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笔记整理
马说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 柳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4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凭,凭借)(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 食马者(通“饲”,喂)8 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
1食马者(“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1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17.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18.分别概括123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2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答()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B.饲养人
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答()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答()
(4).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2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24.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25.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6.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27.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第二篇:《马说》
导入: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唐代韩愈写的一篇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指导朗读
2、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二、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三、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四、指导朗读及字音
五、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4、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5、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得议论方法。
六、梳理结构与探究课文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问题分析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七、拓展延伸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八、当堂训练: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解释加点词:伯乐
2、划停顿: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
3、翻译句子:
4、阅读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九、活动迁移: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总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马。
第三篇:《马说》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地背诵出《马说》。
3、在反复诵读中,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通过自主研读,结合老师的补充材料,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全体学生先默读两遍附文《骥遇伯乐》,然后大声朗读三遍,注意节奏。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设计说明:首先,用小故事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多遍的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增强对附文大意的理解、体会。再者,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复述能力。)
2、解读标题,复习“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大屏幕显示)
3、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先集体背诵《爱莲说》,再初读文本《马说》。(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背诵《爱莲说》,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对《马说》的全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去除陌生休状态,是对文本探究前的热身。)
(三)再读课文,读出文意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手头的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它们在文中的意义;标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笔记或课文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2、然后就近交流,以解决你阅读中的问题,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每个学生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内容。
4、全班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模仿,通过模仿纠正字音、句读的错误,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5、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起示范作用,并由他们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课前可进行朗读指导,特别是个别指导)
6、全班再齐读,再次加深对文意的感知。(要求读得通顺,不读破句。)
(四)研读课文,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韩愈生平经历资料的情况,有意识地将搜集的资料引到本文的创作背景上。
2、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搜集到的相关材料,教师加以解释、引导,加深学生对作者当时创作背景的认识。
3、每一个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各自大声朗读,有情感地朗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大屏幕显示问题):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设计说明:朗读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融入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仔细品读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教师从旁点拨。
5、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重音和语气,要读得响亮、沉稳、流畅。可采取以下方式来读:个人朗读,集体评议;小组内互读、互评;朗读挑战赛(教师也可参与);男女生竞读。
(设计说明: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朗读中增强文言语感,加深对作者心境的体会。)
(五)深入文本,读出意趣
1、边读边画,画出能传达作者心境、情感的词句,指出:
哪些词句附着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要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并说说你这样推断的理由。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但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3、师生一起背诵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要求背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设计说明:此环节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句子的不同语气。)
(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大屏幕打出提示内容)
你还知道哪位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写下了什么作品?作品什么内容?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梳理这类作家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
(七)本课小结,教师寄语
怀才不遇自古有之,人生不如意事也是十有八九,但幸福与苦难总是同在,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时,千万不要丧失信心与希望,学会珍惜一切,因为磨难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有力。希望每位同学通过磨炼,都能如愿地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布置作业:
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心情。
(设计说明:设计具体的、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话可说,并有所得。)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托物寓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设计说明:我的板书力求直观对称,突出重难点,高度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篇: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一、课前预习
1、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或是谚语吗?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前泼水、马瘦毛长、一马平川、驷马难追、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春风得意马蹄急 踏花归来马蹄香 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___韩愈___,字_退之_,___唐__代___散文______家、诗人。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韩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__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
3、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4、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7、翻译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整体感知: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 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思考以下问题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2)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2)
思考:
A、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千里马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3)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2)
思考巩固:
A、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哪句话揭示了全文主旨?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其真不知马也。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3)
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4)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4、读课文,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二)合作探究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三、课内拓展
1、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2、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请举例说明。
堂堂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③.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④.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⑤.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课后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蝂,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卬ánɡ:高举着头。②踬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
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辄持取()
苟能行()
又不艾()
人或怜之()又持取如故()亦以病矣()
2、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3、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4、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大其禄
第五篇:马说教案
马 说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 本原因。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
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4、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真才实学,树立报效国家的远
大志向。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出示课堂小检测)
二、正课:
1、整体感知课文:(思考)
①提问: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③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
东塔初中 勾春文 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①全班女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②伯乐不常有,造成了千里马怎样的命运?在课文中找出原句。(“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③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怎样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④表现了作者对千里马的遭遇怀有怎样的情感?(无限惋惜)
⑤带着这样的情感,自由读一读。⑥点评。
3、小结: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指出了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无伯乐。
过渡: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作者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
4、男生齐读第二段:(思考)
①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食马者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 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怎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一反问句,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此刻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愤慨)试带着这样的语气读一读。(点评)
⑤总结: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马者的无知。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女生领读。①哪些句子写出了食马者的愚昧无知。
②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小结: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③作者对食马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④此段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嘲讽)⑤试带着这样的语气读一读。点评
三、教师小结: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托物寓意”)。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这篇文章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主题小结:文章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四、迁移:
作为学生成为“伯乐”的机会不多,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千里马”,在我们遇到伯乐之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交流:如何做一个人才?
为成为人才做准备:聪慧的头脑,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行,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抓住机遇展现自己的才华,如果你的才华未被发现,完全可以毛遂自荐。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作用,但千里马也需要及时主动地展示自已,不能被动的等待。
五、能力提升
我认为人才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应具有“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的博大胸襟,应具有“ 三人行,必有我师 ”的虚怀若谷,应具有“ 淡泊以名志,宁静以致远 ”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