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二语文复习要点
初二语文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运用了散文句式直抒心中郁结,突出诗人忧愁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开怀舒畅的豪情的句子: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称誉李云文采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自信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出了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极度忧愁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想借逃避现实而不愿同流合污的激愤之词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7、《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出诗人对现实不满,想超脱现实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7、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8、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9、根据文意,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方法是知人善任。
10、《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三段,我觉得作者主张对于像“千里马”那样的人才,要合理使用,正确对待,充分理解。“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11、《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我的意见是用问号是表示引起大家的思考;用句号是表示这种现象是事实普遍存在的。
12、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渴望自己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任用;希望统治者不要埋没、摧残人才(或要识别、任用人才)
1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14、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5、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6、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万马奔腾马到成功一马平川老马识途车水马龙马不停蹄
17、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18、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辱于奴隶人……不以千里称”的命运。
19、“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
20、选段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实际上是讽刺了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感情: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理解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对未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现在人们常赋予其新意: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作用分别是: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二)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诗歌感情:借用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5、理解“东风”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东风”不仅仅指自然界的风,而且指能使人建功立业的机遇。
②这句话的原意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深层含义是:要想建立一番事业,得有一定的机遇。如果不具备机遇,即使英雄人物也一样无能为力。
(三)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感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7、“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而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8、“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翻译: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9、“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前面的“惶恐”“零丁”表示地名,后面的表示心绪。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
10、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总有一死,我愿留取忠心永垂史册。这句话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四)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内容及感情: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表达了诗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1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惟愿彼此珍重,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诗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胸怀。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3、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14、“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用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用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15、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做的概括与评判。
第二篇:初二物理复习要点
初二物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
lmin=60s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光和眼睛
一、光的传播
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瞄准等。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最快的,真空中的光速c=3.0×108m/s,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二、光的颜色
1、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这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
2、色光的三基色:红、绿、蓝;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发射的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决定的。颜料三原色是:品红、黄、青。
三、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有两类:一类是镜面反射,反射面是光滑的,如黑板“反光”;另一类是漫反射,反射面是粗造的,如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成像规律: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5、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如:汽车的后视镜,公路拐弯处的反光镜,主要作用是扩大视野;还有凹面镜,如: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罩,作用是使光汇聚起来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它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骗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空气垂直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
0°
3、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看不见的光
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红外线,它用于红外夜视仪,红外线测温仪;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叫紫外线,紫外线验钞机。
六、透镜与凸透镜成像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凸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凹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凸透镜的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用字母“F”表示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1)焦距:用字母f表示,是指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物距:用字母u表示,是指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是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字母v表示
(2)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应用列表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
u>2f
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u=2f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f
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
u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① 照相机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② 投影仪利用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③ 放大镜利用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七、眼睛与透镜 1、眼睛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眼的屈光本领过强,或眼轴偏长,来自物体的光成在视网膜的前面。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3、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眼的屈光本领过弱,或眼轴偏短,来自物体的光成在视网膜后面。近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第四章:我们周围的物质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质量不会因为物体的位置、形状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 (mg)等。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常用太平测量质量。常见的工具还有台秤、磅秤、电子秤等 4、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1)称量前要把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游码应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天平就平衡了。 (2)称量时把待测物体放到左盘,法码放在右盘,取法码时要用镊子 (3)读数时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法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刻度的质量 5、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所含质量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和位置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状态有关。 2.密度公式:ρ=m/v 单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g/m3=1X10-3g/cm3。 6、物体的密度的测量 (1)一般固体密度的测量 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②向量筒中注入适良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③用细线系住固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水和固体的体积V2;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固体的密度。 (2)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 ①用烧杯装入一定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漫漫地注入量筒中,记下倒入液体的体积V;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2,求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液体的密度。 第五章物质、新材料、粒子和宇宙 一、物质的物理性质 1、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具有许多不同的性质。如物质的磁性、物质的导电性、物质的导热性、物质的硬度、弹性、质量等。 2、物质的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3、物质按导电能力的不同分为: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导体是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绝缘体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如硅、锗等材料。 4、物质按导热性能的不同分为: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热的量导体:如金属;热的不良导体如塑料等 5、物质的硬度:硬度大的物体能够划破硬度小的物体的表面 二、新材料 1、纳米材料:是指纳米尺度的材料,纳米是长度单位大小为 2、超导材料:是指在低温环境下,导体的电阻突然变为零的材料 3、形状记忆合金:是指受热后又会恢复原来合金 4、隐性材料:隐性材料能将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大部分吸收,反射回去的却很少 三、粒子和宇宙 1、分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直径的尺度数量级为10-10m=0.1nm2、原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组成3、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发现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间的距离有关。 4、光年是天文学中的长度单位,它表示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9.4605×1015m 初二语文复习(课文默写)一、四篇古文 《马说》 1、概括全文主旨的语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揭示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的语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语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写“食马者”糟蹋千里马的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用反诘和感叹凸显文章主旨的语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优秀的人才常常需要识才的智慧去发现,韩愈发出人才常有而发现人才的人不常有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陋室铭》 1、点名短文主旨的语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自然环境优美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之景) 3、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之人) 4、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之事) 5、从反面表现主人厌弃世俗生活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与“时人莫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甘于敝衣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通过现在学生学习学习条件优越与自己学习条件艰难作对比,揭示出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3、表现作者求师之难的句子: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写太学生活条件优越的句子: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5、写太学生学习安心的句子: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6、写太学生求师易的句子: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7、写太学生可以博览群书的句子: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8、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9、写作者严寒抄写不辍的句子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桃花源记》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令渔人陶醉的生活画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类似的句子: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二、五首诵读欣赏诗歌 《渔家傲》 1、写塞下秋景肃杀悲凉的句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表现壮志难酬有家难归抑郁情怀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将士们寒夜戍守艰辛的句子:羌管悠悠霜满地 4、透出军事态势严重的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抒发爱国的情怀,思乡苦闷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天净沙 秋思》 1、萧瑟凄凉意境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既写景又写人的句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用典故的两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新陈代谢万象更新的规律的句子沉舟侧畔千发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表示振作精神,投入生活中句子: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表明被长期冷落的不满的句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无题》 1、用凄楚之景,渲染离别气氛的句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写自己对爱人至死不渝深情地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虚拟手法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句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表达诗人愿望的句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夜雨寄北》 1、借凄凉秋夜雨景写客愁旅况的句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遥想异日重逢,话巴山夜雨的句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三、七首专题诗歌 1、《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2、《池鹤》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用比喻手法写鹤色彩美的诗句是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写池鹤鸣声美并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的诗句是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3、《迎燕》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表现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诗句是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宛若“微雨飞燕”图,写燕子忙碌的诗句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4、《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与“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美学道理一致,突出花蕾娇艳动人的诗句是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表现海棠格调品位之高的诗句是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5、《题红叶》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表现诗人憧憬自由生活的诗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6、《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中以景喻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衬托旅思乡愁的诗句是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7、《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用芳春秾丽的景色反衬早春的清景,表现对早春的喜爱之情的句子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四、课文中补充名句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4、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6、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五、自读课本名句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 4、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7、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8、近水楼台先得月。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2、前车覆,后车戒。 1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6、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17、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8、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19、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20、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21、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22、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4、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6、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7、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2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30、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初二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复习提纲 一、积累运用 (1、2)题第一单元、第五单元易错字音、字形(字形以四字成语为主)考查 (3)词语使用正误判断 (4)病句判断 (5)文言文、古诗默写(课后前两首) (6)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二、综合性学习 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 仿句 三、阅读理解 (一)(1)给新闻拟标题 (2)补充对联 (3)理解加点词 (4)联系实际谈感受 阅读理解 (二)(1)补充小说故事情节 (2)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3)理解词语含义 (4)理解小说标题含义 (5)评价人物形象 (一)文言文阅读 1、学过的文言实词 2、词语辨析 3、翻译句子 4、文言文拓展 (二)古诗词知识点考查: 1、理解句中重点字词 2、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四、作文:记叙文 初二语文期末总复习之说明文专题 (一)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衣:“快速时尚”导致浪费 ①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从1990年到2005年,全球纺织品产量从4000万吨升至6000万吨。其中“快速时尚”趋势对纺织品生产和消费激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衣服便宜了,消费者穿过几次就丢掉。但便宜衣服通常以人造材料制成,它们由石油化工原料合成,在这一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远远超过天然织物。而且,这些人造材料难以回收使用,自然降解也需要很长时间。食:少吃牛肉 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18%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肉类排气。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有关“食”的碳排放是如何重要。而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又是最多的,每生产1公斤牛肉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6~6.8公斤二氧化碳。此外,饲料的生产以及饲养牲畜的农场排出废物也都要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德国健康杂志报道称,如果饮食中有三成热量是来自红肉(猪牛羊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肉类)或乳制品,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485.1公斤,而对应的白肉(鸡鸭鱼等)一年排放量约为1054.2公斤。住:盖节能房用再生纸 ③在寒冷的冬季,建筑取暖系统无疑将消耗大量能源。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未来3年北爱尔兰将建造50多套社会福利房,它们的节能效率超出平均水平75%。 ④在“住”的领域要减少碳排放,不仅包括房屋设计,房间里的各种设备也同样重要。例如冬季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度,夏季调高2度,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公斤;其实卫生纸也有讲究,《新科学家》提倡用100%再生纸做的卫生纸,“尽管它用起来没那么舒服,但每吨再生纤维可减少1.5~2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行:绿色交通 ⑤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来源是交通。 ⑥在欧洲,交通对能源消耗占到整体能源消耗量的20%~30%。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第一步就是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1.作者为什么要写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2.文章第②段划线处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作用? 3.文章第⑥段加点词“近”能否去掉,为什么? 4.除了文中提到的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还知道哪种碳排放方式?举例说明。 5.对于如何减少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你还有哪些想法?(文中涉及的除外) 识别人脸的技术 (二)①现代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视频采集设备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对其脸部的五官位置、脸型和角度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和自身数据库里已有的范本进行比对,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这是一项高端的计 1 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②在全球范围内,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人脸识别的优势在于其自然性和不被被测个体察觉的特点。所谓自然性,是指该识别方式同人类(甚至其他生物)进行个体识别时所利用的生物特征相同。人脸识别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人脸来区分和确认身份的。不被察觉的特点会使该识别方法不令人反感,并且因为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不易被欺骗。相对于指纹识别而言,人脸识别还具有非接触式(非侵犯式)的特点,因此更加友好、自然,更易被人们接受。 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④在公安刑侦领域,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机场或车站安装人脸识别系统,通过查询目标人像数据寻找数据中是否存在重点人口基本信息,来抓捕在逃案犯;或者在商场、体育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对人群进行监视,以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 ⑤目前,人脸识别技术还逐渐从公安刑侦领域,推广到民用市场,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如具备有人脸识别功能的防盗门也被推向普通老百姓家庭。人脸识别系统防盗门配有特殊的液晶显示屏。这个显示屏实际上是一台小型电脑,数据库就建在这里。厂家上门安装时,工作人员会用一个摄像头对主人的脸部骨骼进行扫描录入,再将主人的脸部骨骼生成几千位的密码,然后将密码数据库存入防盗门的数据库中,当主人回家时,只要在门前一站,具有自动感应功能的液晶显示屏就会显示门前的人的脸部,防盗门立即开始识别。一旦确认来人是这家的主人,防盗门就会自动打开。再如利用人脸识别辅助信用卡网络支付,以防止非信用卡的拥有者盗用信用卡等。 ⑥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随着我国向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迈进,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了解和认识也将逐渐增进,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而人脸识别技术和识别系统的性能也将在不断发展中日益完善,更好地服务大众。 1.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 2.人脸识别技术有哪些特点?(3分) 3.人脸识别技术有何明显优势?(2分) 4.选文第⑥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逐渐”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2分) 5.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请你发挥想象,另举一例说明人脸识别技术还可运用在哪些方面?(3分) 夏至 (三)①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 ②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③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④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⑤在夏至节,浙江金华地区有祭田公、田婆之俗,即祭土地神,祈求农业丰收。为防止害虫发生。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时三天,二时五天,末时七天,此时最怕下雨。而在多旱的北方则流行求雨风俗,主要有京师求雨、龙灯求雨等,祈求风调雨顺。 1.结合文本,说说夏至这天具有什么特点? 2.过了夏至,华南西部的气候有什么变化? 3.文章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用来说明什么? 4.文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找出两种,抄写下来,具体分析其作用。(4分)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四)①几乎每一届世博会,都会出现一座经典的建筑。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最可能成为经典的就是中国国家馆。 ②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③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 ④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建筑面积46457平方米,高69米,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地区馆高13米,由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组成,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水平展开之势,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⑤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此外,中国馆红板选用金属材料,采用灯芯绒状肌理方案,不仅为中国馆穿上了更具质感的“外衣”,也为原本张扬、跳跃的红色赋予了稳重、大气的印象。 ⑥在中国馆的地区馆屋顶平台上,2.7万平方米的城市空中花园“新九洲清晏”,将为中国馆承担起人员疏散、公共休闲等多项功能。新九洲清晏之中,不但浓缩着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造景技术,更蕴藏着中华智慧和东方神韵。“九洲清晏”为北京圆明园40景中的一景。“新九洲清晏”以九处园林景观寓意九个岛屿。“新九洲清晏”之“新”体现在相关命名和意义上。作为中国馆主体的国家馆,位居“新九洲”之首,以“雍”命名,取“和谐”、“本”、“宗”之意;其他八洲依据地势和气候分别为“田”、“泽”、“渔”、“脊”、“林”、“甸”、“壑”、“漠”,这些都是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每一个小洲上都会有代表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布置。游客们穿梭其中,就好比在微缩了的神州大地上漫步。. ⑦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 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观众观众置身其间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 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后大概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 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各指的什么?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中的”“此”指代的是“形状酷似一顶古帽”。. B.“游客们穿梭其中”中的“其”指代的是“中华大地”。. C.“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指的是“中国馆的设计”。. D.“观众观众置身其间”中的“其”指的是“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 2.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应该删去的一项是() A.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最可能成为经典的就是中国国家馆。.. B.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 .. C.也是中国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D.国家馆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后大概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 3.下面对几段文字大意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③④三段文字说明了中国国家馆的外观形象。 B.第⑤段文字说明的国家馆“中国红”的精心挑选与视觉效果。 C.第⑥段文字说明的是地区馆屋顶平台上的“新九洲清晏”。 D.第⑦段文字说明的是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先进科技成果,体现了环保节能的理念。 4.下列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文来看,文章主要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在中国国家馆的。 B.把中国国家馆称为“东方之冠”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其外形特点。 C.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从一个方面具体说明了中国馆设计中环保节能的理念。 D.第⑦段文字的段内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然后再总说。第三篇:初二语文复习
第四篇:人教版初二语文月考(一)复习要点
第五篇:初二语文复习说明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