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食品安全现状成因及策略分析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做客新华网谈到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指出:“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一个三鹿奶粉,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网民们大概不知道。我们普查了受到奶粉影响的儿童达到3000万,国家花了20亿。同时,给受到奶粉影响的儿童上了保险,为期20年。这个教训应该说是很深刻的,不是一个企业,也不是一个地方,是我们整个民族应该汲取的。现在如果再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我们一定严惩不贷。这是从维护民族大义出发,绝不能手软。”时至2011年,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牵动着亿万百姓的心,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一位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说了这样一段话:“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毒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真实的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为什么在中央政府下大力气整治食品安全问题时,还有如此多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呢?中国能办好奥运会、世博会,能在奥运会、世博会期间保障外国友人的饮食安全,难道就不能保障中国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吗?
一、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在取得长足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食品安全问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谈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说:“惭愧啊,刚吃饱,就出现了食品安全的问题。”我们盘点一下食品安全问题不难发现,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震惊全国之后,2009年爆出浙江多省63名婴儿在饮用多美滋婴儿配方奶粉后出现肾结石的问题和蒙牛特仑苏OMP奶在产品中加入未经国家检测的OMP添加剂问题,2010年发生了“地沟油”、“一滴香”、“植物奶油”、“硫磺姜”、“假冒五常香米”等食品安全事件,2011年的“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牛肉膏”、“绝育黄瓜”、“爆炸西瓜”、“染色花椒”、“回炉面包”、“毒豆芽”等一系列问题百姓惊叹不已,防不胜防。
201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天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研究院的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考察时指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安全,各级各部门要严把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关,确保人民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
二、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的落后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食品加工过程中,根据需要的不同,加入适量的食品添加剂,有利于改善食品的色泽、味道、形状、粘稠程度,有利于延长食品的保存日期,增加食品的营养成分。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工业。基于此,许多不法生产者在制造和销售过程中利用添加剂来制作和销售问题食品,以达到谋取暴利的目的。而我国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2010年6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
(二)无证经营、小作坊式的生产
我国食品行业除了屈指可数的几家大企业集团外,大都存在资金不足、技术不强、生产条件差、规模较小等缺点。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无证生产的家庭式作坊。小作坊式的生产一方面由于自身的缺点难以保障食品达到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另一方面也给国家工商、卫生部门监督、检查带来不便,使国家有关部门难以及时打击生产过程中的不法行为。
(三)法律的警示性不强,对法行为处罚较轻
在食品领域,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被国家有关部门查处后,其结果往往是没收非法产品,对违法者者加以罚款且数额较小,对违法者的违法行为惩罚力度不够,不能使违法者形成畏惧心理。
(四)多个部门监管,但政府职能缺位、监管不力
在我国国家机构中,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不可谓不多。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公布的部门来看,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商务、公安等13个部门对食品行业进行监管。但这些部门采取的是分段管理、分类管理的方式,其结果有可能造成互相扯皮或重复执法等情况出现。而且,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这种情况表现的尤为明显。
(五)食品生产者诚信意识缺失,职业道德不强,使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问题食品屡禁不绝。
食品安全问题不是监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源头是食品生产者。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的作用。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为了获得更多利益,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于不顾,采取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非法手段进行商品生产和销售,严重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市场诚信的原则。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完善法制,明确责任,联合执法
首先,加强食品安全领域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前提和依据。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为核心的食品法律体系。但以这些法律都普遍存在着处罚相对过轻的现象,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较小,使违法者无所顾忌。因此,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及时对已有法律进行修改,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不断优化和完善食品法律体系,使执法者能够做到有法可依、科学执法。
其次,减少国家机构中各部门在食品领域内的执法主体,明确各部门对食品安全领域的责任,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切实做到执法有力。
再次,变被动为主动。各监管部门主动积极检查所辖领域内的食品生产企业,由坐在办公室等检验变成主动到食品生产厂房、车间检查检验。
(二)提高行业入门门槛
针对我国食品行业存在的作坊式生产的现状,各工商部门要提高行业入门门槛,对确实有能力的加工企业审核批准后,加大检查、督促力度,确保食品加工企业依法生产。
(三)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化工产品的管理
回顾这几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不难发现:食品添加剂、化工产品的滥用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只有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化工产品的管理,严格限制其原料和制成品的出售,并掌握其去向和使用情况,才能防止化工产品被滥用。
(四)加强食品生产者职业道德的培养,建立社会诚信系统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做客新华网与网民交流时谈到高房价问题说“开发商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同样,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是食品生产者本身,食品生产商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只有加强对食品生产者职业道德的培养,使他们遵守职业道德,在生产过程中自觉守法,才能生产出让人民放心的的安全食品。
建立社会诚信系统,将生产者的诚信与失信行为纳入诚信系统,迫使生产者遵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纪的良好风尚。
第二篇:关于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分析
关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作了简要的分析,对近年来出现的各种食品问题的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还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几点个人观点。
关键词: 食品安全,表层原因,深层原因,解决方案
一、近年来出现各种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3·15晚会的召开,国内又有一大批名牌产品落马,深陷各种“门”,而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无疑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央视3·15晚会中,家乐福被曝以价格低廉的白条鸡、三黄鸡替代柴鸡,以赚取数倍利润,并以过期鸡胗打散重新包装再卖给消费者。3月27日,温州市查出8000斤竹笋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所幸这些被硫磺熏过的竹笋在端上消费者餐桌前的最后一步被成功截获了,没有发生大的危害。还有各种毒胶囊,老酸奶,垃圾蜜饯等问题。真可谓不胜枚举!自从“毒奶粉”事件曝光以来,政府对食品问题不可谓不重视,各种制度各种检查层出不穷,不仅废除了国家免检产品的商标,还
建立了一整套的食品督查体系。但食品问题依然一件接一件的出现,这让我们在庆幸又有一个隐藏的安全隐患被曝光的同时也不免心寒:食品问题为什么会越查越多,还有多少问题食品还没有被曝光,我们中国人以后还敢吃什么?
我们都是这些问题的最直接受害人,因此对于中国食品安全的这种现状,我进行了一些分析。
二、原因分析
1、出现这些问题的表面原因
近年来不断爆出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说明中国食品界的问题早已存在,就像病毒一样一直潜伏着,随着大家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加强,在某些偶然机会的促使下,这些隐患突然间就暴露在了阳光下,让大家开始质疑食品界表面的光鲜,开始有意识的挖掘食品生产链条中隐藏的问题。
还记得当时爆出三聚氰胺奶粉时,几乎引起了全国的大讨论,甚至造成了局部的恐慌。当时企业和官方对这个问题的总结都是把问题推给了奶农,这个结论显然不能给全国人民一个好的交代。现在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食品问题,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针对这个问题,今年的两会上,社会各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经过详细的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总结:
1、食品问题出现的根本问题是利益的驱使,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讲诚信道德,目无法纪,唯利是图。有的利用廉价有害的原料制作食品,谋取暴利;有的为了减少生产成本,丝毫不顾食品卫生,在极度脏乱差的环境中生产食品。而且因为这种行为的暴利诱惑,各种跟风现象也随即发生。2、3、4、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有些地方和部门重视不够,监管措施不到位,致使一些不法商贩能肆无忌惮的违章生产。
食品安全法的配套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出现了很多商人钻着法律的空子,谋取暴利,有关部门想要打击却又无法可依的尴尬情况。而且现行法律法规在可操作性不足,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不知道什么食品是有问题的,遇到了问题也不知道如何维权,最终只能选择忍耐。这些也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
2、以上都是从问题的表层对问题的分析,这些问题的背后必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我对此做了一些简单的探讨。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同时我国又是走在社会主义最前列的国家之一,没有先人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就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有时候连石头都摸不着,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法律和制度上的漏洞,但这并不代表着社会主义的缺陷,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短暂阶段。在中国建设初期,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很多人迫于生活的压力,走上了一些偏路,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这种隐患就已经埋下了。
虽然现代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生活的压力却并没有减小,相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近年来,物价不停地上涨,失业率增加,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东西和城乡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大部分中低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压力愈来愈大。我们不能说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对,但是这些确实是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些副作用。生活压力的增大,加上利益的诱使,便出现了大批的不法小商贩,导致了食品生产链条中的各种安全问题。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同时也在大力推进法治建设。政策很好,但是执行力度不够,大部分地区对于文化道德和法律的宣传都流于形式,拉个横幅,出个板报,做个讲话,就说是做到了推进文化法制建设,实际上并没有让民众真正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帮大家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没有让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得到真正提高。很多商贩只是为了增加收入,开了一些违章的作坊,制作一些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是违章违法行为,这就是缺少法律知识和没有法律意识的危害。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本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功能,和利益最大化原则就是违法行为的很大诱因之一,再加上部分部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因此导致食品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解决问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积极寻找解决之道已是刻不容缓的事,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与分析,我就个人观点,提出了几条解决方案。
1、加强法制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概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法制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从有法可依的角度来说,《食品安全法》的覆盖面不够广,比如因生产经营者不作为而造成重大损害后果的,难以定罪,有关食品安全犯罪的预备行为也难以入罪;可操作性以及惩处力度不够,例如:按规定,罚款上限是“货值金额十倍以下罚款”或“十万元以下罚款”,罚款不能伤筋动骨,一些违法企业即便被吊销许可证,也能另起炉灶。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较低,挣的钱远远多于罚的钱,一些企业被罚后还接着违法。因此应从食品安全法法规的制定方面入手,针对现实问题重新修订覆盖面广、打击力度强的食品安全法规,并保持法律的先进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从有法必依角度来说,有法必依要求保证法律效率的普遍性和有效性,杜绝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中的随意性,偶然性和腐败现象。在食品安全问题中。虽然监管部门为数众多,但是各监管部门的责任分工不够明确,在监管中容易出现两个部门交叉管理却最终谁都没管的情况,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不同部门间容易推诿责任,就是这种监督和处理中的疏忽职守,不重视,不管理,导致非法商贩猖獗。而且在爆出问题后,很多部门的解决方式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找到问题的源头,更没有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实行,很多问题都是不了了之。因此必须合并减少监管部门,明确不同部门责任,制定严格的管理条例和惩罚措施,出现违法现象绝不手软。同时,对管理者加强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尽量减少身在其位,不谋其职的腐败现象。
从执法必严的角度看,要求确保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现在很多部门执法不严,甚至受贿腐败的现象并不鲜见。在食品问题中这样的现象也是必然存在的。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必须加强司法队伍的建设,和对他们工作的监督,防止他们滥用权利。
从违法必究来说,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对于食品犯罪行为一定要追究到底,不能忍耐。对主要负责人要有严厉的处置,不能砸钱了事,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杜绝特权。
2、加强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食品安全问题中,商家和生产者的道德问题很明显。昧着良心用劣等原料,为了节约成本忽视卫生安全,一切向利益看齐,这都是缺乏基本道德观念的体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要求,进一步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建立日益完善、反应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要求、具有很强引导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加
强食品行业的自律性。着眼长远,立足现实,鼓励企业从根本、源头入手,做好食品全程管控,实现食品可追溯,保证食品安全。
3、加强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消费者的维权意识短缺,也是造成违法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坚强群众的科学文化建设和法律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群众的监督是最有力的,当大家对食品和法律维权非常了解了,问题食品就卖不出去了,不法商贩也不敢再猖獗了。这时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理论体系概论》
吴树青,陈占安,田克勤,肖贵清,秦宣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三篇: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揭秘: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仪器信息网 2016/03/22 11:13:57 点击 2259 次
[导读] 3·15前夕,广州市消委会等40省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与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共同发布的了《全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全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重磅出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3·15前夕,广州市消委会等40省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与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共同发布的《全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四成多消费者不细看食品标签及说明;79.46%的消费者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遇到过,但较少”;六成多消费者遇到过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不易辨识的情况;六成多消费者认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最易出问题;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后选择找商家要求退换或赔偿的消费者占比最高,同时仍有 19.91%的消费者“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六成多消费者对新的《食品安全法》知之甚少;很多消费者对新《食品安全法》能否落到实处持怀疑态度;七成多消费者认为只有严格执法、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提高消费信心。
据了解,在去年10月1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之后,广州、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广西、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南京、杭州、武汉、成都、西安、大连、青岛、昆明、厦门、深圳等40省市的消费者协会(消委会、消保委),与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共计42家消费维权单位一起,在沃尔玛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开展了“全国食品安全大调查”活动。此次活动不仅在40省市消协组织的官方网站及《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上开展,同时还在沃尔玛遍布全国的423家大型商超同步展开,历时四个多月,多达133225名消费者踊跃参与。
四成多消费者看标签不仔细
调查发现,消费者在购买食品场所的选择上,92.89%的消费者通常会在超市等大型购物场所购买食品,占比最高;五成多的消费者会选择便利店和农贸批发市场,还有三成多的消费者会选择网店和食品零售店。同时,86.51%的消费者认为路边早、夜市或小摊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占比最高;其次是网店,有57.13%的消费者认为网店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相比较而言,超市等大型购物场所的食品还是比较让人放心的,只有11.17%的消费者认为这里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占比最低。调查显示,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路边早夜市、小摊贩及新兴网店的食品安全检查,使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
在被调查者的消费习惯上,调查显示,44.37%的消费者在购买食品之前会查看包装标签及说明,但看得并不仔细;同时有1.53%的消费者根本不看。在“消费者关注食品包装上的哪些信息”中,92.42%的消费者表示会关注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有四成多的消费者却不关注食品的生产厂家、厂址及产品成分等信息;还有六成左右的消费者不关注食品添加剂、贮存条件、规格、净含量及食品安全标识等信息。这说明很多消费者还须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确保自身消费安全。
调查发现,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受品牌、价格的影响最大,分别有77.04%和76.77%的被调查者会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这要求企业在给消费者更多实惠的同时,要像爱护自己的羽毛一样呵护品牌形象。另外,因为食品的特殊属性,75.97%的被调查者表示食品的生产日期与保质期也是影响他们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近半消费者对食品的色泽、外观等感官方面并不敏感,六成多消费者没受到产品成份、生产厂家的影响。这也提醒部分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还应多关注食品的色泽、外观及产品成分、生产厂家等因素。
近八成消费者:偶尔遇到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三聚氰胺、地沟油、皮鞋老酸奶、苏丹红等事件让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恐慌、焦虑情绪。正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赵皖平等全国人大代表再次聚焦食品安全问题,也反映了人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由40省市消协组织与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联合开展的此次调查结果显示,79.46%的消费者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遇到过,但较少”,另有14.96%的消费者则表示经常遇到,仅有 5.56% 的消费者表示还未遇到过此类问题。
在消费者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中,“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事项没有显著标注,不易辨识”占比超过60%;“宣传虚假或夸大”、“餐饮企业生产环境脏、乱、差,卫生不达标”和“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过了保质期还在销售”三种情况的占比均超五成;另有四成消费者遇到过食品掺假掺杂、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情况;还有两成多的消费者表示遇到过“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或致病性微生物超标”、“转基因食品没有按照规定显著标示”及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没有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等违法情况。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食品经营者的高度关注。
从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环节来看,65.47%的消费者认为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最容易出现安全隐患,16.65% 的消费者则将原因归咎于种植养殖环节;另外,分别有10.83%和7.01%的消费者认为餐饮消费环节和批发零售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这说明多数消费者对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是否安全、卫生非常担忧,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这一环节的监管以及处罚力度。
那么,在遇到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之后,消费者会如何处理呢?调查显示,选择找商家要求退换或赔偿的占比最高,为56.70%,向行政部门或消协投诉的,排在第二位,占比17.81%;直接联系生产厂家的则较少,仅为4.29%。这就要求食品销售者要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不要推诿责任,力争将消费纠纷解决在这一环节;调查还发现,仍有 19.91%的消费者在遇到问题食品后,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这就要求消费者要强化维权意识,勇于维权,不让不法商家逍遥法外。
在对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的总体看法方面,51.25%的消费者持悲观态度,认为问题很多,并表示担忧;33.07%的消费者则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表示“有些问题,但可以解决”;还有15.62%的消费者更为积极乐观,认为形势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从消费者的态度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令部分消费者非常担忧,但相关部门改善现状的努力,已使不少数消费者感受到了政府的决心。
从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来看,七成多的消费者认为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利欲熏心,而相关部门执法不严,监管力度不够,以及对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惩罚力度不够,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因;还有54.20% 的消费者将原因归咎于自身,认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欠缺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不足也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这就要求食品行业要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建设,监管部门也要严格执法,加大不法生产经营者的监管和惩处力度。
六成多消费者对新的《食品安全法》知之甚少
2015年10月1日,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那么,广大消费者对这一涉及切身利益的法律武器了解程度如何呢?对于新的《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最关心的又是什么呢?调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竟有63.41%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新的《食品安全法》了解很少,甚至有12.50%的消费者完全不了解。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新《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普及工作,扩大这一法律的社会认知度,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而对于新的《食品安全法》,73.41%的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是消费者的投诉能否得到及时处理,37.45% 的消费者关心从源头到餐桌如何实现食品的全程监管,37.89%的消费者关心各部门能否狠抓落实,严格执法,让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
对于新的《食品安全法》加大了对不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这一举措,消费者又是怎么看呢?调查显示,64.24%的消费者表示效果很难说,关键要看是否真正落实到位;30.88%的消费者表示非常好,可形成有效震慑;仅有4.89%的消费者持否定态度,表示这一举措未必能起到预定效果。这显示了消费者对新的《食品安全法》落实情况的担忧。
这种对法律落实情况的怀疑态度在其他调查中也得到了一定体现。例如,新《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或者损失3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对此,有37.35%的消费者点赞表示该法条会激发消费者依法维权的积极性;但29.35%的消费者认为检测成本高,且认定商家的“明知”行为比较困难;24.89%的消费者认为“一般,很难真正落到实处”,还有 8.41%的消费者认为惩处力度还不够。
另外一项调查是,“新《食品安全法》中规定了广告经营者、发布者设计、制作、发布虚假食品广告,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食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报告,认证机构出具虚假认证结论,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均应当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您怎么看?”对此,虽然有60.29%的消费者表示“很好,可对遏制食品违法行为起到积极作用”,但仍有34.80%和4.92%的被调查者分别表示“一般,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和“效果不会明显”。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消费者在对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连带责任的规定表示认可的同时,对法条能否真正落实,似乎信心不足,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对此,执法监管部门还应严格执法,避免法条形同虚设情况的出现,确保新法能够落到实处。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呢?调查发现,选择“严格执法,加大监管力度”的最多,占被调查者的74.88%;排在第二位的是“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生产经营”,占比为71.09%;选择“强化法律责任,加大惩罚力度”、“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加强食品检验工作”、“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等五项的,也占到了被调查者的六成多。这也说明,消费者信心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执法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处罚力度和生产经营者严格依法生产经营。
原标题:《全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重磅出炉
第四篇:中国汽车市场现状的分析及策略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的分析及策略
(2010-04-03 11:35:43)【大 中 小】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从两个角度来说,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宏观上,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国外的厂商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使得竞争进一步激烈;微观上,企业面临不得不降价的处境,处在亏损的边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汽车进口关税就一直在下调,这是履行WTO的义务,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鼓励竞争,优化中国市场。在2004年底,中国的加权平均关税水平下调到了8.9%。2006年7月1日,我国汽车进口关税下调到25%。这都是为了履行WTO的义务。同时,中国早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近百家汽车企业的混乱局面,所以国家降低关税,就会下降国外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使得其更具竞争力,从而使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内企业的售价就会相对较高,使得其不得不退出市场,达到优化市场的效果。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了中国,搞起了合资,本质上就是以技术换市场。这里面有大众,标致,丰田,奔驰,宝马等公司。根据2000年的资料显示,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中97%属于合资企业,而20多家国内企业仅仅占到了3%的市场份额。可以说,中国的汽车企业就是在夹缝中生存。
在2004年11月22日,东风标致实施降价补偿的销售策略,引起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轩然大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之激烈。好多的厂商也都不得不推出降价的策略,这无疑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幸。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汽车的亏损面达到了16%之多。
除此之外,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先后推出了关税下调预期,取消进口配额、实施《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进口车自动许可登记办法,整车特征办法,落地征税政策,允许外商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等政策,这无疑对于中国的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的分析
04年中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91%,销量占世界总销量的8.41%。数字比较,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汽车进口的国家。理论上说,降低关税有利于消费者的福利。但是进口的汽车大都是高档车,对于这一部分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不在乎这辆车的价格,而是车子带来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更高的价格,会有相对少的人来买,这样就会使得这一产品在生活中比较稀缺,使得消费者感到了更大的满足感。这是高档车所特有的虚荣效应。
06年1-5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1.6升及以下排量轿车占轿车销售总量的54.22%。这一数据表明,中国的汽车销售以低档车为主。低档车为主的销售数量跟中国的消费水平是分不开的,2004年中国的人均GDP为1270美元,就是说普通家庭买得起车,但是只是买低档车。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买车是一项相对大的消费,所以需求弹性会比较大,就是稍微高一点的价格会使得有较多的消费者选择不再购车。所以对于低档车的售价和消费税更低的话,消费者的福利会增加更多,而且会增加很多。
统计资料显示,06年1-5月份中国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销量249,17万辆,市
场占有率是83,77%,同比增长0,59个百分点。前十位依次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奇瑞,哈飞,广汽,吉利和江淮。记得我们关注的是奇瑞与吉利两个企业,他们是中国自主研发企业的代表。这两个企业的产品都是集中在低档车,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里,低档车是大众需求的,是销量最好的。下面的资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奇瑞、吉利和华晨产销同比分别增长72.15%、55.62%和62.11%。
04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是21辆/千人,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133辆/千人。从市场的饱和度来说,中国的市场还尚未饱和。04年欧美系车型在国外的价格是:标致307(2.0L)19.0万元,帕萨特V6(2.8L)23.0万元,奥迪A6(2.4L)28万元,宝马325i 23万元;而在国内这一数字分别是19.2万元,32.0万元,39.5万元,40.8元。所以中国的市场是一个有超额利润的市场。
中国汽车企业的策略
首先,在竞争的市场里,一个企业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话,根据竞争性市场供求关系,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无疑是最根本的策略。我们从技术与劳动力两方面考虑。
对于中国的汽车业,其技术大概是国外30年前的水平,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技术引进。因为专利保护是30年的期限,所以我们的企业就可以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以中国的要素禀赋来看,中国是一个劳动密集的国家。对于中国现在的汽车企业来说,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所以其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率比较大,在考虑引进西方的过去技术方面,资本相对劳动力的价格比小于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率,所以引进西方过去的技术是有效率的。
说到中国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是世界上相比很便宜的国家。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是0.9美元/小时,是墨西哥的1/3,是韩国的1/9,是英国的1/21,是美国的1/25,是德国的1/37。所以中国的汽车企业就可以就地取材,中国的中年劳动力是绝对过剩的。当然对于青年劳动力来说,他们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很好的培养潜力,因为他们接受新技术没有沉淀成本,也没有就技术对其的锁定效应。无疑对于汽车企业还是劳动力来说这项雇用关系是很好的:企业可以得到廉价的可塑造的工人;工人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稳定的工作。双方的福利都是增加的,双方都是获益的。由于中国的90年代的下岗,有很多比较有技术的,但是年纪比较大的技术人员存在,这些人是低廉的劳动力。对于每个下岗的人员来说,他们不再会要求有很高的薪水,一旦没有找到高薪水的工作,同时也就意味着他们也失去了眼下的比较低薪水的工作了,因为他不知道别人是不是选择这项低薪的工作。所以这些下岗的人员可以为新兴的企业作为技术人员雇用。
这就是为什么新兴的民营汽车企业的成本很低,一是他们有西方的技术可以引进,在技术上,因为民营企业没有沉淀成本;二是中国有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很廉价的,但是好多也是由于被迫下岗的比较有技术的人员。
但是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降低了生产成本是不够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西方不认为我们是市场经济,市场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调节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行为。所以呢,对于厂商来说,要想知道消费者的选择,就必须了解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就是做市场调查。这里有两个方面:宏观与微观。宏观上,调查市场上各种车型所占的销售份额,这样有
助于厂商可以做出决策来生产哪种车型,生产多少。微观上,对于某种特定的车型,消费者的偏好,这样消费者就能够做出生产成本的分配。
宏观上,在中国的销售量中,1.6L及以下排量的汽车占总销售量的52.44%,也就是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以低档车,小排量车为主。微观上,美国近几年做的一个关于消费者偏好的调查显示“在以往的二十年里,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偏好的是汽车的款式而不是性能。”每年日本生产的汽车中23.4%的汽车有一个较大的款式的变化,而美国国产车这一数字仅是15%,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汽车在美国畅销的一个原因。
还有就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好的就是拥有自己的技术。真正的生产出具有垄断性质的产品就要自己做R&D,生产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同时又受消费者欢迎的汽车。就像海尔推出了微型冰箱一样,中国的汽车企业通过做R&D可以生产出消费者喜爱的车型,拥有自己的专利。但是现在我们在技术和经验上都是落后于西方企业的。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了解中国的消费者,了解中国的资源,了解中国的风俗,了解中国人的心理。所以我们可以好好的利用我们企业的优势,从中国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出发,设计出适合中国消费者的车型。在中国的市场上制定我们中国企业的规则,让西方人按照我们制定的规则来生产汽车。现在汽车产品不再仅仅是技术的产物。更多的新的领域,比如汽车里的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等等。还有就是适合中国的家庭用车。真正的产品升级是在现有的技术上添加的辅助设备,或者是动力设备的改进。现在世界上已经推出了太阳能动力车,电力车,氢能源车。所以现在的产品升级集中在动力改进,人性化设计等等,中国的汽车企业可以在这一领域开发自己的新产品。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其像汽车这种生产企业,企业的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对于技术人员采用发明奖励制,让工程师从自己的发明中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这样有利于加快技术的创新。对于车间工人,采用奖优罚劣,每天下班都会公布一下表现最好的和最次的。连续几次最好给与物质奖励,连续几次最次则会被开除。对于管理人员,其工资可以由基本工资加上生产提成组成,增强其管理生产的积极性。管理就是本着人都是理性的,都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考虑的,物质的奖励是最有效的这几个原则。
中国政府针对汽车产业的战略
首先,从纵向上考虑。中国对于自己的汽车产业要实施一定的保护,因为这是新兴的幼稚产业。同时WTO规定这种保护不得超过30年,我们可以借助30年的时间来发展我们的汽车产业。关于保护的策略,我们可以采用关税,虽然这种办法对于中国的消费者剩余是有损失的。但是实际上,那些采购进口车的消费者都是很有钱的人,一般来说他们不在乎这辆车子的价格到底是便宜了多少,因为这点钱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相反,根据经济学里的虚荣效应,这些消费者更喜欢贵一点的车子,这样的话买车的人会更少。更强的稀缺性就更加能够突出购车人的经济社会地位。之所以不采用补贴的方式,一是因为中国的政府财政没有足够的钱。二是补贴的钱是纳税人的钱,通过政府的补贴转移到了企业的手中,使得财富不是更分散而是更集中了。但是关税是将富人的一部分钱以税收的形式集中,用于国家财政支出,用于大众。这样的话是使得财富更为分散了。社会更加公平了。所以关税的保护优于补贴。另外补贴更使得官商勾结,滋生腐败。
关税的具体措施可以是高档车高关税,低档车低关税。因为国内的高档车生产几乎是空
白,而中低档车是大部分企业的重头戏。高档车的高关税有助于中国国内企业发展自己的高档车生产,从而促进了中国汽车业的生产水平整体提高。对于低档车的低关税有助于低档车的竞争,更多的是消费者福利的增加。因为中国的觉得多数的消费者是属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他们选择采购中低档车,并且他们很在乎车子的价格,因为这部分购车的消费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消费。这关系到大多数人的福利,降低关税有利于增强低档车企业间的竞争,使得国内外的厂商降低价格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这样消费者将以更低的价格买到自己的车,增大了消费者的福利。无形之中,这种高档车高关税,低档车低关税的关税措施就将从高收入人群里得到的税收转移到了低收入人群,有助于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还有就是在横向上来说。中国应该发展自己的与汽车产业有关的上游与下游产业。其中上游产业以钢铁业,化工业为代表;下游产业主要是汽车服务业。只有做好了上游的钢铁等产业,汽车生产者才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只有做好了汽车服务业,汽车的消费者才能享受修车检车的方便,使得消费者感到有了车有了更多的方便,而不是因为汽车服务的短缺而带来了更多的麻烦。这样只有做好上游和下游的各种产业,才能使得汽车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于汽车产业充满信心。从而使得汽车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虽然中国的钢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的产钢质量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高档汽车生产使用的钢材都必须要靠进口。这不是一个好的长久之策,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钢材。这样,一是可以不受国外产钢企业的限制,使得国内的汽车生产保证持续进行。在我们发展自己的汽车品牌之前,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钢产业。这样西方就不会有我们的把柄,否则他们可能以钢的出口量来限制中国的汽车生产。二是,我们发展自己的钢铁业,为我国广大的富裕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对钢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是纯的福利增长。生产者有了先进的技术和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及更强的竞争力。消费者,也就是汽车的生产商,他们降低了买进钢材的成本,因为运输成本和关税都会消失。更有利于国内的企业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来跟国外的汽车厂商竞争。
对于汽车服务业,包括修车厂,停车场,加油站等。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如果其买车后由于服务业不发达带来的麻烦比起买车带来的方便还要多的话,他肯定是选择不购车的。发展汽车服务业也是开拓中国汽车潜在市场的重要手段,本来不想买车的人看到汽车服务业发达到了自己满意的程度,它就会选择买车了。从而使得中国的汽车需求增大,生产者的产量提高,由于存在规模经济,使得汽车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给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带来了剩余的增加,社会福利净增长。0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有40%的汽车找不到停车场。对于车主来说,他更愿意交纳几块钱的费用把车放到停车场里,因为这样就避免了汽车被盗或者被破坏的危险。因为本质上每个人都是风险规避者。停车场的修建既增大了车主的安全感,也创造了就业岗位,社会福利增加。可以说汽车服务业,使得车主更放心,增大了其购车欲望。也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大了社会福利。
总之,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国家可以通过关税的手段保护中国的民族企业,发展钢铁业来支持汽车业的发展,发展服务业增大中国汽车市场。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技术,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通过好的设计和技术的开发来打开潜在的汽车市场,通过好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第五篇:中国食品安全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 要:目前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该文从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添加剂解决对策
近几年,虽然中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条依然危机四伏,不断通过各种媒体进入公众视野的如“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多宝鱼”事件等等,说明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如此信息接触多了,让人似乎不知道吃什么才安全。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一、当前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毒物质大量在食品中残留
在原料农、牧产品的生产中,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兽药、化肥、激素,使农业及农村环境污染加剧,使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附着沉淀在农(畜)产品中,如水果、蔬菜中的有机磷、有机氯农药残留,在草莓、番茄、香蕉、西瓜等农产品中使用催熟剂,粮食作物中铅、镉等贵重金属污染,猪肉中瘦肉精、禁用兽药等的残留都会引起慢性、急性食物中毒,食品安全从原料开始,便受到严重的威胁。在水产品养殖业中,不法业主为了提高水产品的成活率和出品率,不惜使用禁用鱼药,甚至使用激素类药物,有些药物代谢速度非常慢,因此大量在成品中残留,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微生物指标不合格问题,部分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销售过程达不到规定的卫生要求。原材料污染严重,生产过程中灭菌不彻底,储存条件不当,销售环
节的再次污染,都能导致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出国家强制标准的规定,甚至导致有些产品被致病菌污染,食用这些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食品,能引起食源性疾病。
(2)食品加工中天然有害物未完全消除,引起的食源性问题。比如土豆、青番茄中的龙葵碱,生四季豆中的皂甙和血球凝集素,新鲜的金针菇中含有的秋水仙碱等,加工中处理不彻底易引起食物中毒。
(3)食品加工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比如油炸类食品在加工中油温过高,食用油多次重复利用,都能导致成品中过氧化值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要求,过量食用这种食品对人体有很大危害。
3、滥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滥用工业添加剂
(1)食品加工企业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有些小型食品加工企业或手工作坊,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防腐剂、化学合成甜味剂等严重超标。
(2)不法企业在食品中添加食品禁用的人工合成色素和其它工业添加剂,比如在豆制品中添加吊白块,火腿生产中使用敌敌畏,在水发产品中添加甲醛,在辣椒制品添加苏丹红等。有些小作坊生产的散装食品,无标签、无商标,甚至使用伪造的食品标签,致使检验部门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检验。
4、在食品中掺杂掺假,甚至故意制造伪劣食品
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生产者故意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用病死畜禽肉加工熟食肉制品,用工业酒精勾对白酒,用工业皮革残品生产假奶粉,用毛发生产酱油等等。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食品的小作坊式分散化生产。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看,几十万小作坊随意制作各种食品,他们使用的设备简陋、技术水平落后、卫生状况恶劣、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控制。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的45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10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35万家,29%的企业无标生产,60%的企业出厂不检验或根本不具备检验能力,这些小作坊“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工艺乱”,食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小作坊”难题,已经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决定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突出问题。
2、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一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业法》等,仅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有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二是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笼统,操作性差,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原则和宽泛,有些条款甚至完全过时,对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三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罚则较轻,法律效力不够,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极其严厉的惩罚力度而言,缺乏威慑力。
3、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监督管理部门多,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执法缺位、监管空白等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4、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各类检验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落后,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由于部门障碍,检测报告的法律效力不被广泛承认,造成了检测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1、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国家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确保食品安全。
2、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3、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相关认证。根据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具体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过渡标准或分级标准;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完善认证制度;加快我国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进程。
4、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一是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启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就风险评估技术及有关数据资料与发达国家加强交流,并就我国一些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技术、影响因素开展前
瞻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预报和处置。二是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以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把突发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小,以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
4、加强宣传,提高中国食品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提倡合法经营,严厉打击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
5、加强立法,加重处罚手段,使制假、售假者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当其违法所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其违法所得,生产不法食品无利可图时,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不法食品的出现。
四、结 论
总之,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中国的食品类标准逐步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覆盖全面,行之有效的标准监管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着标准不能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更新和完善相关标准外,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其次要通过立法加重处罚手段,提高违法的成本,第三是要加强食品安全、卫生方面通用型标准的制定,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确保中国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书国,陈 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2):7-10.[3]丁昌东.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标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标准化,2004,(7):16-18.[4]赵晓锋.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美中经济评论,2003,(1
1):34-37.[5]雷红淘.蔬菜农药残留问题[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6):18-20.[6]杨江龙,刘拉平.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研究及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6):51-53.1
[7]张继宗.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及启示.中国工商管
理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