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争电影中的红十字精神(解说词)
疯狂中的温情
——谈战争电影中的红会精神
一提到战争,就会令我们胆战心惊!战争是残酷的,它剥夺了许多人的生命,剥夺了许多人的家园,剥夺了自由与快乐。战争以它的冷血和恐怖考验着每个人,人性在此刻是堕落,还是升华?或许战争就像是一场瘟疫,传染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恐慌与凄凉,而它的邪恶也一点一点的侵蚀着人们的良知和道德。
然而在冰冷而黑暗的战争阴云里,总会有那么一抹亮色——红十字,他有着血一般的颜色却又不似血一般的刺眼,他带给人们的永远是温暖与安全,是爱与希望!是的,自从红十字会成立以来,我们可以在每一场战争中都看到红会成员的身影,看到救死扶伤的场面。而红会精神更仿佛一股暖流,涌动在战争里,涌动在灾难里,涌动在人们的心里,它让生命得到拯救,它让人性得到复苏,它让爱传遍世界!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战争电影里的红会精神。
我们知道红会精神是“人道、博爱、奉献”。所以红会精神并不仅仅只体现在医务工作上,它可以是一个人身上的某个瞬间,某种行为,可以是一个国家的良知,可以是一个民族的觉醒。我们今天的电影鉴赏就从“一个人”开始。
辛德勒,一个德国人,一个纳粹党员。曾经在他眼里,犹太人不过就是些聪明的廉价劳动力,是他工厂里赚钱的好机器。然而一场战争改变了他,改变了他对犹太人的态度。当疯狂的剿杀行动开始时,他的拯救行动也开始了。
《辛德勒的名单》成为全球最瞩目的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
影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影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斯皮尔伯格动用了一个小小的具有象征含义的效果陪衬: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
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
一人的觉醒似乎也就是在那么一瞬间,然而辛德勒的觉醒却挽回了一千多条性命,就像犹太法典里的那句:“挽救一命就是挽救一个世界”,就像中国民间的那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最终成为了别人眼里人道和爱的象征,他最终也解救了自己的灵魂!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接下来我们仍然欣赏到得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这是一群人的故事,是一群人为了挽救一个人的故事——《拯救大兵瑞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一小队由约翰•米勒上尉(汤姆•汉克斯饰演)率领的美军士兵却深入敌区,冒著生命危险拯救一名士兵詹姆斯•雷恩(麦特•戴蒙饰演)。詹姆斯•雷恩是家中四兄弟的老幺,他的三名兄长都在这次战役中相继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
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面对随时降临的各种危险,他们逐渐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性:为什么这个士兵,就值得让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雷恩的一条命为何比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但是,尽管他们心存疑惑,他们还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战争中受到考验。
影片探讨了战争中人道主义的一个难题,用8个人的生命去拯救一个士兵的人道主义精神究竟是否应该?从这一点一下提高了影片单纯作为纪实性电影的品格,从而更深层的挖掘了战争中的正义和人道精神。
马上看到的是有着“中国版辛德勒名单”之称的《拉贝日记》,一部刚刚上映的影片。这部影片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是因为拉贝。
拉贝作为一个德国商人,他也是一名纳粹党员,但在日本侵入南京城进行屠杀后,他以他的良知和正义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以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参与了反
对日本法西斯暴行的斗争,对中国人民给予了极其可贵的援助。南京人和所有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可亲可敬的国际友人!
约翰•拉贝(John H.D.Rabe)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到中国,不久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经商。拉贝和他的家人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他的子女和外孙女均出生在中国。他们与中国人民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对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处在内忧外患中的中国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在《拉贝日记》之前,有一部同题材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先期上映,引起观看热潮,它让中国人又一次看到了历史的疮疤,看到了那段屈辱的岁月,那些痛苦挣扎的人们。然而导演并不是再一次的让人们单纯的沉浸入悲伤和沉痛,他用他独特的视角给了南京新的诠释。他是座英雄的城市,南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一群勇敢的,奋斗着的,自我救助的,充满悲悯和爱的人民!
有意思的是,导演同样采用了《辛德勒名单》的拍摄手法,用单纯的黑白两色,或许最为简单的手法却最能体现出深刻的内涵吧!
今天的话题——战争真的很沉重,所以在最后我想带给大家一部战争喜剧。虽然是喜剧,但是许多人的观后感言都提到了:“这是我看过最感人的电影,我泪流满面!”是什么样的电影,竟然能够把战争排成喜剧片?又能让所有观看的人们为之留下热泪?
在第7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三项大奖,一举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的黑马。像这种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集中营中悲惨生活的电影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辛德勒名单》。然而天性乐观幽默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家出人意料地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美丽人生》即在充满鲜血和死亡的集中营里找到了一种美丽。
这绝对不是一场悲剧,从一开始圭多搞笑的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时候种种离谱的举动,特别是冒充从罗马来的督学在课桌上跳起脱衣舞的情节将喜剧的因素加强到了闹剧的程度,有趣的场面甚至不断贯穿在集中营里,就是圭多最后被押走处死时,出现在躲在铁箱里的约书亚面前的也是一个扮着小丑夸张模样的爸爸。贝尼尼这么处理就是为了不媚俗,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试想,圭多在狱中仅仅是为了约书亚心灵不受到伤害才故意“欺骗”他的吗?难道圭多自己不是这么认为的吗:所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一场疯狂游戏,最后的胜利还是属于他们:热爱生活的人们。就算在集中营里,圭多脸上始终带着笑容,只是在给儿子演戏,没有发自内心对生活热爱的人,是不会有这种灿烂的、让人喜悦而充满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梦是暂时的,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纯洁幼小的心灵。
今天我们了解了战争电影中的红会精神,了解那些历史的伤痛和为了和平、自由、人道博爱而不断奉献的一群人。
历史的硝烟已经远去,然而我们知道战争还远没有离开我们的世界,在和平的年代里它们像一团乌云笼罩在我们的头顶。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流血,就会有牺牲,当然也就会有红十字在飘扬!然而我们更希望看到所有人能在平安和谐的社会里,自由快乐的生活,我们更希望看到红会精神在每个人的心中扎根,在每个社会扎根,在和平的年代里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充实和幸福。
希望大家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为别人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一些帮助。
第二篇:战争电影
古代战争电影
《特洛伊》《斯巴达300勇士》《亚历山大大帝》《墨攻》《神鬼战士》《天国王朝》《影子武士》《勇敢的心》
编辑本段近代战争电影
《投名状》(1850年代湘军大战太平天国战事)《集结号》(1946年的国共内战及1951年的朝鲜战争)《战争与和平》(俄国版,内容讲述拿破仑征伐俄国,最后被俄军击溃)《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日本内战西南战争,内容为历史改编虚构)《光荣战役》(美国史上唯一内战南北战争)《黄金三镖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南北战争)《卡士达将军》(Custer of the West)(美国印第安人战斗)《围城13天:阿拉莫战役》(The Alamo)(美墨战争)《外籍兵团》(法国外籍兵团于北非远征)编辑本段现代战争电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
《阿拉伯的劳伦斯》《蓝徽特攻队》(空战电影)《西线无战事》《铁十字勋章》(电影)《迷路的大军》《约克军曹》《尚斯帕尔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
《兵临城下》(讲述2战苏联传奇狙击手瓦西里)《二二六》(日本军部在1936年于东京发动军事政变)《巴顿将军》(欧洲战场美国陆军名将)《最长的一日》(The Longest Day)(诺曼底登陆)《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诺曼底登陆后美军作战,内容十分反战)《雷霆伞兵》《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太平洋战记》(可称诺曼底大空降的姐妹作)《猛鹰突击兵团》(以罕见纳粹德国士兵观点演出)《夺桥遗恨》《英烈千秋》(中国抗日战争)《血战台儿庄》(中国抗日战争)《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血战昆仑关》(中国抗日战争)《八道楼子》(中国抗日战争长城战役)《笕桥英烈传》(中国抗日战争空战片)《从海底出击》(大西洋英、德潜水艇海战)《击沉俾斯麦号》(大西洋英、德水面舰海战)《 风语者》(美日太平洋战争)《珍珠港》(美日太平洋战争开端)《硫黄岛浴血战》(太平洋战争)《硫磺岛家书》(太平洋战争)《红色警戒》(太平洋战争,有新旧二种版本)《桂河大桥》(太平洋战争)《大敌当前》(Enemy at the Gates)(德、俄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Kursk)(1943年俄、德五千辆坦克大会战)《决战斯大林格勒》(以德军视角体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山本五十六》(小日本鼓吹山本)《男人们的大和》(军国主义的幽灵)《血战太平洋》(美日在硫磺岛冲绳岛上等战役)
朝鲜战争
《上甘岭》(抗美援朝战争)《太极旗飘扬》《猪排山》《独孤里桥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
越南战争
《现代启示录》《前进高棉》《汉堡高地》《第一滴血》(First Blood)(内容凸显退伍越战老兵复员后备受社会歧视之问题)《奠边府战役》《金甲部队》《勇士们》(We were soldiers)《野战排》(Platoon)《全金属外壳》
其他
《异域》《火狐狸》(Fire fox)《大决战》三部(国共内战)《捍卫战士》(Top Gun)(空战电影)《冲出封锁线》(Behind Enemy Lines)《黑鹰计划》(Black Hawk Down)《深入敌后》《第九突击队》(苏联入侵阿富汗)《风暴之门》(俄罗斯VS车臣独立的战争)
第三篇:红十字精神
红十字精神
八一中学 初一十三班 赛碧乐
红十字精神与世界城市理论的相关性
红十字倡导“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而世界城市提出的是“城市与人和谐相处”,这两个理念是有很大的共通性。城市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就需要双方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互相尊敬。红十字会是不歧视地救护战地伤员;减轻人民的疾苦;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护人类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就像今年玉树地震时,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时间跟玉树人在一起。
北京时间4月17日下午6点20,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郝林娜与两位助手李立东、蔡文男一行三人准时出现在机场 C 出口。他们组成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灾工作组刚刚从青海玉树地震救援现场返京。
“我们离开玉树时,部队已经进去了10000多人,重伤员已转运了1000多人,灾民也在逐步得到安置,我们跟玉树州政府和当地红十字会的工作也已经衔接上,算是基本完成了任务。”郝林娜说。在玉树地震现场,他们为抗震救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震灾现场的所见所为也让他们记忆犹新。
正是红十字会精神中的人道、博爱、奉献,让这些人在祖国同胞们受苦受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们,关爱他们,这也是红十字会的宗旨。
“一到玉树,红十字工作组没有先休息、适应一下高原气候就立即投入到赈灾工作当中--但很快他们为此付出了代价:高原反应剧烈,头疼、脸绿、嘴唇发紫,走不动路,甚至是流鼻血。”
即使自己再累再苦,也不能停歇。这就是红十字会工作者的精神,是他们坚定的信念。
红十字事业是一种给予,一种奉献,它促进世界城市和谐发展,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红十字事业与构建世界城市的依存性
红十字事业与构建世界城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红十字事业促进世界城市和谐发展。
例如,某省政府《关于支持红十字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以“一老一小”弱势群体为重点,大力营造全省人道救助网络,在人道救助网络方面,一是建立为走失老人寻家社会救助网络。在省红十字会爱心助老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层层建立红十字会助老服务站,争取用5年时间建立健全的走失老人网上查询系统,全省70岁以上老人登记率达到90%,农村达到80%以上,这从根本上解决老人走失问题。二是启动18岁以下少儿医疗互助基金工作,力争2006年在全省11个设区市全面推开。基金募集率达到85%以上。三是将红十字博爱送万家做实、做大、做强。
对红十字会举办的社会福利事业,要按规定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红十字会接受的用于救助和公益事业的捐赠物资,享受减、免税待遇,优先安排运输和办理有关放行手续;对依法标有红十字标志的救灾救
助专用车辆,经省交通管理部门核定,免交养路费和车辆通行费;红十字会救灾救助专用车辆准许安装报警器和标志灯具,限于执行救灾救助任务时使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建设纳入当地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省、市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争取2006年立项建设,力争2008年前建立并完善省、市、县三级红十字会备灾救灾网络体系。
各级红十字会要广泛宣传无偿献血,组织发动群众自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要加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河北分库及造血干细胞组织配型实验室建设,做好宣传动员、血样采集、查询检索和临床移植等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扩大库容量。到2008年,我省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库容量争取达到3万人份。省财政要安排必要的组织宣传和血样检测经费,各市红十字会要积极组建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站,开展相关工作。
《意见》还就卫生救护培训、社区红十字服务、红十字队伍建设和红十字青少年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
根据这个资料,我能了解到城市是通过红十字事业来帮助人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红十字事业就是一个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合作,并进行全国性的卫生、救济、儿童福利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是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事业。往小了说,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之间经常会应为一点小事情,而大吵起来,没完没了;再往大了说,在很多国家之间也会有争吵,这样就有了战争,战争给双方的人民带来了很多很多痛苦,不仅是经济农业方面的,还有精神上带来的巨大的痛苦,这也是最难以忍受的。我想,如果没有红十字事业的话,这些争吵,这些痛苦应该会继续下去,所以红十字精神应该是我们所有人都应学习的精神。
这是一则消息:北京市红十字会已于今天下午派出了一支救援队伍奔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进行救援。首批由7名北京市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的先遣队员随带一条搜救犬和专业的救援设备,驾驶三辆越野车前往地震灾区。明晨七点,另有5名北京市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的队员将乘飞机前往西宁。两队将于明天会师西宁,一起前往灾区核实灾情,并展开一线救援。同时北京红十字会紧急调拨救助款50万元人民币,委托青海省红十字会用于驻地震区的紧急救助。紧急调配棉衣、棉被、账蓬、药品等救灾物资,已启运、送往青海玉树地震灾区。
另据中国红十字会官网消息,灾情发生后,广东、陕西省红十字会分别向青海省红十字会捐款10万元;四川红会调拨1000顶帐篷并派出救援队已抵达灾区。江苏徐州、四川广元等地红会已开展募捐活动。
红十字精神已经充分的体现在了上面这则消息中。全国民众献出一份爱心,为灾区人民捐款,使灾后重建工作变得顺利,更重要的是,这给了灾区人民心理上莫大的帮助与鼓励,让他们重新有了信心。红十字事业就是起到一个这样的作用,救济困苦人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为我们红十字青少年,虽然我们力量很薄弱,但是只要有一份
爱心,我们就能用这份爱来帮助别人,宣传红十字知识,为更多的人带来欢乐。
首都红十字事业如何满足世界城市发展的需求
在北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积极参与到红十字事业当中。例如说,义务献血,帮助贫困的人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们的无私的爱。
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像最简单的,做一些回收的工作,例如,利乐回收——在我们学校的根与芽社团,就有一个利乐回收小组,他们每天坚持回收利乐包装袋,尽管那有些脏,而且很累,但却坚持不懈。还有就是献血,但前提是必须是18-55岁的人。无偿献血,既不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也能为他人献出爱心,这就是红十字精神。
目前,就在我身边的人而言,红十字事业可能显得好像有些远,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事情还轮不到他们来做。但其实,红十字事业是人人都应该参与的,不管是青年人,老年人,我们都有义务去帮助别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维护、支持红十字会,让红十字会的精神感染整个世界,让人间充满美好的爱,让红十字精神永存我们的心中。
第四篇:红十字精神
红十字精神
——人道、博爱、奉献
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1828年的这一天,红十字运动的创造人享利杜南诞生于瑞士。一百多年来,他树起的红十字旗帜跨越种族、疆域、信仰和时空,飘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飘扬在瘴疠肆虐日疫地,飘扬在水火横行的灾区,飘扬在渴望帮助的人们心里,深受人们的崇敬与爱戴。
红十字不公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标志,它还成了人民生命和安全的救星,成了向战争受害平民、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的灾民、难民传播爱的使者,为了表彰杜南的功绩,1948年,红十字会与有关部门决定将他的生日命名为世界红十字日,这一天,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亿多会员和大批志愿工作者,以各种形式举办活动,来纪念这们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弘扬无私的奉献精神。
红十字的精神出现在献血站里:人们都挽起袖子,把自己的鲜血无私地奉献给需要的人闪;红十字的精神出现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护士和敬重们不顾生命的危险,急着抢救病人;红十字的精神出现在救火现场:火警战士们不顾熊熊大火冲进着火的大楼,把被困在里面的人员一一救出„„红十字所迸发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无处不在,它一直引导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前进与发展。
人类需要进步,人类需要和平,人类更需要爱。人道主义事业赋予中国红十字会的责任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群。人们坚信,在人道主义的感召下,一个更美好的世纪将展现在我们面前。人道主义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红十字会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让我们用人类最美好的愿望——人道的力量,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共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同学们,我们今天纪念这个节日,就是要学习杜南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会关心,关爱别人,时刻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无私援助的手,做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奉献的人。
当你看到受苦的人们,心中是否会有渴望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帮助他们?当你看到受苦的人们从苦难的阴影中重新获得力量和希望,心中是否也同样感受到喜悦?相信你我一定有这种感受,这股驱使红十字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力量,就是每个人心中那份“博爱”之心。
危难见真情,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几年来,辽宁省各级红十字会始终立足于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把备灾救灾,救助,救护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为工作目标,为政府分忧,为社会减负,为群众解难,在灾害救援,抗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斗争和对社会特困群体的关爱扶助工作中,实实在在地为辽宁省人民办了大量的实事好事。
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面向农村贫困群众,城市下岗职工特困家庭,灾民以及孤儿、老人等特殊人群开展救助。坚持救助贫困老党员,老劳模家庭,坚持开展救助日本遗孤及其中国养父母,坚资助孤儿之家的孤儿。
弘扬红十字精神,应从我们每个人做起,红十字精神将万丈光芒。
机电七班 熊恩胜
第五篇: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战争电影:(百度百科)亦称“军事片”。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国影片《南征北战》。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战争事关生死存亡,又往往伴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成为最活跃的主题之一,被各种文艺样式竟相追捧。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天然的影像优势后来居上,理所当然地成为纪录战争、表现战争、鞭挞战争的最佳途径。战争片因此长盛不衰,在类型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桂河大桥)、(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等经典战争片占据了世界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世界各国战争电影在创作上显现出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因民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电影技巧、意识形态的不同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中国战争电影简介: 中国战争电影,是指反映中国现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或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无以数计的对内、对外的战争、战役和战斗,尤其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外侮、平息战乱,那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斗争。对此,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审美风格。第一,30年代以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悲愤型。如《八百壮士》、《塞上风云》、《风云儿女》等,它再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处境,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烧杀抢掠,努力唤醒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热情讴歌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敌气概,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激情。第二,建国后反映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赞颂型。如《怒潮》、《万水千山》、《八女投江》、《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董存瑞》和(t-甘岭》、《奇袭》等~大批人们至今交口赞誉的影片,它们生动再现了我军由弱到强的壮大过程,典型再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热情讴歌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第三,新时期以来的反映和表现人民革命战争的综合型:①史诗性的,注重再现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如《百色起义》、《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大决战》等;②悲壮性的,反映我军失利、同胞被戮或正义善良遭误解,如《祁连山的回声》、《马蹄声碎》、《南京大屠杀》、《高山下的花环》等;③娱乐性,用近乎喜剧的方式表现严酷的战争,突出了枪战、武打、惊险等娱乐因素,如《烈火金刚》、《生死千里》、《飞虎队》等;④反思性;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叙事方式、镜头运用和画面造型等方面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如《晚钟》、《一个和八个》、《战争子午线》、《红高梁》及《红樱桃》等。在2007年末上映的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完美的突破。电影中震撼的战争场面、突出的细节表现超越了以往中国战争电影,这部电影表达了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表达,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对所有参与者来说,均是两败俱伤。战败方固然要蒙受羞辱,战胜方也一定伤痕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除了看得见的物质财富和巨大的消耗外,同时战争还摧毁人类的文明。
美国战争电影简介: 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战争电影在好莱坞占有很高的比重,美国战争电影表达着美国人对战争的独特思考,作为一种风格,它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美国出产了大批优秀的战争电影,如早期的《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再到《野战排》、《猎鹿人》、《现代启示录》、《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等。似乎每经历过一次战争,美国人就会做出一次深刻的思考,这成为其创作战争电影永不枯竭的源泉。美国战争电影从影片的主题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美国风格。电影通过多个不同的方面来对战争进行思考,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人性在战争中的丧失与回归、战争下的爱情悲剧以及对错误的反思,都成为美国战争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人是战争的主体,影片对战争的思考要通过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来表现,美国的战争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大量战争状态下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彤象,通过他们的经历来评价战争。表达不同的主题就需要设置和塑造不同的人物,美国战争电影据其所表达的有关战争的特定主题,设置了各种各样特定的入物,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了真实鲜活人物形象,这些“真实”的人物形象,也是美国战争电影的标志性特点之一。精彩的情节设置,使得美国战争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冲突、悬念的成功构建,再加上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影片非常“好看”,并且因此吸引了大批观众。作为观众获得影片内容的主要渠道,影像是美国战争电影区别于其他国家战争电影最明显的标志,更为写实的电影画面不断冲击着观众们的视觉,“带领”观众以特定的角度观察战争。美国战争电影在更大的范围中,接受着全世界观众的评判,许多影片在艺术和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多数美国战争电影都充满着美国人对现实的片面思考,带有十分明显的美国烙印。
好莱坞战争片对于商业价值的挖掘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虽然出现了为了商业票房有些战争片使出了低俗的手段,但却也能够为优秀影片提供多种表现技巧以供借鉴。为出现符合美国主流价值又能赢得商业成功的电影奠定了基础。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均是叫好又叫座的范例。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也是美国战争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于中美战争电影的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两国的战争电影,我将从影片题材、影片主题、叙事结构以及电影技术等几个方面将中美战争影片进行比较。
一、中美战争电影不同的影片题材
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进程是伴随着战争而发展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构成了中国现代历史前行的脉络。作为映画艺术的电影,用电影语言去全面表现中国辉煌壮丽的历史,去表现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去表现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对西方列强的英勇抵抗,去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去表现毛泽东伟大的军事策略与军事路线,直到去表现中国人民取得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这些历史艺术性的表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有反应鸦片战争的电影《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有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武昌起义》、《孙中山》等。有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烈火金刚》、《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血战台儿庄》、《紫日》、《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等影片,还有反映国内战争的影片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长征》、《集结号》等影片,以及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等影片。这些影片既是艺术作品,反应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记载了中国近战争的血泪史。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其本身经历的战争并不算多,但由于其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达,其生产的战争电影题材涉猎之广令人惊叹。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跟中国电影题材有很大不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涉猎广泛,除了美国本身的内战以及二战题材的电影如《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冷山》、《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刺杀希特勒》、《硫磺岛家书》等,还有反映越战的电影《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野战排》,以及反映中东战争的《出埃及记》,反映苏格兰人民反抗压迫战争的《勇敢的心》,反映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电影《兵临城下》,反映波黑战争电影的《深入敌后》、《无主之地》,还有所谓“反恐战争”题材的电影如《锅盖头》、《前进巴格达》《拆弹部队》等。由于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以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霸权主义扩张和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美国还出现了一种“干涉战争电影题材”,这些战争大致集中在非洲、中东、巴尔干,而这些影片都取材自这些美国干涉的战争,比如《新海豹突击队》、《哈迪赛镇之战》、《生死豪情》、《太阳泪》以及近期上映的《刺杀本拉登》。
二、中美战争电影之间影片主题的比较
“每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因此,战争主题是时代的、民族的及文化的。“母题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战争,既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从电影诞生以来,战争电影层出不穷,无论是上古时代的战争,还是近代的各种战争,甚至当代的美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通过电影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中国战争电影主题
主题上表现比较简单,直接作为政治的宣传与教育,激发起一代又一代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共产党领袖的赞赏,对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的专制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慨。概括地说,中国战争电影在主题的表现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中国战争电影具有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英雄主义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提倡精忠报国的儒家爱国主义思想。无论是国内民族战争还是抵御外族侵略战争,为国捐躯献身精神是中国战争电影的主旋律。早期的电影《中华儿女》《鸦片战争》《重庆谈判》《上甘岭》《英雄儿女》《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一批经典的影片,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爱国主义的将领形象。电影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具有典型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林则徐、邓世昌、许云峰、董存瑞、潘冬子都成了荧屏上的红色经典形象。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中国红色意识形态的教育精品。
其次,中国的战争电影,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高瞻远瞩与战略战术。新时期以来这种模式的战争题材电影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开天辟地》等。这些影片得到了国家大笔的投资,在规模上气势恢弘,注重领袖形象的智慧饱满,注重英雄的完美高大,注重敌人的狡猾愚蠢,内容结果是每次战役、战斗都是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赢得了凯旋而归的大团圆结局。国家大投资、大拍摄的电影,无疑有一些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孙中山》《血战台儿庄》《直奉大战》《非常大总统》《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大决战》《长征》《大转折》等无数电影,表现了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国领袖的英雄丰碑的塑造,是中国革命恢弘的史诗性电影再现。
再次,中国战争电影注重民族气息与民族风格。无论是国内革命解放战争还是对外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少数民族兄弟为了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及中华民族的伟大荣誉,他们和汉族人民一样,奋不顾身,投入战争,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拍摄了不少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战争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描述了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反映了边疆斗争的艰苦性,影片融入了新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抒情调子,再现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绮丽风光和塔吉克族人民的风情民俗。由著名导演冯小宁执导的《红河谷》描写了藏族同胞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行动,真实再现了英国侵略者的残忍,表现了藏汉两族人民的英勇反抗,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四,中国战争电影部分地表现了战场的残酷及对人性的探讨。1937年,费穆导演的《北战场精忠录》是第一部直接表现抗日战争的故事片,影片在故事情节中还插入了一些战场上的激战和残酷无比的镜头,让观众倍感战争的恐怖与无情。吴子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以大量的血腥、暴力、强奸、活埋、枪杀等特写镜头,再现了日本人的残酷兽性,激发起观众强烈的民族爱国激情。同时,电影让观众反思,为什么日本侵略者是如此失去了人性,如此变态与丧失人伦?《红高粱》是张艺谋的成名之作,通过“我爷爷”“我奶奶”的爱情故事与农民自发的抗击日本的战争,更多的是对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与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生命力的双重思考。北方农民的古朴、野性与自发抗日的热情,反映出中华民族坚忍倔强的生存意志和生命力,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美国战争电影主题
与中国电影主题的意识形态性比较,美国电影视野更加开阔,场面更加震撼,电影观念更加全方位反思战争本身。通过战争电影,让观众在除了对正义与非正义、爱国与抗敌、领袖与英雄这些二元元素之间的思考外,可以让人更加敏锐地思考战争。如对战争起源、战争根源、战争原因、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目的、战争与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因此,美国战争电影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类终极关怀的战争思考型电影。
首先,对战争与人性关系的深层思考。西方的战争片即使场面很大,战场炮声震耳欲聋,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滚滚如河,但在影片的镜头里一定能找到温馨的场面,如战友之间的友情,战场上与战场外的爱情,战争中生与死的人性的关怀,甚至在战场上的美好生活的再现与欢乐。如电影《珍珠港》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描写。对人性的呼唤,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从一个大发战争财的纳粹商人演变成一个人道主义者,这其中就是其人性中善的一面渐渐被唤醒的过程。在影片最后,辛德勒即将离开工厂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行的工人们,辛德勒一度失声痛哭,觉得自己可以节俭一点再救一条人命,在忏悔声中辛德勒的人性得到了升华,影片主题也因此得到了拔高。另外,如《拯救大兵瑞恩》,也是充满了对人性的呼唤。
其次,对战争残酷的思考与对战争的厌恶。西方战争与中国电影的一个区别是,西方战争可以大胆地表现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恐惧甚至逃跑,非常客观地再现了战场的本来面貌。通过战士们在生与死时的情感剧烈震荡,来激发起人们对战争的更加愤慨。1994年由导演爱德华·兹维克和詹姆斯·霍纳继《光荣战役》之后又一次合作的《燃情岁月》,成为战争影片中最为纠结心情的反战、厌战的优秀影片。骑兵上校威廉厌倦了战争,他带着全家来到西部荒原,在一处偏僻的山区开垦牧场。威廉上校独自一人肩负起了养育三个儿子的重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兄弟不顾父亲的劝阻,参军前往欧洲。但是,战争就是绞肉机器,年轻的生命又死在了战场。1930年美国电影《西线无战事》是厌战电影的杰出作品。反映了一群德国少年士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他们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不久却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到处是阴森恐怖,鬼哭狼嚎,厮杀挣扎,想从死亡的威胁里解脱出来,却只能无力地倒下。另外,由弗朗西斯科波拉指导的电影《现代启示录》,也是一部充满着反战色彩,发人深省的电影。
三、中美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比较 战争片作为故事片的一种,“讲一个好故事”便是其首要的生存策略,只有故事好,讲得也好才能吸引观众.成功即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并且,故事中人物的活动,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塑造乃至影片的结构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就是说相对于影片语言等其他方面而言.以上一些叙事元素显得更加关键,更具决定意义,是衡量战争片优劣的重要因素。
中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 一,“革命+爱情”模式
战争与爱情有着天然的依恋关系,通常并行不悖。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战争+爱情”是其战争片的垒科玉律,几乎无一例外。其实,中国的战争片,除了“文革”时期的样板 戏,也基本上遵循这个规律,毕竟爱情是人类最本质的生活需要,人须臾离不开爱的关怀。有所区别的是.中式战争片更强凋其革命立场、革命信仰、革命精神,既不单纯表现战争场面,也不刻意去描写爱情.只是把爱情当作衬托革命的元素,为塑造高大的革命战士形象服务,为表现革命的艰难、信仰的坚定和崇高的牺牲精神服务。
二,体英雄的成长模式
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头二十年里,战争电影空前繁荣.是银幕上最常见的类型电影。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78年,战争片总数几乎占据了电影生产的大芈壁江山。战争片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艺术成就非凡,产生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在这些经典影片中,有一类集中塑造革命英雄光辉形象的“成长”片,因为人物性格鲜明,真实可信,事迹感人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到今天人们仍然可以数出这些英雄的名字。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有《董存瑞》、《关连长》、《赵一曼》、《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
三,群体英雄的传奇模式
不同于前一模式,该模式重在讲述一个小战斗集体的传奇故事,如果说前一模式以人物取胜,那么此模式则以事件取胜,尤其是以传奇性的故事取胜。这类影片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把革命战争的复杂性和正义之战必胜的法则糅合到一起;都讲述一个跌宕曲折、悬念惊险、刺激火爆的情节故事,主人公往往不是单个的孤胆英雄.而是以群体性的集体英雄的整体形象出现,他们艺高胆大,神出鬼没,沉着冷静,克服万难,最终痛快淋漓地打败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比如汤晓丹导演的《渡江侦察记),它是继<智取华山》后又一部以惊险样式出台的战争影片.取材于解放战争的宏阔画卷,从侦察小分队的活动来反映人民解放军机智果敢的战斗精神和军民之间、战友之间血肉相连的情谊。影片描绘了渡江战役前夕,侦察连李连长带领渡江先遣队众勇士,在夜幕掩护下渡过长江.摸清敌人沿江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工事构筑等重要情报,为我军大部队成功渡过长江天险做好准备的惊险故事,并且全力展现了深入敌人心脏的侦察兵如何在敌强我弱的危险境地里,置生死于度外。
四,史诗性重大战争事件的对立斗争模式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规模宏大的决定性的战争场面,它不仅涉及到敌我双方残酷厮杀的场面,更重要的在于战争的成败直接关乎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属于此类模式的影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史诗性。此类影片如《大决战)、‘大转折>、《进军》等,都是以历史上真实的重大战役为题材的战争影片,由于这些影片所反映的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作用,因此题材本身就使其具有了“史诗性”。第二,规模宏大。因为此类影片事关国家命运,民旗存亡,所以小股部队的零星作战不会成为它表现的中心,规模巨大、人数众多的集团军之间的战斗景象才是它描述的对象。《大决战》中长达数分钟的长镜头,真实再现了敌我两方在兵力投入、战局控制、行进方向、武器力量对比方面的宏阔场面;第三,破旧立新的斗争结果。敌我斗争仅仅有规模巨大的史诗性质还不够,战争的结果必须要显示敌败我胜、破旧立新的现实影响,战争的胜败必须对旧的国家形象的颠覆和新的国家形象的重建有积极和重大的作用。
美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
1、寻找模式 一直以来,“寻找”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大主题,如文艺复新对一个时代的追寻,卡夫卡、博尔赫斯等现代派小说家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探求,文学中的寻根实验等。而这种寻找的模式也存在于战争电影之中。其在着力表现对战争的历史反思的同时,也昭示了一种赋予人类存在意义的存在状态和行为方式。《冷山》、《漫长的婚约》、《美丽人生》、《硫磺岛家书》、《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和《东京审判》等都是这类战争电影的典型。
2、英雄模式
自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降,西方文学就有英雄中心主义的叙事传统,战争电影亦继承了该传统,为观众呈现了一系列富于传奇色彩的英雄模式作品,如将背景设在遥远的古代战场的《斯巴达三百勇士>、《勇敢的心>、《亚瑟王》、《亚历山大大帝》、《特洛伊》、<天国王朝》和《凯撒大帝》等;又如离我们所处时代较近的《征服者》、《辛德勒名单》、《拉贝日记》和《卢旺达饭店》等。
3、事件中心模式
称此类战争电影为事件中心模式战争片意在强调此类影片的事件性和故事性。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其故事叙述本身的意义在整体表达中所起的作用较大,在一战片、二战片和越战片中多有此类。又可将事件分为“大事件”和“小事件”两类。前者具有史诗型宏大叙事的特点,向观众展现了全景式的战争场面与时间历程,后者则多从个人视角或小事件切入,作为宏大整体而存在的战争成了烘托细部的背景。而具体作品的表达方式又有所差异,前者有如《帝国的陷落》、《战略大作》等通过时序中事件的串联逐步展开的,有如《最长的一天》、《珍珠港》和《黑皮书》等通过不同时间或空间中发生事件的交织共进,以多主线形式共同推进叙事的;后者有如《拆弹部队》、《风语者》和《兵临城下》等采取“扩述”的手法,使叙述时间大于事件时间,从而实现小事件表达的,亦有如《柏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燃情岁月》和《拯救大兵瑞恩》等以个人视角而非历史视角实现叙事的。
四、中美战争电影中对于生存的不同理解
人性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欲望。不管是交战的士兵,还是战区中的平民。但是真正面对生存和死亡的时候,东西方在价值观中显然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解。
东方的生存哲学
古代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和道义都是我们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兼得了,我宁可“舍生取义",因为东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丧失道义。所以生存与死亡对于东方人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正是如此,我们在影片《红河谷》中看到丹珠拉响了手雷,格桑用打火机点燃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烈火,安洁胸前始终挂着一枚手榴弹,而我们在更多影片中看到无数中国军人为自己准备下那枚光荣弹。同样,古时的日本军人在身上配一把长刀也必会同时配一把短刀,这并不是说他们就要时刻准备着去死,而是如果真正到了最后一刻,希望保留自己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正因为有些事情是“有甚于生”的。
西方的生存价值
生存被西方人认为是人生的第一要事,无论胜与败,只要尽力就可以问心无愧,珍视生命并不认为是可耻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在这一点上,美国表现的尤为明显,它对于本国在海外作战被俘士兵的回国,从来都是举国欢庆相迎的——“所以在苏德战争中从来都不乏大军团投降的事情,明斯克会战苏军被俘32万余人,1941年的基辅会战中就有66万5千名苏军向德军投降,整个1941年,德国人俘获了200万以上的俄军。口¨’在国外表现战争题材的同类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更多取决于他们在生存观念的选择上,而他们的选择,又都遵循于他们的生存价值观。在面对生命和道义的两难抉择上,西方人更看重的是生命,战争的结果往往退到了人性和生命的背后,位居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