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集体备课经验汇报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驾鹤小学5(3)班的语文教师周老师,今天很荣幸能代表年级与大家交流分享我们五年级教研组这几年关于“中年段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的做法。
五年级教研组没有一个人只有一个群体,任何一个学生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有共同的愿望:在孩子的心灵上,播下“美”的种子,给以“爱”的抚育,营造“精神的星空”。我们正努力把学校活的教育+美的教育,落实在自己的语文课堂里。探寻有效课堂的过程见证了浓浓的同事情,书写了深深的教育情。我想用这样的话来概括我们年级组的校本教研 和谐氛围与热爱阅读是基石,集体备课与主题研究是关键,同伴互助与资源共享是特色,接下来我将从“立足课本 精读教材”与“超越教材 综合发展”两个方面谈谈我们具体的做法:
一、立足课本 精读教材
1、以展示课为研究点 探究中年段有效课堂新模式
为了不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我们教研组依照教导处的集体备课要求,结合本组的特点,坚持个人研究和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即:钻研教材——写出教案——集体研究——修改使用——课后反思,以每学期的优质展示课为切入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课、落实双基,提高课堂实效。三年级时,我们教研组围绕着“语文课堂中中年段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模式的研究”子课题,把“第二课时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本学期重点,采用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尝试网络教研的做法,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为了让我们的教研更具实效性、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我们有几点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活的教育”和“美的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在学校“双基落实、师生互动、思维活跃、情感交融”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下,针对中年段语文个性化阅读,探索出具有驾小办学特色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年段语文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全组重点以课文《掌声》为课例,采取“同备一节课”的方式,组内老师一起听课评课叙课,大家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及时将教学中典型的事例记载下来,并以案例形式呈现这种思维过程,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惑,引起他人思考,最后确定最佳备课方案,真正体现“以案例展示理论、让理念回归课堂”。
《掌声》在这一课中,一备胡穗菁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语文工具性,双基扎实的优点,具有了学校“双基落实、师生互动”的课堂文化内涵,但“思维活跃、情感交融”的文化内涵凸现不够,作为二备的主备执教者李艺老师,在发扬一备老师的优点的同时针对人文性剥离于人文性的缺点,教学环节间缺少一定连贯性的的问题,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三备周振芳老师在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现语文本体,但教学仍存在理解掌声内涵和语言表达没有很好结合在一起。四备黄勤老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改,在研读课文有了新的改进,巧问细改很好地解决了理解掌声内涵和语言表达没有很好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最后的三次引读把孩子的思想带到了那感人的演讲场面,掌声留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第二个学期我们以《维生素的故事》课例为载体继续进行“同课异构”的研究,我们力求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在集体备课中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的有效性,不管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一个问题导语的设计,我们认真观察和思考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或禁锢的原因,推敲研究每个教学细节的合理性。三年级时我们集体备课进行着“同课异构”研究,深度钻研教材,挖掘年段特点,设计出了高效可行的课堂模式,四年级我们进行“异课同构”的实践,打造课堂模式,提高课堂实效。我们摈弃展示课中华丽虚空的设计,力求把精品课设计成可以推广的常态课模式。正是在这种集体备课活动中,我们不断提高了对教材的分析、解读与重组能力,构建了阅读课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模式,不同课时模式各有特色。第一课时:我们明确:目标定在词语教学和初读感知方面。该模式分为五个层次,具体如下
情境导入,激趣诱读----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再读课文,理解字词---品词析句 个性朗读---质疑导思留下悬念 第二课时:我们明确目标定位在品读、精读,揣摩写法这几个方面,渗透个性化阅读。该模式分为四大版块,具体如下
复习导入,整体回顾——品析读文,个性感悟——读写结合,个性表达——提升内涵,拓展阅读
从研究初期到如今,第一、第二课时课堂模式在我们的教学中已全面实施,实践证明该模式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黄勤老师的《掌声》在鱼峰区的教师培训时的展示以巧妙有效的教学设计、灵动活跃的课堂气氛获得了现场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大家对《掌声》课堂模式的认可说明我们的研究是有实效的。
(课件展示三、四年段我们组的实验课资料)
(上个学期,四年级1、2班率先在家长会上研究课)
2、进行单元备课研究探索高效课堂新思路
经过集体备课中对教材的反复研读,我们加深了对苏教版教材的解读能力,更理解了编者的意图。我们发现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有鲜明的主题,不同内容、体裁却有着相同的主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打造学生的学习力,在年级组李艺老师的带动下,我们开始了单元整合课的研究。李艺老师以第六册第二单元为例进行了单元整合教学,这个单元共有3篇课文,《微笑地承受一切》《雪儿》《花瓣飘香》。通过设计预习题让学生思考这三篇文章都是写什么的文章?读课文发现,三篇课文女孩不同,但她们身上都有痛苦,让学生找找在她们身上都有哪些痛苦?面对痛苦她们是怎么做呢?有不同痛苦经历的三个女孩,为什么我们只看到痛,却感受不到苦呢?上课时李老师与学生激情解读,让学生感悟在桑兰身上看见微笑着承受不幸,乐观坚强的力量爱,在“我”身上看到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美,在摘花小女孩身上看到了对关爱母亲的亲情美,因为他们心中有爱,桑兰爱生活所以坚强,“我”爱动物所以放飞雪儿,小女孩爱妈妈所以让忘记了自己的痛苦,真正的爱就是让所爱的人因为自己而快乐。最后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人的文章,同样是背后有痛苦的女孩,同样的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人不同的美好品质的。从而让孩子们积累了选择一件典型事例来写、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抓人物的连续动作的描写等一些写人文章的技巧。
我们教研组老师通过听评课和对学生的检测,发现设计巧妙的单元整合学习的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更是传授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提高自主阅读的学习力。于是我们把单元整合教学纳入集体备课内容,每个学期开始的教研活动解读《课程标准》后就会对本册教学单元主题进行概括,找出单元的主题,思考单元之间的线索,体会每册书之间思想内容的传承和递进。我们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出示课件)这是周振芳老师设计的第六册四单元的预习题,这是黄勤老师设计的第八册单元复习题。这是我们对第八,九册课文进行的主题概括。我们发现对应的单元内容都是相近的,而且习作内容也很相近,这就提醒我们上课时要体现出年段的训练点,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单元整合学习的成功实践也激励和推动了我们教研组积极探索,促进我们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超越教材 综合发展
1、加强课外阅读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高年段的学生每年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学生阅读,牵着孩子的手把孩子引导到经典著作巨匠身边,而后悄悄地离开,躲在旁边,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为了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拓展孩子学习语文的空间,我们教研组对指导学生阅读进行了许多尝试。
①老师导读
营造班级读书角,指导阅读绘本故事,《小老鼠亚历山大》让孩子们懂得了只要心中有爱就能让自己变得强大。《擦亮路牌的人》让孩子们懂得了人不断的充实自己,平凡人也有敞亮的人生之路。教研组每个成员都不保留自己的智慧,积极与组内老师交流分享教学资源。好的绘本故事、影片相互推荐。每个学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向全年级孩子推荐书目,我们希望通过对孩子们思想的指引,能改变提升孩子们阅读的品味。
②亲子阅读
家庭的阅读氛围是孩子读书习惯的保障,我们积极利用校讯通、班级博客与家长交流,推荐亲子阅读书目和影片,如父亲节时推荐看影片《美丽人生》,假期里看《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等。
③活动促读
利用晨读给孩子们背诵经典国学读本《音律启蒙》《弟子规》《论语》名人名言等,教孩子们唱《青花瓷》《国家》《感恩的心》《大中华》等充满积极人生信仰和文学底蕴的流行歌;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吟诵会。
2、布置个性化作业 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①利用单元主题设计实践活动
针对每个单元的主题我们设计了许多相应的活动,让孩子们情感受到熏陶,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如在学习“爱”主题单元后,为了让孩子感受传递爱的幸福,061班设计了送爱心到贫困小学,孩子们亲身体会一片蓝天下的同龄人生活的简陋和授人玫瑰的余香后,写下的文字是鲜活生动传神的;062班的“爱”心小报诠释着一颗颗童心对爱的赞美;063班“爱”班级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心手相连。单元训练中的“环保主题”“历史故事”“中华名人”都成为让孩子们课外摘抄、设计小报的主题。每个班级都有展示学生作品的平台,立体的呈现了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四年级下学期针对单元训练中的自己动手做水果拼盘的实践作业,我们邀请美术老师加人指导,学科整合令这次活动精彩纷呈,孩子们不仅呈现了自己的作品,还在博客空间挥洒了自己的心情。
②利用节日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利用传统佳节让孩子们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追寻,设计小报。如中秋节、端午节的由来等;国庆节时对国家发展式的了解;母亲节设计一张感恩卡或写一封信表达心迹。教师节给老师写上一首小诗。教师节的朗诵活动让孩子们在诵读中净化心灵。
3、利用家长、网络资源 营造多元学习方式
请有特长的家长到学校讲学,建立班级博客,孩子和家长共同激荡心灵。我们积极挖掘生活中一切积极的语文信息,创设生动的学习形式,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因为文学的滋养,生活会更美好。
三、积极合作,资源共享,共谱辉煌。
每个学期开始,我们教研组长黄勤老师就进行详细的分工,一位老师负责一个单元的备课并制作课件。由于课程从一册书减少到一个单元,因此每位老师都能认真研读负责的单元,并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课件。由于备课压力减少,老师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收集一些教学补充资料和设计一些作业,(展示阅读作业的表格、书法比赛、阅读摘抄表格和奖励信等)设计好了就都放上校园网。因此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上每一节课都能使用较充分的教学资源,而且保障了年级学生的均衡发展。我们教研组的研究已超越了教材,为了孩子们的发展,我们群策群力,在我们眼中学生没有班级的分别,只要是驾小的学生,我们就用心培养。在我们心中,每位老师教学中的困惑都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我们年级组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和谐的氛围是我们成长的土壤。教育情驾小爱让我们成为了一体!组长的协调组织,组员齐心协力,爱研究爱阅读让我们教研组诗意从教,幸福为师。因为这样凝聚力和默契,我们教研组走过了成长的三年,今后我们会更精心的设计思考。摆在我们面前还有很多困惑:如何对孩子的学习和进步进行有效积极的评价,凸显教育的多元化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怎样有序的整理班级发展册和集体备课的成果,形成特色进行推广?这些都是鞭策我们继续思考的难题,我们教研组将同心同德,不懈的努力!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集体备课经验材料
集体备课经验材料
马彩虹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向纵身推进,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课堂教学,它是展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最佳场所,一些实践性的、无法预见的、而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处理问题的技能,亟待提高。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素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所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呼唤集体备课。
一、理论依据
《人民教育》、《青海教育》曾推出了系列讨论文章:备课是否要进行一次革命。确实我们现行的备课制度、备课形式已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发展。备课这一环节在某种程度上被僵化,被教条,变成了几乎没有实用价值的形式上的包袱了。是不是“备课”不重要呢?是不是“备课”这一教学流程失去价值了呢?恰恰相反,当前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它们的主阵地都在课堂。而课堂效益的提高完全取决于课前的充分备课。应该讲新的形势新的教育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备课的效益,这就要求们在备课的形式上大胆地改革,在备课效益上做好文章。因此各位专家、教育研究者提出了——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现已形成如下流程:
自研教材——集体研讨——分工主备——修改施教——反思提炼。
①自研教材: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写出发言稿。
②集体研讨:各人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形成最佳课时方案。③分工主备:在形成最佳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内容写出详细教案,分发给大家,使每人持有一套单元教案。
④修改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统一教案作一定修改,成为自己的课时教案,然后施教。
⑤反思提炼: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质量以及各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2、“集体备课”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集体备课”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挖掘。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每个单元都有主讲教师,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案,并在教研组活动中通过个人说课、集体研讨、共同修改后定稿。这就首先保证了主讲教师必须就教材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练习设计等都要一一落实到位,交流研讨突出集体的智慧。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集中精力坐下来研讨,把个人教案优点整合,以最佳方式把每个知识点完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从而使课堂质量得到保证。例如,目前各校综合学科组教师大都是兼职科任,如果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就能提高学科教学素质,呈现出的课堂常是精彩纷呈的。
3、“集体备课”促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协作互动的活动,要使备课切合实际,有的放矢,教师就必须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知识水平、智力层次、接受能力等基本情况。只有这样,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才能做出准确科学的估计,从而预见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有备无患。
二、对集体备课的认识
集体备课是在教研组的组织指导下实施的“研读课标、教材,分析课堂学习情况,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所谓的集体备课,我认为它强调的是教师要有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共同提高。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个体备课是一种高耗、低效的备课形式,个体备课最耗时的地方,通常是在写教案这个环节上,写教案的时间常常是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确定教学思路时间的两倍甚至更多。个体备课的低效是由于它的封闭性、静止性所致。教师的教案绝大多数是“一厢情愿”地闭门造车,教师之间很少进行交流和共享;教师本身也很少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再修改。它就宛如一潭静止的死水,没有生气、没有活力。
而集体备课的形式,则省时、高效得多。以一个年级教研组为例,每个教师认认真真备一个单元的课,通过集体交流、研讨,实行资源共享,半个学期的备课教案只需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能保质保量地备好。集体备课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因为它是开放的、互动的、共享的。教师在认真备课、集体研讨的过程中,既钻研了教材,研讨了教法,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集体备课”使教师们尝到了甜头。首先,集体的智慧为每个教师分担了任务,由原来的“个体劳动”变为“集体性质的劳动”,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使教师从无谓的抄写中解放出来,并有了博览群书的时间和认真进行教学研究的工夫;其次,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在无形中都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每当大家在一起交流、研讨时,带给自己的是永久的“营养”,自己也颇感欣慰。更重要的是带给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集体备课的做法
1.严格遵守集体备课时间,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每天早晨都用一定的时间在办公室进行交流,每周四的下午充分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在会议室进行集体备课,并由专人做好记录。
2.固定各次备课内容:为了减少盲目性,开学初,我们就组织一次全科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本学科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3、集体备课时要完成的任务。我们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大家有备而来,发言踊跃,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4.安排人员,对集体备课内容进行整理。每次由专人进行发言,然后由大家进行点评,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负责把备课内容整理好后装订成册。
5.及时反馈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我们要求老师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
四、集体备课的效益 集体备课内容的使用。集体备课,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在课堂上,每一位教师所承载的智慧就不再是单薄或片面的,而是充实和相对全面的。在利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允许每位老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可对集体备课内容做一些微调,做到查缺补漏,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我在上《圆明园》一课时,首先搜集素材,充分备课,写出了说课材料,在集体备课时,我当中心发言人,我从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设计、学生学情的分析、电教媒体的选用几个方面做了发言,平行班级的四位教师听了了,分别从不同的方面给我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庞老师认为这堂课应该这样处理:这篇课文用很多优美文词说明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风景名胜、精美建筑、奇珍异宝,也用痛惜、愤怒的语言来说明毁灭的经过。教学中如果不挖掘这些多媒体教学要素,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亲睹其“容”,就会使教学效果大为失色。因此,在教学这一课应认真地分析了课文内容,搜集各种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将它们按课文内容进行取舍、梳理,保持各个多媒体要素与教学内容协调一致,并将不同的要素用不同的方式适时呈现。圆明园的景观图和奇珍异宝分散且多,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应将圆明园的各个景点的景观图和奇珍异宝用Flash制成滚动组画,并配上轻音乐,上课时,让学生观看画面,欣赏音乐,这样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而且能够激发个人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王存洁教师认为:利用多媒体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为圆明园的建筑小巧玲珑,精美华丽、淡雅清幽,它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可谓是风格各异,光彩夺目。但学生距离北京非常遥远,班上没有一个学生去过圆明园,学生仅读课文,无法理解课主义文所描述的情景,更无法领会它的壮观、雄伟、奇特,因此在课前应搜集了许多关于圆明园建筑的图片,并分门别类,制CAI课件时,将课文内容与图片以动画的形式有机结合,每种建筑都配有图片,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集文字、图形、音频、视此同时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产生极其活越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具体更加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周玉花教师认为:利用多媒体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因为课文先写了圆明园辉煌的景观,接着写了圆明园的毁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长在新时代,对于侵略者,可以说是知之甚少,凭借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朗读,无法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增恨,因此,在课前应找出《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时,用VCD播放电影,让学生亲眼目睹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亲眼见证侵略者的强盗行径。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更激起学生肩负的使命。张雯芳教师认为:再用网络进行拓展练习。在课文学习结束时,应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小练笔,通过查阅资料完成《圆明园被毁灭之后》,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收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大量信息,进一步帮助理解了课文语言,深入理解了课文,拓展视野,更懂得了新时代的少年所肩负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了支持学生终生学习和合作的手段,为将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通过集体备课,我采用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四个方面着手,又进行了修改,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以创造性思维理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累知识能力提高为目标,将零星的知识点串接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达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境界。
第三篇:张家集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经验汇报
张家集镇中心小学集体备课经验汇报
备课是教师处理教材的形式,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集体备课必须立足于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要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并使全体教师养成了互相学习,乐于交流的良好备课方式。下面就我校集体备课情况向各位领导、同行们作一汇报:
一、集体备课的操作程序
1.我校共有二十一个教学班,设有三个教研组,6个备课组,开展活动前,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先熟悉本单元和本章节的知识点,重难点及能力点,备课组长出题测试,主要测试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并做好阅卷、登分工作。
2、以年级学科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单周一下午第一、二节课为语文备课时间,星期二下午第一、二节课为数学集体备课时间。教师提前一周备好下一周的教学简案,其中主备者写好详案并作详案说课准备。
3、说课者主要说出备课整体构思的指导思想,三维目标的拟定,各个环节设计的理性思维,教学策略设计等。简案要有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具准备,主要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4、集体讨论交流,交流时,先由主备教师将自己对该课的理解,观点,设计思路,方法等提出来。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评主备详案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讨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教学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教改思路。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反馈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交换教学资料,资源共享。
二、具体做法
第一,我校集体备课做到时间、地点、内容及主备人四落实。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一改过去强调统一的做法,转变成大家平等讨论,共同探究。就是由备课组长指定内容章节,有目的的探讨教法、学法;老师们围绕每次一个中心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集体研讨,整理出较好的设计思路供大家分享。如:五年级的一次数学备课,选定的是《通分》这一内容,备课组的老师们先熟悉内容,都作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讨论时,先由本年级的教师先说,然后依次补充。五年级老师先说自己的设计目标有:(1)知道通分的方法。(2)能正确地进行通分。(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其他教师围绕“目标”进行补充,有的老师说:现在目标是三维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缺少这些不完整。问题找出来以后就根据这方面内容思考、补充,大家你一言、和一语,最终制定了《通分》的目标:(1)能根据能分的基本性质进行通分;(2)能正确地进行通分;(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总结出通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意识。
我校还倡导全体教师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碰头说一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目标、重难点;拿出教材提出自己在备课中想到的好点子以及遇到的问题,以便让还没上这一课的其他老师能吸取经
验,更好地把握教材。通过不断地训练,老师们都养成了互相学习,乐于交流的良好备课方式。
第二、对集体备课中所获得的成果或共识及时加以验证,我校的做法是,往往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结束,就来一次教学观摩,而开课内容就是那次集体备课的内容,这样做,使大家都能看到他们的集思广益在课堂上的体现和不足地方在教学中的暴露,使大家感到,每研究一堂课,对课改中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情感态度的培养,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种种疑问,就找到了一个满意实在的现场回答。在课程教学完成后,教师要针对教学实践写出教后感(或教学反思),教后感要有针对性,做到言之有物,客观、实际地总结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成功之经验和尚存在的困惑与不足,对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一学年下来,老师们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见解随着一次次的备课活动逐渐变得精僻而敏锐,这不能不归功于这种“实践检验真理”的做法。
第三、备课组长小结本周全组教学情况(成绩与问题);小结本次集体备课情况,部署下一周的教学工作及集体备课内容,整理好本次集体资料,填写好集体备课记载表,交教研组长及分管本组的领导签字,最后交教导处归档。教师每月的集体备课总分纳入教研工作测评,备课组内按该总分分为一、二、三类,一类6分,二类4分,三类2分。分类得分与月教学教研挂钩,与综合考核挂钩。集体备课的改革,促进了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深钻教材,相互监督、相互竞争,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合作、竞争的平台。
三、集体备课的成效
自从开展集体备课以来,我校面貌焕然一新,新课程改革工作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不论是从学校的教学常规,还是教师的备课上课,或是从教研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都呈现出一切以新理念为指导生机勃勃的景象。作为中心小学的教师,我们都能积极投身课改热潮,勇于实践,一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课改实验工作中,我校紧紧使课改工作与其它教研活动相互贯穿、相互融汇,一至六年级语文、数学集体备课和说课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科的教研教改活动,都做了详细的记录,有力的促进了张家集中心小学良好教研氛围的形成与发展。通过近年来的课改实验,我校全体教师对课改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大家都能自觉地进行教学活动研究,他们了解学生、解读课本、吃透大纲,特别是在贯穿整个学年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全体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人翁精神,合作研讨,集中群体智慧,扬长避短,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特长,不断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平均成绩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在备课当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备课内容选择不恰当,课时量偏多、偏少;讨论易离题,往往从教法学法扯到学生表现上去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加以注意,改正。以上是我校在集体备课方面所获得的一些浅薄经验,望领导、老师们不吝指正赐教!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五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二 小 程凡玲
第二组
一、教材分析: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新教材以专题编排课文,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学情分析
一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学习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会默写。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想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充分感知文本内容,品味诗句。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人物的情感世界。
五、教学关键:
1、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充分感知文本内容,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2、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六、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词。
七、课时安排:
第5课《古诗词三首》——2课时 第6课《梅花魂》 ——2课时 第7课《桂花雨》 ——1课时 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 ——3课时 回顾•拓展二 —课时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多音字有:“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c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ēng。
能力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目标: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与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课前预习:
1.了解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初步
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3.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词。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播放《思乡曲》,背诵思乡的诗词。
1、让学生介绍了解到的诗人的资料。(师生评议,补充)
2、多音字:“间”读jiàn;“万重山”和“意万重”的“重”读chóng;“还”读huán;“风一更”的“更”读gēng。(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3、诵读古诗,生字正音。
二、合作交流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师相机指导朗读。(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4)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5)体会作者的谴词造句。(P24资料袋)在学习中引导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6)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7)看板书,小结学法
三、品读感悟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并试着把其编成小故事。(5)感情朗读并试背诵。
四、巩固延伸
1、生:看板书对比,交流汇报。
2、师: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3、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4、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5.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出示第一课时的板书)
二、合作交流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四人小组词文结合用自己的话互说说插图所绘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抓住一个“碎”字,通过朗读来体会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板书: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三、品读感悟
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 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直抒胸
四、拓展延伸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6《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缕缕、悠芳、漂泊、惟独”等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中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的精神。
4.自读探究,体会梅花的坚韧与高尚的品格,能从重点句子中感悟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思恋祖国和故乡的诗文读一读。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以及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故事。
2、制作课件(内容:梅花图、赞梅诗,重点句,歌曲《我的中国心》。)课时安排 :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幽芳、漂泊、唯独”等词语。读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等词语。
2、理解、体会梅花魂的“魂”的涵义。
3、了解课文大意
一、预习探究
1.欣赏梅花在风雪中凌寒独放,傲霜斗雪的风姿。学生吟诵咏梅的有关诗句。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生齐读。3.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
二、合作交流
1.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出示课文生字词,生自主交流,掌握音、形、义。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生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品读感悟
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是梅花的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气节。课后再读读课文,思考:(1)外祖父为什么爱梅?
(2)外祖父哪里像梅花的秉性?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体验。
2、抄写生字、新词。
板书设计: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梅花魂 赠墨梅图 思国伤怀
送梅花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一、预习探究
1、回顾上节课,谈谈自己体会。
2、我们思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之时,一位海外华侨老人同样也在不分昼夜,强烈地思念着祖国的梅花。(板书:梅花)为什么?(板书:魂)
二、合作交流
1.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多读几遍,并想想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相机出示有关句段(1)出示:
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语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①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就会落泪呢?(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②这几句诗是哪几位诗人写的,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你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③指导朗读,读中悟情。(配乐《思乡曲》)(2)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又用红绸子慢慢抹净。”
①投影出示“墨梅图”,生自由读本小节,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②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呢?画出有关词句?(生圈画并交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③指导朗读“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一切,读出反问的语气。“轻轻”、“慢慢”这两个词该怎样读,为什么?
三、品读感悟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
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①生自由轻声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有怎样的秉性?(愈足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②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生举例。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下列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图片及名字,生读。(于 谦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岳 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凶奴血。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陆 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外祖父如此深爱梅花,说明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外祖父把梅花当作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④指导朗读。这看似平常的梅花,融入了无数有气节人物的灵魂,漫漫五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呢?让我们的饱含深情地再读这一段。
(4)出示:“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块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指名生读。外祖父为什么送梅花手绢给“我”?(让“我”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3.讨论: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有什么更深的了解?师引导学生理解,“梅花”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生齐读课题《梅花魂》。
四、巩固延伸
1.学会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吗? 2.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板书设计:
爱梅——寄托一片深情——爱国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3.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进一步提高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难点
根据主题策划活动,列出节目表,并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表演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于“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的内容。(诗词、歌曲、故事等等)2.了解班级同学的一些特长,以便有利于自己策划活动。
3.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么样策划才能把一次活动搞成功,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积累
乡情,乡思,乡愁,乡音,家乡,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叶落归根”“告老还乡”是游子归乡情之切,“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游子归乡后的无限感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古往今来,人们用各种形式和行动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尝试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既然大家都这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现在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吧。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小组推选代表。首选组长,因为组长是小组策划的组织者,还要安排一名记录员和一名同学汇报。
2.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出示)。
(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节目演员,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3.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4.根据讨论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注意:活动课题、形式可以由教师提出,更多应该让学生提出。可以参考以下课题开展活动。a、了解家乡特产(土特产品、著名商品、闻名全国之最等)b、欣赏家乡风光(山、水、名胜等)
c、认识家乡名人(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科学等方面)d、调查家乡变化(家庭、街道、环境、学校等)e、熟知家乡文化(教育特色、戏曲、方言娌语)
5.小结过渡:刚刚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都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我们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评议
1.以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重点要说说怎么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班长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同学们,今天的口语交际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附: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目的:用各种形式和行动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活动时间:第四周班会活动时间 活动流程:
1、听:听家乡新闻(听广播、看电视);听教师、同学讲故事(家乡的民间故事、传说、名人、历史故事、英语故事)
2、说:学做导游,介绍家乡(如自然风光、名人事迹、人文景观、经济建设、物产特产、风味小吃、风俗习惯„„)
3、读:浏览、阅读有关家乡的诗词、对联、传说、故事、无家乡名人的著作,有关介绍家乡的资料。
4、演:朗诵诗词,演唱歌曲,家乡画展,课本剧。
第二、三课时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
学习目标:
1.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的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引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本组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过程:
一、积累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当我们摇晃着脑袋背诵着诗句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是故乡情吗?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又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以“以二十年后回故乡”写题目,展开想象,来完成一篇作文。
二、尝试
1.因为二十年以后的事是未知的。写这一类的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展开想象的翅膀。2.师指导可以侧重一方面来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可能会有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可能二十年后一条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一座座立交桥犹如彩虹横跨蓝天。那时候可能会有时光穿梭机,能够往返于古今之间。)
3.师引想象要大胆,我们提倡异想天开,然而,想象是不能脱离实际的。要符合生活规律,和事物发展逻辑,才能使推测合情合理,生动具体,真实可信。真实、合理是想象作文的第一要素。否则只能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
4.师引刚才同学们都在描述场景的变化,我们要在文字中体现出浓浓的乡情,还需要描写哪些方面?
(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5.亲朋好友的变化,最能引发我们的浓浓的乡情。其实,古人也有许多吟咏乡情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我们不妨可以引用它们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借古人之诗句,发自己之幽情
三、评议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a、原则
抓住学生的独特视角进行积极评价; 抓住学生的非凡而合理的想象进行评价; 抓住学生的准确语句进行积极评价; 抓住学生的个体进步进行评价。b、形式 同桌交流;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根据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五、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一个启发。
第五篇:五年级集体备课发言稿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白山小学五年级集体备课发言稿游淑琴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意义
1.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2.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
3.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动手操作。
数学课中必须尽可能地让学生面临着对自己个人有意义或有关的生活问题情境,那学生才会感兴趣,这些往往是决定能否让学生真正进行操作活动学习的首要条件。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拓宽学生的思维。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有选择的、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
(三)重视操作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上,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尝试,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这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
(四)重视操作活动中的“想”和“说”,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在操作时,要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也就是先把学习知识应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又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把操作与“想”和“说”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
(五)在知识的运用中,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
学生初步感知了知识或结论后,我借助操作活动,使学生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帮助学生从具体操作中获取知识。
(七)、提供适当的资源,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动手操作实践。
要想搞好动手操作活动,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学习中所需的各种资源,使学生处于一种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自主利用的宽松学习环境之中。教师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肯于集中精力和花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