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喜雨堂随笔
《喜雨堂随笔》序
冯延岭
一
十九世纪英国文坛大家托马斯·卡莱尔说过这样的话:人在世界上所能做到的,或能创造的东西中,最奇妙和最有价值的就是人们称之为书的东西。
爱书,自然是一种纯粹的深刻。
王庆华爱书已然成为了他人生中一份安静的执守。日复一日的执守中,他知识的枝叶越发葱郁,智慧的光线日趋热烈,思想的脉胳逐渐旺盛。执守中他以独到的视角,质朴的情感,平实的文字和流畅的语言完成了这部百余篇作品。27万多字的散文随笔集《喜雨堂随笔》。这部极具生活质感的作品。透过严谨而大气的文字,以清新质朴的气息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净目舒心的湿润。
记不起谁说的这句话:读者最大的阅读期待是感动。我读庆华的《春雨堂随笔》。有种陡然而绽的感动于心房灵舍里盈盈不去。
“喜雨堂”是王庆华的网络空间,亦是他圣洁的精神家园和智慧的绝尘净域。在这片沃土上,他一如躬身执犁的耕耘者,用勤劳的汗滴把文字的颗粒浇润盈实,并让希望的良种四季萌生。在隔着文字的想象中与作者蓦然相视,我仿佛看到,他在月落夜怀时一灯荧荧之下的身影,听到他敲击健盘的嗒嗒声或笔尖轻划纸上的沙沙声。而在文字的涌动和语言的行走中始终跃然的是他的灵感与激情。
《喜雨堂随笔》让我读出了王庆华的理论修养和知识厚积,文字功力和写作品质。见到了他的生活阅历与勤奋精神,安静的心态与执着的追求。看到了他能动地感受生活的质感和命运的律动,更能看到他对家乡耿于心怀的爱恋。
二
王庆华生逢在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当时浩大的灾难绝然无阻地洗劫了国家的文明与社会和谐,悲情的炎黄子孙被不可思议的拖入寒彻肌骨的政治严冬。幼苗般的王庆华也吮吸了过多的苦涩与寒冷。所幸的是,王庆华出生的小村就在小清河的岸边,华不住山的脚下。回望历史,当年直通渤海湾的小清河就开源于华不住山下。870多年的小清河始终流淌在故乡的血脉里,润泽故乡的土地与土地上的生命,带给故乡太多的福庇。华不注山又称华山,是座以奇秀著称的历史名山。春秋时代著名的“齐晋鞍之战”就发生于此,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临山赋诗:“兹山何俊秀,绿翠如芙蓉。”明清两代先后在山中建泰山行宫和三元宫,分别供奉碧霞元君和天,地、水三神。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为华山留下了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
王庆华打小就欢乐在水润山泽的村野田畴里,听惯了虫鸣鸟叫和鸡啼狗吠,还有河水的流淌声和庄稼的拔节声。他喜欢闻果园里的甜香和菜地的青涩味,还有那浇灌过的泥土被太阳晒出的特别的味道。他喜欢爬在场院里的麦垛子上,看远处的景致和村庄四起的炊烟,等着母亲催他回家吃饭的呼喊。即使现在,当他独漫宁静时,依然能感受到家乡的抚摸,能听到家乡那曾经的秋风春而和冬雪的起落声,听到花开叶落草返青的颤动声,能听到土地与河水来自丹田的胎息声,听到父老乡亲沉重或轻松的呼吸声。所以,他写出了许多地气极旺的朴实的作品。
三
王庆华在《怀念卧牛山》一文叙述的卧牛山,是偎依在华山脚边的一座山状酷似一头巨大卧牛而得名的山。作者就出生在山下的村子里,并在卧牛山的学堂里读完小学与初中。文中写道:“登临千佛山,站在烟九点坊下,极目北眺,九点烟景可入图画,卧牛山就是九点中的第一点„„每年三月三是卧牛山山会,自清朝至民国山会规模都是济南地区最大的,周围数县的人都来赶会,解放前后才消失„„历史悠久的卧牛山小学堂在山的东侧,庭院深深,古木参天。卧牛山中学挨着它的南侧,那是轰轰列列的农业学大寨年代,数十个村庄的社员劈山坡为平地建成的。劈凿开的山坡成了学校的自然围墙,茂密的酸枣树使劲地向下探出身子努力生长着,朗朗的读书声传出很远。”从文章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厚重文化的尊重,对家乡学校深怀谢意的怀念,随之而来更能感觉他对家乡资源被破坏性开采的忧患。“小时候我就听大人们说:卧牛山山不起眼,但石头好,特别坚硬,并且 磨光后出口日本、美国能卖很多钱。后来我在济南读书并在部队上参加了工作,很少回老家,但每回去一次就会发现惊人的变化——山越开越小,乡亲们越来越富,小楼越盖越漂亮,小汽车越来越多„„记忆中的卧牛山消失了。”
卧牛山成了作者回忆中永远的痛。而得以重点保护的华山则为他平添了一份欣慰。华山作为长期的军事禁地,有幸被保住了它作为中国最好的花岗石山体和山中的名圣古迹。他难仰激动地在《开发华山有感》中写道:“规划中的华山要建成华山片区,华山地质公园、华山湖、华山历史文化园„„借用网络的格式我要感谢:
1、左丘明——《左传》中写了《鞍之战》则让华山永垂青史;
2、逢父——与君易服、替君受死的忠臣;3,闵子骞——大孝子的故坟;
4、李白——登山并写了古诗两首;
5、丘处机的弟子——在这里建道观;
6、赵孟頫——写诗并画了《鹊华烟雨图》。
特别感谢——下命令在这里建炸药库的家伙,不然这里早就炸平卖成建材了,华山因为曾是军区禁区才得以保存;我想这是他到死也不会想到的对历史的巨大贡献。”
四
王庆华对童年的回忆之门从来都是打开的,因为一无心机的童年透明的一如清晨里花草上晃动的莹莹露滴。他在《我在1976年》一文里,回忆了他贫穷而欢乐的童年。这一年,7岁的他走进了小学校堂,“学校是土坯房,泥巴墙。低年级的同学根本没有桌椅,每个人从家里带来一只大凳子,一只小凳子,有位女同学家里姐妹多,只好带来了一只养小鸡用的木箱„„每到青黄不接之际的春天,就要想办法弄吃的填饱肚子——洋槐花,榆树叶,野菜。我长得很瘦,七、八岁年龄只有40几斤重,但上树的本领却很强,经常腰上拴一细绳,上树坐稳后再把绳子另一头的筐子提到树上系好,然后像只小猴子般机灵掳树叶。”这一年他经历了唐山地震时家里防震的情景:“父兄在自留地上园子里挖了个大坑,上面覆盖上秫秸等,夜间便忍着蚊叮虫咬睡在里面。只有年迈的姥姥不肯离开房间,听天由命。”而他对滋养了自己的小清河总是一往情深:“我家就住在离河不远的地方,站在院子土坯墙上就能看到河里往来的帆船。那时的小清河刚刚开始变脏,但河里仍然有鱼虾、螃蟹。螃蟹在天气好时要上岸晒壳,如果身手敏捷可以捉到它。家里做饭时把它放到大锅下草灰的余烬中,吃完饭再来取,就可拿到好看又好吃的红色螃蟹了。我与小伙伴经常在河边肥壮的蓖麻下一边拔野菜,一边观看过往船只,从这里我们企望了解更的不知道的外边世界。”在作者的记忆
里,承风载梦的小清河总是不停地流向远方。而他渴望有梦的远方。
想念最能开启回忆之门。王庆华每每想到至亲的人,便有种轻柔如絮的气息弥漫在回忆的温煦里。他的《做棉袄》里有这样的段落:“小时候,每到春节都是穿上母亲亲手赶制的棉袄过年„„„„一晃40几岁了,不知穿坏了母亲缝制的多少棉袄。母亲已是80多岁的人了,这几年我不再让母亲做这些事。前几天,我拿起电话,问老家的母亲,是否能请别人缝制一件新棉袄?母亲听完说:年轻些的人都不会做了,还是我来吧!早就想给你做件棉袄了,就是没法出门去截布。我劝母亲,你年纪大了,手又不听使唤了,别做了。母亲坚持说:做吧!做吧!做一件少一件了。听到这句话,我赶紧关上手机,哭了。”这段鲜活的文字,也让我想起了去世的母亲,禁不住有泪含在眼里。
五
《寻找洼里庄》让我为之动容,这是作者谨以子孙对先辈的敬畏,凭一份生命的责任与担当,历尽辛苦,寻根祖脉,为整写家谱而完成的万言散文。文中说:“寻找600多年前祖先的迁移,分支,谱序等情况,难度之大近于大海捞针,期间我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在查找祖源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不断受到洗礼。曾经的显赫,曾经的功名,曾经的困苦,曾经的福寿,曾经的恩怨„„无数的先人故去了,那活生生的生命成为家谱上的文字符号,我后怎样看待生命?我们从祖先们身上该汲取些什么„„通过寻找洼里庄,我也发现有许多与我有共同志趣的朋友在各自寻传说中的记忆家园。找到与否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了祖先的曾经的辛劳,悲欢,荣耀和对命运的不屈的抗争,弄清了自己家族变迁的轨迹,发现了曾经是来自一个家族的庞大人群。”
六
纯粹意议上的写作是要遵循真实。《喜雨堂随笔》中无论写景状物,记人叙事,都不乏平实生活的物质细节和沉甸甸的理性思考。书中《拾荒者》《农民工兄弟》、《我的兄弟姐妹》,正是作者以热心的笔触直面现实,叙说了弱势者无奈的生存质量和艰辛的生活现状,令人感叹不尽。两万多字的长文《黄崖教案》让
人在对历史的追问和反思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而更知以史为镜的弥足可贵。
《虚实之间》,《人生的三大愿望》。《生命就是不断攀爬的旅程》,《总有下山的时候》映出了作者逻辑的光线与哲思的烛照。《晨读云斋书简》、《网式读书》、《再读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秋西闭门夜读书》牵引了读者的思绪,让人击节于读书能使板结的心田得以滋润,知识的露滴最能融解精神的落寞。《听风雨过中秋》、《拜年》让人情愫顿生,沉浸于暖暖融融的血脉亲情,回忆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体验。《从干岛湖到绩溪》、《三游灵岩寺》中大自然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厚重的历史文化诗意潜藏令人向往。《那一壶军用水壶酒》的字里行间跃荡着军人不畏任何困难的精神和血浓于水的战友之情。《小清河畔》以凝重的笔调记叙了作者先辈的坎坷经历。尤其是生逢在灾难频降,战事不断年代里的父亲,背负着贫穷的生活之重,步步跋涉在艰难中„„
七
王庆华出生在济南郊区的乡村中,高中毕业后当上了工人,随后当兵入伍,再后,考入部队军事院校。从部队转业后,从事地方企业的管理及相关领导工作,现任济南佳宝乳业有限公司品牌部经理。20多年来,王庆华或当工人,或当士兵,或当军事干部,或做企业部门领导,一步一个踏实的脚印,走出了端正的人生轨迹,这是他可贵的对人生本质的把握。在我相识的朋友中,王庆华是读书多且又极认真的一位。他读经典名著,读政治经济,读史学哲学,读连辑美学,读文学艺术,也读道教佛学。他时常把自己浸沐在书香的芬芳里去尽情的呼吸。宛如呼吸没有杂质的空气而丰富自己的感情与智慧,思想与灵魂。故此,《喜雨堂随笔》方可欣然问世。诚然,《喜雨堂随笔》还不能称之为完美之作,有些文章的结构尚欠严谨,主题还应越掘越深,语言还需更加锤炼至精道且简约,题材还应更加宽范。有些文章还有言之缺物、意之不尽的内伤。愿作者常用智慧的激情营养自己的笔,如若不然,生钝的笔锋写出鲜活的文字肯定吃力。
八
值得一提的是令人尊敬的已经故去的王修礼先生。先生即是王庆华的父亲,又可说是他的启蒙老师。王修礼先生温文儒雅,淡泊定然,学养丰富。书法造诣极深。先生的书法先是受业本家族兄王修德先生,青年时期受业济南书法名家尹鹏举先生。王修礼先生的楷书严谨端庄,风格无拘,丰富厚重,于清逸秀润中蕴含苍劲雄建之神韵,是远近知名的书法家。王庆华正是自小严格于父亲不同形式的文化学识的教化里,自律于勤奋读书,老实为人的家训中,才有了他今日的有所作为。
十几年前,庆华还在部队上,许是回家探亲时,我俩相识在新华书店里。当时,虽是陌路擦肩,但四目相对的瞬间,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彼此淡淡一笑,很是舒心。即是书缘相牵,交谈便随心由性,庆华外表文雅,谈吐谦谦,尤其对书的痴迷与用心,留给我很深的印象。记得分手时对他说了两个意思:一是希望他多看书,多写东西,二是多联系。遗憾的是互留的联系方式随后都有改变,从此再未谋画。
庆华有个好友,也是我的知已,只是都相互不知。今年夏天某日,他们凑在一起,碰巧提到我,朋友随之把我们相约在一起。席间,我见到了《喜雨堂随笔》厚厚的书稿。庆华举杯敬酒,嘱我为此写篇序文。我话没多说,把酒为诺,饮尽满怀,当天,便埋头书稿。
品读《喜雨堂随笔》我一夜无眠。
第二篇:喜雨美文(推荐)
已经一个多月没下透雨,地里的苞米旱得枯黄了。农民们焦急地乞盼着,天气预报成了最关心的节目。每晚七点半,《新闻联播》之后,看着卫星云图,听播音员讲解,南方洪水,北方干旱。我们这里始终没有雨,总是高温预警。唉声叹气,这天怎么了?让不让老农民活了!
行走在田间地头,看着玉米打蔫,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去年,玉米欠收,价格又不好,种地的都赔钱了!本指望今年能够风调雨顺,给个丰收年,日子能好一点儿。现在,又没希望了。看来,只能外出打工了!今年打工的就很多,明年村子就得走空了。不管怎么说,打工只要你肯干,干一天给一天钱,月月开资,见现钱。不用投资,带着两只手就行。种地就不行了,春天种子、化肥需要钱,柴油需要钱。而且价格很高。钱投了,本指望给个好年头,给个好价钱。不下雨,全都要泡汤了!
人手够的人家,已经开始浇地了,靠天吃饭不行了。
听天气预报说,这两天有中雨,大雨。但是,我们这里能不能下上啊!今年雨下得奇怪,一条一条的,太不均匀。常常隔道不下雨,村南下雨,村北却滴雨未落。
看着天上阴云密布,心里一点儿也没底。上午天阴沉沉的,特别闷热。呆在外面,啥都不干,也要浑身出汗,正是雨前的预兆。中午时分,一阵凉风吹过,稀疏的雨点落下来。
看着这雨,下得不紧不慢,下透的希望有点渺茫。地里浇地的人都没有回家,继续干着。慢慢地,云层越来越厚,雨点也大了,密了。这时,干活的人才想要回家。但是晚了,衣服透了,成了落汤鸡。心里却感觉挺爽的,盼望雨下得越大越好,透透的!
风雨中,小草挺起了疲惫的腰身,尽情地吮吸着;玉米抖擞着宽大的叶片,欢笑着。万物都在享受雨中的洗礼。
雨时下时停,下了一下午,终于透了。人们都长出一口气,阿弥陀佛,庄稼有救了!
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是严重的。什么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等。现在已经没有了风调雨顺的年景,也许,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吧。
作者:陈会民,笔名笑口常开。内蒙古通辽人,从小喜欢读书,热爱文学,喜欢写一些散文和诗歌。有多篇散文诗歌发表各网络平台。
第三篇:《喜雨》阅读答案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10分)
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⑴ 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⑵ 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试题答案:⑴ 遥:指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1分);忽:雨后树枝积水很多,而鹭却习惯性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1分)。通过对人的对话和鸟受惊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因下雨而带来丰收希望的喜悦心情。(2分)
⑵ ①尾联先写往年愁没粮食与酒,再写眼下这场雨带来丰年希望,今年将愁没储粮储酒之器;(1分)
②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给人带来的巨大的快乐。(1分)
③结尾转写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1分)
第四篇:春夜喜雨教案
《春夜喜雨》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诗,注意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抓关键字,疏通诗歌大意。
3、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诗文。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全诗,疏通诗歌大意。
难点: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自主
合作
尝试
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切入课题
好了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在上新课之前,我首先提问一下,我们前面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里有这样的一段话,“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有哪位同学给我接上背,嗯,很好,看来咱们班的学生就是不一般,这位同学背的是这么清晰流利,字正腔圆。朱自清《春》里的这段话很富有诗意,它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同学们说它叫什么(回答:春雨图)是的,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学一首真正写春雨的诗,让我们”轻叩诗歌大门,感受经典魅力“。出示课件 1
二、理解诗题
点画诗眼
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2同学们从刚才的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变化,是一个比一个多一个字,还是。。我们来读一下:雨-----春雨------春夜雨-------春夜喜雨,同学们发现哪一个题目最好,为什么呢,我们在读前面三个题目的时候,发现一个比一个让我们了解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但前面三个只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而唯独第四个题目加进去了一个“喜”字,则一下子让题目有了灵气,由直接是对“雨”的陈述变成了作者情感的流露。出示课件 3
三、诵读诗文 体味韵律(诵读分为老师范读出示课件4和 5 学生诵读
个体诵读)下面请同学们找到导学案上的预习导学一,我们来听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的时候听准字音、注意节奏,并在导学案中用“/”分隔号标出朗读节奏。,(出示课件 6),检查学生节奏划分的情况,然后叫学生单独朗读,指正错误,注意的字有
当
潜
径
重
锦 再全班齐读。
四、疏通文意,感悟意境(出示课件 7)同学们,通过读我们感受了这首诗的韵律之美,那当然下来我们还要感悟这首诗的意境之美,理解诗文的含义,怎么理解呢?其要求是:抓关键字,理解诗意,了解导学案上加粗字的解释,理解诗文意境,并写在导学案上相应的诗文下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好了,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首诗的大概内容,通过理解我们感悟了这首诗的意境之美,在此老师有一些问题想和同学们共同讨论。
(问这首诗的体裁)
五、互动质疑、品味精彩出示课件 8
首联: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 “好”,一个”好”字既是作者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出作者欣喜的心情.(板书:首联:拟人---评雨盼)
颔联;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雨的可喜,诗人用”潜”字写春雨静静飘洒的情景;用”细”字写出春雨轻柔润物的情景;形象的写出春雨随着和风在夜间悄然而来,无声的滋润万物的自然景象.(板书:颔联:听觉---听雨)
颈联:从视觉的角度写春雨中的夜色.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板书 颈联:视觉----看雨)
尾联:借助想象描绘雨后的春色,创造出一个清新绚丽美妙的新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这场好雨由衷的赞美,诗人心中则更是喜不胜喜.板书 尾联:想象----想雨)
同学们,通过我们上面对这首诗的共同讨论,我们明白了(出示课件 9)
六、主题归纳
书写板书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表现作者因雨下得及时而喜悦的心情.赞美了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板书 四联合起来:喜雨)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这场春雨情有独钟,喜爱有加呢?请学生读导学案上的背景介绍,所以作者才在题目中刻意的加进去一“喜”字来达到统摄全篇的目的。可是,在这儿老师便有了疑问。出示课件 10。
七、质疑问难,交流讨论
1、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诗。全诗八句,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请问:诗题中“喜”字,在四联中是怎样体现的?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喜欢今夜的春雨呢? 幻灯片展示喜的内容 出示课件 11 春雨及时,善解人意,喜。春雨夜至,不扰人而滋润万物,喜。春雨下得透彻,喜。
经春雨滋润后,花色更艳,喜。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百花园中一枝秀丽的奇葩,我们应该多学一些中国的诗歌,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堂课到底有没有收获呢?我们当堂检测一下,请看大屏幕:
八、(当堂检测,展示交流)出示课件 12
1、用你们的声音读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2、仿照朱自清的散文《春》的写法将本诗改写成散文。
九、布置作业,拓展提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搜集积累有关描写雨得诗句,并与同学交流.
第五篇:春夜喜雨(教案)
《春夜喜雨》 教学设计
大冶四小
景方方
《春夜喜雨》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学习诗歌,关键在于学习诗歌方法的掌握,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材分析:《春夜喜雨》这首诗抓住春雨的“细”的特点展开描写。本诗作于公元761年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教学目的:
1、熟读及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词的意思,并能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3、体会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自由诵读)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说到雨,你看过怎样的雨?雨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自然之景,本来没有什么情感,可进入诗中就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依托。
师:在诗人杜甫的眼里,他看到的又会是一场怎样的雨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一首五言律诗《春夜喜雨》。3 板书课题及作者,介绍作者。
请生读题--师:从题目中你读出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预设)春雨 好雨 夜雨 喜雨
二、读古诗,读正确,读出韵味。
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 师配乐范读
师:古诗不光要读正确,还要读得有节奏,有韵味。
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三、读出意境
1、师: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许多诗词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打开课本,借助注释,和赏析材料。认真读一读,想一想,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2、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3、师生交流。(随机朗读)(随机板书:赞--听--看--想)
4、师:赞了听,听了看,看了又想,怎不让人欣喜若狂呢?诗人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场及时雨。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诗人通过反复推敲,斟词酌句,表达更深远的情意。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就应该在他的诗中去品味,看你能够从这首诗中的那些字值得我们品味。5.论诗句,品诗情。讨论一
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在其间做出适当的引导。
预设:“好”—— 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
“知”—— 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当”——正是时候,又是干旱,又是春天。
“潜”和“细”——讨论为什么是用“潜”,你还能换成别的词的吗?这两个字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感悟。
学写“潜”字,注意右边的第一个“夫”捺画变成点,这是避让。生练习书写。
通过大家的反复品读、探究,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杜甫诗句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四、人诗合一 师: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诗人如此欣喜?(补充作者写作背景资料)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饱经战乱之苦的杜甫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成都定居,过上安稳的日子,他能不喜吗?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他看到绵绵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他能不喜吗?
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师:杜甫为什么而喜?
生:为民而喜。师:再次吟诵,读出杜甫那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生读--好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面对那从天而降的喜雨,他不禁即兴吟诵道--(指导背诵)
5、师: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可“喜”字却一字不露,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尤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不仅用字精妙,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让我们满怀喜悦,一起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齐读)
五、拓展诵读,品诗人情怀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却无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飘泊潦倒。读他的诗总有一种郁闷沉重之感。而像《春夜喜雨》这样欢快的诗少之又少。杜甫诗中有两首”快”诗,另一首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一读,说一说,这首诗用一个什么样的带喜字的成语来形容杜甫的心情呢?(欣喜若狂)他又为什么而喜呢?(收复失地)通过这两首诗的诵读,我们能够初略的了解了杜甫那份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希望大家在课外多诵读杜甫的诗,更加立体的感受杜甫。
板书设计: 春 夜 喜 雨(唐)杜甫 赞--听--看--想
因雨而喜 为民而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