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培根在庆祝建校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李培根在庆祝建校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亲爱的校友、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支持帮助我校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学校做出贡献的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海内外广大校友致以诚挚的问候!
60年来,在华中科技大学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远远超出了寻常的想象。有一面旗帜,始终飘扬在华中大人前行的路上,那就是共和国的旗帜。
华中科技大学及其前身,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壮大的。正是在共和国的旗帜下,学校一直秉持服务社会的理念,耰而不辍。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践履大学使命。我们的师生把论文书写在车间里、大地上;我们的白衣战士们活跃在城乡医疗卫生战线上; 更有“华中数控”受到某发达国家的特别“关注”;在共和国60周年阅兵式上一展风采的某型号导弹,其中三项核心技术为华中科技大学所攻克。这些光荣属于共和国!
有一些声音,始终在华中大的上空回荡。
“科研走在教学前面”、“单一工科不适应学校未来的发展”是具有远见和胆略的声音。朱九思老院长的这些话,至今仍闪烁着思想的光芒。1977年,他在上书邓小平同志的稿纸上奋笔疾书,由此揭开了学校快速发展的序幕。
“让医学归于大众”是充满信念和温暖的声音。这是“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恪守一生的理念和准则。闻名于世的岂止他精湛的医术,更有那仁者仁医的风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那是富有智
慧和激情的声音。杨叔子先生的这些论断,不仅是对漠视传统文化倾向的一种反拨,更是对重理工轻人文的功利主义教育观的釜底抽薪。从此,华中大校园涌动起科技与人文相融的春雷,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声音在整个中国高教界回荡。
只要历史向前,思想的声音就不会沉寂。60年来,“异军突起”、“学研产三足鼎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国际化办学”、“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声音一样高亢。这些声音,我们不会遗忘,因为它们的背后传承着历史的篇章,挺起了华中大人的脊梁!有一排身影,永远留在华中大的相册里。
在中国,血吸虫病曾给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原同济医科大学魏德祥教授长期深入疫区,不计报酬为百姓送药,不惜代价为百姓治疗,为共和国血防事业献出了宝贵的一生。他去世后,当地村民自发为他竖起了饱含感戴之情的石碑。段正澄院士,年轻时就与企业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坚持50余年,成功研制了多个自动化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始终心系国家和学校未来发展的潘垣院士,把关于大气水资源的建议亲手递到胡总书记的手里。
在华中大泛黄的相册里,还有太多的身影令人难忘。历经岁月淘漉,这些身影愈发清晰明亮,因为年华终要老去,华中大的精神却历久弥香!
有一组画面,始终见证着华中大学子的自由和活力。
11岁的点团队,这个以本科生为主的科技创新团队,以科研项目为牵引,倡导主动学习,他们的画面定格在中央电视台。2007年4月20日,北京,比尔·盖茨把微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的冠军奖杯颁给了联创团队。当自由的种子播入学生成长的土壤,当个体的激情汇聚成群体的追求,将迸发出怎样的力量?创新带动创业,如今已有很多学生成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在颇为功利的社会氛围中,华中大学生的“党旗领航”、“公德长征”、“烈士寻亲”、“情系国旗、传承文化”等活动,特别显现出追求理想、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你也许很难想象我们的大学生可以自编、自导、自演电影;你可曾想象我们的大学生站在中央电视台的晚会舞台与知名主持人同台主持节目;你或许已经知道我们毕业不久的一个学生的歌声成了“中国好声音”!这一切都说明——华中大的教育正在变得生动起来!
有一串脚印,始终昭示着华中大校友的风范。
王争艳,医疗专业校友,从医28年,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最小处方只有2毛7分钱。她说,任何一种病,都有可开可不开的药,都有高中低价位的药,就看医生一支笔。这支笔书写了一名普通社区医生的大爱和良知。
占美丽,环境专业毕业生,选择了不同寻常的工作——每天和垃圾打交道。她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环卫工作是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我们仿佛看到,在城市美好的家园里,花开的时候,她最美丽!
汪海兵,80后校友,来自中国的小山村,他的公司在纽约上市。他说,“我不拼爹,拼的是自己”!
60年来,瞩目这片土地,还有许多清晰可见的脚印,从华中大走出,演绎着许多故事,延续着华中大的梦想!
有一份执着,始终展示着华中大追求卓越的风采。
1983年,学校决定将引力中心建在喻家山下。防空洞里幽深潮湿,辐射严重。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挑战生理极限,抵制各种诱惑。30年如一日,让万有引力常数G的测量结果为国际同行所认可。
还有“3MW富氧燃烧二氧化碳捕获示范装置”,无不包含几代科学人的心血和智慧。“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因为执着,就有力量!
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无不承载着华中大的精神、豪情和智慧。
这种精神,就是“求是创新”,它始终伴随着华中大奋进。
求是,使这所学校“不唯上”。九思先生当年并未一味遵照“上面”的意旨办学。
创新,使这所学校“敢为人先”。当年学校克服重重阻力,在高教界开风气之先。正是敢于创新,使学校得以“异军突起”。
这种豪情,就是“敢于竞争”,它渗透到华中大人的骨子里。
较之于中国的几所名校,华中科技大学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厚重的积淀,没有如某些名校所获得的来自政府的最强力支持。但是她敢于挑战自己,敢于追求卓越,敢于同强者竞争!没有敢于竞争的豪情,就不会有光电国家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华中大人用 “光”和“热”,走出了一条“敢于竞争”的拼搏之路。
没有敢于竞争的豪情,就不会有“华中数控”。曾几何时,中国的数控研发“三打祝家庄,屡战屡败”,一些名校的数控研发也偃旗息鼓了。然而,“华中数控”坚持不懈,最终引领了中国数控的发展。
没有敢于竞争的豪情,就不会有脉冲强磁场大科学设施。仅四年时间,我们用“华中”速度创造了“亚洲”强度。
这种智慧,就是“善于转化”,它成就了华中大的大事。
我们善于把困难转化成机遇,把劣势转化成优势,把学校的势和社会的势互为转化。
是的,我们在某些领域缺少大师或领军人物。但当我们把一批可能并不冒尖的学者组织起来、协同起来的时候,转化出现了。激光研究的壮大即是如此。
是的,我们在某一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但当我们把学校的势转化成区域的势,进而把区域的势转化成学校的势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光电国家实验室的诞生即是明证。
是的,我们的财力难以支撑大事。但当我们把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延伸到地方去的时候,却在地方干起了大事,自然也从地方获取了大量资源。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研院即是典型。
60年来,学校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一代代华中大人辛勤浇灌的结果,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珍视和骄傲!
只有回首以往,我们才知道自己已经走出多远;只有反思过去,我们才知道自己还能够走多远。
我们不要只沉湎于历史的辉煌。大学作为理性的堡垒,更需要反思。唯如此,大学才更有生命力。
追溯当年,学校受“左”的思潮影响,曾经使某些青年才俊离校而去;曾几何时,也有过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容忍;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少了一点实事求是;学校对人的关注也时有不够。这里,借此机会向师生员工、离退休人员、校友,并向社会表示我们的歉意!
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华中大还需要什么?
未来的华中大,要常怀教育者的良心。我们如何真正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真?
未来的华中大,要赋予自己更大的担当。大学不能只是一个风向标,“她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单或仅仅是对现在负责”。她必须在对国家过去的记忆中,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中明晰自己的责任。更大的担当就是引领——应该敢于引领科技、社会和文化进步。未来的华中大,要在自己的文化基因中加上“自由”。“学术自由”、“让学生自由发展”应该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
未来的华中大,在追求卓越的漫长道路上,千万别迷失自己。在社会功利的喧嚣中,在“一流”的躁动里,可不能缺失那一份清醒和冷静。
未来的华中大,自然要保持和彰显自己的特色。但是我们不能把什么都装在特色的大口袋里,否则负重难行;我们也不必用特色裹满全身,否则我们恐怕只剩下色彩,最终也丢失了自己。老师们,同学们,广大的校友们,社会各界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华中科技大学成为——大写的她自己!
谢谢大家!
第二篇:黑龙江工程学院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在黑龙江工程学院 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黄建盛
(2012年9月28日)
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庆祝黑龙江工程学院建校60周年。在此,我谨代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向黑龙江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我省重点建设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自1952年建校以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国家和我省培养了一大批行业精英,取得了一大批教学、科研成果。在上世纪末,原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原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积极抢抓历史性机遇,并校升本,组建了黑龙江工程学院,为学校办学增添了新动力,为学校发展翻开了新篇章。本科办学以来,黑龙江工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全校上下发扬昂扬向上、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精神,新建了一批办学基础设施,优化了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了一批先进的实验室,取得了一批教学、科研成果,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1
并先后成为教育部和我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及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项目的立项单位,为学校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十年来,黑龙江工程学院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特别是近年来,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落实高教强省战略,依托与交通测绘等行业的传统优势,自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和全省公路建设三年决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忆往昔,黑龙江工程学院用六十年的风雨历程,书写了一部充满了开拓与奋斗、梦想与光荣的历史华章;展未来,实现应用型工程技术大学的宏伟目标,机遇与挑战同在,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我省作为教育资源大省,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
视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着力实施“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此,希望黑龙江工程学院以60周年校庆为新的起点,结合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发挥与交通、测绘等行业的传统优势,努力创造产学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基地建设相互促进的社会服务新局面。继续深化工程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要始终坚持以学生思想教育为根本,将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机融合,积极培育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工程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注重用无形的文化创造有形价值,以有形的文化提升师生品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祝黑龙江工程学院在新的起点,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领 导 题 词
1.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为我校题词为:建设现代工程技术大学,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
2.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为我校题词: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大学
3.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为我校题词:齐心协力建名校,以人为本育人才 4.黑龙江省政协主席杜宇新为我校题词:传承精华厚积薄发,续写发展新篇章
5.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王瑞祥校友题词:校企合作育人,产学协同创新
6.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东辉为我校题词:明德求真、知行合一 祝贺黑龙江工程学院建校六十周年 7.原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根荣为我校题词:创办名师名校,培养卓越人才
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为我校题词:明德求真、知行合一
9.原黑龙江省人大副主任,现任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黑龙江省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董浩为我校题词:建设高水平应用
型大学,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
10.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少将高世良校友为我校题词:六十载沧桑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 11.原厦门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潘懋元先生为我校题词:立足应用、服务社会,追求卓越、培育人才
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陈浩
一、教学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可替代性
我国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大致由三种类型的高校组成:高水平大学、地方公办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高水平大学已经形成了传统的观念,科研的积极性高,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不足;民办高校不重视教学改革,以经营、赚取最大利益为目的。
教学是高校生存运行的主线、本真、主旋律。没有了教学,高校就不复存在;教学工作搞不好的学校,就不是好学校;淡忘教学改革、或不能让教学改革有实质性突破,即使别的改革再热火朝天,也谈不上落在了实处,高等教育质的提升和超越就难以实现。高校要自觉地承担更大的责任、凝聚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把教学改革这一高等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改革切实抓起来,抓出大成效,促进教学质量大提高。
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真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学。教学改革何以成“难”?归因有二。一是主管部门和高校还不能完全把发展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还没有认清教学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提高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不能集中精力系统谋划思考保质量、抓教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未深刻认识保质量对保稳定的本质意义。二是受根深蒂固习以为常的旧思想观念束缚,全国性成体系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大气候尚未形成。管制式教育和灌输式、死背强记式教学已暴露出种种弊端,但还在大行其道;理论与实践脱节、教的学的与做的行的不一致、甚至相背离早已令人厌烦,但却难见大成效。
教学改革是一个大课题、一门大学问,它涉及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新旧体系的转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育人模式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这些都决定了教学改革是个大难题。但难也得改,而且应大改,不是小改;早改比晚改更主动,大改比小改更有效、更值得期盼期待。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审视教学改革,站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度审视教学改革,站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新要求审视教学改革,以往进行的教学改革实在都还有太大的差距。直至今日,对旧的教学或人才培养体系只是修修补补的改革已不能解渴。我们应把教学改革的目光投向更加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综合改革、整体推进、构建新体系上,把重点放在搞好顶层设计、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应制定引导有力的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教改积极性的重大政策举措,营造声势浩大、教改光荣的舆论氛围,促使人们对深化教学改革极端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新觉悟,激发人们对教学改革的高度兴奋、高度责任、高度 6
智慧。
二、教学改革不要抓大欺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但并不是把教学改革边缘化,并不是将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割裂、甚至对立起来。
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教学工作的全部就是育人。忽视教学工作就是忽视人才培养,就是对育人为本的背离。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求继续给力教育教学改革;离开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无从谈起。在高校,创新培养模式与创新教学模式,也可统称为育人模式创新,目的都在于千方百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果说,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主要在于管理层面的制度建设与创新,为创构新培养模式扫除障碍;那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于动员一线教育者的教改实践与实力提升,即在一线教书育人的教师对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但不应松懈,而且更应有力推进才对,只有两者互动真动,浑然一体,才能实现教学改革、模式创新的整体推进、开创新局。
改到痛处是教学,教学改革何以成“痛”?因为它戳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短处和软肋。高教界只有苦练内功,用心用情认真思考如何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等问题,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着力点,对教学改革进行全方位深入探索,整体谋划,有效破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难题,才能赢得更多信任与更大支持。
教学改革之“痛”,还在于深刻的教改,特别是旧人才培养模式,旧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的重大变革,还会带来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新 7
旧思维和方式方法的痛苦转型。转型就是创新,转型迟早会来,长痛不如短痛,早转早见曙光。没有大痛感,就不会有大手术、大变革的决心和动力,新思维、新路子也不会冒点风险去尝试。
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大力转变那些不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做法,包括改变强灌知识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提振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改变校内圈养、学习渠道封闭狭隘、教学管理落后僵化的问题,为师生创造更加灵活的学习交流机会,培养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心有主流文化、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特别是改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乏力,着力在选拔机制、培养方式、成长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让优异人才脱颖而出,等等。教学改革不是虚无缥缈的空谈,而是需要从一件件看似老生常谈的具体实事抓起。连教学方式方法老旧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育人模式创新?!能自觉把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理念逐项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就很了不起。
三、教学改革急需教师主体觉醒
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高低,是由其教师队伍的师德状态、教书育人能力和学术水平决定的。师德是为师之魂,有能无德会害人;师能是从师之本,有德无能会误人。当前,全国高校教师绝大多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但仍有少数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爱和责任”的缺失、心浮气躁、学术不端等。作为教师肩负着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开展适时恰当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实属必要。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教师主体急需觉醒。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着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真正关爱学生,严谨 8
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身后的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不愧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是引导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对僵化落后的旧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不改革创新,对学校来说,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大批创新人才都将受阻,对教师个体来说,教书育人能力的提升也会受限;三是引导教师教学与科研互动,发挥好科研育人功能,高校教师不搞科研,治学育人水平也难以上台阶,进入了科研,又能把科研优势和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做到以科研促进教学、促进育人水平提高;四是教师应该从教学细微环节入手,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与探索,不断提高育人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那才是好样的、值得引以为自豪的。
提高质量 内涵发展
——从国家精品课程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吴博
一、形势与任务
近5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高教质量30条”)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对提高质量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着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历 9
史新跨越。基于此,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
“本科教学工程”定位于本科人才培养,突出本科教学改革,特别是要针对高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建设,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
按照“突出重点、改革创新、继承发展、引领示范”的原则,“本科教学工程”在影响和制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上,选择五个方面内容重点建设:一是以质量标准建设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国家标准;二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专业结构优化与内涵建设,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三是以优质资源建设为保障,加强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四是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五是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关键,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二、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1.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课程教学面临诸多问题。一是课程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课型相对单一,研讨课、学科概论课、专题课、案例课、讨论课、项目课程、实验课、双语课、全英文授课、外教上课、竞赛辅导课等少,内容更新不足;二是合作教学、讨论互动不足,个性指导不够,作业检查不足,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资源缺乏,网络运用差,学习要求不 10
具体,考核不严格,存在混学分、混文凭的现象;三是教师数量不足,助教数量不足,教师教学培训锻炼严重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严重不足,教授上课不足、上课教授不足,一些教师的教学严重制约学生发展,存在混工分、混饭吃现象。
2.建设目标和内容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
(1)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建构
在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活动规律性和科学考量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师、学生、管理者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多个开放的环境中学习锻炼实践,重点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拓展人才培养过程开放性,实现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性,扩展人才培养手段丰富性。
(2)树立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先导
树立育人为本、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教育观念;树立通才与专才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学生主体选择,鼓励自主建构、个性发展;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标准
对照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 11
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求,建立可参照操作和测评、简明清晰的规格标准。
(4)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课程设臵要体现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学科专业属性和学校办学优势特色;课程整体结构要优化设计,使人文、社会、自然、工具技能和专业课程布局合理,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等之间的关系、扩大选修课范围;开放课程设臵,丰富课程类型,增加课程资源;重视通识课程、创业课程和研讨型团队学习课程建设;注重专业课程整合;增设能力培养类系列专题研讨及跨学科课程,如PBL、CDIO等,建立综合多学科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注重名师、名课,合作授课,协同建设与开放共享。
(5)构建开放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开放实践教学体系,使之贯穿育人全程,贯通课程内外,全面体现自主开放和创新;合理设臵基础性、综合性、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和实习项目。开辟自主研学途径,如学生自主选题申请立项、参加教师科研、学科竞赛、课外研学讲座、提交研学作品、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等;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形成从自主开放引导、基础综合训练、项目专题研究到自主研学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6)课程教学模式需要取得突破
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从教师灌输式教学向学生建构式学习转变;在教学形式上,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发现式教学转变;在教学空间上,实现从教室内向课内外一体转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讲授为主向研讨、双语、概论、项目、案例等新课型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从单纯工厂实习向技能、项目、竞赛等综合实践活动转变。
3.建设要点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其建设方案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两类课程与以“爱课程”网站为核心平台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
(1)精品视频公开课
精品视频公开课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以名师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内容为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
精品视频公开课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为建设模式,整体规划、择优遴选、分批建设、同步上网。
(2)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 13
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继续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服务。
申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须已在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和专家的好评,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三、建议与措施
1.重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申报、遴选和共享工作,尤其是2012年和2013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中的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工作。
2.抓好重点、转型升级、创新需求、更新内容、研讨交流、注重示范。
3.掌握要求、领会精神、注意研讨、创新机制。4.共同创建校、省、国家三级体制与机制。
第三篇:在庆祝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校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庆祝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校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水利部部长陈雷
(2011年9月25日)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在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时刻,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我们汇聚在郑东新区、龙子湖畔,隆重庆祝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校60周年。首先,我代表水利部,向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六十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六十年来为祖国水利水电教育事业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发展作出贡献的所有老领导、老教师、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亲切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对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改革发展给予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的河南省委、省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推荐阅读
天宫一号最佳发射窗口定为29日晚 飞行任务完成合练
中国高官详解援欧路线
周小川:国内货币政策基调未变 质检总局启动豆浆机专项检查 民间借贷疯狂 中国版次贷或爆发 陈光标贵州演唱会未发猪羊(图)组图:孙中山鲜为人知的妻妾儿女 网友又爆一官员女儿尤美美炫富
60年前,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水电建设百废待兴的历史背景下,在首任水利部长傅作义先生的亲自主持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前身北京水利学校应运而生,并与共和国水利水电事业同步发展。60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党的教育工作方针,秉承“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遵循“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践行“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与水利水电事业同发展,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60年来,学院始终站在水利水电高等教育前沿,坚持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求创新,培养了10多万名水利水电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遍布祖国各地、各行各业,铸就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生的优良品牌。60年来,学院始终突出办学特色,优化学科结构,拓展学科领域,强化学科融合,发展新兴学科,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农、经、管、文、法相互渗透融合、协调
发展的学科体系,呈现出重点学科与优势专业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60年来,学院始终致力于水利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得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项,为水利水电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60年来,学院始终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广大教职员工献身祖国的水利水电教育事业,躬行实践、无私奉献,为水利水电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六十载艰苦创业,六十载风雨兼程,六十载辛勤耕耘,六十载教书育人,六十载春华秋实,六十载桃李满园。华北水利水电学院60年奋斗和发展历程,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华水人的辛劳汗水,谱写了新中国水利水电史上浓墨重彩的壮丽篇章。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动水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水利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掀起大兴水利热潮,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实现水利更好更快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适应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要求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希望华北水院以60年校庆为契机,以水利人才培养为根本,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科研水平提升为突破,以校区资源整合为保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推动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为水利水电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一流高等院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优化治理结构,完善学科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出名师、育英才、争一流、创佳绩。
第二,突出办学特色,培养一流水利人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保持水利学科的办学特色,注重传播文化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相结合,培养创新思维与加强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造就更多优秀水利水电人才。
第三,注重科技创新,多出一流科研成果。大力开展事关国计民生和水利急需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提高水利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与地方、水利行业科研及企业单位的合作平台,强化与水利部所属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学治水、科技兴水。
第四,服务经济社会,创造一流办学业绩。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准确把握办学定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使学校的发展更加符合国家、地方和水利事业需要。充分发挥学院科技和人才优势,大力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和水利水电建设。
第五,坚持人才强校,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
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广大教师要切实肩负起光荣职责,以高尚的师德春风化雨、感染学生,以丰厚的学识授业解惑、培育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循循善诱、塑造学生,成为学生尊重景仰的良师益友。
第六,弘扬优良传统,建设一流校园文化。继承发扬学院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努力营造创新求实、教学相长的优良学风。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深对世界水利科技和水文化的了解,充分展示华水人的风采,树立华水人的良好形象,增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水利水电事业发展的希望。在这里,我想给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同学们提六点希望。一要志存高远。坚定政治信念,胸怀远大理想,立志干事创业,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书写多彩的青春,在投身水利、发展水利中点亮闪光的人生。二要修身立德。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要始终把握人生航向、塑造人生品格、提升人生境界,牢固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大力践行“八荣八耻”要求,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面对困难、挫折和荣誉,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要笃学勤思。倍加珍惜青春时期的美好年华,勤于学习,善于学习,长于学习,打牢学业根基,掌握专业本领,练就服务技能。同时,要多问多思,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培育创新求实品格。四要知行合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水情民情,了解基层情况和群众需求,在水利一线中砥砺品质,在服务人民中锤炼作风,在治水实践中学习新知,在破解难题中增长才干,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本领。五要开拓进取。始终保持昂扬奋斗的锐气、迎难而上的勇气、敢为人先的豪气,善于汲取养分,勇于革故鼎新,敢于挑战自我,不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生力军。六要甘于奉献。把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作为人生的不懈追求,勇于到复杂和艰苦的环境中经受锻炼,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奋进中不断成长。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薪火相传六十载,乘风破浪正当时。我相信,有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有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一定能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后,衷心祝愿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继往开来、繁荣昌盛!
衷心祝愿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安康祥福、事业顺达!
衷心祝愿同学们学业进步、不断成长,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庆祝建校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北京XXX大学建校五十周年。在这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各位长期关心和支持XXX事业发展的领导、嘉宾和校友们,带着深厚的情谊来到学校,给我们送来了真挚的祝福。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出席今天庆典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向远道而来的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也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诚挚的节日的祝贺!
为发展我国的国防科技力量,五十年前,新中国第一所XXX高等学府在这里正式宣告成立了。当初一片荒芜的土地,如今已变成焕发着无限生机与活力的美丽校园。北京XXX大学走过了她辉煌的半个世纪,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写下了精彩的篇章。这是一段见证和参与中国XXX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这是一段艰苦创业、严谨求实、团结奉献、敢为人先的奋斗史;这是一段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出高水平成果为己任的创新史。
自诞生之日起,XXX就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XXX就是国家最早确定的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又被列入全国14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九五”期间,她首批进入“211工程”。新世纪伊始,XXX又正式进入了国家“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quot;,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工程院共建。
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结构合理、学科齐全的办学格局,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已发展成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良好、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重要基地。
五十年来,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在这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至今,学校已经培养了8万名毕业生,校友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和世界各地。XXX学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奋斗和献身精神而为国人所称道。他们已成为航空、航天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一大批XXX校友已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和高级技术人才,许多校友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更有数以万计的校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是XXX的骄傲,XXX也以他们为荣!
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海内外所有的XXX校友,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五十年来,XXX始终以科研带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突出XXX特色,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攻关方面,显示出雄厚的实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XXX就研制出中国第一架轻型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 ”北京五号“等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接近或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新中国XXX科技史上的壮举。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学校立足国防、服务社会,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创造了3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累计荣获国家级奖励100多项,省部级奖励800多项,在航空、宇航、发动机、计算机、通信与电子、自动控制、新材料、精密仪器、机械工程、可靠性工程和管理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都位居国内或国际前列,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经过五十年的建设,XXX在综合办学指标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学术地位与水平,还是科研经费与成果,均居全国高校的前列。XXX已由最初的航空学院,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具有XXX特色,国内一流的工程科学技术大学,成为培养国防科技帅才和将才的摇篮,成为我国教育创新的重要基地。
五十年的奋斗,我们形成了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可贵品质;五十年的发展,我们造就了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优良传统;五十年的求索,我们坚持了锐意进取、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五十年的建设,我们发扬了团结奉献、爱国荣校的精神风范。五十年来,我们无愧于党和国家对学校的关怀与支持,无愧于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期望与关注。
同志们、朋友们,XXX五十年的辉煌已永载史册,新世纪的华章要靠我们继续书写。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高等教育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正身处于一场伟大的变革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继承和弘扬那些激励了我们半个世纪的奋斗精神的同时,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正视挑战,把握机遇,努力奋斗,实现XXX的跨越式发展。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学校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我们要再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奋斗,使学校办学的主要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把XXX建成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具有XXX特色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学。
面对这一新的奋斗目标,我们将分三个阶段,完成三方面的跨越式转变:这就是,从工程技术型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从以工为主向理工并重的转变,从多科性到综合性的转变。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学科建设规划,在继续发挥我校XXX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批对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标志性成果;培养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建设一批在世界科技与工程界有影响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我们要做好重点学科群的建设,通过努力,要使学校的综合实力稳居国内高校前十名,并进入世界知名大学的行列。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特别重视营造优秀人才的培养环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办学的现代化和规范化,要加快校本部、东南校区、新校区和学生公寓的规划与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宾们、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现代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所具有的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日益突现。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一定要融入时代发展的大环境,(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融入历史发展的大潮流。一所大学在为自己定位和制定目标时,必须兼顾国家的整体与局部、长期与短期两个方面的需要,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必须坚持教育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自我,才能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我们在焕然一新的校园里举行盛典,共同回首XXX光荣的历程,展望她辉煌的明天。我们要把XXX的五十华诞看作新的起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江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创新“的历史使命,努力建设一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 的新XXX。
让我们以XXX人特有的豪迈向世人宣告: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第五篇:在建校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1952年10月11日,迎着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朝阳,*诞生在诗圣故里杜甫草堂西侧的“光华村”。历经整整半个世纪,今天,在欢庆建国53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怀着自豪和喜悦的心情,隆重庆祝*五十周年华诞!芙蓉城里欢声笑语、彩旗飞扬,美丽的光华校园学友团聚、宾朋云集。在此,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和感谢光临盛典的各位领导、海内外嘉宾!欢迎各位归来的校友!
今天,我们亲身见证学校的盛世荣光,更加理解半个世纪成功的艰辛与欢愉。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经济和商科类院校与综合大学同步发展。新中国建立之初,高教部贯彻国家关于对“政法、财经各院系采取适当集中、大力整顿,加强和改造师资,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方针,将重庆大学、华西大学、贵州大学等综合大学的经济、管理类系科和成华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等共17所院校、系科,以成华大学为校址,合并组建成立*,学校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各前身院校悠久的历史沿革和丰富厚重的办学理念,在光华校园融合而成为一种新的大学信念与力量。“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优良校风影响至今。川财成立伊始,便成为当时师资力量强、办学规模较大的全国4所综合性财经院校之一。1961年,学院更名为成都大学,“文革”期间被迫停办,1978年*恢复,步入建校史上的第二次创业阶段。改革开放,春满神州,高等财经教育获得了空前快速的大发展,学校迈进发展的黄金时期。1980年学校交由中国人民银行为主管理,1985年更名为*,1995年起进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2000年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进入新世纪,面对着新的社会经济形势和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学校实施了更艰巨、更辉煌的第三次创业。
50年风雨,50年沧桑,*与国家经济建设同呼吸、共命运,经济兴则学校兴,经济衰则学校衰。**半个世纪的历史,就是我国高等财经教育从起步、坎坷到兴盛的历史缩影,就是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经济、管理科学曲折前进与发展的见证史,就是*十万学子与祖国荣辱与共、无私奉献的爱国史,就是*人承前启后、不懈奋斗的创业史。
光华校园,名师荟萃,桃李芬芳。建校之初,马克思《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和早期传播者陈豹隐,经济学家彭迪先,经济史学家汤象龙,金融学家梅远谋、温嗣芳,会计学家杨佑之、李孝同,统计学家刘心铨、高成庄,财政学家许廷星,工商管理学家吴世经,工业技术专家杨声,农业经济学家王叔云,人口学家刘洪康等,都曾勤奋耕耘于光华校园,精心培育学生,关爱激励青年教师,为我国经济管理科学和高等财经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们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人品情操、执教经验已经成为**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50年学府,师生代代相继、薪火相传。如今,刘诗白教授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为*经济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曾康霖教授在金融学说的系统研究及创立金融经济学的显著成就,何泽荣教授在国际金融领域及涉外经济专业建设中做出的突出建树,赵国良教授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做出的特殊成效,蒋明新教授在工商管理学前沿理论及其博士生培养上的优异成绩,等等,都已经成为**学科建设的可贵财富,显著地提升了学校的名誉和声望。他们亲自培养和影响的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承继传统、志存高远、团结奋斗、开拓创新、踏实苦干,已经成为今日**的脊梁。
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倾注心血,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届党政领导、全体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向辛勤培育人才、潜心科学研究的全体教师,向勤奋耕耘在管理、后勤岗位上的全体干部和职工表示衷心的感激和节日的问候!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光华校园这片热土上奋斗、奉献过的所有人!
5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1万各层次经济管理人才,他们中间有一批优秀的银行家、工商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为国家金融、经济事业及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更有大批毕业生在全国金融部门、工商企业、党政机关、各类学校和研究机构辛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同样令人赞叹的业绩。校友是**的品牌和声誉的有力见证人,学校为校友而骄傲和自豪!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向为国家经济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和才华的全体校友,向海内外所有**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学校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学科建设,注重经济与管理、经济管理与法学、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交融发展,成绩突出;注重提高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不断提高,名声远扬;注重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开展科学研究,成就卓著;重视依托国内经济学界、金融部门和工商企业的支持,先后邀请了几千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党政领导到校讲学,聘请了200多名学校及学院兼职教授,成效显著;重视加强国际教育与学术交流,与几十个海外大学、国外金融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几百名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影响不断扩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赋予财经院校历史性的机遇与条件,*紧紧抓住这种机遇和条件,在一个较短的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根源于**独特的大学精神。
多年来,学校历届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熔铸成了一种具有强烈感召力的奋斗精神——深切关怀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热忱关爱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高度关切*和学校自身的进步与振兴,从而凝聚成了“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炽热而隽永的**信念。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是半个世纪锤炼而成的大学精神。
正是凭着这种独特而可贵的**精神,学校几代师生齐心协力,历经50年的奋斗与探索,经过2次艰辛创业的历程,特别是经过“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改变了学科类别单
一、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简陋的面貌,将**建设成了一个拥有2万名各层次学生,基本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以金融为重点,经、管、法、文、理、工多学科相互交融,部分学科国内领先,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初具现代大学风貌的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我国金融经济人才和西部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财经各学科领域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始终立于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发展的潮头,创造了若干个位居前列的业绩:西部地区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财经类院校;金融学科在全国高校重点学科申报评审中名列第一,政治经济学是全国财经类院校该专业唯一的重点学科,也是西部地区高校唯一的理论经济学重点学科;西部地区首家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的高校;西部地区首家设立经济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后同时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地区首家试办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并获国务院学位办评审正式取得办学资格的学校;*地区唯一的全国本科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全国财经院校唯一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规模以及到金融部门就业的毕业生规模,居全国高校之首;国内首家与外国保险公司合作培养我国保险硕士生的高校;西部地区首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财经类院校;全国高校金融学科唯一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1993年以来承担的国家社科研究基金经济学类课题总数居全国财经院校和西部高校之首;中西部地区首次(2002年)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总决赛冠军的高校;拥有*地区经济、金融类文献资源最丰富的图书馆;全国首批实现网络光缆连结校内所有教职工家庭和学生宿舍的高校;学校出版社在西部地区高校中唯一连续3届被评为“全国良好出版社”;全国首批、*首家以银行贷款新建学生公寓和食堂的高校;*万人以上规模高校中首家实现学生公寓“421标准”;*省内唯一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的高校,等等。学校党委先后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这些骄人的业绩,彰显着**位居前列的整体办学实力,真实地记录了**人“建名牌大学,创一流业绩”的奋斗与成长的足迹,这是我们的荣耀与自豪,更是我们乘胜前进,再铸辉煌的基础!
半个世纪的成就与荣光,不但凝聚着所有*人的智慧和心血,更是党和政府、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的亲切关怀、社会各界与广大校友热情支持的结果。199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接见我校领导,希望学校加快建设与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金融、经济管理人才;李岚清副总理1997年为我校题词,勉励我们“为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作贡献”。中国人民银行主管学校20年,全面推进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特别对我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给予了宝贵的财力支持;教育部全方位地指导和支持学校办学工作,按照高等教育“国家队”的标准,全面促进我校面向未来的发展;*省和成都市党政领导热忱关心、积极支持学校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我校“211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及当前的温江新校区建设。在这举校欢庆的日子,我们要深切感谢各级领导!现在,我们可以郑重地说,*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1952年创立的*如今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一所重要学府,成为完成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支生力军。
相聚今日,是难忘的回忆和自豪的欣喜;今日相聚,更是希望的播散和力量的聚集。50年时光,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实属短暂。五十周年校庆,恰逢学校新创业的开端。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新时代和新形势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的经济和管理科学必将在世界上愈益产生独特的影响,中国的经济管理教育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我们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机遇,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欣逢盛世,激励进取,学校党委审时度势,充分发动全校教师酝酿筹划,提出了建设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重点大学,进而跻身于国际知名财经大学的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认真实践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思想,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及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地谋划学校的现在与未来,以国家“211工程”建设为龙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要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学科结构,努力提高学科整体水平;要更加卓有成效地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着力培养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坚持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开展科研的优良传统,为西部大开发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设,做出我们的重要贡献;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拓展与国外大学合作交流的领域,不断扩大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要加紧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注重提高教师的国际经济、金融与管理的知识水平;要进一步强化学校科学管理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最后,要继续加大教学科研设施投入,抓紧温江新校区建设,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新世纪、新*、新长征。我们深感使命之宏大、肩负之沉重,工作之艰难。天行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君当自强不息,**人历来有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征程需要我们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弘扬**精神,奋勇开拓,扎实苦干。有教育部和地方党政的领导、十余万校友鼎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必将全面实现新创业的奋斗目标!
光华日月五十载筑基础,盛世豪情新世纪写华章。我们正在书写着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历史,书写着勇于探索和进取的西部高校的历史。让我们共同祝愿*在第二个50年里,在发展中国的经济和管理科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取得更加骄人的辉煌业绩!
再次衷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