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博物馆观后感(最终版)
中国博物馆观后感 2100902206110级园林【2】班王涛
今年暑假我和几位同学一同去了位于长安街上的首都博物馆-这座拥有最先进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部物化的历史文明发展史,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通过与历史的对话,俯瞰过去的风风雨雨。在观看完这些已经成为文物的文物时,我在崇敬与热爱之后我更多了一份担忧
首都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数量非常大,就是自己将整个博物馆展出的文物都大致看一遍都需要将近一天的时间,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就是那些分类的展厅:佛像展厅,玉器展厅,瓷器展厅等等,这让我认识到博物馆的存在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价值的要点,正如到的4要点:(1)真实性;(2)情感价值: 惊叹称奇、认同性、延续性、精神的、象征的和崇拜的;(3)文化价值: 文献的、历史的、考古的、古老与珍稀的、古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审美的、建筑艺术的、城市景观的、风景的和生态学的、科学的;(4)使用价值: 功能的、经济的(包括旅游)、教育的(包括展览)、社会的、政治的。首都博物馆将这4要点贯彻的淋漓尽致,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真实的历史,文化的延续,社会的演变。再结合课上老师的讲解,我觉得文物的保护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职责,更需要国民的支持,我们需要通过参观来了解历史,通过保护文物来传承历史,开设历史文物陈列展览不单单是为了研究古代的历史,更是让我们认识到保护这些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
首都博物馆原馆是1981年就正式对外开放了,但首都博物馆新馆才刚刚建成4年,但新馆内的展览陈列以首都博物馆历年收藏和北京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形成独具北京特色的现代化展陈。博物馆以其宏大的建筑,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为前来参观和欣赏的人们提供了一场场绝美的视觉盛宴,让北京这座“历史名城”“文化中心”“国际化大都市”更好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座博物馆更是以它独有的中国特色,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了中国的遗产和文明。
首都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在国内外举办了许多颇受好评的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如:《北京历史文物陈列》、《元大都历史陈列》、《老北京春节民俗展》、《馆藏历代陶瓷、书画真伪辩识展》、《北京历史文化展》等数百项。
我印象中文物都是残破不堪“晚景凄凉”的,但在首博如此光鲜亮丽的文物前,我反而以为是现代人的仿作。馆内的圆形展馆和方形展馆的两大部分,分别进行古都历史文化篇,城建篇,民俗片,瓷器,玉器,佛像,书法绘画等十几个展览。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学习者,我对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和京城就是-老北京民俗进行了详细参观。
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的展览运用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想我们展示了北京自史前原始部落开始,经过封建王朝,走向民主共和的过程,各种青铜器,东胡林人的项链,古镯,经书,科举考试的试卷,清代皇帝的龙袍等等,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一次又一次体会到中国古代的文明。加上馆内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的运用,再现了元大都积水潭码头,明北京保卫战,五四运动,开国大典等历史画面和经典镜头,见证了
中华民族的文化交融和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见识到我们祖国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展现了北京作为一个千年古都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博物馆应用人类学的基本原则,关注文化多样性及其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的过程展示和研究,还关注人类学知识的社会实践与应用。同时以其对地方人民的深刻理解和其擅长的整体观,协助北京制定出更好的发展计划,并提出有利于变革的主张。正是这种高科技与传统的结合让整个博物馆内充满了历史的味道却不乏现代的生机。
城建篇则是从一个理性的角度,用规划的视角对北京的演变进行了介绍。上百件的文物,大量图表,照片构成的展厅记录这北京在城市建筑的历史沿革。在专题展览-洞房花烛美姻缘、降龙诞凤添人丁、古稀大寿福如海、爆竹辞旧迎新中,我看到了老北京的商业文化和胡同文化,这是老北京生活中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看到了那些在古代建筑史课上老师讲到的门楼,四合院的实物、门墩、上马石等胡同实物,让我更直面的感受到老北京的神韵。在这里还有儿童游戏区,里面充满了孩童时期的回忆-毽子,兔儿爷,九连环陀螺等等,《三字经》《百家姓》这样的民俗气息很浓厚的书也是免费供小朋友们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到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于它巩固了个人的和国家的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少数名族地方见解的尊重。首都博物馆则将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和文化认同有机的融合到一起,为公众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虽然不是佛教信奉者,但我对佛家文化也很感兴趣,于是就满心虔诚的参观了佛像展厅,佛像展厅共展出佛像262尊,分为汉传佛像和藏传佛像艺术。看过这个展厅,各式各样的艺术造型让观众了解到佛像艺术在我国汉族、藏族地区的发展、演变。展厅中一尊释迦牟尼佛像造像头像,健陀罗式涡旋状发型,身着右开左合式袈裟。胸前衣领折带纹,与云岗大佛饰纹相同。面颊丰腴,神态威严。跏趺端坐,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作怀抱姿,意蕴无穷。佛座为四足座床式,刻有飞鸟、蔓叶、卷云及胡人装束的供养人。造像造型完美,工艺精细,体现出鲜明的时代艺术风貌。
中国作为佛教盛行的国家,对于佛教的传播与保护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佛教文明的保护更需要通过对文物的保护以及对寺庙的合理利用得以实现。
我觉得中国的瓷器是最美的,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中华文明的象征。瓷器展厅中展出了北京作为都城历史时期出土和传世的瓷器170组件,京郊琉璃河出土的周代铜器“堇鼎”,通高62厘米,重41.5千克,内壁有铭文4行26字,对研究北京古代历史有重要作用。
建馆以来,首都博物馆广泛征集各类文物,馆藏文物已达二十五万件,首都博物馆馆藏的各类文物总计 8.3万余件,其中一级品305件。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其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携带着历史情感、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及信仰,巩固了个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任何博物形态均可因其形貌、影像及能被感知而成为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文化资产,从而有可能被世界人民世世代代所共享。因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表明人类对进步社会业已确立起来的学理和实践的谦逊态度。
作为一名普通的市民,我该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力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明,同时作为即将投身于城市规划行列的我们如何将城市建设和遗产保护有机的结合,对历史古城的改建与保护等等,这些很重要且很有意义的课题都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的,我们总是能看到世界文化遗产录上的一个个列入保护的名单,却没有看到身处在历史名城里,需要我们悉心保护的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为了城市的发展而牺牲那些遗产,不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我们不能让历史在我们手中断送,历史不能重来,是时候让我们投身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指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多一些保留,少一些纪念,多一些补救,少一些遗憾
第二篇: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为庆祝党的诞生,我们经济管理系于2011年5月8日,组织党员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进一步了解党的奋斗历程,领会党的奋斗精神,从而促进党组织和党员的发展。我很荣幸的成为其中的一员。
走进国家博物馆,置身于宽敞明亮的西大厅,透过7扇铜门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场。南北两侧的楼梯,犹如一幅宽厚的臂膀。铜门、楼梯,仿佛敞开的胸襟,怀抱远方,迎接八方来客,寓意着国博的博大与包容。对着铜门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我想,这也是放在这里的寓意吧。
中国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12年,到目前为止馆址搬迁了3次。最早馆址在国子监,1918年搬迁到故宫的端门和午门。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在天安门广场西侧建成,国博第三次搬迁。过去三年半时间里,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大楼向三个方向蔓延――东扩40米,下挖两层,上增一层。竣工后的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体量激增为原来的3倍,总建筑面积从6.5万平方米 新国博大大小小49个展厅,最大的2000平方米,最小的800平方米。新国博不仅面积大,更重要的是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与国际顶级博物馆同步。从面向天安门广场的正门走进名为“艺术长廊”的新国博西大厅,第一感觉是空间大到令人不知所措。该厅高28米,宽30米,长330米,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博物馆面积全球第一,这个厅大概也是全球最大了。整个大厅没有一根立柱,放眼望去一马平川,更显空旷。西大厅中央被称为中央厅,未来重要仪式都将在这里举办。新国博的两个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清晰地呼应“历博”和“革博”的身影。“古代中国”由原来的“中国
通史展览”发展而成,目前还在布展。与旧展不同的是,“它吸收了二十多年来考古新发现和历史研究新成果,并充实了大量的新近出土文物
新国博建成后,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两轴”,分别是长330米的艺术走廊构成南北轴线,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200米长的东西轴线。“两轴”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之美。“一区”,是指在地下一层形成了由国博剧场、学术报告厅、演播室组成的展示区。
在参观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复兴之路》。
经过修改完善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重新开幕。这是国博改扩建工程竣工后最新推出的第一个基本陈列。陈列通过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揭示出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这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华民族170年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陈列展览。陈列共分为五个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中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新之历程”,“复兴之路”的内容包括 “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展览内容按时间顺序,通过大量历史图片资料,辅以影视资料播放,实物模型展出等
多种形式真实再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分级社会深渊的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上下求索,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谱写了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壮丽史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今天终于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通过本次参观我真正认识到:中国人民真的很伟大!当帝国主义来欺负中国,人们都没有饱饭吃,但没有人低头!而是掀起革命,让帝国主义知道中国人民是不能欺负的!当日本来临时,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光是政府,人民也没有放弃!日本人大四的屠杀中国人民,想磨灭大家的意志!但是我们的意志不但没有被抹杀,而是变得更坚固!我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赶走了帝国主义。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站起来了!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而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一齐哀悼,一齐欢呼,一齐奋斗,一齐感动……不论遇到什么,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会不断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终于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了!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中国中人民终于能抬起头来面对帝国主义了!那些峥嵘岁月我们并没有白过。中国人民可以不再受欺凌了!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受的耻辱,应该用自己的努力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现在的幸福是来之不易的,是以前的人用鲜血和意志还来得!
本次参观,我获益匪浅,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了党艰苦而光辉的奋斗历程。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深感自豪,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自己以后要进一步充实自己,从各方面完善自己,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和党组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第三篇: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
今日参观的是中国工业博物馆,讲解员给我们介绍相关信息,中国工业博物馆是对现有的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进行改造、扩建而成,其中有工业博物馆现建有机床馆、铸造馆、通史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中国工业博物馆目前征集的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三级文物10件,馆藏文物器件繁多。中国工业博物馆中收藏文物年代从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纪30年代初的铁西规划地图、1900年的中东铁路钢轨、西周青铜盔、春秋时期盔甲、殷商时期铜镜都为如今的馆藏。
讲解员还给我们讲解博物馆相关背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铁西区取得了令国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国家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2008年被列为18个“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典型地区”之
一、2009年被命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将《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被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据此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亲临铁西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铁西区在引领我国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在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工业文化方面做出贡献。原省委书记闻世震同志也明确提议在铁西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这就是博物馆构想的前提。
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还给我们介绍相应意义。
一、众所周知,铁西区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并有“中国重型工业的摇篮”之称,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在此基础上筹建中国工业博物馆,对于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保护保存近代工业历史文物资料,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目前全国尚无此类博物馆,铁西区将填补国内空白。
二、铁西区承建项目的优势。(1)历史优势。铁西区工业历史悠久,从1905年首家使用现代化机器企业诞生开始,经历了日本殖民工业、国民党时期工业和新中国工业等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铁西曾生产新中国第一枚国徽、第一台水压机等几百个中国工业史上“第一”的新产品,被称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铁西区因工业而诞生,为工业生长,也将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2)人文优势。工业是铁西历史的主脉,工业文化是铁西的灵魂。铁西工业文化源远流长,沧桑厚重,对于几十万产业工人和铁西人来说,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劳模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铁西人文情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铁西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新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3)地缘优势。近年来,铁西生态宜居环境迅速提高,2008年荣获目前全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建国60年60大地标”之一,铁西作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沈西工业走廊开发的重要区域,还将面临筹办“十二运”等多重机遇,区位优势尽显无余。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见识了博物馆的展物含有的多项“工业之最”,如世界最大口径的铸管(直径2.2米)、最大的超高压断路器壳体(铝合金铸件、重2吨)、最大的立车横梁铸件(重115吨)、最薄的铸件(厚0.38毫米)。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压管的样管、第一台万能钻床、第一台八轴立式机床、第一台精密丝杠机床、第一台五轴联动机床。参观通史馆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世界工业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工业的发展历史。相应展出的是各国工业工艺品,如大炮,铁轨,轮船,汽车等模型。而且还与当时中国的起步工业形成相应对比,给我们真实呈现当时落后的工业历史。在此馆中还展示当时积极名族工业英雄,以及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其中包括洋务运动的一些代表,奕,张之洞,李鸿章等,还有民族企业家张謇,刘鸿生,荣敬生等。然后就是建国后中国新工业的崛起,掀开中国工业辉煌的序幕。集中展示了当时艰苦条件下中国一系列工业的相应发展。中国开始了自己全新的铁路,火车,军工业,机床等各方面的发展。其次参观的是机床馆,该馆中收藏新中国生产及使用过的当时比较先进的机床系列。其中包括车床,磨床,铣床,已经初期的老式自动化的机床,慢慢参观的就是现代先进的全自动化机床,还展示了现代机床加工的一些工艺品。给我们惊讶赞叹的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全新知识的概念。参观的第三个是铸造馆,该馆依然保留当时铸造车间的老式模样。全新给我们展现当时加工车间的工作流程和相关设备。了解了当时的条件艰苦下,老一辈们依然克服艰难为中国的工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铸造馆依次展览了当时铸造的成就,其中包括最大的铸管,还有各种铸造工艺品等。
参观完三个展馆,我们也就结束了我们参观之旅。此次参观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点滴感触。从了解工业背景到工业成就,历史的痕迹记录在博物馆中。我们了解到当时落后历史背景,那些先辈们奋起为中国的工业辉煌而拼搏。那一件件陈旧古老的器件,当年曾经被使用的机床似乎在讲述着他们的峥嵘岁月,锈迹的斑驳也掩盖不住当年的辉煌。静静躺着的旧物,相继讲述着我们近代历史的屈辱,讲述着我们工业的发端和发展的历程。我们的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这段艰辛历程,深深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国家要强盛,在国际社会更有影响力,离不开国家的工业发展。工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整体水平,这离不开每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离不开我们民族工业的创新发展。看着过去机器与现代机器的对比,看着历史和现在的对比,看着中国和世界的对比,这一切告诉着我们的工业同样可以辉煌,同样可以让国人骄傲。背后每一代人的心血汗水我们都不能忘记,这同样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积极进取,把握时代潮流,紧跟世界脚步,运用智慧不断创新,为现代创新工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当代大学生同样需要跟上时代脚步,脚踏实地把我们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学好,学牢。不断学习先进理念知识,树立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信念,摆正学习态度,为中国现代工业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我来到了中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不远处就是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丰富的收藏和陈列,展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开创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诗,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文物收藏极为丰富,陈列展出的文物十分精美,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我们参观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一件件细致的雕刻品,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文化遗产陈列的亮点在于展示手段的丰富多样,有照片、有实物,还增加了电子文物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文物体现了各个朝代的文化底蕴,如: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第五篇: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领着我参观了,位于铁西区卫工街上的中国工业博物馆。
来到博物馆正门,立刻被它的样子吸引。它的造型简洁明快,富于动感。坚实的长方体建筑上方向外展开,既像一个坚定的V字,又像张开的双臂,在为中国工业的辉煌成就而欢呼高歌。
进入展馆大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名为《铁流凝变》的铜质浮雕,长22米,宽11.5米,净重50吨,是目前我国最大工业题材青铜雕塑。浮雕上方新中国第一包钢水飞流直下、倾泻而出、喷涌而来,象征的是产业工人一往无前的精神,体现的是沈阳老工业基地完成华美转身后凤凰涅盘般的壮美,展现了中国工业恢宏磅礴的气势。
我们参观了通史、机床、铸造、冶金、重装等展馆,我见到了新中国第一枚国徽、见到了车轮比爸爸还要高的大卡车、见到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见到了红旗二号导弹、见到了国际领先的数控机床等等。
我见到的这些无处不彰显着国家的进步、富强,也体现了沈阳在国家重工业上的重要作用。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更让我决心努力读书,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献上我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