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供电局纪念建国60周征文:牧野大地60年灯火变迁
1949年9月4日,我市建起了一台恢复生产用的100千瓦发电机。建国初期,全市仅有表灯用户122户,其中工业户14户……那个年代的夜晚,除了月亮,许许多多的家庭还只能通过煤油灯照明。如今,流光溢彩的灯光已经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电灯是稀罕物
现年78岁的**老人是**供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电公司一名退休职工。他于1950年从北京调到**工作的。回忆起当年来**的感受,**深有感触地说:“那个时候,电灯是稀罕物。天黑下来,四周黑漆漆静悄悄的,很少有人出去。”
**说,原来我市供电单位的名称是**水电厂。1949年5月,**和平解放。9月4日,**市建起了一台恢复生产用的100千瓦发电机。这台发电机当时只是为了恢复生产用。街道上虽然有电线杆和低压线路,那是解放前留下的,可以说是摆设。1949年末,全市仅有表灯用户122户,其中工业户14户。1950年,**水电厂修复了曾有的1360千瓦发电机组;1951年,修复ge1000千瓦发电机组,并新建了一台500千瓦的发电机。这样,可以保证市区少数几家工厂和城里照明用电。而包括西街等在内的城关照明,也只是个别商店和少数居民能用。有了电,位于现在怡园广场位置的水塔才开始供应水。“古代,人们为什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因为没有灯呀!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人也是这样的生活。这样,还可以节省煤油。如果晚上出去,黑乎乎的,非常不方便。”说到这里,**来了一个“小插曲”。一天晚上,他摸黑从平原师范学院(现在的河南师范大学)回单位。正走着,他隐约感觉对面来了一群狗。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他突然想起了口袋里的火柴。燃着的一根火柴,在漆黑的夜里异常明亮,那群狗随后掉头就跑。老人说,当时的路上伸手不见五指,心里确实很害怕。哪像现在,到处灯火通明,路上也都是亮堂堂的,感觉特别敞亮。
之后,**又讲了一件让他印象特别深的事儿,也是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从县区农村调进我们单位一批人。一次,我去找其中的一个人办事。当我走到他的办公室时,看见他聚精会神地盯着亮着的灯泡,随后,使劲儿吹了一下,稍停,又鼓足劲儿吹一下。当时,我感到很纳闷,他究竟在干什么?看见我进来,对方满脸疑惑地问了我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这个灯我怎么吹不灭啊?’这话听起来可笑,也值得我们深思。那样的年代,许多人还不了解电,不知道‘电灯’是什么概念。” 农业用电始于1957年
**说,由于发电机发电能力低下,1952年之前,我市的供电范围一直都局限在市区以内。到了1952年年底,在省内建成第一座35千伏汲县变电站,新建**至汲县高压输电线路23.2公里,供汲县县城和华新纱厂等企业用电,使供电区内第一个县城用上了电。由于电力工业发展,促进了工农业发展,全市工业企业由1949年的14个,发展到1952年底的42个。
“我市的农业用电始于1957年,开始是从市区的6千伏~10千伏配电线路延伸至近郊农村供电的,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市郊的丰乐里、牧村、高湾等几个村庄具备接近主线路、供电距离短等优越条件,这几个村庄电灌站成为最早发展的农电用户。而电灌站的建立,使这些村庄的农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说,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农村用电在县区有所发展,但受发电容量和配电线路供电距离的限制,只在**县、汲县、辉县距城市较近的农村发展了农村用电。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各县城和广大群众迫切要求用电,以6千伏~10千伏配电线路向农村供电的方式,已远不能适应农村用电的需要。从1962年起,由地方筹资兴建35千伏输变电工程向农村供电。最早建成的35千伏输变电工程是辉县大官庄变电站和**县聂庄变电站。这两个变电站的建成投运,是**供电区农电大发展的起点。从1963年起,各县陆续筹建35千伏输变电工程,到1985年底,**供电区的**县、获嘉县、辉县、汲县、原阳县、延津县和封丘县等已建成35千伏输电线路44条,597公里。
**说:“农用电,由曾经单一的农电灌溉发展成包括灌溉、农副加工、乡镇企业、县办企业及生活用电的多层次结构。”
台灯和电扇曾是时髦物品
69岁的**老人住在中原路西段。在她的印象中,上世纪60年代初期,家里已经用上电灯了。但是,全家只有一个电灯。当时并没有安装电表,是按每月每只灯泡1元钱收费。因为经常停电的缘故,蜡烛是家里的必备品。“那时候,用上蜡烛还算时髦呢!有的家庭将煤油倒入一个小瓶子,再用棉纸卷个芯儿,装进细铁管内,放入小油瓶中用火柴一点,就是煤油灯了。回想那时候的日子真是紧巴巴的。”**说,“晚上,从市棉织厂下班回家,除了经过中原纱厂大门口时可以借点
狂战诀 金莲别录 大唐流氓海盗 限制级召唤 让子弹飞翔 绝顶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市民庆祝建国60年征文:换笔
泱泱大中华,历史悠久,好似一幅鸿篇巨制从三皇五帝一直书写至今。最初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后来的金文是刻在竹简上的,秦朝的大将军蒙恬发明了毛笔后,一直到今天,毛笔字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国粹。
我们小时候,还要学毛笔字的,描红,一上课,取出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一支粉笔头粗细的“一得阁”烟墨,在黑色的砚台里磨啊磨啊,墨汁就一圈圈地漾开,像磨盘里吐出的黑色豆浆,一室的笔墨清香。恭恭敬敬地临摹柳公权或颜真卿,一节课只能写上一页。那时就止不住感慨,照这个写法,一本书,一本砖头那么厚的小说,要写多少年啊,心中便情不自禁地为古人而忧郁,想想他们真是不容易啊。
到了三年级时,就要用钢笔了。开始是姐姐用旧的蘸水笔,后来哥哥送了我一支上海产的英雄牌钢笔,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都一直用那支笔,写出来的字清瘦而有力,特别流畅。可是有一次考试时,才做了两道题,就写不出来了,这才想起忘了灌墨水。正急得满头大汗,老师发现了,及时将他的钢笔借给了我。后来我就想,要是有一天,不用灌墨水就写字,多好。
这样的笔其实也有,圆珠笔就是,还有后来的签字笔、水笔,但总感觉不如钢笔写起来流畅自如。于是当兵时,我的那支“英雄”也跟着我到了部队。写家信,写学习心得,写请战书,写短消息,写入党志愿书。后来又写诗歌、散文、小小说。第一篇稿件发表时,我激动得一夜未眠。于是,在紧张的训练和学习之余,我总是提笔在纸上书写,一支笔不仅帮我发表了不少文章,又让我顺利地考上了军校。
军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一所通信部队,这时已经有电脑了,大机关才有。我就想,要是能让我在电脑上写字,那就太好了,我就不必天天在纸上写啊誊的,有时候还得反复修改几遍,电脑上的字改上一百遍也是又清楚又漂亮的。我下定决心,买来了《五笔字型入门》,连队那时并没有电脑,我就在报房的电传机上练习,反正电传机上的键盘和电脑上的键盘是一样的,白天要上班,我就在晚上别人看电视时,到机房里加班练习,练了大概有半个月吧,我基本可以盲打了。可巧,才一个月时间,部队统一下发电脑了,我的学习派上了用场,连队有什么需要文字处理的,马上就交到我手里。正是那段时间,我不仅熟练地学会了文字输入,还学会了文稿的编辑。战友们看我不必用纸,直接上机写作,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换笔”了,也就是说彻底地扔掉了纸与笔,用电脑写作。这对长期从事文案工作的人来说,不仅是一大进步,更是一次大解放,一次革命。
正因为我会操作电脑,或者说会电脑打字,一年后我就调到了理想中的一所军校。记得那天才到新单位,政治部主任马上拿来一摞手写稿,坐在我身边,一句一句地念,随着他念完,我也将他第二天要送北京的那篇论文打好了。打印机输出来,工整、规范,好看极了。主任连连夸我,说你这真是一双神奇的手啊,太好了!
如今电脑已经登堂入室,进入普通家庭,而我自从买了个人电脑,学会上网后,真的发表了大量的文字作品,不仅上了市报、省报,还上了外省市的报纸,甚至登上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人民日报》。我不仅用电脑写作,还网上聊天,发邮件,购物,查资料……一台电脑外加互联网,真的让我拥有了一个世界,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随着国家推行的“电脑下乡”,身处最基层的农民朋友们也开始换笔了。
让我们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吧,感谢祖国六十年的巨大变化。换笔,不仅打破了传统,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更是带来了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质的飞跃。
第三篇:地矿工作者庆祝建国60年征文
捡垃圾的记忆
小时候的一段记忆一直是我羞于提起的,那就是——捡垃圾,说来似乎不可信,按道理说我们家不至于穷到要靠捡垃圾补贴家用,但是我确确实实有过这么一段经历。
那些年,爸爸在分队工作,一年到头也就偶尔回来几次,并且爸爸还是个孝子,他每月的工资基本上都寄给爷爷奶奶,只留很少的一部分给妈妈,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妈妈都是靠
她一点微薄的收入相依为命,小时候我对于爸爸的记忆,最多的也就是他每次放假回家给我买的“果丹皮”。
因为我们家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我和妈妈一直都是租房住。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家搬到袁河边与另外4家人合租了一个两层的木制“楼房”,虽然房子挺大,但是非常潮湿,并且每年的汛期我们都要躲到楼上,因为底层每次都会被水淹掉一半。5家人都挤在并不宽敞的楼上,吃喝拉撒全在上面,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不光是人,连老鼠也都跑到楼上来蹭地方,一次我睡着了还被一只可能饿极了的老鼠咬了一口,吓得好几天睡觉都胆战心惊。于是,我经常在睡觉前幻想我们家住进像童话故事里一样的城堡。我也经常对妈妈说,等我长大了要帮她买好大好大的房子,小时候的想象中似乎自己长大了就无所不能。
但是触动我萌生赚钱念头的,并不是因为房子,而是缘于另外一件事情。那时,我们家后面有一个菜市场,我每天放学都要经过那里。一天,我放学回家,刚走进菜市场我就看到了让我永生难忘的一幕——妈妈蹲在地上,在一堆垃圾前面翻弄着什么,我没啃声,静静地观察着,看到妈妈认真地在挑着别人丢弃的菜叶和菜梗,妈妈并没有注意到我,仍然专注的挑着剥着。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眼前只剩下妈妈模糊的轮廓,我好想走过去帮妈妈,但又不想让妈妈看到我的眼泪。于是,我悄悄的绕过妈妈,飞快地跑回家然后把自己关在属于我的一个阁楼里,大哭了一场。从那以后我开始暗下决心——我要赚钱,但是我还是个小孩,我又有什么能力呢?终于,我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捡垃圾。
这得归功于我们家隔壁的一个废品收购站,之前我是没有注意过它,因为太脏太乱,我惟恐避之不及。但是自从动了赚钱的想法,我就开始关注它了,没事我就跑到里面去玩,看似是玩其实我是去“调研”的,我看看他们都收些什么东西,每种东西的价格又是什么样的。于是,我养成了走路低着头东张西望的习惯,看到可以卖的东西就捡起来藏到书包里,集到一定的量就拿去卖。因为我不想被妈妈知道,所以我舍近求远卖到另外一个收购站。我记得我捡来的“第一桶金”是一块多钱,那对我来说可是笔不小的数目,当我把钱交给妈妈的时候撒了个谎,我说是捡到的。妈妈一愣,然后说你不会是偷的吧?我心里别提多委屈,她怎么能这么说我呢?我说是在电影院捡的(因为那段时间妈妈在卖电影票,我也可以天天享受免费看电影的待遇)。妈妈说那就先放我这吧,看看明天有没有人来找,当然,是不会有人来找的。于是,妈妈才心安理得的留下了,后来这种伎俩又耍了几次,每次两块、三块钱不等,妈妈好像一直都在怀疑我,但是又没有什么证据,也只能作罢。
但是,我发现这样收集的废品太少了,我想干脆到垃圾堆里去捡,但那是很丢脸的事情,毕竟我那时在伙伴和同学面前还有一些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妹妹是在我14岁时出生的)。但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只能“挺而走险”了,我就趁着妈妈午休的时间,偷偷溜出去,因为那个时间人少,不容易碰到熟人,垃圾堆里的宝贝可多了——碎玻璃、旧铁丝、铜丝、废纸壳子、破布条,那时候废品收购站这些东西都收。我简直兴奋极了,根本就顾不上脏和臭,忘乎所以的把这些统统装进我的百宝袋里,当我用这些“劳动成果”换回四块多钱的时候,我高兴的又蹦又跳,紧紧地拽着。但是到了家门口,我就开始盘算,怎么向妈妈解释这些钱的来历?不能总说是捡的吧?顿时,我又变得不知所措,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我就悄悄把钱藏在柜子底下。到过年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一笔不小的资产,有十块多钱了,我自己留了两块钱准备买鞭炮玩,剩下的我偷偷给了外婆,也说是捡的,让她别告诉我妈妈,外婆拿着钱手微微颤抖,她说这么多钱啊!能买十来斤肉呢,外婆最疼我了,我看到外婆那么高兴,别提有多自豪,但是外婆也跟妈妈有一样疑问,生怕我是偷来的。但在我一再保证下,她才放心地用这些钱买了肉做成腊肉,要不是过年外婆是舍不得买肉吃的,她自己留了一小块,剩下的分给了舅舅和姨妈他们,还拿了一块送到我家,我妈妈也非常高兴,他们都以为是外公用积蓄买的。
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告诉了妈妈我捡垃圾的事情,妈妈终于知道我为什么总是能“捡到钱”,她既感动又心疼,这也成了她一直埋怨爸爸的理由,每每说到此事爸爸也总是愧疚无比。慢慢地家里条件也越来越好了,爸爸也不用下分队了,他说要好好补偿我们。最初,爸爸的愿望就是能在单位上分到一套平房,就心满意足了。后来我们家果真分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平房,爸爸别提多高兴,立马把妈妈和我还有妹妹接过来一起住。如今,爸爸妈妈住进了三室两厅的楼房,我也成了家,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小时候要帮妈妈买大房子的愿望,在爸爸这里就已经实现了。
第四篇:文体工作者庆祝建国60年征文
2009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对于绝大多数40来岁的人来说,在隆重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感念新时代,我们缅怀邓小平,感恩中国共产党,我们珍惜、珍重这30年来亲历的人生旅程,这种感怀,出于内心,发自肺腑。
假如把改革开发的国策打个比方,比作祖国大地上一缕强劲的春风,那么,我们这代四十来岁的人,就是春风过处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的花草树木。我们沐浴着阳光,在春风荡漾中生长、茁壮。和七十年代的青年比,作为八十年代的我们,可谓幸运的一代,幸福的一代,因为我们是新时代曙光中第一批昂首走来的青年。
记得那是1978年,我们还是十二、三岁的少年,正上小学。在我们的记忆中,那似乎是在一夜间,学校突然抓起了教学质量,追求学业优良。之前,原本连白天都帮农业社拔荞、送粪、扳玉米棒子的我们,吃过晚饭后,被要求点上煤油灯,晚自习住校补课。那年后,我们这些学生,不再进农田干“粗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是正儿八经闭上门,静下心,埋头读书,从此失去了通往野外畅游玩耍的时空和自由。如果你想要争当一名“优秀学生”,再也不一定思想好、劳动好,而是必须学习好。记得老师以一种从未有过的严正口气告诫我们:你们上中学乃至今后上大学的资格,再不像电影《决裂》里的主角—江大年那样,靠他那双长满老茧的手,靠“贫下中农的推荐”,而是必须靠你们优异的学习成绩,通过全县乃至全国的统一考试。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在上高中的我们,更加紧张、繁忙的学习。我们一边上新课,一边补旧课。毕竟我们在小学阶段,是喊着“批林批孔”的口号长大的,基础知识的功底不言而喻。每天里,时间似乎长上了翅膀。近二十岁的我们,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不乘改革的春风,不抢抓机遇发奋努力,就根本不可能跃过“龙门”,跨过“独木桥”(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内,能够受到大学教育的人数只占到当时同龄人的5% 或更少)。那时候社会上普遍认为,能考上大学是获取今后美好生活的唯一通道,特别是作为西部的青年。
就在我们上高中阶段的1982年,“新经济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称“包产到户”),开始在广大农村实行了。田地和家畜等主要生产资料,实实在在分到了各家各户,村里的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都像换了个人似的,一改农业社时期的偷奸耍滑,在承包田里,人人干劲十足,唯恐落在别人后面。这个阶段,政通人和,风调雨顺,粮食连年丰收。从此,我们结束了长期以来“吃的是救济粮,穿的是黄衣裳”的特困历史。“白面馒头过年吃”这样一些过去大人哄小孩的无奈,不到两三年就变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谎话。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农村社会火热的生活,使我们对未来的企盼,就像当时蒋大为的那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中的歌词一样,让我们心花怒放,激情四溢,更使我们对大学、对城市充满了无限憧憬和向往。
1987年,在改革开放10周年前夕,和同时代的骄子们一样,我们走出校门,非常受欢迎地参加了工作,步入了社会。就在这不久,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响彻祖国大地,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我们在单位里受到高度尊重,我们也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从严要求,领悟着现代化建设“三步曲”的战略部署,感受着城乡日益翻新的变化,我们的心里甜甜的,周身荡漾着青春的旋律。那时的休闲时间里,我们嘴里不停哼着的一首歌是:《二十年后再相会》。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报告,展开了在改革以来的第二次重大思想解放运动,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我国的基本走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决策,不断深入人心。1997年,十五大报告和“邓小平理论”,我们深深感悟到,随着对20年改革开放事业的总结和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成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关于新世纪头20年要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满怀期待。
今天,当我们放眼祖国大江南北的时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象,是一幅更加美好而和谐的画卷:全国人民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现代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党和政府更加着力于城乡协调发展,关注生态和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5年中,从免除农业税,到实行种粮直补;从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到师范生免费上学;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构建农村低保,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目前,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逾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前六位。今日之中国,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与日俱增,中华儿女正在圆着百年伟大复兴的梦想。
作为
超级炼器 最后的修仙者 网游之吸血生涯 腾龙神剑 邪影本纪 界王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山村学生庆祝建国60年征文:沃土
祖辈踩出的那条盘山道
到篱笆墙的学校
我渴望有一双合脚的筒靴
学前穿着它割下最后一篓猪草
生产队分粮食时
妈妈纤弱的肩膀
带动孩子的小背篓奔跑
后来
我告诉90后的孩子
奶奶最累
我们家分粮最少
我渴望星期一的操会
听见老师念我加入少年先锋队的名字
放学路上伙伴们不再把我抛弃
愿在公社强制政治学习的父亲与我从此同阳光见证山菊多么绚丽
后来 如我年龄般
却是少先队大队长的孩子问
那年月
怎么分阶级成份
首个桃花节的日子
故土招商引资的日子
碎过多少梦 立下多少誓的篱笆墙校舍
荒山已是青山
片石场早变新农村的经济增长点
我心底励志的那面少先队队旗啊
子孙永远
朝生生不息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