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涉战争电影及其意识形态
干涉战争电影及其意识形态
【内容提要】干涉战争是冷战结束之后的新事物,它以人道主义和反恐为名,实施对他国的武装干预。干涉战争电影是对这一战争的反映,不同于一般战争电影之处在于,这些电影所表现的战争往往不具有宏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和大获全胜的结局,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往往伴随着不幸和无奈,士兵在战争中表现出人性的扭曲、堕落等等。在意识形态上,这些电影尽管不再延续冷战时期两个阵营对峙的逻辑,但是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却强烈地呈现其中。
【关键词】电影 类型电影 干涉战争电影 意识形态
干涉战争是有关战争的新概念,表现这一战争的影片属于类型电影中的战争片,但却明显不同于一般的战争片,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这一类影片的分析读解来把握这类影片的特殊之处,并揭示其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什么是干涉战争
一般来说,干涉是指大国、强国对于小国、弱国的武装干涉。在冷战时期,小国的战争一般都有大国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子,或者也可以说,许多小国之间的、小国之内的战争就是大国挑起的。不过在冷战结束之后,干涉往往是指大国对于小国国内所发生的种族灭绝或者恐怖主义事件的武装干预,因此也被某些人称为人道主义干涉。按照惠勒的说法:“美国于1992年12月在索马里的干涉行动潜移默化地建立了冷战之后国际社会上一种进行合法化人道主义干涉行为的新标准。这似乎意味着在脱出了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禁锢后,西方国家政府正在进入一个新纪元,在这里他们将会为了拯救外国人的危难而将士兵们派出到远离故土的地方执行军事任务。”[1]184因此,出于人道和反恐的目的、合法(联合国授权)或不合法地对他国进行武装干预被称为干涉战争。对于冷战之后国际战争的性质,亨廷顿有一个不同的解释,他认为这是文化差异和地域霸权的争夺所引发的战争。他说:“由于现代化的激励,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的界线重构。文化相似的民族和国家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则分道扬镳。以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确定的结盟让位于以文化和文明确定的结盟,重新划分的政治界限越来越与种族、宗教、文明等文化的界限趋于一致,文化共同体正在取代冷战阵营,文明间的断层线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界线。”[2]105这个解释显然比冠冕堂皇的人道主义更为深刻,它揭示出了大国的文化认同并非理性和公正的思考,文化价值观的背后往往潜伏着权力和利益的诉求。在我们看来,人道主义干涉或反恐这样的说法尽管在表述上有一定的新意,但并不能掩盖大国自身的利益往往是干涉的实际出发点这一事实,只不过将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抗衡改换成了人道主义这样的在表面上更具普世意味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罢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西方政治家需要这样的宣传来蛊惑民众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或者野心的缘故。尽管不能否认小国中确实有非人道的残酷事件发生,但这并不能在理论上构成他国武装干涉的理由,正如美军在越南美莱村的屠杀和后来在关塔纳摩和阿布格莱布虐囚的非人道不能成为武装干涉美国的理由一样。大国、强国如果能够人道地不将武器出售或“援助”给前南斯拉夫的各民族,那里的种族杀戮也许就不可能发生,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人道主义干涉也就没有实行的必要。可见人道主义的说辞经常与事实相去甚远,但我们还是欢迎这样的表现在电影中出现,因为丑恶现实毕竟在梦幻中受到了抵制和批判。
二、干涉战争电影的特点
干涉战争电影表现的基本上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战争,这些战争大致集中在非洲、中东和巴尔干,这些战争影片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无宏大战争场面
所谓干涉战争主要是指大国、强国对那些发生种族屠杀的小国的干涉,这样的干涉战争是一种不对称、不匹配,在实力和装备上都不在一个水准上的战争,有的书上干脆称其为“‘小鸡’对抗‘老鹰’的非对称战争”,[3]因此在干涉战争影片中一般看不到大规模的军队对抗或作战,这与一般表现战争的类型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在干涉战争影片中最多只能看到一方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展示,如美国电影《深入敌后》(Behind Enemy Lines,2001)、《新海豹突击队》(Seal Team VI Journey into Darkness,2009)等,表现了航母和飞机,当飞机从航母上起飞的时候,确实能够看到非常壮观的场面。不过大部分影片所反映的军事对抗都是小规模的,甚至是业余水准的。即便是那些展示了大型武器的影片,如《深入敌后》和《新海豹突击队》,其所表现的战争冲突也是小规模的。尽管在《深入敌后》中有导弹袭击飞机的战斗场面,但影片主要表现的是被击落的美军飞机驾驶员如何在敌后躲避敌人的追杀,最后被营救的故事。《新海豹突击队》表现的是海湾战争中一支为美军轰炸机指示目标的深入敌后的小分队,他们的任务主要不是战斗,而是不让敌人觉察,只是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才与敌人交手。至于像《锅盖头》(Jarhead,2005)这样从正面表现海湾战争的影片,尽管出现了大规模的美国军队,但却自始至终没有同敌人照面,更没有战斗的场面。还有像《哈迪塞镇之战》(Battle for Haditha,2007)这样表现伊拉克战争的影片,美军的对手仅是一些安放炸弹的业余反抗者,他们打了就跑,美军找不到还击的目标,结果把平民当成了杀戮的对象。
(二)倒霉的英雄
一般来说,战争电影总少不了要塑造战争英雄,英雄们在战场上展示英雄业绩、克敌制胜,但是在表现干涉战争的战争片中,其英雄人物的塑造总是与各种各样的不幸交织在一起,以致使英雄人物的面貌大打折扣。
比如根据史实拍摄的美国电影《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2002),是一部反映美国干涉索马里的战争片。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饥荒,非洲索马里政府倒台,国家陷入了无政府的战乱,其中由艾迪德领导的民兵不但抢劫联合国援救灾民的粮食,还打死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士兵。美军决心将艾迪德绳之以法,在得到了艾迪德将在巴卡拉召集高层领导人会议的消息后,美军计划派出精干小分队进行劫持,直升机先将部队运到会议地点,占领建筑物,俘虏人质,然后从地面用装甲军车将人质和部队运走。但是行动在实施中碰到了麻烦,不断有受伤的战士需要营救,营救的直升机先后有两架被击落,又需要营救,如此恶性循环。影片表现了两名特种部队的狙击手自愿前去救援被击落的直升机驾驶员,结果受到了当地民兵的猛烈攻击,尽管他们英勇抵抗,结果却是双双战死。美国2000年拍摄的影片《生死豪情》(Courage under Fire),表现了一位美军上校对一位在伊拉克战死的直升机女驾驶员的调查。这位名叫海伦·华顿的女性上尉,不仅在战场上机智勇敢,用直升机携带的燃油烧毁了敌军的坦克,而且在坠机后被敌人包围的情况下,坚决地阻止了部下动摇想要投降或者逃跑的行为,但她自己却被部下开枪打伤。当救援部队到达时,身负重伤的华顿上尉冷静地指挥部下有序撤退,自己则用一支M16步枪掩护,上了直升机的士兵因为害怕被告发,告诉指挥官说华顿上尉已经阵亡,结果直升机飞走了,轰炸机向战场投下了燃烧弹,把那里烧成了一片火海。在美国电影《太阳泪》(Tears of the Sun,2003)中,华尔士中尉接到任务,要从尼日利亚叛军占领的地区接出一位女医生,这位女医生执意要带着她的病人一起上路,结果直升机上坐不下,只能让妇女和孩子先上,剩下的人在丛林中逃生,华尔士发现无法摆脱敌人的追踪,怀疑队伍中有人给追兵发了消息。结果果然查到了,这个间谍居然还得到了其他人的默认和庇护,原来这些非洲难民对前来营救的美国兵毫无信任感,美国人曾经杀死过他们的亲人,华尔士中尉必须面对他所救助的对象完全不顾自身安危却一心想要置他于死地的尴尬。尽管影片的结尾华尔士和他的战士们以自己的生命保护了这些难民,并最终赢得了他们的感激和信任,但华尔士本人身负重伤,他的部队几近全军覆没。即便是在像《新海豹突击队》这样显然是得到美国军方支持的主旋律电影中,影片中的主要英雄人物麦菲还是命运不佳,他带领5名战士从海上潜入伊拉克,为美军飞机指示攻击目标,特别是那些生产毒气的工厂,为进攻部队扫清道路。当他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处伊拉克军队的集结地,并呼叫飞机前来轰炸的时候,一名伊拉克儿童发现了他们,并惊慌呼救,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麦菲开枪打中了他。尽管极力营救,这名儿童还是死了。小队最后摆脱敌人的追击,回到航母,小队中多人负伤,指挥官麦菲伤重而死。
倒霉的英雄反映了这样一种事实,即干涉战争所面对的不是敌我分明的战场,而是极其复杂的情况,干涉的本身有时并不能得到被援助国人民的认可,英雄也不能仅凭勇敢来解决问题。
(三)变态的士兵
士兵在战争中的变态的表现在一些著名的越战片中便已经出现了,如《猎鹿人》(The Deer Hunter,1978)、《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这样的影片。在干涉战争电影中,对于士兵变态和疯狂的描写比越战片更进一步,不仅揭示了战争使人疯狂,还从人的本性角度对此加以反思和探讨。
美国在2007年制作的两部影片《第四战队》(The Four Horsemen)和《勇敢者的国度》(Home of the Brave)中,均出现了从伊拉克战场回国之后无法适应环境的士兵群像:他们有的无法与家人相处;有的无法从战友的死亡和自责中解脱,以致铤而走险与警察持枪对峙,最后被打死;有的则选择重回伊拉克战场。这看起来是一种无法解释的行为,在战场上拼死作战,是为了能够活着回家,但回到家中却又要重返战场。在《勇敢者的国度》中给出了当事人的解释,这是影片结尾男主人公重返伊拉克时的画外音:“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无法理解我再次从军,这让大家觉得不可思议。我知道,但是我必须回来,我和乔丹都不想死,我们第一次到战场时,还不知道面临什么,或许这个国家的领袖也不清楚将走向何方,或许民众不想我们来这儿,或者整件事情是个错误,即使这样,我也不能苟且偷生,别人作战时我却躲在后方,我觉得重返战场与他们并肩作战是个正确的决定。当兵是很不容易的,不仅仅对我们来说很难,对那些我们身后的人来说也不容易,爸爸妈妈,女朋友,孩子,丈夫和老婆,但是我这样做的话,大家就能够快点与家人团聚。我希望你们能够认同,这是我最好的生活方式,这里有我的战友,我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我。我不是为什么信念而战,但我感到,如果我不来就对不起乔丹和加马尔,还有那些和我并肩作战牺牲的朋友,对不起他们比回不了家更难受,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这么做,我知道你们爱我。我回来了,回到这里我知道如何做得更好。我会尽快回到你们的身边,请为我祈祷。”从这段冗长的解释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到男主人公重返前线的动机是因为在国内有自我认同的障碍,前线能够使他更好地找到自我。但这样的解释毕竟显得牵强,因为他没有说出自我认同障碍是哪些具体的事物,是什么样的自身角色不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中得到认同。关于这一点,《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2008)讲得比较直白,影片的一开始字幕便引用《纽约时报》记者克里斯·赫奇斯的话:“战斗的狂飙突击是一种瘾,强效而致命,因为战争本身是种毒品。”影片主人公詹姆斯是位拆弹员,曾经成功拆除过八百多枚炸弹,经历过阿富汗战争,在伊拉克的拆弹战斗中遭遇集群炸弹、电子引爆装置、遥控引爆装置、自杀式人体炸弹、狙击手的袭击,可谓九死一生,终于能够回家。影片的结尾,詹姆斯抛妻别子,重又回到伊拉克战场。战争被描写成了某些美国人的欲望,只不过在许多的场合,这种欲望被抹上了爱国的色彩。
究竟是什么欲望让回国的战士重返战场?仅仅使用上瘾一词显然还是抽象,每一个战士都是战争中具体行为的实施者,他的行为便指称着他们的欲望。一些影片毫不犹豫地展示了战争中人变得残忍而冷血,如英国电影《该隐的记号》(The Mark of Cain,2007)表现了英国士兵集体虐囚的丑闻,这一行为不但有下级军官的参与,而且得到了更高级别指挥官的默许。美国电影《哈迪塞镇之战》则表现了美国士兵因为遭到炸弹的袭击,迁怒于附近的居民,不问青红皂白地杀死了二十多人,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他们的行为还受到了上级的嘉奖。只是因为美国报刊上公布了这一事件,当事人才受到调查。美国在2007年制作的影片《决战伊拉谷》(In the Valley of Elah)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片,影片表现了一位父亲因为从伊拉克战场回来的儿子被人杀死并肢解焚烧而参与了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儿子不仅吸毒,而且经常残忍地戏弄受伤的俘虏,把手指探进伤口然后问疼不疼,并因此而得了一个医生的外号。除此之外,他还曾开车故意撞死过伊拉克小孩,事故发生后,他停车拍照然后扬长而去。而杀死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平日与他一起残忍对待他人的战友,起因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口角,杀人对于这些士兵来说已经完全没有了心理上的障碍,如同日常的作业一般,让人感到触目惊心。《波斯湾阴谋》(Redacted,2008)更是把美国士兵强奸15岁伊拉克少女以及屠杀她们全家的事实作为了影片表现的主题,由此我们看到了战争中人性的堕落、扭曲和残忍。
(四)看不到胜利的结局
由于干涉战争本身往往不是一种需要战胜敌人的战争,即便是像伊拉克战争那样需要打败敌人,其主要的战争表现也不在战场上,因为战争的不对称往往使战争很快就打完了,主要的战争是在多国部队占领伊拉克之后,因此表现干涉战争的影片往往没有一个完美的胜利结局。
如前面提到的《黑鹰坠落》,结局是被围困在城市中的美军终于等到了援兵,得以回到自己的基地,他们的敌人当然是阴谋没有得逞,但是这些敌人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勇敢者的国度》、《拆弹部队》这些影片,主人公重又回到了战场,战争似乎没完没了。《深入敌后》、《新海豹突击队》这些影片尽管在结尾处有表现敌人被痛宰的画面,但主要还是主人公逃脱了敌人的追杀,而不是战胜了这些敌人。在有关干涉战争的电影中,有一部名为《绿色地带》(Green Zone,2010)的美国电影值得一提,这部影片试图将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归咎于美国政客的黑幕,从而将影片的结局从战争的胜利扭向了政治的黑暗。
《绿色地带》讲述的是美军在2003年刚刚占领巴格达不久,出动大批部队搜寻伊拉克人藏匿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米勒准尉带领的85小队在执行任务中屡屡扑空,情报所说的生物化学武器制造厂竟然是生产厕所洁具的工厂,仓库中鸟粪堆积,已经多年没有人去了。米勒质疑情报来源的可靠性,他的上司让他不要多嘴。米勒与中情局的一位官员配合,想要通过伊拉克军人来稳定目前伊拉克混乱的局面。他成功地找到了一位名叫拉维的伊拉克将军,他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米勒:将军,我知道你跟一名美国官员在战前几星期有联络,我知道你准备告诉他们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的一切。
拉维:什么计划?„„根本没有什么计划。我已经告诉你们的官员,我们在91年后已拆除了所有东西。
米勒:他跟我们的政府说,你确认那个计划仍在生效,他以你之名捏造事实,这就是我们在这里的原因。
拉维:有人去查证他所说的吗?没有。米勒先生,你们政府想听谎话,他们想萨达姆下台,于是他们就做了他们要做的事。这就是你在这里的原因。„„你有事要跟我说?
米勒:将军,如果你跟我走,华盛顿依然会有人跟你合作,依然有人会明白我们需要伊拉克军队去维持这地方的安宁。
拉维:那你们政府为何要解散我们的军队,使我们成为罪犯?为何要逐步分化伊拉克?为什么?„„我冒生命危险告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真相,他们说:“讲出真相,你便可以在新的伊拉克得一席位。”但我现在得到什么,米勒先生,一副牌?
就在米勒劝说拉维投诚的时候,美军的特种部队赶到了,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杀死拉维。拉维最后被杀,米勒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向媒体公开。
三、干涉战争电影的意识形态
由于冷战时期的局部战争被认定为是意识形态之战,干涉战争是冷战之后出现的战争模式,因此干涉战争似乎有可能摆脱意识形态的阴影。不过根据亨廷顿的研究,基于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的战争从来就没有断过,而且为数不少,只不过“由于超级大国的对抗无所不在,除了个别明显的例外,这些冲突只引起了相对来说极小的注意,而且人们常常从冷战的角度来看待它们。随着冷战的结束,社会群体的冲突变得更为突出,可以说,也比以往更为普遍。种族冲突事实上出现了某种‘高潮’”。[2]230这也就是说,今天的战争并非不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而只是将过去的主义意识改换成了今天的种族或文化意识。这样一种具有文化特征的意识形态势必反映到电影之中。
(一)干涉非洲
在影片《黑鹰坠落》中,一位中士小队长在谈到黑人的时候说:“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我尊敬他们。„„这些人没有工作,没有食物、教育和未来。我只是觉得我们有两个选择:帮助他们,或是眼睁睁看着他们自相残杀。„„我是来改善世界的。”这是在表述美国人干涉的动机,在经历一场苦战之后,这位中士这样说道:“之前有一个朋友问我,那是在我们被派来之前,他问我:你为什么要去打别人的仗?你自以为是英雄吗?当时我不知道该说什么。现在我的答案是:不,我不想当英雄,没有人想当英雄,只是有时候时势造英雄。”这就认定了美国人在索马里是救人的英雄。不过,影片毕竟是在2002年拍摄的,人们已经注意到美国人自命为救人出苦海的英雄,但并没有得到被救援者的认同。惠勒指出,美军在索马里试图抓捕艾迪德的做法缺乏文化敏感度,“因为在索马里的传统习惯里,他们对杀戮者采取严厉手段,并且赋予集体处理此事的最大优先权。这种缺乏文化敏感度的进一步的例子就是,在索马里社会里对人最严重的侮辱行为是给别人看你的鞋子。当美国直升机在摩加迪沙进行低空侦察飞行及打击行动时,索马里人能看到飞机上脸往下看的美国士兵们的靴子,这让索马里人不可能对美国产生好的印象”。[1]222美国人在非洲其实是在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行事,我们看到影片中被美军杀死的非洲人都被处理成凶残的暴徒,他们似乎毫无理由地攻击美国士兵,文化的隔阂使美国人只能创作出或接受这样的非洲人的形象。
在另外一部名为《烈血的规条》(Rules of Engagement,2000)的美国影片中,一名美军上校在也门美国大使馆执行任务时,因为部下有三人伤亡,他下令向使馆外抗议的人群开枪,结果包括妇孺在内共打死83人,打伤一百多人,被以妨碍和平、行为不当和谋杀三条罪状告上法庭,最后仅被认定妨碍和平,另外两条罪名不能成立。影片中的也门人同样被表现得富有攻击性,而且,在美国人看来,只要美国人受到了伤害,不论多少加之于对方的伤害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二)干涉伊拉克
有关干涉伊拉克的战争电影,我们前面提到了《新海豹突击队》,在这部电影中,美军指挥官麦菲为了完成任务不得已射击了一个儿童。这其实可以看成是整个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隐喻。在这些战争中,多国部队使用高科技武器,对伊拉克狂轰滥炸,伤及了许多无辜的平民百姓(包括我国的大使馆),德里达认为“其残暴程度不亚于人们所说的‘9·11’事件”。[4]在电影中,西方军队这样的行为被集中在了美军小分队指挥官麦菲的身上,为了使美军的形象显得完美,影片特别把麦菲的家庭作为了表现的内容,在麦菲上战场之前,儿子刚刚因为车祸死亡,他还沉浸在悲痛之中,因此射击儿童对于他来说尤其困难,但是为了“大义”,他还是做了。用海豹突击队一位战士的话来说:“这是抉择,士官长说,意义很简单,一个小男孩的鲜血能换来数以千计甚至数以百万计人民的性命,一个人的死可让其他人活下去,这只是战争的又一个牺牲品,没有名字,没有墓碑,没有纪念。”这样的说法看起来似乎能够解释战争中伤及无辜的问题,并且使这样的伤亡具有了积极的、肯定的价值。但是,这样的说法似乎早有耳闻,在1969年制作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影片《雷玛根大桥》(The Bridge at Remagen)中,当一位司令官命令士兵冲上布满炸药的大桥时,使用的就是这样的逻辑推理,他对下级军官说:“这是战略,少校,占领那座桥将可缩短战争,我们可能损失一百人,但可拯救一万人,甚至五万人,这是改变历史的大好机会。所以少校,你必须马上令部下行动,现在,少校!”这部影片在此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那些近乎去送死的一百个美国士兵来说,战争又意味着什么?显然,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将军的正义是一种相对于个人外部的规定性,这种正义如果不是士兵自愿的选择,那么就毫无价值,正如巴恩斯所指出的:“不管社会是多么的自由和开明,总会有一些罪恶的残余。在某种程度上,大多数人总是以牺牲少数人为代价而生活的。然而,这里并不存在人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对人类进行加减乘除的算术。”[5]换句话说,并不存在一种可以用少数人的牺牲来置换多数人幸福的计算方法,每一个人的幸福都是值得尊重的,都是不容剥夺的。我们今天已经知道,对待人的生命不能使用简单的算术,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对于他来说就是其全部,只有不尊重生命的人才会进行如此冷漠的算计。因此,在表现伊拉克战争的电影中使用这种陈旧的伦理观念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这只能说明这是一种漠视他人的意识形态,因为他人的价值相对于美军的胜利来说更为低下。
(三)干涉科索沃
众所周知,前南斯拉夫的分裂是在西方的极力支持下完成的,德国首先支持了克罗地亚的独立,然后所有西方国家紧随其后,因此,在前南斯拉夫,执政的塞尔维亚人成为了西方的众矢之的。
在一部法国拍摄的影片《危机密布》(Harrison’s Flowers,2000)中,通过一群摄影记者在前南地区的所见所闻,把塞尔维亚的军队描写成了屠杀妇女、儿童和无辜平民的恶魔,由于是通过影片中人物的感受和见闻来表现,尽管没有对战争进行正面的描写,却更具有艺术的真实感。影片回避了西方国家(包括法国)对于克罗地亚独立的支持,只是通过剧中人物突兀地告诉观众,“1991年11月18日,世界又恢复了宁静”。这个时间正是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并开始大量获得西方援助的时间。事实上,世界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宁静,“1995年当休整后的克罗地亚军队对克拉伊纳地区的塞族人发动进攻,把在那里居住了几个世纪的数十万的塞族人驱逐到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时,西方保持了沉默”。[2]259我们看到,这部拍摄于2000年的影片,对于西方世界为克罗地亚提供军事和经济的援助,对其实施“种族清洗、侵犯人权和违反战争法的行为”不置一词,保持了与其所在国家一致的立场和完全谈不上公正的人道主义意识形态。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美国电影《深入敌后》也是如此,影片的故事以塞尔维亚军队追杀美国飞行员为主线,之所以要追杀他,是因为他在侦察飞行中拍下了塞尔维亚军队屠杀平民的证据。影片中的塞尔维亚人被表现得极端丑恶,不但雇佣监狱中的罪犯进行杀人的勾当,而且还对放下武器的军人和普通百姓进行血腥的屠杀。按照亨廷顿的说法,当时西方媒体对科索沃报道具有严重的倾向性,这样一种倾向性的由来完全是因为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得到了俄罗斯的支持,而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信奉伊斯兰教的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则得到了伊斯兰教世界各国以及西方各国的支持。在我看来,北约东扩的野心和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偏执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塞尔维亚人形象在西方电影中的改变得益于2004年3月科索沃地区爆发的大规模骚乱,当时的科索沃已经有联合国维和部队驻守,骚乱导致近千人死伤,该地区作为少数民族的塞尔维亚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受到了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的攻击,维和部队和警察也遭到了攻击,150辆国际组织的车辆被毁,120人受伤,[6]这使西方人感到非常震惊,因为他们似乎是为了维护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的利益而来到巴尔干的,或者说是他们将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救出了塞尔维亚人的统治,没料到却遭到了如此恩将仇报的对待。从此之后,西方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不再是待宰的羔羊,而是变成了恶魔。如意大利拍摄的影片《塞尔维亚维和军》(Radio West fm.97,2004),不但表现了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暴民烧毁塞尔维亚人的住房,还塑造了一名说塞尔维亚语的少女,她被强奸后被迫留在阿尔巴尼亚人的家中,以致她不择手段地要跟随意大利士兵离开。为了迫使她留下,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甚至用杀死她的孩子相威胁,最后是意大利士兵杀死了那个邪恶的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英勇地从枪林弹雨中救出了婴儿。利用儿童来做文章具有明显的宣传意味,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杀婴的形象,很容易使人想起海湾战争前夕美国媒体宣传的伊拉克人丢弃科威特医院中婴儿任其死亡的故事(事后证明这只是杜撰)。[7]在德国电影《触摸和平》(Snipers Valley,2007)中,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同样是魔鬼的化身,他们不仅以曾与纳粹军队并肩作战为荣,甚至还煽动民族仇恨,教唆青少年狙击塞尔维亚人。在这部影片中,塞尔维亚人被描写成既是受害者,也是曾经的杀人者。影片表现出了一种对种族仇恨无法释怀的悲观,似乎只有在年轻一代人的心目中,仇恨的种子才能被逐渐消解。
对于类型电影中战争片的研究,干涉战争电影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除了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战争电影的类型元素——暴力上之外,更要注意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冷战的结束,电影中战争暴力的含义有所变更,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刺激,同时还包含了大量政治文化的潜在话语,影片中所呈现的一般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和平理想往往与事实相去甚远,甚至完全不着边际。因此,对于干涉战争电影的研究,往往离不开对史实的考察,离不开对潜在政治或文化话语的揭示,否则便会堕入权力话语的陷阱,不知不觉地丧失中立的、相对客观的立场。相对于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片来说,干涉战争电影的意识形态意味要更为强烈和更为复杂。这是因为正义的概念在现实的干涉战争中掺杂了太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利益,往往难以被人们认同。但是,在电影中正义却是一定要被完整建构的,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都会不遗余力地标榜这一立场的正义性。比如德国人拍摄的影片《触摸和平》,表现的似乎是德国维和部队在维护科索沃的和平,年轻的德国士兵秉持着正义的理念竭力抚平那里的民族仇恨和阻止血仇报复,但实际情况却是,因为德国带头支持了前南斯拉夫的分裂,所以引发了那里一系列的战争和民族仇恨。倘不触及外国势力干涉这个大前提,没有国际化介入这个语境,人们会把影片中的科索沃各民族人民看成是好战的非理性之徒,而把德国人看成是天使,而电影的表述恰恰是忽略国家政治立场这一前提的。因此,对于干涉战争电影的研究不能局限在对于影片文本的讨论之中,一定需要揭示出战争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背景,尽管电影研究者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至少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使电影观众有可能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人牵着鼻子走。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惠勒.拯救陌生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M].张德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刘克俭,王修柏,等.第一场以空制胜的战争——科索沃战争[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160.[4]雅克〃德里达.无赖[M].汪堂家,李之喆,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30.[5]黑泽尔〃E〃巴恩斯.冷却的太阳——一种存在主义伦理学[M].万俊人,苏贤贵,朱国钧,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97.[6]赫尔穆特-克拉默,维德兰-日希奇.科索沃问题[M].苑建华,徐四季,张晓玲,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43.[7]苏珊〃L〃卡拉瑟斯.西方传媒与战争[M].张毓强,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51.(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二篇:战争电影
古代战争电影
《特洛伊》《斯巴达300勇士》《亚历山大大帝》《墨攻》《神鬼战士》《天国王朝》《影子武士》《勇敢的心》
编辑本段近代战争电影
《投名状》(1850年代湘军大战太平天国战事)《集结号》(1946年的国共内战及1951年的朝鲜战争)《战争与和平》(俄国版,内容讲述拿破仑征伐俄国,最后被俄军击溃)《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日本内战西南战争,内容为历史改编虚构)《光荣战役》(美国史上唯一内战南北战争)《黄金三镖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南北战争)《卡士达将军》(Custer of the West)(美国印第安人战斗)《围城13天:阿拉莫战役》(The Alamo)(美墨战争)《外籍兵团》(法国外籍兵团于北非远征)编辑本段现代战争电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
《阿拉伯的劳伦斯》《蓝徽特攻队》(空战电影)《西线无战事》《铁十字勋章》(电影)《迷路的大军》《约克军曹》《尚斯帕尔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
《兵临城下》(讲述2战苏联传奇狙击手瓦西里)《二二六》(日本军部在1936年于东京发动军事政变)《巴顿将军》(欧洲战场美国陆军名将)《最长的一日》(The Longest Day)(诺曼底登陆)《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诺曼底登陆后美军作战,内容十分反战)《雷霆伞兵》《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太平洋战记》(可称诺曼底大空降的姐妹作)《猛鹰突击兵团》(以罕见纳粹德国士兵观点演出)《夺桥遗恨》《英烈千秋》(中国抗日战争)《血战台儿庄》(中国抗日战争)《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血战昆仑关》(中国抗日战争)《八道楼子》(中国抗日战争长城战役)《笕桥英烈传》(中国抗日战争空战片)《从海底出击》(大西洋英、德潜水艇海战)《击沉俾斯麦号》(大西洋英、德水面舰海战)《 风语者》(美日太平洋战争)《珍珠港》(美日太平洋战争开端)《硫黄岛浴血战》(太平洋战争)《硫磺岛家书》(太平洋战争)《红色警戒》(太平洋战争,有新旧二种版本)《桂河大桥》(太平洋战争)《大敌当前》(Enemy at the Gates)(德、俄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Kursk)(1943年俄、德五千辆坦克大会战)《决战斯大林格勒》(以德军视角体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山本五十六》(小日本鼓吹山本)《男人们的大和》(军国主义的幽灵)《血战太平洋》(美日在硫磺岛冲绳岛上等战役)
朝鲜战争
《上甘岭》(抗美援朝战争)《太极旗飘扬》《猪排山》《独孤里桥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
越南战争
《现代启示录》《前进高棉》《汉堡高地》《第一滴血》(First Blood)(内容凸显退伍越战老兵复员后备受社会歧视之问题)《奠边府战役》《金甲部队》《勇士们》(We were soldiers)《野战排》(Platoon)《全金属外壳》
其他
《异域》《火狐狸》(Fire fox)《大决战》三部(国共内战)《捍卫战士》(Top Gun)(空战电影)《冲出封锁线》(Behind Enemy Lines)《黑鹰计划》(Black Hawk Down)《深入敌后》《第九突击队》(苏联入侵阿富汗)《风暴之门》(俄罗斯VS车臣独立的战争)
第三篇: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战争电影:(百度百科)亦称“军事片”。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国影片《南征北战》。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战争事关生死存亡,又往往伴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成为最活跃的主题之一,被各种文艺样式竟相追捧。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天然的影像优势后来居上,理所当然地成为纪录战争、表现战争、鞭挞战争的最佳途径。战争片因此长盛不衰,在类型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桂河大桥)、(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等经典战争片占据了世界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世界各国战争电影在创作上显现出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因民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电影技巧、意识形态的不同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中国战争电影简介: 中国战争电影,是指反映中国现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或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无以数计的对内、对外的战争、战役和战斗,尤其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外侮、平息战乱,那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斗争。对此,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审美风格。第一,30年代以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悲愤型。如《八百壮士》、《塞上风云》、《风云儿女》等,它再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处境,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烧杀抢掠,努力唤醒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热情讴歌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敌气概,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激情。第二,建国后反映共产党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赞颂型。如《怒潮》、《万水千山》、《八女投江》、《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董存瑞》和(t-甘岭》、《奇袭》等~大批人们至今交口赞誉的影片,它们生动再现了我军由弱到强的壮大过程,典型再现了我军将士的英勇善战,热情讴歌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第三,新时期以来的反映和表现人民革命战争的综合型:①史诗性的,注重再现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如《百色起义》、《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大决战》等;②悲壮性的,反映我军失利、同胞被戮或正义善良遭误解,如《祁连山的回声》、《马蹄声碎》、《南京大屠杀》、《高山下的花环》等;③娱乐性,用近乎喜剧的方式表现严酷的战争,突出了枪战、武打、惊险等娱乐因素,如《烈火金刚》、《生死千里》、《飞虎队》等;④反思性;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叙事方式、镜头运用和画面造型等方面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如《晚钟》、《一个和八个》、《战争子午线》、《红高梁》及《红樱桃》等。在2007年末上映的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完美的突破。电影中震撼的战争场面、突出的细节表现超越了以往中国战争电影,这部电影表达了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表达,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对所有参与者来说,均是两败俱伤。战败方固然要蒙受羞辱,战胜方也一定伤痕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除了看得见的物质财富和巨大的消耗外,同时战争还摧毁人类的文明。
美国战争电影简介: 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战争电影在好莱坞占有很高的比重,美国战争电影表达着美国人对战争的独特思考,作为一种风格,它在世界各国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美国出产了大批优秀的战争电影,如早期的《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再到《野战排》、《猎鹿人》、《现代启示录》、《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等。似乎每经历过一次战争,美国人就会做出一次深刻的思考,这成为其创作战争电影永不枯竭的源泉。美国战争电影从影片的主题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美国风格。电影通过多个不同的方面来对战争进行思考,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人性在战争中的丧失与回归、战争下的爱情悲剧以及对错误的反思,都成为美国战争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人是战争的主体,影片对战争的思考要通过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来表现,美国的战争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大量战争状态下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彤象,通过他们的经历来评价战争。表达不同的主题就需要设置和塑造不同的人物,美国战争电影据其所表达的有关战争的特定主题,设置了各种各样特定的入物,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塑造出了真实鲜活人物形象,这些“真实”的人物形象,也是美国战争电影的标志性特点之一。精彩的情节设置,使得美国战争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冲突、悬念的成功构建,再加上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影片非常“好看”,并且因此吸引了大批观众。作为观众获得影片内容的主要渠道,影像是美国战争电影区别于其他国家战争电影最明显的标志,更为写实的电影画面不断冲击着观众们的视觉,“带领”观众以特定的角度观察战争。美国战争电影在更大的范围中,接受着全世界观众的评判,许多影片在艺术和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多数美国战争电影都充满着美国人对现实的片面思考,带有十分明显的美国烙印。
好莱坞战争片对于商业价值的挖掘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虽然出现了为了商业票房有些战争片使出了低俗的手段,但却也能够为优秀影片提供多种表现技巧以供借鉴。为出现符合美国主流价值又能赢得商业成功的电影奠定了基础。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均是叫好又叫座的范例。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也是美国战争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于中美战争电影的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两国的战争电影,我将从影片题材、影片主题、叙事结构以及电影技术等几个方面将中美战争影片进行比较。
一、中美战争电影不同的影片题材
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进程是伴随着战争而发展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构成了中国现代历史前行的脉络。作为映画艺术的电影,用电影语言去全面表现中国辉煌壮丽的历史,去表现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去表现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对西方列强的英勇抵抗,去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去表现毛泽东伟大的军事策略与军事路线,直到去表现中国人民取得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这些历史艺术性的表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有反应鸦片战争的电影《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有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武昌起义》、《孙中山》等。有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烈火金刚》、《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血战台儿庄》、《紫日》、《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等影片,还有反映国内战争的影片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长征》、《集结号》等影片,以及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等影片。这些影片既是艺术作品,反应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记载了中国近战争的血泪史。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其本身经历的战争并不算多,但由于其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达,其生产的战争电影题材涉猎之广令人惊叹。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跟中国电影题材有很大不同,美国战争电影的题材涉猎广泛,除了美国本身的内战以及二战题材的电影如《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冷山》、《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刺杀希特勒》、《硫磺岛家书》等,还有反映越战的电影《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野战排》,以及反映中东战争的《出埃及记》,反映苏格兰人民反抗压迫战争的《勇敢的心》,反映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电影《兵临城下》,反映波黑战争电影的《深入敌后》、《无主之地》,还有所谓“反恐战争”题材的电影如《锅盖头》、《前进巴格达》《拆弹部队》等。由于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以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霸权主义扩张和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美国还出现了一种“干涉战争电影题材”,这些战争大致集中在非洲、中东、巴尔干,而这些影片都取材自这些美国干涉的战争,比如《新海豹突击队》、《哈迪赛镇之战》、《生死豪情》、《太阳泪》以及近期上映的《刺杀本拉登》。
二、中美战争电影之间影片主题的比较
“每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因此,战争主题是时代的、民族的及文化的。“母题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战争,既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电影艺术永恒的主题。从电影诞生以来,战争电影层出不穷,无论是上古时代的战争,还是近代的各种战争,甚至当代的美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通过电影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中国战争电影主题
主题上表现比较简单,直接作为政治的宣传与教育,激发起一代又一代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共产党领袖的赞赏,对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的专制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慨。概括地说,中国战争电影在主题的表现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中国战争电影具有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英雄主义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提倡精忠报国的儒家爱国主义思想。无论是国内民族战争还是抵御外族侵略战争,为国捐躯献身精神是中国战争电影的主旋律。早期的电影《中华儿女》《鸦片战争》《重庆谈判》《上甘岭》《英雄儿女》《地道战》《小兵张嘎》《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一批经典的影片,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爱国主义的将领形象。电影中的主人公个性鲜明,具有典型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林则徐、邓世昌、许云峰、董存瑞、潘冬子都成了荧屏上的红色经典形象。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中国红色意识形态的教育精品。
其次,中国的战争电影,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高瞻远瞩与战略战术。新时期以来这种模式的战争题材电影如《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开天辟地》等。这些影片得到了国家大笔的投资,在规模上气势恢弘,注重领袖形象的智慧饱满,注重英雄的完美高大,注重敌人的狡猾愚蠢,内容结果是每次战役、战斗都是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赢得了凯旋而归的大团圆结局。国家大投资、大拍摄的电影,无疑有一些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孙中山》《血战台儿庄》《直奉大战》《非常大总统》《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大决战》《长征》《大转折》等无数电影,表现了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国领袖的英雄丰碑的塑造,是中国革命恢弘的史诗性电影再现。
再次,中国战争电影注重民族气息与民族风格。无论是国内革命解放战争还是对外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少数民族兄弟为了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及中华民族的伟大荣誉,他们和汉族人民一样,奋不顾身,投入战争,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拍摄了不少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战争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描述了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情,反映了边疆斗争的艰苦性,影片融入了新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抒情调子,再现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绮丽风光和塔吉克族人民的风情民俗。由著名导演冯小宁执导的《红河谷》描写了藏族同胞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英勇行动,真实再现了英国侵略者的残忍,表现了藏汉两族人民的英勇反抗,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四,中国战争电影部分地表现了战场的残酷及对人性的探讨。1937年,费穆导演的《北战场精忠录》是第一部直接表现抗日战争的故事片,影片在故事情节中还插入了一些战场上的激战和残酷无比的镜头,让观众倍感战争的恐怖与无情。吴子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以大量的血腥、暴力、强奸、活埋、枪杀等特写镜头,再现了日本人的残酷兽性,激发起观众强烈的民族爱国激情。同时,电影让观众反思,为什么日本侵略者是如此失去了人性,如此变态与丧失人伦?《红高粱》是张艺谋的成名之作,通过“我爷爷”“我奶奶”的爱情故事与农民自发的抗击日本的战争,更多的是对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与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生命力的双重思考。北方农民的古朴、野性与自发抗日的热情,反映出中华民族坚忍倔强的生存意志和生命力,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美国战争电影主题
与中国电影主题的意识形态性比较,美国电影视野更加开阔,场面更加震撼,电影观念更加全方位反思战争本身。通过战争电影,让观众在除了对正义与非正义、爱国与抗敌、领袖与英雄这些二元元素之间的思考外,可以让人更加敏锐地思考战争。如对战争起源、战争根源、战争原因、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目的、战争与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因此,美国战争电影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类终极关怀的战争思考型电影。
首先,对战争与人性关系的深层思考。西方的战争片即使场面很大,战场炮声震耳欲聋,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滚滚如河,但在影片的镜头里一定能找到温馨的场面,如战友之间的友情,战场上与战场外的爱情,战争中生与死的人性的关怀,甚至在战场上的美好生活的再现与欢乐。如电影《珍珠港》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描写。对人性的呼唤,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从一个大发战争财的纳粹商人演变成一个人道主义者,这其中就是其人性中善的一面渐渐被唤醒的过程。在影片最后,辛德勒即将离开工厂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行的工人们,辛德勒一度失声痛哭,觉得自己可以节俭一点再救一条人命,在忏悔声中辛德勒的人性得到了升华,影片主题也因此得到了拔高。另外,如《拯救大兵瑞恩》,也是充满了对人性的呼唤。
其次,对战争残酷的思考与对战争的厌恶。西方战争与中国电影的一个区别是,西方战争可以大胆地表现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恐惧甚至逃跑,非常客观地再现了战场的本来面貌。通过战士们在生与死时的情感剧烈震荡,来激发起人们对战争的更加愤慨。1994年由导演爱德华·兹维克和詹姆斯·霍纳继《光荣战役》之后又一次合作的《燃情岁月》,成为战争影片中最为纠结心情的反战、厌战的优秀影片。骑兵上校威廉厌倦了战争,他带着全家来到西部荒原,在一处偏僻的山区开垦牧场。威廉上校独自一人肩负起了养育三个儿子的重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兄弟不顾父亲的劝阻,参军前往欧洲。但是,战争就是绞肉机器,年轻的生命又死在了战场。1930年美国电影《西线无战事》是厌战电影的杰出作品。反映了一群德国少年士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他们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不久却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到处是阴森恐怖,鬼哭狼嚎,厮杀挣扎,想从死亡的威胁里解脱出来,却只能无力地倒下。另外,由弗朗西斯科波拉指导的电影《现代启示录》,也是一部充满着反战色彩,发人深省的电影。
三、中美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比较 战争片作为故事片的一种,“讲一个好故事”便是其首要的生存策略,只有故事好,讲得也好才能吸引观众.成功即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并且,故事中人物的活动,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塑造乃至影片的结构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就是说相对于影片语言等其他方面而言.以上一些叙事元素显得更加关键,更具决定意义,是衡量战争片优劣的重要因素。
中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 一,“革命+爱情”模式
战争与爱情有着天然的依恋关系,通常并行不悖。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战争+爱情”是其战争片的垒科玉律,几乎无一例外。其实,中国的战争片,除了“文革”时期的样板 戏,也基本上遵循这个规律,毕竟爱情是人类最本质的生活需要,人须臾离不开爱的关怀。有所区别的是.中式战争片更强凋其革命立场、革命信仰、革命精神,既不单纯表现战争场面,也不刻意去描写爱情.只是把爱情当作衬托革命的元素,为塑造高大的革命战士形象服务,为表现革命的艰难、信仰的坚定和崇高的牺牲精神服务。
二,体英雄的成长模式
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头二十年里,战争电影空前繁荣.是银幕上最常见的类型电影。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78年,战争片总数几乎占据了电影生产的大芈壁江山。战争片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艺术成就非凡,产生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在这些经典影片中,有一类集中塑造革命英雄光辉形象的“成长”片,因为人物性格鲜明,真实可信,事迹感人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到今天人们仍然可以数出这些英雄的名字。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有《董存瑞》、《关连长》、《赵一曼》、《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
三,群体英雄的传奇模式
不同于前一模式,该模式重在讲述一个小战斗集体的传奇故事,如果说前一模式以人物取胜,那么此模式则以事件取胜,尤其是以传奇性的故事取胜。这类影片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把革命战争的复杂性和正义之战必胜的法则糅合到一起;都讲述一个跌宕曲折、悬念惊险、刺激火爆的情节故事,主人公往往不是单个的孤胆英雄.而是以群体性的集体英雄的整体形象出现,他们艺高胆大,神出鬼没,沉着冷静,克服万难,最终痛快淋漓地打败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比如汤晓丹导演的《渡江侦察记),它是继<智取华山》后又一部以惊险样式出台的战争影片.取材于解放战争的宏阔画卷,从侦察小分队的活动来反映人民解放军机智果敢的战斗精神和军民之间、战友之间血肉相连的情谊。影片描绘了渡江战役前夕,侦察连李连长带领渡江先遣队众勇士,在夜幕掩护下渡过长江.摸清敌人沿江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工事构筑等重要情报,为我军大部队成功渡过长江天险做好准备的惊险故事,并且全力展现了深入敌人心脏的侦察兵如何在敌强我弱的危险境地里,置生死于度外。
四,史诗性重大战争事件的对立斗争模式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规模宏大的决定性的战争场面,它不仅涉及到敌我双方残酷厮杀的场面,更重要的在于战争的成败直接关乎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属于此类模式的影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史诗性。此类影片如《大决战)、‘大转折>、《进军》等,都是以历史上真实的重大战役为题材的战争影片,由于这些影片所反映的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作用,因此题材本身就使其具有了“史诗性”。第二,规模宏大。因为此类影片事关国家命运,民旗存亡,所以小股部队的零星作战不会成为它表现的中心,规模巨大、人数众多的集团军之间的战斗景象才是它描述的对象。《大决战》中长达数分钟的长镜头,真实再现了敌我两方在兵力投入、战局控制、行进方向、武器力量对比方面的宏阔场面;第三,破旧立新的斗争结果。敌我斗争仅仅有规模巨大的史诗性质还不够,战争的结果必须要显示敌败我胜、破旧立新的现实影响,战争的胜败必须对旧的国家形象的颠覆和新的国家形象的重建有积极和重大的作用。
美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
1、寻找模式 一直以来,“寻找”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大主题,如文艺复新对一个时代的追寻,卡夫卡、博尔赫斯等现代派小说家对人类终极意义的探求,文学中的寻根实验等。而这种寻找的模式也存在于战争电影之中。其在着力表现对战争的历史反思的同时,也昭示了一种赋予人类存在意义的存在状态和行为方式。《冷山》、《漫长的婚约》、《美丽人生》、《硫磺岛家书》、《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和《东京审判》等都是这类战争电影的典型。
2、英雄模式
自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以降,西方文学就有英雄中心主义的叙事传统,战争电影亦继承了该传统,为观众呈现了一系列富于传奇色彩的英雄模式作品,如将背景设在遥远的古代战场的《斯巴达三百勇士>、《勇敢的心>、《亚瑟王》、《亚历山大大帝》、《特洛伊》、<天国王朝》和《凯撒大帝》等;又如离我们所处时代较近的《征服者》、《辛德勒名单》、《拉贝日记》和《卢旺达饭店》等。
3、事件中心模式
称此类战争电影为事件中心模式战争片意在强调此类影片的事件性和故事性。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其故事叙述本身的意义在整体表达中所起的作用较大,在一战片、二战片和越战片中多有此类。又可将事件分为“大事件”和“小事件”两类。前者具有史诗型宏大叙事的特点,向观众展现了全景式的战争场面与时间历程,后者则多从个人视角或小事件切入,作为宏大整体而存在的战争成了烘托细部的背景。而具体作品的表达方式又有所差异,前者有如《帝国的陷落》、《战略大作》等通过时序中事件的串联逐步展开的,有如《最长的一天》、《珍珠港》和《黑皮书》等通过不同时间或空间中发生事件的交织共进,以多主线形式共同推进叙事的;后者有如《拆弹部队》、《风语者》和《兵临城下》等采取“扩述”的手法,使叙述时间大于事件时间,从而实现小事件表达的,亦有如《柏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燃情岁月》和《拯救大兵瑞恩》等以个人视角而非历史视角实现叙事的。
四、中美战争电影中对于生存的不同理解
人性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欲望。不管是交战的士兵,还是战区中的平民。但是真正面对生存和死亡的时候,东西方在价值观中显然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解。
东方的生存哲学
古代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和道义都是我们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兼得了,我宁可“舍生取义",因为东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丧失道义。所以生存与死亡对于东方人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正是如此,我们在影片《红河谷》中看到丹珠拉响了手雷,格桑用打火机点燃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烈火,安洁胸前始终挂着一枚手榴弹,而我们在更多影片中看到无数中国军人为自己准备下那枚光荣弹。同样,古时的日本军人在身上配一把长刀也必会同时配一把短刀,这并不是说他们就要时刻准备着去死,而是如果真正到了最后一刻,希望保留自己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正因为有些事情是“有甚于生”的。
西方的生存价值
生存被西方人认为是人生的第一要事,无论胜与败,只要尽力就可以问心无愧,珍视生命并不认为是可耻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在这一点上,美国表现的尤为明显,它对于本国在海外作战被俘士兵的回国,从来都是举国欢庆相迎的——“所以在苏德战争中从来都不乏大军团投降的事情,明斯克会战苏军被俘32万余人,1941年的基辅会战中就有66万5千名苏军向德军投降,整个1941年,德国人俘获了200万以上的俄军。口¨’在国外表现战争题材的同类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更多取决于他们在生存观念的选择上,而他们的选择,又都遵循于他们的生存价值观。在面对生命和道义的两难抉择上,西方人更看重的是生命,战争的结果往往退到了人性和生命的背后,位居次要。
第四篇:战争电影观后感
战争电影观后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争电影观后感,欢迎借鉴!
我看完电影《太行山上》,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用简洁的直升机俯拍开门见山地给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荡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度手法衔接到国民党阵地,并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朱德。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八路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爱国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八路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
是的,他是无辜的。他被卷入战争,千辛万苦地逃出来,一心只想着回到日本、回到那个虽小却有他的亲人的小村庄去,安心地过他的生活。当得到可以回家的准许时,兴奋与激动使他将自己的真心话脱口而出,却也因此将自己推入火炕。当站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火坑前,看着无数死去的同胞渐渐化为骨灰时,他绝望了、哭泣了;他对日本是忠心的,他爱他的国家与天皇陛下。可是他无法明白,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这样的一场战争,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更令他不解的是,八路军捉住了他,却没有杀他;然而,当他回到自己的皇军阵营时,皇军却要杀他……正是这样的不解与绝望,使他在跳入火坑之前,流着眼泪朝天上大喊:“天皇陛下,皇军必败!”而也正是这样的话,使心狠手辣的阿部中将也感到的震惊:短短几天,是什么样的东西,让一个日本人的思想有了如此大的转变?
这样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中国八路军的人性光芒。而日本皇军不懂这些,他们只知道胜利与死亡,却没有想到,那些在人心底深处的感情与关怀。八路军可能并不强大,然而,正因为他们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芒,使他们最终取得了艰险的胜利。
如今,抗日战争已过去了六十多年。而在这六十多年里,中国人的人性光芒,依然无一时无一刻不在闪光。我们会将这种人性光芒继承下去,同它来照亮中国前进的步伐。
朱德在平型关战后向参战指战员训话时说:“这是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你们敢打必胜的信心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打破了所谓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你们的钢铁意志。
第五篇:中国战争电影全集
中国战争电影全集
大革命时期前篇
最先打西欧列强的战争影片《郑成功》由武功厉害的赵文卓演郑成功打荷兰军队收复台湾 最大岸炮对战舰的战争影片《鸦片战争》战争期间没有一个官员在战斗中投降 谢晋70多岁的作品
最多民间集资拍摄的战争影片《鸦片战争》据说是一亿多,好像没有赚回本钱
最不要脸的战争影片《火烧圆明园》八里桥之战英军只死伤5人清军8000全亡,可是电影却杀死英军数百
最无知的反击西欧列强的战争影片《大清炮队》说老毛子的战船怕女人的又脏又臭的裹脚布打击
最早的大海战战争影片《甲午风云》我军全军覆没 刘步蟾这个民族英雄还被拍成坏人,不懂历史呀!!
最能反映俄国占我土地的战争影片《傲雷一兰》别忘了东江六十四屯惨案,还有大片的外兴安岭都占了
最高海拔地区拍摄的战争影片《红河谷》打英军的,宁静这回找了个外国老公在电影里面演戏
最厉害的妓女战争影片《知音》妓女小凤仙能让蔡鄂第一个反袁世凯救国 厉害不厉害
最像孙中山演员的战争影片《孙中山》由刘文治演孙中山,可以看到是蒋介石是怎样上台的 最早在故宫拍摄的战争影片《北京政变》冯玉祥将军赶走了末代皇帝溥仪 最好反映叶剑英军事才能的战争影片《叱咤香洲叶剑英》由陈锐主演叶剑英
最能反映北伐战争的战争影片《大浪淘沙》于洋主演 “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 打击敌人!---------
大革命时期篇。
最能反映我军建立的战争影片《南昌起义》从此我军的建军节就是八月一日
最能反映毛泽东从军的战争影片《秋收起义》毛泽东第一次挎枪的镜头有了,是毛瑟手枪 最能反映朱毛会合的战争影片《井冈山》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就是这里了
最能反映邓小平从军的战争影片《百色起义》邓小平当时叫邓斌,卢奇第一次演小平爷爷 最能反映敌中有我的红军长征战争影片《英雄无语》莫雄为红军送去剿匪计划,红军长征没有中过埋伏
最基层描写红军长征的战争影片《我的长征》男主角钟秋还演过〈我的法兰西岁月〉中的邓小平
最出名的童星战争影片《闪闪的红星》主角祝新运现在胖了,只能演任弼时 最用兵如神的战争影片《四渡赤水》这是古月的第二部电影 第一部是《西安事变》
最能反映刘伯承与小叶丹结拜兄弟的战争影片《彝海结盟》结盟地点的彝海至今老百姓都不下去捕鱼
最能表现毛泽东大义灭亲的战争影片《金沙水拍》毛泽东老婆贺子真的弟弟违纪被枪毙 最危险拍摄长征的战争影片《大渡河》陈宝国说当时是真的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爬铁索的鞋子还掉了一只。
最能反映琼崖纵队红军的战争影片《红色娘子军》祝希娟在这部电影中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百花奖的女演员。
最厉害的卧底警官战争影片《特殊身份的警官》一个人干50多人,最后还干掉敌人的反间谍特派员
最牛B的奴隶战争影片《从奴隶到将军》是杨再葆演的罗宵将军,原型是罗炳辉将军 最牛B的求情战争影片《陈赓蒙难》《陈赓脱险》宋庆玲向蒋介石为陈赓求情免死 最多描写红军内部搞AB团的战争影片《日出》贺龙军长都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下属师长 最多唱歌的战争影片《洪湖赤卫队》洪湖水浪打浪谁都会唱了
最悲壮的结婚战争影片《刑场上的婚礼》惊天地泣鬼神,中学课本都有学习的伟大革命爱情。最早的红军长征的战争影片《万水千山》经典制作。
最多竹筏的红军长征的战争影片《突破乌江》我红军真是神勇。最悲惨的红军结局电影《祁连山的回声》西征红军女战士全军覆没。
最不可思意的战争《大渡河》卢定桥战役我军只牺牲3个红军战士 对面可是敌人机枪猛扫呀!
抗日战争篇。
最悲惨的抗日英雄战争影片《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是绝笔。
最差的海战抗日战争影片《中日海空大决战》侯勇演的,根本就没有战争的镜头。还说是大制作。我呸
最好反映沪凇抗日战争影片是台湾拍摄的《八百壮士》柯俊雄演谢晋元 林青霞演杨慧敏。最好的抗日空战战争影片是台湾拍摄的《枧桥英烈》中国空军在抗战中没有一个被日军俘虏,宁死不俘。
最能表现二十九军抗日的战争影片《七七事变》里面怎么没有下令打日军第一枪的吉文星团长呢?
最早出现毛泽东的战争影片《西安事变》这是古月的第一部电影,特型演员从此大行其道。最暴行的战争影《屠城血证》南京大屠杀,国耻国恨别忘了。孟广美那婊子还说那只是个事件而已,我呸!。
最好的台湾拍摄的抗日战争影片《忠烈千秋》柯俊雄演张自忠将军,该片还在国际获大奖。最能反映国民党部队抗日的战争影片《血战台儿庄》《喋血昆仑关》正面战场的大战,大场面花钱还不多。
最先在长城拍的战争影片《战争子午线》运用了跨时空的拍摄方法 冯小宁的作品 最先用真飞机撞山拍摄的战争影片《喋血昆仑关》现在放映了。最长时间禁放的战争影片《喋血昆仑关》10年哟!现在放映了。
最能反映朱德在抗日战争的战争影片《在太行山上》运用了三维电脑技术。
最多炸毁日军飞机的战争影片《在太行山上》夜袭杨明堡机场24架。最粗制滥造的抗日战争的战争影片《浴血太行》为赶时间拍的大烂片。最土的定时炸弹抗日战争影片《野火春风斗古城》水桶放香,延长时间炸敌军。最高明的汉奸语言抗日战争影片《平原游记队》汉奸对日军说“高 实在是高” 最多反映日军特工的抗日战争影片《特高科在行动》敌我特工都厉害。最惨的战俘战争影片《上饶集中营》新四军战俘一个各被杀害
最厉害的单兵作战能力的日战争影片《烈火金刚》史更新吕正操的警卫员,一人对八个日军拼刺刀赢了。
最感人的电影音乐战争影片《血性山谷》音乐是 红旗颂 该片还拿了最佳视觉奖。最愚昧的农民抗日战争影片《鬼子来了》村民与鬼子联欢会上载歌载舞有说有笑的全部被杀。最先在国际上拿大奖的抗日战争影片(大陆)《红高粱》里面有剥人皮的镜头,红了巩俐,火了老谋子。
最能反映抗日战争我狙击手的战争影片《猎鹿者》是一个15岁的猎人小孩。与《兵临城下》有拼。
最多坦克出现在战场上的战争影片《紫日》是苏军的坦克横扫日军的阵地。最先出现坦克打日军的《紫日》也是中国唯一有这些镜头的电影 冯小宁的作品。最猛的狗在战争中的战争影片《犬王》一只狗一次咬掉了在洗澡日军36人的老二。我查过有这回事。
最小的抗日英雄战争影片《少年英雄》是抗日小英雄王小二的故事,不要忘了还有英雄王小二的歌曲哟!
最能反映国际主义精神的战争影片《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中国人都知道他伟大。
最能反映新四军战士爱情的战争影片《柳堡的故事》九九那个艳阳天 歌曲 小英莲爱着18岁的小战士。
最好骑术的战争影片《悲情布鲁克》五个人骑马奔跑喝一壶酒,那骑术叫绝 就这个镜头还得了个什么奖。
最有骨气的战马战争影片《白龙马》白龙马被日军俘虏宁死不屈,最后绝食而亡,白龙马的骨气让汉奸无脸。
最危险的道具战争影片《鸡毛信》全部使用真子弹射击,拍摄时出了意外,差点打死了海娃。最敢和日军玩刀的抗日战争影片《关东大侠》刘威被俘日军让他玩刀,他拿刀砍死日军多名还跑了。
最多男人睡过的抗日女侠战争影片《关东女侠》为抗日报仇女侠和每一个游击队员轮流“睡觉”
最先有飞机、航空母舰大战的战争影片《黄河绝恋》也是中国唯一有这些镜头的电影。最淘气的抗日小英雄战争影片《小兵张嘎》有多少孩子都想变成小兵张嘎呀!!最写意的抗日战争影片《鹿鸣翠谷》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最命大的抗日战争影片《狼牙山五壮士》葛振林老英雄现在还康健人间,是民族的脊梁 最多儿童部队的战争影片《少年战俘》自古英雄出少年呀!。
最恶心的汉奸战争影片《敌后武工队》哈趴狗的形象,就是经常演太监的那个演员 最不抵抗日军文件的战争影片《喋血黑谷》打日军不行,自己人打自己人怎么这么厉害。最厉害的日军间谍战抗日战争影片《奸细》我抗日队长也被反间计干掉
最多受刑的抗日战争影片《钢铁战士》电影大部分时间是在拷打张平,真是钢铁战士比《耶苏受难》还惨。
最机智的老板娘抗日战争影片《沙家浜》阿庆嫂的故事现在编的她与胡司令都有一腿,哈哈哈哈
最神形兼备鬼子形象的抗日战争影片《平原游击队 》方化演的松井大队长。最出名的游击队长 抗日战争影片《平原游击队 》李向阳 地球人都知道!!。最厉害的游击抗日游击战争影片《地道战》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
最厉害防御战抗日游击战争影片《地雷战》片头写着 教学影片 我纳闷哟!。最漫画的抗日战争影片《三毛从军记》那是十九陆军抗日的事情哟!。最能反映八路军破袭战的战争影片《破袭战》电影拍的一般。
最搞笑的抗日战争影片《举起手来》如果日军都是电影描写的那样愚蠢的话我看抗日两个字改成日抗。
最牛B的抗日游击队战争影片《铁道游击队》日军投降时唯一向非正规部队投降的队伍就是铁道游击队。
最无头脑的八路军连长战争影片《晚钟》俘虏日军之后为什么还把军火库炸掉,那是一座山的武器库呀!!。
最惨无人道的战争影片《黑太阳731》日本人是畜生不如的东西,因为说他们是畜生那是侮辱了畜生。
最不能接受的军服战争影片《永不消失的电波》孙道林穿的八路军衣服怎么是一颗红星两面红旗呀?。
解放战争篇。
新中国建国后首部优秀的军事题材影片《南征北战》气势磅礴、场面宏大、人物真实。最大战争系列影片《大决战》系列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大转折2部 大战宁沪杭 西南大进军 解放大西北8共部。南阳大会战(是电视剧也是由《大决战》系列的演员主演的)。
最多军火运送给我军的战争影片《军列杀出重围》敌人想方设法的破坏。
最早见到火焰喷射器出现的战争影片《济南战役》国产电影第一次看到火焰喷射器烧解放军。最长时间一个镜头拍摄一个解放军冲锋的战争影片《解放石家庄》最后的冲锋摄像机跟他跑了2分多钟。
最让美国讨厌的战争影片《董存瑞》他们说董存瑞是恐怖分子。我汗!!我晕!!我靠!!。
最能反映淮海战役支前的战争影片《车轮滚滚??”。
最大口径火炮的战争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我军用油桶当炮管发射炸药包轰炸敌人。至今未有的大口径。
最大城市的攻坚战的战争影片《战上海》不准用重火器攻打的战争,苏州桥我军伤亡很的大。最有诗意的电影名字战争影片《今夜星光灿烂》和唐国强演《霓虹灯下的哨兵》南京路上好八连现在又如何?。
最先反映辽沈战役的战争影片《黑山阻击战》我东北野战军某纵队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防守在黑山一线。
最牛B 的侦察员战争影片《英雄虎胆》侦察科长曾泰当了敌人的副司令还泡了敌人长官的老婆 爽呀!!。
最能反映糖衣炮弹的战争影片《走出西柏坡》孙海英被糖衣炮弹打倒了。
最牛B对话的战争影片《林海血源》杨子荣与群匪的对话“为什么脸又黄了”“ 防冷涂的腊”---------。
最见不到刘邓首长的战争影片《挺进中原》总讲“首长来了”从头到尾也没有现身,真人不露面呀。
最危险的毛泽东处境战争影片《巍巍昆仑》现在有人说胡宗南是我军在国民党军中最大的卧底是共产党员。
最多骂人的话的战争影片《风雨下钟山》蒋介石在电影里骂了八次“娘西皮”。最不喝酒不抽烟的战争影片 蒋介石在任何战争影片中只喝白开水也从不抽烟。
最多抽烟的战争影片 毛泽东在任何战争影片中都在不停的抽烟 还对不抽烟的彭德怀脸上喷烟。
最先有汽车撞汽车的战争影片《渡江侦察记》长奇最后为掩护小分队撤退,自己开车撞敌人的军车牺牲。
最感天动地的女人战争影片《沂蒙颂》红嫂用自己的奶子救咱解放军。
最早上银幕的毛泽东:于是之。1978年,于是之在《大河奔流》中饰演毛泽东,不过戏分不是很重。
最早上舞台的毛泽东:张克瑶。1976年,张克瑶首次在话剧《西安事变》中出演了毛泽东。最多次数演毛泽东的演员:古月,从1984年在《西安事变》中第一次扮演毛泽东至今扮演过84次毛泽东。
最年轻的毛泽东银幕上:王霙。他扮演毛泽东的主要作品有《毛泽东在一九二五》、《开天辟地》。
最不用化装的特型演员战争影片《大决战》系列 的刘锡田演员演的陈毅,天生就像陈老总。最厉害的老太婆战争影片《烈火中永生》华子良的老婆双枪老太婆回手一枪就干掉了朴志高。最先在沙漠拍的战争影片《沙漠追匪记》“水水水,给口水”是最经典的台词。最危险的拍摄的战争影片《智取华山》在真的华山拍摄。
最动人的爱情歌曲战争影片《冰山上的来客》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啊米尔----冲”是最经典的台词。
最能反映王震将军的战争影片《金戈铁马》是孙海英演王震将军的,经典台词 “我的兵没文化”。
最强武功战士的战争影片《中华英雄》由功夫皇帝李连杰演的第四部电影。
最能表现湘西土匪历史久远的战争影片《剿匪记第一集,湘西剿匪记第二集》从明朝到解放
前。
最能表现我女飞行员翱翔蓝天的战争影片《女飞行员》26名女飞行员。
抗美援朝篇。
最出名的抗美援朝战争影片《上甘岭》是霉菌(美军)的伤心岭,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最出名的抗美援朝战争影片歌曲《我的祖国》来自抗美援朝战争影片《上甘岭》
最出名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战争影片《英雄儿女》王成这个虚构的英雄人物影响了几代人 猛猛猛!!
最令美军不敢提的战争影片《奇袭白虎团》这个团的番号从美国消失了,军旗缴了放在军博馆里面。
最敏感的禁影抗美援朝战争影片《北纬三八线》现在还不能公映 我们会看到的!!最能反映抗美援朝运输情况的战争影片《铁血大动脉》《神龙车队》
最厉害狙击手战争影片《狙击手》张桃芳在抗美援朝是狙击之王,他老人家现在还好健康 国家的宝贝哟!
最危险拆炸弹的战争影片《激战无名川》是抗美援朝的事情,用大铁锤砸拆大炸弹,一百多颗 哇---!牛
最能反映抗美援朝我侦察兵的战争影片《奇袭》经典台词 “哈喽”“OK”全国人民都学会了讲的英语
最能反映我雷达部队的战争影片《碧海红波》是抗美援朝的事情
最早的空战战争影片《蓝天防线》我军打败美军王牌飞行员,是抗美援朝的事情与《碧海红波》同期
最能反映西沙海战的战争影片《南海风云》唐国强主演的于化龙
最牛B 的鱼雷海战战争影片《海鹰》打台湾时的海战 最后手描发射鱼雷摧毁敌人军舰 最牛B 的陆军打英国军舰的战争影片《大战宁沪杭》打了白打 陶勇以后还当了海军司令 最早一人演两个军人的军事影片《哥俩好》张良扮演大虎和二虎1963年第2届“百花奖”的最佳男演员最最悲惨的元帅结局军事影片《元帅之死》哎!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创始人贺龙活活饿死
最悲惨的元帅结局战争影片《彭大将军》老毛呀老毛你--------的心可真狠
中越反击战篇
最早的中越反击战战争影片《自豪吧 母亲》一首《再见吧妈妈》有谁还会唱?
最感人的中越反击战的战争影片《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欠债还钱的事情很感人。电影电视两部
最能反映中越反击战侦察兵的战争影片《闪电战士》有孙海英演姜元老班长,死的很悲壮哟!最能反映中越两军特种兵对战的影片《无影侦察队》由王绘春“八王爷”主演,炸毁了敌人地下工事
最牛B的谈恋爱战争影片《铁甲008》外面子弹炮弹乱飞,两个人在坦克里面谈恋爱。我
狂吐---哇!
最好描写坦克大战的战争影片《蛇谷奇兵》该片坦克部队的原型是广州军区某装甲坦克部队,是真事
最先使用无声冲锋枪的战争影片《蛇谷奇兵》第一次见到我军在实战中使用无声冲锋枪效果不错哟!最能反映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的战争影片《蛇谷奇兵》步兵的武器不怎么样,种类不多呀!(坦克也能走峭壁)最真反映中越反击战战例的战争影片《长排山之战》是真事
最不可思议的战斗英雄《新兵马强》开始连枪都不会打的他,最后消灭了N个越军 最激烈的中越反击战的战争影片《血战法卡山》两军山头对攻一个字----勇
最新反映中越反击战的战争影片《1979》是由网上博客集资拍摄的,网上有的看哟!!最勇敢的排雷战争影片《自豪吧!母亲》梁青青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引爆那还没排除的50米雷区的地雷
最多大学生的中越反击战的战争影片《雷场上的相思树》当时有5位大学生在一起战斗,那个年代少有的
改革开放时期篇
最严慈的教官战争影片《黄埔军魂》由台湾拍摄,柯俊雄培养的士兵做了将军和他的上属,他也不愿上升最早反映潜艇的战争影片《蓝鲸紧急出动》讲海底发射火箭,只能是军事题材影片。
最能反映新时期我炮兵个人素质的影片《弹道无痕》石平杨从士兵直接当营长 牛。只能是军事题材电影。
最能反映我军炮兵敬业的战争影片《炮兵少校》主角楚宁 就是苏宁烈士。只能是军事题材影片。
最能反映我军先进飞机的战争影片《冲天飞豹》就是机毁人残也要将飞机开回来,只能是军事题材影片。
最壮我军威的军事题材影片《大阅兵》反映1984年的阅兵 和《世纪大阅兵》反映1999年的阅兵
最厉害的特种兵军事题材影片《冲出亚玛逊》两个中国军人的事情是广州军区的 主角侯勇当选当年百花奖男一号
最能反映我军95枪族的战争影片《枪手》
最多放影次数的战争影片《南征北战》《红日》《上甘岭》《英雄儿女》