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二年级《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个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很难,因为如果说学生对于斤、两还知道一点的话,对于克、千克则是完全陌生的,为什么陌生呢,因为他们所拥有的生活经验很少,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克与千克他们什么也不知道,教起来当然难,搞的不好,整个课堂就会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空洞的在那儿说教,所以我准备了很多的物品,让学生亲手掂一掂,去感知1克有多重,20克有多重,当他们大脑里有了20克的概念时,我再让他们去估一估90克的牙膏有多重,每当大脑里建构一点克的模型时,我就让他们去估计和它相近物体的质量,不断深化克在脑海里的印象。当学生感知了1千克有多重时,我又让他们感受了2千克的质量,从而让他们知道称很轻的物品时用克作单位,称很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掂一掂”这个词在整堂课出现的频率很高,那么其实在这一学生的活动中,学生亲手掂一掂后谈感觉,然后估一估物品的质量,这让学生既动了手,又动了口,还动了脑,做到了现在对学生所提倡的“眼到、手到、口到、脑到”的教学理念。整堂课下来,学生对克和千克也有了一些认识,大脑里已经构建了克和千克的数学模型。当然,我们能搬到课堂上的物品毕竟有限,学生对克与千克的感知还很肤浅,还有很多需要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去感知、完善。
在这一节课里,我还有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讲两袋盐是1000克,就是1千克时,它为什么就等于1千克呢,我用的是空洞的说教,应该用实物来演示,用天平,一端放1000克的两袋盐,一端放1千克的物品,这样学生就很清楚的知道了1000克就是等于1千克的,这样的实物演示会更有说服力,因为没有找到实物,所以我把这一个本该实物演示的环节改成了空洞的说教,效果还不一定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提高自己,力求做的更好。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而省编义务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让是学生在学习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本学期再来学习“克的认识”。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省编教材二(下)“克的认识”为基本内容,并借鉴和吸收人教版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内容。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一)、反思之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反思之二——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伊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三)、反思之三——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会将问题的解决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只关注到同学的个子的高与低,这些都是我本来没有想到的。课堂上,终于有学生在教师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四)、反思之四——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第三篇:二年级《克与千克》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由于积累的生活经验较少,如果只是抽象地认识《克与千克》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从以下组织教学活动:
1、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激活原有生活经验、积累新的生活经验。
克与千克虽然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质量单位,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并不会认真地进行观察、比较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种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激活,变成我们的教学资源。比如,让学生去超市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质量,还让学生实地去菜市场买500g菜,去水果市场买500g水果等,并逐步会计算价钱。这样将数学学习融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理的同时,实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实践中”的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能够较为灵活地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2、通过有效的体验活动,建立1克与1千克质量观念。
1克和1千克究竟是多重?这个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先让学生准备的1千克的盐(糖等其他1千克的物品均可)和1克的扣子(回形针、2分硬币等均可)。由于准备的实物比较多样,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直观感受,积累了比较充分的生活经验。由于学生将亲手感受过的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质量留给他们的直观印象作为一个标准,因此,学生在不同物品使用什么质量单位的问题上判断比较准确。
3、教师应在在《克与千克》的学习中让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在教学填写单位名称的练习中,如“1包瓜子使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的问题时,教师注意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说明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合适”。因为1包瓜子的质量其实也是可以用千克或者其他单位来表示的,但是因为1包瓜子的质量比较轻,所以用克作为单位来表示是更加合适的。
整体来说,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不错。但是有部分学生在计算购买已知500g物品的单价数学问题仍然是有困难的。
第四篇:《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一、教学案例
我在两个班用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后面的班级是在修改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案一:
1、从生活引入,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出示图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发现一枚硬币的重量是1克,一袋盐的重量500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一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60克,……从而引出重量单位克与千克。
2、亲身体验,认识一克与一千克、几克或几千克
学生拿出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一克与一千克的物体进行亲身体验,用手掂一掂、比一比,感觉一克与一千克的重量。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是一克或一千克。估一估你周围物体的大约重量。
3、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4、通过各种练习强化对克与千克的认识。
教案二:
1、从经验出发,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T:说说你喜欢的物品的重量。
S:一袋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一袋奶粉的重量是500克、一粒泡泡糖的重量是5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我板书,左边书写以克为单位的物品,右边书写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比较轻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2、研究与体会一克、一千克物体的重量
学生从自己准备的物品当中拿出一克的重量来,掂一掂,然后找一找你周围的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克。同时认识一千克。估一估,周围物品的重量。
3、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4、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二、教学反思
教案一教后分析:课的开始也是从生活情景引入的,但这样的情景引入并没有从学生生活实际考虑,在实际生活中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有关克与千克的重量观念,不是实实在在的学生所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经验,按理说,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应该可以形成一克与一千克的概念,但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根本就没有与一克、一千克产生对比的经验,所以这样的掂一掂、估一估,也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还是无法通过这样的掂一掂,估一估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第二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学习做好充分准备。要求学生回家学生用手掂一掂几粒绿豆、几粒米、一个鸡蛋、一袋盐、一袋米、一桶油、一棵菜……的重量,用弹簧秤称一称。在教学时,直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设计教案二。
对比两者进行反思: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克与千克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所以学生在引入的情景中,就会很主动。在掂一掂、估一估的过程上,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掂一掂,估一估,有利用于形成正确的克与千克的观念。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与分析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认识的同时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第五篇: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
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伊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会将问题的解决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只关注到同学的个子的高与低,这些都是我本来没有想到的。课堂上,终于有学生在教师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这节课中,我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没有进行积极的评价,这是一个遗憾,另外课堂中板书设计不是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