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弈论有感

时间:2019-05-13 01:3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博弈论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博弈论有感》。

第一篇:读博弈论有感

读博弈论有感

《博弈论》是我很久之前买的书,翻了一下就丢在一边,最近几天因和同学互相洗刷不赢,我决定认真读一下这本书,一读才知道,生活中充满了博弈,我也渐渐地被它所吸引。书的封面写着: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我的目的也是它,让我在生活中获得更好的结局,至少让我有副好口才。

博弈论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科学。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他的决策行为可能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理解,比如2006年的超级女生冠军是尚雯婕,有人提出疑问:他没有安又琪出众的外表,没有李宇春倾倒观众的舞台魅力,没有谭维维”无可挑剔“的唱功。那她凭什么夺冠?而这就反映出疑问者对博弈论的不了解。这个冠军本来就不是尚雯婕一个人得到的,而是主办方湖南电视台、天娱传媒、参赛的女生们、电视观众、媒体、各女生的”fans“等方方面面共同博弈的结果。

有人还认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还出现了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的可能:某些得分较低女生的”fans“,联手对付得分较高的女生;得分最高的选手联合肯定无望出线的选手以巩固地位,防止次高选手反超。

然而博弈论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它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决策时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可以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思想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回到正题,我怎样才能把博弈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囚徒困境,当我们处在囚徒困境的时候我们的策略处于占优策略,博弈在所有参与者选择占优策略的基础上达到均衡。而对于参与者中的”我“来说,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抛给对方选择,选择分为有益、无益无害、有害,加大选择风险。比如当我们处于劣势时,报复的方式就能起到有效地震慑的作用。而参与者的选择多半是无益无害的,即便有益的部分很吸引人,但人们总是不愿承担风险的,因为有害的伤害是巨大的。

第二篇:读博弈论有感

读博弈论有感

博弈论的目的是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揭发,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享受博弈论的分析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博弈论的 思想既然来自于现实生活,它就可以高度抽象化的用数学工具来表述,也可以用日常事例来说明,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

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是这样的:在什么情况下零大于二,二大于五,五又大于零?

答案是:在玩石头剪刀布游戏的时候。

博弈,就是用这种游戏思维来突破看似无法改变的局面,解决现实的严肃问题的策略。在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在特定条件下争取其最大利益,强者未必胜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无出头之日,因为在博弈中,特别是多个参与者的博弈中,结果不仅取决于参与者的实力与策略,而且还取决于其它参与者的制约和策略。事实上,博弈过程本来就不过是一种日常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图从而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而所谓博弈就是行为者在一定环境条件和规则下,选择一定的行为或策略加以实施并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论用途很广。但正如上文所讲,博弈论原是数学运筹中的一个支系,其研究运用了种种的数学工具,一般读者如何能掌握呢?

这里在在着一个矛盾。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是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另一方面,数学似乎成了博弈论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之间的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面对这条鸿沟,很多人的反应要么是耸耸肩膀走开,少数人会企图通过学习数学来渡过。但是这两种反应都忽略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一个不会编程的人照样可以成为电脑应用高手一样,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

孙膑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但是这并不影响他通过运用策略来帮助田忌赢得赛马。

博弈论首先是我们思索现实世界的一套逻辑,其次才是把这套逻辑严密化的数学形式。博弈论的目的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说到底毕竟只是把博弈论当作一个分析问题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来简化问题,使问题的分析清晰明了也就够了。

另一方面,博弈的思想既然来自现实生活,它就既可以高度抽象化地用数学工具来表述,也可以用日常事例来说明,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本书作者所做的一切努力,正是试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及运用,并且寻求把这种智慧来指导生活决策的方法。

阅读本书,我们除了了解到令人震撼的社会真实轨迹之外,还可以学到最合适的待人处世方法。

你还记得上次找上司要求提薪未果,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吗?可惜,那时你还没有学习一点博弈的策略知识,这些知识本来可以帮助你提工资,而且提的幅度你比预料的还多。

你还记得上次因为迁就女友而倍感委曲吗?如果应用博弈论的知识,保证你能够和她相处得更为?。

你不知应该如何对付一个总是借钱不还的朋友?或者如何与生意对手讨价

还价?

约瑟夫;福特曾经说:上帝和整个宇宙玩骰子,但是这些骰子是被动了手脚的。这话一点不错,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它是怎样被动的手脚,我们又应如何利用博弈论的“花招”,最大限度地在这个被动过手脚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三篇:读博弈论心得体会

读博弈论心得体会

什么是“博弈论”?所谓的“博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博弈论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诚然,一门学问想在短时间内有所深入理解是不现实的。生活之中到处充满着博弈,有人说没有,那是因为缺少发现博弈现象的眼睛。

人生就是在弈棋,学会博弈。虽说博弈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博弈现象存在的生活是万万不能的。

社会生活中,共赢是一种优良的博弈方式。双赢策略其实是一种很高的智慧,帮助别人的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双方最终将获得独自奋战所不能拥有的东西。放弃内心的宁予外贼不予家奴的思想。中国人对竞争的理解大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胜利的含义似乎就是阻止别人成功,可是这“胜利”是那么虚假,经不起风吹雨打,经不起时间考验。拥抱双赢,拥抱明天。双赢强调的是博弈双方的利益都要兼顾,就是所谓的“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但是双方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其实,博弈论是如此有趣的学问,把博弈论的学习当成一件痛苦之事,实在是不应该的,我们只要运用理性思维,呼唤理性思维的回归。逻辑思维,渴望拥有合理缜密的思维进行学习。而且我觉得只要着对学习方法,你会发现他是一门特别有趣的学科。

我们应该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博弈论。这一点,我们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博弈比较基础的东西是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功底的。然而,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一部分博弈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著名的博弈论大师鲁宾斯坦(Rubinstein)曾说过,“一个博弈模型是我们关于现实的观念的近似。”而不是现实的客观描述的近似。策略与博弈的不可预知性,不可预测的行为可能会有一个好处,就是使平凡枯燥的人生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自古人生多博弈,宇宙万物在博弈。一句禅语:博弈就是没在博弈,没有博弈即是在博弈。博弈无形!人生一生一世都在博弈中生存。

深感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对于博弈论这一门独具魅力的课程,只是从皮毛上略有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学会了一种以博弈的观点来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好比囚徒博弈的现象,我以前可能能够猜到结果,但这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罢了。然而现在可就不同了,相似的问题我都能够用所学的博弈论知识去解释,能够了解其本质了。

第四篇:读博弈论大师谢林的《冲突的战略》有感

《冲突的战略》读后感

查阅了博弈论的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博弈论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迄今发展才70余年,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博弈论大师中,有两个人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一位是我们所熟知的约翰.纳什,他所创建的“纳什均衡”充实和丰富了博弈论理论的内容;另一位则是托马斯.谢林,收益矩阵模型即是他对博弈论的重大贡献。两人在博弈论研究领域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更擅于利用和构建数学模型对博弈理论进行阐述;后者的著作多半以老百姓能够字面理解的日常语言写出来,没有数字和希腊字母以及很少采用令一般读者艰涩难懂的数学形式推导。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博弈论只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还未形成独立的一门学科。而托马斯.谢林的出现,特别是其著作《冲突的战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对博弈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新阐释和发展,其中在核裁军、国家战略政策层面有广泛应用。书中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思想即是关于可信承诺在冲突或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思想最早起源于1956年谢林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一篇论文《论谈判》,其基本内涵是:在谈判和冲突的场合,如果博弈一方能够以可信和可观察的方式限制自己的某些选择自由反而会增强其谈判地位,而赋予一方更多的相机决策权则可能伤害该参与人的利益。谢林在书中也举例说明可信承诺在冲突中的作用。比如,战争中持续对抗的双方,相对弱小的一方为了向另一方表明自己抗争到底的决心,往往会通过将己方后撤的桥梁炸毁来向对方表明抵抗到底的决心,通过断己方退路的可信承诺方式来威慑并达到遏制对方进攻的目的。这让我们联想到项羽过江“破釜沉舟”的故事,断了自己军队的退路,让兵士们明白只有死战胜敌才有活路,最终楚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

谢林的《冲突的战略》一书全文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自成一体,而每个部分之间又有相互交叉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首先第一部分对战略理论中的谈判、谈判机制以及结构特点进行了解读和铺垫,之后第二部分通过趋向互动决策理论以及博弈论在战略行为中的决策应用来对博弈论进行重新定位,最后再从博弈的角度对战略行为应用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由于谢林曾供职于政府部门,因此,在此书中涉及到的博弈论具体事例多为国际冲突、战争威胁以及核军控等问题。

我们发现书中谢林更多的关注是在非合作博弈过程中如何化解冲突、实现和解、并实现双赢。由此可见,谢林将传统博弈中的“非赢即输、非输即赢”的零和博弈状态在理论和现实应用上提升了一个层次。比如,谢林在第三章中谈到若要将战争控制在有限战争状态,或者有限竞争、司法管辖权问题,“非零和博弈”中的默式谈判具有的原则为实现共同利益来协调彼此行为的一些重要作用。并由此得出结论:

1、无论是默式谈判结果还是通过不公平或艰难谈判取得的结果,都需要比其他淘汰结果具有质的优越性,而不仅仅是程度的问题。

2、如果非要在沟通匮乏的条件下实现结果,谈判双方应该具有足够的宽容心,允许现实条件影响谈判结果。

谢林为了进一步阐述非合作博弈过程中“非零和博弈”的过程和价值,对“零和博弈”也有自己的阐述和界定。传统博弈理论通常将“零和博弈”研究证实了的方法和概念应用于“非零和博弈”中。然而,谢林通过把“零和博弈”看做是一个具有有限性的场景,而非一个分切点来拓展博弈理论的范畴空间。并且认为“零和博弈”的理论中:建议与干预、威胁与允诺都无法产生积极的结果,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都主张,博弈双方之间的关系要么完全友好,要么极端不平衡。这就可能导致不利一方采取最小最大战略破坏这种不平衡关系。这一阐述让我们清晰认识到了“零和博弈”在解决冲突过程中的局限性,在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各方利益相互交叉和融合的当今世界,更加凸显了“非零和博弈”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当然,作为谢林在书中一直深入探讨的“非零和博弈”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谢林将“非零和博弈”分为混合博弈和完全合作博弈两种情形,统称协作博弈。其中,混合博弈即是冲突与利益共存的博弈。有趣的是,谢林认为协作博弈也可能隐藏于制度和传统的稳定现象或者领袖现象的后面。在一大堆规则中或许就存在制约冲突的因素;传统则是每个人期望别人作为潜在候选人保持清醒的特定规则。当默许无法发挥作用时,传统因素通常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谢林举例道:比如军队或舰队的团体精神、某个大学或社团的价值观等。虽然作为有机体的人员在不断更换和演变,但是团队还是不同程度地保持某种特有的稳定性,而且新成员的加入并不足以消弱这种特质。

谢林在书中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多的是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且这些成果不仅仅运用在经济领域,更运用在很多国际大事上。比如,要使战争双方实现合作,就要求交战双方具有第二次打击力,如果具备了第二次打击力,不合作的一方就会有包袱,在军事上具体的例子就是发展核潜艇和核子飞弹。上世纪60年代的苏美冷战,之所以最后没有转变成热战,就是因为双方都具备这样的二次打击能力。谢林的博弈论思想在现今国际政治中的运用典型事例是中美关系在冲突与利益共存下的“非零和博弈”,比如中美关系因为利益的冲突与相互交叉重合而充满变数,在毛泽东时代是全面的对抗,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美国的全球战略需要,利益由冲突逐渐走向冲突与融合并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共同利益愈加大于冲突。也就是说,发现谁也不能吃掉对方,所以只有合作、化解冲突。这是谢林理论的应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是强者,美国向中国的逐步让步使得今天的世界空前的繁荣,中美关系的“非零和博弈”仍将持续,必将为世界带来更大的繁荣。

最后,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第三章的默式谈判与有限战争中谢林提到二战中没有出现毒气战这一历史史实,我们小组经过史料查证一致认为谢林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真正的历史史实是二战日军在中国许多次战役战斗中均不同程度的使用了芥子毒气弹,比如,二战中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衡阳保卫战,如果日军不使用毒气弹是无法攻陷的,刚拍摄上映不久的《喋血孤城》就反应了这段历史。直到今日,我东北三省各地仍遗留了大量二战日军毒气弹即是铁证。(这是不是预示着谢林的博弈理论在面对东方文化时有些微的差别?这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谢林对历史史实的认识错误有两种可能,一是确实不了解中国的抗日历史;二是写这本书时中美还处于激烈对抗状态,因此,故意忽略了日本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但是,国内的翻译和编辑人员也未在此处注释纠正。我们认为,这一疏漏会误导读者,造成对历史认识的错误。作为清华人向托马斯.谢林提出严正抗议!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献身的英烈致敬!

读完此书,使我们感到博弈论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巨大价值,面对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情形,我们要想持续、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博弈论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各个层面的应用与发展,以达到既发展又减少摩擦的世界共赢局面的目的。

第五篇:博弈论介绍

我个人对纳什的了解仅限于知道纳什均衡,知道这个均衡的存在性如何证明,以及电影《美丽心灵》,对他其他的贡献几乎一无所知。不过,要说其对经济学的贡献,我只能说,影响非常非常的深远。

据说当年纳什告诉博弈论的创始人冯诺依曼他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冯诺依曼对此的评价是:不过是又一个不动点定理而已。

冯诺依曼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待纳什均衡的,在他们看来可能的确没什么(但研一的时候我们还是花了半个学期从最简单的点集拓扑慢慢学会这个证明,多数同学苦不堪言)。

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这个均衡的理论翻开了经济学新的一页。

为什么呢?在纳什之前,当经济学家谈到“均衡”的时候,大家想到的就是所谓的“市场均衡”,在这种均衡里面,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是没有任何的“策略互动”的:每个个体都根据自身面临的“市场情况”做决策,而不会考虑其他人做什么决策。

然而这种分析框架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当Intel降价的时候,AMD该怎么办?拍卖的时候,我必须考虑别人会出什么价,来决定自己出什么价。

纳什的伟大贡献在于,在这些博弈的问题里面,给出了具有非常好的性质的“解”的概念,也就是新的“均衡”的概念,也就是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意味着,给定别人的策略,自己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如果所有人的策略都是在给定别人的策略下选择的最优策略,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去偏离,从而达到了一个均衡的状态。

纳什均衡在数学上无疑是非常优美的。首先,这个均衡是必然存在的,这也就是纳什所证明的。其次,在很多简单的情况下,比如求解古诺均衡等,求解过程就是非常符合直觉的联立等式,即使只有初中的数学水平也能求解最简单的纳什均衡。

当然,纳什均衡也有局限性。首先是,这个均衡不唯一,一个博弈可能有多个甚至无数个纳什均衡。其次就是,纳什均衡实际上假设了完全的理性,因此这个均衡很多时候跟现实的观察是有差距的。

但是不管怎样,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开天辟地的贡献,从此之后,博弈论几乎改写了整个微观经济学。

首先是在应用上,人们可以研究寡头、拍卖等之前难以研究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领域,纳什均衡依然是最普遍被接受的解。

其次在理论上,从纳什均衡开始,出现了从各个角度研究博弈中的均衡,以及各种其他的均衡的概念,比如可理性化、贝叶斯纳什均衡、相关均衡、level-k等等等等。博弈论这门学科从冯诺依曼创立,一直到纳什,正式成熟了起来。

-------不好意思,中午没写完就去吃饭了-------

最后,也是回应关于楼下张五常“不可证伪性”的看法。博弈论绝非不可证伪的领域,相反,最近几十年发展出的“实验经济学”等学科,不就是为了对一些博弈进行证伪么?实际上除了“实验经济学”之外,即便是基于非受控实验的计量经济学,也非常关注对一些game的数据的处理,比如计量经济学中已经发展出关于拍卖理论、匹配(matching)等的一些识别的方法,对博弈的处理正逐渐从纯理论领域慢慢发展到实证领域。而这些发展,都是站在了像纳什这样的巨人的肩膀上。

成住毕竟坏空,巨星总会殒落。让我们一起为这位不世出的天才再次默哀。

Economic Sciences Laureates: Fields All Nobel Laureates sorted by field.One Nobel Laureate may be listed under several fields.Econometrics(8)Financial economics(8)Game theory(6)Macroeconomics(9)

纳什均衡中,每个参与者所选择的策略都是最佳的,而博弈的结果是稳定的。

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举个例子吧,著名的广告博弈。比如耐克和阿迪进行一次世界杯前的促销,如果耐克单独打广告,则耐克收益6,而阿迪也间接收益1。这时耐克就会觉得不爽,因为它单独投入了所有的钱,而对手却能分享利益。如果阿迪单独打广告,也是一样的情况。如果两边一起打广告,则耐克收益5,阿迪收益5,但这不满足帕累托最优,因为双方都投资很大。于是双方都不打广告,收益都是0,却成为了占优策略。但是真实的广告世界,往往是选择次优解。

博弈论,即Game Theory。高手玩游戏从来都不是游戏内的较量,而在游戏外。

想要玩好就得猜对手的心思,博弈论就是告诉你怎么和别人打交道,猜人心思的学科。

经济学的传统方法是新古典经济学建立起来的(以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的经济学为标志),它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都没有影响,别人的行为对自己也没有影响。

(在每个生产者的产量和消费者的购买量对总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都微不足道的时候,例如粮食市场,可以看作是完全竞争的。)

上文说过市场有四种状态,新古典经济学的这个假设在解释寡头市场时,遇到极大困难。寡头市场就是少数几个大企业占绝了几乎全部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每个企业的决策对其他企业都有实质性的影响。比如,智能手机市场,基本是iphone 三星,华为,小米少数厂商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苹果的决策,比如定价,要不要考虑其他厂商的反应?当然要考虑。同时,其他厂商也要关注苹果如何动作。这样的市场结构和粮食市场完全不同,传统的分析方法在这里失效了!

于是博弈论应运而生~一开始只是数学家在玩,经济学家是后面跟进的从1994年第一次博弈论或诺贝尔经济学奖到现在的21年里,已经得过三次了。

不过博弈论有局限,因为博弈论的假设是人是理性的…要是遇到x你就没办法了,看似逆天的“海盗分金”的故事也就悲剧了。

博弈论分析的主要是非合作博弈,即互相之间没有约束力下的行为。如果大家遵守协议,就是合作博弈,这是纳什均衡的一种特殊,是冯·诺伊曼研究的东西。

根据信息是非完全,以及博弈是一次还是多次进行,把所有博弈论分四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学多了你会发现,经济学就是哲学啊,不是教你怎么赚钱的,是教你怎么做选择,怎么更好的生活的……

如果没有办法做到纳什均衡,则会陷入囚徒困境的例子中。

这个例子并不是纳什提出的,而是塔克(Tucker)想出来的。单独审讯两个犯人张三和李四,如果两人都不招供(合作),则各自分别坐1年牢。如果两人都招供(背叛),则各自分别坐5年牢。如果任一人招供,则此人释放,另一人做20年牢。此时双方都不招供是对于两个人这个整体的最优解,是帕累托最优的。但是单独个人来看,却并非最优解,因为存在直接释放的可能。此时如果考虑犯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都采用招供的方式,则是纳什均衡的,所以两犯人往往都会招供,选择纳什平衡这样的次优解。此例证明了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最优又是冲突的。

我们再往前看以资源配置理论为核心的传统经济学,这个经济学的核心就是价格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假定市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价格来体现,或者说价格是一个参数,对所有人都一样,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最优选择,然后就形成需求函数;每个生产者有自己利润最大化的选择,于是就形成供给函数。在市场当中,似乎总有一只无形之手来让需求和供给相等,于是达到了所谓的均衡,这就是传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经济学家在发展出了这套非常成熟的价格理论之后,做出的数学模型确实非常完美,非常漂亮。

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分析其他社会问题,我们一般叫做理性选择理论。但当我们这样去分析社会问题时,就会面临很多困难。其中一个困难就是大量的经济行为其实是没有价格的。另外,人们在实际行为中关心的不仅仅是物质利益,比如我找工作并不是只关心工资,我还关心其他的东西,如工作环境、对我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还有这个职业的社会声誉,等等。(比如,合肥与芜湖给出的工资并不同,但是由于女朋友的原因,我会选择工资较低的地方,这样一个次优解)

近代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墨咯,波雷尔及冯-诺伊曼。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1950~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

有了这样的理论,所以在纳什之后,我们的经济分析不再是简单的资源配置理论,不再是简单的价格理论,而是可以分析各种各样的制度的理论,包括市场制度。传统经济学只分析市场制度,我们现在要分析大量的非市场制度;传统的经济学只分析物质生产和分配,我们现在不仅分析物质的,也分析非物质的,不仅分析经济问题,也分析社会、政治、文化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还可以分析制度是怎么演化的,这个传统经济学没有办法分析,有了博弈论之后,制度演进分析变得容易。

所以博弈论使得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转型,也正在使得其他社会科学发生这种转型,包括政治科学,包括法律,甚至包括最基础的像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包括对动物的研究,动物学,都在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

我们知道,纳什发展出的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纳什均衡。我在这里稍微给大家介绍一下。首先我要纠正一点,一般我们讲的博弈论就是非合作博弈论,但在中文里特别容易误解,让人觉得非合作博弈是研究人怎么不合作的。事实不是这样,非合作博弈研究的是每个人独立决策的结果会是什么样。我们恰恰是希望用非合作博弈理论来解释人们为什么不合作,只有搞明白了为什么不合作,才能更好促进合作。

先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概述,什么叫博弈论。博弈论指的是研究人与人之间行为互动的一般理论。所谓社会,就是互动。很多经济学家对博弈论的应用范围评价极高,比如诺贝尔奖得主奥曼(Robert Aumann)。另外一个经济学家哈特(Sergiu Hart)在文章里说,博弈论可以视为整个社会科学理性一脉的总括。我们研究的人的行为有理性的有非理性的,博弈论为理性行为分析提供了一个统一场理论。

我讲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从博弈论或者以纳什划分为界,纳什之前和纳什之后,经济学是很不一样的。现在大学教科书里边,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主要是资源配置理论或价格理论,这个过去叫微观经济学。博弈论作为单拎出的一部分,有些教科书会把它放进去,但是并不是所有都放进去,放进去的份量非常有限,比如曼昆(Gregory Mankiw)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有一点博弈论的内容,但是大部分内容仍然是以传统价格理论为主。

过去批评经济学家的人都说经济学家太注重研究物质,这有些道理。以色列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幼儿园规定五点放学,家长应该五点去接孩子,但是有些家长总是去得很晚,家长去得晚的话,幼儿园老师就得等着,不能把孩子一个人扔在那。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了一个新的规定,如果你来晚了超过15分钟,家长要付一笔钱,来的越晚交的越多。传统经济学预测,这样的话家长就不会来晚了。结果恰恰相反,实行新的制度以后,更多家长来得晚了,而且来得更晚。

有人批评经济学家,你看你们经济学的预测是错的。错在哪里?错就错在如果你简单从过去的价格理论理解,你只能从物质层面解释说他害怕罚款。其实人有好多心理成本,过去没有这个制度的情况下,我去晚了会觉得很对不起老师,我要道歉,现在有了制度以后,我去晚了给钱就得了,理直气壮。我有更重要的事,干嘛为了这点钱赶这十几分钟呢。

所以,如果我们只注重从物质利益角度去理解行为,似乎跟经济学过去理解完全矛盾,但是我们如果把非物质的,特别是心理的成本加进去的话,那就完全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下载读博弈论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博弈论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博弈论论文

    博弈论相关论文 今天下午我们班班级活动里面有做游戏的环节,每个人闭上眼睛,根据主持人的描述对一张纸进行折叠。于是第一轮游戏开始了,每个人闭上眼睛,根据主持人对折纸的描述,......

    博弈论论文

    中国社会热点问题透视毕业论文—胡鑫 对“爱情的罗森塞尔蜈蚣博弈”的几点个人思考 爱情就是一种男女双方通过多次接触、交流信息达到信任而最终结合的过程。而交流是以公......

    博弈论论文

    关 于 博 弈 论 的 认 识 外国语学院 09级 英本二班 李菲 091020218关于博弈论的认识 一年一度的选修课如往常一样的进行着,不同的是今年选了博弈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

    博弈论论文

    学习博弈论的意义 选修博弈论之前只是看到博弈论当中含有“弈”这个字,由于对博弈论根本没什么了解,所以以为博弈论就是与下棋有关的,也就兴致勃勃的选修了这门课。谁知道上第......

    博弈论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 博弈论论文作业 班级:测控1302 姓名:钟 华 炜 学号:U201314514 2015.6.20 我所认识到的博弈 —测控1302 U201314514 钟华炜从开始接触博弈论到现在,我越来......

    博弈论论文

    简评罗伯特•奥曼生平及其理论 一 人物生平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保罗·萨缪尔森曾经说过:“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大致的了解。”从1994年至今,......

    博弈论论文

    浅谈生活中的“大智若愚” 摘要:博弈论本身就是一门大智若愚的学问,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博弈,一个睿智的善用策略行动的人,既要能有自知之明,更要能利用......

    博弈论论文

    身边的博弈现象 “博弈”这个词在没上我们的这门课之前对我来说很陌生,通过逐步的学习,渐渐的我知道了博弈的含义并发现身边有很多博弈的现象! 比如说一个工薪族要懂得与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