 2259 次
[导读] 3·15前夕,广州市消委会等40省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与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共同发布的了《全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全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重磅出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3·15前夕,广州市消委会等40省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与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共同发布的《全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四成多消费者不细看食品标签及说明;79.46%的消费者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遇到过,但较少”;六成多消费者遇到过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不易辨识的情况;六成多消费者认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最易出问题;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后选择找商家要求退换或赔偿的消费者占比最高,同时仍有 19.91%的消费者“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六成多消费者对新的《食品安全法》知之甚少;很多消费者对新《食品安全法》能否落到实处持怀疑态度;七成多消费者认为只有严格执法、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提高消费信心。
据了解,在去年10月1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之后,广州、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广西、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南京、杭州、武汉、成都、西安、大连、青岛、昆明、厦门、深圳等40省市的消费者协会(消委会、消保委),与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共计42家消费维权单位一起,在沃尔玛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开展了“全国食品安全大调查”活动。此次活动不仅在40省市消协组织的官方网站及《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上开展,同时还在沃尔玛遍布全国的423家大型商超同步展开,历时四个多月,多达133225名消费者踊跃参与。
四成多消费者看标签不仔细
调查发现,消费者在购买食品场所的选择上,92.89%的消费者通常会在超市等大型购物场所购买食品,占比最高;五成多的消费者会选择便利店和农贸批发市场,还有三成多的消费者会选择网店和食品零售店。同时,86.51%的消费者认为路边早、夜市或小摊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占比最高;其次是网店,有57.13%的消费者认为网店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相比较而言,超市等大型购物场所的食品还是比较让人放心的,只有11.17%的消费者认为这里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占比最低。调查显示,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路边早夜市、小摊贩及新兴网店的食品安全检查,使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
在被调查者的消费习惯上,调查显示,44.37%的消费者在购买食品之前会查看包装标签及说明,但看得并不仔细;同时有1.53%的消费者根本不看。在“消费者关注食品包装上的哪些信息”中,92.42%的消费者表示会关注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有四成多的消费者却不关注食品的生产厂家、厂址及产品成分等信息;还有六成左右的消费者不关注食品添加剂、贮存条件、规格、净含量及食品安全标识等信息。这说明很多消费者还须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确保自身消费安全。
调查发现,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受品牌、价格的影响最大,分别有77.04%和76.77%的被调查者会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这要求企业在给消费者更多实惠的同时,要像爱护自己的羽毛一样呵护品牌形象。另外,因为食品的特殊属性,75.97%的被调查者表示食品的生产日期与保质期也是影响他们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近半消费者对食品的色泽、外观等感官方面并不敏感,六成多消费者没受到产品成份、生产厂家的影响。这也提醒部分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还应多关注食品的色泽、外观及产品成分、生产厂家等因素。
近八成消费者:偶尔遇到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三聚氰胺、地沟油、皮鞋老酸奶、苏丹红等事件让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恐慌、焦虑情绪。正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赵皖平等全国人大代表再次聚焦食品安全问题,也反映了人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由40省市消协组织与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联合开展的此次调查结果显示,79.46%的消费者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遇到过,但较少”,另有14.96%的消费者则表示经常遇到,仅有 5.56% 的消费者表示还未遇到过此类问题。
在消费者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中,“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事项没有显著标注,不易辨识”占比超过60%;“宣传虚假或夸大”、“餐饮企业生产环境脏、乱、差,卫生不达标”和“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过了保质期还在销售”三种情况的占比均超五成;另有四成消费者遇到过食品掺假掺杂、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情况;还有两成多的消费者表示遇到过“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或致病性微生物超标”、“转基因食品没有按照规定显著标示”及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没有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等违法情况。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食品经营者的高度关注。
从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环节来看,65.47%的消费者认为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最容易出现安全隐患,16.65% 的消费者则将原因归咎于种植养殖环节;另外,分别有10.83%和7.01%的消费者认为餐饮消费环节和批发零售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这说明多数消费者对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是否安全、卫生非常担忧,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这一环节的监管以及处罚力度。
那么,在遇到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之后,消费者会如何处理呢?调查显示,选择找商家要求退换或赔偿的占比最高,为56.70%,向行政部门或消协投诉的,排在第二位,占比17.81%;直接联系生产厂家的则较少,仅为4.29%。这就要求食品销售者要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不要推诿责任,力争将消费纠纷解决在这一环节;调查还发现,仍有 19.91%的消费者在遇到问题食品后,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这就要求消费者要强化维权意识,勇于维权,不让不法商家逍遥法外。
在对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的总体看法方面,51.25%的消费者持悲观态度,认为问题很多,并表示担忧;33.07%的消费者则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表示“有些问题,但可以解决”;还有15.62%的消费者更为积极乐观,认为形势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从消费者的态度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令部分消费者非常担忧,但相关部门改善现状的努力,已使不少数消费者感受到了政府的决心。
从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来看,七成多的消费者认为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利欲熏心,而相关部门执法不严,监管力度不够,以及对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惩罚力度不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因;还有54.20% 的消费者将原因归咎于自身,认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欠缺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不足也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这就要求食品行业要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建设,监管部门也要严格执法,加大不法生产经营者的监管和惩处力度。
六成多消费者对新的《食品安全法》知之甚少
2015年10月1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那么,广大消费者对这一涉及切身利益的法律武器了解程度如何呢?对于新的《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最关心的又是什么呢?调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竟有63.41%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新的《食品安全法》了解很少,甚至有12.50%的消费者完全不了解。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新《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普及工作,扩大这一法律的社会认知度,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而对于新的《食品安全法》,73.41%的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是消费者的投诉能否得到及时处理,37.45% 的消费者关心从源头到餐桌如何实现食品的全程监管,37.89%的消费者关心各部门能否狠抓落实,严格执法,让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
对于新的《食品安全法》加大了对不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这一举措,消费者又是怎么看呢?调查显示,64.24%的消费者表示效果很难说,关键要看是否真正落实到位;30.88%的消费者表示非常好,可形成有效震慑;仅有4.89%的消费者持否定态度,表示这一举措未必能起到预定效果。这显示了消费者对新的《食品安全法》落实情况的担忧。
这种对法律落实情况的怀疑态度在其他调查中也得到了一定体现。例如,新《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或者损失3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对此,有37.35%的消费者点赞表示该法条会激发消费者依法维权的积极性;但29.35%的消费者认为检测成本高,且认定商家的“明知”行为比较困难;24.89%的消费者认为“一般,很难真正落到实处”,还有 8.41%的消费者认为惩处力度还不够。
另外一项调查是,“新《食品安全法》中规定了广告经营者、发布者设计、制作、发布虚假食品广告,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食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报告,认证机构出具虚假认证结论,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均应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您怎么看?”对此,虽然有60.29%的消费者表示“很好,可对遏制食品违法行为起到积极作用”,但仍有34.80%和4.92%的被调查者分别表示“一般,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和“效果不会明显”。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消费者在对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连带责任的规定表示认可的同时,对法条能否真正落实,似乎信心不足,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对此,执法监管部门还应严格执法,避免法条形同虚设情况的出现,确保新法能够落到实处。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呢?调查发现,选择“严格执法,加大监管力度”的最多,占被调查者的74.88%;排在第二位的是“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生产经营”,占比为71.09%;选择“强化法律责任,加大惩罚力度”、“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加强食品检验工作”、“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等五项的,也占到了被调查者的六成多。这也说明,消费者信心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执法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处罚力度和生产经营者严格依法生产经营。
原标题:《全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重磅出炉
第二篇:关于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分析
关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作了简要的分析,对近年来出现的各种食品问题的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还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几点个人观点。
关键词: 食品安全,表层原因,深层原因,解决方案
一、近年来出现各种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3·15晚会的召开,国内又有一大批名牌产品落马,深陷各种“门”,而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无疑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央视3·15晚会中,家乐福被曝以价格低廉的白条鸡、三黄鸡替代柴鸡,以赚取数倍利润,并以过期鸡胗打散重新包装再卖给消费者。3月27日,温州市查出8000斤竹笋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所幸这些被硫磺熏过的竹笋在端上消费者餐桌前的最后一步被成功截获了,没有发生大的危害。还有各种毒胶囊,老酸奶,垃圾蜜饯等问题。真可谓不胜枚举!自从“毒奶粉”事件曝光以来,政府对食品问题不可谓不重视,各种制度各种检查层出不穷,不仅废除了国家免检产品的商标,还
建立了一整套的食品督查体系。但食品问题依然一件接一件的出现,这让我们在庆幸又有一个隐藏的安全隐患被曝光的同时也不免心寒:食品问题为什么会越查越多,还有多少问题食品还没有被曝光,我们中国人以后还敢吃什么?
我们都是这些问题的最直接受害人,因此对于中国食品安全的这种现状,我进行了一些分析。
二、原因分析
1、出现这些问题的表面原因
近年来不断爆出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说明中国食品界的问题早已存在,就像病毒一样一直潜伏着,随着大家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加强,在某些偶然机会的促使下,这些隐患突然间就暴露在了阳光下,让大家开始质疑食品界表面的光鲜,开始有意识的挖掘食品生产链条中隐藏的问题。
还记得当时爆出三聚氰胺奶粉时,几乎引起了全国的大讨论,甚至造成了局部的恐慌。当时企业和官方对这个问题的总结都是把问题推给了奶农,这个结论显然不能给全国人民一个好的交代。现在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食品问题,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针对这个问题,今年的两会上,社会各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经过详细的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总结:
1、食品问题出现的根本问题是利益的驱使,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讲诚信道德,目无法纪,唯利是图。有的利用廉价有害的原料制作食品,谋取暴利;有的为了减少生产成本,丝毫不顾食品卫生,在极度脏乱差的环境中生产食品。而且因为这种行为的暴利诱惑,各种跟风现象也随即发生。2、3、4、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有些地方和部门重视不够,监管措施不到位,致使一些不法商贩能肆无忌惮的违章生产。
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出现了很多商人钻着法律的空子,谋取暴利,有关部门想要打击却又无法可依的尴尬情况。而且现行法律法规在可操作性不足,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不知道什么食品是有问题的,遇到了问题也不知道如何维权,最终只能选择忍耐。这些也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
2、以上都是从问题的表层对问题的分析,这些问题的背后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我对此做了一些简单的探讨。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同时我国又是走在社会主义最前列的国家之一,没有先人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就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有时候连石头都摸不着,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法律和制度上的漏洞,但这并不代表着社会主义的缺陷,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暂阶段。在中国建设初期,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很多人迫于生活的压力,走上了一些偏路,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这种隐患就已经埋下了。
虽然现代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生活的压力却并没有减小,相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近年来,物价不停地上涨,失业率增加,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东西和城乡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大部分中低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压力愈来愈大。我们不能说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对,但是这些确实是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些副作用。生活压力的增大,加上利益的诱使,便出现了大批的不法小商贩,导致了食品生产链条中的各种安全问题。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同时也在大力推进法治建设。政策很好,但是执行力度不够,大部分地区对于文化道德和法律的宣传都流于形式,拉个横幅,出个板报,做个讲话,就说是做到了推进文化法制建设,实际上并没有让民众真正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帮大家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没有让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得到真正提高。很多商贩只是为了增加收入,开了一些违章的作坊,制作一些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是违章违法行为,这就是缺少法律知识和没有法律意识的危害。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本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功能,和利益最大化原则就是违法行为的很大诱因之一,再加上部分部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因此导致食品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解决问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积极寻找解决之道已是刻不容缓的事,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我就个人观点,提出了几条解决方案。
1、加强法制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概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法制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从有法可依的角度来说,《食品安全法》的覆盖面不够广,比如因生产经营者不作为而造成重大损害后果的,难以定罪,有关食品安全犯罪的预备行为也难以入罪;可操作性以及惩处力度不够,例如:按规定,罚款上限是“货值金额十倍以下罚款”或“十万元以下罚款”,罚款不能伤筋动骨,一些违法企业即便被吊销许可证,也能另起炉灶。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较低,挣的钱远远多于罚的钱,一些企业被罚后还接着违法。因此应从食品安全法法规的制定方面入手,针对现实问题重新修订覆盖面广、打击力度强的食品安全法规,并保持法律的先进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从有法必依角度来说,有法必依要求保证法律效率的普遍性和有效性,杜绝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中的随意性,偶然性和腐败现象。在食品安全问题中。虽然监管部门为数众多,但是各监管部门的责任分工不够明确,在监管中容易出现两个部门交叉管理却最终谁都没管的情况,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不同部门间容易推诿责任,就是这种监督和处理中的疏忽职守,不重视,不管理,导致非法商贩猖獗。而且在爆出问题后,很多部门的解决方式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找到问题的源头,更没有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实行,很多问题都是不了了之。因此必须合并减少监管部门,明确不同部门责任,制定严格的管理条例和惩罚措施,出现违法现象绝不手软。同时,对管理者加强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尽量减少身在其位,不谋其职的腐败现象。
从执法必严的角度看,要求确保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现在很多部门执法不严,甚至受贿腐败的现象并不鲜见。在食品问题中这样的现象也是必然存在的。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必须加强司法队伍的建设,和对他们工作的监督,防止他们滥用权利。
从违法必究来说,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对于食品犯罪行为一定要追究到底,不能忍耐。对主要负责人要有严厉的处置,不能砸钱了事,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杜绝特权。
2、加强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食品安全问题中,商家和生产者的道德问题很明显。昧着良心用劣等原料,为了节约成本忽视卫生安全,一切向利益看齐,这都是缺乏基本道德观念的体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要求,进一步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建立日益完善、反应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要求、具有很强引导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加
强食品行业的自律性。着眼长远,立足现实,鼓励企业从根本、源头入手,做好食品全程管控,实现食品可追溯,保证食品安全。
3、加强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消费者的维权意识短缺,也是造成违法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坚强群众的科学文化建设和法律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群众的监督是最有力的,当大家对食品和法律维权非常了解了,问题食品就卖不出去了,不法商贩也不敢再猖獗了。这时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理论体系概论》
吴树青,陈占安,田克勤,肖贵清,秦宣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三篇:中国动物食品安全发展现状
摘要: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从以前的吃饱为主,转变为要求吃好、吃卫生安全的放心食品,同时注重营养保健和食品的合理搭配。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对个别地区动物性食品生产和销售中违法行为的曝光,“瘦肉精”、“红心鸭蛋”、“三聚氰胺”等词汇也先后进入了群众的视野,动物性食品安全越来越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和重视,吃安全放心的动物性食品是广大群众共同的心愿。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动物食品安全发展现状。
关键词:动物食品安全;现状;危害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尘埃未落,“瘦肉精”事件又接踵而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出现,让人们现在肉不敢吃,奶也不敢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让公众对行业整体信任度降低,对整个行业的影响非常的大。随着新闻媒体对个别地区动物性食品生产和销售中违法行为的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空前的广泛关注[1]。
1.动物食品安全性的概念
动物食品的安全性是指在人类食用的动物性产品中,不应该有或不存在潜在的威胁人体健康的危险因素,人们在食用了这样的产品之后不应该有导致疾病或潜在疾病的危险,不应该有危害后代健康的隐患。在这里所说的动物食品主要指包括各种可以食用的畜禽产品及水产品等在内的食品,它是人类摄取营养、提供优秀蛋白质的最重要来源[2]。
2.影响动物食品的因素
2.1饲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2.1.1环境因素
饲养环境卫生状况是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养殖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主要为工业“三废”、农药和畜禽粪便等,它们可经呼吸、进食、饮水进入或积蓄在畜禽体内,造成蓄积影响品质危害健康。另一方面,尽管我国
畜牧业生产方式是以规模养殖为发展趋势,但是一些养殖场户的畜禽饲养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卫生条件差,高密度养殖,交叉感染严重,不但诱发动物疫情,而且影响动物产品质量[3]。
2.1.2饲料因素
饲料原料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有些饲料企业为减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添加违禁药物(如:激素、镇静剂、抗菌素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如汞、铅、镉等);添加脂肪类,高温炼制加工热产生的二噁英是世界上头号致癌物质。
饲料还存在着污染霉烂、变质的可能。饲料污染主要来自黄霉菌污染、农药污染、工业三废污染及重金属污染等。宾馆、酒店、泔水及剩菜饭含大量氯洗涤剂,禽畜长期食用这些有毒有害和被污染的饲料,严重影响禽畜产品质量。
2.1.3兽药残留因素
兽药残留是影响畜产品安全最直接的因素,兽药的不合理使用威胁着畜产品安全。在兽医临床上,有些饲养者对兽药的性能和使用的有关规定缺乏了解,对药物残留的危害认识不足,使用过期劣质兽药、滥用或非法使用违禁药品,随意加大使用剂量,如磺胺药物可引起泌尿系统损害。“瘦肉精”用量过大或无病用药可导致肌肉震颤、战栗、头痛、呕吐等症状,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甲亢、前列腺肥大等疾病患者危险更大。动物出栏前不按规定实行休药期,会导致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超标[4]。
2.1.4疫病因素
动物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对人们造成很大的威胁,如结核病、炭疽病、W病、布氏杆菌、丹毒、肝炎、狂犬病、禽流感、猪蓝耳病、旋毛虫、猪囊虫病等等。
2.2加工、销售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2.2.1加工条件
动物屠宰和动物食品加工条件达不到食品安全卫生要求,而造成动物食品污染。如火腿加工晾晒过程,防止生蛆使用苍蝇药敌敌畏等。
2.2.2添加物质
在加工动物食品过程中,为了改变其色、香、味或防止腐败而添加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物质如火砂,主含硝酸钾(KON3)。
2.2.3包装物品
动物食品的包装不符合动物食品安全卫生要求而造成的污染。
2.2.4销售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动物食品在运输、储藏、销售过程中条件太差造成的污染变质。[5]
3.动物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综观这几年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动物激素等的使用,为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数量的增长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也给动物性食品安全带来了隐患。动物性食品因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造成的餐桌污染和引发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动物性食品残留超标、产品染疫、安全性差的问题十分突出。
3.1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问题
3.1.1滥用或非法使用兽药及违禁药品
滥用或非法使用兽药及违禁药品,使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超标。近十年来,随着畜牧业规模化、商业化的发展,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它能降低动物死亡率,缩短动物饲养周期,促进动物性产品产量的增长和动物性集约化养殖的发展。但由于不当或非法使用药物,过量的药物残留在动物体内。当人们食用了残留超标的动物食品后,会在人体内蓄积,产生过敏、畸形、癌症等不良后果,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及生命。国家制定了
有关兽药及药物添加剂相应的标准、管理办法,规定了最大残留限量,但并未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有的生产企业及饲养者、经营者为获取最大利润,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滥用或非法使用兽药及违禁药品,有的甚至直接给牲畜添加大剂量的兽药以增加产量,加大了食用动物性食品致人生病的危险性。
3.1.2人畜共患病蔓延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一些重大疾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因我国地域广大,动物品种繁多,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畜产品市场放开搞活,动物产品流通渠道增多且频繁,各地动物防疫工作开展不平衡,致使我国动物疫病流行仍很严重。动物疫病严重影响了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危害了消费者利益,甚至影响到安全团结。人们纷纷呼吁“放心肉”、“安全肉”。
3.1.3重金属有害物质及生物性有毒物质
重金属有害物质及生物性有毒物质,也影响着我国动物产品质量的安全。据统计,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大约有400多种,主要是铝、汞、砷等。这些有毒物质,通过动物性食品的富集作用使人中毒。同时,动物性食品在生产、运输、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
3.2 动物性食品安全管理问题
(1)管理混乱。一是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现象突出。二是同一部门不同地区或上下级之间的不协调现象突出。为了本地区、本单位的经济利益而放松管理,不负责任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三是法治与人治不协调现象突出。在涉及动物食品安全问题上,权大于法的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2)法律法规不严谨。我国制定的很多法律法规都带有浓厚的部门色彩,法律法规之间不一致,从而导致很多法律法规执行难。(3)标准制定不科学。在动物饲养、动物食品
加工和销售方面,有比较先进的,也有比较落后的。因此,在标准制定上难度很大。正因为如此,我国标准缺乏和标准执行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有的标准制定出来无法执行。(4)检验技术落后。在我国,涉及动物食品安全的检验机构不少,商检、技监、卫生、畜牧各部门都在建、各级都在建。但是,基层检验设备落后,技术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基层许多项目无法开展或者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很差。尤其是对鲜活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现场检验的设备和技术落后,不能在现场快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5)安全意识很淡薄。在我国,动物饲养者、动物食品加工者、动物食品销售者以及动物食品消费者安全意识淡薄是比较普遍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消费者为了少花钱,大家都把动物食品安全置于脑后。饲料、兽药、添加剂经营者追求销售额,胡乱诱导饲养者大量使用各种添加剂。
4.动物食品不安全所造成的危害
4.1不安全的动物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研究表明,当人食用过多的带有药物残留的食品之后,会在人体内积蓄,从而导致体内分泌紊乱、皮肤过敏、后代畸形、癌症等严重后果。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动物体内的常见细菌产生了强大的抗药性,致使细菌性传染病严重,动物食品在加工之前就成为带病体的可能性增大,这样的食品被食用之后也会导致人体内抗药性的增强。
研究表明,动物食品中存在的N-硝基化合物能使人体致癌、致畸、致突变。我国林县食道癌高发,被认为与当地食品中亚硝胺检出率高(233%,另一低发区仅为12%)有关。
盐酸克伦特罗1998年在香港导致17人中毒。1996年3月20日,英国发生了震撼世界的疯牛病危机[6]。
4.2 动物食品的不安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口蹄疫、疯牛病给英国造成了接近300亿英磅的损失,使整个欧盟的牛肉消费水平下降了27%,价格下跌30%;德国牛肉销售下降60%。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但是我国肉类出口量只占生产量的1%左右,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肉类食品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但是,低廉的价格并未给我国肉类食品带来国际竞争力,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肉类食品的安全性严重妨碍了出口量。
近年来,因疾病、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而被进口国拒绝、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2002年4月,韩、日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完全禁止从我国进口家禽和禽类产品,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出口德国的冻兔肉因含DDT过量而被退货。我国在因产品质量问题丢失了欧洲市场,出口量萎缩的同时,美国鸡肉却打进了中国市场[7]。
5.小结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有害化学物质、微生物的出现,食源性病原体及人类疾病也在增加。怎样确保动物性食品及其他食品的安全,已经成为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动物性食品安全涉及每一个人,涉及法律法规,标准的健全与完善,涉及各执法主体,从环境生产、加工、储备、运输营销、检疫、监测、消费的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因此,是一个涉面广的系统工程,对其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和探讨,应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和汝全,和抱寰,王红云,等;动物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畜禽 业[J],2011:4.2.刘士健,李洪军.动物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肉类工业[J],2003(4):31.3.王成龙.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畜牧与饲料科学[J],2010,31(4):191
4.张敏,董华荣,张丽平.动物性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食品工业科技
[J],2005(5):183
5.游元祯.浅谈动物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对策.福建畜牧兽医[J],2002(7):20
6.崔雅丽.我国动物食品安全的现状和对策.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21
7.孟国庆,李玲,关琴,等.新疆畜牧业[J].2011:9
第四篇:食品安全现状
摘要: 食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现状,并简要分析了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并就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辩证的思考。文中提到只有人类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真正保证人类的食品安全。自然与人类的和谐问题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天道。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几年来,被公开曝光生产和销售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层出不穷,受害者成千上万。1998年,山西朔州制售假酒喝死了人。案发后哄动全国,制假者被处以极刑,就是这样,也未使制售假酒者受到双慑。之后又在广州白云区相继发生两起白酒中毒事件,造成数十人中毒,13人死亡。制假售假者胆大妄为,无法无天,真是丧尽天良。
1.1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国内外人口流动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现和原已消灭的重大疫病的死灰复燃等。近年在市场上曾发现食物加吊白块、鸡鸭饲喂激素、面粉加增白剂、海鲜用甲醛浸泡等,还有在水果上喷施催熟剂、膨大剂,在蔬菜上喷施剧毒农药等案例。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3]。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乳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正是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4、5]。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总体形势趋于好转。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处于食品安全事故风险高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食品安全管理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更加科学化。如多数城市和地区尚未推行市场食品准入制度,许多食品未经检验就直接上市。食品加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约2/3消费者的食品由这些企业生产,这些企加工设备比较落后,卫生管理和技术水准较差,难以从整体上实施HACCP管理。总之,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检测和预警体系也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地将危险性分析原则作为决策和管理的基础、先进的食品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的使用尚未形成规模,对食品生产新技术进行评价和控制的技术能力不足、专业人员和经费短缺仍严重制约着食品卫生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是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最重要因素[10]。据卫生部提供的信息,2003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379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与2002年比较,重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196.1%、80.7%、134.1%[11]。但是,在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中,大量肠炎、痢疾等散发食源性疾病病例以及病毒、寄生虫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并不包括在其中。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现状表明,由肠道致病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疾病散发是直接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主要食源性危害[12]。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5%以上
[8]。因此,在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对健康的严重威胁。
二是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0]。最近几年, 各级政府纷纷制定了停止生产和使用部分剧毒化学农药的法规[13]。2000 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颁布实施3 周年总结会上, 农业部门将采取措施, 停止批准新增甲胺磷、对硫磷等5 种剧毒农药的登记;部分省市决定在农药用药高峰之际, 全面禁止在蔬菜区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然而, 在2001 年2 季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 已被禁止使用的两类高毒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检出率依然很高
[14]。农药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已不仅仅停止在专家呼吁和社会关注的程度上了。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污染在国际上一直受到关注,因其具有明显的致癌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科技部“十五” 重大攻关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显示,日前我国每人每日二恶因膳食摄入量为72.48pg,按体重折算成每日膳食摄入量为1.21pg/kgbw每月膳食摄入量为36.24pg/kgbw,这一污染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使用垃圾焚烧技术造成的污染水平相当,也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暂定)的每月耐受摄入量70 pg/kgbw[15]。三是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10]。近十年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在农业和食品领域显现出极大的生产和市场潜力,丰厚的利润和高额投资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16]。生物安全所致的食品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用传统的毒理学试验方法和危险评价程序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的诸多困难,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还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四是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10]。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2001年全国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比1995年增加12.6%,达432万户,从业人员比1995年增加5%,达到门17万人。另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0年全国食品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8%,其中食品加工业占食品工业增加值的29.48%。食品行业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GMP)的、有实力的企业,出现了采用定牌加工(0EM)模式进行跨省合作的大型企业,他们以完善的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做技术保证,不断开拓市场[17]。但是,食品行业中达到GMP的企业所占的比重现还较低,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弱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食品行业特别是饮食业吸纳了大批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但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设施简陋、卫生知识缺乏、操作技能不熟等,也给食品卫生带来隐患[18]。五是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犯罪或恐怖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7]。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破坏活动的案件越来越多,2002年9月发生在南京的特大鼠药投毒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03年因投毒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起数与往年相比明显增多,是引起中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投毒的物质主要是剧毒急性鼠药(大多数为毒鼠强),高居中毒致死原因的第一位。2003年全国共报告重大剧毒鼠药中毒75起,1316人中毒,121人死亡,病死率为9.2%[11]。这类破坏活动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是扰乱了社会的稳定团结。
六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10]。自建国以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就致力于卫生队伍的建设,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10万人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和20万人的技术队伍,但是,这与432万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1117万人的食品从业人员相比,卫生监督资源显得十分有限[17]。
1.2产生原因
对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有以下七点[6]:
一、监管疏漏,“苏丹红一号”事件呈现出国家、企业等对在食品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存在漏洞。
二、执行不力,我国于2002年5月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
中,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但在实际检测中,却发现在我国很多地方,孔雀石绿仍在被普遍使用。
三、欠缺考证盲目定论,“转基因水稻事件”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能轻易下结论。在没有精确的考证之前,任何单角度的结论都要慎重。
四、利益驱动逃避责任,以“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含量超标事件为例。雀巢在这场博弈中的表现出的企业利益第一,逃避责任的做法并不是个例,其实很多其它行业的知名企业在利益与责任的博弈中也有极其相似的表现。
五、政策法规不健全,国家在管理和规范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导致问题不断。
六、媒体误导草木皆兵,由媒体片面报导引发的轩然大波,不得不通过权威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来消除,包括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甲醛啤酒事件——“国产啤酒95%含有甲醛”的说法是否有夸大事实的嫌疑,或者说这样的“失实”报导能不能在媒体职业操守范围内经过严格的核实而避免。另外,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也是导致此类“闹剧”时有发生的原因。
七、标准滞后,国家监管部门应该根据国际标准及时修改旧标准,尤其是在食品健康安全方面更要与国际接轨。
2.辫证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人们对食品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这是我们生活质量提高之后的必然要求,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也是需要不断满足的。但从一个产业的发展角度来说,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却要客观辩证地来看待。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我们不能过早过多的要求孩子具备成人的思想和质量,拥有像成人一样的言行,这对他的成长是不利的,让一个孩子从小就像成人一样,也是不现实的。产业的发展,本来就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壮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适当适时地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标准,才更有利于产业自身的发展。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只有有了产业,才可能谈到发展,才可能有质量和安全[7]。
另一方面,社会的需求也是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即便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其需求也是多样性的,分不同层次的。目前,新的产业不断产生或派生出来,就是因为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不同的需求也在创造着五花八门的新产业。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更多的是纵向的来划分质量安全与市场需求,而现实中质量安全与市场需求却是横向的,不同层面的市场需求有着不同的质量安全要求和标准。我们好象还只是用一个同一质量安全标准去面对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产业发展。
还有一点,要保证质量和安全,靠政府部门、靠企业自律、靠舆论监督是能够解决一定问题的,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靠产业的发展、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完备的信用体系的建设来保障。这种保障更持久、更有效。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消费者、我们的政府已经把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的合理要求,而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只刚刚开始。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和思考食品的安全问题[7、8、9]。
坚持辩证思维看形势,就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极其复杂的矛盾方面,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考察、科学把握构成事物的所有要素及其发展趋势,全面看,看全面,认清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显,不闻雷霆”。
我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并且随着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成立,我国食品行业发展,以及守法诚信状况总体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是,目前食品行业确实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从食品卫生角度浅析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从食品卫生角度浅析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地被提上国务院的议事日程。2003年3月,经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国务院宣布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任务就是充当国务院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抓手”,此举被认为是国务院决心扭转食品安全管理混乱局面,重新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努力之一。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从食品数量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概念。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食品安全”,的含义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看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
从有关部门不定期对食品质量抽查的情况看,当前,我国常见的食品质量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卫生指标超标,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群等严重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个别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许多倍;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经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例如苯甲酸、山梨酸含量超标,违规使用已经禁用的人工合成色素、“瘦肉精”、“吊白块”等;三是食品包装、标签等不规范,虚假标签、以次充好等人为“造假”现象较多。以山梨酸为例——山梨酸对酵母、霉菌和许多真菌都具有抑制作用,是高效无毒防腐防霉剂。由于山梨酸(钾)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盐)它可以被人体的代谢系统吸收而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体内无残留;但是如果食品中添加的山梨酸超标严重,消费者长期服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骨骼生长,危害肾、肝脏的健康。而像瘦肉精、吊白块等禁用品,对人身体的危害更是不可小觑!
2002年8月-12月进行的全国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于2004年10月公布。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这是往前十年的调查结果。而现在,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每天摄入的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元素都能够满足人正常生长发育所需,在摄入量上我国的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吃下去的食品却还含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也严重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这种现象和行为必须遏制!
目前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距离群众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较为严重;二是部分食品市场抽样合格率偏低;三是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四是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五是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要使中国食品安全总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必须要突破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瓶颈”制约,努力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法律体系。
地摊烧烤、大排档之类的地方卫生条件十分不合格,极易造成致病细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危害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到了夏天,气温升高,更加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这些卫生不规范的地方是食品安全的死角,必须积极整治。
虽然上面提到的是中国食品安全的小问题,但是也应该有正确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围绕在中国人民头顶最严重的问题是地沟油,这是中国食品安全的头等要犯。地沟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如回收的食用油、反复使用的炸油等,地沟油对人体危害极大,长期食用可能会引发癌症。不法之徒从餐馆饭店等回收已经使用过的废弃油进行重新加工处理,将地沟油当食用油,引起舆论关注。2010年,据中国专家估计,这种食用油占全中国大陆市场十分之一,当中包括街边摊档和高级餐馆。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7月发布文件,决定组织开展地沟油等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2014年2月1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中国石化颁发了1号生物航煤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这标志着国产1号生物航煤正式获得适航批准,并可投入商业使用。地沟油经过一系列转化成为生物航煤。
针对地沟油,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将这个危害国民身体的恶魔狠狠地打压。但是有些黑心商贩为了一己私利,还是制售地沟油、使用地沟油,这是食品安全中最不能容忍的!全国人们携起手来,共同抵制地沟油,检举揭发制售地沟油的肮脏窝点,饭店、餐馆等餐饮场所拒绝使用来历不明的油,为食客负责,为自己的良心负责。
针对我国的食品卫生安全现状,结合食品安全的知识,我提出一些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想法。
1.建立健全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对现行的《食品卫生法》进行全面修正,构建相对独立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总结《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尽快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与国际接轨。
2理顺食品标准管理体制,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建立
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原则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3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4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5完善食品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此外,还应积极探索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强调企业的自身管理;重视宣传教育,加强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宣教,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增强企业和消费者法律意识等。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的食品卫生安全为题由来已久,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既需要提倡行业道德,净化市场环境,构筑隐形的防线;更需要有关部门更加负责、更加主动、更加常态化地开展工作,变事后推责为事先履职,变“踢皮球”为“打组合拳”,变感叹空白为填补空白,构筑起坚实的监管防线,食品安全问题才会逐渐冰消瓦解,百姓才会真正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