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宁化县泉上卫生院游瑞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更是食品安全卫生网络的重要部分,农村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由于农村地域广、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使农村食品安全成为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近期,本人在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调查中发现,因各相关部门职能分散,力量薄弱,农村食品市场已经出现脱管状态,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商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各种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在农村遍地开花。而随着城市维权力量的增强,假冒伪劣商品开始大量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这些农村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倾销地,小商店里备受农民欢迎的是廉价的各类小食品,这些琳琅满目而又廉价的各类小商品大多是一些劣质、过期、“三无”食品,在这些食品中,有许多加入了色素、防腐剂、甜味剂等添加剂,一些儿童吃的棒棒糖、饮料等食品,颜色鲜艳得令人发毛。
2、由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较弱,对买到的食品一般很少有人注意食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等内容。加之农村执法力量薄弱,致使一些“三无”过期不合格食品大量流向农村市场。
3、经营主体的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和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理念。
4、农村无证照经营依然存在,卫生质量差。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几乎没有正规的超市、连锁店等较具规模且信誉度较高的商业企业入住,市场摆摊、设点的经营户的销售主要针对农村弱势消费群体,经营场所的卫生质量比较差,给农村的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从管理上来看,这些小摊点没有固定的经营门店,卫生主管部门无法核发“卫生许可证”,工商部门也就无法核发《工商营业执照》。因此,购买力低,经营规模小,分布在村组各个角落的小卖部、小摊点、小餐馆、小食品商店以及无证照经营食品者依然存在。
5、农村群体性聚餐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在群体性聚餐中,厨师和帮厨者都是举办方花钱请的农村土厨师或邀请的亲朋好友,这些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健康体检,一旦患有传染病,聚餐的人员将成为直接的受害者。
6、由于某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食物中毒事件还时有发生。
二、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食品营销网点多,市场监管缺位。由于农村小商店、小卖部分布比较分散,加之农民居住地大多是山区、半山区,有的还不通公路,出现了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农村基层监管部门设备相当落后,基本没有检测设备。在日常监管中,监管人员仅凭肉眼对市场进行检查,遇上食品标志不清、不齐,未标注食品名称、厂名、厂址,没有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的还看得出来,但对于食品是否符合规定,食品的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食品的卫生指标是否合格没有办法检测,致使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流向农村市场。从目前形势看,呈现出“三多,三少,四差”的现象,即:食品经营网点多,流动摊点多,农畜产品多;边远地区规范管理少,证件齐全的少,主动检疫的少;环境卫生差,基础设施差,定点屠宰差,法律意识差。
2、“办宴大篷车”游离于监管之外。“办宴大篷车”基本上都没有办理经营许可证和健康证。每个“大篷车”一般由3-5人组成,主厨大多是老板,相对固定,帮厨经常变动,人员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卫生意识差、流动性大、不便于监管的问题。
3、食品经营者法规意识淡薄。不法商贩利用农村消费水平低、信息闭赛、农民只注重价格而忽视质量的弱点,将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部分食品经营人员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遵守《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忽视了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安全隐患尤为凸显。农村“一个炉子一口锅,一架板车沿街拖”的现象随处可见,条件简陋,卫生状况差,食品经营“游击队”无固定摊位,是监管中的“老大难”。
4、农村群众维权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范意识很弱。在购买食品时根本就想不起来索要发票或其他凭证,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农村居民的投诉率极低。即使吃出了问题,也很少想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大多自认倒霉;而有些农民虽然有了维权意识,但消费维权时往往存在许多障碍,如基层消费组织缺乏,投诉路程远,到县城或基层工商所投诉要跑上一两天,这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假冒伪劣食品的横行。
5、监管部门职能分散,力量薄弱。保障食品安全,对职能部门的依赖性较大,认为只是各职能部门的事,而政府的指导作用、社会的参与作用发挥较差,齐抓共管、全覆盖式的监管机制还远未形成,对地处农村、城乡结合部的地下小作坊,执法部门也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有卫生、工商、质监、农业等多个部门,但延伸到乡镇的部门只有卫生、工商、畜牧,单靠这几个部门要做好农村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尚有较大难度。虽说是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但政府的事务多,人手少,有的乡镇还没有配备专职的领导和办事员,政府在协调本辖区内的监管部门开展工作上难度也较大,上级有安排,就抓一抓,全年也就是几个节日安排集中整治,平时多数是靠职能部门的作用,往往存在监管的空白点。
三、对策及建议
当前,农村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抵御能力普遍较低,一旦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后果将十分严重。要把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细胞工程,在食品安全监管的“链条”上,严把许可准入、市场监管、市场规范、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关,任何一环也不可缺失。
1、明确政府主体责任。要逐步建立起“地方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的工作机制,政府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责任,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切实加强领导,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2、整合现有监管资源。要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职能,形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工作交流平台。各职能部门按照“分段监管”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合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3、加大监管经费投入。将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主要环节监管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的投入,对所需工作经费给予充分保证。同时,将经费投入与构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相结合,实现监管有网络支撑,监管有经费保障。
4、强化宣传培训。加大对基层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保证国家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的顺利贯彻执行。加强对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专兼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依法监管的水平;强化对农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餐饮业的从业人员、业主的卫生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其依法从业,守法经营意识;结合公民义务普法教育活动,普及农村居(村)民食品安全知识,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其辨别假冒伪劣、三无产品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
5、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由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牵头,针对食品安全存在的热点难点,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农村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相关职能部门要从源头抓起,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和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小作坊、高风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整治力度;坚持每年开展几次声势浩大的联合活动,形成工作规律,如在春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联合专项整治,形成强大攻势,保障公众节日消费安全。
6、加强对农村群体宴的管理。建立群体宴报告备案制度,凡举办就餐在50人以上的群体宴,举办者要在宴请前向当地村(居)民委员会报告,并由村(居)民委员会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内容包括:就餐时间、就餐人数、场地卫生条件、厨师健康状况等,确保农村不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二0一一年元月十九日
第二篇: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供给有余的食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食品消费需求。但是,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事件,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能否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探索研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问题,解决监管效能不高的体制弊端,是推进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笔者结合所在工商分局的情况就当前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无证照经营突出,卫生质量差。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市场摆摊、设点的经营户多,这些小摊、小贩大多利用赶集时间销售一些凉粉、米线、糕点、饮料等食品,它们的销售主要针对农村弱势消费群体,经营场所的卫生质量比较差,给广大农村的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从管理上来看,这些小摊点没有固定的经营门店,卫生主管部门无法核发“卫生许可证”,从而,工商部门也就无法核发《工商营业执照》。因此,就造成无证无照经营现象的长期存在。
(二)监管成本高,监管人员素质偏低。农村食品市场绝大多数地处在经济不发达而且比较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管理起来难度大,在日常的监管中,由于经费不足,各职能部门考虑经济成本的多,加之监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制度落实不到位,在日常的监管中虽然每年都有一些组织检查,但一般都是节日中进行,日常的监管没有到位,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跟不上,导致了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力量不足,出现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三)宣传措施不到位,农村消费安全意识不强。农村群众收入低,消费者的素质普遍偏低,在购买商品时对商品价格因素考虑较多,反而对商品质量不太注重,他们购买食品时大都不问食品的来源,不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食品上市应具备的条件,加之相关部门对农村消费的宣传和引导不能完全到位,从而导致农村食品消费市场存在安全隐患。
二、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要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提高对食品市场监管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片展览等形式,到农村市场进行宣传,正确引导农村消费,使群众自觉不购买、不食用不合格食品。同时,设立举报投诉站,公布投诉电话号码,公开投诉程序,使违法违章经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确保一方净土。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以食品安全委员会为核心,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考核制度,并实行问责制,相关部门要成立相应食品市场监管领导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经常性地检查监督,避免出现监管漏洞。严厉追究在食品市场监管工作中不作为、监管不力、失职的人员,把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和年终考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并根据考核的结果来评先选优、奖优罚劣,使食品市场监管工作有领导、有机构、有职责、有措施、有落实。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一是要建立和完市场管理制度。如建立和完善《进货查验备案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质量巡查监管制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食品退市制度》等。二是要构建食品市场管理责任机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好市场准入关,推进管理关口前移,加强源头治理,对地产食品,从基地、企业、农户等产品提供者加强监督,严格入市检测,防止假劣食品流入农村市场;对外地产品要求经营者坚持索证索票,实行责任追究,加大打击力度,建立食品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促进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使食品达到来源清楚、手续完备、卫生、安全的要求。三是完善监管手段,进一步明确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者的责任,与他们签订“无假货”、“食品安全生产经营”一系列责任书,让他们自管、自律,共同维护好市场秩序。
(四)整合力量,形成合力。由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协调,要求有关部门确定专干,采取“平时分散,用时集中,统一调度,依法处罚”的形式,在执法需要时,自带执法工具,集中行动,统一执法,大力推进食品检测检验资源的再分配和社会化。
第三篇:农村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食品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1、价格低廉的劣质食品充斥农村市场。受农村地域、经济条件和消费观念的多重限制,农民的消费水平目前还比较低下,质量意识较差,他们购买食品时往往先考虑价格因素,而忽视了成分、品牌、生产日期等诸多重要的因素,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在利益的驱使下,众多小食杂店、小商店、小作坊也更愿意购进或利用劣质原材料生产价格低廉、市场广阔的劣质食品,加之一些正规厂家和商家不愿将触角伸向农村地区,这都是造成劣质食品充斥农村市场的重要原因。
2、无标识、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的产品普遍存在。因为这类产品往往售价低廉,农村消费者又缺乏安全意识,使这类产品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间。调查中,笔者发现,有的产品虽然有生产厂家,但是厂址含糊笼统,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追根溯源。有的产品虽然有生产厂家、厂址,但是没有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日期标注模糊,根本无法辨认。有的小作坊、小加工点随食品配送自己印制的生产日期标签,让销售点自行张贴,这无疑给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3、过期食品大量出现。受利益驱使,很多农村小食杂店、小商店销售的食品过期后,往往不能主动下架处理,而是单独放臵,抱着“能卖则卖”的侥幸心理继续销售,消费者选购这种食
品时,销售人员多数不会主动提醒该食品已过期。一旦工商执法人员要求下架,销售者就会强调该食品已经单独存放,是等待退换、不再出售的。因为没有证据,执法人员就陷入了明知是过期食品却不能收缴的尴尬境地。还有部分商店主,对不能退换的过期食品,宁愿自己当场食用也不交给工商人员收缴,既给执法造成了阻力,也臵自身健康于不顾。在执法监管中,笔者还发现,有个别的商店主,竟然自己涂改过期食品的生产日期,使之模糊难辨,以图继续销售。上述种种行为都说明,广大农民的消费习惯、销售人员的销售意识都和食品安全的要求相去甚远,食品质量安全之路任重道远。
4、食品包装保护不成,反成危害。为降低包装成本,那些地下小加工点和小作坊,多半会选用质量低劣的塑料袋或塑制瓶包装食品。据笔者了解,这类塑料包装绝大部分来自一些小型个体塑料加工厂,是用收购来的废旧塑料、工业塑料制作而成的。用这种废塑料制成的食品包装,对人体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调查中,笔者发现,汽水、果汁等饮料瓶包装外壁很多带有擦痕,瓶体不干净。这种包装就很有可能是被一些地下小作坊回收后,再次重复利用的。这种最多只经过简单清洗的包装物,在未经消毒的情况下二次利用,其危害性可想而知。另外,国家明令禁止在儿童食品中夹杂玩具的包装方式,却因为美味与游戏的双重诱惑而在农村大行其道。
(二)、食品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食品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经营难以规范。为改善生活
条件,农村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和青壮年男子多在外求学或打工,小食杂店、小商店的经营者大多为妇女或老人,文化水平过低,给工商管理部门食品从业人员各项制度的确立带来较大阻力,而且对送货上门的食品缺乏基本的查验能力,笔者在工作中就曾遇到,有的食杂店昨天刚进的多箱方便面,今天就过期了,食品质量很难保证。
2、经营条件简陋,商品摆放杂乱、储存欠规范。农村食杂店、经销点因规模太小,大多设在经营者家中,有的前店后家,有的亦店亦家,所售商品和日常家居用品缺乏有效区分,摆放混杂,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有的销售人员缺乏基本尝试,将杀虫剂、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和食品混杂摆放,存在明显的安全事故隐患。对要求冷藏的熟肉类食品露天放臵,导致不到保质期规定期限就已经过期变质。
3、地下小作坊、小加工点环境差、从业人员卫生操作习惯没有养成。在农村市场广为流通的散裸装食品,大多是卫生条件不达标的小作坊生产的,这些小作坊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标准和管理规范,工艺设备陈旧,从业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体检办理健康证,身体状况良莠不齐,卫生操作的意识还远没有形成。更有小作坊贪图私利,购进质次价低的原材料来降低生产成本,食品安全很难保障。
(三)工商部门食品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经销业户对各项食品自律制度缺乏认同感,推行有一定
阻力。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还有为数不少的食品经销业户对工商部门推行的各项食品行业自律制度不能正确理解,认为证照都是给工商部门悬挂的,资料都是给工商部门保存的,各类上墙资料也是为了工商部门检查时看的,对一票通等自律制度的推行缺乏认同感。笔者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主要是因为经销户还没有体会到这些制度的作用,没有尝到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可以依照自律制度对问题食品追踪溯源,以减免经销商自身责任的甜头。这也需要我们基层工商人员在监管的同时,做好各类制度的讲解和宣传。
2、受部门职责分工的限制,工商人员对食品安全专业知识比较陌生,专业素质低。工商执法人员对如何鉴别劣质食品经验不足,有时只能从外观加以把握,对于食品的成分含量、添加剂种类等难以掌握。虽然配备了部分检测设备,但是操作步骤较为繁琐,不利于随时随地实施检测。
3、食品质量检测结果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尚不确定。目前工商部门对部分食品所做的抽样检验,其结果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尚不确定,所以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即使发现抽检不合格的食品,也只能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先封存不合格的食品,再将不合格食品的样品送至有合法资质的检测机构申请复检。那么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食品是特殊商品,涉及保鲜、保质期问题,特别是保鲜食品,极易出现腐烂的情况,一旦复检结果合格,那么对于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变质腐烂的食品,工商部门是否承担赔偿
责任。
4、无照经营现象普遍,取缔工作难度较大。在边远农村,尚存在较为普遍的无照经营现象。从业者多为经济条件较差的老弱病残人群,经营条件达不到安全经营标准,无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不具备办理营业执照的条件,但他们又要靠此为生,属于需要社会救助的群体,如果强行取缔,不但于心不忍,而且极易发生过激事件。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巩固改善:
(一)、全面推行农村食品安全“点、线、面”三维监管模式。
1、点上严抓细管。所谓点就是每一个农村食品经销店,每一个食品经营业户。食品经营业户是整个食品流通体系的源头和重点,加强业户管理也是整个三维监管体系的核心。
建议基层工商所组织精干力量对各自辖区进行拉网式再摸底。对食品经营户的证照情况、前臵许可情况、实际经营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对其日常经营行为进行规范指导,严把市场准入关,不搞任何形式的变通和擅自降低登记标准。对摸底中发现的三无过期食品,全部下架并作责令整改处理。
2、线上跟踪监控。所谓线,就是食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消
费的流通过程,进货销货的方向。线上监控,是对监管源头的延伸。
在对线的监控中,力争对食品来源、去向全程把关。严把食品市场准入关,对食品市场主体经营资格严密审查,确保资格合法。在经营中督导食品经营业户做好进销货台帐登记,落实“五项措施”,规范食品经营者建立自律制度,实行进货查验索票索证制度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规范“一票通”的使用情况,保证食品源头可朔、去向可控。并加强对外地食品配送车的监督检查。
3、面上规范提高。面,即辖区整个食品流通体系。在点上严抓细管、线上跟踪监控的基础上,着力对辖区整个食品流通体系的经营秩序进行规范提高。一是对业户进行照前培训。将食品经营的注意事项及如何选择供货商、如何建立供销货档案以及识别假货的简单方法一一告知经营者,从基础上规范经营行为。二是强化经济片警日常巡查。充分发挥经济片警巡查面广的优势,对重点业户、重点食品加大巡查密度和力度。并成立专门考核督查组,对片警食品业户监管工作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三是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强化食品案件的查办力度,将食品案件定期上报,信息共享,分析食品案件的倾向,为监管工作指引方向。四是选择优秀业户进行典型示范。按照食品经营“四制”标准,选取优秀业户代表,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影响周边业户规范经营。
第四篇: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一、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一)、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一是食品安全法律意识不强:在农村,食品安全法制宣传不够深入,广大农村群众,特别是边远山区的群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相对不足,食品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能力不强。二是食品安全知识相对匮乏:农村群众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在食品选购过程中,看重的只是食品价格、色泽、数量等,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是正规企业生产、是否过量使用色素、防腐剂、激素等,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强制性标准等,往往不重视或并不知道如何识别。三是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造成威胁:在广大农村,传统节日里,喜欢食用一些腌制品、腊制品、卤制品和油炸食品等等,这类食品虽然口感不错,但在加工过程中,其营养成分大多受到破坏,并增加了有害成分,长期食用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食品源头、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监管难度大。
1、初级农产品质控制体系不完善:现阶段广大农村大部分还是小农经济,大多数初级农产品还是以单个的农户为生产单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超标准使用有毒农药、化肥,在种植、养殖过程中,滥用非法添加饲料、畜药、激素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蔬菜生产基地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试点,在农村现有条件下,要全面推行还有很大的困难。
2、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小而散: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绝大多数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并且分散,一般人员少、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条件差,标准执行不到,产品无检验,销售无记录,很难达到生产许可要求。而这些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的食品,虽然产品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它们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往往很受当地群众的喜欢。如果任其存在,从监管的角度来说是不合法。
3、农村食品流通难以达到准入条件:一是农村食品经营户一般都投资少、规模小,经营场地和经营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水平不高,食品陈列和储藏条件达不到要求。二是食品经营者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经营责任意识、自我保护意识、食品卫生知识等,服务质量不能让消费者满意。三是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守法经营观念。少数经营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管商品质量,销售不合格食品、个别还故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四是索证索照不全。食品进货、配货渠道不清晰,采购、销售纪录不完善,食品出现质量问题招回和追溯困难。
4、农村食品消费环节存在安全隐患:农村餐饮行业、中小学学校食堂、学校周边饮食摊点,单位职工(建筑工地)食堂等,经营面积不足,设施设备简陋,人员大多未经体检、培训,管理制度不健全,餐具消毒不严格,很难达到食品质量化分级管理和发卫生许可证的要求。低标准经营,无照无证经营的现象较普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饮食安全隐患。
(三)、农村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一是农村食品信用意识还亟待提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食品消费者和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够强,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缺乏,重价格、轻质量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制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开展。二是农村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费水平相对落后。产品质量、经营方式、消费档次和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使信用体系建设在农村施行缺乏理想的环境和足够的技术支持。三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推动力不强。由于信用体系建设不是国家强制推行,在广大农村,食品各环节很多只顾眼前经济效益,对信用体系建设长久的社会效益认识不足,存在消极等待的思想,有的还存在抵触情绪。
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1、农村食品安全管理法规不完善、职责不明晰。
食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缺乏专门的系统性管理法律法规。现有的《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现存的关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均是对食品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或某类产品的专门规定,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食品相关法律的有关规定还不够细化,有的条文对农村食品市场来说要求相对偏高,执行困难。
2、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力量较薄弱。
在现行的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体制中,监管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比较健全,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监管手段较先进,而在农村,虽然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组织,但其人员大多数是兼职,在农村食品安全形势错综复杂、职能交叉、人少事多情况下,工作难以抓到位。
3、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点多线长、监管任务重。
农村地域广大,食品生产、经营户点多且比较分散,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经费不足,监管手段落后的情况下,要对各食品源头、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网点要实现全面监管,任务重,难度大。特别是在农村的边远山区、管辖交界区域,一些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流动食品小贩,由于其流动性大,隐蔽性强,监管往往不到位或缺乏有效监管,为假劣食品向农村销售提供了“孳生土壤”,增加了监管压力。
4、农村食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检测有缺位。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检测设备不全,缺乏食品安全监测的科学技术手段,检测方式较落后。监管人员只能凭肉眼、凭经验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简单的外观、包装、有效期、索证索照进行检查识别,而对于食品的内在质量却无法检测。
三、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考
1、政府重视,强化农村食品安全措施。
各级政府应把农村食品安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刻认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研究并逐步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严格自律、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意识,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中,层层分解落实,不断强化政府市场监管的主体职责。
2、完善网络,建立农村食品安全机制。
抓好农村食品“三网”建设(监督网、供应网和信息网)。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确保监管到位:乡镇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有领导具体分管,制定职责制度,设立办公室,有专(兼)职人负责食品安全工作,聘请相应的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和协管员。在行政村成立食品安全议事小组,并聘请相应的食品安全信息人员。经常性研究解决辖区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工作联络、信息报告制度,协助食品市场巡查,切实发挥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的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供应网络,确保优质供应:倡导“万村千乡”无假货活动,引导大型超市以“安全成信店”的形式,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不断改善农村食品销售网络的设施和条件,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促进农村食品市场的繁荣稳定与安全,形成一条健全、诚信、方便的农村食品供应渠道,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食品消费需求。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信息网络,确保信息通畅:充分发挥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农村维权网、12315举报网、卫生监督网的作用,及时收集掌握本地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定期向职能部门反馈,使其真正成为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的“千里眼”、“顺风耳”。
3、加大投入、提高农村食品监管水平。
各级政府要在整合现有食品职能部门监管资源的基础上,增加对农村食品监管“三项经费”投入。一是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专项投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硬件建设,改善办公条件,配置执法装备,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二是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队伍的专项投入。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的管理和培训,解决好他们的工作报酬,使其由“义务兵”向“志愿军”、“正规军”转变,并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检测队伍和机构的专项投入。充实检测人员,增添检测设备,改善检测条件和检测手段。加大食品抽检力度,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并定期向社会公布食品检验结果,指导广大群众理性消费、安全消费。
4、强化宣传、增强农村食品安全意识。
持之以恒地开展农村食品法律法规、卫生安全知识的普及宣传,营造政府重视、全民关心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实施好“四•四工程”:一是做好四方面人员的宣传。做好各级党、政领导的宣传,争取他们对农村食品安全的重视和支持。做好农村食品监管员、协管员和信息员的宣传,强化他们的责任心和服务大局的意识。做好农村食品各环节从业人员的宣传,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做好农村食品消费者的宣传,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运用好四种宣传途径。运用好乡(镇)、村各种有关会议宣传途径,运用好农村广播、电视和黑板报宣传途径,运用好农村食品安全信息、协管员宣传途径,运用好农村中、小学课堂宣传途径。三是宣传好四方面的知识。宣传好党和国家食品安全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好食品卫生基础知识,宣传好食品鉴别基本知识,宣传好食品消费维权知识。四是力求达到四种效果。达到各级政府更加关注、支持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效果,达到食品从业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的效果,达到农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鉴别能明显增强的效果,达到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效果。
5、健全法规、确保农村食品依法监管
根据农村食品监管现状,切合监管实际,加快农村食品安全立法进程,制定一部包含从食品源头到终端全过程的监管法律,重点完善“五方面”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统一、完善的农村食品安全标准和安全检测监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村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三是建立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四是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和召回制度;五是建立对相关管理人员实行责任倒查机制;使农村食品源头、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管理有规范,检查有制度,查处有依据,全面提升监管水平,确保食品安全。
6、加强监管,保障农村食品安全放心。
建立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分段监管的农村食品市场协作机制,把监管执法重心向农村下移,加大执法力度,在“四个环节”严把食品质量关。一是要加强食品源头污染整治,对种植业开展农药残留整治,宣传推广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对粮食、蔬菜等的污染;对养殖业开展兽药残留整治,消除违禁药物使用,合理使用畜禽饲料添加剂和兽药防病治病。二是要加强农村食品生产环节整治,认真实施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小作坊的日常监管,建立完善企业质量档案,签订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实行现场巡查制度,加强食品生产企业产品的抽检力度。三是要加强农村食品流通环节整治,建立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制度,推行索票索证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积极培育食品放心店,对农村集贸市场、小商店、小超市、代销点、流动摊贩进行整治,提高其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严把食品进货关、贮存关、销售关,依法经营合格食品。
7、帮促引导,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信用市场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绿色通行证,也是改善农村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积极实施“农村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在体制、机制和法制等方面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信用制度,建立起政府、行业、社会三者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制定农村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制度和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征集、评价、披露等制度。建立企业的生产经营档案、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档案和信用奖惩机制,逐步形成食品的可溯源管理,全面发挥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对于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引导、督促功能。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做到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真正使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一种有制度保障的资源。
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凸显出来的一大社会问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工程,只有政府高度重视,部门科学监管,全民积极参与,才能确保农村食品安全状况根本好转。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09食品营养与检测 20090931001114,石秀玲
第五篇:XX街道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分析及对策
XX街道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分析
XX街道下辖XX个行政村,本地居民共XX户、XX人,外籍打工流动人口约XX人;耕地总面积XX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水稻、春大豆、西兰花、柑桔等为主,辖区内现有畜禽养殖大户(合作社)共XX家;工业生产主要以XX行业为主,现有XX生产企业约XX5家。
街道自2004年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以来,截止2007年己完成村庄整治的行政村有XX个、完成改厕任务的行政村有XX个。且通过2006年的全街道环卫一体化建设,在各村建立了XX个垃圾集中收集点,配备保洁队伍,负责日常垃圾清运,近两年来,大多数行政村运作正常有序。2008年又专门针对辖区内沿线主公路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将公路沿线的日常环境卫生维护承包给绿大地保洁公司。应该说,这几项工作的开展对于缓解全街道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状况,有一定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但成效并不是很显著,由于受生活习惯、人口素质、行为方式、环境意识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脏、乱、差”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农村的整体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环境污染依然日趋严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工业垃圾乱堆放、乱焚烧现象十分普遍,缺少切实可行的工业垃圾收集处理机制。
XX街道XX行业十分发达,目前有X个较为集中的XX工业园区(XX工业园区、XX工业园区及XX工业园区),全街道大大小小眼镜生产企业现有共约XX家,每天产生大量的工业垃圾(主要是废
弃塑料、油漆等),由于目前区级垃圾填埋场只能接收处理生活垃圾,严格控制工业垃圾入场,且眼镜生产企业自身不具备相应的污染物处理能力,加上有些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只顾眼前经济效益,缺乏公共责任意识,工业垃圾乱堆放、乱焚烧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周边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农民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现象仍然部分存在,农用化肥、农药流失率普遍较高,大量化肥、农药的流失,对土壤、地表水和农产品造成了直接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畜禽养殖的发展,特别是规模上养殖大户,产生了大量的畜禽排泄物和各种废弃物,往往未经净化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或长年露天堆积,影响了周边河道水质及环境状况。
三、长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各村日常环境卫生维护状况不平衡。
XX街道共XX个行政村,虽然经过2006年的环卫一体化建设,在各村均己设立足够的垃圾收集点,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各村的日常卫生保洁状况存在差大的差距,面上极不平衡。有的村(如XX、XX、XX等)能够做到日产日运,村庄环境能够保持整洁;有的村(如XX、XX、XX等)却垃圾箱垃圾堆积如山,有时甚至几天一星期才清运一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域差异影响,由于街道目前只有一个垃圾中转站,对于距中转站较远的行政村的垃圾清运有一定的不利;二是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卫生保洁资金难以保障,长效保洁机制不能正常维持运行。三是卫生监督不到位,保洁人
员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影响该村卫生维持状况,保洁人员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垃圾清扫、清运不及时,不能做到日产日清。
四、多数村民由于受客观条件制约,环保意识还不高,缺乏环保常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主要是村民卫生观念淡薄,对于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严重性缺乏认识,部分村民对环境卫生的标准不高,对卫生整治有点麻木,配合卫生保洁工作不尽人意; “乱扔垃圾、乱堆放、不往收集点里倾倒垃圾”等现象随处可见。广大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提高农民对卫生保洁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是农村环境卫生能否长效保洁并取得实效的关键。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重要是要加强卫生保洁长效性、持久性的宣传发动,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让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及卫生监督管理中来,营造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