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小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延坝中学:周延兵
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是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一个关键部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我校一贯的教育理念。特别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它被放到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德育历来备受重视。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更加激烈,而新的体系尚未建立,学生不再单纯,校园不再安宁,教师不再权威,尤其是在农村,大量的留守学生严重使中小学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总体看来,当前各中小学德育状况出现了滑坡的趋势,究竟问题出在哪?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而这些问题有该如何解决和应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分析的。
一、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
我们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调查了当前我校学生德育现状,我们感觉最深的一点是:他们幼稚与成熟并存,自尊与自卑共增。一方面对社会、家庭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又不愿为社会、家庭作更多的贡献。他们的观念与习惯、语言与行动是如此矛盾地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体。
1、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头脑中装着各种各样的错误观念,极端个人主义,只知道关心自己,不知道关心社会和他人,说话办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哥们儿义气”重,而且误把“哥们儿义气”当成真正的友谊;崇尚金钱万能,贪图物质享受;受社会上不良现象和影视作品负面影响较大,致使是非不分,善恶不分,盲目崇拜模仿影视作品中的人物。
2、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如有的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与同学格格不入;部分留守学生缺乏自信,破罐破摔,厌学情绪严重;有的学生缺乏诚信,漫天谎话,欺骗同学、老师和家长;有的学生缺乏自理、自律能力,凡事靠父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的学生畏难思想严重,怕吃苦耐劳,抗挫能力差;有的学生自私,骄横,“老子”天下第一,同学之间不讲团结谦让,家中则是唯我独尊。
3、缺乏起码的道德礼仪。如有的学生经常疯赶打闹,说脏话骂人,以大欺小;有的见到老师、家长不打招呼,横冲直撞;有的对待同学困难置若罔闻,视而不见;有的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体贴、孝顺父母;有的拾到东西就装进自己的腰包里
等。
4、缺乏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淡薄。如有的学生迟到、早退、旷课已是家常便饭;有的学生小偷小摸,不以为然;有的损害公私财物;有的进出营业性电子游戏机室;有的甚至携带凶器,拉帮结伙,打架斗殴。
5、缺乏环保意识。如有的学生乱丢乱扔,随地吐痰;有的洗手喝水不关水龙头,大白天不关电灯开关;有的学生随便踏草、摇树、摘花;有的乱写乱画等。
从这些行为表象来看,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的,甚至
还很令人担忧。社会在发展变化,我们的教育也应随之发展变化,不然我们的教育只能成为空谈。在当今的教育改革大潮中,对学生的了解必须要到位、要及时,这是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要进行的基础性研究,缺少了了解这些问题的意识,我们的教育会走弯路、起反作用。对这些学生的基本状况也必须做好充分的认识与掌握,否则作为教育者是不可能很好地对学生作出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农村中小学德育对策。
怎样让德育落到实处?我们一直在反思,一直在探索。针对德育中标准过高、空洞说教、脱离现实、加大虚空等现象,我应贴近学生生活,引生活活水,着眼人的教育。诚如叶澜教授所倡导的培养“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师之德,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一句话,培养一个正直的人。因此,我校在加强德育教育中采取了以下几种对策。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相对教育对象学生来说,各班制定了《班级日常行为规范》,德育处制定了《班级量化评分细则》、《延坝中学仪容仪表细则》、《学期操行评定制度》等德育机制;学校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确定为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专门制定《班主任岗位职责考核细则》、《师德考评细则》。开展争创“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活动,通过活动评比,评出了一大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给学校德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2、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我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班主任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主管校长——德育处主任”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德育处主任——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值周教师——校团委——学生会——班委会”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室——德
育处——派出所——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长“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四线”保证了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加强了德育渗透。
3、改革评价制度,强化值周管理。评价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不再单纯看考试成绩,而是将教风、班风、学风、学生综合能力都纳入评价范畴,并在评价中占相当大比重,结合考察成绩作出综合评价。学生行为考核评定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法,成绩纳入操行评定;实行等级制,充分发挥评价的调节作用、导向作用和行为纠错作用。强化值周教师常规工作,做到每周一次大扫除、一次安全教育、一次德育教育、一次仪容仪表检查,使德育工作做到时时抓、周周抓,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道德素质及文明习惯。
4、重视文化建设,实施环境育人。一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园地由德育处统一制定张贴《延坝中学学生行为习惯》、《延坝中学学生每日“五问”》、《 德育处寄语》、《国旗下的誓词》、《班级文明公约》等。二是对学生进行“心中有他人”、“树立自信”、“珍惜时光,做时间的主人”、“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学规范,依法自律”等不同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三是重环境熏陶。规范升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警示标志牌、办黑板报、教室走廊悬挂世界著名科学家画像,教室内悬挂名人名言条幅,使校园环境美化、育人化,把校园变成“一座会说话的校园”。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举办“校园诗歌朗诵大赛”、“献爱心捐助”、“文娱晚会、“篮球赛”、“拔河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五是办好校园广播室,加强校园好人好事的宣传。六是在师生中开展“一帮一,献爱心”活动。七是重视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校内举办“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五好学生”、“星级学生”、“明星班级”评选表彰活动,并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张榜公布,号召全体学生向身边的先进人物学习,使他们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5、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亲情热线。健康的心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学生不良心理若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科学矫正,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将来事业的成功。针对学生的心理品质现状,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派专职心理学教师担任咨询室室长,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同时开通亲情
电话,解决了留守学生和父母交流的障碍,从而使他们感受到父爱母爱、家庭的温暖。
6、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校合作共同育人。首先,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通过家长学校的开办来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
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其次,是建立家校互动制,形成德育合力。建立家访制,建立留守学生家长定期联系制,建立教师家长共评制,设立家长接待日,真正做到家校联教,共同育人。第四、吸收家长参与课改,让家长与课程改革同行。
总之,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任重道远。学校要始终不渝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地素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与时俱进,坚持素质教育地方向,通过各种途径和灵活多样地形式,围绕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开展德育工作,只要我们用战略眼光、用科学地发展观来审视当前德育工作,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就会进入一个新阶段。我们应正视现代德育的新特点,德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化和驯服,不再是简单的满足于师生平等关系中的自动、自治和自育,而应是以人为本、最富有人情味的服务。只有这样,德育的内容才会内化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良好品质,才会以成人促成才。
第二篇: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对策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思想也随之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设。本文主要从分析当前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展开分析,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思想道德现状对策
正文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普遍提前,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身体基础。但因中小学生心理发育的滞后性与生理发育的提前性的矛盾,导致当前了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诸多问题。如社会公德意识滑坡、尊师节俭意识差、厌学情绪及“早恋”等,这些问题是我们老师在内的每个人必须认真思考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现状:
其一,社会公德意识薄弱。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因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新旧思想的冲击不可避免地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一切向钱看”的思潮严重侵蚀着中小学生的心灵,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独生子女问题也日渐凸显,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人为地给孩子培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惯。家庭里面不懂得孝敬 1
老人尊敬家长、社会交往中缺乏爱心责任感、破坏公物随地乱扔垃圾等现象十分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进取精神精神。家长们忙于生计挣钱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把子女完全推向学校,忽视子女存在的各种问题有的认为“树大自直”,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总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放任自流,从而助长了孩子不良行为的发展。另外,学校德育教育的不健全,也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因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有的中小学口头上。喊的是“素质教育”,行动上却大搞“升学教育”,以至学校德育工作或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学校只做表面文章,实际考虑的仍旧是学校的升学率,看重的只是学生的成绩,从而导致中小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不能得以解决,形成恶性循环,积重难返。
其二,尊师意识差。“尊敬师长”,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中
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之一。但近年来,因种种原因,出现了师生关系淡漠乃至情绪对立现象。比如学生辱骂殴打老师、故意和老师作对不学习、网上发帖恶意攻击老师,给老师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许多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给学校下达各种教学目标和任务,学校同样把这些目标任务下达给一线教师,而教师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必然对学生要求严格甚至产生各种师生矛盾,形成师生关系紧张,但是不可避免教师队伍中也存在一些害群之马,但这也只是少数。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个有很复杂的社会原因和现实的原因,比如社会风气、各地的传统、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等等。
其三,学生节俭意识差。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父母的劳动
成果,是当代农村中小学生的另一倾向。如有的“零嘴”不断,有的甚至汽水喷同学,遭踏父母的血汗钱。国家的惠民政策“蛋奶工程”目的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营养水平,减轻农村家长的经济负担,而现实是享受“蛋奶工程”的部分学生浪费严重,鸡蛋扔的到处都是,纯奶喝一半扔一半,烧饼包子等更是垃圾箱里的常客,让人心寒。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家长的“补偿心理”。觉得前几年条件差,自己的童年很寒酸,不能让孩子再过那种穷日子。二是“攀比心理”。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让孩子在同龄人面前低人一等,于是“打肿了脸充胖子”。三是学校教育不力。学校、教师们的精力全用在提高教学成绩上,认为那是学生的私事,该由家长管,教师也没有精力管其他的。四是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社会上存在普遍的铺张浪费的现象,这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消极的影响。在这些学生身上根本就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其四,厌学情绪呈上升趋势。青少年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急功近利”,急于赚钱。在利益的诱惑下,有的家长鼓励孩子辍学赚钱,减轻家里经济负担,学生也就产生了学不学习都无所谓的心态。二是素质教育大旗下“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教师往往把目标注意力放在培养“尖子生”上。结果,忽视了“后进生”,许多学生因学习“不跟班”而丧失学习信心,破罐子破摔。三是因学籍管理的弊端,一些辍学生、不学习的仍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学校获得学历证书等,而且影响一批学生。但我认为,上述原因仍是表象。造成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有的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某些素质低下的人却能通过非正常渠道找到一份好工作。对此,家长、学生只能无奈地慨叹。试想“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谁还肯发愤读书?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中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出路仍寄希望于改革。只有革除“人事制度”、“用工制度”的弊端,任人为贤、量材使用,能者上、庸者下,才能激发农村中小学生的读书积极性,改变整个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五,“早恋”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随着农村物质、文化
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性”意识觉醒提前。中小学生“性”行为呈逐年上升趋势。青少年“早恋”现象是社会产物。首先不健康影视、书刊、网吧等,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是“性教育”的不力:社会缺少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性教育”措施;父母谈“性”色变的传统观念;学校“性教育”的形式主义等,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恋”现象。随着农村电脑的增多、网络的普及,一些中小学生开始迷恋“网络”。有的因上网影响了健康,有的因上网而荒废了学业。对此,许多家长忧心忡忡,无可奈何。网络世界为青少年认识世界开启了一扇窗口,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但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正处在逐渐形成阶段,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经不起强刺激和低级趣味的诱惑,有的在网络世界迷失了自我。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生存在的种种不良倾向是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在学校的集中反映,因为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人,社会问题也从学生的身上表现出来。对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我们深信以供大家探讨,第一,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学校、家庭应大力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必须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首位,重视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家长必须言传身带,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熏陶,使青少年从师长的身上找到做人的规范。
第二,改善师生关系、增强中小学生的尊师意识是系统工程。国家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法规,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发放,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各行各业要树立“尊师重教”风尚,真正使教师职业成为全社会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和业务进修,提高自素质,为人师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成为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躬亲示范以密切师生关系。
第三,提高家长的认识。要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从而使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爱而不溺”,从小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学校社会应大力弘扬“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四,对农村中小学的“早恋”现象,必须持积极的疏导方针。一方面,对农村中小学生的“早恋”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另一方面,要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正确的性道德、性观念教育,进行积极向上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用于学习,从而健康地成长。对于“网恋”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一方面,家长必须切实加强对家庭电脑的管理,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监控和引导,干预孩子无节制的上网。学校应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文明上网”,拒绝色情诱惑,争当文明青少年。另一方面,软件开发商应多生产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软件,使他们从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操,健康成长。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对网吧的监管,不断净化网络市场,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我相信只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系列指示,一定能使农村中小学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前进,从而使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地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篇: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宁化县泉上卫生院游瑞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更是食品安全卫生网络的重要部分,农村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由于农村地域广、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使农村食品安全成为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近期,本人在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调查中发现,因各相关部门职能分散,力量薄弱,农村食品市场已经出现脱管状态,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商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各种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在农村遍地开花。而随着城市维权力量的增强,假冒伪劣商品开始大量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这些农村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倾销地,小商店里备受农民欢迎的是廉价的各类小食品,这些琳琅满目而又廉价的各类小商品大多是一些劣质、过期、“三无”食品,在这些食品中,有许多加入了色素、防腐剂、甜味剂等添加剂,一些儿童吃的棒棒糖、饮料等食品,颜色鲜艳得令人发毛。
2、由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较弱,对买到的食品一般很少有人注意食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等内容。加之农村执法力量薄弱,致使一些“三无”过期不合格食品大量流向农村市场。
3、经营主体的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和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理念。
4、农村无证照经营依然存在,卫生质量差。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几乎没有正规的超市、连锁店等较具规模且信誉度较高的商业企业入住,市场摆摊、设点的经营户的销售主要针对农村弱势消费群体,经营场所的卫生质量比较差,给农村的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从管理上来看,这些小摊点没有固定的经营门店,卫生主管部门无法核发“卫生许可证”,工商部门也就无法核发《工商营业执照》。因此,购买力低,经营规模小,分布在村组各个角落的小卖部、小摊点、小餐馆、小食品商店以及无证照经营食品者依然存在。
5、农村群体性聚餐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在群体性聚餐中,厨师和帮厨者都是举办方花钱请的农村土厨师或邀请的亲朋好友,这些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健康体检,一旦患有传染病,聚餐的人员将成为直接的受害者。
6、由于某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食物中毒事件还时有发生。
二、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食品营销网点多,市场监管缺位。由于农村小商店、小卖部分布比较分散,加之农民居住地大多是山区、半山区,有的还不通公路,出现了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农村基层监管部门设备相当落后,基本没有检测设备。在日常监管中,监管人员仅凭肉眼对市场进行检查,遇上食品标志不清、不齐,未标注食品名称、厂名、厂址,没有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的还看得出来,但对于食品是否符合规定,食品的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食品的卫生指标是否合格没有办法检测,致使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流向农村市场。从目前形势看,呈现出“三多,三少,四差”的现象,即:食品经营网点多,流动摊点多,农畜产品多;边远地区规范管理少,证件齐全的少,主动检疫的少;环境卫生差,基础设施差,定点屠宰差,法律意识差。
2、“办宴大篷车”游离于监管之外。“办宴大篷车”基本上都没有办理经营许可证和健康证。每个“大篷车”一般由3-5人组成,主厨大多是老板,相对固定,帮厨经常变动,人员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卫生意识差、流动性大、不便于监管的问题。
3、食品经营者法规意识淡薄。不法商贩利用农村消费水平低、信息闭赛、农民只注重价格而忽视质量的弱点,将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部分食品经营人员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遵守《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忽视了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安全隐患尤为凸显。农村“一个炉子一口锅,一架板车沿街拖”的现象随处可见,条件简陋,卫生状况差,食品经营“游击队”无固定摊位,是监管中的“老大难”。
4、农村群众维权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防范意识很弱。在购买食品时根本就想不起来索要发票或其他凭证,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农村居民的投诉率极低。即使吃出了问题,也很少想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大多自认倒霉;而有些农民虽然有了维权意识,但消费维权时往往存在许多障碍,如基层消费组织缺乏,投诉路程远,到县城或基层工商所投诉要跑上一两天,这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假冒伪劣食品的横行。
5、监管部门职能分散,力量薄弱。保障食品安全,对职能部门的依赖性较大,认为只是各职能部门的事,而政府的指导作用、社会的参与作用发挥较差,齐抓共管、全覆盖式的监管机制还远未形成,对地处农村、城乡结合部的地下小作坊,执法部门也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有卫生、工商、质监、农业等多个部门,但延伸到乡镇的部门只有卫生、工商、畜牧,单靠这几个部门要做好农村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尚有较大难度。虽说是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但政府的事务多,人手少,有的乡镇还没有配备专职的领导和办事员,政府在协调本辖区内的监管部门开展工作上难度也较大,上级有安排,就抓一抓,全年也就是几个节日安排集中整治,平时多数是靠职能部门的作用,往往存在监管的空白点。
三、对策及建议
当前,农村对食品安全事故的抵御能力普遍较低,一旦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后果将十分严重。要把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细胞工程,在食品安全监管的“链条”上,严把许可准入、市场监管、市场规范、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关,任何一环也不可缺失。
1、明确政府主体责任。要逐步建立起“地方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的工作机制,政府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责任,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切实加强领导,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2、整合现有监管资源。要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职能,形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工作交流平台。各职能部门按照“分段监管”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合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3、加大监管经费投入。将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主要环节监管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的投入,对所需工作经费给予充分保证。同时,将经费投入与构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相结合,实现监管有网络支撑,监管有经费保障。
4、强化宣传培训。加大对基层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保证国家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的顺利贯彻执行。加强对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专兼职人员的培训,提高依法监管的水平;强化对农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餐饮业的从业人员、业主的卫生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其依法从业,守法经营意识;结合公民义务普法教育活动,普及农村居(村)民食品安全知识,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其辨别假冒伪劣、三无产品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
5、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由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牵头,针对食品安全存在的热点难点,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农村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相关职能部门要从源头抓起,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和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小作坊、高风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整治力度;坚持每年开展几次声势浩大的联合活动,形成工作规律,如在春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联合专项整治,形成强大攻势,保障公众节日消费安全。
6、加强对农村群体宴的管理。建立群体宴报告备案制度,凡举办就餐在50人以上的群体宴,举办者要在宴请前向当地村(居)民委员会报告,并由村(居)民委员会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内容包括:就餐时间、就餐人数、场地卫生条件、厨师健康状况等,确保农村不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二0一一年元月十九日
第四篇: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供给有余的食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食品消费需求。但是,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事件,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能否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探索研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问题,解决监管效能不高的体制弊端,是推进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笔者结合所在工商分局的情况就当前农村食品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无证照经营突出,卫生质量差。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市场摆摊、设点的经营户多,这些小摊、小贩大多利用赶集时间销售一些凉粉、米线、糕点、饮料等食品,它们的销售主要针对农村弱势消费群体,经营场所的卫生质量比较差,给广大农村的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从管理上来看,这些小摊点没有固定的经营门店,卫生主管部门无法核发“卫生许可证”,从而,工商部门也就无法核发《工商营业执照》。因此,就造成无证无照经营现象的长期存在。
(二)监管成本高,监管人员素质偏低。农村食品市场绝大多数地处在经济不发达而且比较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管理起来难度大,在日常的监管中,由于经费不足,各职能部门考虑经济成本的多,加之监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制度落实不到位,在日常的监管中虽然每年都有一些组织检查,但一般都是节日中进行,日常的监管没有到位,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跟不上,导致了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力量不足,出现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三)宣传措施不到位,农村消费安全意识不强。农村群众收入低,消费者的素质普遍偏低,在购买商品时对商品价格因素考虑较多,反而对商品质量不太注重,他们购买食品时大都不问食品的来源,不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食品上市应具备的条件,加之相关部门对农村消费的宣传和引导不能完全到位,从而导致农村食品消费市场存在安全隐患。
二、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要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提高对食品市场监管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片展览等形式,到农村市场进行宣传,正确引导农村消费,使群众自觉不购买、不食用不合格食品。同时,设立举报投诉站,公布投诉电话号码,公开投诉程序,使违法违章经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确保一方净土。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以食品安全委员会为核心,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考核制度,并实行问责制,相关部门要成立相应食品市场监管领导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经常性地检查监督,避免出现监管漏洞。严厉追究在食品市场监管工作中不作为、监管不力、失职的人员,把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和年终考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并根据考核的结果来评先选优、奖优罚劣,使食品市场监管工作有领导、有机构、有职责、有措施、有落实。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一是要建立和完市场管理制度。如建立和完善《进货查验备案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质量巡查监管制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食品退市制度》等。二是要构建食品市场管理责任机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好市场准入关,推进管理关口前移,加强源头治理,对地产食品,从基地、企业、农户等产品提供者加强监督,严格入市检测,防止假劣食品流入农村市场;对外地产品要求经营者坚持索证索票,实行责任追究,加大打击力度,建立食品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促进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使食品达到来源清楚、手续完备、卫生、安全的要求。三是完善监管手段,进一步明确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者的责任,与他们签订“无假货”、“食品安全生产经营”一系列责任书,让他们自管、自律,共同维护好市场秩序。
(四)整合力量,形成合力。由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协调,要求有关部门确定专干,采取“平时分散,用时集中,统一调度,依法处罚”的形式,在执法需要时,自带执法工具,集中行动,统一执法,大力推进食品检测检验资源的再分配和社会化。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分析
更新日期:2008-11-27 19:53:53
索 引 号:533423-009578-20081127-0019
发布机构:维西县康普中学教科室
发文日期:2008-11-27
名 称: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分析
维西县康普中学教科室
编者按:我县农村中小学的辍学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县“普九”成果的巩固和提高,而且还关系到我县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尽管和级政府和各学校已经想尽办法控制大量学生的流失,但是收效甚微。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扶贫政策的不断落实,特别是我州“高原农牧民子女生活补助”政策的落实,中小学生辍学主流原因已不是贫困。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就我县农村中小学辍学原因及对策作分析。
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根源,中小学生辍学也一样。农村学生非正常辍学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几乎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越是落后地区,问题越严重。
一、中小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
1.1家庭经济条件原因。目前我县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民经济还相当落后,甚至尚未脱贫,仅能维持日常生活;虽然现在我县中小学生已基本实现免费教育,即使家长让孩子读完初中,也没有能力让孩子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深造,于是提前放弃了对子女的培养。
1.2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父母间相互推脱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子女像足球一样你踢过来,我踢过去,缺乏家庭的温暖。
1.3监护人(家长)的思想较为单纯,文化层次低。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支配下,农村的初中教育也曾经红红火火。但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个体户,虽然没有文凭,甚至有些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而且不少的学生和家长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艰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这种错误思潮已开始在农村蔓延,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现在连大学生都不包分配了,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上学还有什么用?而且上学要花不少的费用,得不偿失。不如让孩子早点学些手艺外出打工,做生意,一年少说也能挣二、三千元,现在知识能值多少钱?只要孩子能算算数,记记帐就可以了。
1.4家庭教育缺失。
有些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庭监管力不从心其中有一些孩子因没有大人管教,导致了贪玩和不爱学习,逐步产生厌学情绪,学习上与同学们的差距愈拉愈大,最后无心学习,以致逃学、辍学。还有一些家庭富裕、文化水平又不高的家长,不
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随意满足,使孩子养成了好吃、好玩、懒惰的坏习气,学习上不愿吃苦,也不愿受学校的种种约束而辍学等等。
有的家长不懂教育规律,对孩子的态度是“要钱给你钱,要穿给你穿”;或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更有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任其自由发展。
2、社会因素
2.1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很不成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易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第一、学生之间被打或抢被勒索财物,被盗等屡屡发生,学生缺乏安全感。第二,一些个体业主利欲熏心,不顾有关的法令或向学生出租不健康的书刊,或向学生售烟酒,学生随意进入录像室、电子游戏室、网吧、桌球室等场所,以达非法牟取暴利的目的,学生一旦痴迷上这些以后,就会无心学习,经常逃学、旷课,最后导致辍学。第三,农村文化市场上“黄毒”的影响,致使一些学生无心读书,一场黄色录像或一本淫秽书刊都可以使多年的学校教育付诸东流。第四,一些社会腐败现象也对部分家长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不论是大、中专生毕业分配,还是招工、招干,部分单位不是量才用人,而是搞拉关系、走后门、行贿受贿、以权谋利等不正之风,出现了没才能也能找上好工作、好单位,而把有真才实学的人拒之门外的现象,使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事业与前途失去信心,逐渐产生弃学心理。
2.2一些传媒文化也不适合孩子的成长,真正适合中小学生的节目少之又少,暴力、爱情片亢斥视野,青春偶像大行其道媒体从某种方面已经对孩子造成了误导,使孩子过早的成熟。
3、学校因素
3.1教育设施落后
农村从小学到中学,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条件,甚至是师资配置,远不及城市,一天10节课,除了听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课,就是堆成山的作业,在孩子眼中,学校就是一潭死气沉沉的水,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只有枯燥的学习,怒目而视的老师,一成不变的课堂„„
3.2 教师因素
农村师资力量不高,部分教师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农村学校教师的频繁流动给学生的不良影响,而能够留下来的,多为本乡镇的老教师,要他们适应一日三变的教育教学观念有点难,因此就出现了教师觉得学生难管,学生觉得老师讲得没意思的局面。个别教师教学状况不好,导致学生丧失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继而波及其他学科,导致总成绩下滑,影响其学习积极性。
部分教师观念更新慢,盼辍心态强。有一些教师总是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却很少从自身考虑原因,从未想过要追赶时代的步伐,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耐心,改造的恒心。一遇到调皮捣乱的学生或者成绩差的学生,就想方设法挤兑走,而且理直气壮:“走一两个人,安定一个班级值得!”“他在班里一点儿好作用不起,走了省得影响别人!”诸如此类,加快了学生的流失步伐。
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待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爱,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差,成绩差的学生尤其缺乏耐心,轻则冷眼相待、冷语相加,重则大声呵斥、甚至责罚,还有极个别教师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样一来就使得那些后进生看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而无所适从,从而使这些本来就处在辍学边缘的学生更快的离开了学校。
3.3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辍学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失去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4、个人因素
4.1学习动机丧失造成辍学。由于教育态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不尽完善,使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生活的乐趣和学校生活的魅力,认识不到学习的生活实用目标和人生终极目标,学生一致处于学习成绩低劣失败的环境中,从没有在学习上产生过成就感,“低人一头”的日子日复一日,这种阴影一致影响学生的成长,有部分学生就破罐子破摔,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必然造成辍学的现实。
4.2心理负担过重造成辍学。各方尤其是家方和校方对学生单方面的苛刻要求,造成学生过重的压抑心理;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干涉,造成学生过重的盲从心理;家庭劳动个体化的倾向,使孩子缺乏交流,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群体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学业成绩持续落后,加上各类活动开展的少,使孩子的就学欲望越来越低,甚至对生活也丧失了情趣和信心。
4.3身体和其它方面的突发原因造成学生的自然流失。
5、自然条件原因
我县农村村社人们常年生活在上山入云间,下山到河边,两山能对话,相会要半天的境地,居住分散,交通很不便利,学生上学基本上靠步行。
二、中小学生辍学危害。
1、不利于“普九”的顺利实施。
2、违犯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施政形象。
3、不利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4、带来了新的就业压力。
5、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6、引发了青少年犯罪:辍学—失业—犯罪,构成了恶性循环,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隐患。
三、辍学的对策思考
1、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制定出相关的实施细则。特别要落实以下几点:要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在义务教育中各自所负的责任。要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把学生读书的事落实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责任人身上。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使他们能深入了解并自觉执行,要让广大农民增强“不送子女上学违法”等法律意识,对不送子女上学的家长或监护人应依法强迫其履行义务。
3、继续加大扶贫力度,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
3、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一是要转变办学观念,坚决摒弃只重视少数学生升学,轻视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歧视差生的做法,不让学生升学无望而逐渐厌学、逃学,最终辍学;二是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让学生不因沉重的课业负担而产生厌学情绪,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三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以爱为本,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是加大督查工作力度,严禁学校以种种理由拒绝学生入学或变相开除学生。五是改革考试和评价体系。义务教育阶段要降低考试难度,减少考试次数,严禁将学生成绩排队,严禁将学生考
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依据,要坚决落实小学毕业生免试升入初中的规定,使所有的小学毕业生能够进入初中就读。
改善农村学校管理。首先,改变管理观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农村教育需要有现代素质的管理人才,能理解、尊重教师,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开放而有效的管理为老师注入活力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工作智慧;同时也会打破沉闷的学校生活,让学生离教师、离课堂更近,而不是辍学。其次,改变教育评价体制。以成绩、排名为基础的传统评价方式既害学生又害教师。还有什么比排名次更能打击、伤害大多数学生?还有什么比以考试分数为评定标准更能误导教师的教育方向?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不仅会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也同时引领教师不断地追求真知、提高能力并勇于参与到教育变革的实践中来。第三,提倡严肃诚实的管理风尚。管理态度、方法、风气都会直接影响教育部门的风尚也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和素养。诚实的精神面貌是现代的楼房和设备所换不到的。不诚实、不务实,再大的财力投入也改变不了教育力量的苍白。在教育管理上,要实事求是,坚决摒弃弄虚作假等腐败的行为,这是养成教师和学生诚信的基本条件。
4、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与先进地区尚有较大差距,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加之现行的初中课程门类偏多,教材内容不同程度脱离生产生活实际,造成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学质量偏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丧失继续求学的信心。因此,必须尽快实行课程和教材改革,减少初中课程门类,降低教材难度。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农村初中实行“绿色证书”制度,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外,学习一至两门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
5、加强农村初中建设
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基础设施落后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等实际情况,各级政府应将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村初中,从资金、师资、设备等方面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校的投入,使农村初中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逐年提高,从而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6、弘扬素质教育理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农村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教育。农村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首先要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理念,不仅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学校负责人要知道,教师要知道,而且所有的学生,包括辍学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知道,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其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决策,必须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和方向,各种教育改革举措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革除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侵袭和干扰;第三,素质教育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必须落在实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都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
7、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学生辍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自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提高现有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大规模开展高水平的教
师培训,使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三,培养农村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2007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