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党员医疗咨询义诊先进事迹(小编推荐)
叶如陵--党员的选择和信仰
——老党员医疗咨询义诊先进事迹
叶老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志愿服务**医疗事业31年。退休后回京,扎根社区,为百姓提供咨询义诊,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在志愿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幸参加2012年12月5日的叶如陵讲坛,作为共产党员中的一员,叶老的一生经历对我,让我提高了自己的党性。
29岁,一个正直人生中风华正茂、大有作为的年龄,叶老跟随党和国家的指示:优秀知识分子要将你们的知识带到边疆去。叶老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并且选择了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叶老当时和其他的青年人一起组成医疗队进入**,进行为期3年的支援活动。在当时看来,没有人会预见到这样一个选择,会改变叶老的一生,叶老将自己的个人命运从国家命运相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讲座之初,叶老谈到雷锋对自己的鼓舞,很惋惜的说:“我跟雷锋同龄,如果他现在活着,应该有72岁了!”雷锋精神让叶老在大学时就为自己定下了人生信条:忠诚于党,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错事。正视对雷锋精神的信仰,叶老作出了改变自己人生的选择。当时**条件的恶劣是超过医疗队想象的,到了**后叶老及其他5人被分配到分到****马奎拉煤矿(这里**第一代产业工人诞生的地方)。煤山海拔高5240米,他们的生活区海拔为4800米,紫外线强,特别缺氧,刚到不久叶老就得了多血症。由于气压低,水只能烧到73度,他们终年吃夹生的米和面,吃不到新鲜蔬菜,只能吃到木耳、黄花菜。除了物质匮乏外,矿山周围荒芜人烟,矿山对每月派一个汽车,去地方购买一个月以前的报纸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为了给当地的矿工、牧民看病,叶老学会了骑马。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叶老等6人也创造了奇迹,在矿山有限的条件下,为垂危的病人做手术,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
3年支援期满后,由于叶老的工作能力得到当地领导的肯定,**地方希望叶老能继续留在**。**当地没有像叶老这样的大学生,起初,叶老做了很大的思想斗争,但他还是接受了组织上的安排,认识到在这里一样可以所有作为。3年前一同去**的队友中,只有叶老一人留下,随后叶老被安排到**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但即使是当地最大的医院也只是几间平房,医院的医疗条件还抵不上内地的卫生所。并且医院当时也只有外科、内科和儿科等简单分类。当时青藏公路经常发生交通事故,由于医院没有脑外科领域的医生,所有送到医院脑部受伤的病人都必死无疑,在这样的处境下,叶老决心钻研脑外科。74年至75年学习脑外科,很努力,和医生、护士、清洁工做好关系,学习。上海医生说是否愿意留在上海,叶老谢绝,从叶老开始**有脑外科,开创脑外科第一人。
把医院建好,在**留下一个好的医疗条件是叶老的心愿。叶老对藏族同胞进行医疗培训,成立**医学院,1982年有第一批藏族大学生。利用北京的医学院支援**,签订十年对口培训协议。1984年担任医院院长,协和医院配专家、医疗小组进藏,实施请进来,送出去计划,每年送**医生在协和医院培训。经过几次反复,协和帮助培训**博士生、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1997年对全国进行评审,**第一个三级甲等医院,设备和医疗水平大大提高。2000年叶老退休离开**,当67岁的老院长重回医院时,国家大力投资新建医院大楼、新增设备,医院新貌让老院长十分感概。
1970年进藏,2001年离开,叶老对**产生了很深的感情,那里的人、山、水、草原影响了叶老的性格和人生观。藏族同胞的淳朴的优秀品质影响了叶老的一生。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影响了叶老的一生,可以说**是叶老的第二故乡。
退休回京后,叶老扎根社区,为百姓提供咨询义诊,选择放弃那些医院的高薪聘请。联系引进社区医疗服务车、建立“爱心小屋”,在家中设立服务热线电话,成为了社区居民的保健医生。此外还参加各项志愿活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亚运会、毛主席纪念堂等,哪里都有他的身影,我相信他走到哪里,就会把志愿精神带到哪里。
第二篇:老党员医疗咨询义诊先进事迹
叶如陵——党员的选择和信仰叶老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志愿服务**医疗事业31年。退休后回京,扎根社区,为百姓提供咨询义诊,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在志愿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幸参加2012年12月5日的叶如陵讲坛,作为共产党员中的一员,叶老的一生经历对我,让我提高了自己的党性。29岁,一个正直人生中风华正茂、大有作为的年龄,叶老跟随党和国家的指示:优秀知识分子要将你们的知识带到边疆去。叶老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并且选择了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叶老当时和其他的青年人一起组成医疗队进入**,进行为期3年的支援活动。在当时看来,没有人会预见到这样一个选择,会改变叶老的一生,叶老将自己的个人命运从国家命运相结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讲座之初,叶老谈到雷锋对自己的鼓舞,很惋惜的说:“我跟雷锋同龄,如果他现在活着,应该有72岁了!”雷锋精神让叶老在大学时就为自己定下了人生信条:忠诚于党,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错事。正视对雷锋精神的信仰,叶老作出了改变自己人生的选择。当时**条件的恶劣是超过医疗队想象的,到了**后叶老及其他5人被分配到分到****马奎拉煤矿(这里**第一代产业工人诞生的地方)。煤山海拔高5240米,他们的生活区海拔为4800米,紫外线强,特别缺氧,刚到不久叶老就得了多血症。由于气压低,水只能烧到73度,他们终年吃夹生的米和面,吃不到新鲜蔬菜,只能吃到木耳、黄花菜。除了物质匮乏外,矿山周围荒芜人烟,矿山对每月派一个汽车,去地方购买一个月以前的报纸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为了给当地的矿工、牧民看病,叶老学会了骑马。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叶老等6人也创造了奇迹,在矿山有限的条件下,为垂危的病人做手术,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3年支援期满后,由于叶老的工作能力得到当地领导的肯定,**地方希望叶老能继续留在**。**当地没有像叶老这样的大学生,起初,叶老做了很大的思想斗争,但他还是接受了组织上的安排,认识到在这里一样可以所有作为。3年前一同去**的队友中,只有叶老一人留下,随后叶老被安排到**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但即使是当地最大的医院也只是几间平房,医院的医疗条件还抵不上内地的卫生所。并且医院当时也只有外科、内科和儿科等简单分类。当时青藏公路经常发生交通事故,由于医院没有脑外科领域的医生,所有送到医院脑部受伤的病人都必死无疑,在这样的处境下,叶老决心钻研脑外科。74年至75年学习脑外科,很努力,和医生、护士、清洁工做好关系,学习。上海医生说是否愿意留在上海,叶老谢绝,从叶老开始**有脑外科,开创脑外科第一人。把医院建好,在**留下一个好的医疗条件是叶老的心愿。叶老对藏族同胞进行医疗培训,成立**医学院,1982年有第一批藏族大学生。利用北京的医学院支援**,签订十年对口培训协议。1984年担任医院院长,协和医院配专家、医疗小组进藏,实施请进来,送出去计划,每年送**医生在协和医院培训。经过几次反复,协和帮助培训**博士生、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1997年对全国进行评审,**第一个三级甲等医院,设备和医疗水平大大提高。2000年叶老退休离开**,当67岁的老院长重回医院时,国家大力投资新建医院大楼、新增设备,医院新貌让老院长十分感概。1970年进藏,2001年离开,叶老对**产生了很深的感情,那里的人、山、水、草原影响了叶老的性格和人生观。藏族同胞的淳朴的优秀品质影响了叶老的一生。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影响了叶老的一生,可以说**是叶老的第二故乡。退休回京后,叶老扎根社区,为百姓提供咨询义诊,选择放弃那些医院的高薪聘请。联系引进社区医疗服务车、建立“爱心小屋”,在家中设立服务热线电话,成为了社区居民的保健医生。此外还参加各项志愿活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亚运会、毛主席纪念堂等,哪里都有他的身影,我相信他走到哪里,就会把志愿精神带到哪里。
第三篇:老党员先进事迹
*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党员,人们亲切的称他为“老大哥”,调入三公司的,现任三公司衢常铁路项目经理部经理。刚到三公司,就接任新工地的项目经理工作,他深感压力巨大,因为,衢常铁路是三公司成立后从事的第一个铁路施工项目,公司领导对他给予很高的希望,又是公司实行细化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第一个项目,想通过他的努力在三分公司树立一个榜样。
徐经理没有辜负公司对他人信任,在项目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实现了项目的奋斗目标。
徐经理上任后,点兵点将,才发现大部分都是新兵,没有从事铁路施工经验,他不气馁,不断分析项目情况,地作好项目工作的同时,手把手作好年轻人的传帮带工作,主动承担多项工作,为年轻人作表率,他既是指挥员,当好项目经理作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他又是战斗员,跑现场施工旁站、到乡村镇当地亩员,他还是服务员,做出纳(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会计、管后勤服务。他说,在他的施工生涯中这样的项目经理是第一次,很累,但是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看到了年轻人的进步,心里还是高兴的。
尽管人手不够,工作压力大,人力、物力资源不足,但是,他从没有向公司提过任何要求,广开思想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进入工地后,一直默默奉献、努力工作着,除了春节离开岗位几天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记得8月21日,由于当地村民干扰,项目部开工以后,经过近八个月铁路、地方多方做工作,金交椅山和山头土石方施工一直没有进展,县网政府、县公安局决定统一行动,确保施工工期,20日午夜,××*突然患急性阑尾炎,尽管他心里明白一年前发过此病,不及时治疗很危险,但由于次日的行动无人可以取代,他不顾疼痛,一直坚持现场指挥,直到21日中午十一点半,全体政府人员和公安干警撤出现场后,才被同志们硬拉上车送到医院进行了手术,主治医生告诉我们他不仅是阑尾炎并且阑尾两端的肠子已变黑,非常危险,本来应切除的,但考虑到他今后的生活作了保留,是否还要二次手术看他的造化。病刚刚好,他又投入施工现场,忘我工作,他就是凭着这种执着的追求和努力进取的精神,坚持着努力的奋进,他的精神也深深的感染着身边的年轻同志,为项目的优质安全快速施工而努力,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建设不断有新的进展。截止到十二底,工程形象进度已完成万元(不含变更、新增项目),工程质量合网格率达到100%。
这里,我们想起××*常说的一句话来,激励着我们:
奔着目标向前,眼前的一切困难,只要咬紧牙都会过去,团结是占胜任何困难的法宝。
我们坚信在徐经理的领导下,衢常铁路项目经部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想实招做实事迎难而上创业绩
第四篇:老党员先进事迹
老党员先进事迹
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位先进党员就是一根标杆。有着 40 年党龄的乡村老党员**,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了一辈子,虽然年逾古稀,仍时刻不忘党的恩情、不忘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感恩回报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党员的道德情怀,为广大党员做出了表率,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老有所乐-----奉献爱心修建食堂
20**年 6 月,**县**乡**村小学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该村老党员**把自己的一块 0.7 亩的耕地无偿捐赠给学校,支持学校修建“爱心食堂”。
**县**乡**村小学始建于 1994 年,现有 12 间教室、***名学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教育事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文化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学校基础建设已全面形成,群众对文化育人、科技致富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该村学生入学率明显增加。20**年,国家全面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农牧区学生“营养用餐”计划,使农牧区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了更多的保障。为尽快落实这一项目,村“两委”班子想方设法征集土地,拟修建学校食堂,但都因资金短缺,没有建设用地等原因迟迟不能动工,修建食堂迫在眉睫,解决征地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村老党员**今年已经 79 岁了,当他得知学校因没有地方修建食堂时,他的心情几起几落,无法安宁,一向乐于助人的他毅然决定将自己在小学附近的 0.7亩耕地无偿捐赠给学校修建“爱心食堂”。当时全村一片哗然,各种疑问接踵而来,面对这一切,**老人泰然处之,他说:“在我有生之年,能为村里的教育事业出份力,让孩子们安心学习,学有所成,回报社会是我最大的心愿”。憨厚而诚
恳的话语,慷慨而无私的举动,崇高而坚定的信念,终于赢得了村民们赞许的目光。占地 110平米的“爱心食堂”已全面竣工,今年春季开学即将投入使用,全校师生将全面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爱心撒播。**乡副乡长、联村领导李冠伟激动地说:“在**老人身上,有一种情怀让人动容,那就是不讲条件、不计得失,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出了一名普通老党员高尚的情怀和优秀的品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将把身边的典型事迹作为生动教材纳入道德讲堂,教育和引导群众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无私奉献作为人生价值的追求,知恩感恩报恩,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一份爱”。
老有所为-----尽心化解矛盾纠纷
在**村,村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精神矍铄的走在田间地头,乐呵呵的帮助他人。看到谁家的田地进牲畜了,他会将其赶走;看到马路边疯玩的孩子,他会叮嘱他们注意安全;村里谁家遇到困难,都会去找这个智慧的老人,他们知道,热心的他总能给他们想到好点子,提出好办法。一名普通老党员,**老人收获的除了受人尊敬,还有党委和群众对他的信任,村里有事都和他商量,村民们发生了邻里纠纷、田地纠纷甚至家庭矛盾,都愿意找他来调解。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他从不武断,在公正公平的原则下,更有一套独特灵活的方法。村民扎某为建房与邻居发生纠纷,吵得不可开交,矛盾不断深化,“两委”班子也感到很棘手,**老人来到现场,详细了解事情真相,然后对症下药,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最后终于解开了双方的疙瘩,达成谅解,平息了这场**。调解打架斗殴、摆平家务事,这类事情数不胜数,作为村矛盾调解领导小组的一员,他不怕苦、不怕累,出谋划策,协助村干部处理一起起民间矛盾纠纷,在日常调解民间纠纷中,注重情、理、法并用,对当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法,依法说服当事人,调解成功率达**%以上。
老有所谋-----竭尽全力帮助群众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老人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所做的每一件事既平凡又普通。**老人无儿无女,是村里的五保户,仅有的一件房屋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现居住在民政局援助的帐篷内,乡政府几次为他争取到了危房改造项目,都被他婉言谢绝,毫不犹豫的舍弃自身利益,坚持要求将这一项目送给其他更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谁家有困难他总会想方设法去帮助。他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只要还有余力,就要尽力为群众多做点事”。村里人亲切的称他为“阿哥**”。这----就是一名党员牢记宗旨、不忘责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缩影。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这是雷锋精神的体现,它是可以永远流传并作用于物质躯体的永恒动力。而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永远也闲不住的人,一个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极致的人,一个永远受人尊敬的人,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党员本色,发挥余热,为自己的老年生活,为党旗增添了一笔嫣红的色彩。
诚然,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所记述的这些事,虽然很普通很平凡,然而,正是这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不断的叠加,才构成了整个社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和谐,也正是这普普通通的所作所为,折射出一个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老共产党员的高尚人格与朴实情怀!
/
第五篇:优秀老党员先进事迹
蒋正仁,出生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岁)农历七月十九日。住杨林乡纯和村碧山村民小组陈庆屋场。194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离休后,主动要求回原藉居住。享受副县级待遇。1987年9月16日(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凌晨1时许,因病医治无效,在老家去世,享年84岁。
蒋正仁出生在满清末年封建社会的贫苦家庭。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卖国求荣,对内残酷压迫,中华民族濒临灭亡。蒋正仁的童年就是在这极其苦难的深渊中挣扎过来的,由于他家贫如洗,只能靠裁缝的手艺,挣得微薄收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日战争全面暴发,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中国沦为它的殖民地,祖国的大好河山任其践踏蹂躏。1944年初,日寇临境,无恶不作。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轲捐杂税加重,搜刮民脂民膏践行。地主、豪绅横行乡里,欺压穷苦人民,民不聊生。蒋正仁同志先后多次被抓去当壮丁,饥肠饿肚,饱受风霜。
在那战火连绵、暗无天日的年代里,蒋正仁不知饱尝了人间多少辛酸苦辣,阶级仇,民族恨,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里头,总盼有朝一日能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腐败的国民党反动政权,振兴中华,解脱人民的痛苦。
1944年,蒋正仁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在韶山地区的地下组织,在同年的三月份经蒋南生、蒋少庭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冒着生命危险、赤胆忠心干革命,他以裁缝手艺为掩护,坚持抗日,团结当地广大穷苦兄弟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和启发下,他更加心明眼亮地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挽救劳苦大众出苦海的道理。因此,坚持革命,团结发动群众,解放全中国成了他唯一的奋斗目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发动内战,在白色恐怖下,他仍以做裁缝手艺作掩护,积极开展地下斗争,搜集当地伪乡、保、甲反动势力的一些动态,及时向地下党组织汇报,以取得对敌斗争的主动权。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在三年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刻,他更加豪情满怀,精神振奋,为迎接全国解放而积极工作。在当地筹集粮草支前,酝酿农会,搜集土豪劣绅反动势力的思想动态,监视敌人,传送情报给地下党组织,为迎接全国解放扫清了障碍。
1949年解放前后,蒋正仁积极投身双减(减租、减息)和清匪反霸等运动,为当时土地改革运动铺平了道路。1950年10月组织上调他去中南人民革命大学湖南分校学习,六个月后分配他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工作队,在此期间,他访贫问苦,扎根串连,发动群众为贫苦人民撑腰,积极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1951年6月奉调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秘书处工作,曾担任采购员、收发员等工作。在工作中他积极肯干,任劳任怨,团结同志,服从组织安排,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曾七次获组织上的表彰。1971年经组织批准退休回原藉休息,1982年由退休改为离休,1986年按中央的政策精神,凡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革命工作的同志,享受副县级待遇。
蒋正仁永保革命本色,1971年退休回原藉休养,多年来退休不褪色,人离志未离,永葆革命战争年代从事我党地下工作期间的那种革命精神。1972年被高票当选为纯和大队党支部委员,1973年被推选为碧山生产队政治指导员。在任职期间,率先垂范,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每逢大队党支部会、党小组会、整党会议等,他总是坚持参加,从不缺席,如遇晚上开会,则提着煤油镜灯准时参加,处处以身作则,对各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生产队的农事安排,总是详其观察、指点,强调要按科学种田、适时播种、赶超季节,不误农时,发现社员有思想问题,及时前往做政治思想工作,进行调处,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致使碧山生产队多年来未出现大的纠风问题。
蒋老自己克勤克俭、节衣缩食。想的是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几年来响应政府号召,主动购买国库券六百元。六百元,现在看来是一个小数,但在当时来讲,在那每人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何况,购买国库券还要用行政命令,进行宣传发动才能完成任务的工作,自觉购买六百元国库券,确实不容易,也不是一个小数。可见蒋老的政治思想境界之高尚。
更令人敬佩的是在儿辈、孙辈们招工、提干问题上能严于律已。按理,一个在抗日战争年代入党的老同志,将身边的一个子女招收为国家工作人员,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原单位组织上几次找他商量,计划招收他符合条件的子女外出工作,他感谢组织上的关心,坚决不同意并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能够工作,不能依靠父母亲这块牌子,并要靠自己去努力,学好本领,创造条件,有了能力,才能为党为人民工作,才有出息。蒋老四子二女,还有更多的孙辈们,仅只有三儿子将昌立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应征入伍,符合条件当兵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真才实学才在部队提干的,其余几个均在农村从事基层工作,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也就是他(她)们自己的努力,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二儿子将昌发、四儿子蒋昌国、大女儿蒋玉莲均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分别任该大队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民兵营长和大队妇女主任。直到蒋正仁同志于1987年逝世以后,他原工作单位的领导才为他的一个孙女蒋四维办了招工手续,进了一家国营企业当了工人。
蒋正仁,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平日总是主动为大队、生产队义务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不为儿辈孙辈的招工、提干走后门;他关心下一代成长,义务对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即使自己重病也教育子女不向政府伸手,却总是对困难人群慷慨解囊相助。
蒋正仁在弥留之际,把在家的子女、儿媳、孙子叫到跟前,断断续续地说:一是要感谢党对我的关怀,所给我的工资、待遇,我都领受到了,这些钱是党和人民给我的,除我生活上花掉的以外,其余的钱没有白白的花掉&&这些钱取之于民,要用之于民,所剩下的钱,请组织上给我处理或作党费上交。二是家里人不要以我名义伸手向党和政府要这要那,要靠自己勤劳所得,要文明守法,把农业生产搞好,多为国家作贡献&& 蒋正仁同志逝世后,他原工作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送来挽章,对其进行悼念,给予了高度评价:星殒杨林,高风亮节留典范;波寒涟水,素车白马寄哀思。当地人民挽章:正直无私,谦虚谨慎。爱国助民赤胆忠心干革命;仁义待人,和邻睦里。立党为公节衣缩食好典型。本文作者诗一首:正直无私干革命,仁义为先助贫穷。音容宛在长相映,一身浩气留后昆。挽联一幅:身虽去而精神长驻,人已逝却典范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