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浏览题
《马说》
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食马(sì)祗(zhǐ)
三、通假字
1、食马者 食通饲,喂,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四、重点词语解释
1、马之千里者 之:助词,无义
2、世有伯乐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只是 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 以:凭,凭借 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尽:吃没
8、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马鸣叫 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别,了解
五、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六、重点语句翻译
1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六、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 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七、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 “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第二篇:【原创】《马说》浏览题
《马说》浏览题
一、文学常识
1.“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 韩 柳。卒谥“文”,世称“韩文公”,由于他家是昌黎地方的望族,故他又称“韩昌黎”。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二、重点实词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故虽有名马[故]因此
(2)故虽有名马[虽]即使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是;[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奴隶人]仆役。
(4)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5)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
(6)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完。
(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食通“饲”,喂;[知]懂得;[能]能够。
(8)是马也[是]这。
(9)虽有千里之能[能]才能
(10)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1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得]实现。
(12)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哪里,怎么。
(13)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
(14)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材]通“才”,才能。
(1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
(16)执策而临之[执]拿;[策]马鞭子;[临]面对。
(17)其真无马邪[其]难道;[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从文中找出四个通假子并释义。
(1)食马者(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真无马邪(邪通耶,吗)
5.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现象。
A食(1)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2)食马者(食通饲,喂)
B策(1)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2)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三、写作目的6.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
7.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政治主张?
希望封建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现自己才能和作用。
四、写作特点
8.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五、行文思路
9.本文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六、内容理解
(一)用原文回答问题:
1.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的句子(本文的中心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必然性(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或表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因饥饿而无法展示自己才华的痛苦)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道尽了千里马“没世而名不称”之悲的语句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7.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辛辣的讽刺食马者平庸浅薄的语句)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9.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0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最能够刻画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典型动作和典型语言)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4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5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6运用设问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7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8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一食或尽粟一石。
19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0本文的主要结论(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21本文的主旨词:不知马。
22.文中哪句话包含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二)问答题
1.文章第一段写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作用?
答: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这段的作用:提出问题,强调伯乐的重要性,为下文“食马者”不知马张本。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说明了什么?作用怎样?
答:点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作用:是论证的中心论点,领起全文。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愤世嫉俗之情。
4.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本文中有什么深刻含义?①“千里马”喻“人才”:
②“伯乐”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
③“食马者”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5.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答:不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6.第二段的内容怎样?
答: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7.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8.“一食或尽粟一石”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
答:夸张,目的在于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与众不同,为下文食马者的无知表现蓄势。
9.第二段的四个“不”句的根源是什么?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根源是食马者的无知。目的是激发人们的不平感,表达千万有才能之士的悲愤。
10.这段从哪个角度论证了什么道理?这样论证的目的是什么?
答:从反面论证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目的是强烈地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1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答: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2.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总结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13.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即三个“不”句。
14.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15.这段用三个“不”写出了食马者无知愚妄的表现,从中写出了食马者怎样的特征?这三个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答:平庸浅薄。
排比。
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愚妄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元惰的嘲弄。
1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食马者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答:洋洋自得的神情和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
17.请就本文第③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答:本段文字先以一组排比句刻画了”食马者“浅薄、愚妄,无知的丑恶,字里行间有作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然后点明全文主旨”不知马“,总结全文。
18.本文描述了”千里马“怎样的悲惨遭遇?有什么作用?
答:①”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衍之间“,揭示人才终生被埋没,才能不得施展的命运。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了人才因“饥饿“而无法展现才能的无可奈何的痛苦。
1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答: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20.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2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答: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三)开放性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答: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那么,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2.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答: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3.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答: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5.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答: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6.请你联系本文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相关内容,来谈一谈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答: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的命运掌握在”伯乐“的手中,”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即如韩愈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难得的”千里马“,可是他在那个时代的官场上却几经沉浮,身不自己,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在无可奈何中也只好做个”闲人“,空叹”何夜元月,何处无竹柏„„“了。
7.在当今社会,你如何看待”千里马“的命运?
答:在当今社会,”千里马“虽然也需要”伯乐“,但与封建社会相比,二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千里马“的命运不再掌握在伯乐”的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为当今社会为“千里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你是货真价实的“千里马”,机遇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天,你也可以自己去敲开机遇的大门。
8.如果你是人才,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没有伯乐的发现,你将如何呢?答: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敢于毛遂自荐。努力充实自己,开创自己的天地。(围绕自强、自信、自荐)
9.请你谈谈学习此文的感受。
参考答案:围绕“在成才的道路上,没有伯乐的情况下,应该自觉地完善自己,把握时机,努力充实自己,充分展示自己”来答即可。
10.对联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九方皋。
策马从其道,育才养以德。
无才难做千里马,有志可成万里驹
8. 2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答()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答()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答()
(4)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第三篇:《马说》对比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
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千金市骨》)
[注释]君人:君主。涓:宫廷里侍从人员,太监。安事:何用。捐:丢掉,白白扔掉。
期年:十二个月叫“期年”,即一整年。三:好几匹。言其多,不是确指。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①马之千里者②千里之马至者三B.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买其....
首五百金
C.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反以报君D.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而捐....
五百金?
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与“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执策而临之B.食之不能尽其材 ..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所 求 者 生 马 安 事 死 马 而 捐 五 百 金?
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5.《马说》表达了韩愈对现象强烈的愤慨之情。《千金市骨》用千金来购买千里马的头骨,比
喻。(2分)
第四篇:陋室铭浏览题
《陋室铭》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主要是歌颂功德、记录行为,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用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⑴全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描写陋室环境的语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⑶室中人交往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⑷高雅室内生活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⑸点睛之笔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⑹室中人不受世俗羁绊句:无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⑺室中人以古代名贤自况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⑻与“时人莫晓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⑼古人很重视环境对人成长的熏陶作用,文中就有表现主人因品德高尚而居住环境清幽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0)陋室主人品行高尚句:惟吾德馨
(11)文中彻底否定陋室不陋的句子:何陋之有
(12)本文写主人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3)文中三处虚写句: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②往来无白丁③无丝竹之乱耳
(14)作者融情、景、人、事、理、物为一体,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15)描写陋室清新、幽雅、恬静,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作者写的是陋室,但却不从描写陋室入手,而先写山写水,这样写有何目的? 这是比兴的手法,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类比推理,以虚衬实,引出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开篇四句“山不在高„„有龙则灵”运用了比兴手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请你结合文中涉及到的名贤来印证这一哲理。(结合课外积累的与此相关的事例也可。)
不能看事物的外表,更重要的是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从而印证了陋室之所以“不陋”是因为“德馨”。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的?这几方面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征?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1)、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室中生活;(2)、雅(3)、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上”、“入”两字用的生动传神,分析其作用。
“上”、“入”两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人格化,活泼而有生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7、本文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 积极进取,乐观、正直、向上,敢于批评,志同道合,对自己成长有利的朋友。
8、作者笔下的居室宁静、雅致。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调素琴,阅金经”展示给你的画面。
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阶上一片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里,帘内满目青葱。在简陋的房子里,有人在尽情地弹琴,吟着诗经。
9、“调素琴”表明作者喜爱音乐,下文却说“无丝竹之乱耳”,二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前者是指悦耳的声音,暗示作者在陋室中自得其乐,独善其身;后者指不悦耳的、无意义的、灯红酒绿中的声音,暗示作者不与官场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这两者不过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同一个问题作描写抒情罢了。
10、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杨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11、文中为什么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进一步说明只有居室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了,同时也表明室主人以名贤自况。
12、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用意何在? 说明作者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13、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在内容和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
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与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呼应,是画龙点睛之笔。
14、文章以比兴开篇,引出“斯是陋室”,而篇末有以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结,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表达? 居室本身确是陋室,但在作者心中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之人有品味,生活有情趣,自己的品德高尚,陋室自然就不陋了。
15、文中作者在描写自己的陋室生活时,重点描写了陋室中有“鸿儒”,“调素琴,阅金经”,同时也相对写“无丝竹”、“案牍”,作者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表现了自己渊博的学识,高雅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节操。
16、本文托物言志。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写出作者借陋室要所言何志? 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现实的讽刺。
17.本文虽题为“陋室铭”,但极力表现的却是“陋室不陋”,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陋室”“不陋”?
作者主要是通过写陋室的环境和陋室主人的交往、生活情趣,以及用古人自比,表现陋室主人的“德馨”,从而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8、作者幽居陋室而独善其身的做法,你是如何认识的?
作者这样做是固守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情操,不肯向世俗妥协的表现,但一味的躲避也显得有些消极。
19、历史或现实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列举两个。
(1)、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2)、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20、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有深刻但内涵,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文章结尾但问号更是给人们很多思考。读罢此文,你从刘禹锡身上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事但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身处逆境,但仍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并且始终以一颗淡定从容之心面对生活,可以看出作者但高洁品行与广阔的胸襟。他对道德的要求与坚持不仅值得我们学习,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21、根据文章内容,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1)闲情可调素琴,逸致能阅金经。(2)君子居陋室陋室不陋,仙人留青山青山常青。(3)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4)陋室一间天地阔,读书万卷古今香。(5)高山有名因山在,潭水显灵缘龙居。(6)志雅趣雅陋室雅,才高艺高品德高。
2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⑴有仙则名(出名或著名)⑶斯是陋室(这)(简陋的房子)
(4)惟吾德馨(只)(指品德高尚)(5(6).弹或调弄)(不加装饰的琴)(7)耳(①琴瑟等管弦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扰乱)(8)(公文)(使……劳累)(身体)(9)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大)(旧指读书人)(10)阅金经(阅读)(佛经)(11)孔子云(说).
第五篇:《陋室铭》复习浏览题
《陋室铭》复习浏览题
1、概括本文的主题:
1、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作者一生的遭遇可谓坎坷多难,怀才不遇,虽然身居陋室,却不改高洁的品格,对他的这种行为,你是怎样看的?
6、刘禹锡身居陋室,却不慕荣华,他的高雅淡泊,源于他具有高洁的品格,而这种品格正是一个有才华而又具有广阔胸襟的人所应具有的。在现今社会,为一己之私利而贪赃枉法贪慕荣华的人还是存在的,因此,提倡刘禹锡的这种不为私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我们应大力提倡。
7、请谈一谈你读《陋室铭》后的感受?
7、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高洁的情操。
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方法?你如何理解这个句子?
8、对偶。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这是极言环境之雅。尤其一“上”一“入”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一“绿”一“青”衬陋室别致宁静。
9、“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9、反面虚写。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10、本文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各突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
10、①陋室环境:恬静雅致②交往人物:格调高雅③室中生活:情趣脱俗
11、对刘禹锡陋室之中独善其身的做法,你是如何认识的?
11、作者这样做是固守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情操,不肯向世俗妥协的表现,但一味躲避显得有些消极。
12、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何在?
12、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14、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何作用?
14、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收束全文,照应上文。
15、请就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15、①写法上:一是托物言志,本文借陋室颂扬“吾”之“德馨”。二是反向立意,写陋室只字不提如何陋,却从反面不陋谈起,归到何陋之有。
②内容上: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结尾以古代名贤自比,也表达了他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6、文章以哪二字扣题,以哪二字统领全篇?
16、①陋室②德馨
17、“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文中有何作用?
17、开篇点题,统领全篇,点明主旨。
复习浏览题八上《陋室铭》第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