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作者姓名:肖刚刚
作者单位:定远仓镇初中
学
科:初中语文
联系电话:***
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为语文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压力的影响,过分的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特别是从近几年初中毕业会考中发现,农村学生在课外阅读题目中得分明显低于城市学生。为此,我对周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偏远农村初中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观念的转变。具体表现在:
地域偏僻,信息滞后,教学资源匮乏,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图书不能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人均收入相对比较低,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学生的学习主要靠老师和书本。但在笔者从事语文教学的经历中所看到的是,大多数学生除了作文选、各科复习资料外,其它课外书少得可怜,有的学生连复习资料都没有,只有一本语文课本。有的家长和教师甚至认为只要不是学校发的书,一律都是“闲书”,根本不该看,不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怕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这样的语文教学,忽略了许多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语文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兴趣的培养,语言能力的运用和提高,这些东西不是靠课堂和课本所能完成的。农村乡镇一般都没有书店或书吧,学生就是想买书或租书也无法实现。学校图书室的书籍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向学生开放。
由于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农村教师教育理念落后,语文阅读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于课内。
农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观念陈旧落后,平时很少读书学习,上课只凭一本课本,一本教学参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很多教师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繁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是他们背上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自己却仍然不会阅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
由于受教育评价体制的制约,农村语文教师始终摆脱不了考点练习、写作目的练习的困境。
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特别是到了升学阶段,学生每天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已占去了大部时间或全部时间。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的、浮光掠影的将“读”带过,“立竿见影”的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有些语文教师将课文编成一道道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的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用这种无休止、机械乏味的练习方式训练学生,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无怪乎出现:学生开学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最讨厌上的课却是语文课。
当然,这些只是制约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诸多因素中的点滴和表现因素,要改变这些现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学校所能解决的。笔者在农村中学从教多年,就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见解: 建立独立的阅读科学理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与心的碰撞与感悟。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作为课文与学生之间的中介,起到的是向导和桥梁的作用,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的“包办”,学生就很难品尝到美,享受到审美的情趣。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也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探索中去,平等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平等的接受学生的评价,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正真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例如教学《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而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内外结合,厚积薄发,变“满堂灌”式教学为“开放多元”式教学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的去激励、帮助、参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内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内学到的知识要到课外的活动中去理解、消化,并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在课外渴望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读什么书,怎样读,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教师主要在导上做文章。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开放多元的思维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于是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从孔乙己的结局来看,他的人生是悲凉的,小说就是要表现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的人生悲剧,以达到控诉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目的;有的补充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有的说,孔乙己本身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已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他思想保守,毫无觉悟,像这样的人必然被社会所淘汰;有的说,从当时的一般民众的角度来看,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太冷漠了,对别人的不幸麻木不仁甚至挖苦取笑,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作者要批判的是这些麻木不仁、无聊的看客„„我则站在一旁倾听,并适时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对本文主题的多重认识作出说明,使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欣赏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起来了,上课发言也特别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将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
在学生中积极开展诵读中华古代经典诗文、优良传统教育故事读书活动。如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三字经》等。我在每堂语文课前利用三分钟时间,按学生学号顺序让学生讲故事或读一段文质兼美的短文。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有些同学的胆量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显现出来了,然后再安排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寻找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试读,教师针对学生阅读的情况给以点拨、指导和鼓励。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师生集体进行评价,评价时要尽量公正、客观,力求找出优点,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或奖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主动、乐意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结合课文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在教《灰姑娘的时钟》时介绍他们看《安徒生童话》、教学《范进中举》时指导他们看《儒林外史》„„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字词,品味优美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阅读习惯里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利用和创设条件,灵活运用阅读教学手段,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教师不能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 “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
第二篇: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仍处于步履维艰的局面,尽管众多的语文教师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仍是严峻的。
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的需要
在河北省中考语文成绩中,作文已由原来的三十分猛增到五十分,这本是突出考察学生能力的一种举措,但一部分语文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应付中考,往往训练“应试作文”,让学生压题目,背范文,作文训练局限于一定的范围(只限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而说明文及有名无实的应用文只能靠边站)模式中。其结果是,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学生对写作感到索然寡味,写作时敷衍了事,抄袭现象屡见不鲜,写出的作文空、白、假。如今话题作文给学生选材立意的范围越来越宽泛,文体的要求越来越淡化,而学生作文的分数却未与之成正比。究其根本原因确是应试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浇息了学生写作的火花,更忽视了学生的写作对社会的需要。
二、封闭式教学严重缺乏大语文观、大课堂思想
目前,一些学校实行封闭式教学,他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学生整天束缚在课堂上,甚至课内损失课外补,完全剥夺了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学生面对的是呆板、枯燥的书本知识,缺乏必要的文化生活、体育活动及社会实践,两耳闻不到窗外事,一心只能读圣贤书,这就决定了学生写作的内容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实际所进行的封闭式训练,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好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经验。这就要求学校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确立大语文、大课堂的思想。除了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举行一些文体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信息创造条件。如:设立图书室,安装电视等,让学生有条件参与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由于有了必要的实践活动,学生从电视、报刊中耳闻目染,无不津津乐道,把这些问题引入作文训练,会使学生作文的主题更加深刻,为学生的作文增添新的生机。如200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话题为“发现”,班里赵洪同学写了《我发现妈妈变了》,其内容大致写的是一位保守落后的妈妈在改革大潮的影响下竟参加了电脑培训班,扭起了大秧歌。赵洪同学取得了105分的好成绩,这与他的作文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彻底摒除封闭式的教育教学已刻不容缓
三.作文训练中随意性大,缺乏针对性和计划性
目前,一些中学的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着盲目的随意性,写作无根据,训练无目的的情况下屡见不鲜。具体表现为①训练文体的随意性,只注重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而忽视说明文、议论文的训练;②训练的手段的随意性,只注重课堂训练而忽视课外的训练;③评改训练的随意性,评语千篇一律,使学生不痛不痒,不知所云,只注重少数尖子生的范文讲评而忽视整体的评改,只注重老师的评改,而忽视学生的自改;④命题的随意性大,有些老师,往往课前无充分的准备,课上随意找个题目让学生作文,缺少必要的指导。我认为,以上这些做法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它只能使老师的劳动付诸东流。要克服这种写作教学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最好的做法是依据大纲的要求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如在文体训练上,注重实用性与能力性,多种文体全方位训练。在年段攻关上,初一做模仿训练,可“仿点”“仿意”“仿写法”。这要求广大的语文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巧练作文,最终使学生能仿其行到传其神。八年级以后,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快速选材,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训练的措施上,课内课外相结合,师生评改相结合,训练结合。在作文的命题上,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实际,要有针对性。现在,在课外师生经常在一块儿,学生平时干些什么,玩些什么,想些什么,教师都心里有树。出题目就有了考虑的范围,把学生把干的、玩的、想的写出来。叶老先生的论述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怎样才算有针对性而避免随意性。
总之,有了科学的训练目标,并在这个目标指导先循序渐进的练,日积月累的了练,有法、有序、有效的训练,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技巧,持之以恒,又何愁作文水平不提高呢?
第三篇: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对策初探
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一般的初中语文测试题中,包括中考,“写作”作为与“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阅读分析”相并列的一块内容,占有30%~40%的分值。因此,写作也倍受广大学生、教师、家长的重视,作文教学自然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当前初中写作教学现状却不乐观,它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而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
一、存在的问题
我校由于地处偏远农村,教师和学生流失较为严重,2007-2008年较为好转,有大批外留学生相继回流。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作文水平更是低下,每次上交的作文不是只字片言,就是语句不通,十字五错,更不要提选材、构思、立意了。面对这一现状,我校课题组和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学生作文水平低的症结所在,探求提高写作教学质量的途径。
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普遍不浓,也缺乏修改的习惯,大部分学生把完成作文当作一种任务,一旦完成便把它投掷一边,而不愿去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并仔细的修改,除了老师布置的每周练笔外,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写文章,课外阅读量相对也少,对老师的批改及评语作一般性的浏览,甚至根本不去理会。这也是农村初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几点对策
1、降低要求培养兴趣
由于我校学生基础差,写作水平低下,我们应该对学生降低要求,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切不可对学生过高要求,让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
当前,有些教师不管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每次作文都对学生给出硬性要求,如字数必须达到600字,否则重写,于是,那些写作能力差的学生为了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只好不断重复相同或类似的语句,结果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有的学生干脆抄袭,敷衍了事,还有的甚至懒得动笔。结果,不少学生都产生一种惧怕作文的心理,每当作文时,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怨声四起。
面对这一现状,教师无不摇头叹息,也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使学生喜爱作文呢?我认为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给予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每次作文都感觉到自己能够达到要求,乐意去写,然后,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不断修改,通过多次的修改,学生感觉到自己越写越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尝到写作的甜头,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学生,充分表扬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的兴趣一旦得以激发,学生乐于写,写作水平也自然会逐渐提高。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是“乐之者”,还怕不愿意主动动笔写?
2、及时修改注重点评、讲评
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学生的作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修改、点评,那就无法及时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教师最初布置作文的目的自然也无法达到,而且还会抑制学生的写作热情,影响写作效果。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必须及时批改,那么如何进行批改讲评呢?
首先,批改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传统的批改方法是学生的作文教师改,然而由于语文教师的教学事务多,大部分兼任班主任工作,靠教师一人之力去批改一个班级甚至两个班级的作文,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批改作文花费的时间长,拖延了作文本的发放时间,而且无法按时讲评作文,收效自然甚微。此外,学生作文教师改,也使学生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学生们的作文水平自然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其实,除传统的批改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经常采用学生自我修改、学生互动批
改、师生共同修改等办法,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这样,既减轻了教师自身的工作负担,而且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 学生在参与批改的过程就是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从教学角度而言,也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因为学生养成的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终身受用的。学生们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提高了写作水平。
其次,评语不应笼统空泛,修改不应面面俱到。作文修改时,评语不应过于空泛,千篇一律,如“语句通顺,层次分明,但语言欠生动。中心欠突出„„”这种空洞的模式化的评语无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应该针对学生的习作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让学生对批阅后作文进行再修改、再点评。此外,评语还应具有激励性和商榷性,如在学生作文的批语中,批上“在„„方面,你有了较大的进步”,“要是„„就更好了”,“这地方如果加上„„就更具体了”,这样,学生无论面对自己作文中优点还是缺点,都能欣然接受,写作的热情也会高涨。
此外,作文讲评应多样化。不少的作文讲评课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教师评学生听,教师改学生看,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往往还是无动于衷,有的心不在焉甚至打瞌睡,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这种讲评课,学生处于被审判者的位置,又怎么能打起精神,产生兴趣呢?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会失去写作兴趣,而且会产生厌恶情绪。因此,作文讲评课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双向交流,生生双向交流,师生、生生多向交流,从而加大信息量,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在这样的讲评课中,通过相互切磋、互动交流,学生各显其能,取长补短,成为作文讲评课的主人,其鉴赏能力、表达能力也得以提高。此外,交流切磋不能流于形式,还应内化、吸收,即进行再创作,这样,写作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3、加强阅读勤写多练
阅读是人类获取各种知识、了解各种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农村初中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让学生从阅读中吸取营养,积累词汇,开拓视野,还能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解除作文难的顾虑。鲁迅先生在总结自己写作经验时曾说过:“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可见,多读课外书籍对提高写作水平是不无裨益的。当然,课外阅读不能随意的,毫无目的的进行,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可读篇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组织学生互动交流。
光读不写也不行,还应读写结合、勤写多练,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文字及思想感情,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即读是吸收,写是输出,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的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叶圣陶指出:“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可见,读后必须让学生动笔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他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怎样勤写多练呢?叶老说:“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我校还为学生建立“课内课外阅读链接卡”,使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获,长此下去,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害怕作文了。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4、开展活动丰富生活
写作来源于生活,生活之水一旦枯竭,学生又如何能写好作文,因此,我们必须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创作提供源泉。如我们可以展开各类竞赛,交流,创办班刊、校刊,开展“寻找家乡的文化”、“探访身边的名人”、“亲近大自然”、“观察可爱的动物”等活动,引导学生广泛的接触社会生活,让学生开阔眼界,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
识新事物、新现象,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写作素材得以增加,写作欲望逐渐增强,学生愿意主动动笔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非被迫进行闭门造车。
总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主动写、乐于写,而非被迫写,应该“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最后,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汲取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提高写作教学质量的新途径,相信必定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第四篇: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宁化县泉上卫生院游瑞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更是食品安全卫生网络的重要部分,农村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由于农村地域广、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使农村食品安全成为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近期,本人在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调查中发现,因各相关部门职能分散,力量薄弱,农村食品市场已经出现脱管状态,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商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各种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在农村遍地开花。而随着城市维权力量的增强,假冒伪劣商品开始大量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这些农村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倾销地,小商店里备受农民欢迎的是廉价的各类小食品,这些琳琅满目而又廉价的各类小商品大多是一些劣质、过期、“三无”食品,在这些食品中,有许多加入了色素、防腐剂、甜味剂等添加剂,一些儿童吃的棒棒糖、饮料等食品,颜色鲜艳得令人发毛。
2、由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较弱,对买到的食品一般很少有人注意食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等内容。加之农村执法力量薄弱,致使一些“三无”过期不合格食品大量流向农村市场。
3、经营主体的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和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理念。
4、农村无证照经营依然存在,卫生质量差。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几乎没有正规的超市、连锁店等较具规模且信誉度较高的商业企业入住,市场摆摊、设点的经营户的销售主要针对农村弱势消费群体,经营场所的卫生质量比较差,给农村的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从管理上来看,这些小摊点没有固定的经营门店,卫生主管部门无法核发“卫生许可证”,工商部门也就无法核发《工商营业执照》。因此,购买力低,经营规模小,分布在村组各个角落的小卖部、小摊点、小餐馆、小食品商店以及无证照经营食品者依然存在。
5、农村群体性聚餐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在群体性聚餐中,厨师和帮厨者都是举办方花钱请的农村土厨师或邀请的亲朋好友,这些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健康体检,一旦患有传染病,聚餐的人员将成为直接的受害者。
6、由于某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食物中毒事件还时有发生。
二、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食品营销网点多,市场监管缺位。由于农村小商店、小卖部分布比较分散,加之农民居住地大多是山区、半山区,有的还不通公路,出现了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农村基层监管部门设备相当落后,基本没有检测设备。在日常监管中,监管人员仅凭肉眼对市场进行检查,遇上食品标志不清、不齐,未标注食品名称、厂名、厂址,没有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的还看得出来,但对于食品是否符合规定,食品的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食品的卫生指标是否合格没有办法检测,致使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流向农村市场。从目前形势看,呈现出“三多,三少,四差”的现象,即:食品经营网点多,流动摊点多,农畜产品多;边远地区规范管理少,证件齐全的少,主动检疫的少;环境卫生差,基础设施差,定点屠宰差,法律意识差。
2、“办宴大篷车”游离于监管之外。“办宴大篷车”基本上都没有办理经营许可证和健康证。每个“大篷车”一般由3-5人组成,主厨大多是老板,相对固定,帮厨经常变动,人员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卫生意识差、流动性大、不便于监管的问题。
3、食品经营者法规意识淡薄。不法商贩利用农村消费水平低、信息闭赛、农民只注重价格而忽视质量的弱点,将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部分食品经营人员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遵守《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忽视了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安全隐患尤为凸显。农村“一个炉子一口锅,一架板车沿街拖”的现象随处可见,条件简陋,卫生状况差,食品经营“游击队”无固定摊位,是监管中的“老大难”。
4、农村群众维权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范意识很弱。在购买食品时根本就想不起来索要发票或其他凭证,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农村居民的投诉率极低。即使吃出了问题,也很少想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大多自认倒霉;而有些农民虽然有了维权意识,但消费维权时往往存在许多障碍,如基层消费组织缺乏,投诉路程远,到县城或基层工商所投诉要跑上一两天,这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假冒伪劣食品的横行。
5、监管部门职能分散,力量薄弱。保障食品安全,对职能部门的依赖性较大,认为只是各职能部门的事,而政府的指导作用、社会的参与作用发挥较差,齐抓共管、全覆盖式的监管机制还远未形成,对地处农村、城乡结合部的地下小作坊,执法部门也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有卫生、工商、质监、农业等多个部门,但延伸到乡镇的部门只有卫生、工商、畜牧,单靠这几个部门要做好农村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尚有较大难度。虽说是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但政府的事务多,人手少,有的乡镇还没有配备专职的领导和办事员,政府在协调本辖区内的监管部门开展工作上难度也较大,上级有安排,就抓一抓,全年也就是几个节日安排集中整治,平时多数是靠职能部门的作用,往往存在监管的空白点。
三、对策及建议
当前,农村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抵御能力普遍较低,一旦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后果将十分严重。要把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细胞工程,在食品安全监管的“链条”上,严把许可准入、市场监管、市场规范、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关,任何一环也不可缺失。
1、明确政府主体责任。要逐步建立起“地方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的工作机制,政府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责任,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切实加强领导,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2、整合现有监管资源。要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职能,形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工作交流平台。各职能部门按照“分段监管”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合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3、加大监管经费投入。将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主要环节监管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的投入,对所需工作经费给予充分保证。同时,将经费投入与构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相结合,实现监管有网络支撑,监管有经费保障。
4、强化宣传培训。加大对基层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保证国家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的顺利贯彻执行。加强对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专兼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依法监管的水平;强化对农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餐饮业的从业人员、业主的卫生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其依法从业,守法经营意识;结合公民义务普法教育活动,普及农村居(村)民食品安全知识,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其辨别假冒伪劣、三无产品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
5、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由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牵头,针对食品安全存在的热点难点,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农村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相关职能部门要从源头抓起,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和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小作坊、高风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整治力度;坚持每年开展几次声势浩大的联合活动,形成工作规律,如在春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联合专项整治,形成强大攻势,保障公众节日消费安全。
6、加强对农村群体宴的管理。建立群体宴报告备案制度,凡举办就餐在50人以上的群体宴,举办者要在宴请前向当地村(居)民委员会报告,并由村(居)民委员会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内容包括:就餐时间、就餐人数、场地卫生条件、厨师健康状况等,确保农村不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二0一一年元月十九日
第五篇: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供给有余的食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食品消费需求。但是,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事件,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能否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探索研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问题,解决监管效能不高的体制弊端,是推进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笔者结合所在工商分局的情况就当前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无证照经营突出,卫生质量差。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市场摆摊、设点的经营户多,这些小摊、小贩大多利用赶集时间销售一些凉粉、米线、糕点、饮料等食品,它们的销售主要针对农村弱势消费群体,经营场所的卫生质量比较差,给广大农村的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从管理上来看,这些小摊点没有固定的经营门店,卫生主管部门无法核发“卫生许可证”,从而,工商部门也就无法核发《工商营业执照》。因此,就造成无证无照经营现象的长期存在。
(二)监管成本高,监管人员素质偏低。农村食品市场绝大多数地处在经济不发达而且比较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管理起来难度大,在日常的监管中,由于经费不足,各职能部门考虑经济成本的多,加之监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制度落实不到位,在日常的监管中虽然每年都有一些组织检查,但一般都是节日中进行,日常的监管没有到位,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跟不上,导致了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力量不足,出现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三)宣传措施不到位,农村消费安全意识不强。农村群众收入低,消费者的素质普遍偏低,在购买商品时对商品价格因素考虑较多,反而对商品质量不太注重,他们购买食品时大都不问食品的来源,不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食品上市应具备的条件,加之相关部门对农村消费的宣传和引导不能完全到位,从而导致农村食品消费市场存在安全隐患。
二、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要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提高对食品市场监管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片展览等形式,到农村市场进行宣传,正确引导农村消费,使群众自觉不购买、不食用不合格食品。同时,设立举报投诉站,公布投诉电话号码,公开投诉程序,使违法违章经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确保一方净土。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以食品安全委员会为核心,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考核制度,并实行问责制,相关部门要成立相应食品市场监管领导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经常性地检查监督,避免出现监管漏洞。严厉追究在食品市场监管工作中不作为、监管不力、失职的人员,把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和年终考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并根据考核的结果来评先选优、奖优罚劣,使食品市场监管工作有领导、有机构、有职责、有措施、有落实。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一是要建立和完市场管理制度。如建立和完善《进货查验备案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质量巡查监管制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食品退市制度》等。二是要构建食品市场管理责任机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好市场准入关,推进管理关口前移,加强源头治理,对地产食品,从基地、企业、农户等产品提供者加强监督,严格入市检测,防止假劣食品流入农村市场;对外地产品要求经营者坚持索证索票,实行责任追究,加大打击力度,建立食品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促进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使食品达到来源清楚、手续完备、卫生、安全的要求。三是完善监管手段,进一步明确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者的责任,与他们签订“无假货”、“食品安全生产经营”一系列责任书,让他们自管、自律,共同维护好市场秩序。
(四)整合力量,形成合力。由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协调,要求有关部门确定专干,采取“平时分散,用时集中,统一调度,依法处罚”的形式,在执法需要时,自带执法工具,集中行动,统一执法,大力推进食品检测检验资源的再分配和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